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返乡下乡创业_大学生“下乡”创业 8年来为鱼虾把脉问诊

|

【www.dagaqi.com--创业指导】

  据《青年报》报道,戴眼镜的曾宪凯身材娇小,但站到鱼塘边的时候,却显示出别样的潇洒。从塑料桶里舀上一大勺,大力一甩,散落在棉网围拢的“喂食区”里。这个动作像是一种提示:鱼儿们的饭点又到了。瞬间,几百条鱼苗迅速聚拢到“食堂”里争抢食物,场面颇有些壮观。在青浦已创业8年的曾宪凯看着这一切,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不爱城市爱农村

 

  “这不就是最流行的健康原生态吗?”

 

  汽车沿着高速路,从城市驶进乡村。从公路边的岔路拐进一扇铁门,看门狗见人就不停叫唤。左手边是鱼塘,右手边是简易的农舍。

 

  这扇铁门里住着两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曾宪凯一家住的地方。这里是他承包的第二片鱼塘,总面积40多亩,目前正在养殖的是又一种新的试验品——昂刺鱼。

 

  从湖南农村家庭长大,作为当地颇为稀罕的大学生,更是从全省考生中挤进了为数不多的来上海念大学的名额,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有些“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意味,或许他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的未来都应该就此转向。但今年35岁的曾宪凯却来到了城市里的新农村——青浦练塘镇,养起了鱼。

 

  见到曾宪凯的时候,他穿着便装皮鞋,揣着手提包,干起活儿来相当利索。当他用手推一推鼻梁上的眼镜的时候,才让人想起来,这是一个水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懂得科学养殖的“知识分子”。

 

  走进农舍,里面的设施相当简陋,居然还用着农村的土灶头,屋里也没有太多陈设。农舍外的田地里种着各式蔬菜,外头还圈养着几只肥壮的鸡。“在这里和在老家一样,我也习惯了。不过上海的农村生活还更机械化一些,比老家先进多了。”看得出来,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不就是现在最流行的健康原生态吗?”

 

  这片40亩的鱼塘上泊着一只小船,船上放着些工具。曾宪凯定期就要自己划船到鱼塘中央,清理、撒药、查看鱼儿的状况……尤其是随着天气转热,这样的规定动作变得更加要紧。偌大的池塘,这样一趟“出巡”要花好一阵子,全部由他一个人包办,既费神又费力,每次上岸便要大喘一口气,大抹一把汗。

 

  2001年,从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山东一家水产公司从事海水名贵鱼类育苗、饵料生物培养、养殖水质监控等工作。

 

  “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第一次零距离实践接触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我明白过来,并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曾宪凯说,只有在农村最基层,只有在生产实践第一线,才能真正发挥自己所学之长,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比研究所实在得多。”

 

  2002年,曾宪凯来到浙江金华一家水产公司工作,这一次,他终于直接面对水产养殖户,为他们提供疾病、水质化验,诊断和处方。

 

  两年时间里,他接触了上千位水产养殖户,积累了大量的水产养殖各方面的经验,学会了怎样有效地与水产养殖户交流。

 

  不爱稳当爱冒险

 

  自费承包10亩鱼塘,寻找治病良方

 

  经过一番辗转,2004年,曾宪凯在青浦区创业,开了一家专卖水产养殖用药的药店,同时还为养殖户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习惯用“土方法”养殖的农村养殖户,甚至根本不懂得针对不同鱼虾的养殖“禁忌”和紧急处置方法,而曾宪凯就成了他们首要的求救对象,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医生”。

 

  因为村子里很少见到戴眼镜的养殖户,曾宪凯却是个特例,因此,大家亲切地叫他“眼镜”。

 

  2005年,“眼镜”被招募进青浦练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产技术推广站,他的名片上印着“助理工程师”的头衔,为水产养殖户们提供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治疗,水产苗种、养殖技术咨询等服务。

 

  “和养殖户们接触得越多,越发觉得,用大学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来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到底还是太空洞了。没有亲自养殖,很难真正把握他们到底遇上了什么问题。”

 

