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快递,发展,故事 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快递公司的江湖故事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快递公司的江湖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一篇

   占中国民营快递业半壁江山的四家公司,共同在长期垄断的快递业闯出了广阔天地。他们出自同一个县,甚至几乎发源于同一家人,现在又把总部安在了上海的同一个区。虽然彼此之间很少往来,他们总是走着相同的商业道路。

   “快递县”的故事,演绎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独特地缘路径。现在,他们又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淘宝给“三通一达”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带来了向现代化成长的动力,却也令他们深陷于老乡之间的价格战中。

   平均每一分钟,就从鼠标里“迸”出9.8万个包裹。

   这是马云旗下的物流平台菜鸟网络发布的数据。

   2013年11月11日,中国人的网络购物狂欢日。仅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和淘宝两个平台,交易额就超过350亿,是五年前的近700倍。菜鸟网络预计,他们加起来全天包裹量将超过1.5亿件。

   像工蚁一样背上这数亿个包裹的,是全国上百万的快递员。其中的将近八成,由被称为“三通一达”的四家快递公司(申通、圆通、韵达、中通)运送。

   有趣的是,这四家公司,以及汇通、天天等快递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家:浙江桐庐县——这个仅有40万人口的县,是古代文人隐居的地方,《富春山居图》画的大多正是这里的景色。

   在快递业内,他们被称为“桐庐帮”。其实,这几家撑起中国民营快递业半壁江山的公司,几乎都发源于同一家人。不过,在走出桐庐之后,他们之间的往来其实非常少。

   爱恨淘宝

   “太厉害了,交易量每个月都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

   对于民营快递业来说,淘宝的出现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也最让人爱恨交织。

   “2005年之前,做快递是没太多故事的。”申通一位从事快递多年的负责人说。此后有故事,便是因为淘宝加入。

   当年5月,淘宝与圆通签了推荐物流供应商协议,首次实现官方合作。

   “那份协议很厚,”时任圆通市场部经理宋先生说,“从揽收到配送都跟我们之前送商务件不大一样,比如签收时快递员是否有权查看身份证这件事,都磨合了好久。”

   次年5月1日,淘宝和圆通以快递一把剑的方式开启官方合作。当天交易量386单。而后的下半年,猛增近4万单。宋先生说,“那时候太厉害了,交易量每个月都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

   淘宝带来的不仅是庞大的包裹量,还有随着它的成长带来的对快递的要求。

   2007年,淘宝首次在流程单里打入物流的印记:卖家须输入单号才算发货成功。“这个操作改变了整个淘宝交易系统的流程。”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说。

   有一段时间,在淘宝购物的人们对物流的抱怨和投诉都特别多。后来,淘宝在每个订单生成之后,都增加了一项“物流跟踪”,订单生成之后,消费者可以查到几点几分几秒,自己所购买的货品流转到了哪家快递的哪个营业部,甚至哪个业务员手上。

   对于野蛮生长出来的快递公司来说,做到这点其实是个大挑战,不仅要配备机器,而且还得要求每个业务员在每次出发与回来之后都要多一道工序。

   不过,电商巨大业务量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抗,中通、申通、韵达也纷纷进入电子商务平台。中通创始人赖梅松记得签下协议当天,中通全网业务量比头天翻了一番,“2008年,是3月16日。”他反复确认了这个日期。

   此前,快递企业以商务件为主,快递员只跑写字楼。与电商合作后,网购件逐渐成为“三通一达”的主营业务,快递员的身影开始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小区和生活楼里。如今来自淘宝的业务在这四家公司能占到60%-80%。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已经稳居民营快递第一梯队的顺丰,对淘宝的依赖远不如“三通一达”,这也使其能在接下来持续至今的激烈价格战中相对悠然。

   业务量飙升带来的甜蜜并没有维持多久,“量大”的淘宝店们掌握着强有力的谈判优势,引得快递们竞相降价。

   申通杨普公司快递员小李三年前开始为一淘宝卖家送货,“当时江浙沪低于6块我们不做,现在4块5都不一定轮得到你做,”他摇头慨叹。

   “谁先降价谁先死,谁不降价谁等死”,这句话在业内流传甚广。韵达与圆通的一些负责人都说,“要‘抢量’。”

   一家快递公司的副总裁则坦言,在连续两年业务量增长近100%的情况下,利润率却在下滑。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快递业业务量增长六成,收入增长仅有三成。

   更糟糕的是,只顾着打价格战,投诉率却一路上升。国家邮政局统计,2013年9月,对韵达的投诉率为31%,比去年同期上涨近一倍;申通、中通、圆通分别为10%左右;顺丰则仅为4%。

   面对网购件量多利少的“吃力不讨好”,业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连快递员也是又爱又恨。

   10月底的一天,早上八点半,南方周末记者和上海的快递员小李一起出发。小李几乎埋在货里,电瓶车只留一块巴掌宽的座位。到中午,他一共送了150件。在电梯里,他和顺丰快递员擦肩而过后,低声说,“他每天就送二三十件。”

   “最多持续到2016年,”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预测,“成本上涨,价格下降,服务质量变差,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受到监管机构的惩罚,然后会形成标准的服务体系。”

   桐庐同根生

   “我们村里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做快递,看都看会了,听也听会了。”

   “这里谁家做快递?”

   “全都是。”在桐庐县夏塘村,南方周末记者的问题,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村干部说,村里有650人,其中400余人在外做快递生意,留下来的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不到20人。

   这个两旁青山、一排新屋的小村,正是民营快递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村里一条半干涸的小溪上,跨着一座不足十米长的“腾飞桥”。这座桥是为了纪念快递“鼻祖”聂腾飞而建造的,如今密布沙石与荒草,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厂打工的夏塘村年轻人聂腾飞发现了一门好差事,和工友詹际盛做起了“代人出差”的生意——

   随着邓小平南巡与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进出口贸易红火。需要往来于沪杭间的外贸公司随即遇到了一个难题:报关单必须次日抵达港口,而EMS需要三天。于是,聂腾飞们发现了商机,他每日凌晨坐火车从杭州去上海,詹际盛在火车站接货后送往市区各地。跑一单100元,除去来回车票30元,能赚70元。申通快递由此出世。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在广东顺德,比聂腾飞小一岁的王卫也发现了“时间差”的生意,在深港间开展了相同的业务,公司起名“顺丰”。二十年后的它们,构成了中国民营快递的版图。

   申通成立一年后,聂腾飞安排妻子陈小英的哥哥陈德军接替詹际盛的上海业务。詹离开申通,创办天天快递。

   五年后,聂腾飞车祸去世。弟弟聂腾云离开申通,成立韵达快递。申通由陈小英兄妹接手。2012年,申通收购了天天快递,由陈小英的第二任丈夫奚春阳任董事长。

   申通带动了桐庐人做快递的热情。2000年,陈德军的初中同学张小娟,劝木材生意亏损的丈夫创办圆通快递。两年后,与他们一同长大的赖梅松成立中通快递。

  

陈俊龙:1000元快递创业最高月赚2万
快递,发展,故事 第二篇

  创业者:陈俊龙

  创业项目:快递

  创业时间:2014年3月

  创业资金:1000元\月(门市租金)

  由路人转店老板

  我们很可能没在淘宝上买过东西,但是一定会接触到身边的快递。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与快递之间的联系是:收到短信、电话---取件、签字---潇洒离开。很少人会停下来关注快递这个行业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然而,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陈俊龙却在一接触到快递时,就选择了进入这个行业。

  说到自己的创业故事,陈俊龙提到:“大三实习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快递。觉得很有意思,能挣钱,就琢磨着承包我学校周边的快递业务。开学后,自己一个人就真的着手这个事,做起了全峰快递,一个人忙不过来,连快递也是自己去送的。后来自己花了1000元找了一个门市。请了一个朋友帮忙。”

  学校在郫县,而郫县所有快递的中转站都在犀浦,一年后,陈俊龙便把自己的快递店铺“搬”到了犀浦,从快递最下游的配送快件到现在只是负责收件,往上游走了一步。“我们现在的业务主要是跟公司、淘宝卖家合作收件,不再负责送件,相对轻松些。除此之外,我们还跟聚美、唯品会的送货方合作,由他们负责收货,到我们这里发货。

  ps:因为他当时作快递承包,可以不用交加盟费和其它费用,所以创业成本极低,不过一般正式加盟快递公司还是需要加盟费的,而且目前快递竞争较大利润下降。 

  服务好才是做服务业的王道

  创业的困难总是大同小异,缺少资金,没有客户,但每个创业者的解决方法却是千差万别的。

  “在创业当中遇到就是交通的问题,因为地处大学城,一到6点非常堵车。当时又是三轮车,开始因为经验不足,只有一组电瓶。经常半路车子没电。要在半路充电,耽误时间。后来挣钱了就买了一组电瓶。后来还买了面包车,”陈俊龙说。

  “说到困难,还有就是谈客户。去谈客户别人看你年纪轻轻的,没有考虑你。刚开始在学校做的时候,我看准了一个做电子商务的老板,想跟他合作。人家肯定是不肯的,因为自己是学生的身份,而且也是刚开始做www.Cyone.com.cn/。然后,我就天天去跟他交流、聊天,跟他们去打篮球,帮着做点他喜欢的事,所谓投其所好嘛,用最好的服务打动客户。差不多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他才同意跟我合作一次试试。因为我的服务好,后来逐渐增加了合作的量。”

  “现在我们主要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随着业务的扩大,资金周转比较困难。然后就是人员安排,大家各司其职。寻找最优质的客户,善于用团队成员的长处去安排事情。”

  虽然开始收入一般,但有着“双十一”这个节日的11月份,他的百世汇通快递店月盈利已经达到20000元。

  经验交流

  陈俊龙非常同意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的创业心得:“在创业的道路上,不仅要保持自信,还要避免成功者的幻觉,保持孤独,保持对金钱和虚荣心的饥饿。”

  “想要做快递这个行业,要吃得苦;在谈客户的时候善于揣测客户的意思,在客户提问题时大脑能即使反应,3秒之内回答客户的问题。一举拿下他。”陈俊龙说得很实在,想要创业的人,怎么能不做好吃苦的准备呢?

