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专题

【uu加速器】u活生存先锋挑战赛

|

【www.dagaqi.com--创业专题】

2019人工智能生存指南

2019-01-17 10:27

编者按:本文来自投中网 ,作者张丽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资本寒冬加速了马太效应以及行业的优胜劣汰,AI领域也不例外。”推想科技CEO陈宽在接受CV智识采访时说,“不过,AI领域可能是资本寒冬里比较温暖的一个区域。”

当然,2019的温暖,可能也只是相对的。

最近,彭博社消息称,2018年融资22.2亿美元的商汤科技,2019年又将融资20亿美元。

看起来很繁荣对不对?但如果不是现实急迫,巨额的融资并不是创业企业最好的选择——除了稀释股份、抬高估值、增加上市难度之外,如果融资没能高效使用,也会造成效率的浪费。

因此,在这个时候“深挖洞、广积粮”,要么是感受到了深冬的寒意,要么是不差钱的商汤科技认为,在2019年,需要打一场硬仗,而这场硬仗必须要备好充足的弹药。

资本还愿意为AI输送弹药,这是AI行业的幸运。但是,如果连商汤科技都在一路狂奔的话,AI的2019年,将充满了刺激与挑战。CV智识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和AI同行,和大家一起同行。

巨头通吃时刻来临

与商汤科技一样,推想科技也是AI+医疗领域的佼佼者。成立短短3年的推想科技,分别在2018年的3月、12月拿到了两轮巨额融资。

陈宽在接受CV智识采访时也提到,推想科技融资的前后,也基本属于资本寒冬的深冬状态,融资过程大概持续了前后4个多月的时间,融资过程确实比以往更长一些,投资人也会看得更细。

当然,陈宽对融资金额还是非常满意的,融资目的主要也是业务发展不错,所以融一笔钱继续扩大业务发展优势。

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融资规模达到435亿美元,中国的规模达到317亿美元,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三以上。看起来,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热度不减。

然而,仔细深究下来,整个AI的风口期已经过去了。

比如,在2017年C轮融资统计表中,最亮眼的“超大额”融资人工智能已经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蔚来汽车10亿美元,商汤科技4.1亿美元+15亿元,小鹏汽车22亿元,旷视科技4.6亿美元,明码生物科技2.4亿美元,七牛云10亿元,寒武纪1亿美元,依图科技3.8亿元,云知声3亿元,码隆科技2.2亿元……

2018年同样如此,AI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都拿到了一轮甚至两轮以上的巨额融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推想科技、优必选、奥比中光、信析宝、思必驰、寒武纪等等都拿到了巨额融资,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海高通信被18亿高价收购,车音网以16.68亿并购,腾讯12.66亿战略投资东华软件,特斯联获得12亿刷新AIoT领域单轮融资纪录的高额融资……

投中信息CVsource的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在2018年整体投融资案例之中,C轮、D轮、战略投资、上市及上市之后的占到了整体投融资案例548项的13.3%。

大量看起来增加到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实际上被相对集中地投放到了中后期的AI项目中,相同领域的早期项目已经日愈趋冷,乏人问津。

0.6%的残酷存活率

当然,上述拿到巨额融资的这些独角兽们和准独角兽们已经是被众多AI创业者各种艳羡的了。

2018年6月底,北京经信委等通过大量调研编制而成的白皮书中,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AI公司共4040家,而这其中拿过风险投资的仅1237家(含31家上市公司),仅占总数的30%,且大部分处于A轮阶段。北京1070家AI公司中,A轮及以下的公司占比57%。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还有正常投融资的规律:从A轮到B轮融资,约有60%的公司会死掉;而从B轮到C轮,又将淘汰近70%,也就是说,从A轮到C轮间,大概存活下来的项目不足12%……

只有不到0.6%的AI企业能躲过一轮又一轮的劫难,活到C轮以后。2019年,也必将会成为诸多AI初创企业的终结之年。

和过往根据概念即可投资不同,当下AI的投资逻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投AI的时候,更看重落地场景的可操作性。”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榆镔直言不讳地说,“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个2B的生意,那么务必就会比较慢,也势必需要很扎实地去做业务,所以我们没有投那种高增长或高爆发型的项目,我们也没有那种就是创始人个人背景非常华丽的科学家,但我们投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比较扎实在做业务的。”

线性资本对外发声则更直接:“AI行业将会迅速褪去光环,成为脑力活和体力活并重的一个行业。原来行业里常见的明星AI技术公司,一年内融资好多轮,然后以极高的价格迅速招人的现象会大幅度减少。因为AI公司必须要落地,必须要和行业结合,必须要干很多苦活累活。”

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智勇对CV智识表示,2018年丰厚资本已投的人工智能项目偏向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而非通用技术类的项目,尤其是设备端的应用,会注重同时结合IoT设备。

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也提到,“我们对项目的评判本着‘人为先事为重’的原则,一是团队的商业能力,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我们投资的AI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真正提升行业效能的,比如针对传统行业做出极大改进的。整体来讲,创业者对所处行业都有相当大的正面促进作用,这个才是他们能提供价值的所在”。

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刘博在接受CV智识采访时表示,“我们专注于早期投资,更看重创业公司技术在业界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化的时机对不对,市场是否成熟,团队是否可以马上找到切入市场的点,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是否可以马上应用落地,等等。”

毕竟,类似于商汤科技这样的头部企业,已经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融资额。单单计算机视觉的“四小龙”2018年就吸金将近200亿元。

