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

云南黄国忠胡蜂养殖

|

【www.dagaqi.com--农民创业】

  2013年,凶猛的胡蜂在我国的陕西,四川等地,致多人死伤,一时间,胡蜂如洪水猛兽,受到诛杀剿灭,而云南的郭云胶和黄国忠,却偏偏深入虎穴,要冒险捉蜂。那他们究竟能不能平安地,将胡蜂收入囊中呢?他们捉蜂,又干什么用呢?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云南黄国忠胡蜂养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南黄国忠胡蜂养殖

  云南龙陵黄国忠养胡蜂年赚百万

  黄国忠这位只上过3年小学的山里汉子,凭着与生俱来的一股韧劲痴迷于蜂,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地破译了人工驯养胡蜂的“密码”,把论文写在青山碧水间,将驯养胡蜂做成了年产值逾百万元、带领山民养蜂致富的产业。这位“土专家”的科研成果让“学院派”的专家们感叹。让我们循着他的人生“蜂迹”去探奇、去寻访——“蜂王”黄国忠

  仲秋时节,走进龙陵县龙山镇尹兆场村村民黄国忠的养蜂园,可见一包包“篮球”或“面盆”般大小的蜂巢参差错落地挂在树林中,一群群胡蜂有的在林中觅食,有的在花间嬉戏,有的围着蜂包(巢)游弋护卫家园,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这里日照充足,林茂竹丰,山花烂漫,清溪潺潺,空气清新,是畜禽养殖的风水宝地。铁纱围护的交配室里,黄国忠正在放飞种(雌)蜂,20多平方米的室内一群群翻飞的蜂子奏着鸣笛腾起小小的气浪,我略有几丝惊悚,就怕蜂群冲破樊笼向我扑来。让人惊奇的是,翻飞的蜂子围着黄国忠团团旋转做俯冲状,有几只蜂子落在他的面颊上,只见他岿然不动,他小心翼翼地退到门口,然后用竹筷轻轻地将面颊的种蜂挟住放回室内,动作干净利落。“蜂子怎么不蛰你,你一定有独门‘秘笈’?”我费解地问。“蜂子怕蒿子味,每次靠近蜂巢前用蒿草熏一熏身子,这法子,这里的农民都懂。一般情况下我不用蒿子熏身,蜂子不蜇我,我了解掌握蜂子的生活习性,种(雌)蜂虽然有毒针,只要不碰它,它不会主动进攻你。再说我相信心灵感应,我常年伺弄蜂子,它们已经把我当做蜂族的一员了,邻里乡亲都称我为‘蜂皇’,管着‘蜂王’(雌蜂)呢!”他的眼里充满着自得与满足。

  黄国忠介绍,蜂族里等级森严、主仆分明,有三个级别:蜂王(雌蜂、有毒针)专门生儿育女,雄蜂(没有毒针)不蜇人,与雌蜂交配完成使命后自然死亡,工作蜂(有毒针)承担着筑巢、觅食和看家护院等重任,大部分工作蜂能活到每年冬季来临前自然死亡,蜂子难于抵御冬天的寒冷。蜂蛹除少部分蜕变成蜂,大部分作为舌尖上的美味被消费了。一包(窝)每年每窝胡蜂产值为1800元、土蜂达2700多元,蜂毒(蜂针排出的分泌物)被誉为“生物黄金”每克900元,是生产治癌、心脑血管等病特效药的重要原料。2012年,黄国忠养的土蜂最大的一窝重160.2市斤,每市斤售价170元,收入2.72万余元。

  央视10频道、7频道以“驯养‘杀人蜂’”、“蜂口夺金”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黄国忠名播大江南北,许多农民和养蜂爱好者纷纷来电来函索要技术资料,于是,黄国忠顺势而谋,开办了人工驯养胡蜂技术培训班,把多年积累的驯养蜂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悉心向学员养蜂传授技术。每期培训班7-10天,学习怎样收集蜂王、怎样配种、如何过冬等课程,以实作为主,并向学员或养蜂人出售种蜂,每只交配好没有过冬的土蜂50元、胡蜂20元,度过冬眠期的土蜂每只200元、胡蜂50元,每小窝有10只以上,30只以下工作蜂的土蜂每窝2000元、胡蜂300元-500元,学员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以来,已培训结业了1300多人。去年实现经营收入130多万元。

