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80创业故事 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5年成千万富豪

|

【www.dagaqi.com--名人创业故事】

80创业故事篇一

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5年成千万富豪

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5年成千万富豪

现在这个社会的财富是属于敢于拼搏人的人,你如果没有钱只要肯拼白手起家创业照样可以打拼出属于你的一片天空。

大部份有钱人都不是富二代,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得来,看他们的创业故事,感觉每一个人的创业都有点传奇色彩,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80后的创业故事。

李文5年前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大四学生,现如今是拥有两家分公司的小老板。5年,一波三折,他的手绘T恤和手绘鞋,通过网络批发到中国香港和法国、美国,正在与风投谈生意的他自信地梦想着上市。

1983年出生,大学就读于江西财大财政专业。李文的开场白,像极了一个大学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他喜欢看书、旅行、交朋友,但对于大学里的数学课程却深恶痛绝,直接的后果就是拿不到毕业证书。对此,李文却从不在意。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李文这样回答自己创业的缘由。李文毕业后曾到上海工作过一年多的时间,在上海他看到有人穿”三英战吕布“线条画的T恤衫,觉得非常有意思,想买却买不到,觉得这是个商机。后来服装网上直销商PPG的广告给了李文创业的灵感,他觉得,”如果做一个专门定制和销售个性T恤的个性服饰网站,应该很有前途。“

李文用他积攒下来的6000块钱开启了创业之路。他找到了两个合作伙伴,分别是初中和高中同学,感情不错,相互了解。唯一让李文苦闷的是,他的父母对此并不支持,”他们不懂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觉得电脑就是玩游戏,是不务正业“,李文的父母希望他找到一份”铁饭碗“工作。

但是,家里的压力并没有让李文产生放弃的念头。三个人两台电脑在2006年6月一个月内完成了3万元的销售额,净赚1。2万元。”我们信心爆棚,觉得肯定会有投资人抢着给我们投资,于是,我写好了商业计划书,开始了拉投资的过程。“李文心里开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梦想在现实中无依无靠”当梦想照进现实,你会发现现实倒映出来的梦想是那么飘渺和无依无靠。“在接触了若干潜在投资人之后,李文的信心开始崩塌。不仅投资人不会投资给这个”乳臭未干“的”80后“,而且对这种无资产、无抵押的客户,银行贷款的大门也是紧闭的。

这时,缺乏资金投入的李文又遇到了经营上的问题。由于刚开始只做学生班服市场,经营产品的单一导致销售季节性明显,在6月份能拿到3万元的收入,在7月份却急跌至5千元,到8月份,销售已经十分清淡,公司的利润很快就消耗殆尽。

屋漏偏逢连阴雨,创业团队的其他两个人也因为家庭压力选择离去,李文成了”光杆司令“

对现实,李文深感无奈,然而对于心中的商业模式,李文并没有失去信心和希望,他坚守南昌,“2007年整整一年,我一边用自己在影视编导上的特长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养活自己,一边不断寻找资料充实和完善商业模式。”

东山再起后步入“快车道” “潜伏”了一年多的李文终于在2007年底东山再起,这一次,他遇到了此生都要感激的人、大学宿舍睡在下铺的兄弟--李文龙。李文龙曾在深圳做外贸模具生意,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一个偶然的巧合,李文龙来到李文的住处,看到了留在他电脑桌面上的商业计划书。对于李文的商业模式,李文龙”十分感兴趣“,他毅然决定放弃在深圳外贸公司潜在的20万元分红,与李文合伙共同”二次创业“

由于缺乏技术上的经验,兄弟俩又拉来了在服饰烫染行业有多年操作经验的谢隆林一起入股,新的创业团队搭建完毕。2008年4月8日,南昌诺斯黛尔(NoStyle)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前期投入10万元。

新公司成立,李文有了资本,决定大干一场。这一次,李文的产品不仅涵盖了各种手绘及印刷T恤,而且还包括各种独具创意的手绘鞋,对于追求彰显个性的”80后“、”90后“来讲,市场前景不容怀疑。

但是,商场如战场,容不得一点”头脑发热“,经验不足的李文又犯了错误。李文为了追求完美,在一些没有必要的地方花费了过多的资金,比如购买服务器、单反相机,构建专业摄影棚以及开通400免费电话等,每一项花费都不菲,这

让公司现金流迅速陷入危机的边缘。

李文决定改变公司的运营模式,转向已经相对成熟且具有一定人流量的B2B平台。这一次,李文的诺斯黛尔终于步入了”快车道“。

“我的公司能上市”

李文的公司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公司网络流量节节攀升,全国的代理客户翻倍上涨,中国香港和法国、美国等地的华人华侨也都看好李文的产品,公司的订单通常排到几个月之后。

2009年,诺斯黛尔总营收超100万元;2010年3月,江西赣州南康分公司成立。

目前李文正在和风险投资家接触,他希望能够借助风险投资的帮助,实现公司更快速的发展。他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他们依靠自身的积累去缓慢发展“,他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需要风险投资带来的资本、人脉以及管理经验。李文自信他的的公司能上市。

