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创业故事

农业创业故事 两个中年人的创业故事

|

【www.dagaqi.com--网上创业故事】

两个中年人的创业故事
农业创业故事 第一篇

  就业难,创业更难,中年人想成功创业难上加难。“4050”通常是对年龄约在40岁到50多岁人员的统称。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和市场,人到中年的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尤为艰辛。缺技术、少资金,加之年龄偏大,生活压力重,创业顾虑重重,都是阻碍他们的拦路虎。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位成功创业的中年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不同的创富经历,却有着相似的坎坷与磨砺。他们有着做事时的坚韧与踏实,为人处事的稳重与诚信,对成功的渴望与坚持,丝毫不输给年轻的创业者们。正是由于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让他们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与喝彩,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从擦玻璃做起的家政公司经理

  8月14日,在安宁水岸天成的高档住宅小区里,记者见到了泽成家政服务公司经理高海成。这个年已58岁的大汉有着黝黑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工作服后背上醒目地打印着“泽成家政”四个大字。此时,他刚从客户家里检查完员工的“作业”。谈到创业多年的经历,高海成用了八个字来概况——跌跌绊绊、不懈坚持。

  “还记得我刚下岗那会儿,心里感觉跟天塌了似的。对生活完全没有信心,也不知自己该怎么应对。最艰难的时候,就想着我是家里的男人,不能让父母、妻子和孩子跟着受苦。就是这样的念头支撑着我。为了养家糊口,干过很多活,当搬运工、库管、保安,也曾经被人骗去传销窝……”回忆过去,高海成告诉记者,下岗之初,他从来没有过要自己独立创业的打算,也不敢想自己能开公司当老板,是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和机遇。

  2007年冬天,他被家人从重庆一传销窝点解救了出来,回到兰州后无所事事,找不到新的工作。正在发愁时,一个亲戚帮他揽了份临活。新建好的一栋五层楼房,找人打扫卫生。扫地、擦玻璃,活儿脏一些,时间赶得紧,可也不难干,共给2500元钱。“我带上约好的三个人,四个人整整干了三天时间。除去给干活的人开工资、买饭用去1000元钱,我自己挣到了1500元。这让我当时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尝到了甜头的高海成立即买了水果、牛奶去感谢之前帮他揽活的亲戚。在与对方聊天的过程中,高海成想到马上要过年了,家家需要打扫卫生,自己不妨替人擦玻璃搞卫生。回到家后,高海成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父母和妻子,可老父亲怎么也不同意,认为一个大男人不该低三下四去给人家搞卫生。

  “当时已经快到腊月了,我心里非常着急。怕错过机会,就和家人撒谎说出去找工作。”高海成学别人在高档小区周围贴广告、发小名片,居然很有效,有四五家人约他上门服务。订好了日子,高海成一大早就匆匆出门,脱下身上的干净衣服,换上包里的工作装。“第一次上门服务,没挣到钱,还赔了50元。那家客户住在雁滩,我在擦客厅角上的一盏灯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瓶。没办法,只好给人家赔钱了。起初对方称扣除清洁费,要我再掏200元钱,可我身上只装了56元钱,最后讨价还价给对方留下50元钱就离开了。”辛苦了整整一天,却还赔了钱,这次的经历让高海成认识到即使从事门槛较低的家政服务,也要提高服务水平,严格管理。这条50元钱“买来”的经验,让他在开了家政服务公司后受益匪浅。

  从赔到赚,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四十多人的固定团队,从打零工到当老板。经过了近八年时间的磨砺,高海成尝遍了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也彻底告别了当初灰心丧气的心境。如今,他的公司开展的常规业务已经涵盖钟点清洁、管道疏通、整体清洁、擦洗玻璃、维修家电、老人陪护、月嫂服务等多个方面。靠着这些不起眼的脏活、累活,高海成供自己的儿子读了硕士研究生,给全家人买了新楼房。

  辞职开起三家孕婴用品店

  谈到“4050”人员就业、创业,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下岗失业”。实则不然,其中也有一些勇于挑战自我的“新4050”人员,他们不是被动下岗,而是选择主动辞职下海,放弃已有的稳定生活,依靠自己准确的市场研判能力,丰富的人脉关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等优势,重新寻找事业的春天。

  在身边很多朋友看来,主动放弃每月3200元的工资收入,自己打拼做生意无疑是自找苦吃。而性格比较倔的魏蓉就是在这种“自找苦吃”里找到了自信与成功。今年45岁的魏蓉,是西津西路一家20多平米大的孕婴用品店的老板,同时她还在武都路、雁滩各有一家孕婴用品店。做到这样的规模,她用去了整整四年时间。

  提及当初的辞职,魏蓉感慨地说:“我之前是在一家中小规模的商贸企业里做行政主管。每月的工资收入3200多元,年底还有一定数额的奖金,公司也会奖励员工旅游、外出培训等。可是总觉得干得没劲,整日琐事一大堆,一点都找不到成就感。”工作上的不如意,也影响到了她的生活。看到她情绪低落,对待工作较为消极,老公鼓励她辞职。“辞职容易,可要找到新的事情做并不简单。小公司的工作,我比较厌倦,就想着自己创业。”

