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创业故事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

|

【www.dagaqi.com--网上创业故事】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一篇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马云:黄页“骗子”

  年龄:45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翻译社

  第一桶金:中国黄页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亚洲协会于旧金山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以带点武侠色彩的开场白讲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

  “我就像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亚洲协会(AsiaSociety)于旧金山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以带点武侠色彩的开场白讲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他并不是要贬低自己,“马云是一个勇猛而强大的对手。”杨致远曾做出如此评价。

  马云勇猛的性格从小就已显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于爷爷曾当过保长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他在学校一直被同学认为是坏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时,跟姐弟们的默不做声不同,马云一定会回击,因而成了小学和中学老师眼里打架最多的学生。后来,马云还练过8年散打,并坚持打太极拳,喜欢武侠小说的习惯也因此养成。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学校当英语老师,马云也一直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骑车40分钟去西湖边上的香格里拉酒店,做国外游客的导游,练习英语。后来,马云碰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游客,还邀请他去澳大利亚度假。这次出国彻底改变了马云的思维,“我意识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导的差异巨大,我不再跟随别人的意见,发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丁磊:免费邮件的奇迹

  年龄:38岁

  创业时间:1997年创立网易

  第一桶金:电子邮件系统

  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

  163.net是丁磊在网易创办之前申请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网易从丁磊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他当年写软件时慢慢积攒下来的。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陈磊华一起赚到的。1997年,两人相识于网易BBS,陈磊华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丁磊邀请他到网易兼职,合作之前两人说好陈磊华拿20%,一起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拯救了丁磊和网易。广州电信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提出收购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邮件服务,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后来,163.net被5,000万元转卖给了新飞网,再后来又被TOM集团以3.7亿港元收购。不过这都与丁磊无关了。

  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曾让丁磊碰钉子的公司。这一年,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丁磊的“孩子”满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国内外一些投资商开始纷纷找他谈判,愿意注入资金。此时,网易还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后来,丁磊开始转型门户,再后来主攻网络游戏,现在据说又要办个养猪的网站。

  

他们如何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二篇

   【商界招商网 记者/朱作明综合】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个钱极有可能是你以后生意壮大的基石,是你创业的原始基金,而且在赚取第一桶金的时候所获得经验和教训可能在以后的生意中等不可能再有。所以第一桶金非常的重要,第一桶金怎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赚取的吧。

   学生的钱就这么的好赚

   在大一的时候给1万新生免费赠送学校地图(自己设计、印刷、销售),毛利率2000%。

   市场需求:

   一. 新生对地图的刚性需求旺盛。学校面积很大,学生很多,新生对陌生环境不熟悉,对学校的地图的需求特别强烈,比如,理发去哪儿,买生活用品去哪儿,吃饭去哪儿,娱乐KTV去哪儿等等。

   二. 学校周边商街的店铺和商家急需向新生推广自己,抓住新生这个消费群体就等于抓住了四年大学生涯的持续消费的老客户。

   盈利模式:

   地图的正面是学校地图+学校周边的街道,关键是在周边的街道上按商家的竞价排名标注商家的位置,一条街道商家只标注8家左右,每家店1000元以上标注价,东南西共进驻26家,包括品牌手机店(新生基本都会买手机、换手机,量很大)、品牌眼镜店、理发店、书店、火锅店、卖被褥生活用品店、网吧(这个大家应该了解,评论中有人也提到了)等,北街没有商铺。地图的背面全是全市大型商家的广告(每个商家的收费标准按占用版面大小和位置收费,和报纸广告差不多,这部分输入是总体收入的一半,商家包括,新生配台式机电脑买笔记本电脑的地方,连锁KTV、手机商城等等)。

   关键点:

   一.给这个地图加上官方的色彩,比如,和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授权,并做上标识。

   二. 和商家的谈判技巧,一定要以学生会和学校拉赞助的名义谈判,尽量往高的定价。他们绝对愿意掏钱。

   三. 给商家承诺,送到每个学生的手中,寝室中,甚至是放在新生手册里面。

   四.商家选择,优先挑选新开张的;挑选有相互竞争关系的店种,如:几家高端理发店,给商家说,一条街上我只做一家同类型的,你不做,你隔壁的的理发店(竞争对手)就会做,因为新生数量是局限的,新生资源太珍贵,我大学就是只在一家理发店理了四年……

