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投资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_投资项目分析_国际直接投资

|

【www.dagaqi.com--中小投资】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_投资项目分析_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一:投资项目分析
投资项目分析

一 投资项目分析的理论

1投资

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达到一定预期目标而投放资本的行为.西方经济学中将投资定义为:为了将来的消费或价值而牺牲现在的消费或价值。在我国,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的效益,投入一定量货币资金而不断地转化资产的全部经济活动。从经济的角度看,投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投资的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的景气程度。投资具有双重性效应,这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投资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掌握投资运动规律,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投资项目

投资项目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单位合理利用各种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资源,以取得预期综合效益的全部投资活动。它是从投资的角度用规范的和系统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管理项目的一整套投资活动。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项目评估手册》的表述为“一个项目是对一项投资的一个提案,用来创建、扩建或发展某些工厂企业,以便在一定周期内增加货物的生产或社会的服务。

3投资项目的特征

投资项目的特征包括:项目规定的严格性、项目效益的综合性、项目投资的风险性、项目运行的周期性。

4投资项目分析

何为投资项目分析?投资项目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通过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投资项目分析的研究是建设项目决策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对投资项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5投资项目分析的依据

投资一个项目,前期的工作必须作比较深度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一个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在国家有关的规划、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完成,同时,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各种技术资料。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①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②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签订的意向性协议等;③由国家批准的资源报告,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和工业基地规划。对于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要有有关的江河流域规划与路网规划等;④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⑤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⑥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⑦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⑧包含各种市场信息的市场调研报告。

二 如何做好投资项目分析?根据大量的资料得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深入的研究:

1投资必要性。

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要做好市场分析,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1) 投资环境

区域投资环境内容复杂,构成要素众多,几乎包括一地区的所有情况。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八大类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2基础设施环境、3政府服务环境、4政策法律环境、5经济文化环境、6市场经营环境、7产业发展环境8技术创新环境,其中每一类因素根据需要还可继续细分成大量的子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对区域投资环境有直接影响的,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因素。投资者可以根据在该地区投资的实际有利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投资环境的优劣。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系统可以看出,对涉及因素如此多的区域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的投资环境研究,具体内容为:硬件环境、市场服务环境、政策和政府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

(2)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指通过市场调查预测。具体包括对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得综合分析等。市场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的前提和基础,要守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连续性原则、6保守性原则。

市场分析是对有关产品市场及市场环境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市场细分,消费行为研究,竞争力分析,竞争性产品和销售策略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产品寿命周期分析,以及有关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市场分析必须了解项目的产品、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在工艺和地区上的制约因素。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有:1趋势外推法、2消费水平法、3消费系数法(或最终用途法)、4领先指数法、5回归分析法、6消费者访问法等。

2 技术可行性。

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差别很大。包括建设条件和厂址选择,技术方案。

(1) 建设条件和厂址选择。

建设规模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定的全部设计生产能力、效益或投资总规模,也称为生产规模。生产规模和企业生产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经济效益有决定作用。它的确定方法有:1经验方法、2盈亏分析法、3最小费用法、4分步法。

厂址选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项目投生产后的经济效益,因此,它便成为项目建设和生产条件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选择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方案比较法、2评分优选法、3最小运输费用法。

(2) 技术方案。

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产品的质量、品种要求及原材料等投人物特点,结合“三废”的排放标准等生态和环境要求,根据先进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要求,对各种工艺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和选择设计及评价的原则为:1先进性原则。采用的技术在产品水平、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三方面都具有先进性;2适应性原则。采用的技术要考虑符合建厂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条件,适合当地的人才素质;技术层次要适合当地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3安全可靠性原则。采用的技术应是成熟、可靠、安全的,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没有危害或不利影响;4法规适应性原则。采用的技术应不违反当地政府法律规定和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

技术评价的方法主要有:1对比表格法、2价值工程法、3综合费用效率法、4盈亏平衡点法、5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法、6损益法等。生产技术方案的确定是做好项目投资的关键之一,对项目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一般考虑:工艺技术的可靠性、流程的合理性、与原料的适应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的合理性、与环境保护相一致。设备选型也要以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技术设备,方法有:1年费用法、2费用效率分析法、3投资回收期法。项目工程设计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也要做好必须的工作。

3 组织可行性。

高效、精简的项目运作组织和合理的人员配备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素质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和运作的重要条件。要根据生产工艺技术特点、设备管理、生产组织和产品市场销售规划,设计出合理的组织机构,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应按每一阶段所需的资源和活动时间,确定实施的各阶段,确定项目必须执行的现场内外工作的类型,确定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考虑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编制分时间阶段的实施进度表。组织要科学性,组织的效率直接可以影响到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质量。

