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验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技术: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

|

【www.dagaqi.com--创业经验】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技术: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一篇

  [农广天地]宝庆竹刻(20111216)

  宝庆竹刻起源于明代,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它与传统的竹刻和竹雕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竹簧工艺的发明,也就是竹簧雕刻,使以后竹刻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宝庆竹刻分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三大类,题材以古典人物、山水亭榭、花鸟鱼虫等为主。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技术视频同步解说词:

  初冬的一个下午,在邵阳水府庙的茶馆里,几位老人正在讨论着什么问题,这几位老人是从事宝庆竹刻工艺几十年的老艺人,他们此刻的讨论正与宝庆竹刻的发展有关。

  宝庆竹刻又称邵阳竹刻,因产于湖南邵阳而得其名。

  邵阳,旧称宝庆府。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地,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资江和邵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邵阳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这里也盛产楠竹,自古以来,竹制工艺十分发达,宝庆竹刻,就是从实用竹器制作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是古邵阳民间工艺的瑰宝。

  据明朝《宝庆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举人潘应斗曾将其叔潘一龙和众高手们的竹刻技法、刀法一一记录下来,汇篡成《大来堂制艺》,因此,《大来堂制艺》成为后人研究宝庆竹刻历史和传统技法的重要资料,也是关于宝庆竹刻历史最早的记录。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宝庆竹刻逐渐形成了竹根雕刻、竹青雕刻和竹簧雕刻三种雕刻类型,其中竹簧雕刻是宝庆竹刻所独有的,它集竹根雕刻与竹青雕刻特点于一身,是宝庆竹刻类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发明使竹刻艺术的大件化创作和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并对中国竹刻工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宝庆竹刻发展到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曾取得过如此辉煌成绩的宝庆竹刻如今已面临将近失传的困惑,宝庆竹刻制作工艺难以为继的焦虑正笼罩着这个行业,街头茶馆几位老人的讨论和思考也正为此。

  竹根雕刻

  一把槌子,一根凿子,一段历史,孤独的槌声穿越千年,记载着宝庆竹根雕刻悠久的历史。

  竹根雕刻在邵阳本地称竹兜雕刻,竹兜也叫竹根,宝庆的竹根雕刻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竹根雕刻是以竹根为材料、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经巧妙构思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宝庆竹根雕刻主要特点是粗旷、大气、古朴,富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在雕刻上大胆运用留节雕刻法,使作品造型古朴,生动传神。留节雕刻法是利用竹势竹态,充分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态,大胆留节,采用凿、削、雕、刻的手法,塑造人物和物件。

压花工艺品制作方法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二篇

  [农广天地]压花工艺品制作(20140815)

  压花是利用不同的压花工具,将植物材料经过保色压制,制成平面花材的过程,以压花作为基本的材料,制作成工艺品,就是压花工艺品的制作。压花工艺品保色性好,能保持花材很长时间不褪色,压花工艺品构思巧妙,庄重典雅,浑然天成,是一种精巧的工艺品。本片就将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压花工艺品的制作技术。

   花草工艺品包括压花工艺品和干花工艺品。前者是利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叶、蝴蝶蜻蜒等,经过压制干燥制成的工艺品。后者是利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枝经过脱色、漂白染色、干燥后制成的各种干花工艺品。

   花草工艺品既是真正的花草,又具有永不凋谢、不择场地,不需抚养的特点,最适合当今这个忙碌、紧张、高速的时代,一诞生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湘西青年张松2002年打工回到家乡后,利用家乡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出花草书签、花卡、贺卡、相卡,压花画等压花工艺品,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据悉制作干花工艺品不需设备,在我国一些贫困边远山区,不仅有各种类型的野生植物,更有过剩的劳动力,利用漫山遍野取之不尽的花草植物做成各种花草工艺品,是开发当地资源的一项利润较高的项目,有着很好的前景。

  相关新闻:

  1996年国庆,在广东打工的张松和朋友去佛山玩,看见一种用蝴蝶做成的书签要卖5元,也想自己试做一下,但由于蝴蝶太厚过不了塑,他折腾了半年多也没有结果,只好作罢。

  2002年,张松随便翻看以前的书本时,看到一张书签,才想起自己曾经摆弄过的蝴蝶。他想,蝴蝶覆不了膜,那能不能用真花做成书签呢?经过一个星期的试做,书签终于做成了。但书签上的花草不仅形状变了,颜色也变了。这次张松没有放弃,经过半年多的刻苦钻研,通过压制干燥,张松解决了花草变形变色的难题。

  2003年“五一”前夕,张松制作了800多张有花有叶的书签贺卡,送到城里的几所中学商店代销,短短一周内就被学生们抢购一空。真花产品如此受城里人和学生的欢迎是张松始料不及的,回家后他动员了全家动手,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张松和妻子刘燕飞一道,不仅解决了花材褪色、发霉的难题,还开发出了一系列压花工艺品、叶脉工艺品、蝴蝶昆虫工艺品、五谷字画工艺品和干花工艺品。如今,他们已开发出系列产品,如压花蝴蝶、书签、花卡、贺卡、相夹、台历、手机链、钥匙扣、项链、手镯、包饰、烟灰缸、压花画、七彩画、婚纱画等压花产品。

  从前湘西大山里分文不值的野花野草,经过张松夫妻俩的加工,一年就卖出了30多万元。2005年春节前后,他们销售了10多万元的产品,还办起了一个10多人的工厂。对于张松制作的压花作品,许多学生都很好奇。针对他们的好奇心,张松开设了一个花吧,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产品,体验创作的快乐。

  随着市场的扩大,张松发现简单的压花产品只能吸引学生,为了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他开始摸索制作了压花像框、压花装饰画等系列产品,他们还和浙江一家工厂合作开发了更高档的产品,这些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得到了顾客的喜爱。

  现在的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返璞归真,花草工艺品由于采用了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花草树叶及蝴蝶、蜻蜓做成,绝无雷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及表达情感的个性需求,由此延伸出的各种工艺品在礼品和旅游用品市场上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该项目投资小,见效快,比较适合资金量不很充足的下岗工人和打工者。

天然水晶工艺品制作技术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三篇

  [农广天地]天然水晶工艺品(20120316)

  天然水晶工艺品是指利用天然水晶原石为材料,经过设计、雕琢、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精美工艺品,主要以具有装饰效果的摆件为主,题材众多,但无论哪种题材的水晶工艺品,都以其晶莹剔透的特性、清新脱俗的美,璀璨夺目的光芒,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本期视频介绍天然水晶工艺品制作技术。

  

仲富兰博文短论(58)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四篇

非遗图说(57)

宝庆竹刻

图104—109

国家级非遗项目345号

立项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湖南 编号:ⅤⅡ—46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邵阳市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在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宝庆竹刻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曾剑潭

相关链接

一、简介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的传承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黄道婆元代棉纺织革新家。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元贞年间,她把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并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据传说,黄道婆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

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二、溯源

我国汉民族最早采用的纺织材料是葛、麻纤维,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曾出土有葛、麻织物,《韩非子o五蠹》关于远古尧时代的记载也曾提到"冬日裘,夏日葛衣",西周时,葛、麻纤维仍是主要的纺织原料。秦汉以后,葛因生长期长,加工困难,逐渐被麻所取代,而麻一年三季收割,故得以在全国快速推广。

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葛麻开始退出主要纺织衣料的行列,成为专门的盛夏轻薄型织物和丧服的主要面料。虽然棉花种植在我国大范围普及和棉布生产已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但据记载,我国境内的棉花种植早在夏之前即已出现于南部和西南地区。古代海南岛一带,生长着一种开花吐絮的灌木,为落叶大乔木,当地人们用它纺线、织布,再利用天然的矿物、植物染料染绘出来,制成服装。这种灌木就是棉花,与今天织布的草棉不同,俗称"木棉"。据古书记载夏禹时代,西南边疆和海南少数民族曾将织就的棉布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头领。西南一带也生长着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的木棉,用现代植物分类的观点来看是一种海岛棉。秦汉时期,海南岛黎族以生产"广幅布"而闻名,这就是棉布。