只有完成上述问题的迅速迭代,才有可能在2019年随着资本以及巨头和头部公司的不断押注,被大家反复考虑和衡量。

如此一来,刚刚达到种子、天使、A轮等初步融资阶段的众多创业公司,必然要尽快考虑技术与落地之间的距离,考量好落地后商业场景的真实与否、规模大小,靠自身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商业闭环,以便在抢夺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获取到更多的商业价值。

饥饿游戏永不休

在看起来还算“温暖”的AI行业,当CV智识向众多创业者问及融资详细情景时,几家刚拿过巨额融资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纷纷婉拒、顾左右而言其他。个中原委,或许不足为外人道。

CV智识获悉,2018年AI的融资远比外界看上去的艰难。即便是独角兽们,也都需要早早地启动下一轮融资,不断地拜访投资人,比较各家机构给出的条件,甚至是过桥贷款和严苛的投资条款。

2018年下半年这个趋势进一步加剧,AI融资在2018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317亿美元,与此同时,整个2018年AI市场规模只有300亿元人民币左右(50亿美元),考虑到BAT、TMD在其中的比重,AI独角兽们的市场规模不会超过一半。

这些艰难,也将会在2019年转换为真真切切的营收压力。

一方面是后期独角兽们的营收压力,另一方面是少得可怜的市场规模,CV智识甚至可以断言,2019年,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即将开启。在现成的市场上,一场明争暗斗是免不了了的。

这场争斗其实早就初露端倪了。以“CV四小龙”为例,云从科技说2017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商汤科技2018年就成为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创新平台;商汤科技称自己在智慧城市、智能手机等行业已快速落地,云从科技就透露安防领域、金融领域收入占比……

具体到业务上,形势就更加明显。商汤的客户有OPPO、VIVO、奇酷、美图,但同样的,这些“不专一”的手机厂商,同样也采用了旷视科技、图普科技等技术解决方案。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曾向媒体透露,这种分区域、分品牌的制衡对手机公司而言,可分摊供应商过于集中的风险;商汤、旷视则会战战兢兢,唯恐落后,拼尽全力。

如果整个AI市场规模没能急速增加,那么大家必然会在2019年,陷入鏖战之中。

AI的“暖冬”有多冷?

CVSource相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到2018年,人工智能记录在案的投融资案例分别为:2010年24项、2011年42项、2012年36项、2013年71项、2014年197项、2015年413项、2016年464项、2017年508项、2018年555项。

这其中,在2016年之前,人工智能领域每年C轮及以上的融资数据不超过10项,2016年为11项,2017年为21项,到了2018年,就变成了44项,单笔融资的平均值被大大提高,甚至2018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就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

AI创业企业仍然能拿到投资,投资总额仍然在增长,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一切又越来越艰难,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接受CV智识采访时,吴智勇也提及了业界都很关心的话题:2018年毫无疑问是投资速度很缓慢的一年,大家的节奏都慢。尤其是进入下半年后,项目融资速度普遍减缓、难度加大,项目估值普遍降低。

这其中,进入更后轮次的创业公司,即便是头部公司,正在不断地广积粮、多扩疆,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同时,不断地铺陈前进之路。

此外,在资本已经对整体市场有了预期的情况下,AI初创企业的生存总体都会变得更艰难。

所以AI的初创企业必须一开始就想着如何能活下去,只有一开始就有技术优势、有生存场景,甚至有营收进入,才可能活下去,甚至可能还要通过低估值等方式,来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两者之间,在“暖冬”里,最难过的当属中游企业。那些夹在中间的,只有等估值调整到位后才会变得对投资人有吸引力。

诸多投资人都认为,在2019年,至少在2019年上半年,整体的情况并不会有所好转。大家的共识是,2019年或许会更冷,对创业者的考察相对也会更全面更谨慎。

吴智勇提及,丰厚资本判断2019年尤其是上半年,投资市场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好转,一是大环境不会迅速的变好,二是最近这半年很多基金的募资都不是很顺利,所以2019年整体市场的资金弹药会比较少,大家出手也依然会持谨慎态度。

“2019年甚至未来几年,我们判断经济增速放慢,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我们会加大科技,特别是硬科技、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投资有团队技术有积累、有应用落地场景、市场开拓能力的项目。”重仓人工智能的英诺天使投资基金合伙人周全对CV智识这样说道。

陈洪武亦表示,2018年的资本寒冬还没有到谷底,2019年创业者将遭遇更冷的资本环境。但即便如此,在2019年,有好的团队估值高,国科嘉和也依然会投,并不会因为资本市场的寒冬,就对企业刻意压低估值,甚至好团队就应该给好估值。

丰厚资本还会随之改变自身,吴志勇说,“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投后服务方面,帮助所投项目一起做内部梳理和提升,并提醒他们特别注意降低成本和保证健康的公司现金流。”

当然,也有一些风投机构正在展开逆周期的投资。

黄榆镔就此对CV智识表示,“经过过去几年的风口论,基本上标的都会受些影响,平均质量会有所提升。关于2019年,宏观经济上看经济环境比较差,这是共识,但云启还是会比较稳步渐进。”

“寒冬才是播种的时候,天使投资应该逆周期,提前布局。”周全说,英诺天使并没有放慢投资节奏。

刘博认为,在未来的一年节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坚守我们的投资策略和步伐节奏,在大浪淘沙中坚守自己。

