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分析

东阳竹编:再造传承链 东白竹编厂困境求生

|

【www.dagaqi.com--创业案例分析】

  东阳竹编是产自浙江东阳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东阳竹编:再造传承链 东白竹编厂困境求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阳竹编:再造传承链 东白竹编厂困境求生

  像处于转型升级期的许多企业一样,偏居虎鹿镇一隅的市东白竹编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28名职工一进入占地13亩的厂区,就像露珠消隐于阳光下一样,很快归于寂静。而在1996年企业生产最旺盛时,这里有140余名职工,厂区每日人声鼎沸、机器轰鸣。

  面对着眼下每亩5万元的“亩产税”,厂长胡正仁最担心的是东阳竹编这门传统技艺断链。“只要有足够的工人,完成亩产税问题不大。我现在愁的不是订单,而是人手!”

  在许多传统工艺传承人担心于订单无着落时,胡正仁的担忧看似“矫情”,却真实地折射出了传统工艺品“货好不愁卖”的市场前景,更真实地把东阳竹编日益严峻的传承问题推到了台前——时值振兴传统工艺计划大力实施之际,与东阳木雕并称“姐妹花”的竹编却境遇堪忧。

  尽管如此,胡正仁依然不屈不挠地在接续东阳竹编传承链条。

  ①乍惊却喜:徽州肢残青年来东学艺

  在编织车间几乎清一色的中老年人群中,24岁的刁宽显得特别青春。老家在安徽宿州的他,过完年就来到东阳,慕名拜师学艺。“小伙子右手严重畸形,我一看就拒绝了他!”胡正仁毫不讳言,“看到他来学艺,说实话,起初我有过惊喜,但更多的是悲凉——难道东阳竹编已是如此不堪,本地人不肯学,健全人不肯学,好不容易有外地人来学,居然还是肢残人?”

  胡正仁的悲凉不无理由,厂里已有3名残疾人。而刁宽右手残疾,如何胜任竹编工作?“几位老师傅热情介绍我到他们子女的公司上班,说可以从事电脑设计。”刁宽于2015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品设计专业,喜欢传统手工艺的他在一家激光雕刻企业上班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设计不接地气。刚好有位老板向他推荐了胡正仁和他的竹编,他征得父母同意后,赶到了东阳。

  “我们村里没有任何手工艺,从小我就对走村串巷的各种工匠很景仰。”刁宽说,他的母亲是农民,父亲是教师,哥哥是厨师,家境比较宽裕,都支持他追逐梦想。

  刁宽的坚持,让胡正仁从“心灰意冷”中走出,他开始正视小伙子的学艺初衷。毕竟,这是差不多20年来第一次有人来向胡正仁学艺。“我告诉他,年轻人要把手艺学好再去做设计,根基才会稳。”对刁宽的学艺计划,胡正仁毫不含糊,第一步就让他先学剖篾,并根据他的身体情况,为他打制了左手专用的剖篾刀。

  让胡正仁刮目相看的是,仅用1个月时间,小伙子就掌握了剖篾全套工序。于是,他让刁宽每天自己剖篾,然后教他用篾丝编织。“除了平整度有待提高,速度和一般人差不多。”胡正仁说,东阳竹编的特点就是精细,慢工出细活,因此不怕慢而怕糙。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小伙子能不能长久学下去,“他每天早上6点起来,晚上9点才睡觉,特别用功,特别爱问。这样的学生多来几个,我就不怕东阳竹编没人传承了。”他不止一次和刁宽推心置腹,希望小伙子能理解他的苦衷。

  “竹编设计外延很宽泛,我很喜欢也有信心把这门手艺学好。”刁宽安慰这位有着40多年竹编从业史的工匠,“看看车间里的老师傅都60多岁了,我也不忍心走。”

  ②苦口婆心:儿媳女婿转行改学竹编

  让胡正仁欣慰又心酸的是,经过几年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儿媳妇、女儿、女婿都转行从事竹编了。

  女儿胡超飞曾是让胡正仁最自豪的后代,大学毕业后专业从事英文翻译。“生完孩子后我爸碰到一次念叨一次,让我回来跟着他学做竹编。”对此,胡正仁给出的说法是:“自己的子女都不愿意学竹编,如何带动别人来学?”

  “我之前也并非没有考虑过父亲的想法,但出于各种原因,迟迟下不了决心。首先,我父亲的手艺非常好,我已经错过了练童子功的年龄,感觉自己很难达到和超越父亲的高度;其次,我对‘女篾匠’这个名词心存疑虑,觉得在体力方面,自己连竹子都扛不起来,如何能成为一名‘给一根竹子就能做出一件作品’的全能型篾匠?再者,我很舍不得放弃从事了多年的翻译工作。”胡超飞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近几年来,不断有各种机构来找胡正仁,研究竹编工艺;而且胡正仁利用机械改进竹丝镶嵌工艺,引来了众多高端品牌合作,胡超飞开始思考父亲的请求,“我想,在我父亲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我至少可以担任他的助手。”可是,在协助胡正仁与各种机构沟通时,胡超飞发现外界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早已一日千里,竹编已成了“网红”。在这样的氛围中,胡超飞慢慢跟着父亲学起了竹编技艺,还应邀代替父亲到上海博物馆讲课。

