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大棚黄瓜叶片为何发黄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大棚黄瓜叶片为何发黄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一篇

  1.气候因素连阴天多,拉棚时间短,弱光和气害可造成黄瓜黄叶。对策:适时拉棚、放风,通风见光和排除有害气体,并配合叶面喷施甲壳素混加全营养叶肥,养护叶片,提高叶片抗病抗逆能力。

  2.病害霜霉病、角斑病、褐斑病、病毒病等都是造成黄瓜黄叶的重要原因。霜霉病和角斑病多为害黄瓜的中下部叶片。褐斑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多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并向上迅速发展,菜农俗称“小黄点”。近期虽然棚室环境低温高湿,但病毒病仍然较为严重,其症状多发生在黄瓜生长点部位的叶片上,造成黄绿斑驳的花叶。对策:对于病害黄叶,应及时施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可用普力克600倍液加DT500倍液再加白糖300倍液的措施防治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可用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百泰1000倍液再混芳润叶肥500倍液防治褐斑;可用宁南霉素300倍液混加含锌叶肥再加云大120防治病毒病。

  3.药害菜农朋友在用药防病时,一般用药量过大,如喷施代森锰锌过量,容易出现锰中毒,造成叶片发黄、叶脉扭曲变形等。对策:用药要合理,一旦发生药害后可叶面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混加600倍液的云大120加以缓解。

  4.伤根根系差或根系受伤造成的黄叶是当前黄瓜黄叶的最主要原因,这种黄叶主要是浇水施肥过大伤根所致,或浇水后遇到连阴天造成沤根所致。它的表现症状是:植株叶片普遍发黄,特别是顶部叶片小,生长缓慢,严重时出现萎蔫。对策:应采取喷灌结合,综合防治。喷,即叶面喷施含锌和含铁的叶面肥再混加细胞分裂素600倍液,防止叶片衰老,促进叶片变绿。灌,即灌施生根壮苗剂或甲壳素等促进根系生长。

  5.缺素症地温低,根系活力差,根系吸收的营养不足以满足黄瓜植株和果实生长的需求,因而造成了黄瓜黄叶。特别是伤根后,更容易导致缺素症状的发生,进而加重黄叶的发生。缺素型黄叶分为中、下部老叶先黄和中、上部嫩叶先黄两种情况。中、下部老叶黄,所缺元素多为氮、钾等;中、上部嫩叶先黄,所缺元素多为钙、铁、锌等。对策:应根据黄叶发病的不同部位、不同表现,选择正确的叶肥进行喷施补充。如缺钾可喷施磷酸二氢钾500倍液,缺氮可喷施300倍液的尿素液,缺钙可喷施1000倍的绿芬威2号等。■ (何科)

大棚黄瓜黄叶 保护地番茄栽培 教案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二篇

大棚黄瓜黄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棚室黄瓜在生长期间,如果营养不良,管理不当,或受某些病害的侵染,往往造成叶片变黄、影响黄瓜的生长,甚至绝收。黄瓜叶片变黄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如下:

一、缺素型黄叶

缺素型黄叶分为中、下部老叶先黄和中、上部嫩叶先黄两种情况。中、下部老叶先黄,所缺元素多为植物体内易被再利用的元素,如钾、镁、锌等。中、上部嫩叶先黄,所缺元素多为植株体内不易被再利用的元素,如钙、硫、铁等。

1.缺镁:在黄瓜植株长有16片叶子后易发病,整个植株生长无明显抑制,脉间失绿变黄,叶缘为绿色,或残留有绿色斑点,不卷曲。防治上可叶面喷施0.8%~1%硫酸镁溶液,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2.缺钾:植株生长无明显抑制,生长前期叶缘轻微黄化,后扩展到叶脉间;生长中后期叶缘失绿以至坏死,有时叶片上也有失绿至坏死斑点;瓜条短,膨大不良。防治上可在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

3.缺锌:植株生长无明显抑制,从中位叶开始褪绿;叶脉明显,后脉间逐渐褪色、叶缘黄化至变褐.叶片枯死,叶片稍外翻或卷曲。防治上可在叶面喷施0.2%硫酸锌溶液。

4.缺钙:生长点枯死,距生长点近的上位叶片小,叶缘枯死,叶形呈蘑菇状或降落伞状,叶脉间黄化、叶片变小;根系发育不良,很少结瓜。防治上可喷施0.3%氯化钙水溶液,每3~4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5.缺硫:生长点不枯死,叶色淡绿,茎细小。防治上叶面喷施1%硫酸钾溶液。

6.缺铁:植株新叶、腋芽开始变黄白,尤其是上位叶及生长点附近的叶片和新叶叶脉先黄化,逐渐失绿,但叶脉间不出现坏死斑。防治上叶面喷施0.1%~0.5%硫酸亚铁水溶液。

二、枯萎病黄叶

枯萎病俗称“死秧子”。发病初期病株下部叶面褪绿、变黄,以后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反复几天后不再恢复。叶色渐变黄绿至黄褐色,自下而上渐扩展到全株。近地面主蔓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变细或纵裂,逐渐干枯,全株死亡,有的植株出现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现象。根茎病部有琥珀色胶状物流出,湿度大时,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折断茎蔓或主根时,能看到内部变褐色。 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植株根围,每株药液不少于250毫升,隔5~6天灌1次,连灌2~3次。

三、病害黄叶

霜霉病、角斑病、褐斑病、病毒病等都是造成黄瓜黄叶的重要原因。霜霉病和角斑病多为害黄瓜的中下部叶片,褐斑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多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并向上迅速发展,菜农俗称“小黄点”。近期虽然棚室环境低温高湿,但病毒病仍然较为严重,其症状多发生在黄瓜生长点部位的叶片上,造成黄绿斑驳的花叶。

霜霉病、角斑病等病害是造成黄瓜黄叶的重要原因,霜霉病和角斑病多为害黄瓜的中下部叶片。霜霉病的主要症状:叶片染病时,初期叶缘和叶背面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呈三角形淡黄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高时,叶背面或叶面会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植株一片枯黄。角斑病与霜霉病症状的主要区别在于,角斑病的病斑易破碎穿孔,湿度高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膜状菌