靠落地熬过2019

在2018年的世界杯中,各路人工智能系统纷纷大显神通展开对管家的预测,预测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有结果称德国夺冠率最高,为28.6%;有结果称前三名将是德国队、巴西队和阿根廷队。而来自肯尼亚投资银行和美国微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专家Peste的预测结果却完全一致,均为巴西。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冠军属于法国。随后,大多数AI都偃旗息鼓,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如今,大家都身处局中,虽然没有如愿预料到如此的雪上加霜,但仍然要努力地坚持在2019年活下去。

在CV智识采访的众多投资机构中,大家也在不断地提醒道,众多创业企业要注意自身的发展以及聚焦商业本质。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行业落地,很难讲哪个行业会被看好,现在很多传统行业与AI结合以后,大大提高了效率、准确度和商业效能,这些行业都存在爆发的机会。

“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还是应该要聚焦商业本质,而不是单纯强调AI的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AI能力很难有太大的差异,最重要的还是聚焦在行业的应用,解决实质性问题。” 陈洪武就这样提醒道。

吴智勇在提及接下来2019年丰厚资本的重点投资领域,就直接提到,“人工智能在应用层落地的项目投资,以及AI与IoT的结合(AIoT)在产业2B的技术导向型项目将是丰厚资本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换句话来说,AI企业就是要踏踏实实把产品技术做出来,并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有比较稳定的造血能力,顺利生存下来,后期才会有很多爆发的可能性。

近期,吴恩达援引麦肯锡报告指出,2030年,AI将会为全球人类贡献13万亿GDP。他说,AI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公司。未来,像制造工厂、农业器械厂商、医疗行业,也会开发多很多AI解决方案以助力业务发展。

10年后世界,谁又能说得清楚?最近,王兴在饭否发了一段文字,“听到一个段子: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4000多家AI企业,在这个已经显得拥挤的热门赛道中,将如何生存下去?又将如何从规模有限的市场中分一杯羹?2030年太遥远,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2019年。


如何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如何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创业,是一个从零到上市、九死一生的过程。如何才能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公司资源的浪费?经纬中国资本市场董事曲静渊告诉大家:“开源节流才是企业走向 IPO 的正确方法,仅仅融资是不够的。创业公司一定要重视公司现有资源在各个环节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此外,她还深度分享了“公司效率提升的三个方面”、“如何拥抱资本市场”、“IPO 过程中的心得感悟”及“创始人需要掌握的财务常识”。本文转自经纬创投(ID: matrixpartnerschina)。

1微利时代需要提高效率

“创业,期盼是一个从零到上市的完美过程,但也肯定九死一生。”

先求生存,再图发展。要想活的好,开源、节流都少不了。

开源就是你要去找各种钱,公司最好要有利润带来的正现金流可以自己造血。

开源不光是可以去融资拿投资机构的钱、还可以去银行争取信用额度拿低息贷款、去努力申请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补贴、有效率地利用现有的资金等等。

各种现金流入都不应该被忽视。节流是个难题,每天都在开支,每天也可能都在浪费,我们提倡的是在关注绝对额的节省的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各种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

太多文章讲融资技巧,除了是提醒要在适当的时候融资,也在讲融资这事也应该有效率。这个别人喜欢讲得高大上,我们就暂且不表,只说说那些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可以提高效率的土办法。

很多公司初创期,从银行申请贷款确实会比较难。这时候我建议你找一家有实力且灵活的银行合作起来,将公司所有的流水都走他们那,时间久了银行会看得到你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对你公司有了解并产生信任,就有机会探讨进一步的合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些银行,比如招行就专门设有针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战略部门来协调银行与企业的合作,他们是理解互联网又懂银行业务的一波人,已经开始与一些公司合作并融入到公司交易的环节,真正做到了深度合作。

我看到一些小公司喜欢把有限的资金存在多个银行里,号称分散风险。每间银行的金额都不大,这样的结果就是每家银行也都觉得你公司是可有可无,也就谈不上谋求什么深度合作,这种做法我个人是不赞成的,你应该找一个可以深度合作的伙伴。另外,现在民营银行也很灵活,也是早期公司很好的合作对象。

国家为了鼓励行业发展,对于一些行业如软件、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每年都有政策性补贴或者低息借款,如果你问这些钱要不要拿?那我只能说 why not ?为什么要错过呢?拿国家的钱肯定不容易,都是基于项目的扶持,如果你真有好的项目就不要嫌麻烦,写一本严肃的项目书是必须的,如果真申请上了,投入产出比也相当的好。

融资、贷款、申请政府补贴,这些都是阶段性任务,咬咬牙努力呗。在企业里天天发生的就是要花各种钱,如何把钱花好、花得有效率。偶尔咬个牙那是没用的,这个必须全民有意识并有一定的办法让效率提高。

现如今,各行业的暴利时代陆续结束,微利时代来临,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微利企业成为商业社会主流。公司里PR、BD、产品的推广费花多少钱是个度?公司内部需要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效率的提升可以从业务、人力和财务三个大方向去找优化的办法。

2公司效率提升之业务层面

 

“效率提升的第一个方面:业务——不能只图便宜,要衡量投入产出比。”

从大家最关注的各种业务指标说起,比如:

媒体推广的转化率有没有认真衡量过,咬牙给了预算后,如果投放到一个单价便宜的媒体平台是不是真有效果,至少不要比同类公司效率差太多;

用户留存率行不行,是不是一边使劲花产品的推广钱,一边却留存率没有改善;

运营设备是购置还是租赁;

全国服务器如何分布,只放在高大上的双线机房还是有其他细化方案;

销售提成给的不足够还是浪费了;

内部用的 IT 管理系统要不要当下就着手开发,什么时候开发最适合;

各项大额运营支出有没有做细化分析并做适当现金流管理。

不同公司业务指标也千百样,这些问题都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特性来测算衡量, 或许大的指标被关注了,一些按年来算也不是小数的指标却被忽视没有管理,这都是很常见的事。管理者轻易不能拍脑门,拿数据说话,做好业务规划、财务预算,花钱之前思考投入产出和效率,而不是纯粹图个便宜,便宜和效率不是一回事。

如何拿数据说话?