4 经济可行性。

(1)投资资金。投资估算与资金规划是投资项目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估算是否科学准确,对研究投资方案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其中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建设期借款利息。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1工程费用: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土地征用费、原有工程拆除和补偿费、勘察设计费、联合试运转费等3预备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方法有:1扩大指标估算法、2生产规模指数法、3比例估算法、4概算指标估算法等。必要的流动资金是项目投入生产的必备条件。流动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而流动资产包有应收账款、存货、现金等。对流动资金估算的方法有扩大指标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而在扩大指标估算法中有几个公式:流动资金额=年产值 产值资金率、流动资金额=年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资金率等。

资金的筹措与投资规划的做好不尽有利于降低成在本还有减小筹资的风险,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项目和方案选择及决策的主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方案比较分析。

(2.1)项目财务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环节与归宿,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清偿能力及外汇效果等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三项:1、是财务盈利性分析 2、是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3、财务外汇效果分析。企业进行项目投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财务评价中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分析,就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2.2)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国民经济评价是对项目进行宏观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家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进一步对投资项目做好国民经济评价极具必要性。要关注项目国民经济收益和费用的调整,还有就是投资项目国民经济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国民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报表、国民经济效果评价。1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EIRR):a经济内部收益率(ENPV)、b经济净现值、c经济净现值率(ENPVR)d投资净现收益率2国民经济外汇效果分析: a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F)、b经济换汇成本与经济节汇成本。

(3)不确定性分析。为了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估算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确定项目财务、经济上的可靠性。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是由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因素而变动。基本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提影响程度来选择分析方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风险因素应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识别,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影响,进行风险等级分类,评估风险的影响结果,并根据不同类型风险的具体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对策。

(4)方案比较分析。方案比较选择是寻求合理的经济和技术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投资项目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方案的比选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法、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手段、是寻求合理的经济和技术决策提必然选择。一般方法有动态和静态比较分析法。它们人不同的角度分析方案,选出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最佳方案。比选出的方案要符合现实的情况,要跟经济、社会等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投资的目的。

5 社会可行性。投资项目的建设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些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状况。主要内容涉及人口、就业、移民安置、公平分配、文化历史、妇女、民族宗教、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基础设施等,评价的重点是项目周围社区,同时还应考虑项目对技术进步、节约时间、促进地区和部门发展、改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等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就业效果、收入分配效益、资源节约指标、公平分配、扶贫效果、妇女参与、机构发展和持续性等。项目的投资建设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满足投资的目的的同时也要符合社会的利益。如果不符合社会的根本的利益,那这个项目也将不受社会批准的。投资的决策者要牢记这一点。

在目前这的社会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项目的投资必不可少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必须遵守本国本地区的有关这方面的规定,还要对项目的环境影响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调查。

三 我国目前项目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工程技术方案的研究论证深度不够。按照国外的通常做法,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研究深度应能达到定方案的程度,因此要求在工程技术方案论证,应达到Basic Design或Concept Design的程度,基本相当于我国的初步设计应达到的水平,应提出明确的设备清单;

2是财务评价就项目论项目。这与国外利用企业理财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资本预算管理,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的通行做法存在重大差异,并且在经济评价方面不恰当地使用了"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由此引起一系列的认识误区,突出表现在将项目与企业分离开来,将项目的财务评价与整个企业的资本预算、理财活动相分离,按照所谓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盈利能力分析、债务清偿能力分析的逻辑过程进行分析,突出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理财思路。

3是在市场分析、组织机构分析等方面与国外差别较大,研究深度严重不足;

4是不重视多方案的比选及项目风险分析,或者分析的内容、深度严重不足,缺乏项目周期各阶段风险管理的统一筹划及策略论证。

解决问题的方法:1 根据技术方案分析评价的原则的进行同时要对它的深度更加得调查。遵守的同时要根据投资项目的实质情况尽量作到最好,不要只看到项目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到本质,还要抓住投资的主要问题核心进行技术方案的分析,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方法和理论,但最终要以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2财务评价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的评价思想与本国的相结合并依据实质情况进行实施。要加强对流动现金量的预测。特别要对风险投资方面加强评价。政府有关部门要别对投资的审批,要对过热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进行合理的引导投资。

