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石娃养殖 石蛙养殖,如何提升石蛙的繁殖?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石蛙养殖,如何提升石蛙的繁殖?
石娃养殖 第一篇

  [科技苑]养好石蛙 重在保蛙卵(20131120)

  【导读】:一斤100多元,挣钱不容易,繁育保卵是难关。小小蛙卵,大大难题,又是琢磨工具,又是卡着时间,又是搭配饲料,度过保卵关为什么这么难?

  【主持人】:繁衍后代是生物最头等大事,石蛙,学名叫棘胸蛙,它们在繁衍后代这件事上,的确是个弱项。为了让它们更好地繁衍,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的所长成斌,他开始钻研为什么石蛙在这方面能力不够。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石蛙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产卵量特别少,它一窝子产300~600粒,最多也不会超过1000,这样就造成了石蛙卵比较珍贵。

  【解说】:在蛙的家族里,相比其它的蛙种,石蛙相对产卵少,美国青蛙、牛蛙产卵等都是几万粒以上,而这个石蛙只有它们的百分之几。它的卵少,也是它卖价高的原因之一。

  损失一颗卵,那就等于损失一摞摞钱啊。卵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对于成斌来说,他最操心的就是想办法让每粒卵都能活下来。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我们保卵在我们这养殖过程中是重中之重事情,万事都是从卵开始,有了卵才能有蝌蚪,有蛙。

  【解说】:为了保住每一颗卵,成斌想了不少招。这不,这不,一到5月到9月,成斌每天早上会拿着一个小小的摄子去蛙池。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这个镊子你别看它小,它作用可大了,我们取卵全靠它了。

  【解说】:在自然情况下,蛙类产下卵以后,哪些卵能孵化出来,哪些卵不能孵化出来,那就是听天由命的事。但是在人工养殖情况下,要把卵从种蛙池放到孵化池里边来,各种蛙是有差别的,像给青蛙取卵,就非常简单,把产在水草上的卵,直接一捞上来就行了,这石蛙取卵,为什么非得要镊子呢?这是因为取石蛙的卵很困难。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你看这个卵它黏性很强,像这样子倒过来它都能黏住。

  【解说】:石蛙卵的黏性这么强,这是和它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几乎大多数的蛙离不开水,不过不同的蛙类的具体生活环境又有差异,有静水生活型、流水生活型,像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它们生活在山涧石缝里,这样的环境水流很急。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它在野外它的卵就产在山间小溪有流水这样子石头的上面。

  【解说】:为了避免它们产的卵被水流冲走,刚产出来的蛙卵外面包裹着一层胶质膜,卵粒是一个个小圆球,通过卵胶膜,相连成葡萄串一样,长的可以达到20厘米左右,胶质膜的粘性特别强,就像强力胶,能把卵都牢牢地粘在石块上。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 这个卵的黏性强,就可以牢牢粘在石壁和水草上面,这样就不容易被流水冲跑,保护这个蛙卵发育。

  【解说】:石蛙从野生变为家养,它们长期进化出来的这种习性是不会变的,它们会把卵产在水泥池的池壁或者池底上。

  人工养殖为了提高孵化率,就要把蛙卵取出来集中放到孵化池里去孵化,可是蛙卵粘性太强的特点,却让成斌在取卵的时候就犯了难。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我们最开始想用小铲子去铲,用那个铲子的话,它容易把那个卵给刮伤。

  【解说】:成斌他们最开始是采用一把小铲子,紧贴着池底的地面或者池壁,把粘在上面的卵铲下来,水泥池壁凹凸不平,有些卵就会嵌在小坑小洼里,卵小,铲子又大又厚,取卵时很容易弄破卵,卵只要一受伤,就成死卵了。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死卵就发白了,本来是有一个黑点的,这样的话就没有用了。