唐代,海南和西南各地的棉织工艺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制作工艺上和印染、刺绣相结合,在纺织原料上与丝相搭配,走出了各民族不同的发展方向。海南黎族的棉织发展主要体现在纬织工艺上,把棉纱和丝线组成经纺彩纱,运用五色纱线织成色彩鲜艳的立体图案。方勺在《泊宅编》卷三中说:"今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

2010年4月19日

原载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网站“民俗传播网”,地址:

竹刻器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五篇

编辑提纲

编按:前言

一、竹刻的历史:上古、唐宋、明清

二、竹刻的艺术:竹刻的多样性;竹刻体现的文人情神

三、古代文人之于竹刻的热爱——文人生活中竹刻的重要性与精神需求

四、竹雕的收藏

五、竹刻拍卖:国内外拍卖情况:王世襄俪松居、翦淞阁,香港苏富比佳士得

国内外对竹刻的兴趣理解,中国南北方对竹刻认识的比较

六、竹刻展览:嘉定博物馆开幕展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上博:竹镂文心

后记

竹刻器 文人最精妙的侧写

竹刻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利用竹子纪事,西周时期,竹子已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传承几千年,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中国人对于竹子的情有独钟可见一斑。文人雅士把竹比喻四君子之一,竹刻器遂演变成君子文房中之必备佳品,《CANS艺术新闻》曾经在2009年8月期做过的竹刻器中的怪竹专辑,展示了文人雅好之竹根印,在拍卖历程中,竹刻器占据文房雅玩中的最重要部分。本期《CANS艺术新闻》再次整理历年拍卖市场出现的「竹刻器」,编辑制作成竹刻器专辑。

自古以来,竹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就扮演了极重的角色。操作之具,起居之器,争战之备,每取给于竹。六书盛行,削竹为简册。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造纸术发明以及纸普及之前,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和书写工具,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竹子的使用广泛,在《礼记·玉藻》中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用竹于典仪,且有文饰之施焉。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六朝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庚信有《山怀捧竹根句》,皆为竹制之工艺品,而有殊于一般器用。唐宋两朝,竹雕已具备不同刻法,惟传世器物及知名刻工绝少,文献记载亦鲜有,当时尚未形成专门艺术。竹刻形成专门艺术,约在明代中叶,渊源风貌,自不能脱离