脓。对于病害黄叶,应及时施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一般7~10天喷一次。

四、药害黄叶

菜农朋友在用药防病时,用药不当,也能导致叶片发黄。一般用药量过大,如喷施代森锰锌过量,容易出现锰中毒,造成叶片发黄、叶脉扭曲变形等。建议用药务必合理。一旦发生药害后可叶面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混加600倍液的云大120加以缓解。

五、伤根黄叶

根系受伤造成的黄叶是当前黄瓜黄叶的最主要原因,这种黄叶主要是浇水施肥不当造成伤根,或浇水后遇到连阴天造成沤根所致。建议应采取喷灌结合,综合防治。喷,即叶面喷施含锌和含铁的叶面肥防止叶片衰老,促进叶片变绿。灌,即灌施生根壮苗剂或甲壳素等促进根系生长。

六、恶劣天气黄叶

冬季连阴天多,拉棚时间短,弱光和气害也可造成黄瓜黄叶。在冬季棚室黄瓜管理上需要适时揭盖草苫、放风、通风见光和排除有害气体,并配合叶面喷施甲壳素混加全营养叶肥,养护叶片,提高叶片抗病抗逆能力。

另一方面是根系受伤导致营养元素吸收不足造成的叶片黄边。因为农事操作导致根系自身受伤或浇水等原因导致沤根,会降低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造成叶片黄边。解决方法:要及时冲施养护根系,促进根系生长的肥料,像芳润根佳,根多多,根密密等,以尽快促进根系长出新根。

次是盐害造成的叶片黄边。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盐渍化严重,根系吸收大量高浓度的土壤溶液,会灼伤叶片边缘并变黄。解决方法:多次浇水以稀释土壤溶液浓度,以后的用肥过程中要减少化学肥料用量,改用全水溶性肥料,增施生物肥或腐殖酸肥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如何防治大棚黄瓜黄叶,有了以上的了解,如果大家在遇到这种现象,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防治,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温室番茄栽培技术

一、育苗

1、种子处理

播前种子处理,可减少番茄种子带菌,提高种子活力,促使出苗整齐一致,增强幼苗抗性。

1.1浸种

使番茄种子在温室大棚有利于吸水的温度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吸足从种子萌动到出苗所需的水量。浸种容器可用干净的瓦盆、瓷盆或塑料盆,不要用金属或带油污的容器。浸种方法通常采用22~28℃干净的清水浸泡番茄种子。水要浸没种子,不断搅动,把浮在水面上的瘪籽去掉,用手搓洗种子,去掉沾在种子上的果肉、果皮和粘液等,然后再换清洁的同等温度的温水浸泡6~8小时,可使种子充分吸水。

1.2种子消毒

番茄种子传播的病害较多,如猝倒病、叶霉病、病毒病、早疫病、等,因此,在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种子消毒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当地条件任选一种。

(1)、高温处理

将干燥种子放入70℃恒温箱中,处理72小时,然后再浸种、催芽、播种,对番茄病毒病有一定防治效果。

(2)、药剂浸种

福尔马林:先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5小时后,再放入1%福尔马林溶液中(即40%甲醛溶液1份兑水99份),浸泡15~20分钟后取出用湿布包好,放在密闭容器中闷2~3小时,熏蒸消毒,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可以减轻和控制番茄早疫病和枯萎病。

高锰酸钾:先将种子于40℃温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中泡10~15分钟,利用强氧化作用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将种子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可减轻溃疡病和花叶病毒病的危害。

瑞多霉:用25%瑞多霉1000倍液消毒可防止种子表面带有晚疫病病菌。

(3)药剂拌种

用70%敌克松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对防止番茄苗期立枯病有显著作用。拌种时所用药量应精确,与种子混拌应均匀,拌种的种子要干燥,操作人员应戴上口罩和手套,确保安全。

2、催芽

种子浸种消毒后,为促使幼胚迅速发育而催芽。在催芽过程中,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环境。番茄种子催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90%以上。在催芽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和翻动种子,每天要按时用30℃左右

的温水冲洗种子1~2次,甩干种子表面水分或稍晾后继续催芽,以便保持湿度,

更换空气,促使所有种子发芽均匀。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3天番茄种子即可发芽,当大部分种子“破嘴露白”,即露出胚根时,应立即播种。常用的催芽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瓦盆催芽法

将浸种消毒后的种子洗净,用干净的湿纱布包好,放入垫有稻秸的瓦盆里,以免底部积水而霉烂种子,上面盖上潮湿的麻袋或毛巾,以保持湿度,然后把瓦盆放在压火道、热坑头或催芽箱内催芽。

2.2、掺沙催芽法

将浸种消毒后洗干净的种子与洗干净的河沙按1:1.5的比例拌匀,装入瓦盆内,盖上湿沙或湿布,然后放在适温处催芽。

二、播种与苗期管理:

1、平整苗床,在苗床下层要铺垫石子或者塑料布,与土壤隔离开,防治苗期感染根结线虫。搭建育苗棚,准备遮阳和防虫网等设备材料。

2、、播种:

秋冬茬番茄7月上旬播种,冬春茬番茄10月中旬播种,用50孔穴盘装满基质点播,然后覆盖1cm厚蛭石保水。

3、、 育苗管理:

冬季,利用温室进行番茄育苗,对相关技术要求较高,菜农一定要抓好各项管理。

3.1、温度

番茄属喜温性蔬菜,白天可维持温度在27℃左右,夜间温度在17℃左右。防止夜间温度过高造成徒长。在3-4片叶时打多效唑控旺。为维持番茄育苗时所需温度,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温措施,可加盖小拱棚,在拱棚上覆盖草苫子等。幼苗在移栽前,还应进行适当的低温锻炼。

3.2、光照

番茄为喜光性蔬菜,光照强度增强有利于提高其光合效率。但是,冬季温室育苗时天气寒冷,为维持棚内温度,常常会覆盖多层棚膜及其他覆盖物,影响光照强度,对培育壮苗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白天天气晴好时,应适当延长光照时间,为增加光照透过率,增强光照强度,要定期对棚膜进行清洗,清除棚膜上的杂物。