80创业故事篇二

从穷学生到创业者:一个80后的成长经历

从穷学生到创业者,一个新苏州人的成长经历

2011年大学毕业,转眼5年过去了,很多人把5年时间当成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我一直在想,这五年是怎样的五年?我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些经历在我人生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我叫马鹏波,现在在苏州创业,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公司运转地还不错,我也实现了在苏州这个房价疯涨的城市里有房有车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新苏州人。五年前的现在,我端坐在大学教室里,看着窗外憧憬着未来,既期盼又惶恐。五年时间,恍若隔世。

一、回忆里的大学时光

我来自山东一个贫穷的山村,虽然炊烟眇眇,但是物质条件却差的多,停电停水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好在爸妈对我的教育上一直比较上心,从来没有在读书的事情上亏待过我,所以2007年我顺利地考到了苏州大学。

考上重点大学在山村里是很光荣的事情,很让爸妈颜面增光,毕竟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他代表着对于未来的一种希望。

但是大学毕竟不是免费读的,学费和生活费是让家里很操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山东向来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农民经常地种地一无所获

便会走出去找生路,所以才有了“闯关东”那些传奇的故事诞生。

爸妈也选择了“闯关东”,到海那一面的大连开馒头店,用亲手揉制的一个个白馒头换取的微薄收入来供我读书,在我眼里,他们就是闯关东的真实故事,虽然不够传奇,但是在我心中依然伟大。

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做馒头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营生,凌晨一点前就要起来揉面,发制,天不亮馒头就要做好,然后送到工地还有工厂里给工人们当做早餐,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吃到。早起熬心血还不算什么,风雨无阻地去给工厂送馒头则是更辛苦的事情。

大连的冬天很冷,你可以想象一下天不亮的时候零下十七度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爸爸每天就是这样冒着刺骨的风骑着摩托车给工厂里把馒头送过去,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雪茫茫,洁白晶莹的雪花在马路上变成了黑暗的恶魔,在冰上打滑的摩托车不受控制,一头钻到了路边的绿化带里。摩托车报废了,人也甩到了马路旁边的雪坑里。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爬起来,回家借了一辆摩托车重新装了一箱馒头继续去给工厂送。直到回到店里之后我和妈妈才发现爸爸身上扯出了一个很大的口子,赶紧跑到医院去缝针。

我的学费,就是这样用爸妈的血汗换来的。

从大一开始,我就在想各种办法帮家里减轻负担,食堂里最便宜的菜是五毛

钱的,一份米饭也是五毛钱,一份素菜一份米饭一碗免费汤,一块钱就是一顿饭,只有庆祝一些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会去吃一次七块钱的沙县小吃,在当时我的眼里,这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我在找着各种兼职的机会,发传单、做婚礼勤杂、超市导购,基本上大学生经历过的兼职生活我都经历过一遍。每天晚上十一点从市里工作的超市骑着自行车回到十几公里外郊区的学校,但我从来没有觉得辛苦,因为在遥远的北方,年近六旬的父母经历的更多。

我的大学生活,就是靠着父母亲手揉的一个个馒头和自己课外的一分一秒兼职读完的,没有欠过学校一分钱学费,虽然辛苦,但是很满足,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80创业故事}.

在艰难求生的时候我也没有轻视学习,毕竟付出那么多,为的就是让自己更好地去读书。2011年,当很多毕业生求职无门的时候,我凭着自己在本专业(历史学)的优异表现成功地为自己换来了一份工作:高中历史教师,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很多人甚至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而我,又让北方山村里的父母骄傲了一次。

二、我短暂的教师生涯

教师是一份让人艳羡的职业,社会地位高,受人敬仰,收入也不低。但其实就像钱钟书先生《围城》所传达的概念一样:城里的人想走出来,城外的人想进{80创业故事}.

去。教师职业的美好往往都存在于不是教师的人口中,而真正深处其中,有的时候更多靠的是一种从事教育事业的伟大感来不断填埋其中的无奈。

2011年8月,我正式踏上教师岗位,因为表现地很优异,我很快就被调到去教学校的重点班级(新教师里唯一一个刚毕业就开始教重点班的)。历史学是一门教人去思考的学问,我也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教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去辩证地认识问题,对我来讲,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在多少年之后,很多学生能回忆起是马老师教给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办法。

当然,刚踏上社会的小青年不管做什么都会面临自己世界观的重塑,这让我们从大学时候的理想主义变成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者。对于高中来说,学生的成绩是一切,至于其他事情:先满足学习成绩再说。高考的指挥棒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疲于奔命,在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一张张考卷和一支支用完的中性笔是青春里的浓墨重彩,为了成绩的前行路上,我们丢弃了很多路上的风景。我也变得让自己不认识,我会为了学生不经意做错的题而狠狠批评他们,会去纠正他们所有不符合高考指挥棒的思想。当我偶尔回忆起自己从事教育的理想的时候,我发现我离理想越来越远,学校不是工厂,我也不是打造考试机器的流水线工人。

更多对未来的思考是留给了我自己,高中教师的丰厚收入让我不再像大学读书时那样担心生活的问题,更多地是去思考自己的未来。马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在想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一位同僚想劝他不要放弃这么安稳的工作,而马云看到了这位同僚推着自行车拎着菜篮子的时候,他当即决定了去重新选择自己的

生活。

我很明白这种感受!

