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叉尾鮰鱼养殖 鮰鱼养殖前景效益看好,莫失时机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鮰鱼养殖前景效益看好,莫失时机
叉尾鮰鱼养殖 第一篇

  鮰鱼肉质细腻、无肌间刺,是很好的火锅原材料,目前鮰鱼消费在江苏、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发展迅猛。同时因为近几年我国鮰鱼的出口规模、渠道都比较规范,美国从我国进口鮰鱼的数量有所增加。2010年我国鮰鱼产品出口总量9289吨,出口额4211万美元。因国内需求迅猛,今年,湖北和湖南等地的斑点叉尾鮰从出口而转向内销。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该鱼种,养殖量一路猛增,后受到美国贸易壁垒的制约,导致出口量急剧下降,价格也曾一路跌到2元/公斤,致使养殖户从2007年开始纷纷放弃养殖。2009年年底,斑点叉尾鮰又“咸鱼翻身”,价格猛涨。2010年,价格已涨到14-16元/公斤,今年湖北、湖南等地价格升至20~22元/公斤。据了解,2D07年开始的养殖规模锐减是目前斑点叉尾鮰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以后,很多养殖户把优良种苗当作商品鱼处理掉了,导致目前种质退化。即使从美国进口的苗种也是商品鱼。而要培育出良种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前些年,我国鮰鱼消费不少是从国外进口而来。2011年,我国鮰鱼消费和养殖又发生新的变化。

  由此可见,鮰鱼养殖目前正回到春天,养殖户应不失时机。

  养殖斑点叉尾鮰成鱼关键技术:

  1.池塘准备。食用鱼饲养池投放鱼种前首先进行池塘清整,除去池塘的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首先将池塘注水0.5~0.6米深,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有效杀灭病菌及野杂鱼类。在鱼种培育池清塘消毒后第2-3天,每亩施放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80~100千克,作为池塘培育水质的基肥,但以后不再施追肥。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约50厘米后,投放大规格鱼种。

  2.鱼种放养。放养密度根据食用鱼上市规格及产量来计算放养量;上市规格为700~1000克,产量为500千克/亩,放养量为900~1000尾;产量为600~700千克/亩,其放养量为1100~1300尾。同时套养10-12厘米白鲢鱼种150~200尾、花鲢35-40尾,控制浮游生物的繁殖量调节水质。放养鱼种时水温差不能超过5℃,放养鱼种适宜水温为20~24℃,鱼种投放前必须用2.5%-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7分钟鱼体消毒,杀灭各种病原体且利于受伤鱼体恢复。

  3.饲料与投喂。食用鱼以投喂含蛋白质32%~34%全价人工配合饵料为主,以浮性颗粒饵料为佳,粒径应与不同规格成鱼的口径相适应。各地可因地制宜利用无污染的小杂鱼虾、畜禽屠宰下脚料等作为动物性饲料。投喂方法根据不同体重的鱼其投喂次数不同,鱼体重在50克以下每日投喂3次,鱼体重在50克以上日投喂次数为2~3次,上午6点前,下午6点后,晚上11点各投喂1次。投喂方法常采用边喂边摄食方法,以投喂的饵料在15~20分钟内能摄食完为准。以投喂浮性饵料为主。

  4.饲养管理。每15天左右必须进行饲养水体交换一次,换水量约池塘水体总量的三分之一;保持饲养池塘水体的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6.8~8.5,透明度为40~50厘米,调控池塘水色为茶褐色,及时将池塘内的杂物捞出保持清洁卫生的生态环境条件。为保持饲养水体pH值在适宜的范围之内,每12天~15天在饲养池塘水体中按每亩用生石灰10~15千克溶化水浆全池洒泼调节水质pH值。日常管理是鲴鱼饲养的关键直接关系饲养成败。每天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饲养池塘水色、水位变化,鱼群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并及时处理发生水质、摄食等问题。在病害防治中,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鱼种放养时必须用2.5%~3%的食盐溶液浸泡5~7分钟给鱼体消毒杀灭病原体。在食用鱼饲养期间每隔30天用生石灰化成浆全池泼洒,每15天左右用0.3-0.3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食用鱼上市前休药期必须在20天以上。

