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盈利

国际投资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分析

|

【www.dagaqi.com--投资盈利】

国际投资篇一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投资,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开办企业。近年来,我国对外国际投资还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相比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中国国际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现状;分析;解决方法

一、引 言

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和国际间接投资(foreign indirect investment. FII)。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专业外贸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与部分省市国际经济合作公司也开始在海外建立旨在推动中国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的海外企业或办事处。1985年原经贸部就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批制度颁布了正式的管理办法。自此,我国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尝试举办海外企业,开始了国际直接投资。1979年以来,我国和日本及17个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建立了政府双边贷款关系,自此,我国开始了国际间接投资。

近年来,中国对外国际投资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进行我国国际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使我国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我国国际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探索其相关解决方案具有很大意义。

二、中国国际投资现状

(一)投资流量

2011年,我国投资流量增势强劲,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达到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再创年度投资流量的历史新高。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达到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02年到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

(二)投资存量

投资存量突破4000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法国的30.9%,日本的44.1%。

(三)投资地区

我国国际投资遍布全球七成国家地区。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到3856.0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8%,国家聚集度较高。

2011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八成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对欧盟的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对东盟的投资5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对澳大利亚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对美国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对俄罗斯7.16亿美元,同比增长26.1%。2011年,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占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134.2亿美元,占18%。

(四)投资行业

我国跨国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多元。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

要行业架构。并购领域相对集中。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7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6.4%,并购领域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

(五)投资作用

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就业贡献明显,对外投资双赢效果显著。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11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

三、中国国际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中国国际投资增长迅速,投资行业分布广泛而多元,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发展初期,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走了不少弯路,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首先,缺乏宏观管理和规划。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但是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没有与中国外贸市场相适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政策,这造成了企业对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的现象。例如,1993年,国内一家旅游业集团贷款3000万美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创办的“锦绣中华园”,由于决策及管理问题,不到两年就亏损1800万美元。这与盲目投资有关。

其次,当前政府对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当前对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分工是由商务部牵头,国家计委、海关总署、财政部等协助管理。这就造成了实际管理中出现有些地方大家都管,互不协调,而另一些地方都不管,管理遗漏。低效率的管理很难适应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相关法律和规定出台很晚。《境外投资管理方法》自2009年3月16日才发布,从此到境外投资以及对境外投资的管理才有法可依。

(二)缺乏权威的国际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企业还面临着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的困难,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收集难度非常大。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本应承担向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和投资区域与产业方向的指导。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合作,相关政府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较为零星,缺乏完整性和权威性,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困难,就会导致对外投资时难以作出正确决策,有时甚至会造成损失。例如,三九集团在1993年投资马来西亚,建立药品加工厂时,由于不了解该国药品生产、销售要经伊斯兰组织认可,最终导致投资失败。

(三)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小,竞争力低,效益低

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项目,在规模、科技含量及影响力等方面,均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相距甚远。首先是投资额小,目前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是133万美元,而当今平均水平额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由于中国海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在资金上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没有研发能力,更没有能力去支持销售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也难以和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其次是人员少,有的贸易企业甚至只有两三个中方人员,还有经常忙于接待国内官员考察等非业务活动,竞争力低,企业效益低,难以在开拓和培育市场上有所作为。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低,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大约只有55%的企业能够赢利。

(四)跨国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

首先,在投资区域方面,中国企业的投资区域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地区,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相对较少,这对于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是及其不利的。

其次,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中国企业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偏重消费品的投资,忽视生产资料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反应弱的产业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对外投资的风险加大,总的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中国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盈亏持平的占28%,亏损的占17%,而在55%的盈利企业中,盈利可观的扔为少数,大多仅为略微盈利。所以,中国海外企业实际上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因此,无论是长远利益还是规模效益,中国海外企业的效益都没有达到与投资动机相适应的结果。

(五)跨国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缺少跨国经营经验。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海外企业实际上是将国内企业的管理机制延伸到海外,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混乱、失控,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企业缺乏训练有素、熟悉市场、精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这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障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四、解决方法

(一)政府政策支持

为解决以上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加紧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加强调控对外投资,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应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的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整体规划,在宏观角度给予对外投资企业以指导和建议,降低投资成本,把握投资时机。

(二) 企业的对策

国际投资篇二

国际投资

第一单元单选题

1 今年来,国际投资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是( )

A. 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 制造业

2 1914年以前,在全球投资中最大输出国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德国

D. 英国

3 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制造业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 )

A. 下降了

B. 提高了

C. 未发生显著变化

D. 一会高一会低

4 ( )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

A. 跨国公司

B. 跨国金融机构

C. 官方与半官方机构

D. 个人投资者

5 国际投资的根本目的是( )

A. 政治利益

B. 经济利益

C. 实现价值增值

D. 长期的战略性目标

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视为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股权比例一般是( )

A. 10%

B. 25%

C. 35%

D. 50%

7 ( )是当今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A. 中国

B. 巴西

C. 泰国

D. 南非

8 区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原则是( )

