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泥鳅养殖技术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一篇

  [农广天地]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如今,泥鳅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广,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因此,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为大家介绍泥鳅养殖技术。

  相关视频推荐:

  【每日农经】 把泥鳅养小了卖更赚钱?

  【科技苑】茭白、泥鳅和猪立体养殖技术

  【科技苑】冬天捕捞泥鳅技术

  养殖技术:

  泥鳅池的建造方法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案例:

  【致富经】何涛:养殖泥鳅的富二代创业两年月赚50万

  致富经】王亮:养殖花泥鳅赚百万的泥鳅达人

  泥鳅养殖技术

  1、泥鳅养殖环境:

  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塘、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泥鳅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l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3、泥鳅清塘:

  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4、泥鳅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5、泥鳅饲养管理

  5.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5.2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水温15-12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C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t或低于 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植物性饵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植物性饵料应减少到30- 40%。供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等,植物性饵料有豆粕、莱粕、麦麸、谷物等。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以次日凌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养殖4个月左右即可收获,若市场行情好可提前收获,而后放养下一茬泥鳅。

  5.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人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t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

  6、泥鳅病害防治

  6.1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 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l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6.2打印病: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l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6.3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7、泥鳅捕捞方法

  7.1冲水捕捞法: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7.2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科技苑]周文宗的福寿螺、泥鳅立体养殖技术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二篇

[科技苑]养泥鳅的额外效益   

郑州黎华廷,是一个养泥鳅的养殖专业户,但开始的时候总是不成功,于是他养了福寿螺来帮忙。福寿螺繁殖很快,孵出来的小螺蛳是泥鳅最好的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

福寿螺有一个习性,它正好非常耐污染。比泥鳅还耐污染,它生命力也非常强,耐污染,耐低氧,福寿螺是杂食性的,它可不挑食,泥鳅吃不完的饲料,排泄物,它们统统可以把它消灭掉。而且,它的食量惊人。耐污染,还能清除水体里的有机物,满足了这两点,福寿螺就被作为清洁工正式进驻泥鳅池了。

只要搭配好养殖品种,用立体混养的水产养殖模式,既可以解决养殖难题,还实现了养殖上的节能和低排放。

即使死去的泥鳅,周文宗也要利用上,用来养黑鱼,死泥鳅是黑鱼最好的盘中餐,凭借泥鳅池正常死亡的泥鳅,周文宗每年可以收100、200斤的黑鱼。

这样,立体养殖和循环养殖相结合,让泥鳅养殖户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其实现在很多的综合立体的养殖模式已经被应用到水产养殖中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既节能又减排,带来了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苑视频同步解说词://农村致富经网//

(主持人)在河南郑州有一个养泥鳅的,叫黎华廷,采用静水养殖泥鳅法,可是最初养泥鳅老是不成功,为了养好他的泥鳅,一年前他请来了一个帮手,这个帮手是谁呢?它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软体动物,叫福寿螺,福寿螺又能帮泥鳅做些什么呢?

1只福寿螺一年就能产下32万个后代。这32万个后代要是进了水稻田,很快就会啃噬掉大量的秧苗。可是,当这些福寿螺放进了黎华廷的泥鳅池里,却被他当成宝贝一样的看待。

(采访)养殖户黎华廷:这个福寿螺可能在别人眼里是个害虫,可能是有害的物种,但是,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宝贝。

可成了宝贝的福寿螺到底能给黎华廷的泥鳅带来点啥呢?

(采访)周文宗:它就会繁殖很快,这个卵,孵出来小螺蛳就会往下掉,成熟就可以掉下去,这个螺蛳是可以吃的,是泥鳅是可以吃的,起到了饲料的作用。

福寿螺有一个习性,在繁殖的时候,会把卵产到比较干燥的地方,在泥鳅池的池壁上、水草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卵块。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蚀,红色的卵就会逐渐变成白色,然后脱落到水中。刚落进水中的小螺蛳马上就成了泥鳅的美食。

(采访)

黎华廷:而且它的营养一样标准的,比那个饲料应该是更高。

记者:蛋白质含量高一点?