   五.设计出一个好的地图demo,谈判、和商家签定商务签合同的的时候用。

   六.大城市的大学,或者大学城的效果比较好,中小城市不推荐。

   现在,如果读者你在大学,并且现在想赚点小钱,这个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商业模式简单、快速、暴利、轻便、对商家和学生的帮助都很大)。

   现在外卖很火

   当时正处于谈恋爱谈得火热的时期,似乎忘了在学校应该做的正事是学习。而女朋友和我天天翘课也觉得没意思,她又烧得一手好菜,于是两人一合计,不如在学校做外卖。为了积攒经验,我先去了一家外卖店做送餐的,观察其中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何送,菜量,销量等等。

   一个学期之后,规划好菜单,从学校淘来两个电磁炉,一个电饭锅,自己开始上淘宝采购饭盒,到批发市场采购各种原材料,调料。去市场联系买菜的大妈订菜,卖猪肉的大姐订肉,制作外卖的名片 2000张。前期的投入大约为1000块 。

   当时学校里面外卖竞争非常激烈,有5家送外卖的,可以说市场很大,但是想分一块蛋糕不容易,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恰逢暑假,留校的人不是很多,有几家比较大的外卖店暂停了营业,而我和女朋友正好是当时学校论坛的版主,于是决定走线上推广的方式,在学校论坛发广告贴,女朋友她在校外租的房子负责做菜和接订餐电话,我负责将快餐送到寝室,第一周进行了试营业,只接受线上的少量预订,每天大概二十份,做了几天得到的反馈还不错,从做菜到送餐的流程都不再手忙脚乱,于是开始爬宿舍楼发名片,我和女朋友一天总共发出去300+的名片,名片发完,订餐量就升到40份,然后是六十份,八十份,最多的一天做了120份,是两个人的极限了,一份当时我们卖6块,利润是2块钱,然后会给持有名片的客户盖一个章,凭十个章免费换一份。

   然后其中得到的教训:

   1.一定要买一个冰柜,家用冰箱制冷太弱了,这个情况是在我们做了半个月之后遇到的问题,当时量比较大达到一天六七十份,只能提前一天晚上将肉煮熟,第二天直接炒,结果因为家用冰箱的制冷不够,南方的夏天又热,肉坏了。那天只能给订餐的没订到的人承诺,第二天少收一块钱。

   2.菜的采购要根据天气做好预算,南方台风频繁,菜价变化巨大,有几次碰到台风没做好储备,买不到便宜的菜,台风来的那几天几乎没赚钱。冒着大雨送快餐还不赚钱的感觉真的挺难受的。

   3.一定要保持菜品的口感,订外卖的孩子嘴都很挑,如果菜品不好,立马流失一个寝室的客户。服务态度很重要,因为自己送错餐,送得晚什么的给客户打折扣,一般晚一个小时,就会少收一块钱。

   4.大学生还是好好学习吧,做服务业什么的真的好累,做了一年半的外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买菜做菜,要一直忙到下午2点,然后还要去补货,晚上切肉把肉菜做好,一天至少要忙12个小时,没有任何节假日。逃了一年半,挂了9门功课,万幸的是,毕业前的清考一口气过了,那个时候压力真的好大。

   收获有以下:

   1.脸皮变厚了,我本是一个闷骚的宅男,刚开始送外卖还真的扯不下那张脸,现在感觉自己脸皮厚得多了。

   2.人际关系网扩大了,认识了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和市场的大姐大妈关系也不错,现在买菜还经常有优惠。

   3.对外卖需要做的推广、服务、互动反馈、业务扩张、资金运作、采购和供应有了真正的体会,顺道还从女朋友那里学了一些简单的财务记账。

   4.发现我也会做菜了,有些时候,女朋友心情不好不愿意做菜,我也能顶上去把所有事情都揽完了。

   5.有自信了,没做之前各种担心,开始做了以后才发现,只要下了决心开始做,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6.和女朋友的感情更好了,有过这么一段共同创业的时光,她现在非常体贴我,也很依赖我。

   7.钱和所付出的精力相比较,真心不多,就记得几笔比较大的开销,冰柜1000+,给女朋友买了个二手iphone3g 2000+,其它各种挥霍,这期间除了学费双方都没有找家里要过钱,结业的时候剩余5000而已。