3.3、湿度

番茄根系发达,有一定的抗旱性,注意控制好湿度。幼苗期,土壤水分含量不可过高,否则易引起烂根,也不可过低,影响幼苗的生长,以保持表层土壤干燥、下层土壤湿润为宜。

3.4、病虫害防治

番茄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和立枯病。除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外,还可通过放风、减少浇水次数和创造适宜的苗床温度等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发现个别病株应立即拔除。病害以防为主,在幼苗出齐后用50%多菌灵4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喷药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农药最好交替使用。

3.5、补苗、移栽、炼苗

番茄一般在播种7-9天后就可出苗,若发现出苗量少,应及时补苗。育苗时若采用苗床育苗或一穴多苗的育苗方法,在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应及时分苗。幼苗长至8-9片叶,第一花穗开始分化时进行定植。

三、定植

1、定植前的准备:结合整地,每亩施优质腐熟圈肥5000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0kg,然后深翻土地30cm。

2、棚室土壤消毒:每亩棚室用百菌清烟熏剂分堆点燃,然后密闭棚室一昼夜经放风无味时再定植,土壤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70-100kg.撒于地面后整地。

3、定植时间:秋冬茬番茄于7月下旬高垄定植,冬春茬温室番茄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定植。

4、定植密度:宜采用大小行定植,大行70cm,小行50cm,每亩定植

2000-2300株。

四、定值后管理田间管理

1、环境调控

(1)温度:缓苗期间白天保持25-30度,夜间不低于15度,开花坐果期保持 20-25度,夜间不低于15度。入冬前可在垄间铺设秸秆稻草来降湿保温,必 要时棚内再增加一层无纺布或塑料薄膜,同时在棚前外围挖防寒沟填充秸秆喷洒 菌液来发酵增温。

(2)光照:采用透光性好的三防流滴膜,冬春季节保持膜面清洁,日光温室后部张挂反光幕,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同时可定期叶面补充镁肥,提高光 合速率。夏秋季保持适当遮阳降温。

(3)湿度:最佳空气相对湿度为:缓苗期80-90%。开花坐果期60-70%,结果期 50-60%。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4)二氧化碳:冬春季节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使室内的浓度达1000-1500mg/kg

2、水肥管理

番茄栽培的关键是培育壮苗,壮苗指标为6—7片叶,苗龄50—60天,20 —23厘米高,60%—70%显花蕾。定植后及时浇水,冬春严寒季节不浇明水,大水,可采用膜下暗灌,夏茬番茄定植后3-5天在浇缓苗水,结合浇催果水追施硫酸钾复合肥10kg。盛果期5-7天浇水一次,隔一水追一次肥,每次追肥尿素或钾宝肥10kg,结果后期叶面喷施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

3、植株调整

用尼龙绳吊蔓或用细竹竿插架。一般采用单干整枝,做好摘心,打底叶,病叶的工作。后期要及时疏除病老叶,功能叶片不多于15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三篇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主持人:随着保护地种植的发展,在冬季人们仍然可以吃到新鲜美味的黄瓜。但在黄瓜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特别是在冬季,如果想要生产出直溜、味甜的好瓜来,并非一件易事,要克服连阴多雪的不良天气条件,并且协调好温、光、水、肥,培育出品质上乘的黄瓜,从而才能卖个好价钱。我们请河北省植保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姜京宇老师介绍黄瓜生育期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现在姜老师已经来到了演播室,姜老师,您好!

专家:大家好!

1.主持人:姜老师,现在有很多农民朋友在冬季种植大棚黄瓜,希望在春节里卖个好价钱,但在反季种植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您先给农民朋友讲一下大棚黄瓜种植的基本管理有哪些?

专家:黄瓜的种植管理在冬季主要是温度管理,另外还要因地制宜的浇水,适时适量施肥。农民朋友主要注意以下九个方面:

(1)催芽。采用温汤浸种,温度要控制在28~30℃,催芽24小时,直到有70%以上种子露白时进行播种 。

(2)育苗。大棚中加装小拱棚(或大棚电热温床)育苗。播种量每亩用种量约0.1公斤,苗龄40~45天,棚室内温度白天保证在20~25℃,夜间在16℃。

(3)定植。当株高17~20厘米,茎杆粗壮,有5~6片真叶,60%植株出现雌花就可以定植。

(4)缓苗。要求棚室密闭,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夜间温度20~22℃。

(5)进入初花期。可放风,白天22~25℃,夜间13~15℃,不低于10℃。

(6)结果期温度。晴天白天保证在25~30℃,夜间14~15℃,阴天温度低于2~3℃。

(7)其他管理。主要注意插架整枝,绑蔓使龙头排列在南高北低的一条斜线上,植株长到25片叶时进行摘心。

(8)水分。定植一周后浇缓苗水,根瓜坐住后蹲苗。根瓜15厘米,蹲苗结束。浇一小水。根瓜采收浇一次透水,以后保持湿润。

(9)施肥。根瓜采收后追肥,中后期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和0.5%尿素。

2.主持人:姜老师,在黄种植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在黄瓜整个生理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病虫害呢?

专家:黄瓜主要病虫害在苗期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和生理性的沤根,成株期经常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角斑病、疫病等,冬季还容易发生各种影响植株和瓜条生长的瓜打顶、苦味瓜等等生理性病害,因此黄瓜生育期必须切实抓好病虫害的防控。

3.主持人:看来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农民朋友都要注意防病治病,姜老师,那您给我们讲一下苗期病害的发生情况好吗?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专家:苗期病害一般容易发生在根部。每年的12月~1月份进行蔬菜育苗,如果这时候天气条件不理想,此时小苗易感染猝倒病、立枯病,造成苗倒伏,死苗。猝倒病的病症表现为黄瓜小苗茎基部或中部缢缩为线状,植株迅速在苗床上一片片地倒伏,直至植株死亡。立枯病主要引起烂种、烂芽,幼芽茎基部生圆形暗褐色病斑,从而引起白天子叶萎蔫,病部缢缩枯死,立而不倒。