  【解说】:他觉得铲子应该是挺好一个工具,取卵的时候,却发现也不好取。那怎么才能把卵很轻松的取下来,还要完完整整的不受伤,就成了成斌一个很伤脑筋的事。要想把卵取好,就得在工具上想办法,谁能比铲子更好,成斌一直在琢磨。一次去医院,看到大夫用镊子夹棉球时,他突然想,镊子又薄又轻巧,可以用这个来试试。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 用这个镊子我们就这样子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用这个镊子最好。我们用镊子的背面去把这个卵慢慢刮下来。用这个背面就可以把卵采集下来,就这样子,刮就行,轻轻刮就行。

  【解说】:镊子的背面,它的接触面极小,沟沟缝缝都可以进去,能把卵和那个池子的石壁慢慢地分离,这样子把它抠下来,不容易误伤到卵。

  镊子这工具挺好的,但是成斌发现有些时候即便用镊子,即便是再仔细的轻拿轻放,有些蛙卵依然会受伤死亡,成斌仔细观察,他发现蛙卵有一个特性, 要让在取卵的时候不让它们破裂,还得要选择最恰当的时间。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石蛙一般都等到它卵产完以后,两三个小时,等到它外面那层胶质膜发胀了以后,我们才会去采这个卵。

  【解说】:蛙卵刚生下来时,这卵外面的胶质膜非常的薄,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厚。 别小看这个这层变厚的胶质膜,它们相当于是蛙卵的保护膜。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透明的部分,晶晶亮的这些都是胶质膜。一颗一颗跟鱼眼睛一样。

  【解说】:那些才生下来的卵,那个卵胶膜没有发胀,扁扁的,薄薄的,轻轻一碰就会弄伤卵,起不到一个保护作用,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能取卵的。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没有发胀的话如果把它强行采下来的话,就容易把这个卵给搞伤,搞伤以后这个卵就不容易发育成蝌蚪,就报废了。

  【解说】:蛙卵产出来,一般两到三个小时后,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它们就会变得很有韧性,软的,有弹性,能够很好起到保护蛙卵的作用。

  【采访】浙江省兰溪市石蛙研究所所长 成斌:它中间这颗黑点就是它的卵外面那层发胀就是它的保护膜,胶囊透明的,你像我们这样子戳它都没关系,它很有弹性,这样子的话它保护这个蛙卵,是很有效果的。

  

石蛙生态养殖,高密度养石蛙
石娃养殖 第二篇

  高密度养殖石蛙(2009.6.22)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那段画面里出现的蛙,不管怎么游,它最终的目的地都是小溪的石头缝。这种蛙,喜欢生活在小溪的石缝中,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好记的名字—石蛙。其实它真正的学名叫棘胸蛙。它和林蛙一样,本来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蛙。人工养殖,如果技术掌握不到位的话,很难成功。可是浙江省兰溪市的成斌,不但把它养成喽,而且还搞起了高密度的养殖。

  这个人就是成斌,他原本是做五金生意的。说起他养石蛙,实属偶然。

  (采访)我们以前做生意的时候,也跑到这种山上里玩嘛,这个山上都有这个石蛙的,他们抓来以后我们都吃过,很好吃

  好吃的石蛙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石蛙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的功效。对于这一点,《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石蛙在我国食用的历史也比较久远。自古以来,它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称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但多年来,石蛙作为野生物种,一直是被保护的对象,要想品尝到它的美味还真不容易。幸运的成斌吃过之后,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采访)这东西味道鲜美,我们就有个想法,这个东西把它能够养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就不愁销路了

  (采访)从保护这个角度来讲,规模化养殖这些蛙,大大缓解了人类在野外捕捉这种物种,从而达到一个保护的目的。

  养殖石蛙,既能饱口福,又能健体,还保护了野生物种,可以说是个利人利己又利蛙的大好事儿,因此成斌下定决心也来加入到养殖石蛙的队伍当中。虽然说近些年来养殖石蛙的人不在少数,可是他们大多数采用的是稀密度养殖的方式,每平方只能养20到30只,这对要干就打算干出点名堂的成斌来说并不满足。