  在胡超飞专攻传统竹编的同时,她的先生马俊样也转行做起了“木匠”,每天在机器前制作“红木+竹编镶嵌”的文房产品。他设计制作的香盒、台灯等,以紫光檀结合竹丝镶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但是,目前全厂就他一人制作这些产品,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接触竹编后才发现,上手很快,但要做好很难。”胡超飞说,东阳竹编素以精致著称,最细的竹丝直径以“目”为单位,即使是对视力极好的年轻人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战。而在工作台前坐了几小时,编成的面积只有巴掌大小,也难以产生成就感。“其间我也经历了各种迷茫、踟蹰和磨合。其实,我真正树立起学竹编的信心,是从我剖出了第一把得到父亲首肯的篾丝开始,感觉自己克服了最大的心理障碍。我大嫂蔡雅园婚后基本上相夫教子,现在她也跟着我们做竹编。”胡超飞说,经过3年时间学习,竹编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种“负担”,而是一种“自觉”——3个年轻人自觉地扛起了竹编传承重任,并在此间找到了自信和自足。“过去做竹编又叫打篾,篾匠被人看不起,蹲下像‘鸡娘’,站起像和尚,吃饭都坐在八仙桌的下首。现在它却被赋予了雅致的文化韵味,我感觉蛮自豪的。”去年,胡超飞被评为东阳竹编东阳市级非遗传承人,致力于竹编的传承和宣传工作,并在东阳的两所小学担任特邀竹编教师。“目前我是全市最年轻的竹编传承人,从这种待遇就可以想见东阳竹编的传承危机。”

  ③无奈痛心:每年退掉数百万元订单

  面对着人手不足,几年来,胡正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他把“迎合中式生活、编织难度适中”作为产品研发方向,针对时下流行的茶道、香道,开发出茶盒系列、香器系列,以及小型传统竹编器具“乡愁”系列,在市场上一炮打响。

  但胡正仁更喜欢创作高难度的精品。他利用多种竹编技法制作而成的“沓篮”,一对售价十几万元,编织时间需1个多月,很受高端客户欢迎。“这种高难度的活必须我自己全程编织,实在分不开身,所以推掉了好多。”胡正仁说,仅这项产品年订单流失量就达两三百万元。精细竹丝镶嵌系列产品推辞的订单量也差不多是这个数额。“现在精细竹丝镶嵌每平方米售价约15万元,全厂只有两三名职工能做,工期较长,技术难度大。比较之下,还是做茶盒和传统竹器盈利更快。”胡正仁说,如今他差不多已退出了竹编艺术品领域,专心研发实用生活器具,“见人见物见生活”,身为东阳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他,自然知道竹编要生存,必须融入日常生活。在他带动下,女儿和女婿都开始研究市场。“只是,做小件利润低,因为技术含量低,劳动投入也低。”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胡正仁打算争取跨界融合,与木、革、瓷等多种材料混搭,同时创新产品外观,让竹编朝着时尚化的方向发展。“竹编不是越细越好,而是要美观实用,同时有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技艺。”

  面对传承危机,胡正仁还提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现象:真正的竹编艺人,应该是用手艺把竹子经过完整的流程变成竹编精品,而不是把篾丝变成竹编。他说这也是他让子女和刁宽一定要从剖篾学起的原因。只有掌握了竹子的性能,加工出合格的各种竹料,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竹编创作。可惜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玩”竹编,直接就奔设计而去。“我实在不敢想象,等我们这批人老去时,年轻人找谁去完成他们的设计,东阳竹编是不是会凋亡?”

  竹编传承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东阳竹编的传承困境,由来已久。它差不多与东阳木雕同期步入困境,而在东阳木雕产业化前景越来越明朗的当下,东阳竹编似有在泥沼中越陷越深之感。最大的困境就是后继乏人。

  为此,我市的竹编大师们也在不懈努力奔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专程到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竹编讲座,吸引了不少学子听讲,多位学生因此拜他为师。与此同时,省内外各高校学子也相继来到他的工作室学习竹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利用自己曾经担任市政协常委的便利,多次上交提案,呼吁各界重视东阳竹编的传承与发展,并有意在自己的工作室开设培训班,传授书画平面竹编技艺。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组织竹雕艺人参加技能培训时,也安排了竹编讲座,希望能抢救这微弱的工艺火种。

  竹编看似容易,很多人学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简单的操作。但是,一旦竹编往精细化程度发展,其编织难度往往让木雕也望尘莫及。因为,目前木雕已使用机械辅助雕刻,竹编却仍依靠手工操作,进度缓慢,收入偏低,这也是导致年轻人学习竹编半途而废的基本原因。据何福礼大师介绍,到他工作室学习竹编的,能坚持一年以上者寥若晨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来,只能呆一两个月。由于不了解竹编技艺,大学生们的创意设计转化相当困难,需要老师傅们帮助调整甚至重新设计。“竹编很时髦,学竹编千万不要赶时髦!”有着60年竹编生涯的何福礼反复如此告诫前来学艺者。