校园的围墙犹如一种牢笼,我不希望这就是我的全部天地。当我看到学校里的老教师的时候,那种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感觉让我不安,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难道爸妈在我读书的时候付出那么多血汗只是为了我成为一名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买菜做饭的教师吗?

我要去重新选择!

2012年3月,我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很多同事在劝我留在学校里:校领导的重视,重点班出的成绩,各种教学比赛所获的的名次,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我未来会成为一名很优秀的教师,但是,那不是我想要的。

这次选择是一次排除法,我还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但是我排除了高中教师这一个选项。天地广阔,未来无限,我回到了苏州,开始寻找新的机遇,一个真正能让我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很幸运,我选择了能让我施展拳脚的行业——互联网

三、踏入互联网,新的起点

80创业故事篇三

从1到120家店—80后真实创业故事

从1到120家店—80后真实创业故事

老婆说,开个甜甜圈店吧!

2010年夏天,房地产市场低靡,我所在的代理公司业务滑坡,便辞掉了销售经理的职务,闲在家里,正好也打算休息一阵子。那时候比较迷茫,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是去别的代理公司继续干销售,二是自己创业,但是我弟弟彭建劝我创业。至于创业干什么没有想好,想的最多的就是开个淘宝店。我自己渴望时间和财富自由,也只有创业可以帮助实现这一梦想。

休息的那阵子,和老婆去了一趟杭州游玩,无意中吃到甜甜圈,老婆很喜欢,还特意带了一盒回南京。后来有一天在网上找项目,发现有人做甜甜圈项目的转让,就和老婆商量要不我们就开一个甜甜圈店吧。老婆表示赞同,于是我们就走访南京所有做甜甜圈的店铺,去品尝体验。觉得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其中本地开店最多的品牌做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规范。其他的也没有多想,比如盈利啊,回报之类的,只是按照心中的想法先把店开起来。

后来去考察了甜甜圈的项目,觉得口味还行,就决定干这事了。边培训的同时边找铺子,找了整整2个月,期间筛选过很多铺子,大家的意见有分歧,吵过很多次架,长时间不能敲定,让人很沮伤。有一段时间一早上两人出去扫街,下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就倒在床上,晚上再上网筛选好决定明天看哪些。那会儿就觉得创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在反复挑战你磨练你的意志。

当培训完进入筹备阶段,才是更艰难的时候,因为资金紧张,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对这个行业也是陌生的,从采购设备到装修店铺都是新手,摸索着前进,为了省装修的钱,材料都是我们自己亲自跑装饰市场采购,小到螺丝灯管大到瓷砖。有时候有分歧就会争的面红耳赤。做决策才是真的考验,现在知道之所以很难做决策,因为信息掌握的不够不完整。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只有多花钱要么多花时间来解决问题。没有钱或者钱不多只能花时间,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草根创业者,这些路是必须要走的,走过了这些,你才明白创业的苦,才有成功的喜悦。

开业的时候连鞭炮都没有放,也没有花篮,就静悄悄低调的开业了,只在门口放了一块牌子“小店开张,买三送三”,没想到门庭若市,因为是新手,效率跟不上,每天的产量上不来,导致顾客今天来定只能后天取货。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生意很好,这便有了小范围的口碑。这个阶段只持续了半个月左右,活动结束以后生意回落。团购也是在那个时候很火,我们也是在没开店正在筹备的时候就联系了各家团购,希望开业后能合作,可能是因为团购太火,好多团购网站都没有回复或者是爱理不理的,还有的就是看不上咱么这小店。

突然有一天美团的负责人来找我们,一拍即合,和团购的合作时间恰到好处,正好是店里的开业活动刚结束没多久,我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时候,团购来了。上线第一天就卖了1000多份,效果特别好。这大概就是第一次O2O了,那时候我们在意的是人流量,每天都有预约来领团购的,就带动了人气从而提高营业额。但团购这个不赚钱,显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不过在当时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好的方式了。

哇,日营业额破1.5万了!