  (采访)如果是一个平方只能养20、30只的话,这种养殖方法肯定是不理想的,对我们来说,因为这个效益体现不出来。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争取在有限的场地多养蛙,多赚钱,成斌决定采用高密度的养殖方式,每平方的数量从二三十只提高到100多只。

  (采访)在同样的面积里面,你能够把这个密度提高上来,提高个5、6倍上来的话,那这个效益无形当中增加了5、6倍的效益,这个是很理想的

  自己的效益理想了,石蛙生活的环境也要理想。石蛙原本生活在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者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喜欢栖息在石头缝里。现在石蛙尽管已经人工养殖了,但它的某些野性还保留着,所以成斌把它们的新家置办得和老家差不多。

  (采访)那么我们还是按照仿生态的这样子,给它搞起来,放一些石头,放一些石板,给它造一些洞穴。

  池子里放上这些石块、石板和水草,石蛙们好象还在野外的老家一样,没有陌生的感觉,生活得悠哉、快活。可是置办上这些物件,占去了不少的空间,这和成斌所希望的:尽可能多节省空间,增加单位养殖数量,进行高密度养殖的初衷有些矛盾,于是他对这些精心装点的物件是越看越觉得多余,所以等石蛙们对新环境逐渐适应以后,他就打算把它们清除出去。

  (采访)慢慢地拿,也不是说一下就把它给拿光,那么让它慢慢地在这种减少的过程当中,慢慢地适应

  石蛙这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大概花去了成斌一年多的时间。

  (采访)这样子就把它给整个的驯化过来,就把这个石板、石头全部都去掉,这样它对这个环境就适应了。

  对原来生活环境非常依赖的成蛙,被成斌顺利地驯化过来,适应了它们新的家庭。对小蛙们的驯化,用成斌的话说:那要简单多了。

  (采访)它从蝌蚪到变成小蛙,它都在这个环境里面,它已经对这个环境熟悉了,比较好养了。

  (主持人)撤掉模拟野生环境的石块、石板、水草以后,腾出了不少空间,成斌又在他的养殖池里多放了很多的石蛙,为他的高密度养殖创造了好条件。就这样,石蛙在成斌建造的新家里安安稳稳、快乐悠闲地生活了近一年。转眼又到了产卵孵化的季节了。成斌却发现他的石蛙们有点不对劲。

  (采访)都是奇奇怪怪的,三个脚,肚子胀胀的,那种很多的,长得速度也是不快。

  孵化出来的小石蛙出现了畸形不说,就算是形象端正的,也长得个头小、不健壮,孵化出来的数量也不多;成年蛙,不是不产卵,就是产卵量不高。这让成斌非常的着急。

  (采访)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着急嘛,因为时间又花了,钱又花了,是吧,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城里人,能够呆在这个地方,人家都不理解,就说怎么能够待在这种地方受苦嘛。

  生意做的好好的一个城里人,来到这个小山沟里做自己并不擅长的石蛙养殖,本来就让人有很多的猜测,再养砸喽,成斌觉得是件很丢面子的事,就算是为了保全面子,他也得弄明白这件事情的原由。据成斌分析:自己的养殖方式没有问题,喂的食物也是石蛙爱吃的活体饲料,像黄粉虫、蚯蚓、蝇蛆等等。那问题会出在哪里呢?

  (采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4、5年的时间,因为这个周期比较长嘛,今年不行,第二年再来过嘛。

  后来,成斌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采访)近亲繁殖的这样的一个因素造成的。

  成斌多年来都是用自家蛙来搞繁育,导致后代越来越退化。听从专家的建议,成斌决定让石蛙们来个异地联姻。为了保证石蛙种源的纯正,在林业部门的许可下,成斌在各地发动群众开始了野外抓捕行动。

  (采访)石蛙它的生活习性,就是晚上它容易出来找食,晚上,这个灯你一照到那个石蛙身上以后,它就不动了,那么你就可以现场去抓。,白天它都一般都躲在洞穴里面去,这样白天你抓到它的机率比较小,晚上你可以抓到它的机率比较大。