4.主持人:苗期这两种病害对黄瓜苗的危害是很严重的,那该如何提前预防呢? 专家:对于苗期病害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农民朋友注意四点:

(1)种子消毒、床土消毒。瓜类种子用55℃的温水浸种10~15分钟,不断搅拌,冷却后再用30℃的温水浸种6小时,然后用10%磷酸三钠消毒30分钟,随后用饱和石灰水搓洗3至5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3次,捞起种子用干毛巾撮干或晾干。目的是杀灭种子所带病菌,例如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蔓枯病、角斑病。

(2)床土:每亩用50%多菌灵0.5公斤,加细干土100公斤,搅拌均匀覆盖在种子上。

(3)出苗后管理:喷10%阿米西达1500倍液、2%好普500~800倍液预防病症。

(4)发病初期:如果苗期感染了猝倒病,那用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连防2~3次。7~10天一次。立枯病发病后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0%代森锰锌600倍液。立枯病与猝倒病混合发生时用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800倍液喷淋。

5.主持人:农民朋友在苗期一定要注意预防管理,避免病菌侵入,姜老师,在苗期出现沤根和僵苗的时候又该做些什么?

专家:黄瓜苗期还容易发生沤根,表现为根部不发新根而腐烂,叶片发黄、焦枯。另外还易发生僵苗,表现为叶小,根少。

僵苗的原因主要是蔬菜苗长期处于低温环境。

沤根和僵苗解决的方法是:提高育苗棚的温度,可采用地热线、灯光、小拱棚等方式提温。另外叶面喷芸苔素内酯60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和核苷酸叶肥400倍液,以促进根的生长,使苗的生长恢复正常。

6.主持人:苗期的病害姜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成株期也会发生许多病害,而且都直接影响到黄瓜的产量,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下。

专家:好的,首先我们介绍一下霜霉病,这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霜霉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由于发病迅速也叫跑马干,一般春季3~4月发病重,出现叶肉褪绿、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生灰黑(紫黑)色霉层。造成叶子很快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 霜霉病防治方法:(1)采用高温闷棚,它是大棚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灰霉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具体方法是在晴天中午前后,浇透水后将大棚密闭,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45~46℃时维持1.5~2小时,之后缓慢通风,降低温度,注意闷棚时温度计水银球要和植株最高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还可以闷棚前一天浇水,当闷棚结束后再浇水。

(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5%克抗灵1500倍液,另加300倍液的白糖和醋防治霜霉病;当混合发生角斑病时加入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剂400倍液。近年的新型药剂如10%科佳悬浮剂,成分为氰霜唑,是一种新的进口药,用在黄瓜、甜瓜和葡萄的霜霉病的预防,一般在定植缓苗后喷2~3遍,用2000倍液,间隔7~10天。也可以作为治疗剂,发病初期用1000~15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此药持效期为10~14天,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可于大多数杀虫剂、杀菌剂混用,如与53%金雷500倍液混合,增加内吸传导性。

另外近年推广的药剂还有42%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也是防治蔬菜的霜霉病的新型铲除剂。商品名为克菌净。为广谱、内吸、治疗型杀菌剂。黄瓜霜霉病喷雾用3000~4000倍液,还有0.5%氨基寡糖素水剂(os-施特灵)1000倍液,不但治病,还可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喷施药液时一定要喷匀喷透,使叶背着药,药后检查叶背病斑的霉层是否干死,一般应连用2~3次。

7.主持人:您刚才说防治上提到了角斑病,这也是危害黄瓜的一种病害吧,当黄瓜得角斑病时又该怎么防治呢?

专家:角斑病病症是叶正面先出现黄色突起的褪绿斑,后叶背出现水渍的菌膜物,叶背病斑为多角形,边缘水渍状,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瓜条、茎和叶柄病斑近圆形水渍状,表面也有白色菌脓,后期变浅灰色,中间产生裂纹。

这里应注意区别角斑病与霜霉病。角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是一般发生了霜霉病的叶片背面病斑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菌脓,病斑会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角斑病防治要注意4点:

(1) 实行轮作。间隔2~3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降低发病,减轻危害。

(2)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选没有种过黄瓜的园田或大田来繁殖种子,如果在曾经种过黄瓜的园田繁种,则要选无病株留种。市场出售的种子播前一定进行种子处理,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也可以用新植霉素200ppm浸种1小时,沥去水再用清水浸3小时,催芽播种。在没有药剂的情况下,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再转入冷水里泡4小时,催芽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种苗,用新的无病土苗床育苗,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收获结束后清除病株残体,减轻危害。4、药剂防治。植株如果发病,在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喷30% DT杀菌剂500倍液。

8.主持人:黄瓜除了角斑病以外,还发生一些其它细菌性病害吗?

专家:主要是细菌性叶枯病和细菌性缘枯病。其中细菌性叶枯病近年有所发生。此病症状比较容易辨认。主要为害叶片,叶正面出现褪绿的黄绿色圆斑,叶背面初呈水浸状褪绿斑。病斑处变薄、白色、灰白色、黄色和黄褐色。有时病叶背面可见干菌脓。幼茎染病,病茎开裂。果实上形成圆形灰色斑点,其中有黄色干菌脓。

细菌性缘枯病,发病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向上蔓延。多数病斑由叶缘向内发展,形成“V”字形的大病,灰白色或淡褐色。并逐渐连成沿叶缘的枯斑,还有的病斑出现在其余部位,也不规则。病斑很少龟裂或穿孔,但质脆干枯,茎、叶柄和卷须上的病斑为褐色水渍状。瓜条从柄处开始呈现褐色水渍状、调萎、失水后僵硬,当空气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 防治细菌性叶枯病和细菌性缘枯病,应首先做好种子消毒,将种子上可能带的病菌杀灭,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或播种,或用8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分钟;或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其次是控制温室内的湿度,采用膜下灌或滴灌的给水方式,降低相对湿度。而发病后对部分下部非功能病叶可摘除,并深埋处理。拔园后彻底处理残体。发病初期及时喷药,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龙克菌水悬浮剂(成分为噻菌铜)。喷雾为600倍液。5~7天一次,连续用3~4次。