3市场分析要对市场细分,消费行为研究,竞争力分析,竞争性产品和销售策略研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产品寿命周期分析,以及有关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还要深入的分析并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抓住市场的动态发展方向。健全投资组织决策制度的机制,企业和政府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可续继的市场发展方针,创新的市场分析策略。对市场分析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的管制、监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理顺投资主体关系。这就要求:减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政策性指令,政府主要起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的立法工作,明确投资者的责任,实行项目责任终身制,出了问题严惩不怠。这样投资者为了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必然会重视评估工作,对其提出较高的要求。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的评估人才。

4对于方案的比选的问题,要从比选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对比,合理评估方案的风险分析和财务分析、国民经济效益的评估等,要根据客观规律进行比选,还要从比选的投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特别是对投资的风险评价,这对项目的进行起到关的作用。我国目前的项目前期论证及工程管理过程中缺乏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规划。不断更新评估方法,跟上发展的潮流。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项目投资决策及项目管理水平,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对项目投资影响是不可看小的。市场是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它将发生的事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出来。总之,对于投资项目的分析是不可马虎的,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二: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跨国直接投资(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海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办新企业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创办新企业指投资者直接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新厂矿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以及收购外国现有企业或公司等,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而控制外国股权是指购买外国企业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从而拥有对该外国企业进行控制的股权。...

查看全文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也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跨国直接投资(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海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办新企业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创办新企业指投资者直接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新厂矿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以及收购外国现有企业或公司等,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而控制外国股权是指购买外国企业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从而拥有对该外国企业进行控制的股权。

最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其就是指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这种形式的直接投资,随着国际投资的深入,越来越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1)国际直接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变化的。

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成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当然,该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

(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4)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坎特威尔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并提出了两个命题:

(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

(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在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掌握和开发尖端的高科技,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特征和地理特征。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五)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实证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产品周期论。该理论将产品周期划分为新产品创新、成品成熟和产品标准化三个阶段。当产品处于第一阶段时,为垄断技术,防止竞争进入,生产者选择在国内生产。当产品进入第二阶段时,随着产品出口的增加,生产者垄断的技术也因此扩散,仿制品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出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贸易磨擦、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生产者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经营策略。当产品处于第三阶段时,生产者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价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选择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在当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的策略。当某产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时,生产者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克服了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诸多理论都仅从直接诱发要素单方面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从而导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因为对外直接投资本身就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跨国直接投资回升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一)跨国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重拾上升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 13929.6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影响,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创近年来的新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跨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从2004年起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611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9%。该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均认为2004-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保持恢复性增长,重拾上升轨道。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是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分流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迅猛。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尽管仍达3670亿美元,但已比2002年减少了 25%。其中,流入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仅300亿美元,减少53%,处于12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不断上升,达1720亿美元,增长9%。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是亚洲、中东欧等一些新兴国家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东欧和非洲发展潜力较大。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070亿美元,增长14%;流入非洲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增长28%。2003年流入中东欧的跨国直接投资降至210亿美元,减少48%,;而流入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则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降至500亿美元,减少3%,是自1995年以来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低水平。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表明,2004-2007年,亚洲、中东欧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国直接投资地区;2004-2005年,中国、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美国和英国是跨国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

(四)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38.2亿美元,年均增长23.4%。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降,致使跨国并购明显降温。汤姆逊金融公司估计,2005年1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由2004年4季度的6700亿美元降至5130亿美元,下降23%,但这仍是自2001年全球并购活动停滞以来最高的单季水平之一,表明跨国公司正再度考虑将并购作为增加企业利润、解决战略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跨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4万亿美元左右)。

目前,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领域。2002年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领域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1990-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领域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领域增长了9倍。

(六)跨国公司内部服务离岸外包方式愈来愈盛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以白领岗位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从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已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出去。目前国际间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项目90%源于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据主导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电信服务项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项目的60%和共享服务项目的55%。离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跨国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认识到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联性,即两者既存在互补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国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一)遭遇反倾销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我国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屡屡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发起首次反倾销调查算起,截至 2002年底,我国已遭受反倾销诉讼511起,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6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目前看,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绝对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和欧盟,占总数的2/5,但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增长明显,成为另一支需要重点防范的新生力量。

(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规避反倾销壁垒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增长的势头,我国的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联合,多管齐下,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等措施进行积极的应对,同时还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试图通过加大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到相关国家内进行投资设厂等方式绕过反倾销壁垒,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了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及其分析。例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倾销诉讼所达成的“有序市场安排”和“自动出口限制”协议促使日本和其他外国企业改变了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钢铁和半导体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国当地去生产。Barrell和Pain(1997)也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不断面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压力下,我国一些企业也已经转而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例如我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更为显然。