   最后结业不做的原因很简单,碰到通货膨胀了,物价太高,利润太低,而且学习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再做下去可能连毕业证都没有了。

   “投机”也是可以赚钱的

   正式的第一桶金收入来自卖域名。

   初三时(04年)开始玩博客,偶然在blogger(当时还没被墙)接触Google Adsense,申请的账号居然还审核通过,遂开始转载垃圾内容到blogger上的博客做SEO,吸引流量点击Adsense的广告,后来也放到同样可以添加自定义代码的和讯博客,算是开始接触SEO的契机吧;当年Adsense在国内的单价还不低,印象中平均能有几十美分,但因为流量不大,峰值时一个月也只有10美金多一点,全部加起来还不过100美金,虽然数额不多但却是自己赚得第一笔钱,很开心。

   高一时想把事情做得更大一点,买了独立的虚拟空间,尝试用现成的采集脚本抓内容来做垃圾站,在注册独立域名的过程中偶然接触了域名买卖这个行当,恰好经历.cn域名从50元降到8元、然后5元、之后3元甚至是1元即可注册一年的疯狂时期,套利的空间出现,我又喜欢冒险,权衡再三丢下了弄垃圾站的事开始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倒域名。忍痛拿出多年存下的两三千块压岁钱,陆陆续续大概以8元到1元不等的价格扫了上千个域名吧,几乎全部是新注册的,基本原则是.cn的大众熟识双英文单词组合、或者是字面无实意的顺口双音节组合,不理会如.

   期间因为高中学业慢慢变得紧张,空余时间不多,就索性把来询价的邮件都回复了较高的价格,居然还陆陆续续卖了十几个,交易价基本都在500块钱以上。06至08年互联网开始回暖,行情也是水涨船高。其中恰好有个跟中石化某小型新业务撞车的域名(域名先注册,业务后推出,全是运气成分),是最大的一笔收获,算是不小的运气和惊喜。两年左右(06-08年)整体算下来,非常幸运地赚了近2万块钱。   

   几年过去,关于域名买卖,大致有这么几条不成熟的感受:

   1. 买家对我询价时,如果同前缀的.net和com.cn甚至.com恰好也在米农手里的话,往往不一定是对我上手的那个域名最感兴趣,买家一般都会把相关域名的价格全问一遍。因此在接到询价邮件时,我也顺便发邮件问一圈这些相关域名的米农,充当一下买家,知己知彼后大致的定价区间心里就有底了。

   2. 域名偏高的开价并不会吓跑真心想要域名的朋友;我自己感觉过低的出价对于域名这种高风险的行当不合算,因为买卖成功的几率并不与出价成绝对负线性关系,特别是域名这种交易,初次接触完全无法了解对方的心理预期,开1000元并不比开2000元成交的机率高一倍。因此,与其标低价,不如开高一点(对不住各位买过域名或询过价的朋友,不要见怪)。

   3. 我觉得国内域名的价格体系和广大域名用户的使用偏好或需求是有背离的,显然使用域名的人对域名“好记”的偏好远胜于对“短”的偏好,“短”应该仅仅是“好记”的一种实现方式,但域名的价格体系却是一味追求“短”和“拼音”两个属性,并没有充分挖掘“好记”的价值;举例来说,一个好记的非拼音双音节域名,要远远比一个难记的三字母或者二杂(两个字母和数字杂糅)甚至三杂域名便宜。

   4. 以一个初学者和时间成本低廉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以域名的数量广撒网来积累选域名和交易的经验、从而取得[来源:

   上了大学以后,开始感觉看不到这件事的任何价值和前途,觉得域名在互联网的重要性会不断降低,也逐渐对这个投机的行当失去热情。另外也居然喜欢上读书,恰好当时域名续费的价格不断攀升,09年记得续费价到了5元还是8元的时候,就把手上的域名都丢光了。

   时至今日,卖出去的那十几个域名倒是都还印象深刻,时不时还会送去一个UV逛一逛。当时那些交易成功的域名,如果是买去做互联网创业的,至今站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有的域名已经掉了,有的又重新回到米农手里,非常残酷。其中正好有几个微型电商,恰好都是今年才放弃坚持,令我唏嘘不已。

   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

   1. 建垃圾站和买卖域名的过程间接促使我去了解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培养我对互联网深厚的兴趣,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蓬勃的发展和伟大的价值,也奠定了我今后的职业导向。

