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百丽为什么退市|百丽宣布退市

|

【www.dagaqi.com--创业专题】

百丽宣布退市 80岁创始人邓耀套现百亿离场

7月27日,百丽正式宣布退市!

资料

对于中国的女孩子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买女鞋,十有八九会买到百丽和它旗下的品牌。也难怪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豪气地说: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就在新零售模式,开始风靡整个中国商业圈的时候,一个让人不胜唏嘘的消息来了!

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下午四点,“一代鞋王”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联合交易所。

时移势易,由于鞋履市场的不景气加上电商转型失败等多重因素,最终让这位昔日的王者日渐没落。

创始人,CEO套现百亿离场

早在4月末,百丽国际公告称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约人所计划的私有化价格为6.3港元/股,公司总估值为531亿港元。这与市值巅峰时的1500亿港元相比,市值缩水近2/3!

最终,中国最大的鞋业企业百丽国际(港股代码1880)在7月27日收盘完成了私有化。

百丽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均没有参加此次收购,宣布出售全部的百丽股份。

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邓耀和盛百椒总共占据25.74%的百丽股份,也就意味着最终以套现百亿而离场,百丽从此不再是“百丽”!此次百丽高达531亿港元的收购金额,也刷新了港交所的最高纪录。

资料图

从小学徒到香港十大富豪

创始人做了一辈子的鞋

百丽国际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同样受到了来自马云所带领的淘宝天猫的巨大冲击。

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目前83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邓耀并没有参与此次私有化,他卖出所持有的百丽国际全部股权,把自己创立了几十年,经营一辈子的企业卖了出去。

邓耀出生于1934年的香港的一户普通人家,20来岁的时候进入香港皮鞋厂做学徒工。十年之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型皮鞋工厂。

如果从邓耀当小学徒到2017年7月27日百丽国际完成私有化,卖出全部股份,邓耀做了能有60多年,也就是一辈子的鞋。

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之后,邓耀看到了并把握住了内地的大机会。邓耀在1980年左右,先是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

当时,他是除国货公司以外,惟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丽)这个品牌,也在1979年于香港面世,名字取自法语Belle(美人)。

资料图

随着邓耀在内地生意的迅速发展。1998年,他干脆暂停百丽在港的销售,全力发展内地市场。

2011年时,随着百丽国际股价的大涨,邓耀就以40亿美元名列香港富豪榜第9名,全球排名第281位,而在他之前的香港富豪,绝大多数都是做地产起家或以地产为主的香港富豪。

然而,从2014年到2015年开始,邓耀所带领的百丽国际受到了来自电商的巨大冲击,让80多岁的邓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邓耀决定接受高瓴资本为主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变相卖出了全部的公司股权。

曾不到两天就开一家店

1992年刚创立时,百丽只是一家资产200万港元的小厂!

它凭着迅速占领商场和街边店等渠道,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2007年5月百丽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之初市值便高达670亿港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百丽国际最辉煌的2013年,百丽的市值更是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鞋王”的名号更加响亮。

公开资料显示,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自有品牌主要包括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等。

除了自有品牌外,百丽还代理包括Bata、Clarks等在内的品牌。有市场观点认为,百丽国际的存在,涵盖了国内鞋服行业的一大部分、尤其是占据女士鞋类市场的半壁江山。

▲图片来源:百丽官网

纵观百丽当年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快速开店的扩张史。

2009年其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681家;

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

2011年,百丽最为巅峰,最为疯狂!这一年,百丽公司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

绝大部分的百货商场,都有百丽的店面,由于品牌覆盖了各种年龄层,再加上店面的众多,百丽不仅仅占据了大量的客户,同时,也成为了百货商场青睐的对象。

一时间,百丽利润暴涨,市值狂增!最巅峰的时候,一度达到了1500亿!而“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丽!”“只要有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有百丽的身影!”也成为了百丽公司创始人盛百椒引以为傲的豪言壮语!

兴于开店,衰于开店

行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然而百丽国际大举扩张店铺数量,也为日后单店产出的凋落埋下了伏笔。

2015年,百丽国际净利润首次出现大幅下滑,这是上市九年以来首次利润下滑。也是在这一年,一向强调开店数量的百丽国际,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366家(大陆地区)。

之后公司虽积极转型,但仍未能改变关店、业绩下滑的颓势。百丽国际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04.74亿元(港币,下同)、484.52亿元、470.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1亿元、34.85亿元、27.13亿元。两年时间净利润暴跌了55%。

资料图

鞋王“落幕”,一个时代结束了!

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规律!