时代,与诸工艺正互影交光,息息相通。竹刻虽小道,亦如书画诸艺,不同时期,各有其时代风格。

中国人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装饰,与雕花的玉、石 、骨、木器本无差异,在原始社会遗址中,也曾发现有雕饰的竹器,但竹材易坏,很难保存至今,竹刻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成一门专门艺术则在明中期以后,仅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术家致力于此,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自仿效,习之者众,才形成专业,竹刻源流依作家地域,分布于嘉定,金陵。清人金元钰着《竹人录》推开派的竹刻家为嘉定的朱松邻,金陵的濮仲谦,朱鹤的创深刻法,包括浮雕和圆雕技法,主要特征是「高、深、透」,也就是「薄地阳文」的雕刻形式。朱氏竹刻用刀如运笔,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对后世嘉定派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金陵派创始人濮澄,创浅刻法,他的雕刻技艺与嘉定派相反,技法特点是不追求精雕细琢,只就竹材的天然形态稍加凿磨,所以当时人称「大璞不斫」。据文献记载,二家并不专事刻竹,而兼用犀角、象牙、紫檀等雕制器物。可知竹刻与犀、牙等刻件,往往出于一人之手。竹刻之所以能形成专门艺术,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竹材价贱易得,可供大量采用。另一方面,正因竹材易得,刻者必须殚精竭虑,创多种技法,博采各种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发挥竹材的特点,攀登这一艺术的高峰。只有如此,才能与珍贵的犀、牙、紫檀等刻件一争长短。这促使竹刻家必须创造出艺术价值高于一般工艺品的作品。竹刻器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形制最繁多,技法最多样的艺术品。以嘉定竹刻为例,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插屏、抱对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嘉定竹刻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十余种基本技法。明清两代辈出竹刻大家,如明代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以专刻留青的明代竹人张希黄(宗略)等,自清初至乾隆时期的吴之璠、封锡禄、周颢(芷岩)、潘西凤等等。这些名家作品多数归藏于各大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市场中真品难得一见。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文人之于竹刻器的热爱,在于赋予竹子本身的高洁与浪漫,竹刻器也从生活用具转变成了文人寄思咏怀的载体。在温暖的唐代,喜热喜湿的竹子在长安随处可见,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一天与众王子在竹林间散步,指着眼前的竹子对众人说:「人世间的父子兄弟,常常有离心离德相互倾轧的情况,但竹子却不同,它们宗本相亲,相互扶持,终生不离不弃,实在是有情有义」。竹子被称为「君子」,并不只因为「竹子之义」。而是因为竹材中虚劲节,古人以竹比德。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唐宋两代颂竹的诗句有百余首,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关于竹子的名言「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轼「身与竹化的审美意象」。

晚明文人有标榜清高独介者,以山人、道人自号,达官富绅喜爱附庸风雅,多采用金、玉、象、犀作为文房清玩材料,因此使用竹材本身就是一种叛逆的标榜,代表文人之品味。使用荒亩杂生的竹材创作,取之于自然又不损伤自然,正是传统文人对大地的尊重与向往,竹人以最无富贵意蕴的材质来创作,不求此材如金石般立于天地千年而不败,其心思之谦卑,而其意又清高。实际上,竹刻艺术在

发展之初便不同凡响,嘉定竹刻创始者朱松邻,实为诗人、画家,非以刻竹谋生者,而是凭其书画造诣、善运巧思以刀作笔,施之竹材,于方寸之间作大块文章,手制之物是为文友酬赠之作,非为工匠谋生之商品,尤为时人所重。十八世纪以前,以竹刻名家者,各有其本业,如沈汉川家族世代业医,侯曾崤曾出身望族、周芷岩为大画家。因此,竹刻为晚明文人所重视之「艺」,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中将刻竹与焚香、洗砚、鼓琴、看山、临贴等同列为「一人独享之乐」,由此可知,竹刻初始即依附于文人生活圈,作为文房清玩,小众流通于文人社群,并非大众消费商品,区别了其它艺术品。

竹刻器是文房收藏中的大项,由于价格不高,竹雕器也成了众多普通收藏者的首选。竹雕虽是小器,往往需要穷工极巧、精雕细琢。且竹雕是有机材质,不易长久保存,所以明清以前的作品极为罕见。干燥的北方不能保证竹刻器的储存条件,加之,明清以来,文人名士多出自江南,由此长江以南成为收藏竹刻器的重要地域。

竹刻器在文房艺术品拍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竹刻器在文房艺术品拍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文房杂项拍品在拍卖市场上属于陪榜角色,成交价与陶瓷器、铜器、石雕不能相较, 1995年,香港乾坤堂万健在伦敦苏富比春拍,以46600英镑拍得清康熙〈竹根雕白菜〉,创造竹刻器拍品的天价。2002年10月,伦敦嘉木堂举办【翦淞阁-文房清供展】再度拉升了竹刻文房器市场价值,这次展览强调作者、来历、出处,试图把文房带往类似中国瓷器市场官窑瓷器定位上经营,这个定位确定了高价文房清供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北京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通过展览,出版方式的渗透,北方买家对于竹雕作品产生兴趣与关注。此时,文房在北京具有了天时地利,只差人和。

