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心得

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

【www.dagaqi.com--开店心得】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幸福。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生存;如果你沉迷于幸福的生活和醉酒,你将失去斗志,逐渐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责任。

  一、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政党,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个世纪的白色恐怖时代,成长于战争时代,成长于和平发展时代。时代的变迁也要求我们共产党人有忧患意识。早在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先生的信中就指出:我们把你的《甲申三百年祭》当成整风文件。小胜就是骄傲,大胜就是骄傲,一次又一次的吃亏,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真的值得注意。从此,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深入融入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激励我们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危险。毛泽东同志的回复说明了三个道理。第一,胜利会骄傲,小胜小骄傲,大胜更骄傲;第二,骄傲会犯错误,骄傲越多,错误越大;第三,错误会遭受损失,导致失败。这既是思想认识的规律,也是作风建设的规律。因此,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不仅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需要,也是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的需要。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如今,中国的经济问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警告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警告全党要善于弥补不足,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方面列举了许多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

  二、借古警今:发扬“考试精神”牢记“两个务必”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赶考远未结束,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赶考的继续,我们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忧患意识,又可以体会到责任意识,更可以体会到我们党在历史性考试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49年党中央从西柏坡去向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曾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这些提醒,包含着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深刻忧思,包含着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发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都好的深切期待。

  历史证明了我们党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但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常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提醒自己“党性忧患之思”。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两个务必”、保持忧患意识,以此作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泉。

  三、全面从严治党:秉持忧患意识加强交通岗位廉政风险防控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党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群众的表率和标杆,影响力很强。党员干部说什么做什么,群众都在看。当党员干部讲究奢靡生活和贪图享乐时,整个社会就会跟风,纷纷比吃比穿比享受,带坏社会风气,使整个国家民族都失去斗志,社会停滞不前。党员干部追求奢靡生活,做了坏的榜样,还将使党的声誉和党员干部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会失去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影响党的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这样谆谆告诫全党,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警告“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也就是说,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要始终保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就我市交通系统来说,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抓项目、促投资方面,争取政策,攻坚克难;在交通运输工作等机制建设方面,努力创新,力求突破,在全市掀起新一轮交通建设高潮,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比如项目策划抓得不紧、考虑不全面,重大项目调整替代的数量多,且规模有限,好项目不多;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不到位,影响项目后期的整体推进;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精品意识不强,典型示范工程少;专项整治、执法体系、制度建设等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一年着力加以解决。

  近年来,我市交通建设一直处于高峰期,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就是因为缺少忧患意识,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禁不住诱惑,项目上去了,人却倒下了;有的甚至项目还没上去,人就倒下了,让人感到很痛心。原因有方面,主要有3条,一是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二是底线意识不强,抵挡不住诱惑;三是存在侥幸心理,是非观念颠倒。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同志们,我们交通事业和交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新常态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为加快全市交通事业改革发展而努力奋斗,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教材,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在内外忧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一重要论述,既说明底线思维的价值情怀是忧患意识,又表明忧患意识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为我们树立居安思危、敬终如始、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自觉忧党之安危、忧国之兴衰、忧民之苦乐,推动忧患意识的传承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安而不忘危”表明: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历史昭示,危险往往是由于自以为安定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可能遇到的危险。这表明,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因此,“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这些名言反映了古人对“安”与“危”的辩证思考,是应对风险的大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佳的清醒剂。唐代有首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就是说,吴国之所以由胜而败,不是因为西施这个红颜祸水,而是因为吴王夫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知乐极生悲,缺乏居安思危的警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写的是南塘陈后主安居一隅,沉缅于歌舞升平,不知内外忧患将至,最后成为亡国奴,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哀叹。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曾多次被打断。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仅使我国落伍了,而且一次又一次阻碍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努力。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先后侵占我国18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1901年中国对外8次主要赔款总计约折合19亿5300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总额的16倍。辛亥革命后,我国虽然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又把中国拖到绝境。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开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也遇到很多风险挑战,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全面封锁、抗美援朝战争、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决裂、援越战争、“文化大革命”等。这些风险挑战性质和程度不同,但处理不好、处理不当,都会对我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和干扰。