  由于目前百世汇通的运营规模还不算大,涉及到员工和财务方面的管理还相对较简单,所以,陈俊龙在其门店的运营上遇到的这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小编也希望在未来百世汇通发展壮大的道路上,能够随时注意规避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相关快递创业故事

  “小快递”承载创业梦

  乌海日报记者  永强

  11月6日上午,在乌达区胜利西街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桌上的电话铃声不时响起。

   一位年轻女子接起了电话:“你好,这里是乌达汇通快递……我们早上六点半上班……”“您的货明天上午送达……”

   正在忙碌的这位年轻女子便是这家店的主人——乌海市汇通快递有限公司乌达分公司的高娜。

   进入而立之年的高娜,200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档案管理专业。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高娜的就业之路并不顺畅。而对于自己现在的这个创业项目,高娜说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再加上我的学历是专科,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到处打工。”高娜说。2007年,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招录临时工,她通过考试被录用为书记员,虽然暂时解决了就业难题,但她总觉得给别人打工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2012年,高娜毅然辞掉了法院的临时工作,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可对于想要创业的高娜来说,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项目。几经考察和比较后,高娜先开了一家便民超市。“由于超市所处地段不好,客源较少,生存挺艰难的。”高娜说。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随着我国网购规模的持续增大,快递行业正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如果自己能开一家快递公司,或许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说干就干,高娜立刻着手选择加盟对象。最后,她看准了阿里巴巴马云投资入股的百世汇通快递,并以3万元的加盟费在乌达区注册了分公司。

   2013年9月,高娜一个人、一台三轮车、一部手机,开启了风雨无阻的快递业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没有员工,也没有钱、没有经验,这时候恰好听说乌达区就业局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可以学习创业经验,而且还能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我就去参加培训学习。”高娜说。2013年,乌达区就业局为她提供了10万元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随后,高娜开始投放广告、招工、安装电脑设备,逐渐扩大公司规模,慢慢得到了客户认可。

   如今,高娜的快递公司已经运行了一年多,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乌达主城区,邮件吞吐量已由创办初期的平均两天进港40件增至现在平均每天进港100至200件、出港10多件,而且还有三四家长期与其合作的淘宝客户,公司规模也由最初的一个人、一辆三轮车发展到现在的8个人、三辆三轮车、一辆货车。

   “这一年来,公司取得了《内蒙古邮政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资质,还成为淘宝网的电子商务伙伴,在乌达区快递行业里也小有名气,同时还解决了7个人的就业问题。”高娜说,“选择快递业创业非常辛苦,也很艰难,如果问我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就是八个字,那就是态度热情,服务周到。”

   目前,在公司逐步走向正轨的同时,高娜也有了新的想法,她要扩大公司规模。“现在网购非常火,选择快递行业肯定错不了。”高娜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下一步她打算再买几台三轮车,多招几名员工,换一辆小集装箱货车……

   如今,高娜已喜欢上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行业,她说自己有信心在快递行业领域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顺丰王卫:低调到神秘的快递巨头
快递,发展,故事 第三篇

图为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顺丰在国内已建有2个分拨中心、52个中转场,拥有2000多台干线中转车辆以及11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20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及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   2003年,一位来自沈阳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北京。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在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形下,他老大不情愿地进入顺丰工作。他应聘的是电脑IT部门的工程师职位。不过,按照顺丰的基层体系,每一个新员工都必须在基层实习至少3个月,承担一线收派员的工作。同时,顺丰的所有高管,包括王卫,都必须定期下基层点部锻炼。这不是说着玩儿的,王卫就曾经在某个早晨的8点整出现在北京三元桥点部的运件车边。他像个新来的快递员一样收货发件,不过,也没人认得出他来。 

  这是顺丰在北京的第一个大学学历员工。大学生在丰台的一个点部干了好几个月。头两个月挣700块钱,第三个月就上了3000。他没租房子,就支了张单人床,睡在点部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有台传真机,时不时地,机器里头就会吐出一些写满了字的纸张。大学生拿起来一看,是一个叫做王卫的人写的文章,文章非常朴素,但都是关于公司战略规划、日常管理制度的论文。很快有人告诉他,这个人就是顺丰的老板。 

  “本来打算干两个月就走人的,可是看了这些文章,我打算在顺丰待下来。我觉得老板是个干大事的人。”几年以后,大学生坐在顺丰北京区部的营运部门办公室里。当年,他做了不到半年快递员就被升为分部主管。现在,他已经是这个部门的高级经理,负责顺丰在北京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路由设计、车辆监控、交通预警等。 

  假使单单从数字上看,我们的确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不管我们生活的国家还是顺丰这家企业都是如此。我们要前往的物流园坐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边上,占地7000多亩,耗资110亿人民币。这是一大片坡度平缓的水泥森林,由一栋又一栋积木一样造型简单的建筑组成。它们不是灰的就是白的,线条也丝毫不优美。在建造者和拥有者看来,它们也根本不需要美,只要足够大就好了——这正好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顺丰的领地大约有300多亩大,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央。经过宅急送的院子,再在UPS的院子边上拐弯,就到了。它的对面又恰好是TNT的院子。据说,圆通(微博)快递刚刚在这儿买了一百多亩地,一亩地70多万人民币,还不包括设备和建筑物。这么一算,这项物流地产少说也价值几个亿。 

  顺丰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说明它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企业了。从管理架构上说,这家公司由营运、资科(IT)、行政、财务、企划、总裁办这六大部门组成。从业务架构上说,顺丰拥有华东、华北、华南、东南、华中这五大区,每个区都有一个区部,每个区部有一个副总裁,下面有若干个总经理和职能总监。区部再往下就是各个城市的分公司和分点部。这样算下来,顺丰有2、30个职能总监,30多个区总,总共就是7、80个副总级别的人物。 

  一个快递员的一天 

  看得出来,王卫想要在自己的公司里塑造出一些超越了运送货物、搜集包裹、操作计算机和开辟空中运输线之外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不仅成为顺丰经济利益上的伙伴,也成为精神关系上的伙伴。 

  顺丰是一家拥有8万名员工的企业,每年的劳动力成本占总体成本的40%左右。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农民工。他们有做过黄牛党的,有做过建筑工人的,也有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们工作方式分散,但是规模巨大。如果王卫出台一个考核制度,那么它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数万人的汪洋大海,有数万人和他博弈。王卫面临的是一个任正非、柳传志或者马云(微博)都不曾面对的管理学命题。 

  整个北京区部分成26个分部,望京是其中之一。每个分部下面又分成若干个点部,望京有3个这样的点部。整个北京有136个这样的点部。每个点部有10-100名收派员和仓管,再搭配组长和经理。他们每天完成得收派件量有15万之多。 

  每天早上8点,他们要从北京城的各个地方赶过来。早例会由组长检查大家的仪容仪表,简单传达公司的命令。比如最近,大家就被要求学习北京两会期间的交通快递方案。 

  房间里非常安静,快递员们沉默又迅速地把自己片区里的包裹收好。能塞进背包的塞进背包,不能塞进背包的就绑在助动车的后座上。这种简易实用的交通工具价值1500元人民币,是每个快递员自己购置的。他们八点半就要出发派件,按照“收一派二”的规定,在十点半之前,他们要派完第一批件。12点左右的时候,会有同城其他点部的小三轮车过来,完成一次同城小中转,把收到的同城件和天津件就近转派一次。黑色的送件车一天会从机场中转场来5趟,再拉6次包裹回中转场。这家点部并不算大,平均一天收发2000件,快递员一天得往外跑上十几趟。 

  快递员沉默地把东西装好后,又沉默地一个个出发。没人顾得上跟我聊天,他们都在争分夺秒地赚钱。一方面,如果做不到“收一派二”,被客户投诉,有可能会被扣分甚至辞退。另外一方面,假使他们能够抓紧时间多送一个件,就能多提成两块六毛钱。这是一个小小的责任承包制的循环,每个快递员每天都在这个循环上努力奔跑。 

  事实上,顺丰是第一个发明快递业计件工资的公司。这是顺丰至今为止跟其它公司最大的区别,也是顺丰的收派员为什么流失率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顺丰的每一个收派员只有700-1200元的基本工资,其它的全部根据工作业绩提成。快递员收一个快件20块钱,这20块钱里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是归他的。顺丰的每一个快递员每一个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预期的,并且非常稳定,可以随着他的个人努力不断增长。2011新年前后那条关于顺丰的热门微博是一种戏剧性表现:“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我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一万五,会为了你这2000块的礼品丢这个饭碗么!’整个公司,一片寂静。” 

  这是顺丰最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它把整个企业的机制体系确定下来,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自己报酬的上升路线。在顺丰,一个做得好的收派员是不愿意当仓管、组长甚至经理的。而且每一个顺丰的快递员其实就是第一线的市场人员。他们非常有动力去发展新的优秀客户。曾经有天津的快递员坚持每天早上7点去写字楼义务帮忙扫地,就是为了拿到对方公司的快递业务。一旦拿到,他就多了一笔固定的提成收入。 

  “有个老哥们,工号前头5个零,他是跟王卫一起创业的十几个人里头的。王卫重感情,要给他高薪养着,他不干。他就守在华强北,老婆孩子一辆面包车,收快件,一个月5、6万。” 

  

《一个坚持穿正装的快递员》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四篇

职业态度决定你的职业高度 读了《一个坚持穿正装的快递员》的故事,我明白做事认真踏实才是根本。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如下的抱怨:我的属下最令我头痛的问题就是工作态度太差!纵然是商场上叱咤风云、手腕灵活的主管人员,一旦遇上了工作态度恶劣的职工时,十之八九也只有无可奈何的摊摊手,宣布放弃了。虽说一般的工作态度,都是在年轻时就已逐渐定型了,但也并非全然不可改变。工作态度是可以改善的——而改善的程度则取决于主管人员是否下定决心要将职工的消极颓废工作态度转变为积极进取的态度。

要改善职工工作态度,首先必须端正态度,然后致力于升华气度和夯实厚度。《一个坚持穿正装的快递员》里的快递员就是工作认真踏实的表现。态度错偏、气度促狭的人,上帝也帮不了他成功!职工态度决定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决定职业生涯。未来学家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预言道:“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他的这番言论告诉我们,积极的态度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稀缺、珍贵的资源;它是个人决胜于未来的最大资本,是纵横职场最核心的竞争力!“态度”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没有积极的态度,能力再强也是空谈!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态左右我们的意识。态度改变成就,态度决定未

来,态度决定一切。

职工的态度决定一切,在单位里无论你是优秀的,还是平庸的,你的工作情绪主宰着自己,同时也影响着你周边人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而这些恰恰是单位发展的绊脚石。职工情绪低落,团队出现不和谐,运作不流畅,最终导致业绩下降,工作效率低。那么,职工的情绪与业绩是否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呢?答案是肯定,单位辞退不合格职工是很平常的事,却很有可能在职工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位辞退职工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单位对职工的重视和尊重程度。

如果单位采取的辞退方式不合理,则大大减退职工对单位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由此,职工产生的心情沮丧和低落、工作态度消极,直接让客户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客户对单位的接受程度,从而降低了单位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单位如何才能调整职工的工作态度,提升职工的工作热情呢?