2003年,文房市场迎来了一场重要的专拍,这场专拍使人彻底改变了对文房用品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人和,这场拍卖是中国嘉德于2003年春季举办的【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成交额逾6300万人民币,竹刻器是其中重点,全部拍品悉数成交。无论如何,王世襄专拍在中国拍卖历史上都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唤醒了当代中国人对于文房清玩中最细腻的情节,这场拍卖的重大意义,已经在如今的文房市场中充分体现,当年之拍品,如今涨幅全在几十倍以上,文房拍卖的成交额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十年过去,今天《拍卖年鉴》整理出的竹刻器拍品中,尚有一件俪松居2003年的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三松制款,成交价264万人民币。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几乎所有门类都处于井喷状态,一时间,中国人似乎需要有一个可以发泄资金的管道,竹刻器不再仅仅是古董店里摆弄赏玩的东西,由于多数金额不高,它被转变成拍场一股洪大的势头,成为文房拍场上的常客。这一时期嗅觉敏锐的西方买家开始下手买竹雕文房器,2005年春拍,香港佳士得一件清康熙时期顾玉制〈竹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以1,076万港元拍出,由知名古董商Eskenazi竞得。同年秋季香港苏富比,另一件清康熙〈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顾珏」「宗玉」款,以516万港元成交,买家是伦敦的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

此时,市场已经不能再小看文房小器的能量,它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开始,文房热直到现在都不曾退去。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香港是竹刻器拍卖的重要平台

香港是竹刻器拍卖的重要平台,2006年香港佳士得,一件〈康熙竹镂雕竹林七贤笔筒〉宗玉制款,成交价266.8万港币。香港两家公司竹刻器方面的买家,大部分是台湾和香港客人。凡是有历代名家刻款的竹雕艺术品拍卖,总是价格较高于同类,其中形制又以文房笔筒的身价不凡,超过百万港元成交的往往是这类作品,与此同时,仿名家刻款的竹刻器拍品亦不在少数。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推出重要文房专场,来自知名收藏家Hugh Moss的【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隽物凝思】第二部分专拍,成交额逾4100万港元,其中〈清乾隆御制诗「九如灵芝图」如意〉以1578万港币成交,由电话委托标得,成为本场拍卖焦点。这件作品也成为历年竹刻器拍卖成交排行榜TOP1拍品。竹黄技艺始于乾隆一朝,以竹材淡黄内层转附贴木心施艺,作光素表面,或作浅雕,以达深浅色彩相互辉映之效。竹黄技艺多数施于盒上,此如意拍品,市场上仅现此一件。榜单上的TOP2拍品同样是竹黄器,由北京翰海拍出的〈竹贴黄刻云龙御题诗文长方盒〉二件,成交价985.6万人民币。由北京买家竞得。

翦淞阁是文房市场的重要推手。从2006年开始,翦淞阁与苏富比、中国嘉德合作多场拍卖专场,均取得傲人佳绩,在孜孜以求的经营下,翦淞阁成为俪松居后文房市场的票房保证。2006年中国嘉德【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带动了新一波的竹雕文房热,此专场包括竹雕、犀角、砚台、漆器、铜器、紫檀、黄花梨等各类文房名品116件,是继2003年王世襄专拍以来最具规模的一次文房专拍,此次专拍成交率84.48%,总成交金额3591万人民币。其中〈晚明 张希黄制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壬寅冬日希黄制》行书款,成交价165万人民币。自2006年首度与中国嘉德合作,每两年一届的【翦淞阁专拍】几乎都是拍场的亮点。2008年【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2010年的【陶冶性灵——文房清供】专场,2012年,【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都令业内叹服翦淞阁以文化为主线的经营理念,以及主人内心深厚的文人情怀。翦淞阁俨然是当今一块文房市场的金字招牌。翦淞阁对竹刻市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传统意义上模糊的文房市场做了清晰的划分,将竹刻器收藏回归到明清两代文人的审美范筹,名家名作和名人旧藏的拍品被放大化,将明清两代精品与后世或普通的拍品拉开距离,使文房精品与其它门类的精品划上了等号。