   2. 彻底感觉投机不靠谱,一切简单套利的空间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低门槛而未创造多少价值的机会,一定会随着竞争者的涌入而消失,而发掘下一个arbitrage的空间又是难上加难。总之,还是得脚踏实地地学习真功夫才能稳稳地在社会上立足。

   房子是刚需

   2009年,我当时高二暑假做房屋中介投了400,营业额960,毛利560。算人生的第一桶金吧虽然很少,但真的学到了很多。

   起因

   在三线小城高二暑假的时候,闲的蛋疼想找点是做,想了好久想到房屋租赁中介。那是真是什么都不怕,想到就去做了。

   准备工作

   马上给公司起了个名字“永翔咨询公司”没有注册暂且称之为公司吧,跑到做章子的地方做了一个章子。然后自己设计租赁合同、广告海报,还有名片(名片到现在我都觉得很特别黑底白字特别简约)。从我姐姐那借了400块钱印刷了五十分租赁合同,一千张名片,和150张背胶海报(60*80的)就开始了,期间阻力蛮多的怕家里人不支持,怕同学嘲笑谁都没告诉他们。去图文打印店设计海报名片都要钱,最后自己自学PS设计海报,设计名片,从网上下载租赁合同改成我们公司合适的合同。

   房屋来源

   自己跑网上搜和全城去看那些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抄回家,然后打电话去问房东、看房,统计好价位归纳好。每次自己跑去看看房的时候,都很不相信我,然后我就谎称是有人托我来看房。并未告诉他我是中介。

   广告

   那时白天跑街上见人就塞名片。白天贴海报怕城管抓晚上自己背个包,全城贴海报晚上到半夜才回家从未觉得累(现在想想为那时的自己感动)。

   接揽顾客

   还是有人看到广告,然后给我打电话。因为我都提前看过房,会根据顾客需求给他推荐,如没有就自己再去周边找。所以成交率比较高。基本每个顾客平均看三套不同的房子就能定下来。大概接待过十多个看房顾客,总共成交了八家,我的租赁中介费是每次120元,总共营业额960。在其中遇到的人都很好,看到我娃娃脸都没少我中介费,只有几个女的顾客说能看能不能少点,我就一个劲的诉苦基本就能解决他们。

   结局

   做了一段时间因为快开学了没做了。当时我们那三线小城几乎没有做房屋租赁中介的。有一个同时起步先做租赁中介然后加入买卖中介发展得很快,刚开始还是一个小门面,几年下来成为了我们那最大的房产中介了,有时我就在想要是我当时坚持下来今天会不会也有这么一番成就。不过这都是后话。

  

四个知名富豪们获取第一桶金的故事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三篇

  创业开头难,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创业的第一桶金很关键,这意味着你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从想法到实践的创业的第一道门槛。通过那些知名富豪们获取第一桶金的故事,基本可以总结为四条道。

  第一条道:抓住短暂的机遇

  这个榜样是上海的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他的第一桶金是来自很早以前国库券的异地交易。他是无意间在上海发现的,当时108元买进,113元卖掉,4个小时赚了800元。他说:“赚了以后,我就开始想入非非,在外地108元买回,到上海112元卖掉。”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刻到合肥,那里的国库券与上海的差价是30元。两天时间,他就赚了6000元。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挖金矿的路”。但这个机会很快就消失了,抓住机会的人很少。

  领悟:发现机会要有眼光,兑现机会需要快速的行动。这一切,还要有学识、毅力等内功的支撑。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第二条道:身怀手艺一招鲜

  都说拥有万贯家财,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就凭这身薄技,最低目标是能养家糊口,最高目标是能发家致富而创下万贯家财。

  张果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命名到小行星上的企业家。他是一个木匠,在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学会了生产雕刻樟木箱。凭着这门手艺,他在广交会拿到不少订单,20个樟木箱,赚了一万多元。第一桶金的掘得,使他把家当全部押在传统木雕业上,最终有了今天的成果。

  陈逸飞也是如此,当初到美国,先是替博物馆修画,报酬是3美金1小时。因画技出众而进入画廊,当听到有人出价每张画3000美金时,陈逸飞说:“我一下觉得中了头彩,仿佛天上掉了个馅饼下来。”这样,才有了他今日的视觉产业。

