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创业故事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

|

【www.dagaqi.com--网上创业故事】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一:楼仲平:一根吸管只赚8毫成就吸管大王

  楚天金报讯 上周,一则“拉链大王”陶海弟濒临破产的报道,引来众多本土企业家感慨叹息。

  2014年以来,国内不乏遭遇滑铁卢的企业,有些甚至倒闭破产。

  原因众多,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出于风险考量的惜贷、抽贷……然而,外部因素固然重要,内在因素更为关键。

  透视多个企业失败案例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大多倒在盲目多元化的路上。这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更与企业家的战略定力分不开。

  作为同一时期的义乌企业家,陶海弟和“吸管大王”楼仲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进军房地产,倒在了盲目多元化的路上;后者虽也曾对房地产动过心,并走过电子商务的“弯路”,最终却“浪子回头”专注主业实现逆势增长。

  “末代货郎”连换20个行当

  楼仲平,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年近五旬的他已在吸管行业坚持了20年,而在创业早期,他至少尝试过20个行业。

  出身贫苦的义乌商人多经历过“鸡毛换糖”的故事,楼仲平也不例外。14岁那年,身为家里六个孩子中老四的楼仲平辍学了,跟着父亲和哥哥到江西,挑着百余斤的货担走街串巷。

  那是1979年,楼仲平和家人靠着“鸡毛换糖”,一个春节可以赚到一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为数不菲。也是从那年开始,义乌的货郎担逐渐消失,楼仲平成了“末代货郎”。从那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捡过农药瓶、甲鱼壳,放过氢气球,到过扬州拿牙刷卖,做过电子表生意,还做过‘倒爷’,至少20个行当,可不管哪一行都没有做长久”。

  1991年,楼仲平回到义乌,开始考虑找一个稳定的行业来安身立命。

  恰好当时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建成招商,楼仲平拿了一个日用百货摊位。一开始,他根本没想好卖什么,后来发现市场附近有条专业街,专卖台州黄岩生产的塑料制品。于是,他就拿了一些在自己的摊位上代销。“代销的好处就是不用仓库、不需要资金,也不要渠道,虽然利润很少,但我的品种多、价格平,所以有很多顾客愿意在我这里开单子进货。”后来,他代销的产品越来越多,一米宽的摊板上居然码了几百种产品,其中就包括吸管。“先是到广东、福建一带,把那里生产的吸管买回来卖,后来干脆替义乌工厂生产的吸管代理销售。”楼仲平说。

  两年后,楼仲平的摊位成为市场里日用百货类别的翘楚,一年净赚二三十万元。

  注册商标 突围“亡命竞争”

  在英文里,吸管和稻草是同一个词straw,不引人注目,用完即弃,利润也极其微薄。楼仲平算了一笔账:“平均销售价在8厘钱,刨除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物流等费用20%多,最后的纯利润只有大约10%。也就是说,生产一根吸管我们只能赚8毫钱,也就是0.0008元。”“为什么要做吸管?”面对记者的疑问,楼仲平笑着回答:“说实在的,做吸管也是我‘踩着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顺势而作的选择。”

  1992年,楼仲平从义乌农贸市场拿吸管代销时,市场里卖吸管的人还很少,他的生意极好。可一年多后,市场里700多个日用百货摊位中有300多家都在跟他的风,楼仲平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1994年3月,义务一家吸管厂的老板想花50多万元买一套全自动吸管生产线,但手头紧张,想把手上的半自动吸管生产线卖掉。思虑已久的楼仲平便花5万元买下这套旧设备,租了两间民房办起了吸管厂。

  依托义乌市场优势,楼仲平的吸管生意开局不错。但浙江的企业喜欢一哄而上是出了名的。1995年,义乌吸管业也爆发“亡命式”竞争,从1994年的四五家猛增至四五十家,生意一片惨淡。

  换过20个行当的楼仲平,不愿再轻易转行。细心的他发现,义乌的吸管包装上几乎都印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图案,不同的只有厂址和电话。跑到工商局一问,得知这可以作为商标,且无人注册时,楼仲平当即花了2000元办理手续,“双童”吸管就此诞生。

  这次注册还有后续。因为需要对商标文件设计打印,在打字复印社,楼仲平第一次发现了电脑的神奇。在外国人还不知道义乌的时候,他就利用互联网联系上了国外客户,在义乌一众企业里率先转向外贸,拿到了沃尔玛、特易购等欧美零售巨头的巨额订单。