首先,要求单位激励职工,在单位制订职业规划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关心、满足职工的需要和提升职工的生活,激发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职工一心一意为单位效力,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更好创造单位效益。 其次,单位要真正地做到了解自己的职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职业目标都决定了职工的不同类型。因此,不同类型的职工对单位各项制度和指令所作出的反映也截然不同,单位只有把握好职工的心态,才能游刃有

余的应对。并根据职工的不同类型,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达到“人尽其才”合理配置,从而发挥职工的最大优势和潜能。

再次,单位要增强职工的团队意识和提高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才能提高单位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为单位创造出来的价值也是惊人的。消极的工作倦怠会影响团队,那么,积极的工作态度也会带动整个团队。这就要求单位为职工提供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和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五篇

顺德派向左,桐庐派向右,顺丰如何最终打败“四通一达”成为年营收超过100亿的民营快递巨头?快递业人至贱则无敌,顺丰如何让数万物流大军变得有尊严?电子商务如此火爆,顺丰与淘宝、京东PK将留下哪些悬念?

2011年3月19日,中午,我在深圳福田万基大厦边上的翅富酒楼吃饭。这里供应粤式点心和最正宗的奶茶。大厅里人来人往,我知道从我身边经过的人里边,有不少是顺丰的员工。这是一家顺丰的签约餐厅,几乎相当于这家公司的食堂,只要拿着顺丰的工号牌就可以打折。但是,我猜不出到底哪个是顺丰人,我也根本就不能够指望会在这里好运气地撞见王卫——就算见着他,我多半也认不出他来。

你不会想象得到,这就是中国快递行业最有权力的人之一。1993年,22岁的王卫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这家公司算上王卫本人也只有6个人。2010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20亿人民币,拥有8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18年前,当王卫背着装满合同、信函、样品和报关资料的大包往返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未来顺丰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冠军。

看看这些数字,它们简直就是王卫的“话语权指数”。目前,顺丰的经营规模、网点覆盖和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EMS),在中国快递企业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中则排名第一。快递,发展,故事

Tips:

顺丰在全国拥有38家直属分公司、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2500多个基层营业网点,覆盖除了西藏、青海之外的31个省、近250个大中城市以及1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此外,顺丰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新加坡都设立网点,或者开通收派业务。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黑龙江到深圳,从上海到新疆,连接这些网点的是收派员的电动车、经过改装的金杯汽车和波音757飞机。除了8万员工,顺丰旗下资产还包括1200余条各类陆运干线和6000多辆自营车辆。此外,顺丰还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2008年,顺丰合资成立了顺丰航空公司,拥有15架专机(包括2架自有货机),日执行30个航段,全网设有45个航空组,签约多家航空公司400余条航线,每日800个以上的常用航班。这个规模还将以每年平均新增2-3架自有货机的速度逐步扩充。

“顺丰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FedEx)。”一位顺丰的供应商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它10年之内会买100架飞机,全国机场周围的地他也占得差不多了。光这两样,已经没有第二家能跟他比了。”

这样一家公司,连同它的创始人,外界却知之甚少。当我们谈论起顺丰和王卫的时候,像是在谈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缭绕弥漫在空气中的幽灵。

终端消费者对它知之甚少。在2002年之前,顺丰严格地把旗下所有业务控制在华南范围以内。2004年底,顺丰才设立市场部门。我们打开电视,能够看到刘翔为EMS代言,在高楼大厦之间奋力奔跑;还有张丰毅,他穿着UPS的棕黄色工服在偌大的仓库里出没。但是顺丰,迄今为止,这家公司从来不做任何广告。

快递,发展,故事

同行对它知之甚少。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

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

甚至政府部门一度也对它知之甚少。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几乎包租下位于福田的万基商务大厦整栋楼。这时候,顺丰在全国已经有了180多个网点,并且拥有深港货运70%的份额。据说,当时深圳市领导去北京参加邮政部门的会议,这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此后,顺丰才得到市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

王卫和顺丰太神秘了。创业18年来,王卫从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你们百分之百采访不到他。”一位物流快递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有一次,邮政部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另外一位行业报主编则说,多年来,他们一直邀请王卫“来编辑部坐坐,不是采访,就是内部交流”,王卫答应归答应,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这本月刊上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倒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亿5千元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记录的买卖引起了《壹周刊》记者的注意。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点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收派了300多个包裹。最后,狗仔队终于拍到了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据说这件事情让王卫很不爽。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这一次,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据说,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顺丰,但是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寻找王卫的PE和VC越来越多。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透露说,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付给他1000万美元的佣金。

“不过,这些投行都太小气了。”他说,“他们只肯投资5、6亿人民币。顺丰哪止这个价钱。顺丰如果上市的话,市值应该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还不算溢价的部分。如果算上溢价部分,这个数字就还要再乘以8。”

这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快递行业突然成了投资人眼里为数不多的价值洼地。很多人准备了上亿的钱,跃跃欲试,打算大捞一把。但门槛低、投资大、周期长,这个快递军团未来5年内会怎样整合?专业人士说,“中国快递行业未来有两大趋势。一个是集约化,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会有大量资金投资在信息化设备、中转中心和飞机上。一个是优胜劣汰,美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95%,中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50%,很明显集约化程度还不够。这个行业将在未来5年完成一轮整合,最终会有8家大的领先企业生存下来。”

他还说:“这8家里,顺丰和EMS是一定有的。其余的,都还要观察。”

马云应该至少会部分同意他的观点。2011年1月19日,马云在北京举行的阿里巴巴“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上宣布了阿里的大物流战略。未来两年里,阿里将先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打造开放、分享的物流体系生态圈,为推动中国早日诞生全球领先的物流企业而努力。

他说:“未来十年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UPS。坏消息是,十年以后最成功的物流公司一定不是今天排在前十名的。”

就连马云也在寻找王卫。有人告诉我说,几年前,马云曾经在香港数次约见王卫,王卫婉拒。 命运交叉点

如果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三家公司都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朋友的朋友。有消息说,他所在的一家创业公司刚刚拿到几十亿人民币的风投,打算在2011年初进军快递行业。去年冬天,他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开始了一场旅行式的调研。

事实上,他看到的是一幅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社会毛细血管末梢的“快递切片”。在北京大山子酒仙桥建材市场附近,有一大片快递公司的集散地,几乎到了门挨门的地步。每天晚上十一点半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根本没什么人拦他,他推开门,看到脸上有冻疮伤口的小姑娘捂着羽绒服坐在地上,灯光昏暗,她被鞋子、食物、化妆品和书籍的山丘环绕着,正在一个一个地分拣包裹,为快递员准备明天一早的派送任务。

在上海青浦区北青路的中转场里,有一个个用瓦楞纸箱或者红白蓝蛇皮袋包装好的货物在自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穿着统一工服的中转工人把它们扔进金杯转运车里。这完全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交通工具。车的外表面被油漆成了每一家公司的形象主题色,或者黑,或者黄,或者绿。除了司机和副驾驶,车里面的座椅被拆得精光,以便给源源不绝的货物提供栖息之地。这种“人货混装”的运输方式经常给司机们带来麻烦。按照中国的交通法规定,这样的车辆不能够在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行驶。罚款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大家都习惯了。顺丰甚至曾经每年作出几百万的交通罚款预算。

3月的一个早晨,我从车窗里看着这条马路。“北青公路”的蓝色路标、破损的农民房、带铁栅栏的小加工厂、修建于民国时期的水泥桥墩和灰色、巨大的水泥建筑群,它们挨个从我眼前晃过去。这条全长7公里的公路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物流快递中转场聚集地。它背靠宝钢公司,连接着沪青平公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覆盖整个长三角的枢纽。从这里的任何一个街口出发,都能够迅速到达上海市区、松江、浙江和江苏境内。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都在这条马路上设立了分公司和中转中心,平均每家占地数百亩,每一家每天都至少有15万件的包裹中转。

有顺丰的黑色运件车超车了。它往沪杭高速的方向开过去。几小时之后,就会有工作人员把车上的包裹卸下来,然后由收派员送到办公室、公寓楼或者别墅里。

我朋友的行程则刚好相反。他从这里直接去了虹桥机场,然后飞往深圳宝安机场。他要去看著名的华强北。中国的快递业向来有“南华强北,北中关村”一说。这两家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快递业务向来是全国最多的。早年间,华强北的一个快递员带着老婆孩子和一辆金杯车,承包一层楼的业务,一个月能挣上4万。