其它竹刻器专场同样获得佳绩,如2011年3月中国嘉德四季第五十二期上的【叶义旧藏竹雕】专题拍卖,成交率100%,作为著名竹雕收藏家,叶义的大部分竹刻藏品都按照其遗愿捐赠给了香港艺术馆。因而此次拍卖的基本上都是比较普通的藏品,但依然取得不俗成绩,从侧面可见近两三年中竹刻器拍卖行情升温迅速。而从《拍卖年鉴》中整理出的自2003年至2012年的前四十大成交排榜中,高价竹刻器拍品多数来自近两三年。除了货币通涨,相信更多原因来自文房器受到市场重视的程度。

国家博物馆相继举国竹雕展

2007年12月1日,筹备已久的嘉定博物馆终于落成启用,【竹雕艺术展】于博物馆落成同时开幕,嘉定博物馆因收藏竹雕名品不多,只出品15件;上海博物馆出品25件,对历代竹雕艺术有深入研究的【翦淞阁】主人黄玄龙负责海外遗珍60件,以致有100件竹雕名品将参加展出,是近年最具规模一次竹雕艺术展出。海外六十件竹刻器,分别来自台湾、欧、美、日等海外收藏家,涵盖历代名家竹刻精品,可说是近年关于竹刻艺术最具学术性的一次展览。并将此六十件展品出版。2012年4月29日,【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启幕,共有展品190余件,由嘉定独诣、金陵宗风、留青别裁三个板块构成,系统展示明、清、近现代的竹刻名家名作与不同流派、地域风格的竹刻精品;展览遴选了最能代表竹刻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的文人竹刻精品,构成了中国文人竹刻发展历程的完整序列。这两次重要的展览为竹刻器市场奠定了学术的基石,嘉定竹刻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重视。

竹刻器常常以特有的清雅脱俗之气洗心涤尘。钟情于竹刻的收藏者认为竹雕古朴无华的工艺特色,耐得寂寞,也是竹之本性使然。竹刻器使如火如荼的拍卖市场流动着其它门类不能具有的清新淡雅。摩挲着一件明代的竹刻精品,在感怀先人的奇思精巧与文人艺术的精深奥妙时,也正是对古代文化最精妙的侧写。

传统工艺分类表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六篇

国家颁布的中华传统工艺分类类别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七篇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1、竹刻•嘉定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

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厚。祖孙三代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的基本品格,在历史上被人称为“三朱”。“三朱”之后,李流芳、娄坚等“嘉定四先生”在书画之余,亦承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代康熙年间,吴之创薄地阳文刻法,秀媚遒劲,层次多变,被时人称之“鬼斧神工”。另有封锡禄、封锡爵、封锡璋三兄弟,精于圆雕,擅作人物,作品生动传神,将嘉定竹刻推入全盛时期。至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而以周颢为领军人物。周颢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康熙及雍正两帝不仅收藏,还将艺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皇帝则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嘉定竹刻艺人刻录。晚清时,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内,作坊林立,店铺繁多,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申竹芗的“瑞芝斋”及“潘松云斋”、“谢荫轩”等均有一定影响,但此时整个竹刻行业已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现在这一技艺主要的传承人有范勋元、张迎尧、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乐平、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庄龙、周铿、张伟忠、蒋玉铭等。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艺人大都已转业。而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画画家亦无人操刀刻竹,书画家和竹刻艺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所有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2、竹刻•宝庆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邵阳市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在20世纪90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现仅存的二十多名老艺人亦年事渐高。宝庆竹刻正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曾剑潭 罗启松 徐秉方 乔锦洪