  今年43岁的庄户子弟黄国忠,幼年生性不安份特别顽皮,是寨子里的“孩子王”,少不更事的他常年带领着一群山里娃上树掏鸟窝瞄蜂子,河沟里提鱼捞虾,果园里“偷”梨“盗”桃,常常让父母给邻里乡亲陪不是。父亲黄春有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瞄蜂人”,每年在山里瞄到的土蜂、胡蜂、蜜蜂达几十窝,把蜂蛹、蜂蜜拿到集市出售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滋润。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对蜂特别痴迷,有时观察蜜蜂花朵里采蜜、土蜂捕捉昆虫、胡蜂衔木筑巢、蜂蛹破茧成蜂,一看就是很长时间,常常被蜇得鼻青脸肿,有时甚至忘了吃饭。一次父亲考他:“忠儿,你说一说一窝蜂子中有几个类型,他们的区别是什么?”“爹,您考不倒我!一窝蜂子里有公蜂,没有毒针不蜇人;有母蜂,有毒针会蜇人;长工蜂,有毒针也会蜇人。它们的区别是,母蜂个头大、公蜂个头小、长工蜂屁股圆。”“这娃书念不进,说起蜂子头头是道,龙有龙路,蛇有蛇路,瞄蜂也是条生财路,就跟着我瞄蜂吧。”。10岁的黄国忠辍学当上了瞄蜂专业户。在父亲耳提面命指导下,黄国忠瞄蜂技能大有长进,收入多多,心情不错。但是,黄国忠并不满足于“蜂口夺金”的小富,决心要探索人工驯养胡蜂的路子,变夺金为育金。发展驯养胡蜂的核心技术是让蜂王(雌蜂)安全过冬,多年来这个命题一直困扰着科技工作者和养蜂人,他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踏上求索之旅。有道是:痴于书者文必功,痴于艺者技必精。识字不多的黄国忠随身携带着1个小笔记本和笔,随时将对蜂子的观察和发现记在本上,碰到不会写的字就用自创的符号替代,他用红油漆点在试验蜂身上观察其生活习性,从中找出其生活规律。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严冬酷暑,一直坚持不懈。在野外为防止蚊虫叮咬就穿上自制的10多斤重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拎得出水,为了跟踪迁徙的蜂子,有时没日没夜地在山野里奔波,风餐露宿,地当床天做被,饱一顿饥一餐,没有一句怨言。2010年,黄国忠摸索总结出了让蜂王平安过冬的经验付诸实践,使人工驯养胡(土)蜂成为现实。这年黄国忠驯养蜂王3000多只,安全过冬率达96%。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黄国忠把养蜂规模扩大到370窝,2012年达到517窝,2013年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9户,养殖胡(土)蜂700多窝,带动群众养蜂1100多窝。采取由公司向养蜂户提供种(雌)蜂(小群),蜂蛹出售后按1:2分成(公司1养蜂户2)的模式结为利益共同体,带动村民养蜂增加收入。公司购置了8块电子取毒版,去年收集蜂毒57克,实现销售收入5.13万元。今年6月,公司投资150万元租赁土地12亩建成了有交配室、冬眠室、筑巢室、电教室等设施的育种基地和培训中心,构建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增强了企业实力。黄国忠驯养胡蜂的成功不但惠及当地农民朋友,也受到外地农民朋友的热捧。9月3日上午,记者在育种基地采访时,黄国忠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学员讲授制作蜂冬眠巢制作课。一位来自湖南省江永县黄甲岭乡名叫陈永强的学员告诉记者:“我们江永是个山区县,气候条件跟龙陵县差别不大,适合养殖蜂子,但我们哪里的人不喜欢吃高蛋白的蜂蛹,蜂蛹售价比云南低。我是冲着蜂毒的高价值来参加培训的,掌握技术后买上20群蜂(每群20只工蜂)回家养殖,取蜂毒要有养殖规模。”黄国忠介绍,有不少外省市的农民朋友是看了央视播出的“蜂口夺金”、“驯养‘杀人蜂’”等节目后,主动与我联系前来参加培训的,结业回到家乡都养起了蜂,当年就有收益。我信手指着学员登记册上一位名叫叶仁山、陕西商洛市商南县青山乡河平村村民的手机号码,请黄国忠拨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去年初学成返乡后养了6窝(群)蜂,现在已经发展到31窝,以提供蜂王技术帮带方式扶持当地村民养蜂67窝,养蜂户收入不错。目前,正在申报养蜂专业合作社,把养蜂产业做大。“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户只要掌握养蜂的基本技术就行了,难度大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以公司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让村民‘抱团’闯市场,养蜂户只提供山林资源就有稳定收入。”黄国忠说。尹兆场村村民杨开堂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过得艰难。2012年,杨开堂向黄国忠领养胡蜂13窝,去年收入7000多元,今年上半年已收入2万余元。杨开堂坦言:“我家的山林有几十亩,不养蜂就闲置了,养蜂多了一份收入。”对事业的执着使黄国忠不甘平庸。他说:“我就像一个登山汉子,只能把脚印留在身后,否则一事无成。”2007年,黄国忠抓住石斛产业红火的商机,投资10万种植紫皮石斛5亩,2010年发展到37亩,年创产值140多万元。他在石斛园旁挂养了50多包胡蜂和土蜂,有几个村民不解地问黄国忠:“庄稼地旁有蜂包我们都要设法把它弄走,你却在石斛地旁养蜂,不怕蜂子蜇人吗?”“到园里干活戴上防护网帽就行了。我搞的是生物防治虫害,石斛地里的黑虫、蜗牛、蚜豆等害虫是胡蜂最喜欢的食物,我的石斛地虫害少,得益于‘蜂医生’哩。”现如今,在龙陵县河头、尹兆场、麦地等地石斛主产区,村民们纷纷在石斛园旁养蜂,让害虫“杀手”护园。

