开店指南

化学方程式教案

|

【www.dagaqi.com--开店指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教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化学方程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2、已知生成物质量要求反应物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要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要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根据化学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含义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风格。同时,我们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和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量和数量是辩证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提问。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组织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索导航: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 + O2 C O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2+ CuO Cu + H2O;Cu—64、O—16、H—1)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化学方程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3.巩固小结;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先介绍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部分

  一、教学目标具体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定义、现象、公式、性质、规律、物质用途、概念、原理等

  技能:计算、观察、分析、归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的能力等。

  知道/掌握/理解/列举/对比……,能描述……,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完成……的基本操作(技能)

  知道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分析出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比较、分类、类比、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

  通过观察……现象,提高观察能力与总结概括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的过程,提高了()能力

  通过()的过程,学生归纳出()流程/方法/步骤

  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了实验基本操作(检验、制备、分离、提纯)的能力。

  通过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归纳出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及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辩证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等。

  通过参与……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增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激发/培养/养成/热爱

  (1)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体验做实验的乐趣,在实验中养成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教学目标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XX的性质(及其异同),了解XX的概念;

  了解XX的结构,掌握XX反应,会写XX的方程式;

  认识XX本质,理解XX的原理,能说出XX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XX性质学习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XX的学习,了解XX存在于生活中,认识化学的神奇;

  通过XX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化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意识。

  今天介绍教案书写的第二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定义

  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特点

  1、重点相对固定

  2、为以后学生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在授课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最长

  如何确定

  1、课标的要求

  2、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的篇幅大小和教材对应的探究题目,篇幅多的内容和探究题目涉及的知识一般都是重点

  3、借助材料: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课后习题等

  2.教学难点

  定义

  不易理解、不易掌握,难讲清,易出错的内容

  特点

  1、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2、难点要“突破”

  如何确定

  1、抽象知识

  2、脱离生活实际的部分一般是难点

  3、情感目标一般是难点

  4、有些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5、借助材料:课题、课后练习题、“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等

  第三部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理论解析: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老师讲,学生听

  选择依据:资料展示,事实讲述,定义、定律讲解。

  每节课必备的教学方法。

  和其他教学方法合理搭配。

  举例分析:

  初中《溶解度》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相关概念定义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

  老师讲授: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不指明溶剂,通常是在水里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是该气体的压强为10千帕和一定温度时,

  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举例分析:

  高中《物质的量》

  本节课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理论性较强,相关概念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运用讲授法,再辅以举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来突破重难点。

  2、讨论法

  理论解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群体围绕某一问题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重难点突破。

  方法指导:

  第一步:分组+确定目标问题+限定讨论时间

  第二步:巡视动作+点拨

  第三步:结束语

  第四步: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点评+归纳

  第五步: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板书

  选择依据:一般会将讨论法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实验前:讨论实验步骤

  实验后:讨论现象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环节完整,解决重点。

  举例分析:

  初中《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涉及到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需要学生根据镁、锌、铁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在实验中的反应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分析出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举例分析:

  高中《金属钠的性质》

  本节课中涉及钠的切割实验、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

  钠的切割实验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出钠的性质。

  最后教师再统一完善总结,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分析后给出结论。

  此例中用到了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3、实验探究法

  理论解析: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

  选择依据:有明确的实验探究。

  注意:一般与讨论法、提问法相结合。

  步骤(1)实验前准备的充分性,包括实验方案的多样性以及实验器材的全面性;

  (2)实验中巡视课堂的及时性,及时发现学生方案及操作存在问题。

  (3)实验后评价的多样性,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举例分析:

  初中《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两个学生探究实验:白磷燃烧实验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举例分析:

  高中《金属钠的性质》

  本节课需要探究钠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需要通过学生小组实验来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交流、分析归纳、小结等自主探究的过程,加深对钠的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方法看似主要任务在学生,但实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问法和启发引导法