  编辑/吴彦群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叉尾鮰鱼养殖 第二篇

      [农广天地]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美洲鲶、钳鱼,属鲶形目鮰科淡水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斑点叉尾鮰皮滑肉嫩,味道鲜美,是加工鱼片的上好原料。斑点叉尾鮰适应性比较强,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各淡水水域都可以养殖,目前,主要产区集中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在生产中,斑点叉尾鮰商品鱼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和大水面网箱养殖两种方式。本片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其主要内容有: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准备、鱼种放养、日常管理、其它管理措施,病害防治以及捕捞上市等内容。 

  斑点叉尾鮰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颊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千克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2、生活习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1、斑点叉尾鮰池塘要求准备 

    池塘一般要求为长方形,东西向,面积最好3350~13400平方米,水深1.6~2.2米。池底平坦,无淤泥或少淤泥,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7~8.5,每1350平方米池配1.5千瓦增氧机一台。 

   2、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 

    (1)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5天,先清除池塘淤泥,保持水深6~1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60~100千克,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待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后放苗。 

    (2)鱼种要求。鱼种应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形正常,体表不充血,背部肌肉丰满,尾柄粗短,游泳活泼,溯水性强。在合理的放养密度下,养殖周期内能达到0.5~0.9千克/尾的上市规格。 

    (3)放养模式。每667平方米放养斑点叉尾鮰鱼苗800~1200尾,规格每尾30~50克,同时套养25克/尾左右的白鲢鱼种150~200尾。实践证明,鮰鱼池不宜套养其他吃食性鱼类,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的摄食和生长。 

  (4)放养时间。放养时间以冬放为佳,选择春节前后放养,冬季水温低伤亡小,能延长鱼的适应时间增长生长期,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 

  3、斑点叉尾鮰投饲量及投饲方法 

  (1)饲料选择。鮰鱼养殖以投喂专用的鮰鱼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不宜投喂其他饲料,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生长和体色。鮰鱼对饲料营养需求范围为:蛋白质32%~36%,脂肪7.0%~8.0%,碳水化合物12.5%~20.0%,

  (2)投饵量。根据放养量,鱼体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全年的饲料量。再根据温度确定一年中各月的饲料分配计划及各月投饲量。鱼种放养初期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6%~8%,成鱼阶段为鱼体重的3%~6%。但具体投喂时还要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的摄食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3)投喂方法。采用投饵机定点投喂,根据鮰鱼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所以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定在黎明和傍晚,每天2次,每次驯食时间30分钟。驯食时边投饲料边给一定频率的声音,投饵速度不宜过快,一把饲料分5次撒下,每次间隔3秒钟为宜,饵料落水面积控制在1平方米内,驯食要有耐心,切忌急躁。7~10天的可驯化成功,就可每天8时和17时定点用投饵机投喂。投饵时要坚持“四看”、“四定”的原则,即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每次投饵要做到匀、好、足,并做好记录。 

  4、斑点叉尾鮰日常管理 

  (1)巡塘。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9月,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天晚上提早开机,下半夜开机到天明。每天要捞除池中杂草、污物、死鱼,保持塘口清洁卫生,并做好塘口记录。 

  (2)水质管理。鮰鱼窒息点低于四大家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易浮头或泛塘,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要长期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定期注排水,7~9月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5厘米,应及时冲注新水。5~8月池水保持最高水位(1.6~2.0米)每半月或1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10千克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检查和记录。每半月至1月检查一次池鱼情况,检查时随机抽样30尾,计数、称重,推算出存鱼总量,算出饵料系数及下一阶段投饵量,做好记录。 