  改“全球最大”为“第一品牌”

  很长一段时间,双童靠着外贸订单,活得不错。但2003年,双童虽然美国订单不断,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利润却越来越薄,只能苦苦支撑。

  最后,楼仲平决定放弃只能维持单薄利润的美国大客户,提出“小客户战略”,挖掘国内客户群,规避单纯绑定国外大客户的风险。

  此外,他还转向利润更高的日本市场。但如果一批货中有一根吸管被客人投诉,整批产品就会被全部退回全部检查,运费高昂。刚做日本单那几年,楼仲平屡屡把几十个货柜的吸管在日本当地销毁,再付给日方垃圾处理费(创业网:

  为了抹掉人们对他和双童吸管的这种认识,楼仲平把办公楼里“全球最大吸管企业”的题词,换成了“全球吸管行业第一品牌”。这代表他的决心:要把工厂从简单原始、唯规模是重的层次,引到更精细化和更具有竞争力的道路上去。【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

  他不断到日本学习,将日本先进的雨水收集、废水回收、中水回收、废气利用等节能设计用到双童厂房。双童2亿元左右的产值,目前只占用了18亩土地。而按照义乌的平均工业产出,需要100多亩地。

  最近这几年,双童吸管在设备和人员没有增加、产量也没有太多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一般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一根小小吸管,其实一年可以创造出2000多万的利润。

  楼仲平的朋友感叹:他真是入错了行啊,一根小吸管能做出多少花样?你看他各种变化,各种折腾,真让人想不到。这要是换一个别的行业,他完全可能有更大更多的成就。

  追求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实际上,吸管之外,楼仲平也曾经换过行业。

  在房地产红火的那几年,“义乌周边有个地方有意让我过去,给几百亩土地,但我权衡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我如果同意了,肯定要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自有资金肯定不够,需要融资,这意味着风险增加”。

  但2009年,楼仲平的“定力”,在电商浪潮前败下阵来。此前,因为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他与马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于是,他花90万元买了淘金网域名,希望打造一个能和淘宝网并肩的百货平台。

  然而,两年后,楼仲平发现,想做一个和淘宝一样赚钱的平台比登天还难。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自己把精力放在了淘金网,把双童吸管完全放权给几个下属,双童公司出现了严重问题,制度缺乏,失去了活力。“如果我当时再不回归,可能双童公司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说起这些,楼仲平声音有些低沉,那两年他非常苦闷。不过,他还是有收获:“虽然亏损了五六百万,但做淘金网那两年,我接触了很多思想活跃的年轻人,理解了电子商务对双童吸管的影响。”

  针对2014年国内制造业出现的问题,楼仲平认为,这都是耐不住寂寞、禁不住诱惑、缺乏专注精神使然。“以德国为例,为什么德国会有这么多大企业、好企业,因为他们高度专注于某一个窄小的细分行业。德国制造体现的是工匠精神,追求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对自己坚持做吸管,楼仲平这样评价:“我坚信一个国家的持久繁荣取决于中小企业的成功,而不是大公司,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如果只指望大公司,必然是不够的。而中小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对业务的专注程度,不能过度多元化。你需要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如果你能做精,那么将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民生周刊》《全球商业经典》《竞争力》报道)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二:陈煌奇:台湾商人罗非鱼王养殖台湾大泥鳅的创业故事

[致富经]台湾商人抓住滑溜溜的财富 20160920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台湾商人抓住滑溜溜的财富 (2016.9.22)

  陈煌奇创业打拼二十年,在行业内,赢得了罗非鱼王的美誉,年过六十的他打算荣归故里,享受生活。可是当他看到这种大泥鳅,心中重燃创业激情。没曾想,行家一出手,却先失了手。坚持还是放弃,看奋斗二十多年的陈煌奇,如何再战商海。

  陈煌奇: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

  今天,陈煌奇跟着工人们7点就开始工作了。半个多小时后,这长100米的大网,终于可以合网了。这些大泥鳅的主人就是陈煌奇。见到记者时,他就特别想告诉我们,他的这种泥鳅有哪些特别之处。

  记者:这太难抓了,它身上分泌的这是什么呀?黏黏的?

  林森庄:基本上它身上的这些黏液,是一种保护作用。

  记者:好难抓呀。

  林森庄:对对对,因为它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能力逃生,就靠着它身体的特殊结构。把这个头部先稳定了,它看不到,我们就轻轻抓起来了。

  员工:你要安抚它,安抚它,摸一下。

  记者:乖。

  林森庄:把它眼睛蒙起来。不要用力哦。

  记者:它不会咬我吧?