甜甜圈店是12月正式开业的,到过年这段时间都属于旺季,生意还说的过去。等到来年的5月份开始,形势就变的严峻起来,天气变热,人们外出活动的频率降低,对食物的欲望逐渐降低尤其是对甜食。我们意识到光靠店铺的自然人流量是支撑不了的。我们一致的思路是做广告扩大影响力,媒体广告肯定是做不起,就只能印发产品传单每天到周边写字楼学校发,只要那天去发单了,当日的外卖单量就会上升。其实不光是发单还同时配合有力的促销手段吸引客户来店里。比如每个单子上都一个免费甜甜圈可以领取。顾客来了无条件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个甜甜圈,同时还会再买一些。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赔本反而既赚人气又赚营业额。我们深知免费的力量强大。这些点子是从营销的书上案例学来的,边学边用再灵活变通,只要方法有效果,我们就有一种成就感。

紧接着我们在淘宝上开设了店铺,做起了线上甜甜圈,让天南海北的吃货也能吃到我们的甜甜圈。刚上线的时候因为没有宣传,询问下单的寥寥无几。后来竞争对手在淘宝首焦做了一次活动,突然间旺旺叮叮咚咚响起来,生意就这么来了,这一忙就是半年。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了线上。其实淘宝也是一个窗口,除了外地的顾客,本地也有相当顾客购买,有亲自来实体店的也有通过同程快递的。

2010年底的时候我们也开通了新浪微博,那个时候微博刚刚兴起,慢慢摸索积累粉丝,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转发粉丝晒的图片。对客户的评价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真正在微博上发力是在去年夏天,首先做的尝试联合本地有知名度的餐饮美食微博做试吃活动,因为产品卖相好的特性,相比较其他餐饮,粉丝更喜欢拍照晒。传播力特别广,再加上甜甜圈的主要客群就是女孩,而她们大多都在微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推广,在本地已经小有名气,同时也结识了一些美食达人,通过他们的介绍又认识了一些电视媒体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做了一次甜甜圈店的专访,知名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店铺销售也随之上升。来店里不是看微博来的就是看电视来的。特别是许多粉丝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让我们感动不已。比如有一个顾客说这家店最近在网上炒得很火,今天特意赶来。她说的最近网上很火,一定是经常在微博上看到我们信息。

后来微信流行起来,我们也在微信上也做了不少尝试,效果也挺好的。我们觉得O2O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行业每家的产品的特性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的目标总是让消费者知道某样产品或者服务的存在,从而才能体验。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花较少的金钱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消费者知晓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产品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互联网提供各种社交工具各类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的反复尝试,我们的生意慢慢好起来了。如果你在2013年下半年路过南京的长白街,你会看到一间拐角的小店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哪怕是周一周二。没错,那就是我的店。这种每天人挤破门的情况维持了有2个月,这样的结果是,新浪美食找上门了,江苏卫视找上门了,还有各种各种的合作商家都找上门了。那时店里每天的营业额都维持在5-6千,多的时候甚至冲破1万5,对于一个曾经日营业额到2000就合不拢嘴的人来说,这显然有点超乎我的意料。

从1家店到120家店

真正想到做加盟,是后来的事。因为我做的是甜甜圈,吃的大多是女生,特别是一些8090后的女生,其中有一些是江苏周边城市来南京上大学的姑娘,也有很多在南京上班的白领。很多姑娘在吃到我们的甜甜圈后,就说这个甜甜圈真的很好吃,我们那里肯定也有很多人喜欢的,问我能不能回家去开一间。刚开始我没在意,心想每天赚几千块日子多轻松,她们加盟的话还要为她们的生意负责,多累。但当问的人多了,我就开始当真,并琢磨起这件事来了。

女生对开一间甜品店的理想与坚持,有时候你是无法理解的。有的姑娘实在是太执着了,三天两头跑来店里找我谈,有种非开不可的感觉。后来我想,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执意要创业的那股劲儿谁也拦不住。当时手里拿着10万块,和老婆双双辞职,最后东拼西凑勉强开起来一间小店。这样一想,我似乎理解她们了。崇高点的说法,我是为了完成她们的甜品梦。

{80创业故事}.

那是2013年的6、7月份,我开始筹备加盟这个事,等所有流程都梳理好,正式放开加盟已经是9月份了。到今天,一年时间就做了120家店。要问这其中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就是,对口味的坚持!像《舌尖上的中国》台词所说,我们对美食美味一直保持着敬仰的态度。从当初的一间小店,到现在全国120间店,4年来表面上我们开了很多店,干了很多事。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甜甜圈的口感做的很好,这也是我4年来干得最为得意的一件事。如果你去吃吃市面上其它的甜甜圈,再来吃吃我们的甜甜圈,你就明白为什么我这么说了。我不知道甜甜圈口感的极致在哪里,有没有极致,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们会为甜甜圈的极致口感奋斗到永远。

事实上,我们做加盟就建了一个网站,没做太多推广,没有强大的销售团队每天打电话,很多加盟我们的人开始都是看到我们门店生意很好,一吃发现口感特别好,就开了一间。刚开始是在江苏很多人知道,开的店越多,全国各地也有很多人知道,就加入了我们的创业队伍。最远的一个,是刚签的新疆克拉玛依的一个90后小伙子。

