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创业

传统书店新出路

|

【www.dagaqi.com--小本创业】

  书业的领军者将面临生存与新生的考验,一切探索与希望都有待于日后市场博弈的实践检验。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传统书店新出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书店新出路

  2013年,首位大陆年轻人踏上了“徒步环岛台湾”之旅,许多人寻向台北101大楼这一著名地理坐标,他却奔向诚品书店这一人文坐标。因为多年前,他曾收到过一本从台北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处带回的书,这家店正是诚品书店。从那时起,“24小时不打烊”这一标签深深烙于他心间。2014年5月,这位名叫刘二囍的年轻人归来后,着手打造了广州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1200BookShop。

  几乎在同一时期,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也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全国不少书店转型24小时运营。在如今独立书店普遍不景气的境况下,“24小时不打烊”逐渐形成了一种舒缓清新的风气。

  诚然,21世纪的中国独立书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24小时不打烊”理念作为危机下诞生的希望,也将引发更多书店转型的多样化思考与尝试。

  逆流而上:

  “24小时不打烊,为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独立书店,顾名思义,就是书店本身的独立性,是不依附于“单位” 的个体或几个合伙的人文实体书店,也称为民营书店,它不同于公营书店(可免去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返税,以及各地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等)。北京万圣书圆总经理刘苏里曾指出,“我理解的独立书店,应具备三点特质:一是无所依附,二是人文观照,三是持之以恒。三足鼎立,无往不胜。”

  曾经风光无限的独立书店,由于网络销售的冲击、房租涨价、书籍成本增加、读者阅读习惯和买书方式的改变……如今盈利空间稀薄,生存举步维艰。

  广州购书中心五楼曾是独立书店集聚之地,高峰时期有红枫叶书店、必得书店等40 多家,如今仅存20多家。刘苏里认为,最保守的估计从2000年开始,独立书店逐渐步入寒冬期。据统计,全国独立书店有70%以上转型、歇业、倒闭,著名的书店如北京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陆续关门。

  面对不景气的大背景,时下发展迅速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作为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逆流而上,激活了独立书店的经营思路,甚至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销售奇迹。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公布了一组数据:从4月份开业到7月底,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正式营业期间,总零售额达到693万元,白天总零售额473万元,而夜间总零售额增加到220万元。

  “24小时不打烊”模式最初由台湾诚品敦南店开启。今年7月12日,广州首家实行24小时营业的“1200BookShop”开业,“1200”喻为“1200公里”,是店主刘二囍纪念他环台湾岛徒步一圈的距离,他把诚品书店亲切地称为“带头老大哥”。

  2013年下半年,刘二囍在徒步环岛台湾的行程中,作为一个长期居无定所的背包客,他步行在台湾的海岸线,晚上除了借宿国小的教室,隔三差五还会被热情的台湾民众收留。他也感受到了在台湾诚品书店内集人文、艺术、创新、生活于一体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了其舒适、文艺的阅读空间。这些温润美好的台湾经历让他觉得漫漫路途充满了温情。

  因此,他决定把这种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传统书店正在慢慢消失,我希望能将这种有温度的书店传承下来……为这个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1200BookShop秉持这样的理念,为漂泊在外的“背包客”专门设立了一个独立阅读空间,温情的场所,里边有沙发、枕头、桌子、书……

  李克强总理也曾肯定 “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并认为这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希望“24小时不打烊”书店能够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深入:

  “无边阅读,重新引领文化生活潮流”

  “在繁华而燥热的城市一隅邂逅你。于喧闹处守护灵魂的安静,以书籍、饮品慰藉匆忙身影的贫瘠。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我只路过一会。事实上你可能是商业化的书店,但我始终觉得,你是一种情怀,是你我他心中的乌托邦。”一位微博名为“紫衣贝的记忆”的读者去过1200bookshop后留下如是评价。

  表面上,“24小时不打烊”改变的是营业时间;实质上,则是对理想自由阅读回归的一种召唤。它让白天忙碌的人在夜晚有了最好的心灵栖息地。夜读也许只适合一部分人,但夜读表达了都市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阅读需求。