  林森庄:不咬,顶多是亲你一下。

  记者:太黏了,你看我手上都是黏液。她要把她的手套给我借用一下。借用了只手套,有个工具试试。好了,现在好像好了。慢慢的,看,这大泥鳅,有我的两只手这样撑平这么大。这个泥鳅多重啊?

  林森庄:这条大概有380克到400克。

  记者:差点掉我衣服里。

  为了让大伙印象深刻,陈煌奇还专门找来了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泥鳅做对比。

  

  林森庄:这一条就是正宗的黄板鳅。它本来就是只有这么大。

  记者:这就是咱们以前说的那种小泥鳅。

  林森庄,成熟的黄板鳅只有这么大,大的台湾泥鳅有这么大。

  记者:以前好像都经常见这种小泥鳅,这样对比就很明显了。这小的和大的。

  这种俗称的大泥鳅,行业内又叫做台湾泥鳅。陈煌奇从2010年开始关注这种大泥鳅,如今他的养殖面积有500亩。每年能销售种鳅五万多斤,泥鳅苗1亿尾,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6个省市。

  记者:好,眼睛蒙住了。它现在比较稳定了。来,给我们的观众看一下,大泥鳅。看到了吗?我觉得这个泥鳅还真的挺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那陈总您当时第一次见它是什么时候?

  陈煌奇:我是回台湾,到我姐姐那边,我姐姐刚好买了一斤多给我外甥吃,我看到这个泥鳅怎么那么大?我都不晓得台湾泥鳅变成这么大。

  陈煌奇是我国台湾高雄市人,1990年来到广西南宁市创业,通过20年的奋斗,成为了国内罗非鱼行业响当当的人物。高峰时期,他在南宁,海南一共有2000多亩的罗非鱼养殖基地。罗非鱼苗的年产量高达4亿5千万尾,销售地区覆盖了二、三十个大中城市。

  同行:罗非鱼供不应求。刚过来的时候做的人少,而且是新的品种,所以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他来了以后,应该是说他就捷足先登了。

  同行:他秉承我们中国台湾人的细心,耐心,用心,可以讲是我们台湾人的光荣。在(罗非鱼)这个领域。

  记者:您对他评价很高?

  同行:不是我对他评价很高,是他真的很杰出。

  离家闯荡大半生,陈煌奇此时已经61岁了,他准备退休回到台湾养老,这也是家人期盼了二十多年的事情。

  可就在这个时候,陈煌奇看到了台湾大泥鳅,这让他上了心。因为即使从事水产行业多年,陈煌奇也没见到过这么大的泥鳅。他嗅到了绝好的商机,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陈煌奇:那我看看基本上都是这种小泥鳅,我看这肯定是好的,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年的经验了,(对这个行业)很敏感。这个(泥鳅)太小了,我们这个台湾大泥鳅那么大,我知道这个东西在这里一定会受到欢迎的。本来说想退休了,但是我想说我一定要继续把它搞起来。

  陈煌奇是响当当的罗非鱼王,可真的要做大泥鳅,他还是个门外汉。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再次搏击商海。陈煌奇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了,而是想找回那份奋斗的激情。可如果想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必须找个懂技术的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在台湾打听了好多地方,一个叫林森庄的人,进入了陈煌奇的视线。可和对方一接触,却发现对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林森庄:(别人)对这个工作不积极。以我个性来讲我完全不能接受。

  记者:那您个性是什么样的?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

  林森庄:要搞就要轰轰烈烈,搞得非常成功。要不然就不搞。就这样。

  记者:所以以前你不想跟(别人)合作的原因,是对方比较拖沓。

  林森庄:对对对,这个不积极的精神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杀伤力。

  林森庄在台湾地区接触研究水产40多年。全程参与了台湾泥鳅的杂交选育推广工作,是这方面的专家。想要跟他合作的人很多,可他一直都没遇到心目中合适的人选。退休之后,发展大泥鳅的梦想也离他越来越远。可就在这个时候,陈煌奇出现了。

  

  林森庄:他的工作态度让我真的非常佩服,这个工作态度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他会成功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2011年3月,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两个都已经步入退休年龄的老人,决定再次出发,一起追寻创业梦想。