  郭云胶和黄国忠养殖胡蜂也赚钱

  【主持人】:昨天说到,黄国忠兄弟靠追踪一只带着鸡毛的胡蜂,找到了它们的巢穴,可就在大伙儿全副武装地,快抵近蜂巢的时候,更多的胡蜂迎面扑来。

  【解说】:在蜂群的围攻下,记者明显感受到,它们在拼命撕咬眼前的塑料挡板,而黄国忠兄弟,并无丝毫的恐惧,他们小心翼翼地拿着铁锹,和一个镂空的铁笼子,进一步贴近蜂洞,受到惊扰的胡蜂,从巢穴里蜂拥飞出,向大伙儿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为了确保记者绝对安全,黄国忠赶紧找来胶带,将记者的胶靴和裤腿的连接部位,再次死死地扎紧。

  【采访】黄国忠:我怕蜂子钻进去。

  【解说】:安顿好记者,黄国忠开始小心地刨挖胡蜂的洞穴。这倒让记者有些不解了,说是来捉蜂,可挖掘胡蜂的洞穴做什么呢?

  【采访】黄国忠:我们这一次是取优质的准蜂王,准备拿到大棚交配。

  【解说】:此时,黄国忠才道出了,这次进山捉蜂的原委。原来,他们兄弟俩和德宏师专教生物的郭云胶,早在2009年,就搞起了胡蜂的人工养殖研究,他们这次进山,主要是捉拿一些个大体健的,野生雌蜂回家,再和家里人工养殖的一部分雄蜂交配,这样来避免养殖的蜂群,因近亲繁殖造成的种质退化。不过,这胡蜂在全国其它地区,多被当作危险的飞行杀手,成为被诛杀的对像,可郭云胶和黄国忠,却挺而走险,反而搞人工养殖,到底要做什么用呢?