建议有一个数据小组直接向 CEO 汇报,把公司大大小小指标罗列出来,不仅关注绝对额,也要更关注利用效率,再决定哪些要分析哪些不分析,分析的频率是按季度还是按月甚至按周,开会前数据小组先说数据大家再讨论,如果没有数据小组那每个部门自说自话,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事情就耽误了。

因此这个特别小组不要隶属于某个部门,更不要下放至某个业务 VP 管理,否则产出质量肯定会受影响,因为数据小组产出的结果很可能跟某个 VP 的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组建数据小组,是额外增加的人力投入,这个是值得的。按公司规模大小来组建,随着规模扩大人数从少到多,公司非常小的时候甚至可以由财务派一个人兼职,但只要有这个工作内容,还是利大于弊。

我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特别喜欢自己开发个系统,喜欢可视化。但开发系统是个大工程,开发成本其实很高,这得投入产品、研发、测试若干,还得跟内部很多部门不断沟通需求,动静其实挺大但往往历经数月无果。这种投入在我心里是属于那种扔了石头打不起水漂的行为,用这种方式浪费钱的公司大把大把的多。如果公司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果公司只增加一个普通岗位就能满足管理需求,就别眼前搞这个高大上的系统,喊开始容易喊停难,必要的时候再做。

3公司效率提升之人力层面

 

“效率提升的第二个方面:人力——管理、培训与用人。“

管理:扁平化有效率,更扛事的高层倒逼效率提高

我常发现从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管理公司喜欢定级别和梯队,这固然没什么错,但创业公司内部管理扁平化带来的人才资本节省与效率提高是特别明显的,扁平化副作用是也给管理者带来更多压力和工作量。

我个人建议:公司在200人以内,可以考虑做 VP 扁平化,减少中间层级,这样的上传下达效率会高很多。每个岗位只对事负责就好,基层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会加速成长。一个 VP 直接带业务经理、直接指导员工,总监级别甚至完全不必要,效率提高的同时也给员工留出晋升空间,还能一年节省至少几十万的成本。中间层级的人也最不安定,一些能力平庸的人做不了高层,却希望薪酬不断上涨向高层看齐,并有股权诉求,这都无形中降低了中小公司的运营效率。

作为高层,无功就是过,要有很强的成功意识,这也倒逼做事有效率。带着别人成功和带着别人做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当年冯鑫对暴风总裁室提出公司高层无功就是过的要求,我心里是赞成的。成功才是最好的激励,再普通的人也有成功的欲望,成功的欲望会督促大家把事情做得更好。我在暴风作为 IPO 负责人最大的任务就是将它带到成功 IPO 的那天,这是我心底里的信念,工作里我就愿意主动优化,让事情有效率有结果。如果没有成功,我在暴风的 8 年青春就只能呵呵了,因为我认同高管无功就是过这个理儿。

培训:统一工作方法,避免内耗,提高效率

很多初创公司忙于竞争来不及在内部统一工作方法,而且牛人大神来自于各大公司都很有一套。但我认为在一个实体里,一个统一的工作方法绝对可以极大提高内部效率并提高成功可能性。

而如何让重要的工作方法统一起来是需要持续为大家作培训。培训这事就需要坚持,坚持就会看到好效果。比如我们曾经用过一个叫“三板斧”的方法,三板斧是指目标、参照系、核心手法这三项内容。不管哪个部门、不论工作总结还是工作规划,要求按这个逻辑来讲你的工作,被质疑的时候也是按这个逻辑提出疑问,这让内部沟通很有效率,也产出了很好的结果。当年在金山的干训班,也学到很多统一的工作方法,如经理开门八件事,组织会议的时候如何邀请以确保被请人员按时到场等等。很多看起来很基础的工作方法,一旦统一起来效果超出想象。

用人:难求完美,但求合适,向磨合好的团队要效率

经常是招聘时打 70  分的人在一起磨合出了 90 分的效果。找到一个 90 分+的人很难、特别难、太不容易、可遇不可求,甚至你想象的那个这世界上就没有,或者即使被你好彩找到如果没有磨合得很好,甚至不能发挥出 70 分的效果。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磨合后能否适用更为关键。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要 TA 身上的特征是现在与未来 2 年公司需要的,再加上 TA 不笨不懒,就可以坚决任用。多数的骨干员工都是不断合作磨合出来的,而不是招聘那一刻挑选出来的。TA 当年不是千里马,而你也别认为自己就有伯乐的眼光,用适合的人也是有效率的。

让好不容易找来的人能产出好结果这也是有效率的,人来了领导不是要协助 TA 多干活,而是应帮他们清理身旁的“杂草”,营造利于 TA 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快速融入及时产出。