黎华廷:对对。

别说自从在泥鳅池里放上了福寿螺,还真给黎华廷省下来不少的饲料钱,可不是得拿他当宝贝。不过要说福寿螺在给黎华廷当帮手好像就不那么恰当了,是帮手总得帮上点忙吧,可这福寿螺能帮着干什么活呢?

要说最初福寿螺能来到泥鳅池,还真不是要喂给泥鳅来吃的,而是因为黎华廷老是养不好它的泥鳅。

(采访)黎华廷:就是我刚养泥鳅的时候,不到一个月,完了里面的水变浑,还发臭,不到一个月就发臭,泥鳅它还死。

黎华廷采用的是无土养泥鳅的方法,就是池塘里面没有泥土,用静水养殖的方法,想着用这样的方法能减少泥鳅的病害,可明明下了不少的种,到收上来的时候,却没多少产量。

(采访)周文宗:老百姓,养鳝鱼养泥鳅,养的时候都很高兴,觉得今年应该赚钱了,但是到年底卖泥鳅的时候,就拉不上来泥鳅,目前国内泥鳅很难生长到三百斤以上

问题来了,找专家呗,专家这一看,没别的,就是水产养殖的常见问题,水质没有管理好。

(采访)因为你这个水质不好,特别是到中后期,这个泥鳅肠炎,带来很多出血都是由于水质不好引起,

要说这泥鳅还算是水产养殖中比较皮实的养殖动物,一般池塘里的水肥一点,里面的溶氧低一点,它都能受得了,也能活得下来。

(采访)泥鳅是用肠呼吸的,它的鳃、肛门、皮肤只是个辅助,水过肥的话,它可以跳出水面呼吸。

泥鳅能用肠呼吸,也能用腮和皮肤呼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殊功能,一般来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会非常强。

(采访)一般的鱼氨氮超过1.0毫克每升,1.0基本上就很难生存,泥鳅可以达到2.0以上,3.0都死不了,但是生长速度肯定是有点影响。再就是COD,就是我们说的水的浓度,COD泥鳅可以耐1000以上,这个我们做实验了,1000毫克每升,这个是非常惊奇的,一般的鱼类超过100就比较难生存了。

照说这么耐活的鱼,害怕得了啥样的水质,怎么还能给养不好,甚至养死呢?

(采访)过肥的话本身里面污染物腐败物也特别多,能分解很多有害气体,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包括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对鱼就是有害作用,量超过一定程度以后,当然会影响它的生长,会引起血液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台湾大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三篇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水温 适养水温 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 25-28 ℃(生长最快);休眠水温 5℃以下或32 ℃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 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 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皮肤、肠壁;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4.生长 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3-5厘米,个体重1500-2000尾/斤)当年均能养成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养成时间6个月左右即可;从寸苗长到成鳅,体重可增长300倍左右。

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

1.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

·建池 面积 3-5亩到10亩左右;池深 1.2-1.5米;塘埂坡比 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清池 参照常规养殖(但需兼顾泥鳅底栖的特殊性,做好底质改良尤为关键)—— 排干池水→翻动底土→曝晒池底。

·消毒 养前10天,按常规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及水中各类敌害生物为原则。

·注水 注新水60-80厘米,渐加至1米(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不要直冲池底;注意: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可视气温变化相应升降)。

·做水 通过施肥培好水质,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一般每亩可泼洒农家肥250-300kg(肥料须事先发酵;并在其中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要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氨氮及亚硝酸盐拉升!最好选用优质有机堆肥,以鹌鹑粪、小鸡粪为佳,并可追加活菌)。

·罩网 用目大5厘米左右的网片覆盖整个池面,以防鸟害(防鸟是泥鳅养殖中提高成活率、获取高产重要关键之一)。

2.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条件)。 ·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养殖方式可专塘养殖,鱼塘套养,虾塘轮养等。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参考放养密度——