  【采访】郭云胶:我从小经常和比我大的小伙伴们去山里烧蜂子,烧蜂子非常好吃,大家都喜欢吃。

  【解说】:在云南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里,自古就有着食用昆虫的习俗,特别是胡蜂的幼虫和蜂蛹,富含极高的蛋白质,是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

  【采访】:

  捉蜂人:这个蜂蛹在云南生吃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蛋白质含量高嘛,生吃熟食都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村民:甜的,很纯,在我们这边是山中极品,很难吃到的,一般人都吃不到。

  【解说】:胡蜂的幼虫和蜂蛹,作为美味的昆虫食品,以前只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被人们认识,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却大有不同

  【采访】郭云胶:到了2000年左右,全球范围内都提倡吃昆虫食品,蛋白质很高,这个时候,全国范围内会吃敢吃蜂蛹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供不应求,就出现了我们山区的农户,争先恐后去山里烧蜂子,烧来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个蜂蛹的价格是相当地高啦,在我们这里,这种蜂蛹卖到180元一市斤。

  【解说】:捣毁胡蜂的巢穴,掏取里面的幼虫和蜂蛹,虽然是一种极具风险的举动,但市场需求带来的巨大利润,仍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惜为此挺而走险。

  【采访】郭云胶:那么这几年来,以前烧得到蜂子,有胡蜂的地方,现在没有了,优质的蜂群都没有了。

  【解说】: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却是胡蜂种质资源的极剧衰竭。

  【采访】:

  黄国忠:以前小时候,我们都是用火烧马蜂,

  村民:它蛰人,它越蛰人,我们越用火烧,一窝蜂直接把它搞死,直接绝后。

  【解说】:烧了二十几年胡蜂的黄国忠和寨子里的人,也是到了前些年才发现,山里的胡蜂可不像从前,那么容易就被找到了。

  【采访】黄国忠:全烧没了,没后代了。

  【解说】:胡蜂的数量在极剧减少的同时,村民们还发现一个现像,那就是,寨子周围森林里和庄稼地里的害虫,反而越来越多。

  【采访】:

  村民:以前一到秋季,这山上全是白虫,吃那个树叶。

  黄国忠:它吃的都是害虫嘛,烧一窝,败一窝,断子绝孙,森林长不起来,被虫破坏严重,稻谷被害虫吃得很厉害。

  【解说】:到了2008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郭云胶的关注。

  【采访】郭云胶:我也是学生物的,经常带学生做环保活动。当时我就想,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人工养殖,就像我们的祖先,驯化了鸡牛羊,现在我们怎吃都吃不完。

  【解说】:秉承这一理念,郭云胶决定引种进行人工繁育。2009年,他打听到黄国忠和黄国虎兄弟俩,在云南龙陵一带的山寨里,以捉蜂闻名,就找到了他们。说出了一起搞人工养殖的念头,双方一拍即合。

  【采访】黄国忠:你把它全部烧灭了,发展不起来,还能赚到钱吗?像我们人工养起来,科学养蜂,不去烧,全部是捞了,还能赚到很多钱。

  【解说】:如果能够驯养致命的胡蜂,那么胡蜂的种质资源就会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郭云胶和黄国忠,尝试搞起了人工驯养胡蜂。

  而眼下,他们在这处金黄虎头蜂的巢穴,要捉拿的,并不是所有的胡蜂,而是深藏在巢穴里面的准蜂王。所谓准蜂王,就是在胡蜂的巢穴里,原本只有一个蜂王,和上万只只会采食筑巢的工蜂,但是到了每年的10月左右,老蜂王就会产下成百上千的,可以交配繁育后代的雄蜂与雌蜂,这些刚出生不久,还没交配过的雌蜂,就被称为准蜂王,一旦它们和雄蜂交配后,才会正式成为蜂王。

