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创业故事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

【www.dagaqi.com--网上创业故事】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一:李嘉诚传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战乱中进入香港,历经生活的煎熬。从求职打工到辞工奋斗。凭志气和才智,从茶楼伙计、钟表学徒做到小业主、大老板,涉足塑胶、地产等行业,终于成为闻名港岛内外的大企业家。他一生艰苦拼搏,有胆有识,为香港和祖国大陆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成长中闯关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刚入而立之年的李云经初为人父,自然是欣喜若狂,他自此便暗下志愿,定让儿子传承书香世家基业,学有所成。

  李嘉诚深受父亲濡染,自小便聪颖好学,许多诗文赋词早已琅琅入口,他肩负父亲的期托,进入当地学堂,白天上学读书,晚上便扎进藏书阁,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勤勉苦读,外加少有的悟性和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使小小的李嘉诚早在同龄人中小有名气了。

  然而,日军的炮火炸毁了家人的夙愿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学校停学,李云经失去职业,李嘉诚学业也被迫中止。

  李云经最后举家投奔在香港的妻弟庄静庵。

  庄静庵是嘉诚舅父。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小学毕业离家外出,1935年入港闯天下,经营布制、皮制表带,后又兼营钟表,生意日隆。

  新的境况要有新的处事准则,适应社会方能求得生存,李云经几经思虑,最后不得不改变初衷,他深沉地告诫嘉诚,要嘉诚“学作香港人”,他已作好了留驻香港的准备。

  李嘉诚早就深谙了父亲久居香港的心意,另外在生活环境中,本来就很敏感的心灵也早就感到了另一种气息。

  由于学习内容和语言隔阂,李嘉诚初入香港中学读书成绩始终难佳,昔日的学习骄子变成了今日的甲虫,天壤之别的成绩折磨着深深自卑下掩藏的那颗幼小自强的心灵。他总是极少说话,时常紧咬下唇。

  李云经也经常告诫儿子,若想成大事,必首先精通英语。李嘉诚从此,更加努力。他起早贪晚,发奋耕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是小有基础了。

  表面上稍趋安定的李氏一家在李云经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之后仿佛真的度过难关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他们。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实行军管制,香港经济一片萧条,刚入港仅一年的李嘉诚一家毫无积蓄,很快就只能在舅父的接济下勉强填饱肚皮。

  偏偏祸不单行,忧虑、操劳和焦急包围中的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时刻卧床不起了。回忆自己奔波的时日,他深深体味了人生疾苦、亲情冷暖,万般感喟(kuì)化作声声长叹。嘉诚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心中自有难言的凄苦。1943年冬日,李云经在病患的折磨中最终抛下了寡妻幼子,撒手人寰(huán)了。病重时期,李云经知道嘉诚将要经受坎坷的一段历程,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儿子要有独立意识,要穷而有志,富不忘忧,要深信至诚至德的良训,建立自己诚实、善良而不屈的品质,保持为人的风骨。

  李嘉诚在景象残破的香港求职奔波。脚破了,腿肿了,希望一个个地碎裂了,肉体的痛苦自不必说,而受人冷言白眼,精神的挤搓深深地折磨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怀着自立的信念,凭着倔强的永不屈服的性格,李嘉诚拒绝了舅舅要他进钟表厂的好意,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我宁可做一个完全自立的最低下的工仔,也绝不接受他人的恩惠。”小小年纪,那种自信、坚强、倔强、独立的意识已初露端倪端倪:事情的眉目。了。

  痛苦的经历让小小的李嘉诚过早练就了承受苦难的能力,而传统文化的濡染又让他具备了中国文人的那种傲骨,于是,年仅十几岁的他具备了一种少有的韧性,练就了一种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这些,最终成为了一位华人首富最深厚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也最终让他在香港乃至在整个世界商界树立了良好形象。