  竹编产业化并非没有可能。上世纪80年代,东阳竹编出口红红火火,发展势头甚至一度超过了东阳木雕。可是,本世纪以来,东阳木雕强劲复苏,借助红木家具和建筑装饰两大产业作为载体,发展迅猛。东阳竹编显然缺乏这种“搭车”便利,而且获得的政策资源相对偏少,难免使得弱势更弱。何福礼大师的儿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曾多次与全国各地的竹编艺人有过交流,他认为,虽然就全国的竹编艺术版图而言,浙江立体竹编和四川平面竹编各执一端的大格局没有改变,但全国各地其他竹编流派和产区,已凭借政策、材料及人工等优势紧追而上。如成都崇州竹编,从艺人员众多,政府扶持力度很大。江西瑞昌竹编,工艺无法与东阳比肩,政府扶持力度同样很大,还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建永安、浙江安吉、四川青神等地,政府扶持力度之大更无须多言,举办竹编文化节、建造竹编博物馆。东阳拥有全国一流的技术优势,拥有两位国家级竹编大师、多位省市级竹编大师的人才优势,却因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前景堪忧。

  从国际竹藤组织了解到,中国竹文化节已经举办九届,每次都与东阳无缘。这与东阳竹编在业界的地位颇不相称。

  竹编大师和传承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解决东阳竹编传承困境,人才培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在职业院校开设竹编专业,招收学生。各竹编大师技能工作室必须加大收徒补贴力度,让学徒学艺期间不仅“吃饭管饱”,还能有工资拿。同时,不能再让竹编作为木雕的“配角”,而要从根本上恢复这对姐妹艺术比翼齐飞的格局,千方百计扩大东阳竹编的产业影响力,以举办“东博会”的热情,申办中国竹文化节,让世人重新认识创新发展中的东阳竹编,提振业界的发展信心,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如此,东阳竹编才有望香火旺盛。

  创意加手艺让东阳竹编焕发新生机 一只“斗笠”卖到600元

  上海设计师“蜗居”东阳卖竹编

  在东阳中国木雕城,卖木雕工艺品的摊位数不胜数,但竹编摊位仅数十家家,小背篓竹韵馆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家。

  小背篓竹韵馆虽然面积不大,但琳琅满目的竹编制品,使得整个房间错落有致。背笼、簸箕、米筛、竹帘、椅、篼等竹编制品挂满了房间,如同一个小型竹编博物馆。

  这些竹制品与普通农业生产用的谷筛、箩筐、簸箕等不同,尺寸小了,只有原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基本上都很袖珍。“农用竹编制品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这些袖珍型艺术品。”谭俊太说,许多人将这些袖珍竹编制品买回去当摆件。

  这些手工艺术品也具有实用性,比如这只袖珍竹编斗笠,倒过来就是一个茶漏;这只缩小版的背篓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插花器皿;袖珍簸箕则是茶铲,这只大一点酒坛造型的竹编制品变成了一个存放茶叶的储物罐。

  来东阳之前,谭俊太是上海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从事室内装潢设计20多年,出于对竹编的喜爱,他放弃了上海优厚的待遇,举家来到东阳开了小背篓竹韵馆,卖起了竹编手工艺品。“东阳是竹编之乡,竹编艺人众多,我觉得我的设计能让这些竹编工艺品更加出彩。”谭俊太说。

  设计创意让东阳竹编焕发新生机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齐名,但随着工业机械化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将竹编制品取而代之,这也使得当下东阳的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

  “一种产品如果没有经济价值,肯定会退出历史舞台。”谭俊太说,虽然目前东阳有不少技艺精湛的竹编手工艺人,但当这批手艺人老去,东阳竹编也将面临失传,要让东阳竹编顺利传承下去,就需要让市场重新接受竹编制品。

  当然,市场重新接受的并不是谷筛、箩筐、簸箕等被淘汰的竹编农用工具,而是经过改良和创新,实用价值兼具艺术价值的竹编制品。“东阳不乏技术精湛的竹编手工艺人,只要在传统的东阳竹编上融入一些创新元素,东阳竹编便可以有新用途。”谭俊太说。

  以竹编“斗笠”茶漏为例,传统的竹编斗笠是雨具,要求防水性能好,但是茶漏却刚好相反,需要让茶水能够流出来,要把斗笠制作成一个茶漏,这需要逆向思维,同时还需要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

  目前,这些经过改良的竹编制品已成为小背篓竹韵馆当家产品,被卖向全国各地,生意相当火爆。“4年前刚来木雕城的时候,卖竹编工艺品的店铺不超过5家,现在已发展到数十家。”谭俊太说,这是一个好事情,说明竹编工艺品的市场在发展壮大,只要将竹编的市场开发出来,就会有人去学去做,竹编的手艺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anlifenxi/59723.html

《东阳竹编:再造传承链 东白竹编厂困境求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