  2011年春天,家人给魏蓉凑集了12万元的创业资金,帮助她在安宁开了个化妆品店。可好景不长,看着别人做生意都在赚钱的魏蓉第一次迫切地感受到了生意场上的残酷。“开店半年时间,前后赔进去5万多块钱。店里的员工要开工资,房租也要按时交纳,可生意一直不景气。特别是到了学生假期,生意特别惨淡。”无奈之下,魏蓉只好将店转让了出去,算下来这次创业的失败直接经济损失将近9万元。一筹莫展时,魏蓉也想到了再去找工作,不行就找一家私企干干,混到退休算了。

  心情极差的魏蓉去南京游玩,逛街时发现这里孕婴用品店非常普遍,一个念头在她脑中浮现:开个孕婴用品店,目标人群盯住年轻的爸爸妈妈,这些消费者购买能力好,舍得为孩子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当妈妈多年,对孕产妇以及小孩各个年龄段的服装、娱乐需求非常了解。回到兰州后,魏蓉当即行动,劝说朋友投资入股,在西津西路盘下了一个临街铺面,装修、进货,新店开张后生意果然不错。随后两年,她又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再开了两家分店,现在每家店单日的营业额约在2500元左右,魏蓉也在创业中收获了快乐与财富。

  创业经:

  起步别怕生意小稳扎稳打是关键

  不同于“80后”、“90后”,“4050”人员普遍缺技术、少资金,加之年龄偏大,生活压力重,创业顾虑重重。在创业路上,他们面对的挑战重重。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赢得自己的事业呢?让我们听听成功者的“创业经”。

  “创业最忌讳的是眼高手低,千万别怕自己看准的生意太小,别怕丢人,也别担心赚不了钱。”高海成告诉记者,在选择项目时“4050”人员要更加谨慎一些。高投入并非一定能带来高收益,很多时候却意味着高风险。不妨选择一个小店小项目,从小到大慢慢做起。等到掌握一定的经验,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后,可以再寻找机会拓展规模。

  魏蓉认为,“4050”人员创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最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不要选择自己一无所知的行业,道听途说追求高回报。同时,在门店的选择上也要多多考察,尽量靠近目标人群。在店铺的推广宣传上,应注重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推广方式,直接吸引准客户群体。

  □记者陈玮实习生谢君心汝

  

创业故事
农业创业故事 第二篇

1、今天是山东省莱西市开元农场采摘葡萄的日子,价钱早就谈好,葡萄一下架就直接被装车买走了。在采摘、过秤、装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年轻女孩始终紧紧地盯着,还帮着一起干,这个女孩就是葡萄园的主人——22岁的展肖华。

记者:都是男同志在干活。展肖华:对,因为这个活比较重,女孩子一般干不来。 记者:那你呢?

展肖华:我觉得还行,因为这是比较关键的时候,就要顶上去,霍上去了。 体力不行,可比起装车师傅,展肖华显得更有经验,因为这是她和葡萄打交道的第5个年头了。这第一笔近20万元的生意,给今年的收成开了个好头,而在接下来的几天,等待展肖华采摘收获的还有近千亩的葡萄。展肖华说今年的葡萄行情好,估算下来能收入一百万元。

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一百万元的年收入,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女孩是怎么做到的?

2005年10月,展肖华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入学没多久,同学们就发现,展肖华有些特别。

同学:我们是英语专业的,通常借一些英语专业的书,她也会借英语专业的书,农业的也看,不知道为什么。

同学:我们问她为什么看这些书,她就笑一笑说什么书都要看啊,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什么知识。

老师:同学就会很奇怪,肖华为什么会看这样的书,一般的英语专业的同学毕业以后,都会到翻译公司,贸易公司,但她就属于比较独树一帜的孩子。

展肖华是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人,爷爷和父亲都是生意人,母亲是教师,家里没有人务农,而展肖华学的又是英语专业,那她为什么对农业知识这么痴迷呢?原来展肖华是为了做一件爷爷和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

展肖华的老家的岘沽村,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兴起了一种新鲜玩意——酿酒葡萄。

2、“何小东这小伙硬是有胆量,城头的‘铁饭碗’不端,偏偏回到农村捧‘泥饭碗’,稀奇得很!”近来,在平滩镇,大学生何小东辞职回乡种菜,成为村民谈论的热门话题。

近日,记者在平滩镇红河村的一片蔬菜地里,见到了乡亲们谈论的主角、辞职回乡种菜的大学生何小东。他戴着黑框眼镜,显得有几分斯文,正躬着身蹲在地里把秋豇豆藤蔓引上竹架。烈日炎炎,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后背汗湿了一大片。何小东站起身来,笑着和记者打招呼。

“我们现在种的蔬菜有63亩,这片地承包年限为9年。下一步发展好了,我们还要扩大面积。”何小东指着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24岁的何小东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建筑装饰设计系。2011年毕业后,他在云南省保山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