几个小时之后,他已经站在深圳某个电子市场边的巷子口。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城市暗了下来。但是,只有在夜晚他才能看到这个行业的真相。这条巷子门挨门全是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有顺丰,有EMS,有四通一达,也有宅急送。白天,快递员把在电子市场收到的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到了晚上,店铺已经关门,但是快递公司还在盘点和转运计划中。

“我在那里站了几个小时。我发现,四通一达的门最早关,宅急送的卷闸门已经关下来一半,只有顺丰,他们的店在半夜还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不停有人和货进来。”

夜更深了。他站在巷子口,看着快递员们陆陆续续离开。他们都穿着黑红相间的工服,表情还带着白天工作时候的严肃紧张,他们走得很快,急着赶末班公共汽车回家。第二天一早8点,他们还得出现在这里,开始又一天的重复劳动。

他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就上网查“工蚁”这个词条:“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纪律严明,善于步行奔走。”“顺丰就是一个工蚁兵团,蚂蚁雄兵。我就是这样的感觉。人家都说这个行业是农民头子带着一群农民在干。没错,的确很草根,跟电商的反差就更大了。我都很难相信动动鼠标的行业背后是一群农民在支撑。但这些农民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像草一样。”

王卫也曾经是“工蚁”的一员。他是一线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一旦谈到顺丰,王卫总是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他自己身上转移。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司年会上说,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

顺丰内部人士透露,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十几岁的时候,王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上上下下拉货,慢慢这里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快递,发展,故事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这3家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深远的快递公司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创业路径。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全都是“异乡人”,全都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在经营上也具有强烈的偶然性。王卫是在广东做夹带的香港人。申通则是一群浙江桐城人在杭州和上海跑货运。至于宅急送的创始人陈平,他创立这家公司则完全是在日本受了宅急便的启发。在创业初期,宅急送也送过鲜花和牛奶,甚至一度差点成了一个搬家公司。

当时,广东省内绝大部分快递公司都聚集在东莞市的虎门镇。从交通来说,虎门是广东高速公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东去和北上有广深高速,向西有虎门大桥,还有常虎高速。不过,2010年,一位快递公司老板去虎门做调研,发现当年的快递公司有一半都已经消失了。

这三家公司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当时,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2010年,顺丰营业额120亿,申通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这一年,王卫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派送业务,并且拥有顺丰自己的两架757飞机。陈平在宅急送多元化转型失败之后,把自己的别墅抵押出去,创立了星辰急便,打算从头再来。他把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念给我听:“路遥无为。”至于申通的董事长陈德军,他和王卫同年,40岁。他开始淡出公司业务层面,把日常运营交给自己的妹夫打理。

那一天,我坐的车沿着北青公路开了20分钟。我要从申通的公司总部赶到佘山别墅区见上陈德军一面。他在这里买了房子,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隔壁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他喜欢飙车,罚单雪片一般飞来。他还喜欢打牌斗地主,有时候通宵达旦。我发现他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厚嘴唇,黑皮肤,小眼睛,大个子,大巴掌,不过握手的时候却非常轻柔,想要显得绅士的样子。早年间奔波动荡的生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痕迹。他撩起裤腿,给我看他小腿肚上的一大块伤疤。

“我想要放下。我这个岁数,身体才是第一位的。我不想那么累。我也不理解王卫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前几天我在广州开会还见到他,他看起来很憔悴,听说他喝很多中药。” 聊了一会儿,他接到一个电话,报喜鸟的老板找他打球。他忙不迭地走了。

快递业格局图表:

快递行业似乎成了一片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预备好了要进行一场隐秘又危险的狂欢。如果要为这场嘉年华准备一份军备资料的话,有人用了“正规军、军阀和游击队”这个说法。所谓“正规军”是EMS和顺丰,这两家企业都是直营模式。EMS有国家邮政局的政策支持,网点优势无人能及,并且在国内企业中有巨大的国际件优势。顺丰有航空运力的资源优势,并且以服务质量高、管理严格著称。“军阀”是宅急送和出自浙江桐庐的“四通一达”。宅急送的品牌和营销能力强,和制造企业关系良好,但是受2008年多元化业务失败的影响,尚未彻底恢复元气。“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和韵达)是加盟模式的快递企业,网点分布全面,有规模化效应,但是对淘宝业务有路径依赖(这5家来自桐庐的企业有80%的业务都来自淘宝)。2010年底,媒体频频曝光“暴力分拣”和“爆仓”事件,已经折射出加盟制企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六篇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顺德派向左,桐庐派向右,顺丰如何最终打败“四通一达”成为年营收超过100亿的民营快递巨头?快递业人至贱则无敌,顺丰如何让数万物流大军变得有尊严?电子商务如此火爆,顺丰与淘宝、京东PK将留下哪些悬念?

提到顺丰,人们都认为这是家很不错的物流企业。其实,作为民族快递的旗舰--顺丰集团,它的成功就是被神化了的美国联邦快递中国版。在美国,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是美国本土两大竞争对手,是享誉全球的四大快递企业之一。

顺丰,肩具中国政府的希望。作为国家邮政局大力支持的民族顺丰,顺丰在中国肩具着强大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由于北方宅急送的内部管理不善,作为唯一有资格参与全球外企物流竞争的顺丰被推到了中国物流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本来,中国还可以有宅急送,顺丰,邮政EMS可以与外企竞争,然而宅急送,EMS却在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是稳占中国快递四强的席位之一。然而,顺丰05年在中国首家推出全国第一家包机货运航线,租用中国扬子江快运航线的货机腹仓,在07年开发自己的掌上电脑HHT系统,并建立了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和IT服务中心。08年,顺丰进入俄罗斯市场。09年,顺丰的第一架货机从深圳启航。2010年,顺丰进入韩国市场,现在顺丰计划进入南亚市场和中东市场,逐渐将顺丰走向全球,成为中国唯一具有资格与外企物流竞争的中国快递品牌。顺丰在飞速发展,顺丰也给中国的物流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外企在蚕食中国的物流市场,中国邮政也无力阻击全球四大快递的中国市场博弈,顺丰被推到了中国物流市场的保卫战之中。中国政府开始重视顺丰的高速发展,中国邮政高层开始频繁访问和接触顺丰的高层,开始用国家政策支持民族顺丰,为顺丰的航空执照大开绿灯,期待民族顺丰能给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带来希望和惊喜,期待顺丰的飞机能给无数的中国人带给骄傲和惊喜!期待中国有更多的物流企业能拥有自己的航线经营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民族的物流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努力!

顺丰的飞机起飞,标志着顺丰从此拥有自己的空中控制权和航线经营权。2009年12月31日,顺丰的第一架飞机从深圳宝安机场首航。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快递,顺丰一直都是被人诟病的对象。然而顺丰从93年成立至今,一直在低调中成长,一直是不被人熟悉的黑马。然而顺丰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逐步占有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快递业务后,顺丰开始考虑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开发维护。中国的天空里,全球四大快递早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量并不理想,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还开始裁减中国区的工作人员。顺丰作为中国最有资格的大型物流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时,而是积极充当国际市场小弟的份额,毕竟顺丰现在还不是很强大,跟他们竞争国际市场还显得很不成熟,需要时间来见证和发展。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说:“界限在天空”。顺丰想进入国际市场,获得海内外市场份额,就必须要获得国际市场的航空货物占有权。顺丰的总裁开始了顺丰航空公司的策划工作,在经历长达四年的筹备过程中,顺丰的飞行人员和飞机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12月31日,一架全货机B757从深圳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这是一趟特殊的货运航班,这标志国内首家民营快递航空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也像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一样用自己的飞机运送快递。这天,是所有顺丰人的骄傲与梦想,是中国快递企业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为民族产业而骄傲的一天。

2011年3月19日,中午,我在深圳福田万基大厦边上的翅富酒楼吃饭。这里供应粤式点心和最正宗的奶茶。大厅里人来人往,我知道从我身边经过的人里边,有不少是顺丰的员工。这是一家顺丰的签约餐厅,几乎相当于这家公司的食堂,只要拿着顺丰的工号牌就可以打折。但是,我猜不出到底哪个是顺丰人,我也根本就不能够指望会在这里好运气地撞见王卫——就算见着他,我多半也认不出他来。

你不会想象得到,这就是中国快递行业最有权力的人之一。1993年,22岁的王卫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这家公司算上王卫本人也只有6个人。2010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20亿人民币,拥有8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18年前,当王卫背着装满合同、信函、样品和报关资料的大包往返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未来顺丰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冠军。

看看这些数字,它们简直就是王卫的“话语权指数”。目前,顺丰的经营规模、网点覆盖和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EMS),在中国快递企业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中则排名第一。

Tips:

正当全球快递运输公司联邦快递(FedEX)等几大洋快递在中国长硬翅膀之时,国家邮政局此时也将邮政物流作为今后几年发展的一项重要业务备加重视。近年来,作为中国民营快递代表地顺丰快递也确定了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其实,就在2005年新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之前,面对刚刚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2004年,雄雄勃勃的联邦快递就早已做了两件事:一是与联合包裹(UPS)、敦豪航空(DHL)、澳大利亚天地货运公司、TNT、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OCS以及中外运、中铁、民航等中外企业联手对抗中国邮政对国际速递业务的新一轮封杀;二是与全球影像巨头柯达携手,利用在中国最大的零售网络,搭便车将“联邦快递自助服务专柜”抢先搬进北京9家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自进入2005年,以联邦快递以及TNT的品牌推广更进一步助推这个以物流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的营销战略。洋快递这些措施对于中国邮政快递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威胁,同时对于民营快递更是一个几乎毁灭性地打击。因为快递业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自然,中国市场也是联邦快递等洋快递的主要竞争市场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以中邮速递为例,ESM这个曾是市场占有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快递品牌,目前占有率不断地缩减,不到20%左右,而且不断碰到DHL、TNT等跨国巨头的围攻。作为民营快递领袖的顺丰快递,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一、基本信息