  石蛙不但喜欢晚上出来找食儿,还喜欢晚上活动。除非特别安静,否则野外的石蛙一般不会在白天出来觅食和活动。了解了石蛙这个特性以后,成斌在外地终于找到了足够的纯正石蛙种源。

  (采访)我们到的地方就多了,江西、贵州、湖北、湖南都去过,反正这些地方,把各地不同的,不同地域的品种都把它引回来,进行饲养。

  在引过来的石蛙中,成斌又把优秀的种蛙精心挑选出来集中养殖。期待它们能够繁育出优良后代。

  (采访)像这个就是公的,力气很大,公的蛙的特征,就是胸上它有这个黑色的棘刺,很明显的这个黑的,麻子一样的,突出。

  (采访)你看这个蛙,作为种蛙就比较适合,你看它这个很活跃、力气很强,前腿你看它很粗壮#短、粗、有力,抱对很有力的,它这个是,你看它抱来的话,有力气的,这个表皮也是很光滑的,光亮的。

  (字幕)种公蛙挑选标准,2-3龄,200克以上,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采访)找到一个,这个就是母蛙,它这个肚子底下是光滑的,这个就比较适合作为种蛙,它这个肚子圆浑,里面富含卵,肚子就胀起来了,孕妇一样的,肚子越来越胀。里面的籽就成熟了。

  挑选种母蛙,光看肚子大、卵量多是不够的,还要年龄合适。

  (采访)老的那个蛙,产出来的卵,#数量很多,但质量下降了。

  

石蛙养殖场简介
石娃养殖 第三篇

石蛙养殖场位于水城县发耳镇双井村田边组,靠近交通大动脉水盘高速路,交通便利。投资人:缪合理、性别:男、簇别:汉、身份证号码:520221198803192378.该场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6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000m2,采用自然生态养蛙法,可养石蛙数量年产量2000公斤—5000公斤。年出产量在1500公斤---3500公斤。 石蛙 养 殖 场 简 介

一、建设情况

2012年2月份,发耳镇双井村支部书记郑昌能与本村几位养殖户座谈时,得知自然养石蛙法技术能解决污染问题,并且能明显提高效益,便组织人员南下四川、重庆,云南实地考察学习。4月份,投资50万元率先建起了自然养蛙法示范场,引进江西新技术,建设、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隔离池等。另设有:办公室,隔离房、兽医室、药用池、饲养、饵料区、精料仓、配备水、电等设施设备,大大降低了优质石蛙养殖的风险成度和疾病传染力。为保障项目实施,本合养殖场业主缪合理已与县科技局、镇畜牧站建立业务关系,多方配合,保障技术措施到位,降低养殖风险,节本增效。有良好的销售市场,能使项目实施能如期完成。

二、效益情况

自然养蛙法具有三省(省料、省水、省工)、二提高(提高蛙的抵抗力、提高蛙肉的品质)、一增加(增加经济效益)、零排放(污染物零排放)等特点,建场后凸现其优势,经济效益项目享受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达产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5 万元,新增净利润6 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40%,财务效益评价良好。

生态效益 项目选址符合当地规划,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并实现循环利用。如增加猪粪清理的次数,修建沼气池,修建猪粪处理车间,将鸡粪加工成肥料出售,加强场区绿化等措施,实现了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的有效控制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将废水和猪粪作为再生能源利用,在维持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形成了有效的生态循环机制,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项目 将政府、合作社和农户的力量协同起来,使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及销售网络优势集中互补,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禽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项目建成后,能更好的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户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场的带动作用,增强场和农户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有效促进水城县禽业优良品种的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符合现代畜禽业生产方式,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规划石娃养殖