  理论解析: ①老师问+学生答;②启发性引导。

  方法指导: 设置问题注意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提问要根据所讲重点知识,问题要具体清楚;

  注意对学生的反馈与设错,体现出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选择依据: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直接给出的知识,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向及内容,不直接给出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举例分析:

  初中《酸碱中和反应》

  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中和反应,但是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比如教师鼓励学生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评后向学生展示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进而启发学生理解盐的概念、中和反应实质等。

  举例分析:

  高中《金属钠的性质》

  本节课中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钠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是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会忽略某些细节而得不出某些性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进而总结得出结论。

  5、演示法

  理论解析: ①繁琐或者不太安全的实验[教师演示]

  ②教学内容相关的结构模型[实物的展示]

  ③多媒体技术展示

  方法指导:繁琐的实验/空间结构模型、不安全的。

  选择依据:学生操作不熟练、不好掌控操作的实验由教师演示;

  分子结构等立体模型,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

  举例分析:

  初中《物质的加热》

  这是一节实验操作类型的课,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安全意识不够,操作不熟练,所以需要教师现行演示酒精灯的使用、给物质加热灯操作,学生观察、总结,掌握要领后操作练习。

  举例分析:

  高中《蒸馏与萃取》

  这是一节实验操作课,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分液漏斗,

  需要教师先介绍其结构、功能,并分析萃取的原理,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同时讲解实验步骤及仪器使用细节,学生掌握基本要领之后再进行操作练习。

  6、练习法

  理论解析: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

  方法指导:计算类课型和实验操作类课型运用较多

  选择依据:练习法经常与讲授法相结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后,通过练习题目来巩固知识点。

  与启发引导法相争在启发引导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进行练习巩固。

  举例分析:

  初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是一节计算类型的课,学生在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之后,学习具体的计算过程后,教师通过布置练习题来巩固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举例分析: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类型的课,学生在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之后,需要对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学习及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用到练习法,教师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熟练程度。

  具体实施方法为: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必要时可请学生进行板演,教师同时巡回辅导,学生练习完毕后教师再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四个部分。

  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巩固本课学习的新知识,加深理解;布置课后所学,巩固本课所学,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课堂引入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课堂引入的内容必须是符合现代科学的,正确的,可靠的

  2.相关性原则,课堂引入的内容要与本节课所学知识密切相关

  3.趣味性原则,课堂引入的内容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适度性原则,课堂引入的内容简洁明了,不能过于繁琐

  二.课堂引入情景设计常用的方法

  1.社会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或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实例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学生回忆或者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实验导入:在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模拟实物,演示实验等,引起学生兴趣,再从学生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旧知导入: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

  4.问题导入:教师根据材料和教学目的,通过旧知识或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新课有联系的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困惑矛盾的心理,激发学习动力

  5.直接导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以简洁,明确的讲述或设问直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各个重要部分内容以及教学程序,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6.化学史导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使化学课变得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家的奋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化学家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情景导入的特点

  1.具有真实性,选取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选选取学生熟悉的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具有针对性,针对比较难懂得概念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新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更好的对知识点加深印象

  3.具有感情性,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景的“真实”,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四.为什么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

  1.增强学习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情景导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

  3.选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故事(趣味)导入

  发现史、发明史、发展史、典故、人物事迹、谜语等

  适用于:

  (1)详细了解与所要讲述的教材章节中相关的史实或故事。(个人)

  (2)题目中有与其重点内容相关的资料卡片等。(题本)

  (3)改编谜语(个人)

  初中

  【例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材中给出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的事迹,开篇导入时可以根据资料讲述他的事迹、贡献,由此引出他所制出的碳酸钠也就是俗称的苏打,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高中

  【例题】《硫酸》

  大家在生活中都听到过硫酸,可以用谜语的形式进行导入。“一物体重九十八,性格奇特脾气大,你若不慎沾上它,包你落个大伤疤”。通过猜谜的形式,可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性,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吸引考官的注意。