加盟我们的多是8090后女生,她们有的是政府公务员、有的是富二代、有的是海归,也有很多80后妈妈,她们开店都是不甘于现在的生活,想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财富自由与梦想。但只有我明白,这其中有多么不易。所以,我们对加盟的价值观是,一定要让加盟商赚到钱。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加盟我们的120位创业者中,118位都是赚钱的,真正失败的只有2位。这2位中,一个是合伙人闹分手,一个是合伙人有自己的公司无心打理。而最快的盐城和连云港代理商,现在已经在筹备第5家店。还有一些县级城市加盟商已经开第二家。看到她们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成就感比挣到钱还开心,因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帮助创业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好的情况是,很多人看到我们加盟商甜甜圈店的生意都不错,以为开甜甜圈店很好赚,就都想开。而为了保证加盟商能赚到钱,我们都是有区域保护的,不像市场上一般的加盟品牌,收一笔贵得要命的代理费,然后放手不管了。许多地级城市我们在控制加盟,保证原先的加盟商不受恶意竞争。

这样的结果是,那些开不成团子甜甜圈的人,都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有的加盟了别的甜甜圈品牌,有的去学点技术自己开个甜甜圈店,甚至以前在我们这里学技术的一个学员也自

创了一个甜甜圈品牌,也玩起了加盟。更有些竞争对手技术不成熟,开业当天做不出甜甜圈,只好跑到我们加盟商那里买甜甜圈,再加价卖,被网友在微博爆出,遭到当地团粉一致抵制。

我们是一伙平凡普通的草根创业者,做过电焊工,干过广告,卖过房子,读过几本关于营销的书,凭者满腔热情,坚定的信念,走在创业的路上。创业中只要敢于尝试,彻底的执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就会更接近我们的目标。相信自己,创业的路上不断前进。

80创业故事篇四

80后小伙创业故事

80后小伙大学兼职中介年入百万

从一个上大学还要借学费的穷孩子,到一个拥有百名员工,涉足电子商务、品牌连锁、商业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的企业老总,27岁的张腾飞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腾飞,也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中国梦是如何通过个人努力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面对社会上所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张腾飞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就业的路就在脚下,所谓的“难”只是你不肯迈出这一步。

上大学第一年就赚了上百万

就是在校园里做兼职,给同学们介绍工作,你觉得能挣多少钱?1986年出生的张腾飞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你,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生意也能带来上百万的收入。“我是2006年9月入学的,到2007年9月我在校园内靠做中介已经挣了上百万。”张腾飞说,对于想要创业的人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做起,不能贪多、贪大,更加不能畏惧困难,要把握机会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张腾飞的家在保定农村,初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得张腾飞和弟弟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上的是一所本三院校,当时我第一年的学费全是妈妈四处借来的,从入学一开始我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努力赚钱。”张腾飞说,入学之初他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创业思路,看到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售卖电话卡,就跟着一起跑。跑了一段时间之后,张腾飞就自己跑营业厅谈下批发业务开始独立经营,“我跟着他们跑了一段时间,了解了这个行业的上下游渠道,大概测算

了一下市场空间,觉得这个行业值得投入,就开始自己联系电话卡去宿舍跑销售。”

在做各种卡片销售的同时,张腾飞发现校园内时常会有一些企业来招大学生做一些兼职工作,“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些兼职信息整合起来,做一个校园内的中介。”张腾飞说,到了2006年11月份,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圆梦中介”,“刚开始的业务主要是给大学生提供家教、兼职等方面的信息,从中收取一些中介费。到了后来我们发展到承接校园内的企业推广活动,提供房屋中介信息,组织发放海报等项目。”张腾飞说,他们有一份自己的报纸,报纸上详细列出了各种求职信息,“我们的报纸不仅是宣传工具也能赚钱,因为总会有企业或是商家随着我们的报纸做一些宣传广告。”就是通过在校园内做这些中介信息服务,张腾飞一年时间就赚了上百万。

投资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校园里做中介能赚到一百万,在别人眼里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就在大家以为张腾飞会继续发展自己的校园业务时,他却选择了转行,开始到校外投资实业。张腾飞在学校周围开了一家李宁运动品牌店,还包下了一家饭店和一个KTV,“应该说在这个阶段我做生意一直比较顺利,总体上来说一直是在赚钱。” 创业初期的顺利发展也让张腾飞有了更大的野心,“当时正是煤炭行业爆发的时期,我周围也有朋友做煤炭生意发了大财,当时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也没有多想就投身到了这个行业中。”张腾飞说,这次在煤炭行业的投资经历给他的创业道路上了昂贵的一课。“在没有调查清楚前盲目进入一个你认为是暴利的行业,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要付出惨重代价。”张腾飞说,普通人觉得只要是黑色的都是煤炭,其实这里面分的种类特别细,而且煤炭生意牵扯到各方面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入行一个月,张腾飞就交了80万的学费。“你明知道对方骗了你,但是你的钱就是拿不回来,一点办法也没有。”