  5、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抗病能力较强,全程使用鮰鱼颗粒饲料养殖的,能增强鱼类体质,且不污染水质,能大大降低鱼类发病率。①“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②清塘药物尽可能选用生石灰以改良水质。③在夏季应15天左右加注一次新水并施用生石灰。④定期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水体。⑤养殖过程中每20~30天进行一次全池消毒杀虫。 

  6、主要病害的防治①锚头鳋病: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0.4毫克/千克。②出血病: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呈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叉尾鮰鱼养殖 第三篇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叉尾科,叉尾属。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它是美国养殖最普遍、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品种,其产量占美团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生长快,在我国已被广泛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宽肥,尾部稍细,头稍小,吻略尖,口亚下位,触须4对。体色为背部淡灰,腹部乳白。幼鱼体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斑点叉尾鮰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达1m。体重超过20kg,池塘个养殖个体一般长近50cm,体重1.5kg。

  2.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和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饵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在以人工饲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鱼种及成鱼,这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及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蚊幼虫及部分商品饲料为主,10cm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的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胃较大,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溶氧、pH、盐度、温度适应范围

  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能自然越冬,生长摄食温度为5~36益,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4.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约为1kg以上。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20cm,第二年可达26~35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60cm,第五年可达60~70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5.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在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益,最适温度为25~26益,水温超过30益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差,鱼苗成活率低。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相对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部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水池或鱼巢底部。雄鱼护卵时位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二、人工繁殖

  (一)生殖器官及怀卵量

  斑点叉尾鮰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1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1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1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橘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黏性,卵粒相互黏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与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2kg以下每尾可产卵5000~6000粒,体重4kg可产卵3万粒左右。

  (二)亲鱼选择

  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3龄鱼有20%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4龄鱼有50%以上能顺利产卵,可在6月上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4龄以上,重2kg以上。

  (三)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也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孵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池塘条件

  选择亲鱼池以4~5亩为宜,水深1.5m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泥少,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好。亲鱼放养前对亲鱼池实施严格消毒,杀灭野杂鱼。进排水应过滤,进排水口应敷设拦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2.放养密度和性比

  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00~250kg/亩(100~130尾/亩),并搭配规格为10~13cm的鲢鱼种以控制水质,每亩放养200尾左右。由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鮰的亲鱼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可以便雌鱼放养数量增加。

  3.饵料及投喂

  越冬前的亲鱼要采取精细培育,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不少36%。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6%、脂肪为7%~8%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6~12益时投饵率为1%,12~20益时为2%,21~35益时为3%~4%,并参照鱼在10~15分钟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可获得良好的产卵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后一个月,每10~15天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对亲鱼产卵及产后复原将起更佳效果。

  要特别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宜太多,每天1次即可。

  4.亲鱼池管理

  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35cm左右,pH6.5~8.5,无野杂鱼。每隔10~15天冲水1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每天观察亲鱼摄食状况,严格掌握投饵数量。防止亲鱼浮头泛池。

  (四)性别鉴定

  第一性征与第二性征在鉴别雌、雄时都得有用。第二性征即那些与繁殖无直接关系的特征,如体形、体色等,雄鱼一般比雌鱼大,而且头部比雌鱼宽。当临近产卵季节时,雄鱼逐渐变瘦,显出大的、肌肉发达的头部,有时体色还会变黑。雌鱼头部宽度小其体宽,而且腹部膨大、变软。

  通过检查泄殖孔,即第一性征来确定性别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鱼还小或者还不到产卵季节、第二性征还不明显时尤为重要。经验丰富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观察泄殖孔来鉴定。

  将鱼腹部朝上以观察泄殖孔,可看到2个或3个开孔,最靠近头部的是肛门,最靠近尾部的是泄殖孔。雄性泄殖孔开口1个肉质的、乳头状结构(称为生殖乳头),生殖乳头在产卵季节来临时常会膨大、变硬。雌性泄殖区是卵圆形的,不突出,被一小片皮肤分成两个开孔,靠头侧的泄殖区有1条裂缝(或称槽沟),靠后侧的泄殖区有1个小泌尿孔,在临近产卵季节时,雌性泄殖区常常会变红、变软,并且布满黏液,有时还能看到泄殖区有节奏地颤动。