顺丰速运于1993年3月在广东顺德成立。初期的业务为顺德与香港之间的即日速递业务。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顺丰的服务网络延伸至中山、番禺、江门和佛山等地。在1996年,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顺丰将网点进一步扩大到广东省以外的城市。至2006年初,顺丰的速递服务网络已经覆盖20个省及直辖市,101个地级市,成为中国速递行业民族品牌的佼佼者之一。

顺丰速运将经营理念定位于“成就客户,推动经济,发展民族速递业”。顺丰积极探索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为客户产品提供快速安全的流通渠道,帮助客户更快更好地对市场做出反应,推出新的产品和调整策略,缩短贸易周期,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客户竞争力的提高。

快递,发展,故事

顺丰速运全部采用自建、自营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速递网络,特别是2002年集团总部成立以来,更加致力于加强公司的基础建设,统一全国各个网点的经营理念,大力推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提高设备和系统的科技含量,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遗余力地塑造顺丰这一民族速递品牌。

顺丰在全国拥有38家直属分公司、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2500多个基层营业网点,覆盖除了西藏、青海之外的31个省、近250个大中城市以及1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此外,顺丰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新加坡都设立网点,或者开通收派业务。

快递,发展,故事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黑龙江到深圳,从上海到新疆,连接这些网点的是收派员的电动车、经过改装的金杯汽车和波音757飞机。除了8万员工,顺丰旗下资产还包括1200余条各类陆运干线和6000多辆自营车辆。此外,顺丰还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2008年,顺丰合资成立了顺丰航空公司,拥有15架专机(包括2架自有货机),日执行30个航段,全网设有45个航空组,签约多家航空公司400余条航线,每日800个以上的常用航班。这个规模还将以每年平均新增2-3架自有货机的速度逐步扩充。

二、服务特色

顺丰快递作为一个默默发展了13年的快递企业,在中国的南方范围的快递业中,已经稳稳站住领头羊的位置。该公司主要提供以下服务:

顺丰速运现提供的服务有:

(一)香港←→大陆、大陆←→大陆门到门寄付或到付快递服务。

(二)大陆←→大陆门到门快件限时派送服务。

(三)门到门寄付或到付普货服务,包括:

1、广东省←→广东省

2、广东省←→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

3、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

4、广东省←→福建省

5、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省

6、福建省←→福建省

(四)大陆←→大陆代签回单业务

该司最大的服务特色是"五不":

1、该司不设800免费电话服务(他们认为,真正讲求时限的客户不在乎几角钱的 电话费。);

2、不收同行代理的快件,未开通城市不设代理;

3、其公布的快件价格不折扣、不优惠;

4、递送员培训考核不合格不能上岗;

5、不做广告(递送员取件快是最好的广告,还有邮政方面的原因)。

这几个特点是有区别于其他快递公司的,也是市场上不全部被客户和竞争对手所知的部分。

三、快递网络

顺丰快递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是由区域性快递公司发展成全国性快递公司。顺丰快递从广东起家,在夯实了珠三角地区密集的快递网络之后,向长三角地区复制了其业务模式,进而再向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不断扩张。目前,顺丰在全国网络覆盖19个省、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攻击282个城市。其中广东、福建共有网点114个,覆盖非常的密集。顺丰快递网点完全自营,没有建设代理网点或采取加盟连锁的方式,其网络策略是“自然延伸”,即: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程度,那里有市场就将网络铺设到哪里。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密集网点的,放弃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在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几乎每个县都有顺丰的快递站点;华南的附件、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浙江,顺丰的网点也相当的密集;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广西、云南、贵州、江西、青海等省,顺丰一个站点也没有建设。

“顺丰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FedEx)。”一位顺丰的供应商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它10年之内会买100架飞机,全国机场周围的地他也占得差不多了。光这两样,已经没有第二家能跟他比了。”

这样一家公司,连同它的创始人,外界却知之甚少。当我们谈论起顺丰和王卫的时候,像是在谈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缭绕弥漫在空气中的幽灵。

终端消费者对它知之甚少。在2002年之前,顺丰严格地把旗下所有业务控制在华南范围以内。2004年底,顺丰才设立市场部门。我们打开电视,能够看到刘翔为EMS代言,在高楼大厦之间奋力奔跑;还有张丰毅,他穿着UPS的棕黄色工服在偌大的仓库里出没。但是顺丰,迄今为止,这家公司从来不做任何广告。

同行对它知之甚少。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

甚至政府部门一度也对它知之甚少。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几乎包租下位于福田的万基商务大厦整栋楼。这时候,顺丰在全国已经有了180多个网点,并且拥有深港货运70%的份额。据说,当时深圳市领导去北京参加邮政部门的会议,这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此后,顺丰才得到市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

王卫和顺丰太神秘了。创业18年来,王卫从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你们百分之百采访不到他。”一位物流快递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有一次,邮政部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另外一位行业报主编则说,多年来,他们一直邀请王卫“来编辑部坐坐,不是采访,就是内部交流”,王卫答应归答应,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

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这本月刊上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倒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引起了《壹周刊》记者的注意。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点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收派了300多个包裹。最后,狗仔队终于拍到了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据说这件事情让王卫很不爽。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这一次,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据说,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顺丰,但是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寻找王卫的PE和VC越来越多。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透露说,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付给他1000万美元的佣金。

“不过,这些投行都太小气了。”他说,“他们只肯投资5、6亿人民币。顺丰哪止这个价钱。顺丰如果上市的话,市值应该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还不算溢价的部分。如果算上溢价部分,这个数字就还要再乘以8。”

这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快递行业突然成了投资人眼里为数不多的价值洼地。很多人准备了上亿的钱,跃跃欲试,打算大捞一把。但门槛低、投资大、周期长,这个快递军团未来5年内会怎样整合?专业人士说,“中国快递行业未来有两大趋势。一个是集约化,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会有大量资金投资在信息化设备、中转中心和飞机上。一个是优胜劣汰,美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95%,中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50%,很明显集约化程度还不够。这个行业将在未来5年完成一轮整合,最终会有8家大的领先企业生存下来。”

他还说:“这8家里,顺丰和EMS是一定有的。其余的,都还要观察。”

马云应该至少会部分同意他的观点。2011年1月19日,马云在北京举行的阿里巴巴“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上宣布了阿里的大物流战略。未来两年里,阿里将先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打造开放、分享的物流体系生态圈,为推动中国早日诞生全球领先的物流企业而努力。他说:“未来十年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UPS。坏消息是,十年以后最成功的物流公司一定不是今天排在前十名的。”

就连马云也在寻找王卫。有人告诉我说,几年前,马云曾经在香港数次约见王卫,王卫婉拒。

命运交叉点

如果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三家公司都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七篇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1993年,22岁的王卫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这家公司算上王卫本人也只有6个人。2010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20亿人民币,拥有8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18年前,当王卫背着装满合同、信函、样品和报关资料的大包往返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未来顺丰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冠军。

顺丰在全国拥有38家直属分公司、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2500多个基层营业网点,覆盖除了西藏、青海之外的31个省、近250个大中城市以及1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此外,顺丰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新加坡都设立网点,或者开通收派业务。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黑龙江到深圳,从上海到新疆,连接这些网点的是收派员的电动车、经过改装的金杯汽车和波音757飞机。除了 8万员工,顺丰旗下资产还包括1200余条各类陆运干线和6000多辆自营车辆。此外,顺丰还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2008年,顺丰合资成立了顺丰航空公司,拥有15架专机(包括2架自有货机),日执行30个航段,全网设有45个航空组,签约多家航空公司400 余条航线,每日800个以上的常用航班。这个规模还将以每年平均新增2-3 架自有货机的速度逐步扩充。

“顺丰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FedEx)。”一位顺丰的供应商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它10年之内会买100

架飞机,全国机场周围的地他也占得差不多了。光这两样,已经没有第二家能跟他比了。”

在2002年之前,顺丰严格地把旗下所有业务控制在华南范围以内。2004年底,顺丰才设立市场部门。我们打开电视,能够看到刘翔为EMS代言,在高楼大厦之间奋力奔跑;还有张丰毅,他穿着UPS的棕黄色工服在偌大的仓库里出没。但是顺丰,迄今为止,这家公司从来不做任何广告。同行对它知之甚少。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甚至政府部门一度也对它知之甚少。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几乎包租下位于福田的万基商务大厦整栋楼。这时候,顺丰在全国已经有了 180多个网点,并且拥有深港货运70%的份额。据说,当时深圳市领导去北京参加邮政部门的会议,这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此后,顺丰才得到市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

专业人士说,“中国快递行业未来有两大趋势。一个是集约化,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会有大量资金投资在信息化设备、中转中心和飞机上。一个是优胜劣汰,美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95%,中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50%,很明显集约化程度还不够。这个行业将在未来5年完成一轮整合,最终会有8家大的领先企业生存下来。”

顺丰内部人士透露,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十几岁的时候,王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 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快递业务并不是顺丰创造的,但是它通过建立服务标准(直营)、提供服务承诺(快)提升了中国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从1999年到2002年,王卫在顺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中充分释放了自

己的胆量、攻击性和控制力。2003年对于顺丰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春天,SARS爆发,顺丰身处SARS的重灾区广深地区。这次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事件成为中国快递行业最大的商业机会。因为人们都不敢出门,快递的业务量猛增。

顺丰就确立了非常明确的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顺丰主要做中端的文件和小件业务,不做大件重货的运输和派送,其中尤以商业信函为主。顺丰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中端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以2公斤重的包裹为例,从北京送到上海,DHL的价钱是112元,EMS是43元,顺丰30元,宅急送20元。顺丰的服务设计也非常简单。500克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上门送货,全国联网,36小时到达。从客户预约下单到顺丰收派员上门收取快件,1小时内完成。快件到达顺丰营业网点至收派员上门为客户派送,2小时内完成。除了收费标准逐步调高、取送件时间逐渐缩短之外,直到今天,顺丰的产品定位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快递业务并不是顺丰创造的,但是这家公司通过建立服务标准、提供服务承诺提升了中国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

2003年,随着顺丰的队伍不断扩大,创始人王卫把他的目光转向了天空。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据顺丰高层透露,扬子江快运目前的5架737全货机,全部由顺丰租下,其中3架用于