  生活导入

  初中

  【举例】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所研究的金属中,有大家熟知的铁、铜、铝,从这几种金属入手进行导入,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参与课堂。

  高中

  【例题】《胶体》

  本节课可以将生活导入与多媒体导入相结合,展示生活中胶体的一种常见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的图片,比如说清晨,阳光在树林里洒下光亮的通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进而引出胶体的课题。

  实验导入

  适用于:

  一些简单易操作,但是效果却让人惊叹的小实验。

  【例题】《过氧化钠》

  首先讲的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先演示经典的“水生火”实验,在放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滴水,棉花会迅速燃烧。演示完毕,会产生让学生惊叹的效果,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物质——过氧化钠”。

  【举例】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

  (1)酸碱指示剂—“红酒”变“白酒”

  (2)变色的纸花

  复习导入

  适用于:

  (1)可以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章节。

  (2)需要旧知识作为基础支撑的章节。

  初中

  【举例】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之前学习过金属镁、铁与氧气的反应,本节课以这两个反应为开端,复习导入,引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中

  【例题】《氧化还原反应》

  在初中化学中曾学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本节课以此反应为例,进一步分析这个反应中碳得到了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化还原反应。

  直接导入

  适用于:

  (1)与前面没有太大关联的新课或新章节。

  (2)一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导入方式。

  高中

  【例题】《物质的量》

  本节课是介绍一个新的物理量。

  学生之前没有学过任何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可以直接进入正题,告诉学生我们要学的内容是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模板

  【教学过程】(必须写)

  环节一:导入新课(必须写)

  用各种导入方式说明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中间可有提问环节

  (建议:不会玩花的就用复习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创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如下问题:

  1. ;

  2. ;等

  学生: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引出课题)。

  举例分析

  铁盐和亚铁盐

  【教学目标】(必须写)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价铁的鉴别,知道铁盐和亚铁盐之间的相处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铁盐和亚铁盐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铁盐和亚铁盐性质的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体会化学的奇妙

  【重点难点】(题目要求写)

  重点:三价铁的鉴别

  难点:铁盐和亚铁盐之间的相处转换

  【教学方法】(必须写)

  小组讨论法师生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必须写)

  环节一:.新课导入(必须写)

  通过复习铁的氧化物进行导入,引入铁盐和亚铁盐

  2、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是试讲的主体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

  在导入新课后,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展开,通过几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注意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师生互动,做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常考课型

  1实验操作类

  2实验探究类

  3理论类

  4社会与生活类

  真题分析

  考试年份

  初中

  高中

  19上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8下

  物质加热

  基本营养物质

  18上

  合金

  甲烷与烷烃

  17下

  乙醇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操作类

  【活动1】了解与实验操作相关理论知识

  教师活动: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的概念/定义/公式/反应方程式等(讲解过程中可以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提出由易变难的问题)。

  问题1: ;

  问题2: 。

  【活动2】介绍实验仪器、药品;教师/多媒体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介绍相关实验仪器、药品、仪器使用方法。

  针对涉及到之前学过的实验操作步骤,可以引导学生复习。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1:实验步骤 ;

  问题2:注意事项 。

  (组织学生思考、观察、总结)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演示的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回答1:实验步骤 ;

  回答2:注意事项 。

  根据学生总结内容,教师适时补充,并板书强调(重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活动3】学生练习实验操作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期间可巡视,指出学生常犯错误,使其及时矫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探究类

  【活动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提问复习物质相关性质/产物/现象(或通过其它物质联想进行推测),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能够与发生反应?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进行猜测,回答预设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最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提问 实验方案。

  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提出意见,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实验形式为学生小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适合较危险、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

  教师活动:介绍相关实验仪器、试剂、实验步骤。播放多媒体演示实验视频,并介绍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相关问题。

  实验结束后,学生概括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并总结相关的原理/性质/结构等知识点,并板书强调。