实在找不到人,内部选才跨界培养也是一种方法。曾经我想找一个 HR 负责人,心里描绘的是有经营策略、有销售意识、有品牌宣传能力的全才。可找了好久面试了很多人都不满意,最后决定自己培养。我注意不远处的工位一位 PR 组的女生,跟客户沟通时非常有技巧,灵活且有目标,悄悄查了教育背景也不错,可她缺少的是经营、销售和管理的见识。后来调岗她当总裁室助理岗位锻炼了一年多,再把 HR 部门交给她,她现在已经是一位很优秀的 HR VP 并管理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 HR 领域了。如果时间、精力、候选人等条件允许,不妨花点时间和耐心尝试在内部跨界培养。

创始人最擅长的,往往可能正是公司的短板。老板在一个领域里擅长,就在这个经验点上的标准很高,从外边找人又看不上,自己又没时间干,从内部挑人培养在高压下也难有结果,这是很没效率的。

4公司效率提升之财务层面

 

“财务:成也利用率、败也利用率。”

财务管理上即要避免不当投入的浪费,更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财务领域可以做筹划的地方很多:税收、大额资金的存款及与理财产品的风险平衡、产业低息借款的争取、供应链及物流成本的优化、仓库存货周转率的管理等等业务角度被忽视的利用效率,财务都不能忽视。

不当投入的浪费经常存在,业务部门牵头的时候只看到对自己单一部门的影响,或者急于落实而缺乏整体分析,这时候财务部门应该参与分析并结合对公司整体的影响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财务不能仅仅是走付款流程的事后才知道,财务永远有提醒的义务。好的财务部门要在业务之初就有自己的思考,依靠逻辑分析向大家提出专业建议,避免人为设卡而影响效率。

除了协助分析业务部门效率,财务部门内部自身的流程的优化、公司整体财务审批流程的优化,减少那些为了审批而审批的不必要环节,这都可以提高效率。我也知道繁琐的报销流程,是很多公司里员工最最憎恨的,过程繁琐只是貌似严谨,实际增加很多工作量却效果甚微,工作量增加就导致人员成本增加,把员工当贼看伤害了员工的心,HR 部门还得再花钱去做team building,纯属没效率的二头费。但现实里,很多公司都这样。

5有关资本市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还要拥抱A股资本市场?”

很多 VIE 架构的创业公司在犹豫要不要回归 A 股资本市场。回不回,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特点。但作为创业者,作为企业家,看待资本市场不能用负面情绪和道听途说的想当然。众所周知 A 股的资本市场肯定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完全自由的市场,但资本市场的力量有多大,别带有色眼镜的前提下去观察几家公司,从公开信息中研究一下成长历史就可以知道那巨大的力度。

在对接资本市场的过程里面,往往传统行业的董事长更懂得与各种资源合作,对于国家在每个领域中的政策倾向,他们都分析得很透彻,对政府消息也非常敏感,这一点值得互联网创业者学习,互联网创业圈的人多数不敏感,甚至是麻木的,这是不对的,既然在中国运营就要多关注国家政策,你的手机中有「国务院」APP吗?很多政策都和我们的行业相关,政策里面是从来没有废话的,最好一句一句看,连标点都别错过,不看标点就不知道事情关系的前因后果。

有觉悟的企业家,不仅懂得利用资本市场,更加懂得政策到底在说什么。创业者一定要有一点点敏感度,关心国家的政策,这些都可能对你的行业大方向判断有借鉴意义。

“第二个问题:都知道创业板好,那新三板要不要拥抱?”

新三板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它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之一,未来有很多想象空间,所以不可以忽视它。目前在流动性上表现不足够好,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坏处,多观察并适时跟进,学会借势别错过第一波政策红利。

“第三个问题:如何从容应对IPO的筹备?”

创业公司从成立那天,创始人心里大都是奔着未来某一天要 IPO 去的,但是不同阶段需要想的事情也不同。

创业头几年先把竞争力做扎实了再具体计划 IPO 也不迟。创始人也不用提前到处去上各种课学习 IPO 技巧,那都是专业性很高的工作,到时候自然有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来共同参与完成。创始人到那时再根据进度学习应对办法都来得及,太早做关系储备其实也没有用。

创业初期能为将来 IPO 做的准备就是把自身业务做规范、合法合规做好别受重大的处罚、该申请的资质牌照都去申请并尽量取得、各种文档保存好至少别丢了、公司账户不要借给无关人等做大额资金的转来转去,先把这些最最基础的都做好就行。别等真的要启动 IPO 的时候审计师进场发现合同协议要啥没啥,律师进场发现即没有牌照还各种违规,那样绝对拖延 IPO 进程甚至就得跟独立 IPO 说 bye~bye~ 。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能算清楚公司到底是怎么赚钱的财务模型很重要,得知道每个项目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做一个相对准确的预算,这是公司决定什么时间启动 IPO 的前提。当你的收入模型成熟稳定,未来持续 3 年利润都有持续增长,或许是你可以谋求 IPO 的时候了,这时候可以去选能合作的中介机构共谋大事。如何选择中介机构是另一个话题,暂且不提。

6创始人需要知道的四点财务常识

 

第一点常识:创始人不能离财务太远

很多创始人在公司发展初期天天忙着产品、研发和市场,但对财务不太在乎。实际上创始人非常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在公司的效率提高上,这需要借用财务的工作结果来实现,试想公司哪有什么事情是跟钱无关的呢,如果一个创始人经常认为一些事情跟财务无关,那可得给他提个醒,这肯定是不对的。