创业道路上的这次打击让张腾飞从盲目自信的心态中清醒了过来,“虽然后来煤炭生意开始挣钱,但我觉得这个行业也不是我将来的方向,所以又开始重新探索。”张腾飞说在这个时候,原来一个开网店的同学找到了他,这让他眼前一亮,“我觉得网上购物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以开始向网络进军。”

创业路上要注重结识朋友

在讲述自己创业经历时,张腾飞一直在强调组建团队和结识朋友的重要性。在向网络进军的这一步中,也是早年结识的朋友帮了他。“我们在网上开店时正赶上天猫第一年上线,我找到了在学校开李宁店时认识的那位朋友,从他那里低价拿货然后做全国的批发生意。”张腾飞说,借助这一个稳定的货源,他们开网店第一个月就达到了百万的销售额,正是凭借着稳定的销售,张腾飞开始慢慢扩展自己的业务,吸引更多的品牌加盟进来。张腾飞在学校做销售、中介都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跟着他,现在他的团队已经有上百人。他和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经历过前面的创业和失败,让我对自己对行业都有了一些基本判断,同时也让我学会如何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从进军网络开始,我把创业的主要精力就放到了商务这方面。到2013年,建立了北京美和美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涉足电子商务、品牌连锁、商业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张腾飞说,自己现在创业能有所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到过很多朋友的帮助,“一个人想要创业就要解决资金、人脉和项目三个方面的问题,创业者一开始不可能有资金,合适的项目只能是靠不断尝试才能找到,唯一通过自己努力能收获的只有人脉,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广结朋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业者未来很好的一个资源。” 默默时装店的故事

张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也是一名利用贷款成功创业的时装店老板。和许多女生一样,张默喜欢时装,中学时期就有了开时装店的想法,但由于学习的关系,一直没能付诸实践。大一时,她就和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经常一起去服装批发市场,买进一些时尚衣物服饰,时间长了,对批发市场中的服装分类、价格品牌都有了解。大二开始,她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办起了时装夜市,由于衣服靓丽时尚,价格适中,很快就能销售一空。张默小试牛刀获得成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张默在逛街时发现市中心一家店铺正在转让,她一连几天在这家店周围观察客流,又在网上查询了周围的商业情况,在争取到父母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果断盘下了这家店面,“默默”时装店顺利开张。由于地理位置不错,张默的眼光又独到,店里的衣物时尚漂亮,特色突出,小店每天客户络绎不绝。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加,张默的周转资金出现缺口。她来到了建行个贷中心寻求资金支持,建设银行的客户经理被这个坚持梦想的女孩感动,热情地协助她申请到了个人助业贷款,还周到细致地为她讲解了贷款如何使用能更加节省成本等知识。个人助业贷款资金的循环运用,使张默的时装店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好几家大学校区还增加了分店,实现了时装店的连锁经营。

80创业故事篇五

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80创业故事}.

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现在没人能找到可以养你一辈子的工作了。”年过五十的美国网迅公司总裁、NEA基金合伙人朱敏跟记者聊到年轻人创业的话题时,特别感慨时代的不同。 “我们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安安稳稳等分配就行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学生一毕业就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熔炉。”

上世纪70年代,朱敏在农村插队,办起了“社队企业”,就是“公社”和“大队”的企业。那时私人开店、办企业是不被鼓励的,弄不好就整出政治问题来。可是现在——

吴立杰,1980年生,2002年大学二年级时办了策划公司;2004年读大四,创办了在法国注册的品牌服装企业。

戎天祥,1982年生,中专毕业后辗转办起了服装店,联合南京城内许多家时尚行业小店,组成“25岁创业联盟”,开创小店经营新模式。

俞瑜,23岁的宁波老板,去年接手家族企业,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公司整理得红红火火。

陈志江,更为传奇,他成立了一个“一人公司”。

„„

这些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边“80年代”的年轻人做上了老板,那边还在校园的“80年代”已经把创业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6月10日,浙江大学第五届“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经过8个月层层角逐,从134支团队中选出3支,准备参加全国大赛。记者注意到,他们参赛的项目非常接近商业产品,如“全景监控摄像机”等,不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高端技术。

“在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都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谁知道我们这里不会产生下一代商业领袖呢?”一个参赛的大学生很认真地说。

“国家鼓励+就业危机+社会风标”,一位社会学者这样概括“80年代”甚至更小的年轻人创业的动因。

“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出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许多公司似乎都是一夜之间崛起,他们的创始人也就此成为社会风标,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年轻人自主创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是政府支持的。”

观察这些年轻创业群体,与父辈相比,他们不仅具有拼劲闯劲,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奇迹。 当然,这是这一代创业群体令人乐观的一面。他们也面临比父辈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因为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但是成功的几率永远是一样的。有一句话说,“100个人创业,有1个最后成功就不错了。”

从“芙蓉姐姐”一夜蹿红网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速度都比原来快。但也许,创业不是。

我们记录了4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同时请了企业家、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还有创业者日夜企盼的基金投资人,共同探讨“80年代”创业群体的现象。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年轻不怕拒绝:28次跑成第一笔业务

