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创业故事

香港创业故事

|

【www.dagaqi.com--网上创业故事】

香港创业故事一:耿春亚:走进香港 创业实现梦想

  耿春亚:创业立足香港 梦想始于尝试

  编者按:近年,不少香港人跨越香江追寻理想,在内地展现务实自信的风采,同祖国和舟共济;同时,也有内地青年立足香港开创未来,在香港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香港共创繁荣。人民网与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推出2014年“同根同心”特别专题,为您讲述一群香港和内地同胞在彼方的奋斗和贡献;他们以彼方为家,在那里追寻梦想,以真诚和豁达书写他们的人生故事。

本期人物:耿春亚

  来港时间:2002年

  毕业学校:香港城市大学纳米半导体专业哲学硕士

  工作岗位:香港东方蜘蛛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年愿望:成立城大内地生奖学金

  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放着国内的大好前途不选,却偏偏选择来到香港留学创业。 一路上的酸甜苦辣,让他对创业、对人生、对香港都有着自己的感悟。他不仅是勤奋努力的董事长,也是关注青年成长的大师兄。他,就是香港东方蜘蛛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春亚先生。

  “香港不再是异乡,而是家乡。”在香港城市大学建校三十周年志庆书《三十而立》上,耿春亚这样写道。

  这位十三年前踏上南国“东方之珠”的内地青年,在港创立的科技公司“东方蜘蛛”,进驻香港科技园已有九年。他亦已在港成家立室,出生不久的女儿如今也刚满月。

【香港创业故事】

  “昨晚要照顾女儿,很晚才睡。”坐在对面的耿春亚嗓音略显沙哑,但说到刚出生的女儿时却一脸的幸福与自豪。“女儿快50天啦,换尿布抱小孩的事儿我都和太太亲自干。”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在港创业家,如今事业家庭双丰收。

  “其实带孩子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耿春亚笑着说,他早把他的公司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路培养发展,让这第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茁壮地迈入了“小学阶段”。

  “香港这么好,为什么不来呢?”

  “香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2001年,还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的耿春亚,与同学一道来香港参加校际交流活动,走进红磡火车站,耿春亚感受到香港的文明与整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干净的火车站,海关人员给人的感觉也不像监察人员,真的就是服务人员。”在香港交流的这段时间,耿春亚感受到了香港的活力与公平。“去一些餐厅吃饭,我发现,服务员做得好,客人就会塞消费到他手上,一天好好服务好几个顾客,一个月下来,小费也能挣不少呢。我把服务员做好了,那我也是一个精英呀。” 他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是香港社会认同的价值法则,也是让他选择来香港创业的重要原因。“香港这么好,为什么不来呢? ”

  “创业开始之后,每件事都是困难。”

  2003年从城市大学毕业后,耿春亚拿着10万港币的积蓄,加上天使投资人近70万港币的投资,再加上香港科学园100万港币创业计划的资助,创办了“东方蜘蛛”,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创业路,但是这一路,并不平坦。

  “读书的时候得了那么多的奖,等到创业的时候才发现,比赛是比赛,创业是生意。” 创业初期,耿春亚举步维艰,首要的难题就是:公司赚不到钱。“当时发现,客户想要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我根本就提供不了。”耿春亚说,当时,自己每个月只拿六千元港币,交完房租,吃完饭,就没钱了。“我聘请的员工都只拿六千元,我不会多拿, 也不敢多拿。当你负责任地去想每件事时,都是困难。”员工的问题,待遇的问题,公司前途的问题,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一时让耿春亚感觉压力很大。“想法再多,不去行动,客户和市场不会主动找你的。”

  走进香港 选择创业之路

  回忆起当年选择来港发展,耿春亚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北京清华大学攻读物理专业的他放弃出国读博和国内当公务员的好机会,只身来到陌生的香港,并且选择了创业这条大多数人都不会走的路。“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可能,这是我实现理想的完美地方。”耿春亚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循规蹈矩,而是要趁着年轻尝试新的事物,多接触社会的不同方面。

  从深水埗的平民区到中环的金融中心,从衣着朴素的小市民到西装革履的精英,耿春亚吃惊于这个社会的丰富层面,感叹于它多元包容的价值观。这片土地自由开放,充满无限创意和可能,社会上不乏从底层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这些典范给了耿春亚理想的目标与成功的希望。香港成了耿春亚心中的乌托邦。“香港那么好,为什么不来香港?”