(三)中国进一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分析思考

我国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积极实践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绕开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 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产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型的行业投资十分突出,按照投资额计算,截至1999年年底,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投资占62%,资源开发型投资占19%,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投资占18%.此外,对外投资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在中国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由于投资主体的限制,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多选择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为主,而承包工程多集中在中东和非洲。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海外投资从以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墨西哥、赞比亚、俄罗斯和柬埔寨。中国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超过了1亿美元,约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7%,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都超过了3亿美元,占中方总投资额的29.4%.所有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应当承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用不够明显。根据国内有关院校和学者的调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目前还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可能是母公司出于长期战略和开拓外国市场的目标需要,也有可能是为了克服已经存在的贸易壁垒,还有可能是为了安置和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的动因之中,通过增加或扩大直接投资,以绕过贸易壁垒,克服进口国贸易限制的动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较少使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去绕开。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不大。如2001年,中国向对反倾销问题叫嚷最厉害的地区之一的欧盟出口了492亿美元,而对欧盟的投资仅为1161万美元,是中欧贸易额的2%.统计中还发现,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德、法、英、意等大国,即使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中,中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不足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2000 年三年内,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81亿、302亿和455亿美元,但三年内中国对欧盟投资总量增幅不大,分别为5097万、5149万和5884 万美元,就是明显的例证。

怎样进一步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除了需要积极地鼓励与提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外,应当重点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由于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贸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如果能进口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再出口,则能间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其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如机械行业,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结合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我国相关技术、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因此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此外,遭受贸易壁垒的行业如纺织品业,由于直接出口的困难较大,出口成本提高,为了规避这一壁垒,寻求在海外的市场,争取参加国际分工,企业往往转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贸易的替代,补充市场的贸易损失。如果在投资中可以使用国内原材料,则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的出口,对贸易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虽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也可能会有创造效应,但经验性研究表明,作为投资母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改变母国向东道国出口的商品构成,以中间产品出口代替终极产品出口,这也就更说明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会不断发展,我国应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积极改变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鼓励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时,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立法,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关系。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研究程序

在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与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程序:
第一步:组建工作小组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展初期,首先要确定工作团队及人员分工,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进行调研及资料搜集,分别撰写提纲。
第二步:基础资料及调研数据搜集 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是重点。基础资料及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投资者所提供的信息、项目组通过调研获取的信息以及来自中信建投经济咨询数据中心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以确保获得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
第三步: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在取得信息资料之后,项目组成员要对其进行整理剂筛选,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的编制工作。
第四步:修改与论证 在初稿编制完毕基础上,中信建投经济咨询将与投资者一起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对双方有异议的环节进行二次论证,并最终确定终稿。

投资价值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1、先分析项目背景,可以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甚至可以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分析;
2、进行SWOT进行分析;
3、进行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市场细分等来分析市场需求;
4、竞争分析,分析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竞争策略;
5、财务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方法的选择及依据;项目投资估算; 产品成本及费用估算; 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利润及分配;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财务评价分析结论。
6、融资及风险评估。包括融资渠道、资金运作计划、风险评估。

我国各石油公司在国外的投资项目,越详细越好.谢谢各位啦!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管理——以河南油田为例
人人网
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04年已经超过8000万吨,约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0%。200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届时中国石油需求将有80%依赖进口,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石油供需矛盾在2020年后还将更加严峻。我国石油供应格局正在由国内为主逐步转变为国外为主。目前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60%,考虑到2030年乃至2040年石油消费还要持续增长,国内的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甚至还有可能下降,对外石油的资源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石油消费对国际市...

进行国际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哪些特点

想你想你下决心即可

投资价值的概念

在国际投资领域中,为减少投资人的投资失误和风险,每一次投资活动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应自己的投资活动特征的理论和方法。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正是吸收了国际上投资项目分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投资项目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是投资前期一个重要的关键步骤,项目的规模大小、区域分析、项目的经营管理、市场分析、经济性分析、利润预测、财务评价等重大问题,都要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体现。
作用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投资项目分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利用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投资项目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进行投资价值分析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产品、市场、财务、管理团队和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分析计算投资项目在项目计算期产生的预期现金流确定其有无投资价值以及相关的风险有多大,并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者而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是一个投资决策辅助工具,它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全要素评价体系和综合分析平台。利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评估报告,投资者能全方位、多视角地剖析和挖掘风险企业的投资价值,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对企业或项目法人而言,利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可以对项目的投融资方案以及未来收益等进行自我诊断和预知,以适应资本市场的投资要求,进而达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zhongxiaotouzi/157822.html

《国际投资项目研究_投资项目分析_国际直接投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