2012年完成养殖场建设,该项目拟于2013年一2014年完成,2013年3-4月对国内优质肉蛙品种资塬调查,引种5-10个品种在现养殖场进行饲养观察,2-3月养殖场建设孵化设施,组建蝇蛆养殖场地、试验蝇蛆培育技术,黄粉虫养殖技术、解决石蛙鲜活动物蛋白饲料供给问题,2013年9-12月进行优质石蛙养殖技术研究。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娃养殖 第四篇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6-7-2 7:27: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南方诸省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从我收到的上千封来信中可以了解到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如果没有把其根本点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现在我们不仅在山区养成功,而且在平原地区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建有石蛙示范场。为了不使更多的养殖户劳民伤财,特将我们的石蛙养殖技术介绍给大家。石娃养殖

1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

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石娃养殖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

石娃养殖

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 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 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5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

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

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石娃养殖

5.1.2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娃养殖 第五篇

致富导向

直接投入饲养池中,平时搭配些豆粕、麸皮、玉米粉等。饲养池水深要求保持$米左右。龙虱养殖周期较短,从卵至商品成虫约需’(!个月。饲养管理简单,对溶氧、水温要求不高。龙虱抗病力强,不易生病,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会

!凌

发生病变,无须用药防治,适合全国各地养殖。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注意改良生

龙虱又名水龟子,是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中的珍贵水生昆虫,其味美爽口,营养独特,被誉为水中人参,市场价格一路上涨,人工养殖前景看好。

龙虱体型椭圆,长约"厘米,前胸、背板、鞘翅为漆黑色,腹部黄褐色,头部略扁,复眼突出,个体大小不一,以肉食于捕食水中的小生物、有机物和水草。龙虱营养丰富,为我国民间传统的药食两用昆虫,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钙、铁、锌,对调节人体机能有较好的强体滋补作用,而且龙虱的药用价值也极高,有防癌、抗癌作用,特别对小儿遗尿和老年人夜尿频多、疳积等病疾疗效显著。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龙虱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肾炎等有良好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龙虱以其独特的营养滋补作用,神奇的药疗价值和特殊的风味成为#$世纪的绿色食品,很快风靡市场,由原来的仅局限于高档宾馆和消费档次较高的地区,逐渐走上了百姓餐桌。尤其是近几年的品奇尝鲜之风的推波助澜,龙虱成了消费者的美味佳肴,市场价格一路上涨,且货源紧张,以致市场供不应求。据悉,在广州和深圳每公斤卖到$%%元以上,个体较大的龙虱每公斤$&%元,在宾馆、酒楼的售价更高。而目前市场龙虱来源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资源,但由于近年来的水域环境污染和人为滥捕,使野生资源日渐减少,因此,有关专家预言,发展龙虱养殖大有可为,将会成为今后几年养殖业中的新亮点。目前,我国从南到北兴起了龙虱养殖热潮,获利者大有人在,如山东省曹县魏湾镇王泽铺村的赵喜河投资养了"%%多平方米水面的龙虱,一年收入’万多元。

龙虱适应性强,适宜生活在较清新为主,也兼食植物性和腐物性饵料,善

的淡水中,喜温暖、畏强光。人工养殖比较简单,既适合池塘、河流等大面积饲养,也适合庭院水泥池或缸、盆饲养,而且饲养成本低,管理简单,省工省时,不占用劳力。龙虱的饲料为水中微生物和植物性饲料为主,各种动物的下脚料可

长环境,可在水中放些水葫芦、水莲等,一是为龙虱提供食物,二是保持水质环境,以促其快速生长,在饲养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谨防环境污染。

)通联:山东省曹县宏丰种植养殖技术学校

#*++%*,

药食兼用的龙虱

$$$$$$$$$$$$$$$$$$$$$$$$$$$$$$$$$$$$$$$$$$$

$$$$$$$$$$$$$$$$$$$$$$$$$$$$$$

$$$$$$$$$$$$$$$$$$$$$$$$$$$$$$$$$$$$$$$$$$$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东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在夜晚活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二、生物学特征$.食活性

石蛙喜欢吃活体动

物性饵料,如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等。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冬眠性

石蛙有冬眠习性,当

外界气温降至$%/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个月左右,一般在$$月中下旬开始冬眠至翌年"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