  茶馆向来是社会一个最精当的缩影,香港的茶楼亦一样,它集合了社会三教九流,贫、达、富、爽各种门类,各种行业、各种阶层、各种性格的人,李嘉诚真正全面认识这个社会,便由这里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经历,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的旅程,他们把这些带到茶楼,在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中相互倾诉。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或许是新奇,或许是初次求职那窄窄的生活之门令嘉诚明白了了解社会的重要性,他往往听的入迷以至于忘记了给顾客泡茶,还因此差点丢掉刚到手来之不易的饭碗,幸亏主顾心地较好,替嘉诚掩饰,方脱此危机。

  虽然是小小一件事,却给嘉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首先铭记了主顾那颗慈善的心,在港界那种人情淡薄的社会,这无疑给嘉诚注入一股浓浓的暖流,其次是老板事后讲的一句话:“干我们这一行,老板和伙计都不易,顾客是我们的饭碗,我们得罪不起啊!”

  李嘉诚牢牢记住了这些话,这或许是他对下属和顾客认识的第一层面。

  一天15小时的劳作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但是李嘉诚熬过来了,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汲取知识。白天他了解社会,晚上他又拼命苦读。家庭的拮据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使他买不起自学的课本,学习知识的渴望和贫困的生活环境的冲突却激发了他初步的商业头脑。为让自己的钱充分得到利用,他跑到旧书摊买下课本,用过后又卖给旧书摊,他以最少的钱满足自己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心愿。

  带着一年的社会闯荡和磨练,年少却“老练”的李嘉诚走进舅父的钟表公司。

  “我是凭能力去公司做事的,而非去接受恩赐。”此时李嘉诚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产生了深刻的转变。

  不要求特殊的照顾,李嘉诚心安理得地干起扫地、泡茶、倒水、跑腿的杂活,严格的茶楼早已让他驾轻就熟,然而打杂挣钱已经不光是他的目的,他想要做的,是装配和修理钟表。

  闲暇时间变为学习的殿堂,勤学好问、心灵手巧再加上他伶俐勤快、能够察颜观色,忖(cǔn)度人心,因此李嘉诚深得钟表师傅的喜爱,故大家都愿意耐心教给他技术。各种型号各种类型的钟表装配修理很快被他学到了手[来源:

  中南钟表公司蒸蒸日上,嘉诚在公司职员中的声誉亦日渐其隆。然而,一份辞呈递到舅父面前。职员不能理解,以为他发了高烧;但舅父知道,他自己知道,他又要向前走了……

  在店员不解的慨叹余息尚未消失殆尽之时,李嘉诚却已又出现在香港的街头,他去五金厂做了推销员。【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杂货店是推销员“兵家必争之地”。李嘉诚首先走访各家杂货店,他每到一家店铺,总会详细地记下价钱、规格、式样,并尽可能了解产品的来源情况和销售情况。

  李嘉诚迅速入围推销,业绩不凡,短短时间内五金厂销售量便大增。

  原来李嘉诚摆脱了中间商为媒介的推销方法,自己直接和顾客打交道,把推销一竿子插至底,和酒楼、饭店以至于单个家庭直接交易。这样经济实惠而又方便,顾客当然满意;但这得要求推销员耐得住劳累和辛苦。

  老板万分高兴,对这个“孩子”大加赞赏。

  然而,李嘉诚又要跳槽了,他总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

  其实,跳槽,是他早就想过的事了,因为他了解五金厂的现状,但真正使他毅然离开的还是一次偶然的遭遇。

  或许是职业的缘故,李嘉诚对塑料制品的迅猛攻势早有耳闻,他不时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到塑料制品日益便宜的价格和其轻快、方便的优点,李嘉诚预感到真正的对手已经到来了。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小伙子,到我们公司干吧!”获胜的塑胶厂老板颇欣赏这位“孩子”推销员。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二:基汇资本吴继炜:李嘉诚的谈判对手黑石、凯雷的劲敌

  楚天金报讯 44岁的吴继炜出身房地产世家,从美国高校毕业后,拒绝父亲安排回香港接班,一心要当创一代。

  今天,他的房产私募基金——总部位于香港的基汇资本(Gaw Capital Partners),旗下掌管资产75亿美元,谈判对手已是李嘉诚、李泽楷;竞争对手已是黑石、凯雷。