A. 股权比例

B. 有效控制

C. 持久利益

D. 战略关系

9 根据投资主体类型,国际投资可分为( )

A. 实物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

B. 官方投资和半官方投资

C. 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

D. 官方投资与海外私人投资

10 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投资是以( )为主

A. 证券投资

B. 实业投资

C. 直接投资

D. 私人投资

第一单元判断题

1 国际投资一般而言较国内投资风险更大。

2 统计表明,国际直接投资较国际间接投资波动性更大。

×

3 国际投资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

4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吸收FDI方面已超过发达国家,占据主要地位。

×

5 近年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的日益自由化。

6 中国援非建设不属于国际投资。

×

7 大三角地区是指:美国、北约、日本。

×

8 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初级产品部门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未发生显著变化。

×

9 无形资产包括生产诀窍、管理技术、厂房、商标专利等。

×{国际投资}.

10 国际投资不同于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因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流通的与交换,而国际信贷则主要是货币的贷放与回收。

第二单元单选题

1 根据折衷理论,三种优势都具备时,厂商应选择的经济活动形式是( )

A. 出口

B. 许可证交易

C. 战略联盟

D. 直接投资

2 在证券市场上,市场组合的β系数为( )

A. 0

B. 0.5

C. 1.0

D. 1.4

3 纳克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是由国家间的( )差别所引起的

A. 利息率

B. 资本率

C. 汇率

D. 发达程度{国际投资}.

4 证券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是( )

A. 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

B. 以最大的风险获得最小的利益

C. 以一般的风险获得一般的利益

D. 以最小的风险或者一般的利益

5 增长最大化,是指厂商经理偏好扩大规模而不是偏好增加( )

A. 成本

B. 净利润

C. 产品数量

D. 厂房面积{国际投资}.

6 当代国际证券投资理论是以马克维茨的( )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A. CAPM理论

B. APT 理论

C. 期权定价模型

D. 证券投资组合

7 以下哪个不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

A. 小规模技术理论

B. 技术地方化理论

C. 市场控制理论

D. 折衷理论

8 被誉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的是( )

A. 纳克斯

B. 海默

C. 邓宁

D. 小岛清

9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折衷理论的三大优势之一( )

A. 厂商所有权优势

B. 内部化优势

C. 垄断优势

D. 区位优势

10 弗农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 )

A.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B. 垄断优势理论

C. 折衷理论

D. 厂商增长理论

第二单元判断题

1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研究后得到的

×

2 OIL理论适宜于解释中小投资厂商

×

3 新产品上市开始经历诞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弗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4 资本总是由利息率高的国家流向利息率低得国家

×

5 内部化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科斯定理

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寡占理论

7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美国对日本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

×

8 APT理论论述了资本资产的价格是如何在市场上决定的

×

9 证券组合和有效边界上的点是可行集中同等收益情况下风险最大的点。

×

10 马科维茨将证券投资的决策过程分为三个:证券分析、证券组合分析和证券组合选择。

第三单元单选题

1 最保守的观点认为,在( )个国家或地区以上拥有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分支机构才算是跨国公司。

A. 2个

B. 3个{国际投资}.

C. 5个

D. 6个

2 子公司完全复制母公司价值链的战略是( )

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简单一体化战略

D. 复合一体化战略

3 跨国经营指数(TNI)是国外资产比重、对外销售比重和国外雇员比重这三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指数越高说明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的程度( )

A. 高

B. 低

C. 一样

D. 差不多

4 职能一体化战略最高级的形式是( )

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简单一体化战略

{国际投资}.

D. 复合一体化战略

5 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是( )

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简单一体化战略

D. 复合一体化战略

6 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是( )

A. 独立子公司战略

B. 多国战略

C. 简单一体化战略

D. 复合一体化战略

7 跨国银行的机构设置具有( )

A. 派生性

B. 非本土性

C. 超国界性

D. 全球性

8 与代理行功能接近的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是( )

A. 代表处

B. 经理处

C. 分行

D. 联属行

9 下面不属于跨国银行功能的是( )

A. 跨国公司融资中介

B. 为跨国公司提供信息服务

C. 证券承销

D. 支付中介

10 以下哪个不是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就母行与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关系而言的类型( )

A. 分支行制

B. 控股公司制

C. 国际财团银行制

D. 附属行或联属行制

第三单元判断题

1 代表处是跨国银行最高层词的海外分支机构。

×

2 跨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

3 跨国银行的附属行或联属行都是作为独立法人在当地注册的经营实体,跨国银行因持股关系而承担有限责任

4 对于不同企业,价值链上各链节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

5 企业要保持自身的垄断优势,关键要保持“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垄断优势,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垄断优势√

6 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必须委托其国外代理行来进行,委托行与代理行之间是平等的业务往来关系。