"%/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为$&(##/。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度。

".繁殖能力强

在正常管理条件

下,体重#%%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每次,主要集中在+(&月和*(!月,次排卵量可达$%%%(#%%%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天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0%1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1左右。如在水质良好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尾左右,幼蛙$&%(#%%只,成蛙&%(!%只。$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配套技术日臻成熟,人工养殖正在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引进并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

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

#"

!""#!$$$$$$$$$$$$$$$$$$$$$$$$$$$$$$

四川农业科技》

山涧清泉石蛙生态养殖
石娃养殖 第六篇

石娃养殖

石蛙的养殖技术与前景分析总汇
石娃养殖 第七篇

石蛙的养殖技术

石蛙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被誉为“百蛙之王”.

石蛙在有些地方又叫它石鸡,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它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石蛙的肉质细嫩,清凉滋补,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捉,使得自然界中的石蛙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石蛙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又能保护野生石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石蛙的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石蛙的蝌蚪躯体呈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且分布有黑色的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型花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cm,体重150-250g,大的可以达到500g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黑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呈圆形,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石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黑色的脊状肉刺,腹部呈淡黄色,石蛙胸部没有脊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石蛙通常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涧小溪或附近的岩石中,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的能力,它的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它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8℃-26℃之间,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生长最旺盛的季节,白天活动量小,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它喜欢吃活动的食物,一般不

吃死的或不动的食物。

人工驯养的石蛙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它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这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

养殖场地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般来说,石蛙喜静怕闹,应尽量避免在噪声较大的工厂和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旁边建厂,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但水源要求无污染,PH值以中性和略偏酸性为佳,最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

养殖池的规格要求

养殖池主要包括孵化池、蝌蚪池、蛙池,一般建造在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没有太阳光直射,建池时应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长习性,为石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5-0.6m,蛙卵孵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清新含氧量足,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3-0.5m,每池应饲养同样规格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

蛙池,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多少也会有些差异,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在500-1000粒左右,但是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

种蛙的选择

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活泼的种苗,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种蛙要求没有残疾、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雄蛙体重250g以上就可以选择用做种蛙。

配种和产卵

每年的4-9月份,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雄蛙射精于卵上,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圆球形,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

起,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受精卵黑色的一端为动物极,白色的一端为植物极。孵化时,我们应用铁丝使黑色的一段朝上即动物极朝上,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这样就能保证受精卵的成功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同一批卵不能分开孵化,大约经过1到2周的时间,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

当蝌蚪在2cm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当蝌蚪长到2cm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如果经验不足,放养的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二、饵料投喂

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很少活动,也不觅食,3天后活

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的消化机能弱。在20日前我们只能以牛奶等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来投喂,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当蝌蚪长到2cm时,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4cm以后,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

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饲料投喂多,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另外,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来达到改良水质,杀菌防病的目的,此时我们不用捞出在池蝌蚪。

四、疾病防治

石蛙蝌蚪体质较弱,容易患上车轮虫病和烂鳃病,下面我们像大家介绍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染病蝌蚪食欲降低,行动迟缓,药物可用敌百虫治疗,用量为每100升水用敌百虫30毫克,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烂鳃病,染病蝌蚪腮部腐烂发白,呼吸困难,迟缓的游于水面,

养石蛙_坚持就会成功
石娃养殖 第八篇

衢州日报/2011年/10月/28日/第008版

经济・新农村

养石蛙:坚持就会成功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徐祝安 封兴中

石蛙学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鸡,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营养价值可与野生甲鱼媲美。随着野生石蛙越来越难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许多人就人工养殖石蛙。可是由于技术或资金等原因,人工养石蛙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对此,记者走访了我市规模养殖石蛙成功的两位农民,探究一下石蛙养殖的现状。