“在保山工作时,我看到当地农业发展得很好,农民种菜的收入大大超过拿‘死’工资的。经过一番考察后,我就产生了回到老家租地种菜的想法。”何小东说。

何小东的老家平滩镇是重庆主城蔬菜供应重点镇,全镇种菜面积达2.5万多亩,通过流转土地种菜的业主有70多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有很多闲置土地,荒废着很可惜。而且老家土地大块,水源又好,交通也便利,有这样好的条件,加上我们有知识文化,种起菜来或许不比别人差呢。”何小东把自己的想法和另两位在城里工作的大学同学胡明建、张世一交流后,三人一拍即合,毅然辞掉了工作。 谁知,何小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却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当我们选择回乡时,父母和亲戚都不支持我们,说农村太辛苦了,年轻人读了书就应该在城里发展。但我们觉得,广阔的农村才属于我们。”何小东对记者说。 何小东没有放弃,经过一番软磨硬缠,最终说服了家人。今年7月,三人筹资15万元,从别人手中转包了63亩菜地。

三个怀着梦想的年青人走到了一起,决心在土地上弄出些名堂。经过分工,何小东负责菜地的种植管理,胡明建负责蔬菜的销售,张世一负责生产生活原料的采购。

3位20岁来岁的大学生对种菜一窍不通,但他们并不气馁,千方百计学习相关知识。何小东和伙伴们除了向老业主们虚心讨教外,更多的是买来科普书籍自学,在网上观看蔬菜科教片,观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

何小东每天五点半就起床,六点钟左右就到地里劳动。育苗锄草、施肥灌溉、修枝剪叶„„往往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常常是一身泥土一身汗。

虽然又苦又累,但地里的苦瓜、豇豆、茄子每两天采摘一次,一次能收四五千斤,都卖到主城的农贸市场。数着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大把钞票,他们心里乐滋滋的。

谈到将来的规划,何小东说,筹建钢架大棚,把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超微膜、喷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应用在生产上;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申报国家无公害蔬菜;争取早日加入合作社,成立微企;发展有机蔬菜和大棚水果,提高土地的产值。“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一定会是我们成功创业的大舞台。”何小东自信地对记者说。

3、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的生态追踪家庭农场 来自5个不同的城市,因共同的理想结缘创业,合伙经营一家农业合作社,社员超过1000户,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1990年出生的沈浩和小伙伴们的创业过程都堪称顺利。但鲜为人知的是,从两个合伙人到5个合伙人,从全无制度和规章,到如今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章程,这个创业团队一路走来,其实并不轻松。

从启动创业开始,沈浩一直坚持记录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属于我们5个人的创业日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共同为这本日记增添亮点。”沈浩说。

团队成员:江苏人沈浩、重庆人吴书柱、湖北人刘俊涛、贵州人龙运海、四川人张代全

创业时间:2010年8月

合伙契机:偶然相识,都对农业项目长期保持关注和兴趣,说干就干。

创业成果:白手起家成立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不到3年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合伙机制 干活之前不谈回报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今天对我们这个创业团队来说具有特别意义。

中午跟一个老乡吃饭,认识了他的同学刘俊涛。严格来说,刘俊涛也算我的学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创业项目后,刘俊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刘俊涛看来,只要大家的价值观一致,认准的方向和目标相同,再加上每个人都能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就一定会成功。这跟我和吴书柱的想法不谋而合。

刘俊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也正好需要一个负责财务和配送的合伙人,我相信,他的加入一定会为我们团队带来价值和改变。

我们的整个谈话都是围绕创业项目展开的,关于入伙的股份、收益分配等都没提及。而按照我的设想,每一个合伙人进入我们的创业团队,在未能实现收益之前,最好都不要过多考虑利益分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保持热情,如果他愿意的话,这个合伙人我觉得有必要吸纳进我们的创业团队。

2010年10月重庆蜀都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时,合伙人只有沈浩和吴书柱两个人。如今,合伙人已经发展到了5个。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在吸纳每一个合伙人之前,他们对于合伙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都不会进行讨论或者规定。

“活都还没干好,谈分钱干什么。”这是沈浩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或许更能代表当前“90后”合伙创业的某些核心特征。为理想打工,不谈回报,他们认为只要足够努力,自然会得到回报。 继刘俊涛之后,贵州人龙运海、四川人张代全的加入也同样如此。吴书柱透露,在过去两年多里,先后有10余人被吸纳进合伙人团队,但最终只有彼此认可、价值观统一的人留下了。“相比合同约束,我们„90后‟合伙创业强调的其实是彼此内心的认同。这种合伙关系也更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沈浩说。

决策机制 民主讨论+实地验证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今天,那块压在我心里长达一个月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很高兴在我们的创业团队里,每个人都能用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分歧。 一个月前,我们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和供货渠道,但农业项目要想进一步实现盈利,必须控制和延伸我们的供应链,拥有自己的农业基地。在涉及到基地选址时,团队内部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分歧集中在两个备选项,一个是璧山的河边镇,一个是璧山的四面山村,两者各有优势。河边镇那块地周围的生态维持得更好,周边土地的集约性也更强,而四面山村那块地邻近高速路,通达度比较高,后期推广比较容易。团队里面有3个成员支持在四面山村建基地,有两个成员支持在河边镇建基地,双方各执己见,一时之间难达成共识。

