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保险

社会主义发展史

|

【www.dagaqi.com--社保保险】

  认真学习党史,能让我们从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通过学习党史,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供大家参考选择。

  社会主义发展史

  2013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行系统回顾和整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广阔、更深刻的视野。

  为什么提到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200年,人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谈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意义来定义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起点和立足点,对应的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灭亡后才出现,至少比资本主义晚得多。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产生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表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越来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交往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越完全消失,历史也越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的大航海。14世纪世纪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是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的是大航海时代,一般定义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脏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产生了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约为500年,一般从1516年开始。因此,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当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想象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布《乌托邦》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布《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在这300多年的生产力上,在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动分配,听起来像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着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注他们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从富裕或有权力的资助者那里得到帮助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必须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机械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薪阶层团队迅速扩大,工薪阶层运动也迅速发展。19世纪三十四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代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系统地说明了剩馀价值学。1880年,恩格斯发布《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中考虑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罗斯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第一次爆发二月革命,颠覆了沙皇的统治,但弱弱的资产阶级却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犹豫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就是建立俄罗斯苏联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统一天下的世界结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的经济政策,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渐形成。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逐渐放弃了新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和潜在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的早期改革无法真正接触到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放弃十月革命之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响起,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花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起初,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的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立即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并建议我们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以毛泽东发布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要标志,我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新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党取得的积极成果却极为宝贵,为新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向新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斗争的时代,为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比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提高综合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的思想解放。公有制是主体多种多样的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多样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理论等都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最快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六个时间段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主线,但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切。

  例如,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建设、改革和探索。另外,发展中国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被称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发展迅速。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实。他们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许多原则,他们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伯恩斯坦说的,目标不足,运动都是。因此,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成立后,社会主义没有消失,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世纪,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少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成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积极和进步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成立后,空想社会主义变得越来越负面。马克思说: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祖先。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祖先的炼金术士一样,我们必须努力避免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了这样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1848年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炼金术士。

  总的来说,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每一代中国人总结思考。6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不是理想的牧歌式的进行,而是步行困难,上升。回顾我们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很多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独立,中国历史打开了新的页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数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奴役许多劳动者的历史,摆脱了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屠杀,开创了新的人民主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走自己独立的社会主义之路。六十年来,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历史性变化。迄今为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在中国人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其间取得了伟大成果,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基础极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无法想象的另一方面,共和国建设者们,包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们在内,不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使是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艰难的曲折,需要付出艰难代价的历史。革命事件的历史真相是,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意创造的,而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相遇、决定的、过去继承的条件下创造的。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遗留和传递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经验的产物。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美莫里斯·梅斯纳。

  以史为鉴,可以兴邦。许多文人学者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光荣的历史。

  其中有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也有专门对共和国历史进行总结的专著等等。有专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题的,也有把这段历史作为中国当代史来写的,也有把它作为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来写的。但是总的来看,都对这段历史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记述。下面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做简要的概述。《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主编张岂之,本卷主编杨先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历史学科九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套书共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为主线,在理论上,力求全面反映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上,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对外关系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各个时期共和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进展;既包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讳言所遭受的重大挫折。本书的编著,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共和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主要文献及资料为依据,努力吸取史学界和理论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并力求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现代史》(第二编下),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月版。本书系统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到21世纪初50余年的历史。编者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度,回顾建国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曲折历程和巨大成就;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设专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靳德行,副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按照中国的通史编撰方法,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49—1988年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而是一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专著。全书线索清晰,内容丰富,理论亦较准确稳妥,是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适用教材,也是党政干部、中学教师学习的参考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主编张模超,郑志廷,费迅,李斌,重庆大学出版社。本书较全面、系统、客观、稳妥地叙述了从1949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了、巩固和发展的 46年的历史。全书共分六章,内容翔实,观点公允,同时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反映和科学的评述,以供读者研究。该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文字朴实,知识性和可读性强。本书主要供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历史学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及文理科有关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成人考试的教材或参考书,并对理论工作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了解、研究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自学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全面科学地反映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做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做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修订版增写了十四大以后到建国50周年前夕的历史,进一步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使最为丰富和全面、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1949——1982)郭彬蔚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4月。本书的撰写,以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参考了史学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并力图澄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混乱,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一本简易轻便的关于共和国史的书。莫里斯·梅斯纳(Maurice Meisner)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一书,因其在资料和理论上的某些独到之处而受到人们注意。在西方国家中,许多人誉之为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之一。我国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从书中了解西方学者掌握那些资料、运用什么观点来撰写我国现代历史,从而开阔视野,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审视我国这几十年的过去。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材料丰富,涉及面广,并且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写中国现代史,用比较历史研究法剖析、叙述我国几十年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用梅斯纳自己的话说,本书是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过去和现在所宣称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标准去评价当代中国历史的。书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逝世后的时代,都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公正地衡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个历史分期,分为四卷,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各类重大事件、典章制度、大事记和文献资料,介绍了新中国成长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国防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习和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大型工具书,也为研究新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有条理的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作者沈志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是一套资料翔实、忠于史实、摒除党派观点的中国当代史。每卷约六十万字、八百页;完整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1981年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全貌。这是到现在为止,一部规模最宏大、叙事最详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每卷都达到了史学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为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态度检查史料,对于史料中互相冲突记载,详加考订,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实。余英时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退休讲座教授、克鲁格人文奖得主。他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后,不仅发现其叙事详尽,更发现其已突破中国官方机构对资料的垄断和保卫,有丰富的文献档案为基础,史实的可信度极高。每册独立,各有作者,但前后仍有脉络可循,容易阅读。这一套大书的出版是这几十年来近代史学界的一大盛事。陈永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他认为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特点是: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国当代史家合力撰写;各卷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专家,多次研讨,分工撰写,历时七年。 全景式历史纪录,通史与专题结合:既有反映高层决策和斗争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社会风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动画面;各卷独立成篇,又首尾相贯。 倚重档案、考订详尽、辨析充分、观点开放;以中央及地方档案史料的发掘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史实作出详尽考订和分析。是目前最具规模、足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及未来走向的大型中国当代史研究着述,是中外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学者和教师的必备参考用书。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著作很多,但大体上都是把共和国史划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记叙,虽有局部格局的调整,总体来看没有太大差别。()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第一阶段,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前三年主要是统一祖国大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后四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七年,中国实现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的根本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是成功的。()1956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665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党的八大前后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虽然在19576月开始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但总体上讲,成绩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执行了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规定的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努力地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但由于受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尚未觉悟到从根本上改变倾思想,在庐山会议后期纠又中断了,错误的开展反右倾斗争,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局面。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1960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再次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倾错误,并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虽然纠正错误是限定在坚持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的雷池之内,纠正的很不彻底,但要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总的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在恢复经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从1962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到1966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这个阶段由于坚持八字方针,由于接受1959年卢三会议的教训,防止政治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冲击,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试验。但是,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有效的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并且将在一段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延伸到党内的高层,步步升级,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总之,这一阶段是在犯错与纠错中前进,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但没有贯彻下去,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也很不彻底,左倾思想不断在滋长,功过参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19665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7610月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第三阶段。对于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其定义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倾严重错误,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是当时的称呼,实际上这根本不能称为革命,而只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九一三事件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这本来是一项合理的单必须做长期的艰巨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可是有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名义,狂热的红卫兵们,却以为杀向社会,用打人、抄家、焚书、改街名店号,砸寺庙,破坏文化古迹等粗暴野蛮的手段,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如此等等。这使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列宁的一段名言: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楚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么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地头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的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列宁选集》第4卷,第612页。人民出版社,19956月版。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49)。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历史的深刻反思,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1976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初,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时期。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两年,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理事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我们的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过了十三年的重要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创立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句话,就是上了三个大台阶,即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一历史时期式共和国开始腾飞的历史。()1992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十八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阐述了党的基本纲领。19983月召开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提出本届新政府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任务。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抗洪救灾确保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00年我国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小康社会。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道德知道思想,把党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中共十六大和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完成交接。胡锦涛考察西柏坡,强调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下发增加农民收入的2004年一号文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党的领导能力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前进。