【香港创业故事】

  创业还未起步,还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的耿春亚便已开始为他的事业做准备。他率领团队参加全港、全国及亚太区多项科技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获得冠军等奖项。透过在比赛中展现不俗风采,获得香港社会的肯定。“从这个过程中,我去了解香港社会,结交香港朋友,甚至获得商业机会。”耿春亚描述说有一次比赛得奖后,一位香港商人主动联系他,请他帮助为其公司做企业转型。可见,这些比赛经历都给耿春亚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和经验。

  做机构社交管理,香港第一家

  安徽的一位地产商,给耿春亚的公司投资500万。某金融机构,给了耿春亚一个200万的项目,让耿春亚赚到第一桶金,公司也开始 “扭转乾坤”。耿春亚说,创业以来,一路上多靠贵人相助,他才能有今天的发展。

  目前,耿春亚和他的团队,着重于机构社交业务的发展:研发管理系统,为公司或者机构客户建立社交组织管理平台;开发社交网站;承接社交服务项目,并为社交活动提供营销推广;在深圳,耿春亚开了一家会所,机构客户可以租用场地开会、举办晚会和主题派对。

  在香港做机构社交管理,耿春亚是第一个。耿春亚说,这是东方蜘蛛与其他社交网站的区别。“我们不做个人社交业务,只做公司或机构的社交业务。”他说,这样的定位,除了寻求差异化发展外,还要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性。“中国人的社交普遍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社交组织管理也要自上而下来做。”

  立足香港 坚定创业心态

  对耿春亚来说,创业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人脉,而是心态。“创业的过程会很艰苦,但是我一直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他深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为理想而奋斗了[

  “在刚创业的那段日子里,我曾露宿街头一晚。我只是想体验一下万一创业失败自己一无所有的感觉。”这个初出茅庐、敢拼敢当的青年在奋斗中脱去了周身的光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步步踏实走过。他深切希望自己能够在香港创出一番事业,给众多年轻的创业者树立奋斗的目标。

【香港创业故事】

  “要想真正走上创业这条路,一个人的成长、能力、经验、性格等一系列因素都不可或缺。”耿春亚认为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创业者的心态,决定了创业的成功与否。他告诫创业青年,“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应当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自我改变和修正,却又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愿意为自己的事业付出。”这是耿春亚在总结自己的创业心得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融入香港 心怀年轻一代

  在香港生活多年,耿春亚早已视香港为家,视母校(香港城市大学)为亲人,视香港的朋友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觉得既然来了香港,与其要求本地人接纳自己,不如主动融入新环境。”但是很多内地青年来到了香港,内心却与香港之间划了一道墙,将自己隔离在外。他观察到,缺乏与社会的沟通让许多内地人在香港变得越来越疏离和孤立。

  为此,他积极接触内地生的社群,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影响他们的想法。“我是一个香港人,但我理解内地人在香港的心情。” 他和他的团队在香港城市大学组织活动让内地学生和香港本土青年一起参与,邀请香港的嘉宾做讲座。“这些活动让香港人觉得我们内地生是在努力融入香港的,他们会从心底里更加接受内地学生。”

【香港创业故事】

  耿春亚现时在香港担任多个社会公职,为很多在港的内地青年人服务,帮助他们在香港发展。2008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放宽了对内地毕业生留港求职的签证时间,由3个月延长至1年,这项政策的推出离不开耿春亚和朋友们的积极争取。“我希望我们能做桥梁,架起两地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内地青年能融入香港,成为新香港人。”

  “豁达无我,始于尝试”。耿春亚以理解化解矛盾,用豁达融入陌生,成功地在狮子山下落地生根,寻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故乡,并让创业的梦想开花结果。人生不可复制,但他敢闯敢拼、积极乐观的精神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受感染,成为他们在香港打拼人生的不竭动力。(实习生 计梦慧)