  领悟: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想创业,必须要有一些相对突出的能力,也可以叫手艺。没有手艺,要去学门手艺。首先最好是在你准备打天下的地方,学门拾遗补缺类的手艺。掌握手艺后,就要向精益求精发展,要在一个区域里竖起旗帜。

  第三条道:自己动手执着打拼

  吉利汽车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是开照相馆掘得的。到上海南京路的冠龙,只买了几个灯泡。1千多元的反光罩买不起,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只要两元,他觉得与敲个白铁皮的水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连照相机上装胶片的玩意,都是自己做的。因此,对他后来敢造冰箱、造摩托车、造汽车,你是没有什么可以惊讶的。在他眼里,“汽车只有4个轮子,1个方向盘,1个发动机,1个车壳,里面还有两只沙发”。

  领悟:就如不少富豪说过的一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你执着,没什么不可能。

  第四条道:借力起步

  1993年王志东向四通融资500万元港币,创办四通利方,后来,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易名新浪。1999年,在国际上融资2500万美元,后来,又向戴尔电脑和软银等融资6000万美元。2000年,上市纳斯达克,融资打开新天地。

  领悟:荀子老先生对此早有总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小投资者欠缺的条件很多,善于借方能走好第一步。

  

中国企业家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曝富豪发家史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四篇

中国的那些企业家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曝富豪发家史

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刚刚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江南春 160元“巨债”逼出广告奇才

大学时代,江南春是华东师大颇有名气的“夏雨诗社”社长,还出过一本诗集《抒情时代》。江南春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经典描述是,“我会用整个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并郑重地为她写下评语,在傍晚,我通常都会鼓足勇气到学校舞厅涉足一场爱情或者被轻易地拒绝,无论怎样,待到月黑风高之时,我一定独自回到寝室,轻轻松松写起小诗。”

江南春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华东师大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中。在该校历史上,竞选学生会主席的一般都是大三学生,江则提前了一年。据说,江南春最终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他的口才和事先准备工作充分。后来出任分众传媒副总裁的师兄嵇海荣是当时在任的学生会主席,主持了整个竞选过程,他透露,在最后竞选的6个候选人中,第一个上台的江南春也是惟一一个脱稿演讲的,给其他人造成了很大压力。据说,江南春当时还找了很多院系的学生会主席,一顿十块、十几块钱地请吃饭,沟通想法兼拉票。一圈下来,因为沟通成本,江南春一下子欠下了160块钱的债。

江南春上任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下属一家广告公司到学生会招聘兼职,每个月300元,为了还债,近水楼台的他便前往应聘。第一个客户是汇联商厦,给了1500元让他策划影视广告。江南春连夜写了脚本,随后客户痛快地投入了十几万拍广告。第一单的成功,让原本准备只干一个月的江南春打消了回校过惬意生活的念头,把学生会的工作放下,全身心

干广告,沿着淮海路“扫”商厦。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收入400万元,其中150万元由他贡献。 江南春很快决定自己创业。1994年,还在念大三的他与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自任总经理。大学还没毕业,江南春就已经成为学生中少见的百万富翁了。到1998年,永怡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营业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之后到2003年成立分众传媒,则是江南春真正开创一个全新领域的开始。

江南春

年龄:36岁

创业时间:1994年创立永怡传播

第一桶金:广告销售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李彦宏 不断模仿老外 自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李彦宏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在为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服务时,看到了企业家所能获得的巨大回报,决定改变自己的梦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DD公司(Investment Dealer Digest)担任高级顾问,1995年这家公司被道琼斯收购,老板拉里(Larry-Rafsky)从交易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李彦宏极为震惊,“我明白通过创立高科技公司,你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李彦宏在帮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链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琼斯的高管对此丝毫没有兴趣。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威廉(William-Chang),后者邀请他加入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加入Infoseek的头两周,兴奋的李彦宏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不停的写软件代码。

然而,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后,对搜索引擎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热情和支持。李彦宏感觉极为失落,遂决定自立门户,回国创业,并邀请好朋友徐勇做合伙人。借助徐勇在硅谷的人脉,1999年底,他们拿到了两家投资机构的120万美元资金。 百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仿照Inkotomi,这是一家为门户提供搜索服务的网站,在互连网发展的繁荣期,市值一度高达200亿美元。但在当时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面对诸多门户网站,百度的模式并无多少底气。随着Inkotomi在2002年被雅虎仅以2亿美元收购,这一模式也受到更大质疑。