  用一探针也可鉴定性别,特别是当鱼还小或不处繁殖季节时,这种方法很有用。尖的笔状物或麦秆都可以作为探针[来源:

  (五)池塘繁殖方法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三种:一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率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杀鱼取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因此,采用自行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最佳。

  自行产卵、人工孵化就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

  1.产卵巢及其使用

  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一般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80cm、宽50cm、高30cm,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20cm。这种产卵容器可作为重4kg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1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1个开口,大小要能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在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

  产卵巢一般平放离池边3~5m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1个浮子,便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30%~50%,产卵巢间距5~6m。当水温达到18~19益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益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2.卵块的收集与运输

  斑点叉尾鮰产卵大部分在晚上和清晨,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在上午10~11时,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l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2~3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1天检查1次。检查卵块时,只需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则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

  3.注射药物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素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PG4.5~6mg、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hg、PG+HCG混合剂量为2.0mg+600~700国际单位。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体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为每kg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6.5~7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

  

斑点叉尾鮰不同养殖时期的饲养技巧
叉尾鮰鱼养殖 第四篇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是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其食性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所以在其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1 亲鱼培育时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5亩,每亩放养60~80尾,约150~200kg,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既是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之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须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2 鱼苗培育时期

  鱼苗出膜后2~3天便收集起来先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2平方米水泥池较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1m,先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g/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2~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必须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cm左右的夏花鱼种。  3 鱼种饲养时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3~5亩为宜,水深1.3~1.5m。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1200尾。常以混养方式较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投喂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mg/L以上。

  4 成鱼饲养时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面积3~6亩,水深1.5~2m为宜。养殖方式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编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

投喂技术对鮰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我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2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mg/L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cm长养到尾重150g,第二级从150g养到750~1500g,也可以直接从50g的鱼种养至成鱼。8~10cm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400尾/平方米,150g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轮捕轮放。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坚持不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千克饲料中加0.18千克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治此病应在放种时用8g/立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20分钟。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
叉尾鮰鱼养殖 第五篇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为底栖性鱼类,且有集群特点,性较温顺,较易上网,在池塘一网起捕率可达70%左右。斑点叉尾鮰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并喜欢在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喜食商品饲料。该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5℃,在水中溶氧2毫升/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斑点叉尼鮰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夏季孵化出的鱼苗,到年底一般可长至15-25厘米,在精养条件下,第二年尾重可达0.8-1千克左右。其性成熟年龄为3-4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8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产卵水温为20-30℃,相对怀卵量为5000-13000粒/千克体重。在自然条件下,亲鱼有筑巢和护卵的习性。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其养殖方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水库饲养,也可在网箱或流水池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其中以池塘养殖较为普遍。 1、池塘条件 池塘一般要求为长方形,东西向,面积最好3350-13400平方米,水深1.6-2.2米。池底平坦,无淤泥或少淤泥,有进排水没施,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7-8.5,每1350平方米池配1.5千瓦增氧机一台。 2、鱼种放养 (1)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5天,先清除池塘淤泥,保持水深6-1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60-100千克,进行消毒。待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后放苗。 (2)鱼种要求。鱼种应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形正常,体表不充血,背部肌肉丰满,尾柄粗短,游泳活泼,溯水性强。在合理的放养密度下,养殖周期内能达到0.5-0.9千克/尾的上市规格。 (3)放养模式。每667平方米放养斑点叉尾鮰鱼苗800-1200尾,规格每尾30-50克,同时套养25克/尾左右的白鲢鱼种150-200尾。实践证明,鮰鱼池不宜套养其他吃食性鱼类,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的摄食和生长。 (4)放养时间。放养时间以冬放为佳,选样春节前后放养,冬季水温低伤亡小,能延长鱼的适应时间增长生长期,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 3、投饲量及投饲方法 (1)饲料选择。鮰鱼养殖以投喂专用的鮰鱼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不宜投喂其他饲料,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生长和体色。鮰鱼对饲料营养需求范围为:蛋白质32%-36%,脂肪7.0%-8.0%,碳水化合物12.5%、20.0%,纤维素12.0%-13.5%,以及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等。 (2)投饵量。根据放养量,鱼体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全年的饲料量。再根据温度确定一年中各月的饲料分配计划及各月投饲量。鱼种放养初期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6%-8%,成鱼阶段为鱼体重的3%-6%。但具体投喂时还要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的摄食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3)投喂方法。采用投饵机定点投喂,根据鮰鱼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所以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定在黎明和傍晚,每天2次,每次驯食时间30分钟。驯食时边投饲料边给一定频率的声音,投饵速度不宜过快,一把饲料分5次撒下,每次间隔3秒钟为宜,饵料落水面积控制在1平方米内,驯食要有耐心,切忌急躁。7-10天的可驯化成功,就可每天8时和17时定点用投饵机投喂。投饵时要坚持四看、四定的原则,即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每次投饵要做到匀、好、足,并做好记录。 4、日常管理 (1)巡塘。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9月,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天晚上提早开机,下半夜开机到天明。每天要捞除池中杂草、污物、死鱼,保持塘口清洁卫生,并做好塘口记录。 (2)水质管理。鮰