①放养规格<水花> 亩放 8万-10万尾(当年养成规格1两半左右); ②放养规格<寸片> 亩放 3万-5万尾 (当年养成规格2两左右)。

·寸片放养时,可用常规药物常规方法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无论水花,还是寸片,入池时一定要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

3.做好细致的饲养管理

·重视放养初期

①创安 养殖环境必须安全舒适(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培育水质可以实现)。安全:没有敌害生物(特别是放苗10天左右后,要注意水蜈蚣等敌害滋生);舒适:水质符合要求,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丰富。

②引食 水花初期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但依赖天然饵料数量难以满足,需要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初期可用鳗鱼粉料引食,日投喂量可掌控在每10万尾50-100克,并逐渐递增;寸片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宜为总体重的3%左右。

·重视日常管理

①管水 池水以肥为宜,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好。日常可视水质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底质好必然水质好;水质底质好用药自然少>。

②喂食 饲料应选优质,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饲料粗蛋白宜为40%→30%;不宜为省钱选用劣质饲料;优质饲料,利于泥鳅生理健康,加速生长,且产生废物少,对水质负面影响小。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宜分4-3次→3-2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量多次(因为泥鳅是直肠子,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引发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颗粒,便于观察摄食和调节喂量。管理到位,饲料系数通常为1.5左右。 ③分养 水花2个月、寸片1个月后,泥鳅群体会因吃食不匀而出现个体差异;为确保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应每月进行一次分养;后期可采取捕大留小,每2周轮捕1次,做到均衡上市。

④防病 以防为主,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饲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

泥鳅养殖技术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四篇

龙源期刊网 .cn

泥鳅养殖技术

作者:冯爱明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9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简述了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养殖条件、苗种来源、鳅苗放养、日常管理以及其相关病害与防治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泥鳅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泥鳅是一种低脂肪而高蛋白的水产品,被称为“水中人参”。其属于鲤形目的鳅科,为一种底层温水性鱼类。最适生活水温在25~28℃,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5℃时,分别进入淤泥中度夏或者小冬眠。泥鳅抗逆性强,呼吸方式有3种,可以通过鳃、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昼伏夜出,如果水中氧气不足就会浮上水面吞空气进行肠呼吸。泥鳅食性广,可以采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硅藻等小型藻类、腐殖质和植物碎片等。在泥鳅幼苗阶段(

1 养殖条件

国内以池塘养殖为主,这就要求池塘水源充足,在保持适量淤泥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水质。池塘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宜,优点有:日照时间长,利于水中藻类等植物生长,提供自然饵料;在东南风的作用下,加速水面溶氧;池塘施工效率高,养殖操作方便快捷。其宽应为长的3/5,并且池底应有一定坡度以方便清池。商品鳅池塘的面积在1000~4000m2为宜,而苗种的培育池则应该在500~2000m2之间。池塘深度为1~1.2m,水深应保持在0.3~0.5m,若使用配合颗粒浮性饵料则应使用浅塘,若使用硬颗粒商品饲料则可以加大水深。总体而言,水深过大不利于泥鳅生长,因为底层容易发生缺氧且浮游生物数量减少。为了防治泥鳅逃逸,应该在池塘周围设置密眼网等防逃设施,网下端应埋入池底硬土下30cm左右,水面之上高出40cm。

2 苗种来源与鳅苗放养

2.1 苗种来源

如果想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就必须考虑苗种的稳定供应问题,这就需要配套的泥鳅鱼苗繁育基地或者泥鳅鱼种培育基地。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建设自己的苗种养殖设施,或者从专业的人工繁殖机构获取苗种,从而保持鳅苗的稳定供应。目前,很多养殖场依靠收购自然采捕苗种,苗种来源复杂且质量得不到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五篇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授精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亲鳅追逐渐频,并有雄鳅用鱼体蜷曲住雌鳅、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且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受精率,然后将受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在一个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的、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受精卵,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水质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在6mg/L~7mg/L、pH在7~8之间,每1mL水体放养受精卵2粒~3粒。孵化缸中的水流量应控制在能将受精卵充到水面中部、接近水面时又逐渐向四周散开、然后逐渐下沉为准。孵化时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小时~35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刚孵化出的仔鱼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水流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再向孵化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仔鱼投喂1个蛋黄,连续投喂2天~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

