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生态经济助民增收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生态经济助民增收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一篇

  位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平邑县,重视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将绿色养殖、无公害种植、生态家园建设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平邑县将生态工程变成富民工程,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政府投入造林。该县设立林业发展基金,对道路、荒山及其他宜林地造林都实行以奖带补政策,每年拨专款200万元,乡镇财政负责荒山造林购苗资金筹措。今年全县完成造林2.4万亩,栽植侧柏、黑松、金银花等苗木560多万株,用于补助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拉动相关产业近亿元。规划未来5年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达3466.5公顷、农田林网7289.5公顷,将吸引大量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有力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是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农民增加收入。该县注重打造“山水生态旅游县”,营造了大批经济林和果木林,农民乘势大力发展农家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养生长寿游为龙头,九间棚生态农业游、归来庄金矿地质公园游为主,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品牌大旅游格局。据统计,至2009年10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亿元。

  平邑县注重利用当地的各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也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发酵床养猪和林下“牧鸡”是近年来发生在平邑县农村的新鲜事。养殖户在猪圈的水泥地面上铺1层30~50厘米厚的发酵床,猪的排泄物通过垫料里的益生菌迅速分解,不用再天天清扫冲洗猪舍,净化了猪的生存环境,降低了发病的概率。目前全县36个新建畜禽养殖小区中有50多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发酵床。林下“牧鸡”也在平邑山区盛行,平邑镇保定村村民赵蒙家的20多亩梨园里,树上是挂满枝头的果子,树下草丛中是觅食的草鸡,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1年采摘果子收入五六万元,养殖两茬散养草鸡收入2万多元。草鸡啄食草叶控制了草的长势,捉虫子省去了购除虫药剂的钱,这一进一出又能节省万把元的药物、肥料和人工费支出。如今,平邑县果园、山林“牧鸡”户有1500多个,年出栏草鸡近100万只,山林地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2009年8月,平邑县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的验收,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此类认证的基地。至此,该县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已达6个,山东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共4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6个。近年来,该县根据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着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农民种绿色田、高效田、生态田,推广秸杆还田免耕技术、配方施肥施药。该县“蓝浚大蒜”、“武台黄桃”、“资邱西瓜”、“莲花山土豆“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已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8个,面积近30万亩,基地周边形成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

  平邑县作为农业大县,年出栏肉牛1万头、肉羊20万只、肉鸡300万只、肉鸭200万只、生猪40万头、蛋鸡100万只。养殖为该县农民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产生的粪便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自2004年起,该县鼓励农民大搞沼气建设,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禽—沼气—粮果”的生态循环模式,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已达2.6万个,涌现出200多个沼气村,每年增收节支300多万元。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平邑县委宣传部 邮编:273300)

山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二篇

山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正安模式”

短短两年时间,正安县茶园就新建了7万多亩。奋起直追而跻身全省重点茶区的正安县,正以沼气池为突破口,以发展差异化的白茶产业为载体,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之路——青山·绿水·白茶,被外界誉为“正安模式”。 “4321”:生态文明新模式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地方财政每年收入不过七八千万元的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正安县面对财政困难和劳动力缺乏的“两难”现状,政府举力贷款,投入资金达1.4亿元,每年以1.5万口左右的速度推进,全县沼气池现近6万口,居全省县份之首。其探索的“4321”建池模式被广为推广,创造的“贷款修、养畜还、协会管”经验为业内所肯定。

这是一组前所未有的数字,这是一个超越常规的速度,这是一个普惠于民的“民心工程”!

2005年底,正安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出台了《关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四在农家”、茶叶产业等建设同步规划,计划每年以1万到1.5万口的速度强力推进,到"十一五"期末建成8万口,使全县60%以上的农户用上清洁卫生的沼气能源,实现人居环境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增长的工作目标,走向沼气化大县。为此,这个县迅速将广大干部群众的决心和干劲,融入到建设沼气池这一扶贫攻坚的“民心工程”。

3年来的历程,正安县创造了“4321”发展模式和经验,即:一池配四改、一池带三小、一池兴两业、一池建一会。所谓“一池配四改”,就是通过沼气池建设配套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改院,实现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一池带三小”,就是修建一个沼气池的同时,连带建一个小菜(果)园、小鱼池、小圈舍,促进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池兴两业”,就是通过沼气池建设,促进以生猪菜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的兴旺发展,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一池建一会”,就是通过组织引导,以连片300户至500户的规模组建一个“沼气协会”,解决农民群众对沼气池后续管护使用上的后顾之忧,实现农民对沼气池的自主管理。

与此同时,正安通过畜禽养殖量的增加和沼液沼渣的有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出现了“猪-沼-茶”、“鸡-沼-茶”、“牛-沼-茶”等生态经济模式。瑞溪镇“十里茶廊”的村民们建起沼气池并配套实施了"四改",通过“一池带三小”,不仅综合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茶园,还建起畜牧小区搞起养猪、养牛、养禽,户均经济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如今,漫步正安乡村农家小院,以前“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蚊蝇乱飞、畜圈乱建”等现象少了,处处绿树环绕,庭院干净清爽。

“一步跨越30年,实现农村沼气化。”正安县响亮提出的奋斗目标,正在变为现实。正安在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探索

实践的“一池配四改、带三小、兴两业、建一会”的“432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安模式”,去年走进了北大学堂。