第二点常识:有钱的时候最容易出臭招

很多错误决策都是钱多的时候做的,比如进军异地市场、迅速扩大人员规模、搬个未来 2 年都够用的宽敞办公室等等,公司内最好有这样的一个冷面角色起到提醒的作用,在未来十几年的发展道路上都是需要的。另外,不缺钱的时候融资效果会比较好,因为这个阶段和投资人见面你会比较自信,自带光彩。

第三点常识:公司账户别做跟业务无关的资金往来

创业是奔着未来 IPO 的,别用公司帐户做跟业务无关的资金往来。如果未来发展的好,不论是新三板、创业板,财务核查都会很严格的,看银行流水的时候如果有很多说不清楚的资金调动,也是非常麻烦的事。信息时代,所有银行账户都有监管,包括支付宝和微信。

第四点常识:别认为你的竞争对手都是做了假账。

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因为竞争对手的用户数据、财务数据好,就说人家做假帐。其实一个公司做假帐的可能性很小,那些被披露的数据背后,都连带着各中介机构的责任风险呢。财务核算方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计算,在准则约束下也是有一定的处理技巧的,对方只是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展示的办法而已,所以不要盲目地下判断说竞争对手那都是假数据。

2019年企业生存指南58条

2018年只剩下7天,“你面临无数方向,可信赖的只有前方”。以下是2018亿邦未来零售大会50个“金句”,希望能让你有所启发。

未来企业很大的挑战是多快调整一次组织架构。假设有很清楚的战略、把数字化也做好了、也很清楚未来可以到达哪里,但如果组织跟不上,未来要怎么执行?这是未来3-5年之内行业里、企业里、商业里很大的挑战。

—— 星创视界董事长王智民

现在已经是一个人人信息平等的年代,找到你的用户以后,再次用特别标准的语言和他们讲,其实没有人记住。在小红书的海量UGC的实验证明,让用户自己来讲品牌是最有效的。

—— 小红书合伙人Linda

乍一看社区团购非常简单,只有有几百个小区的群,有一定的供应链就可以生活得不错,但真正的门槛其实是在规模化上。它的服务链条非常长,黏性的非常高,有些公司采用高补贴,但后台跟不上,一个量级的突破背后隐藏了很多逻辑,包括供应链响应速度、分拣的效率、运输的稳定、运输的时效、团长的管理。

—— 你我您创始人兼总裁孙元波

社交电商目前人群、购物需求的重合度和直接在主流电商APP上消费的人群需求重合度不高。大家可以两条腿走路,在不同的渠道做。当然发货是同一批人,卖的是同一批货,只不过用的是不同的营销方式而已。

—— 有赞CTO崔玉松

认真看看拼团公司商品流通的过程,开发供应商根据定单进行采购,根据位置进行配送,实际上它的业务本质是一个B2B的业务,只不过是传统的零售店换成了一个社区的群主。拼团公司的本质就是B2B,做好供应。

—— 果乐乐创始人陈功伟

第一,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适者生存;第三,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波动。第一性原理永远是大道至简,但背后隐含了丰富的内涵。

—— 天虹股份董事长高书林

如果说传统零售是零售模式1.0的话,那么新兴卖场和互联网模式分别是2.0和3.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零售是以货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而2.0和3.0都是以卖场或流量为中心,最新的模式则是以人为本,服务为核心的4.0。

—— 永辉云计算联合创始人兼CTO胡鲁辉

对于创业者来看非常大的挑战是要识别什么是红利、什么是趋势。因为红利,一开始进去很热,规模开始起来,但最后留不下;之后真正迎合了整个零售趋势的公司才会在竞争中持续的增长,并且脱颖而出。

—— 贝贝集团创始人兼CEO张良伦

在IT、OT、DT里,业务中台是基础,云中台整合线上线下网络协同,数据中台用于挖掘企业应用。对所有的品牌和商家朋友来说,一定要从IT、OT、DT运营布局。网络协同是运营可以实现网络运营,数据智能就是大数据应用,最终成为智慧品牌。

—— 百胜软件创始人兼CEO黄飞

All in到新物种中,需要在组织上把自己构建成生物型的组织,才有可能不断进化,缔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OO孙原

在2018年做了很多零售领域的探索,基本上集中在零售店面的数字化和智能物流的应用上,目前旷视已经在超过3000家门店部署了智能数字店面化的设备,并生产了超过3000台智能机器人在智能仓库及工厂中为运营商降本增效。

—— 旷视科技副总裁任志伟

对于如何实现数字化的供应链,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企业和供应商、系统服务商都要包含其中,要实现商品的数字化,知道谁生产了什么商品,到达什么地方,服务什么消费者,把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商品交付给消费者。

——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孔洪亮

人工智能已经过了讲故事的时代,下面就是要看应用场景和应用商品的落地。

—— 深兰科技董事兼首席战略官王昕磊

零售的大趋势就是线下和线上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是非常核心的东西,因为零售不是一个点和一个问题解决的,它是完整的解决方案覆盖。供应链的体系里会包括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补货、采购、定价,也会包括物流、物流的配送、终端门店的获客等一系列要素。

——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曹鹏

社交电商最重要的变化是这一波创业者对人性的把握大过于对零售的把握。它更懂用户了,它更懂人。

—— 亿邦动力总裁贾鹏雷

短视频卖货、直播卖货这件事,在淘宝里已经被验证是成立。抖音也开放了卖货功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微信以及微信的生态体系也会开放直播或者是短视频的能力。未来品牌在内容互动上,会更加贴近我们的消费者,所以品牌会接近更强的媒体属性。