亏本六年终成功

叶理荣,算得上是国内养蛙第一人。这位73岁的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农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先后投入100万元,攻克难关,终于率先养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养石蛙,这水是山上水库里引来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缝里,你们是看不见的,要到晚上才出来。”10月21日,在开化县石蛙种苗基地,叶理荣告诉我们,为了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下养石蛙,他的养殖场不仅在水池四周及中间建起“人工陆地”,还搬来卵石垒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栖息,同时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钢架大棚,并种下丝瓜、南瓜遮阴。

目前,他的养殖场有商品蛙500公斤,种蛙1000多对。“我一年只卖20多万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钱。”叶理荣说,生态环境养石蛙,这些种蛙只在4月至5月产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万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气温高时,就难以孵化了。

叶理荣是1996年4月开始养石蛙的。当年,他花2000元从抓石蛙的村民那里买来20对种蛙,结果养半个月就饿死、撞死了。之后几年里,他投入8万多元钱购来石蛙,进行仿生态养殖,还是血本无归。到1999年底,叶理荣养的50多公斤石蛙,终于有几只成活下来。看到奇迹,他马上买来300对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尝试、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叶理荣才彻底走出了孵化、繁殖、变态、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变态率达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学费”,叶理荣这才养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里的15亩地,又投入50万元建起“开化县石蛙研究所”。每年,叶理荣养蛙收入已达八九十万元。

水质技术是关键

“养石蛙,水质是第一,技术第二。”总结十几年的养蛙经验,叶理荣分析说,现在他的石蛙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养石蛙的水质最要紧。由于他养殖场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库,有时受水库里的水质影响,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损失2万元钱。此外,露天水池养石蛙,还需防老鼠、鸟、蛇等天敌。

在江山市峡口镇峡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养殖场,我们看到,80个大小水池里养着许多种蛙、幼蛙和小蝌蚪,养殖场场长华辉正向前来“取经”的几名江西农民介绍石蛙养殖情况。“整个养蛙场有大小石蛙一万只,蝌蚪2万尾。”华辉说。

2007年,华辉将集镇上开的网吧转让掉,进深山养起石蛙。这个沿着山涧而搭建的养殖场,占地5亩,现已投入50多万元。他说:“我的养蛙技术是从浙江大学学来的,刚开始一年投入20多万元,预计两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2009年4月,他的200对种蛙繁殖了1万多尾蝌蚪,却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当时,这主要还是技术没过关,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饱或是吃了不干净的水易得肠胃炎、烂鳃病。”华辉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掌握了技术,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经常给水池换水,并给蝌蚪喂牛奶,使其长得健壮。由于石蛙在蝌蚪时,变成小石蛙需过关键的“变态关”,这时

变态着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东西。因此,养好蝌蚪十分重要。华辉说,只要掌握技术,选好环境,养石蛙还是会成功的。

坚持三年见效益

“养石蛙的经济效益还是蛮好的,我现在的商品蛙还舍不得卖。”叶理荣说,现在每公斤石蛙的价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节期间要卖400元。他一般将石蛙养3年,才挑出健壮的留作种蛙,现在一对种蛙价格是300元。今年他养蛙的收入已达40万元。

“这几年来参观、学技术的人相当多,去年有十几个人来学技术。”叶理荣是参观免费,学技术三天则每人收3500元费用。今年,已有60多个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农民来参观和学技术。

“农民要养石蛙成功,关键要坚持。”叶理荣说,一般一户农民养1亩场地的石蛙,可引进50对种蛙,成本是1.5万元,加上建仿生态的场地,总投入为33万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长到三两重时需养3年才上市,之后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他分析说,不少农户养石蛙失败,关键是没有坚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当年投入第二年见效益,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弃了,结果是亏了本钱,也失去商机。

“而在室内的水池养石蛙,只需养一年半时间就能长到二两重。”华辉说,石蛙养殖十分适合山区农户家庭养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个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进10对种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后,农户每年有两三万元净收入。“在我这儿学技术,每人学费2500元钱。”他说,今年已培训出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今年,华辉养石蛙收入有五六十万元。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45721.html

《石娃养殖 石蛙养殖,如何提升石蛙的繁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