为了提高竞争力,李彦宏决定复制美国的内容网络分发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的模式,通过邻近的服务器分流,为网站降低网络流量压力,从而提高下载速度,就是今天很热门的CDN业务。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百度又幸运的获得了1000万美元投资。此时,李彦宏发现中国公司已不可能为搜索付费,但是会选择更便宜的数据产品,于是又决定模仿硅谷公司Verity,该公司为美国大企业提供搜索和数据管理服务。

但到了2002年,这种模式的希望和百度的现金流一样,越来越渺茫。而从2001年开始以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广告为赢利模式的Google正获得业界关注,李彦宏从中受到启发,决定采用付费广告的模式。虽然在董事会上备受质疑,但李彦宏仍决意为之。 不断调整发展方向的百度终于踏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凭借本土化优势,成为中国搜索市场上的绝对老大,从2004年起开始大幅盈利。2005年8月上市后,轻松造就了大批百万富翁,与李彦宏当初艰难的寻找和坚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李彦宏

年龄:41岁

创业时间:1999年创立百度

第一桶金:找到合适的模式

如果把财富看得更广义一点的话,它应该意味着幸福才对。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是有幸福的生活。

曹德旺 卖玻璃的“乞丐”

近日,因为捐出市值约40亿元的股份设立慈善基金会,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偏居一福建隅的曹德旺也并不遥远,中国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安装了他所属公司生产的玻璃。 早在四年前,曹德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已经表达了捐赠的意愿,“70岁的时候,这个产业(福耀玻璃)要留给中国,公司已经进入了后曹德旺时代。头5年,我当董事长,后5年,我彻底准备退出了,做太上皇,70岁就淡出江湖。我可以培养你们(儿女),但是我根本就不希望你们出来拿我的财产,这个企业归谁呢,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曹德旺一直很崇拜卡内基和陈嘉庚,早就认定自己要走捐赠这条路。这一情结,与他幼年的贫困经历密不可分。1949年,由于战乱未停,在上海经商、家底殷实的曹家决定返回福建老家,途中财产因托运丢失,顿失陷入贫困。由于无钱供读,曹德旺9岁才步入学堂,7年之后又被迫辍学。离开学校之后,曹德旺帮父亲卖烟维持家庭生计。1960年代中期后,他又开始独立贩卖水果,每天凌晨3点起床,骑3小时自行车到福清市采购水果,然后再回镇上销售,开始点滴积累后来的创业资本。

文革后,曹德旺进入镇上的一加国营玻璃厂当销售员,并学习和积累玻璃制造技艺。1983年,曹德旺从政府手里承包了这家经营不善的工厂,凭借学习能力和敏捷的商业头脑,当年就实现盈利20万元。创业艰辛仍历历在目,“一家一家去卖,那个时候做这个,跟乞丐没有什么两样,全中国做汽车零部件的人都认识我。” 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曹德旺发现,玻璃需求量很大,而市价几千元、造价不过数百元的汽车玻璃基本依赖进口。当时中国有很多大的国营玻璃厂,并没有去攫取这块巨大的差额利润。究其原因,曹德旺认为,因为当时中国有2000多种车型的玻璃,而每一种类型都需要一个新模具,成本价为1万多元,这让很多大厂望而生畏。找到症结后,曹德旺努力钻研,发明了用无缝模具来做玻璃的技术。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当年就因此技术获利数百万元。1990年,福耀进入美国市场,一举占领美国汽车维修市场10%。

宗庆后 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宗庆后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

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冯仑 “说”出500万

冯仑20岁就入了党,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任职,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属下的南德集团经过2年历练的冯仑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手里只有3万元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以及自己的为人和出身。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

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又开始讲自己也刚刚闹明白的新名词“按揭”,他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冯仑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三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回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王功权是谈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500万元。冯仑他们拿着这500万元,又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接着又用这1800万元购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卖了出去,赚到300万元。这就是万通的发家史。

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冯仑

年龄:50岁

创业时间:1991年创立万通

第一桶金:倒卖别墅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时也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识、智慧和追求都与幸福有关,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损失也都与幸福有关。

刘氏四兄弟 一个鹌鹑蛋挣一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马云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五篇