承运自己的快件。这种全货机载重15吨,往返于广州、上海、杭州的3个集散中心之间。除了专机以外,顺丰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 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负责快件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运送。

在顺丰的历史上,扩大规模的资金来源要么是银行贷款,要么是企业经营所得。2004年起,王卫先后9次将物业或商铺抵押给银行。不过,快递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在银行看来,如果跑去车辆和地皮,快递公司拥有的网点和快递员根本不值钱。2005年,王卫将整间顺丰速运公司抵押给中国银行,所借不过区区 420万元。这个时候,王卫开始流露出他的冒险家气质。有人评价他说:“王卫很勇,他有胆子不断扩张,赚10 块再拿8块去开新商铺。”王卫既是一个审慎的商人,也是一个热情的梦想家。他身上既有运动家的沉着浪漫,也有当代商人食肉动物一般的攻击性。

1月,马云发布了阿里巴巴的大物流战略,表示将在第一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打造一个开放的物流平台。刘强东更是野心勃勃,宣称京东商城将 2010年融到的1.5亿美元的一半投放到物流建设,在全国购置1200亩土地建设物流平台。

如果说顺丰未来发展最大的变数,可能就在上市和国际化这两件事情上。

顺丰快递疯长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八篇

快递中国:顺丰疯长的故事

2011-04-11 14:34:56 来源: 创业家(北京)

2011年3月19日,中午,我在深圳福田万基大厦边上的翅富酒楼吃饭。这里供应粤式点心和最正宗的奶茶。大厅里人来人往,我知道从我身边经过的人里边,有不少是顺丰的员工。这是一家顺丰的签约餐厅,几乎相当于这家公司的食堂,只要拿着顺丰的工号牌就可以打折。但是,我猜不出到底哪个是顺丰人,我也根本就不能够指望会在这里好运气地撞见王卫——就算见着他,我多半也认不出他来。

你不会想象得到,这就是中国快递行业最有权力的人之一。1993年,22岁的王卫在广东顺德创立顺丰速运。当时,这家公司算上王卫本人也只有6个人。2010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20亿人民币,拥有8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18年前,当王卫背着装满合同、信函、样品和报关资料的大包往返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未来顺丰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冠军。

看看这些数字,它们简直就是王卫的“话语权指数”。目前,顺丰的经营规模、网点覆盖和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EMS),在中国快递企业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中则排名第一。

Tips:

顺丰在全国拥有38家直属分公司、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2500多个基层营业网点,覆盖除了西藏、青海之外的31个省、近250个大中城市以及1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此外,顺丰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新加坡都设立网点,或者开通收派业务。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黑龙江到深圳,从上海到新疆,连接这些网点的是收派员的电动车、经过改装的金杯汽车和波音757飞机。除了8万员工,顺丰旗下资产还包括1200余条各类陆运干线和6000多辆自营车辆。此外,顺丰还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2008年,顺丰合资成立了顺丰航空公司,拥有15架专机(包括2架自有货机),日执行30个航段,全网设有45个航空组,签约多家航空公司400余条航线,每日800个以上的常用航班。这个规模还将以每年平均新增2-3架自有货机的速度逐步扩充。

“顺丰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FedEx)。”一位顺丰的供应商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它10年之内会买100架飞机,全国机场周围的地他也占得差不多了。光这两样,已经没有第二家能跟他比了。”

这样一家公司,连同它的创始人,外界却知之甚少。当我们谈论起顺丰和王卫的时候,像是在谈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缭绕弥漫在空气中的幽灵。

终端消费者对它知之甚少。在2002年之前,顺丰严格地把旗下所有业务控制在华南范围以内。2004年底,顺丰才设立市场部门。我们打开电视,能够看到刘翔为EMS代言,在高楼大厦之间奋力奔跑;还有张丰毅,他穿着UPS的棕黄色工服在偌大的仓库里出没。但是顺丰,迄今为止,这家公司从来不做任何广告。

同行对它知之甚少。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

甚至政府部门一度也对它知之甚少。2002年,顺丰在深圳福田设立企业总部,几乎包租下位于福田的万基商务大厦整栋楼。这时候,顺丰在全国已经有了180多个网点,并且拥有深港货运70%的份额。据说,当时深圳市领导去北京参加邮政部门的会议,这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此后,顺丰才得到市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

王卫和顺丰太神秘了。创业18年来,王卫从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你们百分之百采访不到他。”一位物流快递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有一次,邮政部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另外一位行业报主编则说,多年来,他们一直邀请王卫“来编辑部坐坐,不是采访,就是内部交流”,王卫答应归答应,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这本月刊上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倒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亿5千元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记录的买卖引起了《壹周刊》记者的注意。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点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收派了300多个包裹。最后,狗仔队终于拍到了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据说这件事情让王卫很不爽。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这一次,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据说,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顺丰,但是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寻找王卫的PE和VC越快递,发展,故事

来越多。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透露说,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付给他1000万美元的佣金。

“不过,这些投行都太小气了。”他说,“他们只肯投资5、6亿人民币。顺丰哪止这个价钱。顺丰如果上市的话,市值应该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还不算溢价的部分。如果算上溢价部分,这个数字就还要再乘以8。”

这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快递行业突然成了投资人眼里为数不多的价值洼地。很多人准备了上亿的钱,跃跃欲试,打算大捞一把。但门槛低、投资大、周期长,这个快递军团未来5年内会怎样整合?专业人士说,“中国快递行业未来有两大趋势。一个是集约化,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会有大量资金投资在信息化设备、中转中心和飞机上。一个是优胜劣汰,美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95%,中国前四大快递公司占全行业份额的50%,很明显集约化程度还不够。这个行业将在未来5年完成一轮整合,最终会有8家大的领先企业生存下来。”

他还说:“这8家里,顺丰和EMS是一定有的。其余的,都还要观察。”

马云应该至少会部分同意他的观点。2011年1月19日,马云在北京举行的阿里巴巴“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上宣布了阿里的大物流战略。未来两年里,阿里将先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打造开放、分享的物流体系生态圈,为推动中国早日诞生全球领先的物流企业而努力。他说:“未来十年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UPS。坏消息是,十年以后最成功的物流公司一定不是今天排在前十名的。”

就连马云也在寻找王卫。有人告诉我说,几年前,马云曾经在香港数次约见王卫,王卫婉拒。

命运交叉点

如果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三家公司都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朋友的朋友。有消息说,他所在的一家创业公司刚刚拿到几十亿人民币的风投,打算在2011年初进军快递行业。去年冬天,他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开始了一场旅行式的调研。

事实上,他看到的是一幅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社会毛细血管末梢的“快递切片”。在北京大山子酒仙桥建材市场附近,有一大片快递公司的集散地,几乎到了门挨门的地步。每天晚上十一点半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根本没什么人拦他,他推开门,看到脸上有冻疮伤口的小姑娘捂着羽绒服坐在地上,灯光昏暗,她被鞋子、食物、化妆品和书籍的山丘环绕着,正在一个一个地分拣包裹,为快递员准备明天一早的派送任务。

在上海青浦区北青路的中转场里,有一个个用瓦楞纸箱或者红白蓝蛇皮袋包装好的货物在自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穿着统一工服的中转工人把它们扔进金杯转运车里。这完全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交通工具。车的外表面被油漆成了每一家公司的形象主题色,或者黑,或者黄,或者绿。除了司机和副驾驶,车里面的座椅被拆得精光,以便给源源不绝的货物提供栖息之地。这种“人货混装”的运输方式经常给司机们带来麻烦。按照中国的交通法规定,这样的车辆不能够在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行驶。罚款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大家都习惯了。顺丰甚至曾经每年作出几百万的交通罚款预算。

3月的一个早晨,我从车窗里看着这条马路。“北青公路”的蓝色路标、破损的农民房、带铁栅栏的小加工厂、修建于民国时期的水泥桥墩和灰色、巨大的水泥建筑群,它们挨个从我眼前晃过去。这条全长7公里的公路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物流快递中转场聚集地。它背靠宝钢公司,连接着沪青平公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覆盖整个长三角的枢纽。从这里的任何一个街口出发,都能够迅速到达上海市区、松江、浙江和江苏境内。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都在这条马路上设立了分公司和中转中心,平均每家占地数百亩,每一家每天都至少有15万件的包裹中转。

有顺丰的黑色运件车超车了。它往沪杭高速的方向开过去。几小时之后,就会有工作人员把车上的包裹卸下来,然后由收派员送到办公室、公寓楼或者别墅里。

我朋友的行程则刚好相反。他从这里直接去了虹桥机场,然后飞往深圳宝安机场。他要去看著名的华强北。中国的快递业向来有“南华强北,北中关村”一说。这两家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快递业务向来是全国最多的。早年间,华强北的一个快递员带着老婆孩子和一辆金杯车,承包一层楼的业务,一个月能挣上4万。

几个小时之后,他已经站在深圳某个电子市场边的巷子口。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城市暗了下来。但是,只有在夜晚他才能看到这个行业的真相。这条巷子门挨门全是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有顺丰,有EMS,有四通一达,也有宅急送。白天,快递员把在电子市场收到的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到了晚上,店铺已经关门,但是快递公司还在盘点和转运计划中。

“我在那里站了几个小时。我发现,四通一达的门最早关,宅急送的卷闸门已经关下来一半,只有顺丰,他们的店在半夜还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不停有人和货进来。”快递,发展,故事

夜更深了。他站在巷子口,看着快递员们陆陆续续离开。他们都穿着黑红相间的工服,表情还带着白天工作时候的严肃紧张,他们走得很快,急着赶末班公共汽车回家。第二天一早8点,他们还得出现在这里,开始又一天的重复劳动。

他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就上网查“工蚁”这个词条:“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纪律严明,善于步行奔走。”“顺丰就是一个工蚁兵团,蚂蚁雄兵。我就是这样的感觉。人家都说这个行业是农民头子带着一群农民在干。没错,的确很草根,跟电商的反差就更大了。我都很难相信动动鼠标的行业背后是一群农民在支撑。但这些农民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像草一样。”