鱼窒息点低于四大家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易浮头或泛塘,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要长期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定期注排水,7-9月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5厘米,应及时冲注新水。5-8月池水保持最高水位(1.6-2.0米)每半月或1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10千克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检查和记录。每半月至1月检查一次池鱼情况,检查时随机抽样30尾,计数、称重,推算出存鱼总量,算出饵料系数及下一阶段投饵量,做好记录。 5、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抗病能力较强,全程使用鮰鱼颗粒饲料养殖的,能增强鱼类体质,且不污染水质,能大大降低鱼类发病率。①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②清塘药物尽可能选用生石灰以改良水质。③在夏季应15天左右加注一次新水并施用生石灰。④定期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水体。⑤养殖过程中每20-30天进行一次全池消毒杀虫。 6、主要病害的防治 ①锚头鳋病: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0.4毫克/千克。②出血病: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0.4毫克/千克。同时每千克饵料内拌入鱼康20克,每天投喂养一次,连用5天。③肠道败血症:可用每100千克饵料加0.18千克土霉素连续投喂7-10天,同时用0.3-0.4毫克/千克二氧化氯全池泼洒;④细菌性烂鳃病:可采用0.03克/立方米呋喃唑酮全塘泼洒。 7、收获 ①捕捞:到8月底部分鮰鱼已达上市规格,可起捕上市,让小规格鮰鱼生长,提高净产量。斑点叉尾鮰可用网捕,拉网3-4次,上网率可达95%以上。②运输:长途运输前,鱼应停食1天,以排除粪便,减少运输途中对水质污染,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8、注意事项 ①斑点叉尾鮰苗种须到正规场家购买,苗种要纯正,严格消毒,少放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等。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伤,于晴天现捕现放。②饲料选购正规场家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以保证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饲料应新鲜不能霉变过期,以防鱼病的发生。③鮰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应少用慎用有机肥。④养殖过程中应禁用孔雀石绿等国家禁用药物,以减少药物残留。⑤斑点叉尾鮰性喜暗,中午光照强烈,该鱼不愿到水面摄食,故投饲时间选择在早、晚进行。⑥高温季节要严格控制生石灰用量,每667立方米水体生石灰用量控制在5-10千克左右。⑦斑点叉尾鮰抗病能力较强,但由于其为无鳞,在操作过程中应小心谨慎,若管理不当也会导致水霉病、小爪虫病、烂鳃病等发生,避免鱼体受伤。斑点叉尾鮰对几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敌百虫硫酸铜福尔马林食盐,高锰酸钾亦不宜作斑点叉尾鮰的浸洗药物。