“8+10”:不可复制的生态有机茶叶优势

正安县委书记韦圣福说:“新建8万口农村沼气池,培植10万亩正安生态茶,是正安最具实力的一张名片。正安县充分利用建设8万口沼气池的独特优势,走猪-沼-茶的生产模式,努力培植10万亩生态茶,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这是正安茶产业发展中优势化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和恶性循环的科学发展思路。

“有8万口沼气池的地方,没有10万亩茶,有10万亩茶的地方,没有8万口沼气池,二者兼合,正安模式将是不可复制的。”正安县委副书记蔡万权坦率地说,在绿色浪潮涌流的当今世界,正安县没有工业污染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再加上有一系列绿色特色优势产业,这简直是上天赋予的无价“金钵”。越是地域特色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只要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提炼以及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地域性的东西就能上升为国际性。

为打造10万亩有机茶,近年来,正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投资1000万元,用于发展茶产业。这一系列文件精神从政策优惠、产品开发、龙头培育、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鼓励客商、农民、在职干部职工从事茶叶开发。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茶园建设方兴未艾。

曾获"贵州省优秀茶叶加工师"称号的县绿产办干部罗明,除了在乡村指导群众发展生态绿茶,还先后在瑞溪镇燕子坝村承包了500多亩地,发展示范基地。他按照生态有机茶园标准,高规格栽种的茶园仅仅才移栽一年时间就已成园,成了正安发展生态绿茶的样板。

几年前,在老家浙江丽水有加工和销售渠道的客商叶深高来正安做松香生意,经实地考察后改行发展茶叶产业。如今,他已投资600余万元,在乐俭、中观、谢坝、和溪等乡镇租赁土地,建起了无性系良种茶树苗圃700亩。最后,他又开始忙着在和溪镇的大坎村新建茶叶加工厂了。

优惠政策不仅激励着外商前来建园建厂,也极大地引发了农民群众种茶的热情。去年以来,全县返乡民工建茶园50亩以上的就有70多户,总计面积达1万亩。曾到正安县乐俭乡检查工作的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看到当地大力发展茶园的劲头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当即则成随同检查工作的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特此奖励乡政府10万元的工作经费。省财政厅有关领导在了解到乡里干部群众发展茶叶的劲头后,先后两次奖励该乡20万元支持发展茶产业。

正安县是省委、省政府排列的茶产业发展重点县,是中央现代农业茶产业项目县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也是省财政列入的现代农业信用担保试点县,更是新发展茶园的代表县之一。正是在省财政厅、农业厅、发改委、扶贫办、林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安县2008年争取到省财政现代农业(茶叶)、茶叶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和森林植被恢复、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2200万元,

还通过对农口支农项目资金整合2500万元,合计资金4700万元。这些资金投放于农户新植茶园补助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力地支撑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据介绍,到目前,全县实有茶园9.2万亩,投产茶园2万亩,茶叶总产量1000吨,总产值4000万元。全县有规模茶场11个,加工企业11家,动工在建现代化标准化生产加工企业4家,个体加工点20多个,涉及茶农1.8万余户7万余人。

“两年多时间,全县新建的茶园是以前二三十年茶园总量的几倍”。正安县县长宋霖说,正安将抓住发展机遇,坚定发展茶产业的信心不动摇,按既定三年规划目标实施壮大茶叶产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多生产名特优茶,打响正安茶叶品牌,以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3+1":差异化的"正安白茶"品牌之路

青山、绿水、白茶。

正安的决策者们将正安茶产业的走向概括为:“生态+沼肥+无残留”+“白茶”=正安品牌。

2008年,正安白茶经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检测,其氨基酸含量为9.1%。这一数字比原产地所产白茶,氨基酸含量要高出近3个百分点,这一含量是普通绿茶的3倍。

叶深高是在浙江省松阳县经营松脂开发的商人。2005年10月,他从浙江松阳引进白茶苗在正安县中观镇鲜光村试种成功后,正安县委、县政府再次请来了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进行论证。最终结论显示,正安土壤环境和独特的小环境气候,不仅适应白茶的生长,并且是白茶生长的乐土。

这一消息吸引了浙江温州茶商徐金米。2008年1月,徐金米来到了正安县瑞溪镇三把车村,承包300多亩土地种植白茶,并在正安县成立了瑞鑫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决心要把白茶做大做强。

在正安县委、县政府政策引导和浙江茶商的带动下,截至目前,正安的白茶种植已经超过1.5万亩。按照规划,到今年底,白茶的面积将发展到3万亩以上。 茶专家对正安白茶的普遍评价是:“氨基酸含量高,外形优美,香气鲜嫩,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鲜绿明亮,叶底玉白,独具特色。”今年5月,福建茶科所派专家到正安考察后感叹:“正安真是一个种茶的宝地!”、“正安白茶的白化期比原产地长20多天,品质更加独特。”当正安白茶第一批产品出来后,在市场上被一抢而空,成为品茗人和各地茶商争相购买的“香饽饽”。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天津、成都、厦门等10余个大城市的茶商纷纷伸出“橄榄枝”,送来了2010年“正安白茶”的订单„„(陈俊)

相关报道一:

连云港市猪沼菜发展现状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市生态菜(猪沼菜)发展现状,搞好高效农业规划,我们对赣榆县沙河镇颜庄村猪沼菜、东海县白塔镇前营村温室蔬菜、石榴镇大棚蔬菜、山左口乡食用菌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走大棚进温室了解有关情况,并对部

分农户进行了认真调查。通过调研,对我市生态菜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收获很大。

一.生态菜(猪沼菜)发展现状:

生态菜(猪沼菜)种养栽培模式其主要是依据能量循环利用原理,在温室内建猪舍和沼气池,猪舍养猪,猪粪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可增加温室内热源、增加优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蔬菜品质,逐步达到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既净化了家园,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建设规模和经济效益初显

颜庄村现有“猪沼菜”种养栽培模式105户,每户温室基本为:长40-50米,宽10米,去除房子、猪圈和沼气池,每个日光温室净面积约0.5-0.6亩,以实地调查的15户为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芹菜—辣椒”模式。A、生育期:芹菜9月初播种,10月初定植,1月初上市,2月中旬结束;辣椒10月中旬播种,2月底定植,4月初上市,8月中旬收获结束。B、施肥:芹菜鸡粪3方,195元,三元复合肥(48%)75公斤,150元,合计345元。辣椒鸡粪4方,260元,三元复合肥(48%)130公斤,260元,合计520元。C、用药:芹菜每10天用药一次,每次用代森锰锌1袋和速克灵1袋,成本10元,从播种到收获用药5次,计50元。辣椒每15天用药一次,每次用速克灵1袋和杀毒凡1袋,成本16元,从播种到收获用药5次,计240元。D、用工:芹菜从播种到收获用工40个左右,辣椒用工60个左右,合计用工100个,每工按20元计,共2000元。E、收入:每个日光温室总收入7500元,扣除各种费用3155元,每个温室年修补费用150元左右,每个日光温室纯收入4200元左右,折成亩收益8400元左右。

(2)“番茄-番茄”模式。A、生育期:第一茬番茄8月初播种,9月初定植,1月底上市,3月底结束;第二茬番茄1月初播种,2月中旬定植,51月中旬上市,7月底结束。B、施肥:每茬番茄鸡粪5方,325元,三元复合肥(45%)75公斤,157.5元,合计482.5元。C、用药:每茬番茄定植时用毒速杀400克(4元),疫速净1袋(13元),疫霉速净1袋(3元);开花时病毒必清2袋(7元),钙棚宝2袋(5元),座果膨大灵500克(8元);结果后用斑净1号1袋(10元)加斑霉必治1袋(10元),每10天用药一次,共用药3-4次,费用60-80元。D、用工:两茬番茄共用工100个左右,每工按20元计,共2000元。E、收入:每个日光温室总收入9000元,扣除各种费用3165元,每个温室年修补费用150元左右,每个日光温室纯收入5700元左右,折成亩收益11400元左右。

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猪沼菜种养栽培模式集养猪、沼气、种菜三位一体。一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建一个10立方米沼气池年可产气400~500立方米,可获得275万大卡的热量(沼气热值5000~5500大卡/立方米)。早上在棚内温度最低时点燃沼气

灯、沼气炉可为棚室提供11000大卡的热量,使棚室内温度上升2~3℃,可防止冻害。该模式可以使能量循环利用,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气,增加温室内热源,提高室温。二是改变了农村生活习惯,改善了生态环境。该模式的推广可有效减少了房前猪圈,房后草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三是改善了农产品品质。用沼液浸、拌种出芽齐、扎根快、根系发达。利用沼液浇菜和喷雾,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沼渣是改良土壤的优质肥料,连续施用沼渣,土壤颜色加深,团粒结构增多,对作物增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四是提供二氧化碳气肥。沼气是混合气体,主要成份是甲烷,占55~70%,其次是二氧化碳,占25~40%。棚室有时二氧化碳含量不足0.01%,严重影响蔬菜生长,1立方米沼气燃烧后可产生0.97立方米CO2,通过点燃沼气灯,沼气炉可使大棚内的CO2浓度达到0.1~0.13%,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与使用其它方法制取CO2气肥相比,每栋生态型温室可节约资金200多元。五是生猪饲养快。该模式圈舍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仔猪增重快,每头猪平均能提前出栏1~2个月,大大降低饲喂成本。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在寒冷的冬季产气技术难题。六是增收节本效果明显。一个10立方米沼气池一年可提供6吨沼渣、4吨沼液。每吨沼渣相当于70公斤碳铵、每吨沼液相当于10公斤碳铵,每年可节约460公斤肥料。沼肥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既减少了污染,培肥了地力,又使蔬菜早上市,可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该模式沼液施肥和防病,每亩大棚可节省肥药400-500元,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节省2-3罐汽,成本200元,直接和间接效益约2000元。

生态菜(猪沼菜)存在问题

1.规模偏小,标准不高。沙河镇现有猪沼菜种养栽培模式105户,面积不足200亩,规模偏小,离省厅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要求差距较大。白塔前营村部分农户日光温室只有2.5米,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达到4.2米,由于后墙加高,室内空间加大,保温效果好,适宜种植以色列FA-189、美国胜辉等希温高产品种。

2.经济效益差异大。沙河颜庄村颜景华种植的美国胜辉番茄亩产达2.5万斤,纯利润达2万元以上,大部分农户种植的普通品种效益只有1万元左右;白塔前营村部分农户种植以色列FA-189番茄,产量高的达4万斤,差的只有1万多斤,产值和效益相差较大。