—— 驿氪创始人兼CEO闵捷

新零售的逻辑符合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就是把导购的利益和线上承担的利益打通,让导购觉得线上的活动也是她做的。

—— 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

刚过去的双十一,根据海关的统计,天猫国际2C的量已经达到了8成,我们希望通过进口的生态,一起去孵化越来越多的新品类,越来越多的新品牌。

—— 天猫进出口事业部总经理刘鹏

用户才是厨房里唯一的主角,而不是智能厨电产品。

—— 方太集团电商总经理李涛

零售的核心本质是用更好的产品,更短的渠道,更宽的通路服务顾客。

—— 每人店CEO丁晓刚

未来的门店一定是智能门店,就和智能手机一样,一定会从传统的功能手机变成智能手机一样。

—— 非码创始人兼CEO Derrick Chen

产业互联网,简单的说就是六个字:传统企业触网。传统产业就是我们所说的贸易型企业。虽然很多巨头都说未来的时代属于产业互联网,但并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模式。

—— 管易云联合创始人蒋欢

新零售的解决方案要求支付平台提供的不只是把账户A移送到账户B的简单通道,而是要把资金管理起来,对子账户进行管理,要和供应商的结算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分账,如何进行子账户的管理,如何提供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只有把所有的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支付平台。

——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

客户在新时代下,新零售、新商业需要做到四点:第一,要满足全渠道;第二,最低库存;第三,极速响应;第四,数据赋能,不应该成为成本物流,要成为战略物流,为厂家、商家提供C2M。

—— 心怡科技CEO邢琳琳

今年是农业服务的元年,农户诉求正从单一的产品需求,转化为综合服务的整体需求。而农业是一个7万亿的市场,并且随着这几年土地流转,作物升级,农资及农产品升级,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土地需求的升级,整个市场规模在变大,农业创业大潮已到。

—— 大丰收&天天学农创始合伙人谭泽鑫

一个好的供应链应该是去减少货物在到达终端之间的流转的次数和被运输的次数,所以它应该是一个极简的三级的供应链形式,应该是从工厂直接到仓网,再到终端,这个终端包含了消费者、团长和你线下的门店。当你的产品生产完了以后就可以运向全国的仓网,由这个仓网服务当地的这个消费者。

—— 极飞科技创始人&CEO彭斌

在农村土地领域,土地和金融服务也是天然的结合。如何把土地的抵押、担保作用发挥出来,土流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我们创立的“汉寿模式”,通过政府与土流网、金融机构、银行共同承担风险,做到“精确评估、风险共担、快速处置”抵押贷款。通过土地交易来衍生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服务里面是特别具有优势。

—— 土流网CEO伍勇

大数据在设施农业中已经初露端倪。

—— 云洋数据创始人&CEO赵洪啟

生鲜品牌要有趣味性、人文艺术以及温度和情怀。

—— 天下星农创始人胡海卿

今日头条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分为落地实施两个项目+两个计划:山货上头条、三农合作人、山里DOU是好风光、扶贫达人计划。

—— 今日头条三农负责人石伟

有一组数据需要指出,社区团购的团长,如果带动能力强,一个月大概可以让一个家庭消费20次。

—— 发网物流副总裁陈婵

潮流玩具的粉丝是18-35岁,平均年龄是27岁,主要是一二线城市年轻白领、公司职员为主,这群人有不错的收入水平,有良好的观念,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这是当下最有价值的一批受众群体。

—— 泡泡玛特司德

未来电商的4种预测:1.传统的社交电商向大型超市的逻辑,2.社交电商向买手制的逻辑,3.微商还是小卖店的逻辑,4.是家门口的便利店逻辑。

—— 小亚通创始人陈一锴

《电商法》主要是针对淘宝、天猫这样传统,而对社交电商平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从中国的立法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当一个行业成熟了法律才会出台。所以这次的《电商法》主要是针对电商1.0的企业。

—— 用友薪福社CEO张国良

以前是通过大屏吸粉,大屏越来越少,我们必须要过渡到小屏互动,把思维转过来。

—— 聚客通创始人宋新民

因为新技术在替代人工技能的同时,一波工作在消失,但同样新的就业形态和岗位会不断地被催生。世界经济论坛发布过一个预测,未来4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岗位消失是7500万,但同时它也将新增岗位1.33个亿。

—— 58集团人力资源事业群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周迎梅

供应链和采购团队每天都奔赴在供应链的最底端,我对他们的要求是深挖供应链,垂直供应链,必须把供应链打到最底,才能提高毛利率。

—— 宜样新滋补生活品牌创始人殷宜

当下社交电商S2B2C的模式下运行,场与S端是利益共同体,和C端是连接者,与B端有很好的连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利益最大化,即把场的建立者利益最大化。且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管理;二是赋能。可以通过系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降低B和我之间的合作,降低合作的成本。

—— 旺店通COO王诗昊

传统的商业已经从分工时代到合工时代,是一个领域的资源跨界到另一个领域的重新组合。

—— 跨越速运集团副总裁胡亚露

做好社交电商要尊重人性,了解人性,才能做好工作,这是第一要务。

—— 爱风尚创始人林伟

无论渠道和前端如何变,未来基于移动社交的电商核心都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精准链接。