9.主持人:在种植黄瓜中还发现一种病害叫炭疽病,当患这种病时又该注意些什么? 专家:炭疽病,在茎和叶柄上形成圆形病斑,初呈水浸状,淡黄色,后变成深褐色。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病斑,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一圈黄晕,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块。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潮

温室大棚建设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四篇

温室大棚建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08-08-20 作者:小刘 访问次数:3568 字体:[ 大 中 小 ]

最近很多的农户都开始建立温室大棚,但是仔细观察就发现有很多的温室大棚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四点: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一、两棚之间空地太少

有些农户为了节省土地,两棚之间距离过窄,给大棚留下了隐患。首先,冬季前面大棚对后面遮阴太大,使大棚的前半部分蔬菜生长不利。其次,对排涝害处也极大,并且还会出现冬季下雪时,扫雪棚前堆不下的情况。所以两个温室大棚之间空地的距离以7—8米为宜,这样既不互相遮阴,又可防风。

二、温室大棚缺少雨季排涝系统

很多农户建造温室大棚时没有考虑排涝问题,以至于在夏季下大雨时,棚面上留下的雨水汇集在棚“前脸”处,甚至出现了大棚前沿被冲垮的现象。正确的方法是,棚前脸处挖一条东西走向与大棚同长的排水沟,排水沟宽约半米,深约30厘米左右。好让大棚面上留下的水随时流走,防止水流入棚内。

三、温室大棚土墙后坡缺少保护措施

一些农户在后坡这个部位没有遮盖设施,以至于夏季常被雨水冲刷,从而影响大棚的使用年限。有些棚户虽在后坡上覆盖了一层塑料布,但常常是经过风吹日晒,一年不到,后坡就又裸露了。所以最好在温室大棚后坡包上一层塑料布,再在外面包上一层无纺布。并每隔10米左右用钢丝封一下,这样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四、棚内最后两排立柱间距太大

温室大棚内后两排立柱之间,其顶上的棚面部分常常是停放被卷好的草帘及卷帘机的部位,这个部位可以说是接受压力最大的地方,常常会使上面的骨架变形。最好将这两排立柱间隔尽量缩小,80厘米左右最为适宜,中间只建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沟兼人行路即可。

蔬菜大棚建造中的误区

近几年,各地兴建蔬菜大棚的热情高涨。但是,部分地区在建棚时,往往是照着葫芦画瓢,忽视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缩短了蔬菜大棚的使用寿命和实用性,还降低了蔬菜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就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误区做一些分析,提醒各地菜农注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误区一:棚内下挖过深

此为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几年菜农为

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在和顺县等地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

棚内下挖过深不利于蔬菜生长。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够进行反季节蔬菜(瓜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栽培,是因为棚室能够为其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这与大棚覆盖薄膜后,白天接受太阳光照,棚内蓄热,晚上散热,反复进行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据了解,和顺出现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的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棚户建棚下挖过深,会使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经过不断摸索、试验,根据当前菜农建棚资金投入的有关情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

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后墙高度4.5米左右,棚内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为恰当。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脸处仅有不足0.6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建棚始终要坚持 “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对于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现“地窖式”棚室。应尽量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的下挖过深的棚室,我们建议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积。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我们建议: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该做法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应用,效果不错。

误区二:墙体内外坡太陡

这是蔬菜大棚建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一些菜农建造的蔬菜大棚墙体内外坡太陡,有的甚至无坡向,呈垂直墙体。据当地菜农讲,蔬菜大棚墙体建成带坡向的,必然要多占用棚与棚之间的土地,棚内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不少。从占用土地多少考虑,菜农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若从蔬菜生产的角度考虑,棚墙体内外坡太陡就显得不合理了。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其原因有二:一是墙体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减少了墙体的总表面积,进而降低了白天墙体的蓄热量,棚(夜)温易受影响,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东西墙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

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内光照易被东西墙所遮挡,并且遮挡的时间和面积随着墙体坡度的减小而增加。棚内光照不足,将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及品质。另外,墙体内外两侧有坡度,墙体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么,如何建造蔬菜大棚墙体更符合蔬菜生产呢?我们的试验证明,蔬菜大棚墙体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机在棚内进行“切墙”,使得墙体呈梯形,墙体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在0.5米左右。而东西墙在切制时,为了提高棚内的光照条件,除了蔬菜大棚选址要北偏西5°-10°外,还可在堆砌时向东或向西分土,使得东墙或西墙分别偏外10°。此外,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墙体外侧也要留坡。

误区三:棚内立柱埋设不当

在蔬菜大棚内,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拱杆,防其弯折。可是,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蔬菜大棚刚刚建成半年,就出现了立柱断裂现象。经我们考察,该情况与立柱埋设不当有关。

分析原因为,出现断裂的立柱为(从北往南数)第四排,断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40厘米处,立柱裂痕呈横向,由南侧向北侧扩展。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设该立柱时未将其向南倾斜,而是垂直于地面,结果在不断使用后置式卷帘机卷拉草苫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过拱杆作用于该排立柱,进而使其折断(注: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载的作用推力要远远小于稍微向南侧倾斜的立柱)。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约,一旦棚内立柱出现断裂,重新更换立柱的难度比较大。在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仅是立柱出现轻微断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设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么,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该如何正确埋设棚内立柱呢?我们建议,蔬菜大棚埋设立柱,可分三大步骤进行,即先布线,再定“标尺”,最后分次埋设立柱。

第一步:规划布线。以蔬菜大棚内径100米长为例。通过实地规划可知,100米长的地块,按照3.5米一间(因3.5米一间,不仅利于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5沟蔬菜,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体承载力),地块中间可规划出28大间,棚东西两头剩下各1米的两小间。按照此规划,分别用卷尺测量出每一间的具体位置,而后南北向进行布线。