3.技术服务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白塔前营村组织化程度较高,技术服务相对较好;沙河颜庄村大部分农户品种、农药、肥料都是自己随意购买,造成品种多、乱、杂,农药、肥料效果差异较大,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于受经费及其他原因影响服务不到位,也是造成农户产量和效益差距大的一个因素。

三.发展对策

1.总体思路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三篇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 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为此,下面推荐12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一种: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 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 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 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 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 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 成本下降40%。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 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5-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 环系统。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 的特点。

第四种:种-养-加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第五种: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 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 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第六种:鸡-猪-鱼模式

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千克,猪粪喂鱼可增捕成鱼50千克,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增收1000元。

第七种:牛-鱼模式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1亩水面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千克。

第八种: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第九种: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

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

第十种: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

家畜的粪便喂蝇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

第十一种:鸡-猪模式

用饲料喂鸡,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作农田肥料。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到75千克)。

第十二种:鸡-猪-牛模式

用饲料喂鸡, 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牛, 牛粪作农田肥料。这样可大大减少人、畜、粮的矛盾,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

几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四篇

几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 2010-04-15

推荐几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 1亩左右的露地菜, 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 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 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 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 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 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 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 1-2 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 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 8-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种-养-加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 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 25千克,年产鸡粪 1200 千克, 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鸡-猪-鱼模式

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 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 千克,猪粪喂鱼可增捕成鱼50千克,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增收 1000 元。

牛-鱼模式

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1亩水面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千克。

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

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

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

家畜的粪便喂蝇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 鸡-猪模式

用饲料喂鸡,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作农田肥料。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到75千克)。

鸡-猪-牛模式

用饲料喂鸡, 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牛, 牛粪作农田肥料。这样可大大减少人、畜、粮的矛盾,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

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以浙江山区为例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以浙江山区为例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五篇

2014,26(2):483-488浙江农业学报ActaAgriculturaeZhejiangensis,http://

2014,26(2):483-——以浙江山区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488.朱显岳.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

1524.2014.02.42DOI:10.3969/j.issn.1004-

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

——以浙江山区为例—

朱显岳

(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依旧

“3R”突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打破现有的生产樊篱,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式。文章立足原则指导下的循环农业,分析了浙江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对比研究了浙江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并据此提出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立足生态保护是山区循环农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山区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前提,科技创新是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是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政策推动和金融支持是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外在力量,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是山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1524(2014)02-0483-06文章编号:1004-

Developmentmodelandtheenlightenmentofcircularagricultureinmountainousareas:Zhejiangasacase

ZHUXian-yue

(BusinessSchool,LishuiUniversity,Lishui323000,China)

Abstract:Currently,theproductionmodeofagricultureinourcountryisstillextensive,andconsequently,thebenefitisrelativelylow.Besides,thequa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isunstableandwastetreatmentremainstobesolved.Inordertoovercometheseproblems,anewdevelopmentmodeltowardsustainableagricultureisgreatlyneeded.Inthepresentstudy,favorableconditions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Zhejiangmountainousareasweresummarized,andseveraltypicalpatternsofcircularagriculturedevelopmentintheseareaswerecompared.Undertheguidanceofthe“3R”principle,itisproposedthatecologicalconservationisthefundamentalofcleanerproductionofcircularagricultureinmountainousareas.Thedevelopmentofnew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isthepremiseforcircularagriculture,withtechnologyinnovationandtheincreaseoffarmer'sincomebeingtheexternalandinternaldrivingforces,respectively.But,thespecificpatternofcircularagricultureshouldbedevelopedbasedonlocalconditions.Keywords:mountainousarea;circularagriculture;developmentmodel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作为第一产

09-13收稿日期:2013-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L071)

作者简介:朱显岳(1963—),副教授,主要从事男,浙江永康人,

mail:zxyzjls@126.com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研究。E-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未动摇。从传统农业到现代

“黑色农业”农业,从到生态农业,从无机农业到有机农业,一直到近年来提出的循环农业、低碳

农业、绿色农业,无一不是为了探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在生产上仍然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导致严重的土壤板结,农产品中过高的农药残留危及食品安全,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旨在克服上述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循环农业为切入点,以浙江省山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为例,剖析浙江省山区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典型模式等,以期为其他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

减少废物的排放量,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尹昌斌等环”

则指出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9]

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陈德敏等从综合效益角度出发,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

[10]

,我国的循环农业”赵建忠从农业转型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

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和生活消费绿色化,是保护农业环境的根本出路。综上不难看出,循环农业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清洁生产为标志,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近年来,学者们对循环农业的理论体系进行

[11]

了广泛的研究。吴天马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循环型农业的支撑技术体系,认为循环型农业的支撑技术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清洁生产理念与生态技术体系;生命周期理论及环评技术;农业生态管理理念与生态管理技术体系;农业产业生态链原理与技术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上,尹昌斌

[8]

[8]

1循环农业概述

,“循环农业”一般认为是在“循环经济”的

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宇宙飞船理论”尔丁提出的被认为是循环经济

思想的萌芽,该理论认为只有不断重复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破坏,人类才能繁衍下去。在我国较早提出循环农业一词的是山

