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申请

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

|

【www.dagaqi.com--信用卡申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

  2月24日,山西省委农村工作扶贫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落实优质发展要求,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和农村、生态宜居、地方文明、治理有效、生活丰富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农村全面繁荣进步、农民全面繁荣发展.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三农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农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山西农业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光明的前景,指前进方向.和城市相比,农村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农业仍然是四个现代化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是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张.从产业繁荣、生态宜居、地方文明、治理有效、生活丰富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振兴战略突出了生产、生活、生态安排,涉及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农村和城市平等的经济社会空间,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新战略开启新征程.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

  [摘要]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瓦解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平衡问题。从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城市、乡村之间的有机体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发明显,但乡村地域系统范畴下的各项要素明显发展滞后,与城市地域系统不相匹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任务要求下,城乡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村振兴则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忽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实现城乡融合即为“妄谈”。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动态均衡;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这一论述利用社会空间界定方式表达,则为“城乡之间矛盾”——包括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等各项显性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个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隐性支持条件,城市远比乡村社会空间优越,且整体上呈现城市飞速进步、乡村日益衰落的动态趋势。

  究其根本,在于城市、乡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之间无法优劣互补、共生共荣,因此必须通过“乡村振兴”的方式,将乡村地域系统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满足城乡匹配的要求,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必须坚持城乡融合的基本理念,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

  2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及内涵界定

  2.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适用理论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既是独立并行的过程,但彼此之间又存在接触点,因此必须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理论分析。从地域系统优化升级、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城乡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动态均衡发展,所适用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该理论符合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全局性”方面要求,其中“人地系统”中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两大体系,彼此胶着、相互联系、深度影响、多源反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地域系统。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展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农村空间中各要素的匹配状态,促使其良性循环。同时,该理论也有助于了解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短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为两者之间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平台。

  第二,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提出,通过培养特定的增长极,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极化效应”存在大于“扩散效应”的情况,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具备自我优化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优势资源的“马太效应”,即经济发达地区优势不断增强、经济落后地区优势不断被撷取,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一理论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如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的撷取,进一步压制了乡村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属于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中心即为区域增长极,一般集中在优势区位,以点状分散形式存在。在现实空间中,城市显然有发育区域增长极更好的条件(如省会城市),若干点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网络,构成“点轴结构”。本质上,点轴开发理论提供了一种城市、乡村之间动态均衡增长模式,“点”与“点”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基于轴线扩散效应,挖掘流通过程中的区域优势资源,建立适应乡村地區与城市地区协同模式,形成立体化、系统性的发展格局。

  2.2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文件全面系统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方针、优先任务、制度保障进行阐述,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可归结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这五个方面代表了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才能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分析,乡村振兴为乡村、城市提供了衔接可能,但要达到城乡融合,则是一个更加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一方面,城乡空间、居民要实现融合,就必须完善对应的基础设施、瓦解户籍壁垒,确保城乡居民同一水平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产业融合,需要进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构,保障“点轴结构”中特定增长极的稳定,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产业格局。

  3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

  3.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

  整体上,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城乡融合的发展路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缺乏这一前提,将会造成城乡二元化结构延续甚至加剧,城市化建设中经济发展“马太效应”进一步增强。结合点轴开发理论,城市、乡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轴线网络,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形成城市反哺乡村的“涓滴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体制、政策基础。

  同时,“乡村振兴”也是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的视角展开的,其本质上可视为对长期以来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欠账”的偿还,通过一系列举措,以迅速补齐和城市之间的短板,促使城乡之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等动态均衡逐渐接近、直至重合,为城乡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3.2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

  基于以上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可以认为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下,“城乡融合”是条件、“乡村振兴”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科技等扶持,后者的实现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前者的发展效果。基于此展开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路径探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顶层设计发起、自上而下实施的,“制度保障”的作用不言而喻,立足前期“三农问题”的政策制度供给现状,需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方面制度内容:(1)立足城乡融合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以确保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概括地说,涉及“钱、人、地、业”四个方面。其中,“钱”及金融支持、财政支持、投资支持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资金。“人”即人才,要规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城市专业科技人才“不下乡”的现象,实现人力流入、流出的平衡,不断强化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等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的作用。“地”是指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城乡博弈的重要对象,要处理好城乡融合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供给关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业”包括产业和就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两方面维持着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制度内容的强化,进一步明确政府治理、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等行政组织关系,确保制度效应充分发挥。

  第二,完善城乡“线-轴”扩散机制。基于点轴开发理论,科学建立区域增长极,完善“点-轴”网络在乡村振兴中的扩散作用,推动城乡辐射引领机制完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域系统都是围绕着固有城市或“城市圈”,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但考虑到增长极的负面效应,可借鉴城乡融合的一般规律,更为科学地设计城乡互动圈际,促使“点”的分布更加合理,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例如,“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可以实现某一地区的优势资源挖掘、优化,形成农业旅游、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新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人口就业、创业水平。

  第三,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振兴模式。城乡共同地域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文化、历史、生态、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模式,并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根据不同地域系统下聚落方式、社会组织、文化观念等建立适应性发展模式,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上,国内外均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强调现代化产业创新,是一种“非农业化发展”的模式,而拥有古村落、古镇的区域,则可以通过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构建“旅游模式”。我国地域广大,乡土空间的差异性不胜枚举,在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中,可借鉴但不可盲从。

  [参考文献]

  [1]李程丽,薄遵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理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06).

  [2]贺文华.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J].当代农村财经,2018(10).

  [3]顾益康,吕苏娟.建设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大花园[J].浙江经济,2018(13).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xinyongkashenqing/693289.html

《乡村振兴大学生论文2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