第二步:定“标尺”。“标尺”是指用于其他立柱埋设时参照的标准立柱。一般是以棚东西两头的立柱作为“标尺”。以在山东寿光建棚为例,假若大棚后墙内高4.5米,可选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别为:第一排加重立柱5.5米(偏北斜)、第二排加重立柱5.8米(直立)、第三排立柱5.5米(稍微偏南斜)、第四排立柱4.8米(偏南斜)、第五排立柱3.6米(偏南斜)。前两排之所以选择加重立柱,是因为大棚建成后,该处将承受卷帘机和草苫的总重量。在选好立柱之后,再根据布线图,分别把棚东西两头的两列立柱埋设好即可。注意:立柱的下埋深度均为60厘米。并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从而能使得后墙上的斜立柱(菜农俗称“后砌柱”)探出40厘米,其与水平线夹角45°左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内冬季的日照时数。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东西两头的“标尺”为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依次埋柱。方法:埋设第一排立柱时,先将用于第一排的立柱,从其上端往下测量并标记出3米的位置。然后,在“标尺”立柱(从其上端往下)3米处东西向拉一条标线,立柱埋设后,标线要与立柱的3米标记处重合。按照此方法,再埋设第五排立柱,最后,埋设内部的各个立柱即可。

误区四:棚膜覆盖有误

蔬菜大棚只有通过覆盖棚膜后,才会真正发挥“温室”效应。因此讲,选购适宜于蔬菜大棚的薄膜,并通过正确的棚膜覆盖方法,延长棚膜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前不久,我们下乡走访时,发现不少农户棚室的棚膜覆盖存在问题。首先是棚膜的选购有误。一般而言,蔬菜大棚薄膜共分两幅,一幅为屋面棚膜,另一幅为放风棚膜。前者我们建议选购透光率高、无滴消雾性强、寿命长的聚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高温复合膜,后者建议选购使用聚乙烯成分棚膜。可是,不少农户却用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作为了放风棚膜。其中,一菜农的蔬菜大棚长100米,由于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伸缩性大,故而他仅仅使用了90米长、2.2米宽的这种棚膜。结果,本来在放风口处,屋面棚膜与放风棚膜重叠30厘米,可保证“闭风”效果,可是,时间一久,具有伸缩性的聚氯乙烯棚膜“收缩”了,进而导致闭风不严实的结果出现,假若是冬季夜间,闭风不严实,易造成蔬菜冻害发生。故此,我们强调,不要选用聚氯乙烯的棚膜做放风棚膜。

此外,我们还发现,棚膜覆盖后的压膜绳固定有误。压膜绳的主要作用就是“压住”棚膜,而不是破坏棚膜。不少农户棚室的压膜绳是从上至下倾斜式拉放的,而不是上下直着拉。由于压膜绳倾斜式拉放,使得其横跨在(大竹竿或钢管)拱杆上,时间一长,再通过拉放草苫,压膜绳与棚膜来回摩擦,结果导致棚膜出现破损,得不偿失。

误区五:棚高、棚宽不成比例

棚高指蔬菜大棚的高度,一般测量时以棚内(从北墙数)第二排立柱的高度为准;棚宽指蔬菜大棚的跨度,一般测量从棚内北墙根处的水渠边至大棚前沿。俗话说,“有高度才会有跨度”,可是我们走访发现,不少棚户为增加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将其越建越宽。如一农户新建大棚的棚宽达到了15.5米。但受水泥立柱和墙体承载力的约束,他家蔬菜大棚棚高5.5米左右,如此便影响了棚屋面的采光性。同时,由于棚体跨度太大,立柱承载力增加,使得他的棚室仅可使用重量较轻的保温被,而无法使用物美价廉的草苫。此外,因棚太宽造成放风困难,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脸处,难以将湿气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为棚内蔬菜的“病源区”,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易发生。

那么,在建造蔬菜大棚时,该如何规划其棚高、棚宽呢?理论上讲,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南北跨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来定。首先,要明确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跨度决定着棚室采光面的角度,而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制约着太阳光入射角的大小。

其次,测量证明,太阳光的投射率与光线入射角关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范围内,太阳光线的入射率变化不明显,当入射角大于40°以后,随入射角增大,其透光率急剧下降。

再由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公式:棚室采光面的角度=90°-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入射角40° 。(注:太阳高度角一天之中,中午最大,早晨出太阳时为零,大棚采光面的角度应适当增加5°-6°。)可以看出,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受当地太阳高度角的制约。例如:在北纬35°左右地区 (山东枣庄、临沂等地),其冬至时太阳高度角为31.6°,建造大棚时,其棚屋面采光面的角度应大于 23°(ɑ=90°-31.6°-40°+5°=23.4°)

那么,蔬菜大棚的南北总宽度就可以用下面公式算出:大棚南北总宽度=大棚最高点高度×ctgɑ(ɑ为棚屋面采光面角度,此为余切值)+后坡面的投影长度。按照以上方法,可确定出蔬菜大棚的棚高和棚宽。

误区六:选址不佳

蔬菜大棚是一种投资成本高、使用年限长的固定设施,一旦建造选址不佳,必将影响以后的棚

室蔬菜生产,降低种植效益。可是,我们在下乡走访中发现,不少棚户的蔬菜大棚,或距离公路太近,造成棚屋面上的粉尘量过多,影响了光照;或建在了低洼地块,雨季易造成棚内涝灾,蔬菜沤根严重;或棚前、棚后有大树、建筑物等物体遮挡,棚内采光差,蔬菜生长受影响。另外发现部分棚户的蔬菜大棚在定其方位上偏离太大,以至于影响了棚屋面的采光角度。以上情况均与蔬菜大棚建造前选址不佳有关。

那么,蔬菜大棚建造该如何正确选址呢?我们强调,选场地、定方位是其选址重点。

选场地:蔬菜大棚场地选择的原则有三,一是选择光照条件优良,大棚的前面、东西两侧无高大建筑物、无烟尘较多的厂矿、树林、山峰等地块建棚为宜,以免造成遮荫,影响蔬菜生长。二是土质忌过黏、过酸、过碱土壤酸碱度在6.5-7.5之间适宜番茄、黄瓜等蔬菜生长,若土壤偏酸或偏碱不是太大,可通过使用石灰或醋渣进行调解 ,同时强调土壤耕作层不宜过浅,至少在40厘米以上。三是建棚场地不宜选地势低洼、靠近湖泊河流的地块,因其地下水位较高,汛期棚内的湿度过大,蔬菜易发生涝害。而冬季易造成棚室地温过低,蔬菜根系生长受影响,且病害增多。

