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范文网
一路范文网 主题教育>>党课发言讲稿>>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三篇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三篇

2023-11-22
  讲授党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认真准备,做到观点正确,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上党课时,授课人可以对某一问题作系统详尽的讲解,也可以及时解答党员的疑问。一路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希望对你有帮助。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内在要求。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公开声明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党的全部活动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正因为我们党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拥护和支持,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有了这样坚实、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立于不败之地。

  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为尺度,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真正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只有不断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才有凝聚力,人民群众对党才有向心力,从而不断密切党群关系,进一步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胜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不断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的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推动我党的事业飞速发展,切实改善党群关系,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就能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好,党的事业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改革和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也是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结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呢?因为这是保证我们决策的正确,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防止或减少工作失误的根本途径。举例来说,这样做好处很多:可以直接听到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而这是进行正确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的就地就能帮助解决,为群众排难解忧;可以具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各种典型,便于进行分类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促使我们的领导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有成效;可以从群众中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自己丰富实践经验,增长才干;可以增强同群众的感情,只要同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就必能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任何歪风邪气也刮不倒。”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优势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党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群众观点就是党对群众的基本态度,主要有四个基本观点: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三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党的实践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宗旨的具体要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历史表明,党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是因为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同志指出:“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是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因为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人民那里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的:“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这个历史性的经验总结说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就一事无成。

  (二)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宗旨是统一的

  从根本上说,党的群众路线同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统一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与党的宗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近九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决策和方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路线。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了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首先,强化服务意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只有切实解决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第一,要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原则。周恩来、邓小平把自己看成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儿子”,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由谁评判的问题。第二,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基本的领导方法。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是领导干部实施正确决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不耻于当群众的学生,工作思路才能拓宽,决策水平才能提高。

  其次,化解各种矛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群众经济利益的摩擦、思想观念的碰撞等引发的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产生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拓展工作思路,化解各种矛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政通人和,保持安定团结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善于分析各种矛盾及矛盾存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掌握预防和化解矛盾的主动权。为此,党员干部要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二是要根据新形势下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办法,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使矛盾得到化解;对已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研究对策,防止矛盾激化。

  最后,从严治党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从严治党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端正党风和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全体党员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当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密切党群关系。

  三、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公仆

  (一)共产党人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职责。马克思最早将掌握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巴黎公社权力的人称为“公仆”。恩格斯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他还说:“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努力服务的对象,此外没有第二个目的,也没有第二个对象。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由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里讲的人民的公仆,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都应该符合人民的利益,都必须使劳动人民从中得到好处。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别的,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在于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宗旨,党就会变质、变色。共产党人如果不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准则,作为人生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尽心竭力为人民办事,而去追求个人的权力、地位,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上去,这就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共产党员要毫不犹豫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重大问题决策是否正确。因此,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甘做人民的公仆,从根本上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党的宗旨,甘做人民的公仆

  坚持党的宗旨就是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时刻想着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终身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始终如一地拥护我们党,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国内社会矛盾特点更为突出,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更加多样化,也就更需要我们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对全体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党的宗旨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依赖于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去实现。

  甘做人民公仆,实践党的宗旨,关键在于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每一个党员要从党性原则出发,加强自身建设,严于律己,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人民公仆,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送温暖,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党员干部要正确、认真地给予解释和答复;当有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时,要勇于保护群众的利益。甘做人民的公仆,要自觉接受监督,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把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要加强日常监控,加大管理力度,从建章立制入手,要求党员为人民群众利益不懈怠,始终做到心怀公仆意识,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客观环境。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同。当前,实践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宗旨,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

  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来源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而且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行动指南。

  第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一致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实现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相统一的根本途径与根本保证。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第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党的建设历来是与党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又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肩负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就必须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可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必然反映和内在要求。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才能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根本的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贯穿于具体行动中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表现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第一,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真正造福人民。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才会满意。每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都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积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把党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中。

  第二,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杜绝腐败现象。在执政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每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共产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是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掌权的。因此,一切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在此意义上,要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严惩腐败。在那些腐败分子看来,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千辛万苦干出来的,他们把自己做的一些工作当作向党和人民伸手的资本,认为给人办事收取的回报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把权力当作商品,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最痛恨的,对落实党的根本宗旨的危害是最大的。