  “对阅读的推广,对温情的释放,沙发客,背包客……客人将很多回忆和情感留在书店的空间。这就是我想说的精神空间。在这个城市里有个美好的地方,它承载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如果很多人都这样,我就觉得它是成功的。”刘二囍说。

  然而,24小时营业这股潮流并非书店的第一次尝试,以往的一些探索往往以失败告终。2003年,上海思考乐书局浦东店实行通宵营业,于2005年因租金原因停止营业;2005年,北京光合作用书房五道口店借十周年店庆实行24小时营业,由于亏损,书店于2011年关门。

  目前,大陆各大城市独立书店纷纷加入24小时不打烊的行列,目前已有11家。包括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等。

  “现代人压力这么大,在你不开心、迷茫的时候,我们提倡无边阅读,希望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引领文化生活潮流。”广州购书中心策划部总监李静研解释,读者与书店零时差接触成就了这股城市潮流。

  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介绍,目前在重视阅读、提倡读书的大环境下,“24小时不打烊”抓住了读者的需求,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但需要因地制宜,“24小时书店的根本目的是方便读者,促进阅读,可以采取其他的便民服务形式达到这一效果。有的地方条件不怎么具备,并没有24小时书店的实际需求,只是根据上级部门的意见,或者跟风行事。这种条件下开设24小时书店,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坚守:

  “独立书店是自由社会的基石”

  今年7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在北京联合发布共同宣言,并建立书店联盟。

  延长营业时间、转变风格是独立书店困境中的坚守,书店经营者们怎样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

  刘二囍向记者解释,1200BookShop书店,一半情怀一半生意,他用生意去养情怀。“我没指望能通过卖书卖多少钱,因为按现在的情况,卖书是很不成功的,如今每天卖书不到2000块,从最开始的1万,一路直线下降。目前初步做得了收支平衡。”

  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实现了从前5年的亏损到后3年的盈利,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在联盟的“24小时书店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在建设24小时书吧和特色书吧的过程中,我们保持不变的价值定位,那是人文关怀,以人为着眼点,以文化为立足点。”书店仅仅是买书和看书的地方,而书吧是围绕着书的生活。

  这一理念与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有异曲同工之处。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经理沈艺称:“其实,我们是想提倡一种纸本文化的回归。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喜欢读书的人在夜晚能够坐下来看书,让不喜欢读书的看到这个环境以后,也想去拿一本书坐在那里看。这是我们开这个店的初衷。”

  曾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独立书店的黄金时期,也是密切构建精神文化空间的鼎盛时期。

  许知远等文化人创办的北京单向街,是如今尚存不多著名的独立书店,其以免费而高质量的文化沙龙闻名,自我定位为“致力于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当学者大儒们在书店里与城市展开对话之际,以财富地位划分的阶层界限消融了,新富、中产或平头百姓都平起平坐,书店只有开放的精神与灵魂的碰撞。

  《书店的灯光》中刘易斯的一句话点破,他说,“独立书店是自由社会的基石”。这也是独立书店长期以来奋斗、努力的目标。

  未来:

  “独立书店路指何方?”

  “24小时不打烊”理念的重现演绎,能否引领独立书店脱离困境,走向辉煌呢?

  对此,作为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之一的1200BookShop,为我们呈现出了这样的解答。据刘二囍介绍,目前在图书、餐饮上的销售收入比约为2:8。“因为拿书是六、七折,再加上24小时营业,对书的损耗很大,而很多人只看不买。书店要通过餐饮去维持,才不会倒闭。”

  也就是说,除了提供24小时阅读时间和场所外,1200BookShop 书店还传递着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开展“义工”、“沙发客”“深夜故事分享”等注重读者的互动、体验的活动,这才是它的生存与独特之处。

  纵观其它众多的24小时营业书店,同样也是借助阅读文化相关的附属功能,比如咖啡馆、文化创意产品区,以及文化沙龙等,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的同时,书店自身也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

  一些并非秉持“24小时营业”的独立书店,也由于深谙此道,提供深度文化增值服务,在书店没落大潮中立稳了脚跟。例如广州标志性的独立书店方所、唐宁书店、学而优等。

  方所书店,地处最高端购物中心“太古汇”,用“跨界方式”探索创新,集服装、书籍、咖啡、美学生活和展览空间为一体。而唐宁书店,最抢眼的已经不是图书,而是创意艺廊和乐坊,创意艺廊占据了书店三分之一的空间,让整个书店呈现出一种创意市集的风采。学而优书店则是以社科学术类图书为主体的学人书店。