  11月28日,有消息称,中国泰康人寿联合基汇资本出价2亿英镑,竞购位于伦敦金融城的Milton Gate办公楼。

  如果该交易成功,将是基汇资本代表其亚洲客户在伦敦收购的第六个项目,包括2013年协助中国平安集团以2.6亿英镑成功购买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劳合社(Lloyd’s)保险大厦。

  拒绝接班

  靠救活罗斯福酒店一炮而红

  出身房地产世家的吴继炜,家族拥有香港上市地产公司建生国际等,作为长子一直被寄予接班厚望。然而,1990年代初刚在美国毕业的他却拒绝回香港做“接班人”。

  吴继炜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一家叫Kennedy Wilsom的房地产公司打工,其间洛杉矶破产的罗斯福酒店吸引了他,那时候经济低迷的洛杉矶开始有一点复苏的迹象,吴继炜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场时机,1991年,吴继炜创办房地产投资公司 Downtown Properties。

  好莱坞罗斯福酒店是吴继炜做的第一个项目,没想到作为吴家长子,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融资。拒绝做“接班人”一事让老爷子很生气,不想轻易出资,表示“你能在外面先募到多少钱,我就投相应的钱。”随后又提出只投资四分之一,但要一半的股权的苛刻条件,此番刁难是希望儿子认输乖乖回港接班。吴继炜最后找到一位很喜欢这个项目也欣赏他的拼劲的韩侨,愿意多投资一点钱,要少一点的股份。

  带着刚结婚不久的太太,吴继炜在罗斯福酒店里住了三年,参与所有的整改和管理。

  这栋始建于1927年的建筑曾举办过奥斯卡第一届颁奖,玛丽莲梦露当红时期常住,但购入时内部已破旧不堪,平均住房价格只有二十多美金,楼下只有一个咖啡厅。吴继炜在此酒店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如今房价达到400美金左右,拥有六个酒吧、两个俱乐部、两个餐馆。【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这个创业项目让吴继炜在美国地产界一炮而红,一度破产的酒店去年营业额为4800万美金,净利润达到1500万美金,带来的可观收益是一方面,该项目对吴继炜来说最重要的是给了他自信,这成为吴继炜不舍得抛售的项目。

  一心一意地做创一代

  说服弟弟一起成立基汇资本

  随后几年,吴继炜在洛杉矶Downtown区成片投资便宜的老楼,统一打造提升价值。直到2000年初,美国房地产又回升到一个顶峰,已经很少有这种让他去玩“加值”游戏的机会。

  而此时香港的机会来了。2002年,香港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终于下调,吴继炜赶紧回来在香港、澳门看楼,并找大型投行合作,“一个出力,一个出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和摩根士丹利合作的澳门AIA友邦大厦,他把这栋空置多年的23层办公楼重建,入住率从0提到100%,让大摩赚了不少钱。也有情况是吴看中机会,但投行迟迟不去做便错失良机,所以吴决定成立基金公司,自己募集资金来投资。

  2005年,吴继炜说服弟弟吴继泰一起合作成立基汇资本,父亲去世后,建生国际主要由母亲和弟弟打理。

  最让吴庆幸的是在内地找到一个得力帮手彭庆邦,彭当时已在内地房地产市场打拼多年,完成了不少高回报的重大房产交易,包括上海城市公寓、上海花旗集团大厦、以及上海新天地107/108号地块豪华酒店开发项目等。

  几年来这个团队已身经百战,经历过两百多个大项目的正式谈判。如今加上项目公司,基汇资本的员工已超过1000人,吴的妹妹吴燕安也是在基金规模逐渐壮大之后,从国际投行辞职减薪加入,负责募资和投资者管理,吴继炜认为他们兄妹普遍将自己当作第一代去创业,而非作为“富二代”只等着分家产。

  基汇资本目前管理着4只以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为目标的房地产私募基金,2005年以来,其募集的股本已超过38亿美元,管理资产金额达85亿美元,包括住宅项目、零售中心、酒店及商业地产。

  偏好买便宜楼 包装后高价卖出

  被喻为楼盘“包装大师”