【香港创业故事】

香港创业故事二:一个香港人在大陆的十年曲折创业路

   我是陈君,在国内创业十多年的香港人,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Flash动画公司—— ShowGood;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现在创建了奇宝。从ShowGood到奇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创业故事,希望能给现在和我一样走在创业路上的伙伴一些启发,也希望奇宝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世界——ShowGood.Com

   1996年,我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触网络,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神奇的东西能改变世界,我很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网络中去,成为用它改变世界的一份子。

   1999年,网络经济席卷全球,其中一家美国蓝山电子贺卡公司非常火爆,在他们的网站上,用户可以互相发送设计精美的电子贺卡。这种互动的形式使得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全球性的传播,绝对是病毒式的,快速而猛烈。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电子贺卡中设计一系列人物造型被大量的发送,从而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来聚集一定的知名度,就像迪士尼里的动画人物一样,形成一个品牌,这样的商业前景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我来到广州成立了一家做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米老鼠”。

   二、《大话三国》的火爆——从网络公司变成动画公司

   在开发一系列电子贺卡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塑造怎样的形象能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我在很多的想法中选出了四个主题,包括了我哥哥提议的Q版三国主题,然后找来了不同的人分别开发。当时有一批广州美院的学生在帮我们制作电子贺卡,我就挑选了其中一个学生负责三国这个主题。在开发的过程中,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升级,慢慢地开发的内容超过了一个电子贺卡能承载的范围,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超过一分钟的网络动画片。

   完成后的作品就发布在公司的网站上,反馈信息很快来了,最受欢迎的是三国系列,考虑到当时资源的不足,我就停掉了其他三个系列的内容开发,全力开发三国系列。

   经过2000年到2003年这三年多时间没日没夜的开发,过百人对这个项目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使得《大话三国》系列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甚至有很多国外网友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作品,延伸开发出来的作品包括MV、《小兵的故事》、《三国外传》等等,产品有公仔、图书、DVD和授权开发的网络游戏等,网易曾经提供数据:《大话三国》单一的作品月浏览量超过1.6个亿。另外,漫画出版第一本就热卖十万多册,动画片更是有很多的电视台争相盗播,ShowGood也从一家原意只是发行电子贺卡的网络公司摇身变成了原创动画公司。

   三、再次尝试——网络电视台(SGTV)

   2001年,伴随着《大话三国》的流行,我更相信网络经济的潜能是巨大的,在对网络自由传播的力量和传播速度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SGTV。

   SGTV就是搭建一个自己的内容发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给我们的会员提供自主开发的原创精品内容以及优质的服务。而我们则通过收取广告费和一定的会员费来支撑这个平台更好的运转。网络的世界是自由的,所以,大家可以随时观看,不受时间限制,从而产生足够的眼球经济,这就是SGTV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个商业模式和现在国内的乐视TV以及国外的Netflix推出的会员付费观看频道的是一样的。)

   但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太超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和投资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曾经有一个投资人当场反驳我:“你知道搭建一个电视台需要多少钱吗?”然后他就直接走掉了。很无奈也很可惜,像现在的乐视TV以及Netflix的股票已经达到几百亿,SGTV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如果当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的话,我想现在大家的回报都是很可观的。

   不管其他人怎样想,我还是继续坚持。在2002年的时候,为了能够推出SGTV,我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来开发专门的收费内容,就这样,《小兵的故事》系列动画诞生了。

   经过辛苦的筹备,到了2003年,我们终于搭建了一个短信付费观看平台(当时还没有支付宝、小额付费等网上支付渠道),《小兵的故事》第一个月的收入两千多,第二个月三万多,到第三个月就已经达到九万了。但是,就在这个平台刚盈利的时候,政府碰巧在这个时候发布了一个红头文件:所有的SP公司不可以做代收费业务。在当时申请一个全网SP牌照需要一千万的注册资本,国内的牌照申请也不对香港人开放,所以没办法继续做了。