  【采访】郭云胶:两个黄师傅操作的这个大蜂笼,就是把危险的凶猛的职蜂(工蜂)收集掉。

  【解说】:职蜂就是巢穴外面,不断冲撞大伙的蛰人工蜂,它们虽然也是雌性,但没有生育能力,只负责采食和护巢[来源:www.cyonE.com.cn/]。而巢穴里面的准蜂王,就不同,它们是具有交配能力的大个头雌蜂,并且它们不善飞翔,在与雄蜂交配前,通常都是隐居在蜂巢里。黄国忠为了避免更多的工蜂飞出巢穴蛰人,索性将大铁笼罩住洞口,先暂时将一些收拢。此时巢穴里面的一些雄蜂,受到惊扰,也纷纷爬出洞口。雄蜂没有蛰针,不会蛰人,但一出洞口,也一并被收入笼中。约么十分钟后,黄国忠挖开了洞口,几饼巨大的蜂巢呈现出来。

  【采访】黄国忠:来,起,最起码有60斤,起来,60斤左右。

  【解说】:在这些被取出的蜂巢里,除了里面的幼虫,老蜂王,和刚刚封盖不久的蜂蛹外,数百只被称为准蜂王的大个头雌蜂,正在蜂饼间爬来爬去,它们色泽油亮,显示出健康的活力。

  【采访】黄国忠助手:我们准备用这个小笼子,捉准蜂王,捉完关这里面。

  【解说】:这些准蜂王,天性不善飞翔,很快,其中的一两百只就被关进了这个小铁笼子里。为了不影响这窝蜂的繁殖,剩下的几百只,大伙就不再捕捉,而是将它们,连同一起住着幼虫,蜂蛹和老王的蜂饼,又重新放回蜂洞,

  【采访】黄国忠助手:这样它一代代繁殖下去。

  【解说】:安置好巢穴,大伙用带来的挡板,重新将蜂巢洞口加固,隐避,然后释放被暂时关闭在大笼子的,一部分工蜂和雄蜂,让它们重新飞回巢中。这样,这次活捉金黄虎头蜂的冒险之旅,才宣告结束。

  接下来,郭云胶和黄国忠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被捉回来的野生雌蜂,和家养的雄蜂举行结亲拜堂仪式,繁育优良的后代了。

  【采访】郭云胶:这个时候,我们要把它们关到,我们设置的这个大棚里面。

  【解说】:郭云胶和黄国忠将捉回的雌蜂和家养的雄蜂,分别暂养在用虑网隔开的,两个大棚里,为了促进雌雄蜂尽快发情,除了增加蝗虫等荤食的投喂量,蜂蜜水和水果的供给,也必不可少。

  三天后的一个中午,郭云胶观察到,雌雄蜂隔着中间的滤网,有贴近亲昵的举动——胡蜂发情了!于是,他赶紧让黄国忠拿小笼子,收集一些雌蜂到雄蜂大棚来。胡蜂和蜜蜂不同,这些雌雄蜂虽然是来自不同种群,彼此的气息不同,但初次谋面,它们并不会打斗。

  【采访】郭云胶:这个棚里都是雄蜂,现在黄师傅把发情期的准蜂王(雌蜂),从蜂王笼里放出来,进行人工辅助交配。

  【解说】:昆虫间的婚配,本身就是个你情我愿的事,咱人能帮上啥忙呢?郭云胶说,把雌蜂放出来就会看到了:只见黄国忠从关着雌蜂的笼子里,先用木筷夹出一只,放飞在全是雄蜂的大棚里,他这样做,是为了准确地掌握,每只雌蜂的交配成功率。

  【采访】郭云胶:看,这里,马上追了。

  【解说】:瞬间,这只雌蜂尾部性腺散发出的异性气息,就吸引了数只雄蜂的追逐。

  【采访】郭云胶:看,这就是三四个去交,交了,交了,

  【解说】:捷足先登的一只雄蜂,很快就扑到雌蜂身上,交了尾,就在此刻,黄国忠急速伸手过去,将已经交尾的这对胡蜂,轻捏在了手里,不再让其它雄蜂靠近。郭云胶提醒,这个动作,一般人可不能模仿,正在发情的雌蜂,要是被激怒,尾巴上的毒针可就毫不留情了,虽然凶险,但黄国忠这么做,却正是人工帮助胡蜂,能交配成功的最关键一招儿。