  林森庄,陈煌奇:(闽南语)加油加油。

  记者:(闽南语)加油加油。

  陈煌奇:继续努力。

  记者:我看你们两个精神头特足一说到泥鳅。

  陈煌奇:我看到这个东西,我真的觉得爱不释手,这个东西真好。

  林森庄:水产本身就是我的第二生命。除此之外其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

  陈煌奇:你的第二生命,是我的第一生命。我这个产业一定要把它发展起来。

  林森庄跟着陈煌奇来到海南,一到养殖基地,林森庄就十分兴奋,更加坚信他们能够做成这件事。

  林森庄:这边的环境却是在我看过的几个区域来讲,这边属于最优良的。地域大,地势平坦,比较有发展空间。因为我看过的地方不下50个。另外一个重点,这边的气候跟我的家乡百分之九十五非常类似。

  林森庄个是研究泥鳅多年的专家,陈煌奇实力雄厚,还是从事了20年水产的行家。两人合作可谓强强联手。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想要用五年时间把大泥鳅在全国都推广开。可谁都没想到这两个强强联手的人,一出手竟然失手了。

  2011年下半年,俩人制定完方案后,林森庄便回到了台湾,随后给陈煌奇发来了台湾泥鳅的水花苗,投放在7.5亩的池子里。

  记者:你们当时投放了多少泥鳅水花苗?

  陈煌奇:这个放了100多万尾水花苗,0.3厘米那个泥鳅水花苗。

  记者:那水花苗长多长时间能长成小苗呢?

  陈煌奇:现在这种差不多一个月了。

  记者:一个月就长成这种苗。

  陈煌奇:对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

  记者:这种苗就是可以销售了,

  陈煌奇:可以了,这种苗是安全苗了,它都肠呼吸了。

  记者:那像这种苗它需要长多久才能长成大泥鳅?

  陈煌奇:像这种苗大概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就可以长到一两了,长到10条一斤。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的交代,每天早晚都向池子里投放饲料,这个时候他发现,养殖泥鳅就是和罗非鱼不一样。每次投放饲料,养殖泥鳅苗的池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唱歌: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唱着这首童谣,陈煌奇等待着一个月后即将收获的泥鳅苗。这样的日子过得既舒心,又有盼头。

  唱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个月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捕捞泥鳅苗的日子。陈煌奇怕第一次捞泥鳅苗的工作量比较大,他就召集了全厂工人,信心满满的带着大伙们赶往暂养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一网下去,他傻眼了。

  员工:当时捞下去,只捞到虫没有捞到泥鳅苗。就这样的感觉。

  员工:哭他是没哭,但他的心里是非常着急了。

  记者:你们怎么看出来他着急的?

  员工:看那个表面,他没有笑脸了。

  员工:捞不上几条,我们心里很着急。就怕我们老板搞不成功。就没有工资发给我们了,我们怕这方面的事情。

  7.5亩的水池,捞不到一条泥鳅苗。陈煌奇从对梦想的渴求,一下坠落到现实的残酷。虽然这点损失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他不甘心,再次出发却品尝失败。他觉得他只有一棵救命稻草,就是远在台湾的林森庄。

  林森庄:你把工作放下快来,因为我捞不到泥鳅我急,我急得要命啊。

  记者:他很着急?

  林森庄:他肯定着急,真的急得差点哭了。他说你再不过来,真的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在电话里,林森庄让陈煌奇把池塘的水放干,看看情况。直到把池塘的水放干,陈煌奇终于捞到了3条泥鳅苗。

  陈煌奇:搞了十几个人排队,用地毯式的搜索。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了泥巴挖过去。一共就三条了。

  记者:那一个池塘就三条?

  陈煌奇:嗯,就三条,也像这么大的。就三条。很失望,太难过了。

致富经里面的创业故事怎么说的不详细啊?跟没说一样,应该把细节都告诉我们

世界上没有一本书会直接告诉你如何致富,成功是因人而异的

松桂坊的腊味好吃么,上次看电视在《致富经》上还看到过,他们创业故事也蛮不容易的,想买点试下味道?

味道比想象中的要正宗很多,我也是在电视上看到了买了两袋,烟熏味缉尝光妒叱德癸泉含沪比较浓,很香。不过如果口味比较清淡,最好先用水煮下。

请问有没有比致富经介绍创业经历更详细更直观的节目?而且不是农业的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做点小投资,别指望赚钱 缉虎光臼叱铰癸歇含忙 我只是个打酱油的,水到经验马上走
热心网友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wangshangchuangyegushi/81686.html

《致富经江西洪华贵创业故事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