论坛的蓝鹰之舞朋友对此文章提出了质疑,讨论贴连接: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
叉尾鮰鱼养殖 第六篇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规程

一、池塘条件

面积据实际情况,水深1.5~2米。注排水条件好,水量充足,水质好,保水保肥,配备3千瓦叶轮式的增氧机每3亩一台。

二、清塘方法

加固塘埂,清除杂物及塘底过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15厘米厚,然后放水5~6厘米可用150公斤/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类。清塘后2~3天每亩施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80~100公斤,作为基肥,饲养过程中不用施追肥。进出水口加设拦污、拦鱼铁丝网。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

根据斑点叉尾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孢子虫病、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一)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1240尾,则可收获斑点叉尾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单养增产27.3%。

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斑点叉尾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二)网箱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斑点叉尾鮰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如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达到0.5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底收获商品鱼8.6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均规格0.6公斤,最大个体2.4

公斤,饵料系数为2.1,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1.1%。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斑点叉尾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叉尾鮰鱼养殖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叉尾鮰鱼养殖

五、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技术中,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叉尾鮰鱼养殖

(一)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叉尾鮰鱼养殖

(二)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50mg。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mg拌入饵料投喂。

(三)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2PPM的高锰酸钾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四)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叉尾鮰鱼养殖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
叉尾鮰鱼养殖 第七篇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叉尾鮰鱼养殖 第八篇

我国大陆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11-10-31 信息来源: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为淡水温水性鱼类。斑点叉尾鮰分布于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人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产量超过美国淡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容易捕捞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1984年该鱼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已在我国大面积的养殖。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出口美国,2005年1月我国产品占美国市场的6%,并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更是刺激了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发展。近20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斑点叉尾鮰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及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业部已将罗非鱼、鳗鲡、斑点叉尾鮰3个淡水品种列为产业化开发对象。斑点叉尾鮰产业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现状

1、斑点叉尾鮰的引进

斑点叉尾鮰原产于美国,是美国淡水水域的主要鱼类之一。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鲴1500尾(平均体长1.83cm),并对其生物学、生态、繁殖、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987年g6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6%的亲鱼自然产卵,共孵化出50万尾鱼苗,当年即被15个省(市)的59个科研、生产单位引种试养。随后于199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美国引进60万尾3个品系,1999年总站再次引进70万尾,2004年我国渔业学会鲴鱼分会(筹)组织引进44万尾。

2、养殖情况叉尾鮰鱼养殖

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斑点叉尾鮰养殖已发展到我国大部分省市。目前,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已推广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等20几个省市,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广东已有大面积的斑点叉尾鮰养殖,主产区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包括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全国年产量超过15万吨以上。

3、养殖方式

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鱼等其它养殖模式。苗种放养则有单养、混养(一种是斑点叉尾鮰为主,搭配鲢、鳙、罗非鱼以及鲮鱼等;另一种是主养鲳鱼,搭配斑点叉尾鮰)。经过近20年的推广,斑点叉尾鮰的大规模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普遍投喂颗粒饲料,浮性饲料以逐渐被接受。

4、加工情况叉尾鮰鱼养殖

2003年以前,我国斑点叉尾鮰消费基本上是鲜活鱼消费。2003年开始。由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向美国出售,所以也开始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主要有冻鱼片和鱼肚,深加工的企业不多。