   当然,作为一家内容公司,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台、音响和图书出版这些传统途径去发布动画内容,但总是年头赚年底亏,因为和我们合作的出版发行公司总是在签订一份正规的合同、付过一两次版权费之后,就名正言顺的盗版了。最后其他的股东也对国内的政策和商业环境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再投入的意愿。我一直苦苦撑过了2004年。到了2005年,经过好几次融资之后,我已经失去了控股权,对公司的日常运营也没有了话语权,加上和其他股东经营理念的分歧,我选择了离开。

   四、总结与反思

   第一,偏离初心。

   其实ShowGood的愿景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而《大话三国》的成功使我在运营的过程中太偏向于内容开发而忽略了网络平台的经营,在SGTV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

   第二,对大陆员工心思的不理解。

   刚到大陆的那几年,我不太能理解国内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逻辑,绝大部分的员工不明白期权、股票对他们的意义[来源:

   第三,管理团队缺失。

   我本身读的是市场营销,对美术制作和网络技术这些方面并不了解,当时也没有找到认同我的理念并且具备专业能力的人一起来经营公司,所以在这些方面管理起来很辛苦,也吃了很多的亏。

   第四,资本运营。

   2000年3月份,网络经济泡沫爆破,全世界的网络公司基本上都融不到资,在那个阶段我非常艰难的找到了一些小的天使投资人,大的投资公司那几年基本退出了市场,而且我接触的投资人都在香港广州那边,而当时绝大部分香港的投资人不愿意“投资”互联网公司,只愿意做传统的“买卖”,所以很难有资本来落实这件事。

   第五,政策和商业环境的局限。

   像上文的关于SP公司代收费的红头文件、国内盗版猖獗等等,这些我没有办法改变。

   最后,在这些内因和外力的影响下,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不过幸运的是,我做出了《大话三国》这个受到大家喜爱的动漫品牌,这也证明了我对网络科技大方向的把握是正确的。

   五、新的起点——奇宝控股

   在2007年iPhone推出的时候,我隐约嗅到这个平台或许能实现SGTV。直到2009年iPad推出的时候,就选择了去做幼教的内容发布在iOS这个平台上,然后一步步地做幼教版SGTV。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iOS这个平台上展现不了我所有的想法,很多功能我们无法实现,其次是我们在提供应用的时候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去付费下载,甚至会选择盗版。

   2010年我决定在安卓的平台上做幼教SGTV。同时,我想加入新元素——硬件销售(平板电脑)

   为什么要加入硬件销售?

   第一,伴随着iPad的流行,我想在未来平板电脑的市场中它发展的方向应该会有细分,会出现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平板,那其中一个一定会是幼教。

   第二,国内的消费习惯上,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太愿意为应用付费,但他们会为一个硬件买单,如果我们把自己开发的内容打包在自己的硬件中,再加上互联网的增值服务来提供给大家,这种“互联网+内容+硬件+服务”的捆绑销售更容易打开国内的消费市场。

   第三,更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米诞生了,它的成功帮我证明了“互联网+内容+硬件+服务”这种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成为了我说服投资人和团队的有力武器。

   在这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投资人还是团队方面,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和以前相同的问题,不过这一次我没有妥协。

   在团队方面,发现有和我理念不同无法谈得来的人,我会请他离开,一个团队的理念必须保持一致,之后,才是共同的努力奋斗。

   在资本运营方面,我碰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投资人,香港投资人大部分看上了一个项目就想要控股,一些国内的投资人对起步阶段创业团队的要求很多。

   但怎样也好,我只选择那些愿意放手让我去运作的投资人,他们只会在我有需要的时候给我提供帮助,基本不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这一次我宁愿拿少一点的钱也要把控整个公司发展的权利。

   直到现在,产品改了好几个版本之后,马上就要面临市场的审核了。

名人创业励志小故事,推荐一个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肌敞冠缎攉等圭劝氦滑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更多精彩故事,可以去谭福新博客看看哦...余下全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wangshangchuangyegushi/64263.html

《香港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