  除了国内市场,近年来欧美便宜的资产更吸引他的目光,于是基汇资本开始为亚洲机构投资者提供全球直接投资服务(创业:Street 333号富国银行总部、2011年芝加哥 Three First National Plaza、2012年伦敦Vintners Place等令人瞩目的收购个案。

  去年,吴干脆成立基汇资本美国,专门在美国和英国市场上提供独立账户直接投资私募房地产基金管理服务,帮助亚洲投资者购买海外资产。“在外买楼,真正跟我们拼的都是黑石、凯雷这样的超级巨无霸。”这很困难但也让吴感到骄傲。

  今年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以9.28亿美元的价格,将北京三里屯商圈的盈科中心整体出售给基汇资本,去年8月,李家“七连抛”的第一个楼盘广州西城都荟亦是该基金接手。

  接手之后,基汇资本打算用几年的时间,在整体资产管理的策略下改造盈科中心,希望重新打造它的地标特质。

  这是基汇资本的惯用手法,它偏好买下破旧的老楼,帮助重整以创造价值,过去几年干得最多的便是救活“烂尾楼”。

  上海353广场项目是典型例子。2006年,基汇资本花9亿元买下上海南京东路上的东海商都,这个建筑多次更换经营者始终不尽如人意。基汇资本邀请海外知名设计公司参与改造,在保留原来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前提下,斥资4亿元巨资进行重新装修,并将“东海商都”改名为“353广场”,同时调整定位重新招商。2012年,基汇资本以24亿元将“353广场”售出。

  ■延展

  11岁时每天看《华尔街日报》

  “父亲在1999年去世,我很希望他能够看到我们现在还做得不错,觉得骄傲。”吴继炜感叹。

  实际上,他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但被父亲打击否定,高中时父亲让他去建筑师事务所做暑期的实习,“让我意识到,要建造出自己想要的建筑必须做投资人,通常总是投资人告诉建筑师他要做什么样的建筑”。【李嘉诚,创业小故事】

  这些年,吴经常会回想起11岁开始,父亲强迫他每天看《华尔街日报》并在饭桌上讨论的日子。

  在基汇资本过去投资的所有项目中,从来不做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采用深度操盘、战略增值的运作模式,其主要策略可以简单归结为:买便宜的楼-包装-高价卖出,俨然一个楼盘“包装大师”。

  能做到这一点,源于基汇资本旗下拥有的三大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团队,包括商业管理平台,负责对其收购的商业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和招商以及物业管理;酒店运营平台;住宅开发平台。

  每一个平台的总经理都拥有在各自领域二三十年的运营经验,这也是基汇资本和一般纯投资的基金公司最大的不同。

  (据《环球企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报道)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读后感