定方位:在选好场地后,先利用指南针定好南北向,然后拉一条长为3米的南北直线,再从南北直线南端斜向西北拉一条长5米直线,再从南北线北端向西拉一条长4米的直线,将其与5米的斜线前端重合,即确定直角90° ,最后将东西线延长后作为大棚后墙北边基准线便可。实践证明,采用正南或南偏西5°的方位角,每天中午太阳光线与前棚垂直,冬季大棚光照时间最长,储热最多,利于蔬菜生长。

责任编辑:小刘 信息来源:我的温室网071.cn

温室种黄瓜应注意防沤根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五篇

温室种黄瓜应注意防沤根

黄瓜苗期沤根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大多由于管理不当所引起。初发时根部出现锈斑,严重时根部腐烂,不长新根,幼苗变黄萎蔫,后期全部死亡。

一.症状识别 育苗期常见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腐烂,内部组织颜色变暗褐呈水泽状。地上部萎蔫,容易拔起,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

二.发病条件 地温低于12oC,且持续时间长,浇水过量或连阴雨天,土壤通气性差所致。

三.防治方法

1 、施足农家肥 蔬菜育苗,要施农家肥,尤其是热性肥,即可培肥地力,培育壮苗,提高蔬菜幼苗抗病能力,又可提高地温,减轻病害发生。具体做法:在蔬菜育苗前,将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捣碎与床土混拌。但必须用腐熟的热性农家肥,否则会造成烧根。

2、保持适当温度 床土配置要合理,播后直苗期应保持适宜的土温。如遇阴雨天,光照不足时,应采取增温保温措施。冬季及早春育苗最好在棚室内采用电热温床进行育苗。

3、及时降低温度 在大棚或温室等保护地育苗时,一般苗床不明显干旱时不浇水,应尽量不浇水或少浇水;明显干旱时浇水量也不宜过大。苗床内做到宁干勿湿。如果苗床过干,可覆盖湿润细土,这样既可缓解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降低苗床内的空气湿度。如果床内湿度过大,可覆盖草木灰,或在气温较高的中午适当进行通风排湿。

4、注意增加光照 育苗前,要选择光照充足的地方建苗床。这样有利于幼苗健壮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减轻蔬菜苗期沤根的发生或蔓延。

5、适时通风 在子叶展开后,选择晴暖天气揭开覆盖物通风,并向苗床内均匀撒施一层细干土,随后盖严覆盖物,这样做既可以降低床土温度,又有一定的增温作用。

温室大棚黄瓜烧根、徒长等常见病害的特殊和防治技术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六篇

温室大棚黄瓜育苗期常见障碍及防治技术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降落伞状叶

特征:新叶叶尖黄化,逐渐过度到叶片失绿黄化,慢慢发展为枯死,叶片中央部分凸起,周围下卷,严重时封顶。

产生原因:1.棚温散热不及时,闷热;2.新叶缺钙;3.植株发育不良。

预防技术:1.注意保持棚室的气体交换,以促进叶子的蒸腾作用;2.可以喷施一定时的钙肥;3.注意配方施肥,加强管理,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

老苗

特征: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抑制,颜色较壮苗深,幼茎粗壮迟迟不伸长,根系发育良好。

产生原因:1.使用化学激素处理幼苗时,使用浓度过高;2.地温过高。

预防技术:1.针对发现的情况,应用一定剂量的"九二0"(赤霉素)喷雾;2提高地上部生长的温度,使幼苗能正常生长

。 风干(闪苗)

特征:叶子长时间的风吹而出现的萎蔫现象,,如果时间过长,叶片不能复原,变成绿色干枯。

产生原因:因棚室秧苗处于高温度的环境中,如突遇大风吹袭,蒸腾作用骤然加剧,破坏了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

预防技术:1.通风时一定要由小到大,不可操之过急;2.有大风时,注意将覆盖物被刮走。

日照萎蔫

特征:棚室蔬菜在弱光条件下突遇强光,出现叶片向上卷曲,发生萎蔫,如果时间较长,叶片呈绿色干死.

产生原因:棚室遇到一周以上的阴雨.雪天时,天突然转晴,如防止不及时,易发生日照萎蔫. 预防技术:如果长期的弱光照射,在突遇强光时,千万不可全部揭开覆盖物,要采取由小到大的办法揭开,逐渐适应强光,一般有4天以上的时间,即可全部揭开.

僵苗

所谓黄瓜生理病害,是不正常的管理措施或管理技术不科学造成黄瓜植株生长异常的现象。同步生理障碍(病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基本上不需要化学药剂治疗,即通过改善造成植株异常的管理措施达到防治的效果。

特征:幼苗生长发育过度受到抑制,表现为幼苗矮小,叶片小、薄、颜色淡,茎细,根小,新根发生少,花芽分化不正常,开花少,定植后易出现花打顶现象。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产生原因:1.温度太低;2.长期阴天;3.苗期水分供应不足;4.养分缺乏,生长控制过分。 预防技术:1.密切注意温室大棚的温度管理,晴天棚室通风的温度范围240C~280C,阴雨天可少开或不开放风口;2.育苗畦或营养钵在种子播前3~5天一定要浇足、浇透。3.一定要施足腐熟有机肥,使幼苗快速生长,形成壮苗;4.喷植物动力2003或0.5%尿素加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烧根

特征:根发育不良,根少,根颜色变淡褐或褐色。

产生原因:因育苗床上肥料过多或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土壤浓度过高所致。

预防方法:1.育苗床施肥要适量,不可过多;2.苗床土和肥料要掺和均匀;3.使用有机肥时一定要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追肥时一定不要超过每亩15~20公斤,且撒施均匀;5.如发生烧根,可适当浇水,缓解土壤浓度。

徒长

特征:黄瓜徒长是育苗期常发生的现象。表现为:幼苗纤细,节间长,叶片大,叶薄,色稍淡,叶柄和茎柔嫩,易折,根系发育不良,根条数少,根小。这类苗容易受病害侵染,抗冻、抗热性弱,花分化少,易开成化瓜。定植后成活率低。