据华尔街见闻,在5月16日的发布会上,百丽首席执行官盛百椒表示,过往百丽未能转型成功,自己仍然不会开电脑,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欠缺目前应对市场更加复杂情况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如此局面,“没有找到转型路径,主要责任在我”。

盛百椒直言不讳表示,自己已经65岁了,能力及价值观上难以再为公司带来大贡献。若此次私有化成功,自己将再工作两、三年,希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公司顺利转型过度,若是私有化不成功,公司未来也要以长远发展为主,不再纠结短期利益,也不再发布季度同店业绩数据。“最近两年,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业界有人评价称,“鞋王”的唏嘘落幕,意味着以百货商场为核心的时代正式结束了!百丽的成功兴于百货商场的盛起,百丽的失败也源于对百货商场的无限执着;面对电商的到来,百丽公司丝毫没放在心上,当真正意识到冲击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网友热议

@新:致敬百丽,我的第一双高跟鞋就是百丽的。百丽,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多少女人的青春与回忆。

@欣:我觉得鞋子还是要在实体店试穿以后购买比较好。网购买鞋我怕不合脚,退换货麻烦。

@春末夏初:让人唏嘘,还木买过百丽的鞋,就退市啦,话说,还是喜欢实体店买鞋,淘宝买鞋全凭运气,评价太乱了!

@zxl:当年只要买鞋只看百丽,后来他的鞋子不好看了,好像就再也没买过新皮鞋了,原来的鞋子即使今天穿依旧好看。

@闫永刚:经济市场有风险,没有永远的王者,更没有一程不变的规律,千变万化,顺应者胜出,否则淘汰出。

@小小志:百丽只是退市,并不是倒闭关门,还是能买到啊!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3个月亏55亿,从市值千亿世界第一到贱卖退市,行业之父死于中年

百丽退市,万达“卖地”,乐视“资不抵债”……

有病真得治,不治将恐深!

…… ……

“他总是说的很少,做的很好……”

这是一句洗脑效果真心不错的广告语,被得力连续用了很多年。

得力、晨光、真彩、白雪……都是国内耳熟能详的办公文具供应品牌,

今天刀哥要说的,是专业办公用品供应领域的行业之父,也是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供应商,Staples(史泰博),曾经是行内最赚钱的,现在是最不赚钱的,今年第一季度单季亏损8.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

近来更是传出要贱卖给私募集团,最后恐将退市。

如果要给Staples贴上标签,我选择“行业之父”,“商界传奇”,外加“转型病重症患者”。

一代商界传奇,办公用品超市之父

Staples,办公用品中最不起眼的书钉,就是这个“书钉”,造就了一个新行业,将传统办公用品销售网络撕成了碎片。

超市从业12年被穿小鞋,与死敌创业卖办公用品

Staples公司创始人Thomas G. Stemberg,1973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后,Stemberg去了超市,从切肉、刮鱼鳞、做促销等底层工作干起,一干12年。

80年代,Stemberg曾通过低价策略干垮了对手,又让一家连锁超市扭亏为盈。但最后却被以“经常与决策层起争执”为由辞退。

拿着一笔遣散费,35岁的Stemberg很茫然,继续找工作,还是创业

有一天,Stemberg来到一个仓储百货市场,当他看到极度杂乱与繁忙的办公用品销售区时,他突然惊醒:就做办公用品超市!

他最先想到的人,竟是被他干垮的超市创始人,两个超市老炮一拍即合。

对手忙开店,他砸钱建仓储

写商业计划、拉风投,切掉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直接找制造商进货,低价销售,迅速抢占办公用品消费量占当时美国5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市场。

为避免被快速复制,Stemberg明白,必须迅速做大,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向中小企业主推销自己产品与服务,给潜在客户寄各种代金券,主动给客户办会员卡,引进计算机收集客户数据……但公司创立不到两年,全美就多出了25家对手,其中一家的风头甚至盖过Staples,有很强的赶超之势。

这时候,Stemberg做了一个让投资人发怒,被对手嘲笑的决定,把3500万美元风投中的46%拿出来建仓储运营中心,自有物流,免费配送。

之后Staples的门店规模也比对手更小。结果,凭借仓储物流优势,Staples不必时时找供应商拿货,不会出现客户来了缺货的情况,也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收获了更多客户的信任。

短暂亏损1400万美元后,Staples迅速赢利,1989年4月在美股上市。

2007年,Staples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占据美国办公用品市场半壁江山,稳居第一。

鼎盛时期,业务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门店超过2200家,年销近250亿美元,市值超过190亿美元。

但伴随着扩张,大企业病终于爆发,且愈演愈烈。

如今,Staples已连续多年亏损。2011 年以来关店近500家,年销售额从246.7亿美元滑落至 182.5亿美元,2016年净亏14.9亿美元。

近期,Staples又宣布私有化,背后私募集团将其以69亿美元出售,仅是上年营收额的0.35倍。接盘的私募公司还要将Staples拆成3块分别融资,足见挑战之严峻。

无纸化、电子化办公,电商冲击,都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

但根本还在于自身。

无敌很寂寞,辉煌与衰败竟都源于转型

资本控制下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追逐短期的利益。

Staples走向巅峰辉煌始于转型,衰败也始于此。

1、放弃天天平价的价值策略

2002年,公司创始人Stemberg退位,Ron Sargent担任CEO,公司战略从快速增长转向提升效率和盈利能力。

Staples放慢了开店速度,对原有门店进行修整,并开发新一代门店模式,如将最小门店面积从24000平方英尺(约2230平方米)缩小到20000平方英尺(约合1858平方米)。