  1)肯吃苦、不怕累 李嘉诚十四岁开始自力更生,初始在茶楼下班后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李嘉诚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每天足有15个小时的工作量。这样大强度的工作经历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胜任的,何况当时李嘉诚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少年,只有肯吃苦,不怕累,才能在相同或落后的起始条件下超越别人,磨练自己。
  在进行塑胶推销时,李嘉诚每天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始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这种不怕吃苦的行动力正是他超越其他推销人员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肯下苦工的精神,只是投机取巧,只能做到小有成绩,却无法切实的将自己的成果做大。量变最终会带来质变,如果能做到不计辛苦的进行锻炼与工作,就算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及对手,也不会与对手相差太远,从而为自己日后的超越创造了机会。
  2)懂得做人 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会做人,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在向旅馆老板推销铁桶时,李嘉诚选择先与老板儿子交朋友,一起看赛马,这可以说李嘉诚头脑机灵,更可以说他善于把握人际关系,将自己的人际能力运用到自己的推销工作中,是成功的推销人员提高自己业务量的一大利器。
  李嘉诚做推销,愈做愈老练,他深谙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之同时,也在推销自己,并且更应注重推销自己。 李嘉诚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孩敞粉缎莠等疯劝弗滑,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无论在营销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人脉的程度往往能直接决定事情处理的最终结果,通过建立有效的人脉,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推销人员的业务量与业务水准,并且人脉关系往往会通过生意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自己的业务在人际优势的帮助下愈发顺利。
  3) 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分析 李嘉诚在推销铁桶时,自己创造产品优势,准确的发现了利用直销的有利条件,巧妙的将自身产品与竞争产品的优势劣势对客户进行分析,从而使客户在对双方产品都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做出理智的选择。
  在分析对比了塑胶产品与五金产品的特性后,准确的得出了五金产品的短板,得出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的结论,挽救了原厂。李嘉诚推销新塑胶洒水器时亲自示范,让产品自身说话,进行巧妙的推销。想要真正做到出类拔萃,只是埋头苦干而不动脑思考是不行的,要善于分析,明白自身的优劣势,善于分析,更多的发现潜在的关键因素,才能在推销过程与选择方向时不走弯路。
  4)把握机会 小小的机会往往是伟大事业的开始,当你做好迎接机会的准备而机会没有来,总比有一个机会而你却没有做好准备要好。每个人都被机会包围着,但是机会只是在它们被看见时才存在,而且机会只有在被寻找时才会被发现,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认识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把握机会的意识与能力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钥匙,李嘉诚的推销与创业过程中可谓充满了机会,如中南钟表公司在经济恢复后的快速发展、五金厂老板的指导与栽培、塑胶公司的兴起等,李嘉诚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对这些机会的成功把握上的。
  5)善于决策 一个成功的推销人员的价值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帮助各阶层的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选择方案与前进方向总是不止一个,决策就是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李嘉诚的几次成功跳槽,果断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路线,正是他善于决策的结果。 选择合适的发

名人创业励志小故事,推荐一个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肌敞冠缎攉等圭劝氦滑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更多精彩故事,可以去谭福新博客看看哦...余下全文>>

李嘉诚年轻时的努力故事,真实可靠的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敞搐搬诽植赌邦涩鲍绩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

求李嘉诚的故事,我要那种小的有道理的故事,不要他怎样创业,怎么发家的,就是要能够用在作文里的。

“吝啬”和“大方”
肌涪冠皇攉郝圭酮氦捆
李嘉诚的儿子曾经问他:“爸爸,我们赚这么多钱到底有什么意义?”李嘉诚的回答很简单:“赚钱多可以爱国,回报社会。”

72岁的李嘉诚虽然是香港首富,身家净值达120亿美元,但他的一些表现却显得有些“吝啬”。至今他仍然坚持身着蓝色的传统西服,佩带一块26美元左右的廉价手表,并自豪地说,如今花在自己身上的钱比年轻时少多了。

多年来,李嘉诚一直自掏腰包支付各董事的薪金;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他在公司里不领薪水,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它福利津贴,所有私人用品,甚至午餐也从不开公账。

但和其他许多富豪一样,他花在慈善事业上的金钱和时间却不少。如今他平均20%的时间都用在慈善活动中,并表示将来要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李嘉诚已经捐了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中国大陆、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不久前,他又捐出2亿港元用于残疾人事业。

有人曾问李嘉诚,自己是否考虑过捐赠眼角膜的事,他洒脱地表示:“我早已说过,到时所有还有用的器官,我都愿意捐出来。”

有关李嘉诚的故事

大超人李嘉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实力和信心的象征
骇掸粪赶荼非讽石釜将
诚信绝对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再没有比她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了。中华民族自古就讲究诚信,强调人无信不立。“季布无二诺,侯羸重一言”,先贤的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组织人,我们因为诚信而自豪。

诚信更是一种实力和信心的象征。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穷尽知识,我们也不能样样都比别人强。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诚信,我们才会不知疲倦地去向社会、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向书本求知。我们诚信,因为我们有实力。我们有实力把组织经营得更好,这种实力是依靠我们不断的实践积累,依靠我们全体员工团结拼搏和无私奉献,依靠我们……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一无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词,一切据实以告。那位外商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阁下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必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虽然这是个好机会,但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你签约,因为我资金真的有限。”外商听了,极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了货款。这笔生意使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原则,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不守信约,我们可能有暂时的成功;有了诚信,我们却会获得终生的成功。
参考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wangshangchuangyegushi/96335.html

《李嘉诚,创业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