[1]

东农业大学的张元浩,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就已经围绕循环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开展

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循环农业的理论雏形,但这

“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些研究分别使用

”、“农业循环经济”业等名词,始终未能形成一个[2-4]

。直到2005年党的十七届三中统一的概念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关于推进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

中才首次明确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此后,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

2006—2008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循环农出了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任务,至此

业”概念开始在我国普遍运用。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统一的关于循环农业

[5]

概念的明确定义。胡翠霞等认为循环农业是“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指导下

,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指明了循环农业应当依从

[6]

的原则;陶宇航等在此基础上,将循环农业定

“3R”义为在原则指导下,表现出资源利用节约

循环的角度提出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

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式、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等3种;其他学者更多的是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提出与地方农业发展相

[12]

符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史小红结合江苏实践,总结出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等6种模式。

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

再生化、大众消费绿色化等特征的农业生产活动。胡志华等

明确了循环农业的内涵,即“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

[7]

2浙江省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

条件

2.1

生态优势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地为发展经济大力

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

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也由此带来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但也正因如此,未污染的环境成了山区最宝贵的财富,优质的环境在当下已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过去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后生态屏障,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与前提条件。

2.2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我国传统农业重点关注粮食生产,为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开荒,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措施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近年来,由于产地环境污染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时为我国农业生产敲响警钟,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严重危及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浙江山区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大力建设县域大景区,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休闲养生产业。休闲养生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人口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有助于农民增收。浙江山区农业的这一轮转型升级客观上为其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现实机遇。2.3

山区经济发展理念的改变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山区的发展在经历过

”、“既要金山银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之后,经济发展理念已逐步转变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

。山银山,再多的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绿水青山”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人们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精细化务,在农业发展模式上倡导原生态农业、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农产品

提倡精品化、有机化。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也在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4

山区土地交通信息资源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八七”自从我国实行扶贫攻坚以后,异地搬迁扶贫作为一种较好的扶贫方式在全国各地得

以推广,原来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农户纷纷

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据浙江省扶贫办统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省本着自愿的原则加快了下山脱贫的扶持力度,到2012年底,下山脱贫人口达73.93万人,而迁徙后的耕地除条件特别差的用于退耕还林外,尚有大量的耕地可以流转,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整体流转,土地流转的政策性障碍得以消除,为山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浙江省目前“村村通”,、“村村硬化”已实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县通高速已成为现实。近年来,浙江省非常注重数字浙江的建设,移动电话已经实现全覆盖,数字电视将逐渐取代有线电视,在山区县宽带也已经进到各乡镇,信息化建设水平得以很大提升。便利的交通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方便了山区农民的出行和对现代信息的获取,使农产品运输更加快捷、现代农业技术传播更加快速,这些都为山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5

充裕的民间资本和政府财政为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浙江省是沿海发达省份,民间资本非常充裕。政府也积极鼓励浙商、台商、侨商和大学生等投资农业,创办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对开发符合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现代循环农业已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而往往是依赖科技支撑的长生产链资源整合的规模化发展,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浙江地区充裕的财力为山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浙江省山区几种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1

生态种养模式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是生态种养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并于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养鱼是一种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在青田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稻鱼共生系统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稻田里养的鱼吃稻田里的

部分害虫和杂草,既可减轻稻田的虫害和草害,又可减投鱼饵;同时,鱼排泄的粪便还可起到肥田的效果;鱼在稻田中来回游动,翻动泥土,具有松土的作用,能促进肥料分解,也有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生长。稻鱼共生系统既充分利用稻田水面,又巧妙发挥水稻和鱼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受此启发,在浙江省还派生出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及农药使用,调查发现,在青田县稻田养鱼的农户几乎都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达到了循环农业资源减量和再利用的目的;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而且农业废弃物也大幅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清洁生产,其最终产品(稻谷和田鱼)为绿色农产品,价格较普通农产品明显提高,鲜鱼可卖20~25元·

-1

kg-1,大米售价可达10~20元·kg,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力助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3.2

林地立体种养模式

目前浙江山区的林地种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的生长特性在毛竹园里栽培竹荪,但由于竹荪栽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尚不普及;另一种是在林地中放养家禽、家畜,由于山区空气清新、无污染、牧草资源丰富,在林地放养家禽、家畜比平原地区果园立体放养更具优势。以遂昌县山区土猪养殖为例,农民白天把猪赶到山上的树林里,让猪在林地里吃草、拱土,晚上再把猪赶回家。猪拱土可以起到松土的效果,能促进树木生长,且猪也可以在拱土的过程中摄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通过摄食林地里的草,可以有效减少猪饲料用量;而且放养在林地的猪较圈养的猪多运动,可以有效增强猪的抵抗力,并改善肉质。目前,遂昌土猪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每千克售价在56元以上,并供不应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猪的排泄物也可增加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生态效益明显。3.33.3.1

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食用菌无木化生产模式

秆等秸秆资源,添加部分氮源,采用安全标准化技术栽培草菇、蘑菇等食用菌类;草菇、蘑菇收获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菌糠)仍含有大量菌类多

Ca,Zn,Mg等微量元素糖、蛋白质、氨基酸和Fe,及嘌呤、维生素等生长因子,是很好的有机质和

培养基质的生产原料。将栽培草菇、蘑菇后的基质通过发酵制成有机肥,还施于水果地、水稻田等,可以有效增肥土壤,增加产量,从而实现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林木使用,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产生经济效益。