  【采访】郭云胶:这样做,就保证了我们获得的蜂王的交配质量。

  【解说】:只有交配成功的雌蜂,才能完成从准蜂王到蜂王的角色转换。正常情况下,雌雄蜂的交配时间,可达一分多钟,但在人工养殖的大棚里,如果不采取人工干预,情况就不同了。

  【采访】黄国忠:如果不是人工交配,它有时候秒秒钟就掉了。

  【解说】:每只被放到雄蜂大棚的雌蜂,一般会有数只雄蜂去争夺交配权,这结果就是,每只扑上去交配的雄蜂,在其它雄蜂的干扰下,大多不能和雌蜂有充足的交配时间,同时雌蜂受到围攻,还会反击。

  【采访】黄国忠:蜂王会回头咬雄蜂的屁股,雄蜂马上就逃了,精液还没有到蜂王的肚子里,它就把它咬掉,王子就飞了,她就不让第二次交配。

  【解说】:在仓促条件下交配过的雌蜂,虽也被称为新王,但这要是拿去繁育,因为体内并没有精液,就不能正常生育,就会是一个假蜂王。2011年,在黄国虎的试验点,就因出了假蜂王,造成过损失。

  【采访】黄国虎:光出雄蜂不出工作蜂,认吃不做。

  【解说】:授精正常的雌蜂,就会成为真正的蜂王,它们会根据繁衍的需要,让一些卵子受精,先后发育成采食筑巢的工蜂,和繁殖后代的雌蜂。再让一些卵子不被受精,发育成雄蜂,而黄国虎当初拿去养的一些蜂王,却只是接连不断地出雄蜂。这雄蜂可是除了张嘴吃饭,和雌蜂交配外,啥活儿也不干的。

  【采访】黄国虎:没有一定的食物补充,雄蜂也死了,王子也淘汰了,最后就剩这个空饼饼。

  【解说】:蜂王不产采食的工蜂,只产光吃饭的雄蜂,这结果就是,雄蜂和蜂王不是被饿死,就是出逃,最后造成很多的蜂巢衰败。

  【采访】黄国虎:黄国忠我们又讨论,在哪点出了问题,最后想到,还是在交配环节出了问题。

  【解说】:后来几个人判断,蜂王产不出由受精卵发育的工蜂和雌蜂,而只产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雄蜂,就说明当初它和雄蜂交配时,并没有精液进入它的体内。

  【采访】黄过忠:这个是雄蜂,一般一挤这个精液就出来,你们看,这乳白色的,这个精液一交配,就到了蜂王的肚子里了。

  【解说】:交配正常的雌蜂,雄蜂的精液在它们体内,肉眼可辨。

  【采访】黄过忠:我们刚才半小时前,人工辅助交配的准蜂王,现它是蜂王了,精液已经进入它的肚腹里了,我们就打开瞧一下,看,这个白的,就是雄蜂的精液,以后养出来,每一只就不会出现假蜂王。这样的拿去繁殖,百分百个个养得旺。

  【解说】:只有经过一对一的人工辅助交配,雌雄蜂的交配时间,才能确保都在一分钟以上,这样交配完毕的雌蜂,才会成为真正的新蜂王呢。成为新王之后,它们就会被暂时收集到这个小铁笼里,等待黄国忠给它们,安排越冬的新家了。