发生原因:1.温度过高,放风不及时;2.光照不足,特别是阴雨天多或草苫晚揭早盖;3.夜温高;4.基肥或营养土氮肥过多;5.水分多;6.密度过大。

预防技术:1.每天放风温度达到320C时一定要放风;2.增加光照,对草苫要早揭晚盖或在棚中增加反光幕;3.当下午棚温达到240C时再关闭再关闭棚门窗,注意放脚风;4.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要稳氮、增磷、补钾,施微肥;5.浇水不可太多、太勤;6.扩大株距行距,要间苗和分苗,适当稀植,育苗时最好采取苗头钵单株育苗;7.喷洒50ppm的多效唑控制生长。

沤根

特征:根的颜色变褐色或黑色,严重的腐烂,地上部表现萎蔫,直至死亡。

产生大原因:1.浇水不当,浇水时浇水量太大;2.地温或气温过低,蒸发慢;3.通风不好;

4.土壤粘重,质地差。

预防方法:1.适当浇水,苗床不干不浇;2.做好棚室的通风工作,特别是低温时期,应抓住一切晴暖天气通风;3.苗床土质差时可以按照适当比例掺匀沙壤土,或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物。

参考资料:苗木超级空间

原文网址:

第五代大棚建造技术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第七篇

建造蔬菜大棚的六大误区

近年来,全国蔬菜大棚、温室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部分地区在建棚时,不结合实际情况,忽视了当地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出现。不仅缩短了大棚的使用寿命和实用性,还降低了蔬菜的品质和质量。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大棚建设中要注意一下问题,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误区一:棚内下挖过深

棚内下挖过深为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菜农为了最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二是,部分菜农认为,下挖越深越保温,越有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出现了“地窑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

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三是,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

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 “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的蔬菜则会因温

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棚户建棚下挖过深,会使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经过摸索、实验,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后墙高度4.5米左右,棚内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为恰当。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脸处仅有不足0.6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建棚始终要坚持 “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对于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现“地窖式”棚室。应尽量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的下挖过深的棚室,我们建议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积。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我们建议: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该做法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应用,效果不错。

误区二:墙体内外坡太陡

墙体内外坡太陡是蔬菜大棚建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一些菜农建造的蔬菜大棚墙体内外坡太陡,有的甚至无坡向,呈垂直墙体。据当地菜农讲,蔬菜大棚墙体建成带坡向的,必然要多占用棚与棚之间的土地,棚内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不少。从占用土地多少考虑,菜农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若从蔬菜生产的角度考虑,棚墙体内外坡太陡就显得不合理了。

其原因有二:一是墙体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减少了墙体的总表面积,进而降低了白天墙体的蓄热量,棚(夜)温易受影响,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东西墙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内光照易被东西墙所遮挡,并且遮挡的时间和面积随着墙体坡度的减小而增加。棚内光照不足,将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及品质。另外,墙体内外两侧有坡度,墙体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么,如何建造蔬菜大棚墙体更符合蔬菜生产呢?我们的试验证明,蔬菜大棚墙体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机在棚内进行“切墙”,使得墙体呈梯形,墙体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在0.5米左右。而东西墙在切制时,为了提高棚内的光照条件,除了蔬菜大棚选址要

北偏西5°-10°外,还可在堆砌时向东或向西分土,使得东墙或西墙分别偏外10°。此外,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墙体外侧也要留坡。

误区三:棚内立柱埋设不当

在蔬菜大棚内,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拱杆,防其弯折。可是,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蔬菜大棚刚刚建成半年,就出现了立柱断裂现象。经我们考察,该情况与立柱埋设不当有关。

分析原因为,出现断裂的立柱为(从北往南数)第四排,断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40厘米处,立柱裂痕呈横向,由南侧向北侧扩展。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设该立柱时未将其向南倾斜,而是垂直于地面,结果在不断使用后置式卷帘机卷拉草苫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过拱杆作用于该排立柱,进而使其折断(注: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载的作用推力要远远小于稍微向南侧倾斜的立柱)。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约,一旦棚内立柱出现断裂,重新更换立柱的难度比较大。在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仅是立柱出现轻微断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设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么,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该如何正确埋设棚内立柱呢?我们建议,蔬菜大棚埋设立柱,可分三大步骤进行,即先布线,再定“标尺”,最后分次埋设立柱。

第一步:规划布线。以蔬菜大棚内径100米长为例。通过实地规划可知,100米长的地块,按照3.5米一间(因3.5米一间,不仅利于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5沟蔬菜,

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体承载力),地块中间可规划出28大间,棚东西两头剩下各1米的两小间。按照此规划,分别用卷尺测量出每一间的具体位置,而后南北向进行布线。

第二步:定“标尺”。“标尺”是指用于其他立柱埋设时参照的标准立柱。一般是以棚东西两头的立柱作为“标尺”。以在山东寿光建棚为例,假若大棚后墙内高4.5米,可选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别为:第一排加重立柱5.5米(偏北斜)、第二排加重立柱

5.8米(直立)、第三排立柱5.5米(稍微偏南斜)、第四排立柱4.8米(偏南斜)、第五排立柱3.6米(偏南斜)。前两排之所以选择加重立柱,是因为大棚建成后,该处将承受卷帘机和草苫的总重量。在选好立柱之后,再根据布线图,分别把棚东西两头的两列立柱埋设好即可。注意:立柱的下埋深度均为60厘米。并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从而能使得后墙上的斜立柱(菜农俗称“后砌柱”)探出40厘米,其与水平线夹角45°左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内冬季的日照时数。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东西两头的“标尺”为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依次埋柱。方法:埋设第一排立柱时,先将用于第一排的立柱,从其上端往下测量并标记出3米的位置。然后,在“标尺”立柱(从其上端往下)3米处东西向拉一条标线,立柱埋设后,标线要与立柱的3米标记处重合。按照此方法,再埋设第五排立柱,最后,埋设内部的各个立柱即可。

误区四:棚膜覆盖有误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2863.html

《大棚黄瓜沤根时叶片啥样 大棚黄瓜叶片为何发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