  有人说,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第23)历史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思想,是一种理论思维。强烈而深厚的历史意识,是民族复兴的希望。鄙薄历史,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没有出息的民族。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视自己的历史,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国人不可推卸的义务。然而,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序中所说的那样前赴后继的中国精英为解决从晚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内问题和回答工业化西方一个世纪之久的挑战所作的努力,在1949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这时已经获得了中国大陆的全部控制权,由此而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国家统一。而且,它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工程方面的最大规模的实验。然而,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这些论断是过渡性的——这主要不是因为还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公开(因为有一些资料非常可能永远不会公开),也不是因为我们所叙述的事件距离现在太近,因为历史学家的评价总是在不断地修正的,不管其时间距离的因素多么有利。主要的原因是这场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只有当这场实验临近完结之时(100年后?),对于这最初几十年的一个完整的观察才有可能。我们对共和国的历史的叙述也不是完美的和已经结束了的,共和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历史叙述需要继续。

  社会主义发展史

  新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概念和定位研究

  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学者提出应该在进一步明确国史的学科定位,即明确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拓宽国史的研究视野,即加强对社会生活等薄弱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即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综合运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挖掘国史的档案文献,既要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已公开的档案等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在国史研究方法上,有学者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应将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国史研究的使命和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入研究新中国历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认识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并使之成为国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在当代史研究方面,有学者从当代史与国史、现代史、党史的关系角度概括了当代史的概念:中国当代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延伸;从学科意义上说,它完全是中国现代史,但不完全是国史,不完全是中共党史。当代史的主线至少有三条:第一,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史研究的新课题。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主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中国全面发展的、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和历史经验是其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有学者还深刻阐述了新中国两个“30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认为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条件和正反两方面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准备;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了对前30年的超越,在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工作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两个“30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还有学者提出,十七大报告对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了新的表述,将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关于新世纪的城乡关系研究关于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原因成为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一些学者从农民主体地位与基层实践逻辑视角进行考察,认为缺乏经济基础与人文支撑的公社制度下的农民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当广大乡村难于落实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基层干部不能达到政策所要求的现代行政水准时,基层变通公社制度也就在所难免,最终导致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也有学者从制度绩效的角度揭示农村人民公社解体的原因,认为其消极绩效明显,如经济绩效极差,对农村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某种程度的阻碍作用,也严重地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助长了工业部门的依赖心理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受到多方面限制,其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些消极绩效最终导致人民公社解体。

  学者还着重于从制度创新视角探讨了新世纪城乡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无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还是新世纪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制度因素在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新世纪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构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新探索中,城乡关系构建全面转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创新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正确路径选择。

  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学者从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对比中,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还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个方面。有学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乎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外部环境调整的系统转变,是对主要矛盾转型的主动回应。针对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应该以人的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经验,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扫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

  四、关于民生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民生概念,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标志着当代中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学者对民生问题提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其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民生建设的现实要求。有的学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坚持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问题统筹解决;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采取不同的对策和举措,分阶段稳步推进;解决民生问题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shebaobaoxian/487114.html

《社会主义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