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理财

国内储蓄 中国高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

【www.dagaqi.com--储蓄理财】

国内储蓄篇一

中国高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高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晨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3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即使受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从1979—2009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经济学家预测,五年之后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是,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失衡问题作出了论述与建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的失衡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未来面对的最大难题。

关键词:高储蓄率;影响因素;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53-02

一、综述

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高储蓄、低消费。高储蓄率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组的资金,但是储蓄率过高过快增长却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1.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的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不利,过度的储蓄率将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高储蓄率在非充分就业下将产生产能过剩,造成社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低消费率将造成经济发展的瓶颈,难以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2.高储蓄增长带来了长期的储蓄- 投资缺口,这导致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加大。当国内的储蓄未能在国内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将进一步导致持续的贸易盈余进而产生高发的贸易摩擦。总储蓄率较高意味着终端消费的缺乏以及对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的高度依赖,容易造成经济风险的过度暴露和经济结构的失衡。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全球资本流动的失衡。 看封闭经济的情况。在需求决定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中,国民产出可以被简单地分解为消费和投资两大类,即Y= C+ I,或者,等价地变成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等式: S= I。这时,如果投资大于储蓄,出现所谓“储蓄缺口”,意味着一部分投资得不到国内资源的支撑,经济将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反之,如果投资小于储蓄,出现所谓“ 投资缺口”,国内资源将得不到充分利用,经济将处于通货紧缩的压力之下。在开放经济中,国内的储蓄缺口或投资缺口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储蓄或国外投资予以平衡,即Y=C+I+(X-M),其等价的表示就是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之差等于国外需求: S- I= X- M 。

国内储蓄篇二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中 南 大 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刘丽

考 籍 号:XXXXXXXXXXXX

年级专业:2013级金融管理专业

指导老师及职称:XXX 教授

学 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5年09月{国内储蓄}.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

学 生:刘丽

指导老师:XXX

(湖南中南大学××××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

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3

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慨念 „„„„„„„„„„„„„„„„„„„„„„3

(一)储蓄的决定因素„„„„„„„„„„„„„„„„„„„„„3

(二)有关居民储蓄影响的因素„„„„„„„„„„„„„„„„„„„„4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4

(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5

(二)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7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7

三、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8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8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8

四、降低储蓄率的对策„„„„„„„„„„„„„„„„„„„„„„„„9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9{国内储蓄}.

(二)缩小区域差距、降低不确定性„„„„„„„„„„„„„„„„„„9

(三)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0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1{国内储蓄}.

五、结论与对策„„„„„„„„„„„„„„„„„„„„„„„„„„„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13

前言

今年来,海内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中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居民储蓄是中国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

{国内储蓄}.

的上升。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

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国内储蓄}.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攀升到2010的303093.01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①2014年人

国内储蓄篇三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9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49%,呈增长势头。在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该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其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市。高储蓄率、高储蓄额的现状已经引起我国领导人士的重要关注。他们正在积极寻找一定的方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使我国的储蓄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高储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 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1993 年 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 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 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 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 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 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 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

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 例逐年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 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上。

{国内储蓄}.

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 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 万亿元。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

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 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 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除以 上的预防性储蓄外, 还引入了近期影响较大的信用机制和 投资渠道因素) ,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 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 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2002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

2010年末,全国居民存款余额为71.3万亿

我国近年储蓄率在世界名列前茅,1994年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二,1996年储蓄率高达41.4%。1991年到1996年出现11100亿人民币的存差。{国内储蓄}.

国内储蓄篇四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储蓄率之谜”的再探讨

作者:江春 冯丝卉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4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关键词:中国储蓄率之谜;生命周期假说;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4-0008-06

一、引言

早在2000年,克雷(Kraay)就发现,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有较少几个国家的储蓄率与中国接近)。也许有人会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归于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增长,但莫迪里亚尼和曹(Modigliani和Cao,2004)发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高增长时期的储蓄率。由此,莫迪里亚尼和曹(2004)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国储蓄率之谜。自此之后,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莫迪里亚尼和曹(2004)对中国1953—2000年的储蓄率进行研究,发现1970年时中国的储蓄率尚为2.02%,1978年后显著提升,到1994年到达最高点33.75%,然后缓慢下降,但到2000年时仍维持了23.55%的高水平,他们称这一现象为“中国储蓄率之谜”。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OLS估计,他们发现长期收入增长率、人口抚养率的倒数、收入对长期收入增长率的偏差、通胀率均对家庭储蓄率有正的且显著的影响。堀冈和万(Horioka和Wan,2006)使用1995—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家庭储蓄率受到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通胀率的显著影响。他们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储蓄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美国尼尔森公司(2010)针对中国储蓄率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应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中国人过于节俭;相反,他们认为,中国人在各个阶段生活成本比较高,人们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维持了过高的储蓄率。另外,他们认为信贷环境对中国高储蓄率也有巨大影响。夏蒙和普拉萨德(Chamon和Prasad,2010)使用1990—2005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增长率对储蓄率具有正的且显著的影响,但人口结构变量、滞后消费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纳巴(Nabar,2011)着重研究了实际利率对中

国内储蓄篇五

我国社会总储蓄率高达( )左右,全社会投资资金的( )来源于国内储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国内储蓄篇六

我国社会总储蓄率高达( )左右,全社会投资资金的( )来源于国内储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xulicai/5904.html

《国内储蓄 中国高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