同时,缩小库存单位,自有品牌线全面开启,并上调了450类产品的价格。

2007年,Staples正式转型,从“天天平价”模式转为促销推广模式。

其实在经济危机到来之际,Staples已经奠定了其在业内的领头地位。2007年,Staples销售额194亿美元,收益率5.1%,门店数量达到2038家。远超当时最大的两个对手Office Depot和OfficeMax。

论市值,是Office Depot的5倍,OfficeMax的11倍。负债水平,两个对手都是Staples的数倍。

但转为促销推广,却让数字及实体商业领域的对手在商品价格上逐渐占据了领导位置。

2、高估市场地位,不计代价大举并购

2007—2008年,美国经济开始疲软,Staples决定快速进行国际扩张,而兼并通常是私募集团的默认策略。

然而,在零售行业,兼并至今仍是最落后的手段之一。高溢价、债务融资,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恶化,负债累累。

2008年,Staples加价收购世界最大办公产品批发商之一,荷兰公司Corporate Express,溢价85%。

融资加上Corporate Express的债务,Staples的长期负债从2007年的3.5亿美元激增到40多亿,其中29.4亿必须一年内偿还,年息高达9.75%,否则只能再融资补墙。

可以说,这时Staples的竞争力是在弱化的,因为随着经济衰退加剧,Staples的地位侧面得益于Office Depot和OfficeMax更差的表现,优势只是相对的。

Staples有了三大支柱业务:北美零售、北美递送和Corporate Express,两个北美业务利润率都达到了8.3%,但Corporate Express的毛利仅2.3%,Staples整体表现受到严重拖累。

2008到2011年间,由于美国经济衰退,Staples的营收几乎零增长,原本用于投资的现金流被以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发给了股东。

到2012年,美国经济复苏,但Staples的年营收从247亿美元下降到244亿,是该公司首次出现全年营收下滑。营业利润从2011年的16亿美元直接降到5亿。同时,2012年Staples净亏损2.11美元,上市后的首次。

2008年到2013年,股价跌幅达37%。

3、把转行当转型,自动放弃竞争优势

为止住颓势,Staples大砍成本,将全美和欧洲的门店减少15%,计划每年减支2.5亿美元。

产品经营范畴从办公用品转向日用百货。无论是线上还是门店,办公用品大幅减少,加入了更多日用品。

投资锐减,压缩优势商品,客服变差,客户满意度严重下滑,业务大量流失。

但美国根本不缺低价日用百货,Staples放弃自身优势,给单一品类的竞争对手创造了机会。

2012年到2014年,Staples营收减少20亿美元,利润率仅0.6%,超300家门店关闭。百货战略宣告失败。

最近两年多,又关店169家。股息派发与股票回购超过公司市值的50%,投资额被极大压缩。

今年初又不惜低价出售欧洲、澳洲和新西兰业务。而原本Staples最大的竞争优势,自建仓储运营中心,在全球超过100家,此时已成为最大的成本负担,难以解决。

今年第一季度,Staples在北美的线上和企业业务销售额为26.35 亿美金,线下销售额15.1亿。但该季还是亏损了8.15 亿(约合人民币55亿元)。

4、资本追逐短期利益,转型无方向

2015年2月,Staples提出以63亿美元收购老对手Office Depot,相比一个季度之前的股价均值,溢价65%。让人无法理解。

要知道,美国经济衰退期间,无论是Office Depot还是OfficeMax,市场份额都被Staples抢走了。

其中,Office Depot营收从2007年的155亿美元降到2013年106亿美元,收支平衡,股价从39美元跌到3美元。OfficeMax营收从91亿美元降到69亿,利润缩水三分之二,股价从55美元跌到7美元,还负债10亿美元。

此外,Office Depot与OfficeMax进行了对等合并,关闭了总计2200家门店中的400家。合并当年营收170亿美元,但一年后,便下降到161亿,又关闭了312家店。

最后,收购案被美国反垄断机构驳回。但是,Staples未做任何申辩和解释。

Staples还宣布,不再把未来寄托于实体店和办公用品供应。

不难想象,Staples高层对过去及当下的发展战略其实并没有寄托任何希望。资本才是最大的幕后推手,目标只是短期收益

激进投资公司Starboard Value,对Staples和Office Depot都有投资,Office Depot与OffieceMax的合并,也是其促成的。同时它还是梅西百货的股东之一。

按照当前的经营状况,Staples被私募收购之后,其命运基本可以肯定就是私有化,退市。

而上市公司私有化,本身就带有巨大风险,因为需要负债更多,一些被私募公司收购的企业,最后免不了破产的命运。

转型,既是顺势之举,也该顺势而为。

而所谓顺势,是顺着市场大势,更是顺着自身优势。

突然想到Stemberg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很多人问我,

作为行业之父有何感想,

我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戴避孕套’。”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zhuanti/t226342.html

《百丽为什么退市|百丽宣布退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