  理论类

  【活动1】讲授新概念

  教师活动:首先,教师围绕了概念做一系列铺垫(如: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与生活的关系等),体现新概念的意义/作用(避免直接讲概念的生硬)。在学生对概念存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提问学生 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授内容,理解新概念的作用,思考新概念的定义。回答预设。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最终给出新概念的定义(以及单位、符号、公式等)。

  (此步重点:找到切入点,建立所学概念与旧知识/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便于新概念的理解。)

  【活动2】新概念的解析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新概念所对应的注意事项,层层引导中提出问题:

  问题1: ;

  问题2: 。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并作答。

  预设1: ;

  预设2: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概括相关规律。

  【活动3】加深理解新概念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问概念的判断题(计算题、选择题),并做解析。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相关练习。

  师生充分交流,针对易出错习题,教师加以强调。

  社会与生活类

  【活动1】讲授新概念

  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启发引导讲解 概念/性质/反应等。将知识系统化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对学生回答作补充。

  问题1: ;

  问题2: 。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并作答,或借助教材发现相关答案。

  预设1: ;

  预设2: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补充,最终将相关基础知识讲授清楚。

  【活动2】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针对 话题,设计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进行充分交流。将学生分组,分配任务,讲清规则,规定时间。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学生活动。积极交流讨论 话题,小组代表各抒己见。

  教师可巡视进行指导,提供帮助。

  根据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汇总大家的建议和想法。(此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使教学有序开展)

  【活动3】形成方案,提出倡导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提出 问题可行性建议(多角度出发)。

  师生充分交流,针对广泛使用的方案。

  3、巩固小结(环节三)

  ①知识巩固:

  布置课后练习题

  板演、练习

  ②课堂小结:

  学生直接总结课本知识完成巩固

  教师对总结知识进行点评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知识点

  课堂总结:教师设置总结环节,并提问让学生进行总结。(每位同学充分发言,交流学习心得,最后教师补充概括)

  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题/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请学生解答,教师总结(方法、步骤或易错点)。

  例1:教材“做一做”/练习

  例2:多媒体练习1

  4、布置作业(环节四)

  开放式作业;传统式作业(传统式作业,有正确答案;开放式作业,无正确答案)

  传统式作业:课后练习题,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中的问题。

  开放式作业:查找相关资料,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的实验,进行实地考察等实践类作业。

  例:

  传统式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4、5

  开放式作业:

  查阅资料,总结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形成200字报告。

  教学设计:例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

  标准是: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教学目标】(必须写)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的性质,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烷和氯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烷性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化学的奇妙。

  【重点难点】(看题目要求)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方法】(必须写)

  小组讨论法、师生谈话法

  【教学过程】(必须写)

  环节一:导入新课(必须写)

  教师:在上节课中同学们学习了甲烷的一个化学性质,是什么?

  学生:甲烷的氧化反应。(老师问题必须有回答,不然是无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甲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这本节课同学们一起学习甲烷的另个化学性质。(旧知导入最简单)

  环节二:新课讲授(必须写)

  通过多媒体展示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学生归纳总结说出反应现象。

  (建议:不会叙述实验就用多媒体展示)

  总结:室温时,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试管壁上出现油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试管内液面上升。

  讲解: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它叫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有机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一氯取代:

  多媒体展示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的动态图,同学们自主写出二氯,三氯,四氯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多媒体展示简单介绍一氯,二氯,三氯,四氯甲烷。

  教师:刚才的实验现象相信大家还记得,请同学说出发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学生:颜色变浅是因为氯气被消耗,压强减小,导致液面上升,出现油滴是因为生成二氯、三氯、四氯甲烷,白雾是氯化氢小液滴。

  环节三:巩固小结(必须写)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本节课学习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以及取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环节四:布置作业(必须写)

  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搜索有关甲烷的资料,了解甲烷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并以报告的形式上交。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kaidianzhinan/801288.html

《化学方程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