农村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农业创业故事 第三篇

粱作魁创业先进材料

粱作魁,男,1981年出生,共青团员,龙井市三合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经营的苹果梨合作社正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为农种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成为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粱作魁说过,他的内心里很早就有了要创业的想法,农村是个很广阔的市场,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大学毕业后,他一直边工作边构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终于在2008年,他说服了他的两个朋友,在父母的不解和反对下,在他的三合村老家合伙创立了一个苹果梨合作社,分批种植了50株苹果梨树。然而,他们的一番创业激情刚刚开始就被一场病虫害浇凉了心。初期由于树种选择不好、技术的不熟练,又遭遇了病虫害,很多树苗甚至病死,产量很低,没赚到什么钱,还倒贴了不少钱。那段日子,各种负面的语言铺天盖地而来,父母更加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在城市里工作安家,偏要回到村里创建什么苹果梨合作社。每次去往合作社的路上,身边的村民都会对他指指点点,对家里的小孩子说以后不能像他一样。粱作魁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所走的道路到底正不正确。但是他又想到,年轻人就该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自己相信方向没有错,那么迟早有一天

自己会成功。粱作魁说,那时候我的信念是,既然你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绝对不能轻言放弃。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他独自挑起了这副重担,打药、施肥、除虫等等都亲力亲为。他开始思索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加意识到学习种植技术尤其是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地方请教家乡有经验的老种植户,向推广站的技术员咨询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使他对的种植技术有了较为完善的了解。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苹果梨合作社种植的苹果梨有了很大的成功。到2009年年底,彻底扭亏为盈。2010年后,他的苹果梨种植业已经形成模式,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利润,达到年产量xxx千斤。

“要想挣到钱,销售是关键”。在以前,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采取农户分散销售的办法。粱作魁建立苹果梨合作社以后,通过他对网络及市场的了解,为苹果梨的销售提供了很多信息,极大的保障了苹果梨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增强了社员对种植的信心,对增收致富的信心。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发展种植,并加入苹果梨合作社,只要有人想要加入,粱作魁都会很热心的给村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遇到技术难题时,粱作魁还会在山上给他们手把手做示范,不断的提升了村民们的技术水平和种植经验。

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努力,粱作魁的苹果梨合作社渐渐走上了

农业创业故事

正轨。粱作魁不仅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而且淳朴善良、热心助人。他富了不忘本,一心想着让村民也能过上好日子。他建立的苹果梨合作社,让村里的很多困难户和种植户都加入到到苹果梨合作社,无私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指导村民科学养殖,替村民解决销路等等,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回乡创业故事
农业创业故事 第四篇

李小刚的回乡创业故事

“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看似一句空话,却有人把她作为一生的的奋斗目标,他就是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小刚。

李小刚今年32岁,来自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古李村,03年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因家庭贫困,第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是从亲戚朋友家借的。当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欣喜若狂的熟悉大学生活时,李小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在校打工生涯。三年半的时间里最多兼职六份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补贴家用。然而尽管如此,李小刚依然没有坚持把大学读完,他说:“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才来上大学的,拥有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素质和思维方式是我上大学的唯一目的。”有着对大学生活不同理解的他,放弃了学位证和毕业证,提前半年多在一家小型机械企业做起了业务员,月工资八百元,甚至还远没有自己在大学时挣的多,身边的同学老师没有人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然而两年后他的月收入已经是几万元了。因为在公司的业绩突出,李小刚已经做到了销售经理,显然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让他满足,因为他要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为了更好的改变家族的命运,有了些资本和社会经验的他,选择了辞去工作,自己创业。2009年9月,李小刚和朋友合伙在青岛即墨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久便把父母和哥嫂都接到了青岛,到目前为止那或许是李小刚一家最幸福的两年,家人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城市生活,让李小刚很是满足。不仅如此他还把六个亲戚家的孩子安排在自己公司上班。

正当家人和朋友都为李小刚的成绩感到骄傲的时候,他却有了新的想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一些亲属在青岛提供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想让他们在青岛买房安家,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确实是很难实现的,哪怕是自己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同学想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想从农村走出来立足于城市只适合极少数人。”2011年9月份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李小刚做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为此他的父母甚至要和他断绝关系,但他心里就一句话:“我要带给更多人幸福和快乐。”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在青岛打拼的一切,并把父母和哥嫂安排到石家庄打工,自己独自回乡创业。

他回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投资近三十万元给村里修了路,这是他表达回乡发展的目的和决心的最好方式。他想通过自己回乡创业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回乡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得到更多的是质疑和打击,但是他说:“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做好了,也不会让我有成就感的,只有别人想都不敢想,自己还做了,并做好了,那份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他有这样的信念:“一些事情,只要有人去做,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011年底,他选择了机械化育苗和有机水稻的种植为回乡发展的突破口,并有几个之前的朋友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李小刚卖了刚买了一年的车,流转了村里一百多亩的土地,带着满腔热血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之路。2012年注定是李小刚刻骨铭心的一年,为了更