3.3.2猪—沼—茶(果)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一种新模式。具体做法是:利用食用菌栽培后的废菌棒、砻糠等废弃物加酵母做发酵床来养猪,据实地测验,冬天发酵床温度可以达到30℃以上,不仅有利于猪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饲料投放量,同时实现养猪场废弃物零排放。据丽水市环保局实地测试,一般养殖方法条件下的废气排放是发酵床养殖体系下的20倍以上。这些发酵过的废料又可用来制作沼气,沼气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茶园或果园等。通过这样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拉长了产业链条,使得各种资源可以在更大的时空内有效流转,促进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实现清洁生产。由于近年来养猪场发展比较迅速,废菌棒在山区已经成为抢手货,目前每支废菌棒价格为0.10元,仅此一项,菇农每667m2可增收2000~3000元,同时又可减少废菌棒对环境的污染。据庆元农业局调研结果,建成一个日产沼气60~80m3的发酵池,可满足60个终端用户的能源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6t,节约液化气600瓶,节约薪柴120t。猪—沼—茶(果)的循环农业模式有助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的推广使用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最大化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上述两种模式,可将山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归并如图1所示。

但是,在猪—沼—茶(果)的循环农业模式中,大型沼气池的建设、发酵床养猪都需要较大的

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大量消耗木材,并产生许

多农业废弃物。近年来,山区农户们发展起一种无木化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以稻草、大豆秆、玉米

——

以浙江山区为例朱显岳.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启示—·487·

业试点的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结果表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生活垃圾越多、生活废水越多、禽畜粪便越多、农作物秸秆越多,农户越趋向于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同时,规模化的循环农业生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诸如猪—

图1Fig.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Mode-chartofagriculturalwastecomprehensive

沼—茶(果)的循环农业模式对资金技术等要求比较高,小散分布的个体农户难以应用,也难以发挥该模式的规模效应。我国山区一般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人均土地面积少,且山区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知较少,不利于山区循环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作者在浙江省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循环农业工程比较成功的案例大多是由合作社或种养殖大户开展的。因此,积极培育并构建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农业组织如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是实现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4.3科技创新是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要发展循环农业,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生产模式,从生态整合的角度拉长生产链,统筹考虑资源流动分配,整合现有资源,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改进更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即使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也随着科技创新而不断发展,目前,青田县已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青田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近年来研究中心就稻鱼共生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多样性控制病虫

”、“基于低碳排放与面源污染控制的害综合模式

、“利用稻田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筛选与效益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与农产

品安全”等,这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并发展着稻田养鱼的生产实践,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为稻鱼共生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4

农民增收是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是千百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更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农民增

utilization

资金投入,并非一般个体农户所能承受,需要政府

的支持以及大型农业合作社或工商资本的投资;同时无木化栽培食用菌、发酵床养猪、大型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等关键环节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农业技术的科技支撑。

4

4.1基础

浙江省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

立足生态保护是山区循环农业清洁生产的

循环农业,以清洁生产为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与物质基础。马其芳等

[13]

对江苏省13市限制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障碍

进行计算后发现,有7个城市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障碍因子是资源环境安全。浙江山区的稻鱼共生循环农业模式之所以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山泉水灌溉水田,保证了水稻和鱼生长的优质环境。因此,各地在发展循环农业时,务必严格执行生态建设规划,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方面。严把工业企业入口关,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排放;加强对农业废制度,对违法排污行为“零容忍”

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留下青山,永保山区“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良生态环境。4.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是山区循环农业规徐卫涛等

[14]

模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以山东、山西、湖北3省循环农

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六篇

几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013-2-4 15:13: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为此,下面推荐几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 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 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 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 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 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 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 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 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 8-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种-养-加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

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

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 25千克,年产鸡粪 1200 千克, 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鸡-猪-鱼模式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

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 千克,猪粪喂鱼可增捕成鱼50千克,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增收 1000 元。

牛-鱼模式

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1亩水面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千克。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

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

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

家畜的粪便喂蝇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

鸡-猪模式

用饲料喂鸡,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作农田肥料。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到75千克)。

鸡-猪-牛模式

用饲料喂鸡, 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牛,

牛粪作农田肥料。这样可大大减少人、畜、粮的矛盾,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20例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1-12-26

模式1:果园种草养羊,羊壮地肥果香

实施单位:杭州余杭三水果业有限公司

杭州余杭三水果业有限公司拥有果园基地750亩,养殖湖羊2100头。公司在果园里留马唐草并套种黑麦草作为湖羊饲料,湖羊排泄物及垫料经发酵后作为果树、牧草的有机肥,农牧结合互利。该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湖羊的鲜草供应,施用有机肥所产水果品质也大大改善。据测算,该模式每年可节约饲料、肥料、人工等成本30.4万元,2011年该公司利润已超百万元。

模式2: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激活桑菌稻三个产业

实施单位:杭州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杭州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利用桑枝条替代传统的杂木生产食用菌,用废弃菌棒及其他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作为燃料用于菇房灭菌和控温,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于稻田,形成了“桑-菌-沼/肥-稻”的生态循环。2010年,该合作社在木材、燃料、肥料等方面节本增收118万元。淳安现有桑园面积近12万亩,利用桑枝可栽培食用菌4000万袋以上,该模式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模式3:沼液配送到田,全区实现循环