  第三,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充分尊重每个党员、每个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是现实生活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将个人利益放在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之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我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永远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个人利益要服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且任何局部利益也要服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四,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如果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不对头,不是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观愿望再好,也是难以实现的,甚至事与愿违。在这一点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种浮夸风,都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障碍,是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一)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的先锋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人民群众关系更加密切,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和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一切都要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切不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做,对自己无利的事情不做,对自己利大的事情积极去做,对自己利小的事情消极去做。衡量党员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坚持宗旨的表率,要看他是不是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着人民,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人民的事坚决不做,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同时,还要着力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争取和创造新生活而努力。一个有远见的党员干部,既是对人民负责的党员,又要脚踏实地,有远见卓识。当上级决策体现了群众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但同眼前利益有矛盾的时候,我们的党员和党员干部要努力寻找把群众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结合的办法,积极耐心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的觉悟,来实现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

  (二)坚持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的要求,党员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全心全意”就是要毫无保留地袒露内心、奉献真诚。“全”要求我们要心无杂念,没有非分之想,“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我们才能处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可以说,“全心全意”始终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最大限度地摒弃私心杂念,做到公而忘私,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因此,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防止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思想滑坡,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坚强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过是一种虚假的“道理”,一种伦理上的承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来看,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本身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符合人民的意愿的,是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一)党的性质决定党员要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对于要求入党的青年人,首先要懂得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的那天起,自觉树立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在需要的时候,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同时,应当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性质的体现和根本要求,把实现党的宗旨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党员,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掌握更多更有用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认真学习人类优秀文化和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中国优秀文化,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学习,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做一个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民满意的共产党员,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产党员要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必须有自我牺牲精神。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共产主义崇高事业,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牺牲精神,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思想品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共产党员具备共产主义觉悟的表现。共产党员同非党员相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此。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英勇事迹,就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在和平建设时期,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牺牲了个人的一切。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正是由于这些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发扬了自我牺牲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得到进一步发扬。在和平建设的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牺牲生命毕竟是极少数,但同样经常面临着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考验,得与失乃至生与死的考验。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地、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检验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真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出鲜明的回答和正确的选择。

  (二)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处理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共产党员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之相冲突时,应当无条件地放弃个人利益,坚决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决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当然,党员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也希望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对党员的正当利益必须维护,决不能借口奉献,让那些不谋私利的人长期处在吃亏的位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发扬创新精神,提出新理论,制定新政策。例如,在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要等,都需要加大维护和满足的力度;在广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尚有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需要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新加入工人队伍的青年农民以及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要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这就要求党员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处理好各种关系。

  (三)明确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共产党员自觉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思想基础。只有树立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一心为人民,一切为人民,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作为党员,就必须承认并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但要向党作出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更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每个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都会换来一方或一部分百姓对党的信赖、爱戴和拥护,能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党员的一般义务,更是党员的政治义务。党的纪律是促进党员履行义务的重要保证,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要行使党员的权利,就必须履行党员义务。那种只讲权利,不履行义务的党员必然会受到党内法规的惩罚,否则,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就会打折扣,党的群众基础就会受到损害。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邪路,也首先是从人生观、价值观上打开了缺口。因此,只有牢固树立并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在工人运动中,充分暴露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仅解决不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且阻碍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工人运动的实践,加深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并为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其准备了必要的文化思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才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个科学理论,研究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和成果,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工人阶级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尖锐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立使无产阶级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懂得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得到彻底解放。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因而能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分析。他们在分析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时,批判地吸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思想精华,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目的、性质和条件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斗争问题、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政党问题和战略问题等等。

  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战斗旗帜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鼓舞和指导着共产党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是不可能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得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结并成为其组成部分。这样,中国革命既能得到国际的广泛支持,又能使中国革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正确发挥其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的重要作用。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坚持和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坚持和发展二者统一起来。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理论指导改造世界的活动。离开了这一点,既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实践和科学进步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没有穷尽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格,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从适应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需要、新兴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转变的需要和实现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历史使命的需要,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点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这是20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无数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具体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到坚持和发展;只有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远保持生命活力,才算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它,还必须同违背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或倾向作斗争,澄清和纠正错误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是反对教条主义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思潮。

  总之,我们每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坚信马克思主义,抵制、反对旨在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使自己逐步成长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党课讲稿:向榜样学习、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三篇

https://m.16maker.com/zhutijiaoyu/607592/

上一篇: 2023年基层党支部党课讲稿3篇下一篇: 支部书记主题党课讲稿——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3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