3、无锡留青竹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非物质遗产:Ⅶ-46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留青竹子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留青,即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4、常州留青竹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常州市

非物质遗产:Ⅶ-46

留青竹刻是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二次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它的特点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竹刻艺人在这层竹筠上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显示较强的立体感,又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深月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竹肌颜色渐呈紫红色,犹如初熟樱桃,抛光之琥珀,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

5、黄岩翻簧竹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非物质遗产:Ⅶ-46

黄岩翻簧竹雕制作工艺是:首先刨去大毛竹的青皮和竹肉,通过分层开片,翻出l毫米左右厚的竹琶;然后,再把竹簧破开,放任锅内煮,将它软化压平,用胶将竹簧胶合在木板或竹片制的半成品坯上,刨光成型,这就是“翻簧”。艺人们在上面进行深雕或浅刻,便称之为“翻簧竹雕”。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刨光、胶合、制坯、造型、整修、印花、雕刻、镶嵌、彩绘、喷漆等多道工序。黄岩翻簧竹雕具有纹质细洁,花色多彩,色泽古雅,牢固耐用等特点。产品品种主要有茶叶盒、邮票盒、烟盒、首饰盒、糖果盒、笔筒、花瓶、台灯等实用品,有台屏、挂屏、壁挂等装饰性强的欣赏品。

6、江安竹簧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江安县

非物质遗产:Ⅶ-46

竹簧雕刻主要产于四川江安,故又称做江安竹簧雕刻。据说早在北宋时期,江安人民就开始利用楠竹编织箩筐、背兜、椅子、蒸笼等日常生 活用品。后来,逐渐由粗到精,在筷子头上雕刻狮子、龙凤。将楠竹削去外皮仅留一 层竹心、竹簧片,用胶贴在木板或铁片上,然后把图案雕刻在竹簧片上,制造各种用 具和装饰品。历经世代相传,今已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竹簧工艺美术产品。这些竹簧 工艺品,质优工细,深得人们赞赏,在六十年代,江安竹雕工艺产品就已远销日本、 法国、西德、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港澳地区。

品种:江安竹簧雕刻工艺产品品种丰富多彩。今有竹器雕刻、竹簧镶嵌、竹簧雕刻、竹丝镶 嵌、竹筋皮制品等5大类,140个品种,300个花色。图案题材有反映山川名胜的“峨 眉风光”、“都江堰”等;有用带麻雀斑纹的红豆木、乌木、楠木等优质材料作配料, 组合成花卉草木;有取材于古代传说的“麻姑献寿”、“哪吒闹海”等;还有象征吉祥 如意的动物,如龙、凤、熊猫等图案,栩栩如生。

特点:江安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南岸,所产的楠竹具有纹路精密,竹青如绸缎,竹簧如象 牙骨的特色,是竹簧雕刻的上乘原料。竹簧经过处理,黄橙莹润晶亮,具有淡黄象牙 色泽,被誉为“竹象牙”。

工艺:近年来,江安竹雕艺人们继承空雕、浮雕、浅雕等手法,创造了竹簧镶嵌、画笔勾刀 等新工艺,把原来的浅雕、浅浮雕发展到着色、彩色竹雕、彩绘和主体浮雕,突破了 楠竹本身形态的束缚,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

7、嵊州竹编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嵊州竹编遍布全市产竹区,上规模的有嵊州市区、苍岩、长乐、崇仁、黄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

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1949年后,竹编艺人合作办场,创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嵊州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七千余个花色品种。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嵊州竹编有竹编模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个特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深受好评;竹编《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引来一片赞誉之声。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工艺竹编厂已于2002年11月停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亟待抢救、扶持。

相关传承人:

俞樟根 宋增礼 何福礼 牟秉衡

8、竹纸制作技艺 时间: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夹江县

浙江省富阳市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

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康熙皇帝指定为贡纸。

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原材料供给困难,传承乏人。夹江全县虽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挖掘。