马云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导读:美国著名商业杂志《INC》2007年12月25日刊登文章称,

今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 43岁CEO的马云晋身亿万富豪之列。他一手创建的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B2B网站,(B2B,Business To Business,在英文中2(two)的发音同to一样,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很多欧美公司都通过阿里巴 巴进行采购。仅2007年上半

年,阿里巴巴的营收额就达1.29亿美元,净利润3900万美元。

不平凡的少年

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

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1985 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最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

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

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

月人民币100~120元,相当于 12~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

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

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

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

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

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

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

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

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

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

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

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

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

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

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

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政府组织。

创业梦想

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我召集了18个

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

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

第一桶金。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

字。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

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

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最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

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

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

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

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

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

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

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扩张

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02年,我们

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

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 2002年底,

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

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

启示和展望

我在那些黑暗日子里学到的一课就是你必须保持团队的价值、

创新和视野。只要你不放弃,就仍然拥有一线机会。当你的力量还很

渺小的时候,你必须非常专注,靠你的大脑生存,而不是你的力气。 上

市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上市的时机选择正确。我们的

B2B公司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市场环境也比较健康,公司管理

也很强。阿里巴巴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证明:内地的企业也可以在香港

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高水平的估值。 我的打算是建立一个电子商务

生态系统,让消费者和企业能够在网上进行所有的交易。我们还与雅

虎合作,进军搜索服务领域,并且开通了网络拍卖和支付业务。我希

望创造100万个工作机会,改变中国的社交和经济环境,使中国成为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我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人。我看重的是,在我

的一生中,我能够做些事,影响许多人,影响中国的发展。当我成就

理想时,我认为自己是放松的、幸福的,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

马云成功创业心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

知道自己怎么去做,知道自己要做多久直到成功为止。想要成功,就

要向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复制他们的动作,那么你也

会成功。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真相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六篇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真相

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阿、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已经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马云--教你三十岁前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七篇

马云--教你三十岁前如何挣到五百万.不管男女都花上几分钟

进来看完

成功源于自信!相信自己。下边每个字都是价值不菲,你认真看了吗?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没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

5、如果你想在30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3至25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第二条: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0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人怕入错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心态决定命运,30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30岁以前不要怕,30岁以后不要悔

《传递梦想,传递爱!》欢迎您加QQ请加QQ:701040 关注成功资讯,把握精彩人生。【【点击此处可以

4、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做一个积极的思维

6、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找个地方喝点酒

(2)找个迪厅跳跳舞

(3)找帮朋友侃侃山

(4)积极行动起

第三条: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可以开始做外汇投资

(3)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第四条: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0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 做人要讲义气

(2) 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忠诚的原则:30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第五条: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第六条:六项要求

1、智慧者

(1)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 激情感染别人

(2) “三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 拍板决断能力

(4) 人格魅力

4、创造性: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0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者

(1) 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 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第七条:七分学习

1、知识改变命运

2、30岁以前学会你行业中必要的一切知识

a) 每天淘汰你自己

b) 在商言商

3、太相信书的人,只能成为打工仔

4、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第八条:八分交际

朋友多了路好走

1、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30岁以前建立起人际关系网

2、人脉即财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3、交友有原则

4、善于沟通:30岁以前要锻炼出自己的演讲才能

第九条:九分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30岁以前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成功的大小

1、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

(1) 办公室

(2) 生活可以不拘小节,但要把工作做细

(3) 学习聆听,不打断别人说话

3、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4、广泛爱好的好习惯

5、快速行动的好习惯

第十条:十分自信

1、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

2、自信方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把自信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

4、如何建立自信

(1) 为自己确立目标

(2) 发挥自己的长处

(3) 做事要有计划

(4) 做事不拖拉

(5) 轻易不要放弃

(6) 学会自我激励

(7) 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第十一条 11个需要避开的成功陷阱

1、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2、不要“怀才不遇“,而要寻找机遇

3、不要想发横财

4、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让钱为你工作

5、 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人做我也做

6、 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知足常乐

7、 承认错误而非掩饰错误

8、 脚踏实地而非想入非非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八篇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真相

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已经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

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

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

他们是如何致富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第九篇

他们是如何致富 揭秘17位华人巨富的第一桶金

【摘要】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

【正文】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微博)(微博)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刚刚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

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

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wangshangchuangyegushi/56877.html

《马云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