好的更快的了解农业,所有农活他都亲自参与,半年下来李小刚又黑又瘦,尽管如此他的机械化育苗插秧还是失败了,不仅投资没收回,还欠了十余万的债务。一年时间让李小刚积累的优越感消失殆尽。身边的人都怨声载道,为李小刚回乡发展的决定感到惋惜。然而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都被李小刚视为事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他不仅没被失败压垮反而比之前更加坚毅和自信。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大事,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失败后李小刚调整了发展思路,吸收跟着自己做育苗的朋友作为股东,筹资五万元,分期付款的形式收购了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名为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小刚结婚了,娶了一位通情达理贤惠的妻子。

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营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3年李安夫妇放弃了在德邦物流优厚的待遇也加入了李小刚的团队,李小刚卖了之前结婚的新房,共筹资一百多万,租了村里20余亩的荒地,建起了厂房和办公室,为了省钱,李小刚带着五个合伙人充当起了建筑小工。经过大半年的艰辛努力,鹤来香成了一个不大但足够正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增加到了12人。加上吸收村里的劳动力,最多时工厂工人可达三十余人。现在的李小刚稳重而淡定,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已胸有成竹,据他介绍:“发展绿色农业,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推到农村经济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企业发展的他们企业发展的使命。实现这个的使命主要分五步走,第一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到农村去,真正做到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第二

流转当地土地,让农民脱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发展绿色农业;第三,利用农场和加工企业解决当地劳动力问题,让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工人;第四,统一规划新农村社会,把农村建成田园城市,让农民不走出农村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第五,创建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联盟,把我们的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改善更多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更多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向我们描述他的发展思路时,我们仿佛看到未来农村的生活情形,碧水蓝天,配套的现代化社区四周环绕着一个个农场………

这不仅是李小刚和他团队的梦想,也应该是全国人民的梦想。他们在电商平台没做多久就崭露头角,他们的产品就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下步将是他们规划的第二步,流转更多的土地,让农民和土地及生产资料脱离。当我们谈起,他们下步将会遇到什么困难时,李小刚说:“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对做好了,是不会缺人,钱,技术和管理的,困难在于农民的固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想让他们脱离土地和生产资料变成新型农民工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的支持和宣传。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我们会用努力和成绩说服大家。”

回首李小刚的创业经历,无不让人动容,特别是整个过程他们都是缺乏资金的,但为村修路,供村里孩子上学,为残疾人捐赠大米,创办留守儿童足球俱乐部,帮助血友病患者创业等等,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着身边的人。但他自己却卖了自己的车和刚装修好结婚用的婚房。我们不敢说将来的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但将来一

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梦想:“带给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是他追求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于东来的创业经历及成功历程
农业创业故事 第五篇

于东来的创业经历及成功经验

院系:商学院 专业:会计电算化 班级:会电一班

姓名:马胜楠 学号:12073020131 队长:夏敏

提起胖东来,也许没有“沃尔玛”、“家乐福”、“丹尼斯”著名,甚至没有“思达商业”知名度高,但90%的市场占有率和年50%的销售增长率,却是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在商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胖东来逆风飞扬,取得了骄人业绩,成为竞争激烈的中原零售业市场上一匹矫健的“黑马”。下面就以个人的观点给大家分享下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的创业经历及成功经验.

(一)于东来的个人经历

于东来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先后卖过冰棍、水果、电影票,当过工人,下过岗……这位当年事业低落的年轻人,后来却经营起拥有8000多名员工的零售企业,称得上是中国零售业的奇迹。

1995年之前,他仅欠债就多达30万元。但后来的经历证明,这个农民出身的商人对做生意很有天赋。

1995年,于东来向兄长借了一万元钱,从一家不到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起步,开始艰难创业。到1995年年底,他就靠这个小店把债还清了,还赚了50多万元。1996~1998年,他又赚了360多万元。别人问他当年凭什么挣钱那么快,他的回答实实在在:“很简单,你对老百姓多一点儿好,啥都有了。”后来,“胖东来”发展成为河南零售圈公认的第二大区域零售企业。

说实在话,真心服务百姓,就成了于东来特有的经营理念。农业创业故事

许昌胖东来的发展速度与业绩惊人,在许昌市场的地位至今仍固若金汤。2006年,胖东来走出许昌,进入新乡,丹尼斯在新乡的店迁了地址,世纪联华的店拱手相让,大商与沃尔玛推迟开业。

1

目前于东来的商业网络覆盖许昌和新乡两地,涉及百货、超市、医药、通讯、珠宝和影院等多个行业或业态,年营业额在20亿元左右。

目前,“胖东来”已经拥有30多家连锁店,总营业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有2万多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胖东来生活广场,也有服饰、家电和通讯等专业商场,还有遍布全市的便民连锁店。“胖东来”在全省同行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对于做企业,于东来用了两个词:尊重和快乐。尊重顾客的人格,带一个快乐的团队。他还呼吁:“把员工当自己的亲人看,而不是赚钱的工具。如果有40%至50%的中国企业家能做到视员工为家人,社会一定能够和谐。”