王卫也曾经是“工蚁”的一员。他是一线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一旦谈到顺丰,王卫总是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他自己身上转移。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司年会上说,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

顺丰内部人士透露,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十几岁的时候,王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上上下下拉货,慢慢这里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这3家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深远的快递公司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创业路径。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全都是“异乡人”,全都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

联邦快递的故事
快递,发展,故事 第九篇

联邦快递的成功故事

凡是看过浩劫重生(Cast Away)这部电影的观众,除了对于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汤姆汉克演技惊叹之外,相信大家对于联邦快递(FedEx)这家公司的印象也一定非常深刻。

这部影片一开始就以联邦快递公司的工作场景为主,当汤姆汉克落难荒岛,联邦快递邮件是维系他继续求生的精神动力,影片结尾时又以男主角落难归来后,仍能将失落多年的邮件坚持送到客户家中来划下句点。 剧中一个场景,当任联邦快递经理人的男主角汤姆汉克飞到莫斯科分公司,以热情洋溢的语气为俄罗斯员工说明快递公司的经营使命,这时突然传来一部快递货车出现故障的的消息,我们看到汤姆汉克带领所有员工飞奔到现场,用接力方式迅速地将邮件搬运到另一部货车,充分显现联邦快递与时间竞争的快速行动活力。

有人也许担心该影片是否有替联邦快递这家公司做广告的嫌疑,但事实刚好相反,该片导演正是想利用联邦快递已广为社会熟知的企业形象,来凸显男主角的个性─热情、速度、效率、坚持 ;而汤姆汉克这一个角色也可说正是以联邦快递创办人史密斯(Frederick W. Smith)的人格特质来诠释。

联邦快递于1971年成立,当时史密斯才27岁。创业的前五年诸事不顺,公司累积亏损三千万美元,史密斯被银行控告诈欺背信,被家人控告侵占,执行长职位为投资机构派代表取代。但史密斯坚持创业愿景,以极大的热忱凝聚员工同甘共苦的共识,以诚恳态度与极大耐性与投资人沟通,化解一波又一波的危机,终于成就伟大的事业,并实现快递业“隔夜送到”的典范经营模式。

许多探讨联邦快递的个案,大都指出转运中心式(Hub-and-Spokes System)的创新经营模式以及史密斯的领导风格,是联邦快递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史密斯在耶鲁大学二年级时的一份期末报告中,就提出这种将货物集中于转运中心后再出货的经营构想。不过他的教授却告诉他“这个构想虽然很具创意,但因为不可行,所以只能给C以下的成绩”。他的教授在评语中还指出,一份好的创业构想,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可行的。

事实上,转运中心构想,并不是史密斯首先发明的。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在1984年,于堪萨斯(Kansas)就曾试行过这样的制度,印度邮局与法国邮局也是用这样的方式营运。而史密斯说,他是先看到银行将支票集中于票据交换中心的作业方式,才认为航空快递业也可以采取类似的运作模式。

显然重大创新的构想大都是已经存在多时,只是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行的。转运中心的构想并不是一个伟大神奇的发现,不过当时所有的快递业者都以为那是不可行的,因为不符合经济效益,同时顾客也无“隔夜送到”的强烈需求。

创业家最大的贡献在于“化不可能为可能,”他的秘诀在于“远见、时机、冒险精神、执行能力”。确实在70年代初期,顾客并没有主动提出“隔夜送到”的需求,但史密斯相信顾客会欢迎这样的服务产品,并且未来快递市场竞争的关键必然在于速度。

采用转运中心营运模式的一项主要困难,就是需要相当的经济规模,也就是说需要极大的投资金额。但“隔夜送到”的初期市场需求却还看不到,当时法令也还限制航空货运的载货量规模,也就是说史密斯所要面对的创业投资风险将非常高。

史密斯成功之处在于他勇于利用理性分析与坚强的毅力,来降低创业风险。他委托研究机构替他验证转运中心营运模式的可行性,并且用这些事实数据以及他个人极大的热情,说服投资者提供资金,最后筹措到五千两百万美元的创业资金。

刚开始创业的第一个月,就产生四百四十万美元的亏损,但这丝毫不影响史密斯对于创业愿景的信心。他还将自己家族企业的股票都全部低押借贷,这种坚持信念,应该是转运中心营运模式得以获得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因为史密斯的坚持,以及转运中心模式改变航空货运业的营运方式,最后导致美国政府配合业界需求,修订航空法,解除对于空运业的限制。这充分说明再好的创业构想,如果没有经过创业家的实践,也是无用的,显然创业家对于经营模式创新以及产业环境创新是具有重大贡献的。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塑造愿景,沟通与宣扬愿景,说服他人共同追随愿景,是创业领导人的重要职责。创业者的领导统御与沟通能力影响创业成败至钜,而许多创业个案显示,创业者的冒险犯难精神与领导统御能力与其人格特质、经验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检视联邦快递创业的过程,其中充满无数的困难,而史密斯能一一克服这些困难,与他大学毕业后的四年军旅生涯有密切的关系。这四年大半时间是在越南战场上渡过,他担任过飞行员,在海军陆战队被升迁为上尉连长,因骁勇善战获得六枚勋章。他自己说,在战场上才能充分体认到人性与友情的真谛,而这样的经验使他在经营危难中,仍然能够凝聚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并进而坚持至事业成功为止。

联邦快递成功故事带给创业管理最重要的启示是“伟大的创业构想并不难产生,但实现创业构想却需要一位能够塑造愿景、坚持信念,并且具有领导团队魅力的伟大创业家。因此培育创业家,将是发展创业型社会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

一个中国人的美国创业史

他曾在农村插队种田8年,是中国第一批知青大学生;36岁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历经艰辛,创业之声不渝。他创办的WebEx公司,被投资者誉为“股市明日Yahoo”,是大陆人在硅谷创办的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美国硅谷,是一个时刻都在制造奇迹的地方,是全世界高科技创业者、投资家的梦想乐园。近20年来,华人在硅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从专于科研开始向自创企业发展。朱敏,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几经拼搏,创办了WebEx公司,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技术官(CTO)。WebEx公司2000年8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被投资者赞誉为“股市明日Yahoo”。在硅谷,WebEx已经被普遍看作大陆人创办的最成功的硅谷企业,朱敏的故事也成为硅谷新的传奇。

“当时的留学生可没有几个想到这样的!”

朱敏的成功少有一夜富贵的神秘色彩,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艰辛与曲折。朱敏说:“人生成功的最大乐趣在于经历、享受奋斗的过程。”记者在位于圣荷西市玫瑰园大街(RoseOrchardWay)的WebEx总部采访时,朱敏的妻子向记者介绍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钻劲,永远以奋斗为乐趣。”

朱敏是浙江宁波人。1966年,他读高中2年级时,“文革”爆发,他到宁波郊区插队,一干就是8年多。在农村,他与一起插队的同学结了婚,并生育了两个儿女。当时插队要种水田,一天大约可挣一元人民币,非常辛苦。1976年,朱敏被调到宁波市内的一个建筑队做了一年的建筑工人。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朱敏搭上高考“末班车”,顺利考入浙江大学,进入拖拉机机械制造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冰箱厂。不久,朱敏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1984年,朱敏以浙江大学管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公派留学斯坦福大学的机会。留学斯坦福期间,朱敏一个月只有360美元的补助,而学校一个月的住宿费就要355美元,根本不

可能住进去,而且几个月后他的孩子、太太就会一起过来。朱敏一下子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要挣钱付学费、生活费,还要养家。怎么办?“所以我就在外面找了一个管理公寓的活,房东有16套公寓,他提供给我一套免费的公寓居住作为报偿,而我则负责给他管理另外15套。”谈起这段经历,朱敏不无得意地说:“当时的留学生可没有几个想到这样的!”

无论如何都要去试一试

朱敏在美国17年,经历了求学、工作、创业三步曲,其中闯入IBM电脑公司是他创业生涯的第一次重要转机。来斯坦福的那年夏天,朱敏正为生活费没有着落而伤神,在学校教室走廊的信息栏里发现贴着一张IBM的招聘信息,说是需要如何厉害的电脑工程师。当时朱敏想:“哇!这么好的项目,像做梦一样,我肯定是不行的,以前一点电脑都没学过。”所以对这个招聘启事没有很在意,每天照常上课,在信息栏前走来走去。一晃3个月,整整一个夏季过去了,IBM的招聘条还是原封不动地挂在信息栏上。在经济压力作用之下,朱敏横下心来,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去试一试。

“我就去敲教授的门,问这个project(项目)我有没有可能做。教授说:„啊,这个project就是等你来做的。你怎么不早点来?‟当时教授这么一说,我是又高兴又吃惊。后来才知道教授这样评价我,原来是功课帮了忙。因为我第一年在斯坦福读书读得很好。人家要读两年的博士课程我一年就学完了,平均成绩在A以上,一半是A+。系里知道我这个中国来的留学生,成绩又这么好,一定知道怎么做这个project。可是他们不知道我那时还真不懂电脑。见了面,那位教授也没问我会不会电脑,就很爽快地说:„好,下星期我们到IBM,你来做研究组长。‟当时我真是很兴奋。到了IBM,教授说:„我把斯坦福最聪明的学生带来了。‟IBM的人说:„喔!斯坦福的高材生一定没问题。‟就这样我开始了IBM电脑的课题研究。”

没有电脑基础,要解决IBM的研究课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朱敏面对的难题和压力可想而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关起门来自己看书研究推敲。“当时真是拼命学。经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是却不敢问别人,生怕露出马脚,所以我就关起门来在家里钻研。幸好我儿子懂电脑,在大学读电脑专业,有时还可以向他请教。就这样,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是边学边干,最后把IBM的研究课题解决好了。”