实施单位:宁波市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8年开始,宁波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收集沼液进行深度开发,所产沼气用于发电,沼液沼渣用于有机肥生产,并将其配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公司拥有可全时反映沼气池(沼液池)贮存量、配送量和可灌溉面积的智能化指挥管理中心、总容积逾1.5万立方米的沼液中转池和5台沼液运输车;并建立了一个沼液深度开发核心示范基地。目前,该公司的沼液配送范围遍及鄞州区所有粮食生产功能区、科技示范园区和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了全区生态农业的大循环。三年已累计配送沼液10万吨,使用面积超过5万亩。 模式4:节水控肥控药,产品绿色环保

实施单位:宁海县金龙浦农业合作社

宁海县金龙浦农业合作社以650亩瓜菜产业示范园为服务平台,带动周边10万亩基地发展。建设了水系排灌控制系统和雨水回收池,将温室、大棚及厂房的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有效节水。利用喷滴灌系统将周边牧场产生的沼液和回用雨水同灌于温室大棚及作物,沼气应用于育苗温室加热,有效节能。采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虫措施和深沟高畦、膜下滴灌等栽培技术,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清洁化生产,农产品绿色又环保,包装后产生的坏、烂瓜果蔬菜投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实现资源再利用。

模式5:虾塘种草养鹅,水产农牧结合

实施单位:象山新桥石昌鱼种场

象山新桥石昌鱼种场探索了虾菜、虾草牧循环轮作模式:利用每年10月份到次年3月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间隙,在虾塘内种植蔬菜,并种草养鹅。2010年实施600亩,对虾亩产值达9620元;种植大棚蔬菜250亩,黑麦草350亩,养殖大白鹅6000只,每亩新增蔬菜、白鹅产值840元。虾塘种草养鹅既达到了清塘效果,又增加塘内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对虾生

长,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2010年该模式在象山县推广面积2037亩。 模式6:牧草喂猪产肥,沼气发电供暖

实施单位:浙江康顺畜牧有限公司

乐清市浙江康顺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1.4万多头,并建有台湾红蜜柚、牧草与番茄基地500多亩。公司采取农牧结合和废物循环利用模式,将养殖场的粪污采取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后,干粪供应番茄与水果基地,沼气发电用于养殖场照明取暖,沼液和沼渣为种植基地提供液肥,多余部分由周边农户施灌还田,形成了“牧草—猪(排泄物)—沼气(沼渣)—发电(有机肥)—台湾蜜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每年可节本增效95.89万元,取得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种植业优质高效的效果。

模式7:稻鱼共生控肥药,增产增收生态好

实施单位:永嘉县银泉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

永嘉县银泉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现有稻田养鱼社员149户,稻田养鱼基地430亩。2011年亩产水稻525公斤、鱼62.3公斤,亩产值达4520元,比同一区域单种水稻亩均增收1782元。稻鱼共生除了投入少、见效快、稳粮、增收等特点外,还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作用明显:稻田内的鱼可去除杂草和吞食稻飞虱等害虫,无须使用除草剂,并减少农药用量30%-45%,鱼粪有肥田作用,可减少稻田20%的肥料用量,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模式8:芦笋秸秆喂羊,羊粪种植芦笋

实施单位:长兴夹浦昌达湖羊养殖场

长兴县夹浦昌达湖羊养殖场依托附近的800亩芦笋基地,走出了一条利用芦笋秸秆制成青贮饲料饲喂湖羊、利用羊粪制成有机肥种植芦笋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800亩芦笋基地每年可提供800吨秸秆,年可节省饲料成本16万元,而800头湖羊年可产生羊粪450吨,可解决芦笋基地50%的用肥量,每年节约化肥成本9万元。有机肥的使用还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使芦笋基地实现增收40余万元。

模式9:猪粪养蛆又产肥,治污赚钱两不误

实施单位:德清百盛昆虫养殖有限公司

德清百盛昆虫养殖有限公司利用周边生猪养殖密集、猪粪来源充足的优势,采用生物技术,用猪粪饲养蝇蛆来处理粪便污染物,生产出了有机肥和蝇蛆蛋白两个产品,变废为宝。该公司每年可处理猪粪近5500吨,年生产蝇蛆干73吨,产值124万元,年产有机肥1250吨,产值50万元,扣除成本后年可获纯利78万元。

模式10:水稻秸秆育蘑菇,蘑菇废料种芦笋

实施单位:平湖市新埭果蔬专业合作社

平湖市新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了“稻-菇-芦笋”资源循环利用集成技术链,用稻草培养蘑菇,再将蘑菇废料用于芦笋基地。合作社蘑菇栽培面积122.6万平方尺、废料用于1950亩芦笋基地、年转化1.5万亩水稻秸秆,实现蘑菇每平方尺增效0.2元以上、芦笋每亩节本增效850元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后每亩增收55元以上。目前,该模式已在平湖市推广,全市1800万平方尺蘑菇废料被用于4000多亩芦笋基地,使20万亩水稻的秸秆得到了资源化利用,并辐射到嘉善等周边地区。