“让所有员工感觉我们是最快乐的企业”。于东来这样说,他也是尽力这样做的,不仅给员工发高工资,还动员商界的其他老总多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待遇。在“胖东来”,员工最不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工资。说起自己的愿望,于东来希望他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开上车,都能买得起自己的房子,并为此不懈努力。

除了教导员工如何工作,于东来还教员工如何体验生活、享受快乐。倡导“开心工作”自然少不了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开心的生日PARTY,欢乐的全员旅游,隆重的集体婚礼等等,都让胖东来人深深体会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其实,于东来只念过7年书,没有过多的文化背景,而他却把“以人为本”这一最朴素的管理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会用发自内心的、最直白、最朴实的语言去感化每一名员工,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作为一个商人,于东来给人的最深印象不是生意经,而是他对做人、对人生、对思想境界的追求与探索。没有管理专业的资深学历,没有高不可攀的家庭背景,凭借“以人为本”的朴实信念,于东来将一个企业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灌注到每个人心中。在众多的零售企业家中,于东来不是最有钱的,但他是最“舍得”的。给员工加薪、援助灾区,他认为这些钱都是最该花的。

正如于东来和河南三家兄弟企业结成的“四方联采”,企业之间的分分合合都只是表面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多方文化就会汇集成为一体。商界需要这种和谐,更需要像于东来这样的和谐使者。

(二)胖东来商贸集团发展历程

1)蹒跚的起步

2

1995年 3月,许昌下岗职工于东来带领4名伙伴,从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起步,本着“贴近普通百姓,满足工薪消费”的经营理念,靠着“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一举措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信任和厚爱, 到1995年年底,他就靠这个小店把债还清了,还赚了50多万元。1997年9月18日,企业更名为“胖东来有限公司”,并扩建至200平方米,15人。并在当时,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店名,店徽,1997年10月1日,成立“五一路胖东来烟酒中心”,200平方米。20人。这是胖东来的第一家分店。

2)不期而至的磨难

正当胖东来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时,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使他们的事业陷入了低谷,因为一个人调戏并打骂店里的员工,为了争这口气,店里报了案。导致他们凶残防火,1983年3月15日凌晨四点,震惊河南的一场大火把胖东来公司总部化为灰烬,直接损失200多万元,8条生命化为火中冤魂。

危难之处见真情,许昌老百姓的关爱和厚爱,让于东来和他的同伴们感动,许多人打电话,上门慰问,捐物捐钱。

大火锻造了胖东来人的灵魂,升化了胖东来人的精神,也进一步缩短了胖东来和顾客之间的距离,大火也进一步提高了胖东来的知名度。胖东来人决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业,回报老百姓的厚爱,他们不屈不挠,夜以继日,加紧重建。于1998年5月1日正式重新开业,以崭新的形象给许昌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1998年6月,胖东来提出了“创中国名店,做许昌典范”,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目标。1998年6月-9月占地100平方米,员工12人的人民店和占地120平方米的有员工15人的许扶店相继成立,胖东来又走出了发展的坚实的一步。这时的胖东来,在许昌商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逐步确定,四个连锁店经常是车水马龙,顾客盈门,现实提醒胖东来人:该发展了

3)规模的扩大

1999年5月1日胖东来量贩开业,这时胖东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为胖东来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很多宝贵的经验。胖东来第一个把量贩也业态引入许昌,引发了许昌市的量贩大战,同时胖东来也确定“贴近平通百姓,满足员工工薪消费”的经营理念,当时量贩18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并没有休 3

闲区,儿童乐园,是购物与娱乐休闲相结合,彻底改变了许昌人心目中传统的购物环境形象。而品种全,价格低,自选购物和一站式购物的崭新理念,不仅方便了顾客,实惠了顾客,也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并适应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缺货登记,让顾客感到就像在家开商店一样。企业流传已久的’四两荞麦面的故事就是那时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

1999年8月,胖东来第一本员工手册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初成系统。当时胖东来量贩的开业,是企业员工的人数从80人增加到了近300人,至此,独具特色的胖东来文化自成系统,对外,是公司品牌形象的展示。对内,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

4)经营的专业

1999年9月19日,胖东来名牌服饰量贩开业,这是胖东来乃至许昌第一个专业量贩,在这期间,企业的经营思路的迅速调整,逐渐改变以前只经营名牌服饰造成的服装价位太高的问题,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及时调整商品结构,达到“高档,中档,低档应有尽有,老年,中年,青年各取所需”从而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进一步的提供超值服务和免费服务,免费为顾客缝边,熨烫,干洗,保养。1999年12月25日,胖东来鞋业量贩开业,这是胖东来第二个专业的量贩,并同时推出了对鞋子的终身保修。2000年4月18日,胖东来电器量贩开业,推出了阳光服务:售前设计,现场演示,免费送货,免费安装调试,免费上门保养,100%电话回访,24小时服务热线通畅终身免费维修,最让市民欢迎的是,无论电器是否在胖东来店里购买,都可以享受阳光服务。