企业:法国豪雯服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吴立杰

年龄:26岁

戴一副黑框小眼镜,平头,皮肤很白,微微有点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这跟记者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以为,这个大二开策划公司,大四成立自己品牌服装公司的人,说话总应该比常人快一拍。

高二同学的“男模”

吴立杰,2004年大学毕业,出生在温州泰顺山区。家到城里隔着好多座山,那条悬崖边的险路外地司机根本不敢开,去那个小山村,只能老远下车,等本地司机来接。

小时候少有机会去城市见大世面,家里又很穷,但是吴立杰爱上了画画。隔壁爷爷家墙上的画让他如痴如醉,一有空就在家里乱涂乱抹。高二那一年,有个学画的同学看到吴立杰老是很羡慕地盯着自己,建议他学画,就从做“男模”开始。

这个同学向吴立杰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天天画画,把成绩撂下了,他因外语两分之差没考上中央美院,最后进了浙江理工大学学设计。但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活跃的地方,吴立杰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找到了最适合他的路。

睡沙发的大学生老板

大学才读了几个月,吴立杰就找了两家服装公司做兼职。

“上大学的费用都是自己挣的。给两家公司做兼职,不但给他们做服装设计,还学面料、进货等知识,少的时候一个月拿400元,多的时候可以拿3400多元。”

不过,这段时间也让吴立杰深深感受“为他人作嫁衣”的滋味。一个款式卖得好,厂家可以赚几十万元,但是他只能拿到几千块。“按这种速度,我在杭州也许一辈子都买不起房。”

大二前,吴立杰还参加了许多国内、国际设计比赛,并在第二届CCTV脑白金杯、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奖。学校的橱窗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获奖作品。

大二暑假,吴立杰自立门户,登记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策划公司。

“学校在杭州下沙,公司在中山花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从沙发上爬起来,走到杭州大厦附近坐328路公交车到学校上课,上完课马上赶回公司,工作到凌晨,再爬上沙发睡觉。”

刚成立的公司业务少,吴立杰回忆说,第一笔救命业务,他整整跑了28次才搞定。{80创业故事}.

为了减少开支,吴立杰每次出去谈业务都是挤公交车。“但又不能表现出自己是坐公交车去的,否则人家会看不起你。每次快到人家公司的时候,先尽可能擦去身上的臭汗。”

发展事业,由外而内

成功帮一些客户做了品牌策划、推广后,更多的公司瞄上了他。业务逐渐不成问题,他也能有选择地帮一些大牌公司做策划。“那时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大公司的运作、进货、销售、管理等。做企划其实很能偷学大公司的精华。”

通过朋友关系,2004年,吴立杰的服饰公司在法国成功注册,注册资金150万法郎。

2005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吴立杰给自己策划了一场巨大的招商会。他租了钱江大酒店顶楼,两天时间内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代理商展示了他们设计200多款服装。

{80创业故事}.

“之前我自己跑到各地发了400多张邀请函,凡是看到那种装修豪华、代理品牌服饰的店,就进去和他们谈。招商会的模特,是直接从法国、香港请过来的。我要给人一个印象:你看到的是一个大品牌,不代理就亏了。”

现在,他的公司在全国18个省有代理,还在杭州彭埠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毕业仅2年的吴立杰,又跟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生产皮包的新公司,这回是在英国注册的商标。这也是他策略的一部分——现在大家不都喜欢洋品牌么!

年轻不怕失败:一人公司好办事

企业:杭州翔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志江

年龄:26岁

第一次见到陈志江,是在他位于杭州西溪软件园的办公室里。60平方米的办公室,比想象的要宽敞,好几个人在忙碌着。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显示着作为老板应有的老成和干练,面对记者热情而不失稳重。{80创业故事}.

大学期间,作为学生干部的小陈非常活跃,组织社团、参与扶贫支教„„大学毕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对小陈来说也算专业对口,但骨子里的创业意识一直蠢蠢欲动。干了半年之后,小陈终于跳了出来,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公司。软件开发、网站建设,一切做起来得心应手。

去年年底,就在公司准备注册的时候,小陈通过熟人知道了这样一个信息:可以注册一人公司!

“本来是想拉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注册的,能注册一人公司的话,我会省很多精力。”小陈最终用自己凑的50万元钱注册了这家公司。“创业初始阶段,一个人更加容易办事。”小陈说:“毕竟在创业初期,公司的经营方向还没有完全确定,有很多股东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分歧和争吵,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很多公司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看来,小陈对于一人公司的优势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人多力量大,我的一人公司还是得发展成多人公司的。”小陈展望未来:“公司要发展壮大,不可能由我一个人完成。实行股份制、实现上市才是我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据小陈介绍,已经有人开始跟他商量协议入股了。