  【采访】郭云胶:越冬是个相当难的问题。

  【解说】:在野外,一般每年的秋季,蜂巢里的老蜂王,会生产出成百上千的雌雄蜂,这些雌雄蜂在入冬前就要离家出走,到野外交配,交配完毕,雄蜂陆续死亡,而雌蜂成为新蜂王,此时新王将不再回老巢,而是独自一人,去寻找安全的冬眠场所,等待来年春季,再产卵繁育后代。新王要冬眠,是因为胡蜂是变温动物,当气温低于16℃,它们的飞行能力就会减弱,低于10℃的话,就会被冻死。在云南高山地区,冬季气温也就十来度,所以蜂王为了保命,都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过冬。

  【采访】郭云胶:野外它过冬的成活率很低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飞出去可能就被鸟吃掉一部分,找土洞又被老鼠吃掉一部分,藏土洞里,有时下场雨又把它淹死一部分。

  【解说】:野外的蜂王,除了因受冻死掉大部分,天敌和自然灾害,也是它们过冬要迈的一道坎儿。为了让蜂王能过安全越冬,2009年郭云胶和黄国忠本着保温,安全的原则,为蜂王做了几种越冬巢穴。

  【采访】郭云胶:有老蜂巢的,有竹筒的,有水泥管的,这几种越冬环境,总共十个试验点,遍地撒网。

  【解说】:可试验的结果,绝大部分蜂王都死掉了,只在一个场所给人带来惊喜,那就是在一个角落的木墩子里,开春的时候,发现了几只仍活着的蜂王。

  【采访】郭云胶:一搬开树筒,里面爬出一个蜂王来。

  【解说】:原来,当初黄国忠在一些废弃的木料附近,用保温的泡沫和废蜂窝,搭建过一个蜂王越冬巢穴,没想到,安置在巢穴里的蜂王,都死掉了,而几只不知何时,钻进地上木墩子洞孔里的,却活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郭云胶和黄过忠分析,木墩子和其它的人工越冬巢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保温效果比较恒定,而且密闭性和隔音的效果也好。

  【采访】郭云胶:越冬的温度,透光,响声,这几个因素组合起来,达到一个整合点才行。

  【解说】:看来,蜂王过冬,保温还只是一方面,密闭和不被惊扰的环境,也不可获缺,受木墩子的启发,郭云胶和黄国忠将蜂王越冬的巢穴,又进行了改进。

  【采访】黄国忠:现在我们好的办法就是整这个树筒,最好的办法。你看,蜂子从这里钻进来,到这里来过冬。

  【解说】:黄国忠将老树干一分为二,外面留一蜂王出入的小孔,里面凿出足够蜂王活动的隧道,为了让越冬期的蜂王,也不发愁吃喝,在树筒的芯部,还垂直地凿出了一条输送食物的通道。

  【采访】黄国忠:有时候它会饿,我们就从这加点糖水。纱布吸水,我们从这一倒,从这淌下去,蜂王在这,它就会过来吃。

  【解说】:被切开的树筒,最后用螺栓紧箍,合为一体,既安静又密闭。

  【采访】黄国忠:冻不着,冷不着,被虫子咬不到,这过冬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解说】:有了蜂王能安全越冬的场所,胡蜂的种群繁衍就能得以延续,这样,到了来年春季,树筒中的蜂王,就被安置到更加宽敞的新家,它们就将按部就班地产卵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的人马了。

  现在,在云南保山德宏州一带,很多的农户都从郭云胶和黄国忠的胡蜂养殖点学到了科学养殖的方法,也搞起了人工养殖,纷纷尝到了甜头。

  【采访】:

  农户:跟黄师傅学了养蜂,我家一年都养十多窝嘛,收入十多万元!

  农户:一养了这个蜂,既饱了口福,又有了经济效益,还不对自然产生破坏,它在昆虫食物链是顶端嘛,全部抓害虫吃,庄稼不用打药了,对害虫相当有杀伤力的。

  农户:对我们周边茶园保护得相当好,我们茶园的虫子都没有了。

  【主持人】:伤人的胡蜂,由曾经被剿杀,到如今通过驯养,为我们提供美味的昆虫食品,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成为了农户们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可以说,郭云胶和黄国忠他们的做法,为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野生动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minchuangye/59775.html

《云南黄国忠胡蜂养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