在这一时期,企业还先后开了新兴店,健康店,新许店等便民店,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层次顾客的不同需求;企业发展迅猛,新开设了九个店,管理进一步规范化;1999年首次实行竞聘上岗,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商如其人,企业文化是胖东来的灵魂,是企业财富的浓缩。

5)前进路上的积累,腾飞

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胖东人开始冷静下来,思索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为下一步腾飞完善理念,积蓄力量。建安店和劳动店相继开业,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 4

完善制度,修订员工手册;提升服务,兑现承诺;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升。

农业创业故事

2002年元旦,胖东来生活广场开业,作为许昌商业的航空母舰,结束了许昌市没有综合大卖场的历史,2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3万多种商品琳琅满目。为许昌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司经常组织大批管理人员和员工到上海,武汉家乐福对口学习,在生活广场开业的过程中,全体员工在胖东来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一去激动人心的青春之歌,50天的时间,从设计,装修,上货到开业,洒下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

2002年9月19日,胖东来服饰鞋业大楼开业,8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成为许昌最大的服饰鞋类专业店,而且是人气最旺的。2002年12月,胖东来通讯城开业,做出做出六项承诺:上网辨真伪;七天降价 退差价;三天包退换;免费充电;代缴话费;无论在哪里购买手机,都免费维修。

2003-2006年,胖东来高档服饰,五一店,六一店,名牌运动服饰量贩等连锁店的陆续开业,企业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特别是2005年12月22日,新乡“胖东来百货”的开业,这座营业面积42000多平方米,集超市,服装,家电,珠宝,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总投资近3亿的大型综合性商场,标志着胖东来已经走出许昌。2009年,由胖东来自己投资兴建的7.8万多平方米的胖东来时代广场开业,预示着胖东来将迈向更广阔的空间,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他的生活和事业这种状态可能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因为他知道活自己是多么快乐,然后对别人时也是这样。所以说,很多人看到他的店以后,就会说他们做不到。他说不是你做不到,不是你的能力不行,是你的思想还弱,没有这种信念,没有明白很多正常的道理。

(三)胖东来发展成功的经验

一、好的进入市场的时机

胖东来进驻新时,无论是商场内业态的构成,商业技术方面的陈列,管理以及规模等许多方面都不值得一提,当时的龙头老大世纪联华并不把胖东来的进驻 5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业创业故事 第六篇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倪彦虎,男,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2000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后到油田务工。2009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倪彦虎,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倪彦虎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他的养殖场已经从一个三间羊棚的小羊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25亩的立体养殖基地,实现了自己规模化养殖场的理想。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倪彦虎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彦虎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彦虎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彦虎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彦虎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

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倪彦虎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快繁男”曹辉华发明植物高效快繁技术的30年艰辛的农村创业故事
农业创业故事 第七篇

“快繁男”曹辉华发明植物高效快繁技术的30农业创业故事

年艰辛创业故事

文/仙人掌网首席记者 杨四春 策划/花老大

2000年夏天的一个清晨,重庆江津白沙镇的长江边,一个七尺男儿漫无目的地沿着江堤来回踱步,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独自一人来到长江边了。人生无常,“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真想跳下去算了!”

这个人就是“快繁男”曹辉华。

我们的采访就是从这一片绿树掩映之下的大棚开始

(一)苦难的童年,求学无路勇闯天涯

曹辉华是重庆江津吴市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八个,1963年出身的他排行老七。在那个饱受饥荒的年月,这家人的生活状况的糟糕程度可想而知。记得有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几个孩子饿得嗷嗷叫,母亲冒天下之大不韪趁夜偷了两穗生产队的青高粱,最后还被抓去关了小黑屋。

曹辉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非常好,这是这个家里唯一可以引以为豪的事情。初中毕业时,曹辉华接受了班主任老师的建议,放弃了读中专的机会,选择了江津二中,念完高中读大学,这个家庭农业创业故事

太需要这样的人鱼跃龙门出人头地了。

然而,前路似乎处处黑灯瞎火,曹辉华在学校里几乎连饭都吃不起。母亲最大的能耐就是拿家里养的鸡蛋换成钱来供他,可是2分钱一个的鸡蛋,又怎么能承载如此重负?事实也确实如此,每次学校放假,曹辉华连从学校所在地德感镇乘火车回油溪镇的一毛五分钱车费都拿不出来。

而此时的曹辉华已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打心底里无法接受全家人疲于奔命地供他这个“闲人”空读“圣贤书”的事实。男儿当自强,1983年高中毕业后,尽管情非得已,但是曹辉华还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在家里待了一个月,他便收拾行囊独自一人来重庆闯世界了。

进城时穿的一身衣服是从老家一个当过兵的表哥那里要来的一套扯下了肩章的旧军装,20出头的小伙子连一条出门穿的裤子都没有,这个家庭此时穷到了这种程度。

“花衬衫”便是“快繁男”曹辉华(右二),左一为仙人掌网首席记者杨四春,背后的“两叶一心”