二、池塘规模化养殖

所谓规模化养殖,是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进行台湾泥鳅养

殖生产,要求平均单产在500kg/亩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商品鱼集中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生产,为市场提供大量、充足的商品台湾泥鳅。

1.场址选择台湾泥鳅养殖场的场址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2.成鳅池的建造池塘面积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到台湾泥鳅特有的潜泥、逃跑等习性,池塘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可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池深80cm~100cm,底层淤泥厚20cm~30cm,水深保持在30cm~50cm;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有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总面积的5%,且比池底深30cm~35cm,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鳅种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时施用100g/平方米的生石灰,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300g/平方米,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500g/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

4.鳅种放养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规格为体长3cm~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时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5.施肥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池水中的基础饵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用量为基肥的30%~50%,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15cm~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6.投喂台湾泥鳅食性较广,养殖时除肥水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台湾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摄食动、植物饲料的比例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摄食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减少到30%~40%。供台湾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饲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血粉等,植物性饲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总体重的4%~10%,且投喂量应视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15℃以上时,台湾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至水温在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喂甚至停喂。饲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7.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应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做好养殖记录。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是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鱼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是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四、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到张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使台湾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2.暂养台湾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鱼体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台湾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台湾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皮肤的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地,1kg水体可装运1kg~1.5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小时~8小时;远程运输应采用降温措施,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池塘养台湾泥鳅管理技术

核心提示:

1、池塘建设:池塘要靠近水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清塘消毒7天后注水20-30厘米深。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3天后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台湾泥鳅体重的5-10%。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过高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时,台湾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台湾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

5、病害敌害预防: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鳅体消毒、池塘消毒、食台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捞除蛙卵;进水口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中;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六篇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七篇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第八篇

ICS 65.150

B52

DB33

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561—2012ni泥鳅的养殖技术

DB33/T 561.1-2005、DB33/561.2-2005 浙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2012 - 12 - 31发布 2013 - 01 - 31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DB33/T 561—2012 前 言ni泥鳅的养殖技术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561.1-2005《无公害泥鳅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和DB33/T 561.2-2005《无公害泥鳅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删除了对泥鳅水花、夏花鱼种、仔口鱼种的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泥鳅亲鱼培育池塘要求;

——删除了泥鳅亲鱼池塘培育饲养管理要求;

——删除了泥鳅人工繁殖催产剂使用;

——改进了泥鳅苗种池塘和水泥池培育方法;

——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的要求;

——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夏花鱼种的培育方式;

——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鱼种和成鱼养殖的饲料营养和投饲技术 ;

——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鱼种放养要求;

——规范了泥鳅捕捞的相关内容。ni泥鳅的养殖技术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新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起草人:周志明、胡廷尖、张玉明、王雨辰、李倩、刘士力、黄小红。

I

DB33/T 561—2012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tus)无公害养殖的环境要求、鳅苗培育、鳅种培育、食用鳅饲养和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泥鳅的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要求

3.1 场地选择

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3.2 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3.3 养殖池

3.3.1 水泥池

水泥池面积以50 m为宜,新修水泥池应浸泡清水2个月~3个月,水泥池底部铺有15cm 的黏土,设进排水口。排水口直径以大于15 cm为宜,进排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

3.3.2 土池

土池面积以150 m为宜,池壁高110 cm~120 cm 。土质以中性、微酸性的粘质土壤为宜。土池四周用网目20目的网布围绕,网布整体高度以100 cm~110 cm为宜,底部埋入池底20 cm,池塘进出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

4 鳅苗培育

1 22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27188.html

《ni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