二、美国斑点叉尾胭发展的概况及我国的机遇目前养殖斑点叉尾鮰最具规模的是美国,其养殖技术最发达,养殖水平最高。到2000年,已达到了26.9万吨(5.94亿磅),在20年里增长了13倍。2000年,各种市场消费的斑点叉尾鲴加工产品总计超过13.5万吨,年人均消费超过0.49kg。加工厂获得的总收入将近7.08亿美元。自1986年以来,美国人均斑点叉尾鮰消费量翻了一番,继金枪鱼、三文鱼、鳕鱼之后排名第四位,并且市场份额还在递增。斑点叉尾鮰的品质和口味适合北美和欧盟的市场要求,拥有广泛的国际市场,2003年越南的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随着税率的提高,其产品已失去竞争力,初步估计美国出现至少2亿—3亿美元的市场空缺,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加工生产成本较低,出口潜力大,鱼片出口面临着极好的国际市场机遇(在美国本土生产一磅鱼片的加工总成本为65美分,而我国生产一磅的加工成本约为35美分)。去年下半年,国内已经有近1000吨的斑点叉尾鮰鱼片出口美国。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斑点叉尾鮰的出口将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发展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三、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国际市场对斑点叉尾鮰的需求量较大,但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出口量却不大,出口量与生产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国斑点叉尾鲴产业存在的问题:

1、国内出口商竞相出报低价,缺乏统一管理去年在原料鱼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有些厂家,特别是一些小的厂家或者是新的加工出口企业,为了争取定单,只报1.8美元鹏,此价格只和原料价格持平,还有加工费、海陆运费等其它费用就只好用退税来抵,为了不负利销售,就只好用80%净重或者将使用sttp产品假冒非使用添加剂产品,这样做毫无疑问会损害我国产品声誉;

2、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为养殖鱼类色泽差,产品带有泥腥味和蓝藻臭味、以肚片代鱼片、药残超标、以越南鲶鱼假冒美国斑点叉尾鮰出口等等。

3、种质退化严重,病害日趋严重由于斑点叉尾鮰是引进品种,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性状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和规格变小等现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易发生大规模病害和死亡。其根本原因是亲本群体数量小,更新周期长,近亲繁殖(近交)。

4、养殖技术相对落伍由于越南鲶鱼被定为倾销,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加工产品被看好,出现卖方市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斑点叉尾鮰的苗种、成鱼养殖及加工厂迅速扩大规模,产业规模容易失控,养殖户在不了解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而且,片面强调密养高产,

缺:乏对水域环境负荷力的论证,导致脆弱的水体生态环境被破坏,产品质量、规格多数不符合出口规格。

5、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程度不够随着我国加入wto,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进入了相对快速发展期。但我国出口的斑点叉尾鮰,仍然是简单的冻鱼片、鱼肚出口,对整个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促使斑点叉尾鮰产业化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下降,导致鳕鱼大幅度减产,欧美市场上热销的鳕鱼片减少,转而消费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从而为斑点叉尾鮰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实现斑点叉尾鮰的产业化,将带动相应的加工、出口贸易,间接效益巨大。另外,可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

四、对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几个建议

1、加强斑点叉尾鮰的优良品种选育和原种引进斑点叉尾鮰自引进以后,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养殖性状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抗病力下降、生长缓慢和规格变小等现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易发生大规模病害和死亡。其根本原因是亲本群体数量小,更新周期长,近亲繁殖(近交)。因此,在加强良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原种引进的力度,即一段时间就从原产地引进一定数量的亲本。

2、建立待业协会,加强协调工作

建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行为是斑点叉尾鮰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整个行业处在一种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的无序状态。因此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很有必要。由行业协会制定整个行业的规范,并加以引导和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行业的无序状态,使出口形势得到改善,使行业组织起到“润滑剂“、“催化剂”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产业发展。可喜的是,我国渔业协会鮰鱼分会正在积极筹建中,该分会的成立,对于规范斑点叉尾鮰出口市场,建立统一有效的行业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3、提高养殖技术,增强环保意识

我国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养殖技术和历史并不成正比。我国的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传统的养殖成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养出来的鱼品质较差,饲料系数相对也较高。同时,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不强,养殖废水的任意排放,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滥用乱用的现象。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国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价格较低,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是未考虑污染环境资源这一巨大成本的。

4、加强斑点叉尾鲴的深加工及开发利用

我国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应该迅速与欧、美等市场接轨,防止闭门造车,从国外引进斑点叉尾鮰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虽然我国水库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由于没有土腥味,在美国市场上更受欢迎,但也不能因此大意。