在IBM一年的项目研究让朱敏了解了电脑,做完这个研究后,朱敏就到别的公司做顾问,这成了朱敏人生的第二次转机。朱敏对做顾问一行同样陌生,以前也从未做过。“当时有一个大公司要找一个专家,去哪里找?他们说:„他是很smart(聪明)的人!这家伙是IBM的,又是斯坦福出来的,肯定是expert(专家)。‟所以就请我进去。进去以后,我还是拼命地学,完成工作。虽然以前没做过,但是机会来了,就努力抓好。我也很辛苦,这16年来都没能休过假。”

“接着我到著名的会计公司PriceWaterhouse(普华)做副科技官。再后来到软件设计公司ExpertEdge做副总裁。那时候,我的薪水已经不低,生活也稳定下来了。但到了1991年,我还是决定辞职,自己出来开公司。坦率说,我的内心总是渴望自由,而且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不愿意整天被别人管着。”

网络企业家之路

朱敏第一次投身创业领域,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全凭一腔热忱与过人的勇气胆识,实实在在是白手起家。1991年,在大公司工作的他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高薪要职,作别安稳的工作环境,和朋友创立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FutureLabs,一头扎进了迷离而又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进行网络技术的研发。当时,美国的经济并不景气,startups(创投公司)远没有后来的神气,创业风潮亦不如今天如火如荼,大陆来的留学生能考虑到自我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没有经济后盾的朱敏却敢为人先,踏入硅谷风险创业。当时对朱敏

来说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筹集创业的启动资金,让公司得以生存、运作与发展。“我们筹措资金很不容易。最初只拿到新加坡投资人10万美元的投资,然后千辛万苦才在硅谷一带筹集了大约100万美元。公司创立初期,大家都没有薪水拿,压力很大。从技术开发方面讲,我们是最早开始做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mutli-pointdocument collaborationsoftware)的公司之一,这项技术就是今天的网络人际互动交流技术最原始的阶段。当时我们还跑到中国大陆找关系,找人才和合作伙伴。经过3年很艰苦的奋斗,公司的生意总算逐渐好了起来。到1994年,大公司Quarterdeck以1200万美元买走了我们的FutureLabs。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我分到了300万美元。当时觉得这是笔天文数字的财富呀。”

公司卖掉后,朱敏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劳永逸,坐享所成,买座别墅去过悠哉游哉怡然自得的生活。他的注意力依然紧紧地锁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同时他敏感地意识到网络人际交流技术市场巨大的潜力。稍做调整后,朱敏向自我挑战,投入巨资再次创业,开发网络互动技术,1996年与朋友在硅谷共同创立了WebEx。4年后,WebEx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过16亿美元,上市也为朱敏带来了上亿身家。目前,WebEx的职员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为现在的400多人,客户达1800多家。朱敏在短短几年的创业中,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自己当初对网络人际交流技术市场预测的准确,而且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作为一名成功网络企业家的实力,踏上事业巅峰。

朱敏对硅谷的创业深有体会:硅谷的企业家和高科技公司,都很像一批在空中飘动的风筝。有些风筝的体积比较大,有些比较小;有的正向上飘,有的停在半空中,也有一些已经开始下落了。企业家们的任务,其实就是向上抛出“绳索”,让自己的风筝“挂”上一些向上飘的风筝,从而使自己也能一起向更高处飞。如果能挂上更多向上飞的风筝,特别是设法“挂”住一些向上飞的大风筝,则是最理想不过了!与此同时,还要下狠心,把那些与自己有牵挂但却向下飘落的风筝的“绳索”砍断,以免减慢自己向上飞的速度。朱敏说,WebEx第一要争取向上飞,然后是加快上升的速度,不能太慢,否则速度更快的其他风筝会砍断你的“绳索”。没有其他选择,硅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

WebEx(借鉴自FederalExpress的简称Fedex)目前已成为全球商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提供商,其站点WxbEx.com在1999年度获得了PC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在采访过程中,朱敏娴熟地向记者展示网络人际交流技术。这一技术让人们跨越地理障碍,做到在电脑上同步即时进行信息交流,所以许多startup或全球性大公司都喜欢用WebEx公司所提供的网络人际互动交流技术服务。“比如,startup公司找投资人,找到500或200个创业投资者名单,利用WebEx的技术,startup公司就可以建立一个网上会议,直接向投资人介绍公司的产品为什么比别人好,又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在台湾的投资人就不需要飞过来,其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麻烦事。网上介绍后,200个创投公司可能最后剩下10个感兴趣的投资人,这时再飞过来详谈。”朱敏为这项技术付出了多年的心血:第一阶段是开发出一对一的网络互动交流技术,这个阶段用了三四年时间;第二阶段,是建立可供多个网络客户进行沟通的服务器,大约用了两年时间;第三阶段,是建立一个由多个服务器组成的大型网络系统,各地的用户可以通过最近的服务器进入这个大网,这又花费了4年左右。

高科技带来的高度繁荣造成了硅谷人才的短缺,公司用高薪加股票都不一定能确保工程师留下来安心工作。WebEx从1996年公司初创至今,一直拥有一支稳定又兼具实力的科研队伍。主管公司研发部门的朱敏以什么样的方式留住人才,共同创业?朱敏说:“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益分享。我们创办WebEx的前18个月,几个founder(创办人)是一分钱不拿的,所以保住30%的公司股权。后来拿到第一轮投资700万美元,我们拿出30%给职员分享。当时公司第一批研发人员是我亲自到大陆招的,招了30多个技术人员,他们当时干得也很苦。30个人之中,15人负责公司科技的研发,另外15个人到外面承包项目赚钱养公司。赚来的钱他们只拿一半,另一半给公司。所以要留住这些职员,公司领导者不仅要把握好公司远景方向,而且还要有很大的激情与热情,让员工感觉到跟着干一定会成功。如今这批职员都还跟着我干。我手下的研发职员大概都拥有5万股股票,如果每天涨2美元,一天就可以进账10万美元。”朱敏透露,WebEx在硅谷有240多名员工,在大陆有150多人,分别在北京、杭州和合肥。杭州是他母校浙江大学的所在地,合肥有中

国科技大学,这两个地方的科研水平都很高,能找到很不错的工程技术人员。从薪水方面讲,在国内找人的确要便宜许多。但从生产效率方面讲,国内雇的工程师,大约三四个人才相当于一个硅谷工程师。

公司上市,朱敏感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多更大了。他说:“有位非常有名的分析师曾说:„我会跑到市场上跟人们说你这家公司将成为第二个雅虎(Iwillgotomarketandtellpeoplethatitwillbenextyahoo)。‟听起来我自己也感到相当高兴,可是也感觉自己肩负更多的责任。上市以前,想的仅仅是为公司和雇员赚更多的钱。现在上市了,有这么多人相信你,买你公司的股票,所以现在还要想怎样让公司运作好,确保持股人赚更多钱。”他说:“公司股价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多年来朋友都来买我的股票,虽然他们不清楚我会做什么,可是他们说:„啊!朱敏做的东西,我要买。‟他们跟了我10年,看着我是怎样上来的,很信任我。我有一个台湾好朋友,10年前我太太刚来美国就到他家里做housecleaning(家庭清洁)。他是看着我怎样起来的。他说:„10年朱敏能做到这个样子,不简单!‟所以追着我买公司的股票。”

人生当慢慢成功

事业大成的朱敏对于成功有一番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成功应该是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不同的事物,感受不同的生活层面,是成功人生的另一种体验。他说:“人生细想的话,还是要慢慢成功。就像杨致远,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也非常的成功。可是他们,也包括我儿子在内,在没有很成熟以前就非常的成功,这会带给他们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他们没有机会去学习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他们成功太快,人们很尊敬他们,他们成功地做了CEO,也只能做CEO,不可能去做一个小的职位,比如公司下面的经理层他们就没有机会去尝试。第二是他们如果要办第2个公司,要超过以前如此大获成功的公司就很难。设想杨致远要办第2个公司超过Yahoo,就有很大的挑战。假如他做个小公司,人们就会笑他,这样做人真的很难。我儿子也有这样的问题,原来的起点太高,生活中要面对的挑战太大,我觉得这是件相当miserable(痛苦)的事情。这样做人真的好苦,没有像小孩子慢慢长大,慢慢犯错误,从中学习慢慢成长这样一个成熟的进程,一下子就来到事业的顶峰,没有机会enjoy(体验享受)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很可惜的。”

朱敏认为成功绝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他说:“我觉得成功是没有什么捷径的。像我以前考托福出国,2万多个单词是一个个地背下来的。在中国念书拿100分,在斯坦福读书拿A和A+,因为习题几千道我也是一道道做完,从不偷懒,所以考试成绩才会好。我不相信有freelunch(免费午餐),可以不劳而获地成功。所以成功一定没有捷径的,是要靠人一点点地努力和付出的。”朱敏认为留学生应该打开思路,创造未来。他说:“以前大陆来的留学生第一个目标就是PHD(博士),为什么?因为拿到PHD就可以找份好工作。其实PHD并不是一个目标,而一般留学生都把它作为一个大目标。拿了一个斯坦福的PHD,听起来很美妙,可是又怎样呢?而我的标准在来美国之后不久就转变了,所以,直到现在我的PHD也没有拿到。虽然我一年能读人家要读两年的课程,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作为成功上市公司的创建者和首席科技官,朱敏仍然沉浸在狂热的工作中。谈起这点,朱敏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当年我们找VC(风险投资)认识了JackCreshman,他可是许多成功公司的投资人,来我们公司做事,说起来我都不相信。一个英国人,走路都走不动,一拐一拐的,65岁了。哇!说他没钱吗,他肯定有,可是他还在工作。他的创投公司早会每天早上7时开,高层全部都在。他现在还这么狂命地工作绝对是因为enjoy这份工作。所以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竞技赛,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精神智力的挑战,如果没有这个挑战生活就没什么意思了。”

和太太共创业

朱敏的太太现任WebEx公司副总裁,原来一直管财务,后来公司要上市,必须交给职业经理人,她转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21454.html

《快递,发展,故事 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快递公司的江湖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