浙江富阳素有“土纸之乡”的称号,其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富春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

富春竹纸具有纸质柔软的特点,即使卷舒过久也不会出现墨渝的现象,同时也不易为蠹虫蛀蚀。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竞出,行销国内并出口日、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其中,昌山纸获1915年农商部最高特货称号和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京放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元书纸和乌金纸获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刷黄纸和五千元书纸获1929年西湖博览会一等奖。

富春竹纸在继承我国传统造纸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如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制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艺,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无。富春竹纸制作技艺是富阳造纸工匠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伟大发明造纸术的重要个案。

伴随着富春造纸技艺的传承,富阳地区还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伦、纸工谚语、山歌和长篇民间叙事歌谣《朱三与刘二姐》等民俗文化内容,说明富阳造纸技艺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目前虽仍有人沿袭传统造纸技艺生产竹纸,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陷于窘境,加上造纸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纸传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杨占尧 庄富泉

9、东阳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非物质遗产:Ⅶ-51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东阳竹编实用产品有篮、盘、包、箱、瓶、罐、家具等20多种;动物竹编产品有鸡、鸭、鹅、兔、狗等,形象夸张生动。东阳竹编较精细的作品,可在一寸见方面积内,用120根细篾丝编制,因而造型生动,富于变化。东阳竹编艺人马宣华编制的大型作品“香炉阁”,运用了三十多种编织技法,并

汉族工艺美术民俗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八篇

3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报告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第九篇

消逝的存在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报告

制作者(合作):高二八班王也挺高二四班斯乃瑾

一、活动目的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楼林立,灯红酒绿

的街道,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把许多文

化逼到了角落以至于许多文化濒临消亡。民族文化是

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明,因此开展“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专题调研十分必要,唤醒人们对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也让人们了解濒临失传的技艺。

二物质文化遗产①含义: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

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刻和雕塑、书籍、书

法与绘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

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

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文化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等区域。

②举例: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

的城湖空间特征、

“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

敦煌莫高窟

中间话

现如今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受到法律严密的保护,但由于是开放的,或多或少受到

现代化元素的冲击,失去几分原本的韵味。同时,游客的道德素质也是影响其保

护的重要因素,文化遗址被破坏的现象频繁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因此,为了更好

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③濒临失传的技艺: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在元

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2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④手艺人

张德和(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浙江,根雕

李淑英(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广东,潮绣

才让当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2007年10月17日)中国十佳民间艺人)—青海,唐卡

……

·走进身边的民族技艺

①图片

1、东阳木雕雕刻

东阳木雕因地得名。它与乐

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

广东金漆木雕并称为中国四

大木雕。四大木雕流派纷呈、

特色明显,延绵上千年的技

艺传承使各流派木雕文化底

蕴丰厚、技艺难分伯仲。但

民间公认的说法是东阳木雕

乃四大木雕之首。盖因东阳

木雕传承有序、名家辈出、

精工善艺,佳作繁多之故。

2、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曾几度辉煌、独领风骚,为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延递到市场经济的二十一世纪,竹编技艺后继乏人。目前东阳竹编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特艺品种一“东阳竹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3民间匠人

老篾匠蔡茂生坚守竹编手艺70年

曾几何时,制作竹器就是个铁饭碗。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能够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竹器日渐式微,篾匠这个称谓,也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家住虎鹿镇蔡宅村的老篾匠蔡茂生从事竹编工作已有70个年头。他说,这辈子他都要坚守这门正在消失的手艺。东阳木雕传人陆光正

从事木雕业55年,陆光正创作了东阳木雕珍品四百多件,且不断有新作问世。在学习木雕之前,陆光正喜爱的是音乐,但他的画也画得非常好。艺术是相通的,

音乐和美术交织在一起,让陆光正的东阳木雕作品清丽脱俗、气势磅礴。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jingyan/15996.html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 宝庆竹刻工艺品制作技术: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