5、出口的同时要瞄准国内市场

在作好斑点叉尾鮰出口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如果我国斑点叉尾鮰的年人均消费量能够达到1磅,其市场容量就是美国的4倍以上。这个市场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最终最大的市场机遇仍然在于国内。如何开拓国内市场,是广大养殖业主和经销商应该考虑的主要方向之一。

6、注重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

要使国货走出国门,就必须按照国际卫生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从养殖场地选择、苗种培育、成鱼饲养、产品加工等全程实行监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水产晶加工龙头企业,因为这些“龙头”企业,上联国际国内市场,下联养殖生产单位,对产业发展作用很大。使加工产品符合健康食品要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斑点叉尾鮰水库网箱养殖技术
叉尾鮰鱼养殖 第九篇

斑点叉尾鮰水库网箱养殖技术

摘要 从水面选择与网箱设置、鱼苗放养、科学投饲、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以供渔业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水面选择;网箱设置;鱼苗放养;科学投饲;日常管理

梅山水库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境内,是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水库可养水面4 000 hm2,水质清新、无污染,两岸植被覆盖较好,水生动植物丰富,养殖用水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2009年成立金寨县利民水产有限公司,并被农业部授予第4批健康养殖示范场。现有鮰鱼网箱260只(规格5 m×5 m×2 m),年总产鮰鱼360 t,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鮰鱼养殖逐渐成为梅山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现将斑点叉尾鮰水库网箱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水面选择与网箱设置

斑点叉尾鮰生长的适温范围0~38 ℃,要求选择水源稳定、无污染、水流较缓、相对安静的水域进行养殖,尽可能远离航道、码头,水深不低于6 m、透明度不低于60 cm,溶解氧达到5 mg/L。一般使用网箱规格为5 m×5 m×2 m或4 m×7 m×2 m,呈“井”字形或“品”字形排列。

2 鱼苗放养

选择健康的鱼苗进行放养,苗种进箱及换箱前用3%食盐水消毒。目前网箱养殖鮰鱼,可以按50 g/尾的鱼种养成成鱼,或者采用分级放养,第1级10 cm规格鱼种养至100 g/尾,第2级为100~1 500 g/尾。每箱放养规格必须一致,不能大小混养。鱼种放养密度:10 cm左右规格为350~400尾/m2;50~100 g/尾鱼种为100~250尾/m2。为调节水质,可少量搭配鲢鱼、鳊鱼,不可搭配草鱼、鲤鱼、鲫鱼等与其争食的鱼类。由于斑点叉尾鮰属于无鳞鱼,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以免造成机械损伤,影响生产和产量[1-2]。

3 科学投饲

饲料应选择经检疫部门备案的斑点叉尾鮰专用全价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32%~36%,沉淀和膨化饲料均可。水温在8~32 ℃条件下均可投喂。一般鱼苗阶段投喂量占鱼体8%,成鱼阶段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投饵量应根据鱼群活动、鱼种规格、水温、实际摄食量等情况灵活选择,5~21 ℃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6:00—8:00和17:00—19:00,上午占40%,下午占60%。投喂应掌握“少、多、少”、“慢、快、慢”的原则。掌握投喂速度与投喂量,每次投喂量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准。另外,斑点叉尾鮰有昼伏夜出的习惯,故夏季可利用其喜欢在阴暗处觅食的习性,在网箱附近挂上黑光灯诱虫,利用昆虫作为斑点叉尾鮰的饵料。

4 日常管理

采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应当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应当落实到位:一是经常刷箱清除网上附着物,操作时要轻,尽量减少对鱼的刺激,要充分保证箱体水流畅通。二是定期检查和记录鱼类生活情况,将每天投喂量、摄食、水温、病害、死亡等内容记录在案。三是在枯水期、汛期及时调整网箱,以免斑点叉尾鮰生长受到影响,造成损失。

5 病害防治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29593.html

《叉尾鮰鱼养殖 鮰鱼养殖前景效益看好,莫失时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