—— 卓志跨境电商执行总裁李金玲

以前店铺和品牌的资产更多的是GMV和用户数,但对于一个真正健康的品牌,需要把真正的品牌资产、用户资产在店铺中进行沉淀,包括裂变用户。

—— 老板电器EMT,电商CEO蒋凌伟

社群生态在爆款单品上非常有优势,因为它毕竟不是货架式的消费场景,它是非定制化的,就是碎片化的。而APP的平台优势非常明显,它可以解决长尾的需求。

—— 返利网高级副总裁胡赟

顺联动力一开始就因为是免费创业,得到了更多三四五六七线的店主和用户。

—— 顺联动力创始人郭洪安

在不稳定的贸易环境中,跨境电商寻找商机的方法有两种:内部环境 方面,缩短资金流(供应商选择、支付公司选择、银行选择、物流选择),企业内部方面,提高工作效率(996的引入,疏导流程、择优用人)。最终让产品有竞争力,让服务有竞争力。

—— 世佰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文

在未来,火蝠会重点发展AI研发、线上教育、跨境业务建立建立跨境电商全球运营中心,打通与国外的合作,建立国际运营中心及海外仓,从整个链条上达到为企业的全链运营、产品的推广销售、物流的选择、电商人才的培养等服务。

—— 火蝠电商合伙人聂雪芬

对跨境电商来说,弱化品牌,把品牌推广的费用花在优化你的产品,提升你的产品质量,以及对海外消费者体验提升,是在现阶段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方法。如果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品牌打造,需要评估自己的产品在这个领域当中的定位。

—— TOBOX副总裁林树豪

企业要对自己有个预期和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跨境电商行业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短期挣快钱和长期竞争力大家分不清楚。

—— IDG合伙人连盟

供应链经历了1.0到3.0的三个时代:1.0是信息平台时代(信息);2.0是交易平台时代(信息+交易);3.0是供应链整合时代(信息+贸易融资+数据+交易+物流+营销)。

—— 行云全球汇CTO张鹏

目前中国低附加值的消费产品在美国已几近饱和,而美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约为6400亿 美元/年,还有20-30%的增长空间。美国制造业回流,亟需填补早已不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基础和中低端工业设备需求,而这也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的机会。

—— 拓拉思董事长兼CEO傅于峰文

每日优鲜是很早在社区领域里面尝试的一个生鲜的公司,去构建自己的用户群,全程是自营自控,我们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面,大概在全国20多个城市构建了社区的冷链交付体系。市场发展很快,从去年开始社交化,包括拼团,我们看到在全国更广泛的城市里面,也到了这么一个时间点,大家会希望也能够享受到二线城市创新的模式,这个模式可能会有多样化的体征。所以我们经过研究之后,开始孵化每日一淘,每日一淘主要定位的是在三到五线城市,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会员,去连接更加广泛的社区的用户。

—— 每日一淘COO淡焦成

社区团购的核心的是供应链。社区团购它的供应链与微商体系的供应链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讲到社区团购供应链的时候,都会讲到社区团购落地配的密度非常关键。第一,这个密度决定了我们团长交付的时间、效率。第二,决定了社区团购配送当中的运营成本是什么样的水平。在微商当中,它相对于我们的团长,以及我们考拉的密度,它的要求不会那么严,更多是通过快递的方式。社区团购的供应链更多强调是自建本地供应链。

—— 考拉精选执行合伙人曹毅

社区团购早期进入门槛低,就像美国的大学一样,我们自己去看基本面,有三架马车,一个是供应链,很多人问什么叫供应链?你要找准你的目标用户,初期规模还小看起来很容易,规模大了,跨区域作战能力这是很难的,而且要保证产品稳定的品质。第二个是团长运营能力,一个人就是一家店,怎么运营好这些店,怎么标准化运营好这些店,是需要很多的策略的。第三个是运维。

—— 邻邻壹创始人肖志龙

社区团购相对于电商或者线下门店来讲,它在哪几个点上更有成本的优势呢?第一,它流量的来源,刚才讲到微商或者拼多多能起来,它的流量获取成本比京东、阿里低。第二,过去用宝妈的方式来做,节约了展示成本。第三,它通过社区完成了定单的集中,降低了物流成本。第四,对于农产品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社区团购在销售农产品的时候,降低了包装的成本,农产品走电商包装要占到10%几,但是在社区团购不需要快递包装。

—— 惠农网CEO申斌

让我们觉得焦虑的还是线上与线下两种思维的融合。因为目前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一定是组织的扁平化,不再像原来中心化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推行很多东西的时候,也许并非是因为人家不认可,也许大家认可,只是与自己的KPI有所违背。随着改革与变革进入深水区以后,下一步更多的在于双方两种思想能否进行组织的一种保障。

—— 步步高集团智慧零售CTO王卫东

最大的焦虑或者困难点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下自己的确定性,也就是所谓的战略定位摇摆。

—— 马克华菲电商总经理兼CIO左敬东

比较焦虑的是这个时代太浮躁,无论是讨论智慧零售、新零售或者跨界零售的时候,我们创造了太多的名词,创造了太多的语义。

—— 地平线CMO陆晓明

(焦虑)对于我们领域来说,一个是语义技术整个市场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因为对投资者来说这是比较新的赛道。对于整个人工智能来说也是特别难的部分,因为它对标了大脑。不像看到、听到,而它要听懂。第二个对企业来说,生存能力永远是最难的,谁来买单,作为长线的to B公司,是一直僵持的问题,无论拿到多少融资也是依然是这样。

—— 三角兽创始人兼COO马宇驰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zhuanti/t228911.html

《【uu加速器】u活生存先锋挑战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