是关键哦

(二)人生小成:靠苗木发家十年赚了500万

曹辉华在重庆举目无情,他在城里谋得的第一份工作是给璧山丁家镇的一家喷雾器厂搞推销,

农业创业故事

干了半年,曹辉华还完了离家前家里欠下的700元的外债。那个年代一个农家外欠700块钱,无异于现在一个下岗工人欠债百万,曾经压得整个家庭人心惶惶。曹辉华第一次为家里人推翻了这座大山,自己也得以舒心地喘口气。

到后来,曹辉华推销的产品从喷雾器增加到了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赚的工钱也越来越多,这让他得以在重庆安身。不过那时的农村经济不活跃,要靠推销这些产品赚大钱是不可能的,曹辉华四处打探其他的赚钱机会。

一天晚上收工时分,在较场口十八梯的工棚里,一起住的一个四川老乡迎来了一位刚从攀枝花赶过来的客人,两斤江津老白干加上几颗花生米,几个人聊到深夜。“攀枝花”告诉大家,攀枝花那边很好赚钱,那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基本是1:1,而重庆则是10:1还不止„„曹辉华听得雾蒙蒙的,但是提到赚钱还是很神往。

1986年后,曹辉华真一个人来到了攀枝花。不过再好赚钱的地方,也不会有天上撒钱下来的机会,曹辉华只找到了一个绿化工人的活儿,不过这也好,农村出来的对这个最熟,加之在重庆推销农资也是天天围绕着农业打转转。

攀枝花确实成就了曹辉华的财富梦想,他在这个城市待了十余年,绿化工搞久了,他就知道了苗木行情和利润,于是就倒卖绿化苗木。卖了几年尝到甜头,就自己包地种苗木来卖。那时候的攀枝花确实好挣钱,头个晚上喊上几个人大喝一场酒,第二天说不定就是几万块钱的单。1998年,曹辉华离开攀枝花回江津发展,带了整整500万元的现金回来。农业创业故事

通过快繁技术培养的紫薇已经根繁叶茂,卡片上记录着的扦插日期是4月30日,记者采访是在6月

20日,这是特意拔苗拍照

(三)英雄气短,亿元产业梦被无情的市场冲毁

在攀枝花捞到第一桶金的曹辉华此时已经不再是刚进重庆城时的穷小子了,在成功面前他更加坚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农村娃一样能够天翻地覆,从小就出类拔萃的他骨子里本就一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回他要回江津投资兴办饲料厂,他给未来的定位是打造上亿规模的企业。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曹辉华征地、平场、建厂房到产品大批量上市之时,正好赶上了猪价行情的最低点,那时生猪价跌倒历史最低——一块多元钱一斤,此时的一头出栏生猪价还不如一两年前的一头仔猪,谁还敢养猪,谁来买他的饲料?

曹辉华的饲料仅仅销售了不到半年便全面滞销。

回顾近十几年来的猪价行业,1996年—2000年正是国内猪价的第一个大波动周期,1997年底行情达到顶点,约9块多一公斤,之后便一路下滑,到1999年达到最低点。在这条凸型的价格行情抛物线上,曹辉华进入的时机正是已过波峰的下降期,赔钱是大势所趋,时也命也。

投下去的500万打了水漂不说,原料、设备、土建等方面还欠了200万。天一下子黑了,这种高低起落比坐过山车还快、还刺激。曹辉华被打败了。那段时间,他天天独自一人跑到白沙镇的长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却无语问苍天,恨不能纵身一跃随江而去,但又心有不甘啊。

这一次摔倒非同小可,没有人帮他,没有人理解他、支持他,曹辉华走上了人生最低谷的岁月,在黑暗、无助的强压下,他挣扎了四、五年才慢慢走了出来。

插一片桂花叶片下去,桂花苗就长出来了。这用传统的扦插法成活率是万分之一,这里的成活率则是

90%以上

(四)10万元再次起家,重头再来创辉煌

2005年,蛟龙再次入海,不过这回可“寒碜”多了,启动资金10万元是姨姐抵押了她的一套房子找银行贷出来的,曹辉华和朋友合伙,在重庆酉阳租了10几亩地,成立了重庆酉阳天地农场,搞绿化苗木,养虫草黑鸡,种葛根。

花了大代价,转了一大圈,曹辉华又杀回自己的老本行。

农村是最容易恢复生机的地方,很快,曹辉华的农场里,桂花、紫薇、红叶石楠、毛叶丁香、黄葛树等相继花开次第、争奇斗艳,阡陌交通间鸡犬相闻,好一派满园春色、锦绣江山。此时正值重庆大发展,对花卉、绿化苗木的需求强劲旺盛,曹辉华的苗木生意再次扬帆,建工地产、中海地产、华润地产、中冶地产等相继成为了他的生意伙伴。天地农场的花卉苗木还进入了九龙坡外滩广场、永川、双桥、南坪等市政工程项目和江津珞璜公园区等厂矿企业。

曹辉华凤凰涅槃,天地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很快过了千万元大关。曹辉华后来还办起了葛茶加工厂,天地农场也从酉阳扩大到了北碚——在北碚租下了500多亩土地大搞花卉苗木种植、搞观光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wangshangchuangyegushi/21514.html

《农业创业故事 两个中年人的创业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