目前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是一个耗材配送网,为杭城的一些公司配送办公用品。谈起经营状况,小陈笑着说保密。“现在还不是赚钱的时候,但还是能保持收支平衡吧。”成立这样一个网站,对于学软件的小陈是必然,也是偶然。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时候,作为一个平台,小陈的配送网不仅送货上门,还代理了一些品牌。不过,这个网站只是小陈暂时的吃饭家伙。“只要有风险基金加入,我就成立专门的耗材配送公司,然后再从事软件开发。”

年轻的他们很团结:建一个草根创业联盟

企业:109系列店

店主:戎天祥

年龄:24岁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戎天祥既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辉煌履历,他也面临资金不足、人脉不够的困难。但是在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有钱有过法,没钱也有过法,只要你肯动脑筋,困难都可以慢慢克服。

戎天祥在创业过程中,联合时尚行业的许多店铺,发起并组织了“25岁创业联盟”。联盟成员把自己的客户给大家共享,用他的话来说:“服装店有100个客户,美发店有100个客户,加起来就是200个客户了。”通过这样互相提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

109打折店

戎天祥中专毕业后,做过印字画的技术工、礼品雕刻图案工,后来又到麦当劳餐厅当服务员,一直做到餐厅见习经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决定辞职开店。起店名时,他想起日本有一座代表女孩的“109大厦”,而自己的顾客群正定位在17-24岁的女孩,因此取名为“109打折店”。

2003年6月18日,“109打折店”在南京著名的地下购物中心开业了。不久,他又开起了网店。喜欢交朋友的他,在网上认识了一批有同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银饰、手绘服饰、泥画、摄影等时尚行业的老板。

80创业故事篇六

一名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名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

{80创业故事}.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28岁,两年时间,创办4家企业,年产值超5亿元,农民的儿子,这些字眼,书写了一个农村青年创业的传奇。

8月2日,坐在记者面前的黄少彬话语不多,略显青涩。就是他,创造了国内近两年LED光电产品生产企业飞速扩张的神话,也成为江西LED产品生产企业的佼佼者。

有志不在年高,“80后”也能在商海搏击,创造美好前程。

自主创业始于实干

1995年,13岁的黄少彬初中毕业后,来到在深圳做小生意的父亲那里。在深圳读完高中后,他想外出务工。父亲难以说服倔强的儿子,就依了他。没有一技之长,黄少彬只能做体力活:当搬运工、做建筑工地散工、当玩具厂工人。

吃苦,农村出身的黄少彬并不害怕。黄少彬说,2005年,他进了一家生产LED电子显示屏等产品的企业。拼命地学习、请教、积累,使他脱颖而出。很快,他被提拔为公司的领班,直至部门主管。最后,企业老总把整个公司交给他管理。4年之后,这家小企业在黄少彬的管理下,成为一家上规模的LED产品生产企业。

看似少语、腼腆的黄少彬,其实有一颗果敢、坚定而激情奔放的心。谈起LED行业,他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2008年,黄少彬的“野心”开始膨胀。他在考察市场后认为:LED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屏、景观装饰、民用照明、电器等,而目前国内LED产品只应用到了十分之一的市场。而且,LED产品最大的优势是节能。他说,如果全国所有家庭都有LED照明灯,一年可以节约一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带着自主创业的梦想,2008年5月底,黄少彬带着5名“老部下”,回高安投资160多万元,成立了高安市汉唐高晶光电有限公司。在黄少彬的精心管理下,公司得到快速发展。

来到汉唐高晶光电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各车间生产秩序井然,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令人赞叹。在产品测试车间,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引人注目。黄少彬介绍说,这是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定做的显示屏,共4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售价是1万余元。

“汉唐速度”年轻创造

为了做大做强企业,黄少彬向全国LED行业的年轻精英们发出“英雄帖”,有30多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加盟汉唐高晶光电。于是,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各方面的高层人才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年轻团队。

“我没有走多少弯路,所以企业可以很快‘复制’,并快速运转。”黄少彬笑着说。

2008年底,黄少彬在深圳创办了高安市汉唐高晶光电有限公司旗下的第一家下属公司——深圳市佛士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黄少彬的第二家下属公司——新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安工业园动工建设。公司将投资3亿余元,分两期建设,主要生产LED景观灯、民用照明灯、汽车刹车灯等。目前,第一期已建成投产,第二期今年9月可以竣工投产。

2009年底,黄少彬收购了郑州恒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第三家下属公司。

现在,汉唐高晶光电和其下属公司已完成投资1.3亿元,有员工1100多人。企业在国内外有500多家销售和广告客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德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月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今年,企业的产值将超过5亿元,到明年可以达到15亿元。

黄少彬自信地说:“我们的LED电子显示屏产量,一年之内争取进入全国前三强。目前,公司正在洽谈风险投资项目,力争在3年左右实现上市。”

远大的理想,超前的思维,敢闯的魄力,踏实的作风,黄少彬和他的团队以年轻的特质创造着神奇的“汉唐速度”。

“光电少帅”,LED行业的专家因此给了黄少彬这个雅号。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mingrenchuangyegushi/10519.html

《80创业故事 普通80后白手创业故事5年成千万富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