  2006年,以青虾养殖出名的练塘镇忽然兴起了南美白对虾的风潮。养殖户们看好了白对虾的市场风向,纷纷引进虾苗。但是,那些养惯了青虾的养殖户们哪里知道,白对虾尽管好赚钱,却不是好养的。“这种虾类一旦产生病毒,便是无药可解的‘绝症’。养殖户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最后却颗粒无收。”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练塘镇首批白对虾养殖户几乎全部溃败。

 

  在这种紧要关头,“眼镜”自己掏钱承包10多亩鱼塘,和养殖户们一起尝试培育新品种。“一直都是给鱼虾看病,被养殖户们称为专家,但是真要自己养起来,很多东西我也不懂。这时候就反过来向他们请教,大家也挺乐意帮我的。”

 

  庆幸的是,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一种特殊的养殖方法实现了对农村养殖户们最大的利益保障。

 

  就是这种“防病不治病”的套养模式,几乎算得上“拯救了青浦全区的白对虾养殖业”。

 

  不爱享受爱吃苦

 

  手机24小时开机,一有情况立马就走

 

  “眼镜”的个子很小,说话的声音也很温和,不擅寒暄,倒是谈鱼虾、水产疾病的时候,变得有些滔滔不绝。受聘成为助理工程师之后,“眼镜”每天上下班却从不像医生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等人来问诊。“上门来求医问药的少,还得我挨家挨户地跑。”

 

  从那时候起,他的手机就每天24小时保持畅听,再也没有关过机。有时半夜里有农户发现鱼塘里的鱼出了问题,一个电话把他叫醒,“眼镜”也没有推辞过,起身赶去查看情形。

 

  “我也是农民家的孩子,我知道这些鱼虾就像以前在老家种的粮食和菜一样,要是出点什么事,那对养殖户来说会是多大的损失。”说完这句话,住在隔壁的养鱼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夸他是有技术又懂实务的好小伙,还送来了自家田里的红薯,熟络得就像自家人一样。“眼镜”连忙称谢,羞涩地笑了起来。

 

  在家门口的田地里,“眼镜”时常利落地在鱼塘边窄小的木板上跳来跳去,手里举着足有他一人半个头长的网兜,捧起硕大的塑料桶,走起路来却还是相当稳健。网兜的木柄很长,重心握得不准,一不小心就能把人给带到水里去。和旁人的笨拙比起来,“眼镜”实在是轻车熟路。

 

  除了“眼镜”自己,他的妻子和孩子似乎也对这种田园生活乐此不疲。儿子不过3岁大,就已经学着老爸的样子想要下鱼塘,想要举渔网。以前还曾因为贪玩落到鱼塘里去,不过这样也没有吓退他“亲水”的本性,直到现在,他还是喜欢在鱼塘边玩耍,喜欢和爸爸一起看鱼。

 

  对话

 

  全家来上海当农民,挺好的

 

  记者:从老家考到上海的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为什么还是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到农村养鱼?

 

  曾宪凯:以前在老家就是种地务农的,学了水产专业之后,开始和鱼打交道。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养殖户,发觉真正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还是要到农村来和他们一起养,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信息和问题。反正本来就是农民,只是从事的专业不同罢了。我们一家老小如今都从老家来到上海继续做农民了,挺好的。

 

  记者:在拯救白对虾之后,你正在进行的养殖项目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吗?

 

  曾宪凯:去年刚把10多亩的鱼塘换成40多亩的,最先试验的品种就是餐桌上颇受欢迎的昂刺鱼。不过,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没有推广。在我参与养殖之前,整个练塘镇的昂刺鱼养殖亩产没有超过1500斤的,现在我家隔壁的这位养殖户经过指导,目前已经亩产突破2300斤了。称得上是根本性的变化。

 

  记者:之后还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曾宪凯:现在的经济形势下,要让养殖户们过上好日子,亩产必须达到600—1000斤才行,提高养殖技术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明年要是状况好,我打算换一处更大鱼塘,进行更大的创新和试验,和养殖户们同进退。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zhidao/126103.html

《返乡下乡创业_大学生“下乡”创业 8年来为鱼虾把脉问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