  季风书园的创始人严搏非,在独立书店这一行业坚守15年之久,其间,他既经历过辉煌,也屡屡遭遇挫折。他称“这些年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随着商业资本的进入,很多书店成了它的‘化妆品’。这对我们是一种挑战:既要坚守你的价值,同时又在商业上不至于失败。如何平衡这两者是特别关键的。”

  在经营与文化附加价值的双重压力下,如今,社会也会不自觉赋予“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巨大的期望。刘二囍向记者吐露了其所背负的社会压力。“如果对我们期待过大,甚至比方所还大,觉得我们一间店就应该撑起人文地标,实际上我们是满足不了。小小的250平方的书店,不足以承担一个城市的人文地标,我们也想在整个城市的人文上有所担当,要为城市深夜点燃一盏灯。虽然我们是灯,但很微弱,不能靠我们就照亮了整个城市。这个城市还需要多亮几盏灯。”

  独立书店的未来,期待着更多的光和热。读易洞创始人邱小石在他的《业余书店》中说道,实体书店的生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商业形态多元的可能性,个性的东西自由的尺度,这些远比探讨实体书店的生存更有意义,因为这些,我们生活的社区和生活环境才会变得更加有趣和可亲。

  共享图书 实体书店的新出路?

  7月16日,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只要保证在10天之内归还,读者在线支付99元的押金即可享受单次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同时读者还可以在相关APP中展示自己的藏书,记录图书的评价并以书会友。数据统计,16日当天书店就迎来了2万人次的客流量,有4000本左右的图书被借阅,如果按人均2本的借阅量来算,大概有2000人参与了借阅活动。

  “共享经济”的风潮愈刮愈劲,已经吹进了图书行业,不仅让这家因被写进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而成为“网红”的24小时书店再一次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人开始思考,以“共享图书”的方式转型为“图书馆”,此番尝试对于长期面临经营困境的实体书店而言,究竟是否是一条重新迎来春天的新出路?

  最近几天,诚品书店创始人、台湾企业家吴清友去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诚品书店是1989年吴清友在台湾创立的本土品牌,全台湾共40余家,香港三家,而目前在大陆只有苏州一家分店。然而不管去没去过,这家传说中“到了台湾不去诚品,等于没去过台湾”的精品书店,早已名声在外,几乎令所有文艺爱好者心向往之。而由此引发的情怀泛滥,不仅是因为创办者本人的传奇经历,更是缘于它“是一家书店,却又不仅是一家书店”的经营理念,使得书店连续亏损十五年却屹立不倒,直至经营二十年后,成为华人世界里最赚钱的书店。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但它一以贯之的经营方式却为人称道。在一次来大陆的演讲中,吴清友分享过他做诚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正因为这样,书店从装潢到设计,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几百个公共座位,书架是倾斜的15度角并带着灯光,各种免费的讲座、画展……直至成为读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品牌。

  虽然相似的经营之道未必具有地域普遍性,成功也很难被复制,但借鉴与学习总能让人有所收益。2011年,曾作为大陆民营书店代表的光合作用书房黯然退场,令无数人唏嘘,但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以“去书店化”为经营之道的民营书店不断涌现,经营模式单一的传统书店也正在慢慢尝试着转型。

  此次共享理念的介入是个好的开始,但看着共享单车从创意改变生活到泛滥成灾,也不免引人担忧。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不缺精明的生意人,也不缺赚钱的好点子,缺的是一种对好理念的坚持。从目前“共享书店”推出的服务来看,除了借阅,还提供一定的“阅读奖学金”,比如读者三个月内读完12本书就返还押金的8%作为奖励,只要按期归还,每读完一本书就奖励1元钱等,确实能起到推广阅读的作用。但愿此次推出的“共享图书”真的可以引领全民阅读的新时代,而并不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跟风产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xiaobenchuangye/60313.html

《传统书店新出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