模式11:年“吃”废料5万吨,“吐”出肥料3万吨

实施单位:嘉兴禾绿丰有机肥有限公司

嘉兴禾绿丰有机肥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农业固废和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的农业企业。目前,公司年处理沼渣、农作物秸秆、菌菇料、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5万吨,年生产有机肥3万吨,销售额达1962万元。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农作物品质,有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模式12:茭鸭共育,防虫又节本

实施单位:新昌县回山茭白专业合作社

新昌县回山茭白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72人,基地1213亩。该基地是茭鸭共育模式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茭鸭共育模式主要是在茭白生长期间,充分利用鸭子在茭白田间除草、耘田、捕虫的作用,减轻病虫和杂草危害,促使茭白健壮生长,同时促使产品无公害、低成本生产,达到高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效果。据测算,该模式每年每亩可帮农户节本增收1010元。

模式13:减量化投入,优质化供给

实施单位: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诸暨市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十里坪有机茶基地核心面积3000多亩,联结基地2万亩。该公司以沼液和有机肥培育茶叶,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利用物理方法防治虫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0多只,开展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等节约型技术,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提升茶叶品质,带动了18万山区农民增产增收。 模式14:牧草饲猪,肥还牧草,污水产沼,沼气发电

实施单位:义乌市顺旺养殖场

义乌市顺旺养殖场是一家年出栏1万余头生猪的规模化商品养猪场,建有160余亩青饲料基地。几年来,累计投入312万元,实现了沼气电力化、排泄物肥料化和牧草饲料化:牧草饲猪,畜禽污水和粪便等用于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将沼气发电供猪场内饲料加工和猪舍湿帘降温,沼液、沼渣作为优质肥料施用于牧草基地。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养殖场对外污染物“零排放”,每年还可节本增收61.27万元。

模式15:12万吨废弃物,变成1320万度电

实施单位: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龙游县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开始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沼气发电示范项目。采用废弃物中温厌氧发酵和沼气生物净化工艺,将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网销售,将沼液和沼渣加工成有机肥。公司年可处理畜禽粪污和其它农业废弃物12.2万吨,年可并网发电量1320万度,产沼渣1.74万吨,沼液19.65万吨。预计年均销售收入可达1307.7万元。该模式具有显著的能源、环保、社会、经济效益。

模式16:柚园养肥鸡,鸡粪育香柚

实施单位:常山县大宝山柑桔专业合作社

常山县大宝山柑桔专业合作社采用柚园养鸡的种养结合模式,现有胡柚面积1200亩,每亩胡柚园地套养20-30只土鸡,年出栏优质白耳黄鸡0.6万只。据测算,该模式每亩可降低农药成本30元、锄草费用150元、肥料315元,每亩养殖可增收900元,胡柚品质提升可增收200元,累计节本增收近1600元。2010年,该合作社实现养鸡纯收入12万元,胡柚收入15万元。这一模式适合其它柑橘产区,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模式17:果枝用作菌基料,菌糠发酵作猪床

实施单位:丽水市农业科技开发公司

丽水市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推广应用的食用菌废菌糠发酵床养猪项目,是利用果树修剪后的枝条,经粉碎后作食用菌的生产原料,再将废菌糠用于生猪垫栏,2-3年后垫料作有机肥料还田于果园,从而形成“果树—食用菌—畜禽—垫料还田”的循环利用。该模式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每头生猪可增收75元。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变废为宝,达到了无污染和零排放。目前已在青田、景宁等6个县(市、区)的30多个养殖场推广。

模式18:生猪搬进竹林里,健了猪儿肥了笋

实施单位:龙泉市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龙泉市顶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猪—沼—竹”生态循环模式,将存栏生猪1350

试谈“高青模式”与生态经济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第七篇

试谈“高青模式”与生态经济

[提要] 高青模式符合生态经济范式,对黄三角的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应该从完善人才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高青模式。

关键词:高青模式;生态经济;黄三角发展

高青县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典型区县,自从2009年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就积极投身生态经济的战略实践和理论探索,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意义的“高青模式”。厘清高青模式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构建完善高青模式,促进高青县乃至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青模式的形成

近年来,高青县在原有传统农业优势之上,以山东黑牛为引领,大力推进山东黑牛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绿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循环农业标准化基地、绿色农业标准化基地、花卉林果桑蚕种植基地、水稻生态种植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两园、五基地”建设。目前,标准化基地已达到25万亩,全县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种养率达到80%以上,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参与到循环产业链当中。同时,实现了种植养殖产业的有效连接和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独立运行,又与其相邻环节形成无缝链接,彻底实现了生态、经济、环保、低碳、高效循环。以牛粪便的转化利用为例,建立沼气池进行沼气发电;制造优质颗粒有机肥供给有机大米蔬果地基;培养蚯蚓提取蚓激酶和优质蛋白质,作为医药、保健品及牛优质蛋白饲料。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从畜牧养殖到绿色种植的平衡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青模式。

高青模式是指山东省高青县以山东黑牛为龙头,以循环农业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特色,以支撑体系为保障,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途径,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着力构建从标准化粮食种植到健康养殖、再到绿色种植的农业循环产业链,形成的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中国农科院和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与会专家认为,该模式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专家建议尽快组织规划实施并加快高青模式的构建和广泛推广。

二、高青模式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关于高效生态经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做了这样的界定: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2896.html

《山区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模式 生态经济助民增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