  同时,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关键性阶段,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守成国家的排挤,这是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坎”。现在,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也到了树大招风的时候,正经历成长的风雨。眼下,美国全方位围堵、打压我国,目的就是要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将防范风险一以贯之,力争不出现全局性风险,尤其是避免发生打断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

  “存而不忘亡”表明:要有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实践证明,败亡常常是由于自以为能够长久存在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存续的时候要不忘可能灭亡的悲剧。这表明,越是长期执政的时候,越要警惕“历史周期率”,越要增强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我们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75年前的“延安窑洞对话”至今令人警醒。黄炎培先生指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没有一事不用心,后来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最终没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这就是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在已经90多岁,马上要进入百年了。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立志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他说:“我讲这个话时也是有深深的忧患意识的。”

  从我国历史看,秦朝、北宋、元朝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强国,后期由于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怨沸腾、反抗不断,终究苟延残喘、奄奄一息。这说明,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天下兴亡,总是事出有因。苏共存在86年,苏联存在74年。为什么苏共在20万党员时建国、200万党员时卫国、2000万党员时却亡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执政中丧失了初心。

  现在,我们党成立99年了,新中国成立71年了。我们党的历史超过了苏共,我们党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还不及苏联。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党的历史将接近130年,新中国的历史将达到100年。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预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孔子到现在不过70几代人,却经历了两千多年。几十代人的时长,要按千年来计算,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党要永远年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必须时刻保持敬终如始的忧患意识。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党的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治而不忘乱”表明:要有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经验显示,变乱经常是由于自以为国泰民安造成的,因此在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大乱的不期而遇。因此,越是繁荣稳定的时候,越要看到自身存在的的问题,越要增强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历史的治乱规律是“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一时天下大治,但因穷奢极欲、搜刮民财而随之天下大乱,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汉朝经历“文景之新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最终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为什么马克思称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奇异的悲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丧失了忧患意识,对国家面临的内外风险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盛极而衰。

  现在,西方在“路口”,中国在“路上”,国际上的“乱”和我们的“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越是在“治”的时候,越要看到“乱”的隐患。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明的消亡皆因自杀而非他杀。”《红楼梦》里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说过一番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外部进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出现问题。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在新时代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将居安思危、敬终如始、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气概,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明天。

  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在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八项规定时就指出,“全党全国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报告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报告还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其中包括“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主题就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增强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进步发展的。我们既要对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复杂的道路保持清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彰显了积极昂扬之情,与此同时强调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保持了谦虚谨慎、行稳致远之态。

  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坚守。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万里长征第一步”来告诫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歌词,就沉浸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蓬勃,我们充满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治理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曾创造辉煌又饱经沧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等,这些治国理念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重要基因。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汲取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的一种重要责任

  忧患意识是基于对新时代形势和任务的科学分析。忧患指对事或物的忧虑、担心、发愁等状态。意识是现实的反映,既不能空泛讲忧患意识,也不能无根据地讲忧患。无病呻吟,顾影自怜,这种无中生有的意识,不是忧患意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种夸大现实的意识,也不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准确把握,对未来发展的科学预见。今天强调忧患意识,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综合分析,我国正处于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亟待增强忧患意识以防范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体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进行伟大斗争以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斗争的对象包括“五个坚决”: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斗争的锋芒所向,实际上也是风险和挑战的具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初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还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忧患意识是重大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千万不能高枕无忧、歌舞升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要以底线思维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忧患意识是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增强忧患意识以提高对风险的洞察力。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非典疫情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的警惕性。

  增强忧患意识以提高对风险的防御力。防患于未然,要打有准备之战。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于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急管理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应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依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增强忧患意识以提高对风险的战斗力。面对风险,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一要坚定信心。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二要依靠党的领导。越是兵临城下,指挥越不能乱,调度越要统一,要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本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战胜疫情之根本保证。三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四是要保持斗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勇于担责、善于履责、全力尽责。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kaidianxinde/679263.html

《党课: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