×

7 凡是在2个以上的国际或地区拥有分支机构的企业就是跨国公司。

8 规模越大的跨国公司其国际化经营程度就越高

×

9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数量急速增长,跨国公司的集中化程度也随之降低

国际投资篇三

第十三章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篇四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评析

2006 年第 3 期 《云南社会科学》{国际投资}.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 3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评析

赵 海 波

(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0071) 天津 3

摘要: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企业国际化一般通过 按部就班的线性次序完成, 因此, 关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学术探讨大体上按照“替代和互补”的思路展开。随着经济一体化 的发展尤其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传统理论的研究基础和说服力受到削弱; 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运而 生, 但还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 国际经济环境; 全球生产体系 中图分类号: F740; F8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691( 2006) 03- 0063- 05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一组重要的相互影响的经济

变量。随着自身规模的迅速增长, 两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都在逐渐增强, 两者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复杂, 以至于缺一 都无法真正理解单独一方。然而不幸的是, 两者之间的关 系问题在理论上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尽管贸易和投资 都已存在比较成熟的理论, 但它们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作 为两个独立学科, 分别在各自领域加以探讨。这种贸易和 投资研究的严重“ 两分”, 使得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在“ 理论

[1] (P73)

上的进展, 依旧还很不成熟。

传统上, 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常被归结为两个问题: 是 贸易导致投资还是投资引致贸易? 两者之间到底是互补 的, 还是相互替代? 实际上, 这种理解方式与特定的国际 经济环境有关。贸易与投资间既不是单纯的谁引致谁, 也 不是替代或互补这样简单。近年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 变化, 尤其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 系的出现,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已发生重大 变化, 传统思路的意义和重要性也由此被大大削弱了。

按部就班地经过如下步骤: 产品出口→通过各种非股权 方式参与国外生产→条件成熟后从最熟悉的地区开始投 资→逐渐将投资的范围扩大。

由 于 企 业 国 际 化 存 在 这 样 一 个 较 为 稳 定 的 线 性 次 序, 投资与贸易间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就这一次序而言, 对 外 投 资 显 然 是 对 原 有 商 品 贸 易 的 一 种 替 代——当 然 , 考虑到后续效应, 人们往往能够观察到两者总体上的互 补。在整个 20 世纪 60~70 年代, 这种“ 替代—互补”的观 念成了支配人们头脑的范式, 理论模型的构建也受到这 一观念的强烈影响。

( 一) 经验研究

可以想见, 投资虽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贸易, 但 投资的子公司通常又会产生对母公司的资本品、中间品 或管理服务的需求, 从而刺激东道国与母国间的贸易。因 此, 有大量经验研究表明, 国际投资尽管在初期可能替代 贸易, 但投资大多是贸易促进型的。当然, 在不同的部门, 其关系的表现亦有所不同。

一、传统国际经济环境下的贸易、投资关系

1. 自然资源部门。

在自然资源部门, 有 时 贸 易 在 先 , 然 后 引 起 投 资 ; 也

有时投资在先, 然后导致贸易。但无论是何种情况, 直接 投资都不会替代贸易——也就是说, 这一部门的投资全 部是贸易促进型的。

在该部门, 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既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 以是间接的。一般来说, 直接投资会伴随母公司向东道国

所谓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 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国际环境相对而言的, 在具体时间划分上, 我们可大致将 其 界 定 在 1980 年 代 中 期 之 前 在 传 统 的 国 际 经 济 环 境 下, 企业生产之初不直接面对国际竞争, 其国际化往往要

收稿日期: 2006- 01- 08 作者简介: 赵海波( 1973~) , 男, 河北沧州人,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63

的农业设备及采矿设备的出口, 也会引起其它国家向东 道国的私人消费工业品的出口。另外, 发达国家在这个部 门的国际直接投资还常附带有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投 资。尤其是在投资处于自然资源下游的加工环节时, 东道

业而言, 投资又确实存在对贸易的替代。不过, 考虑到投 资的后续影响, 反过来它又会导致更多的贸易, 使二者呈 现互补关系。

( 二) 纯理论分析

国相关的制成品和服务的出口会发生变化, 结果往往是 这 一 时 期 贸 易 和 投 资 关 系 的 理 论 分 析 基 本 上 是 在 出口贸易的增长。因此, 拥有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也对 “ 替代—互补”的思路下进行的。我们可以把相关论著分 那些愿意参与自然资源加工的下游生产活动的公司更感 为两种: 第一种是沿袭替代思路, 用简单模型直接模拟企 兴趣。不过, 随着对东道国出口影响的增加, 在这个阶段, 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正向影响就不会再像制造业部门 那样显著。[2] (P135)

业的微观决策。第二种更为规范, 探讨的是贸易障碍引发 投资或投资障碍引发贸易的情况, 在这种联系机制的基 础上, 进一步探究二者间的互补性。

2. 制造业部门。

制造业部门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中间力量, 该部门企 业按部就班国际化的过程也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此, 直接 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在本部门也表现得最为典型。本部门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在单项产品上替代原有的贸 易, 也可能在该项产品上与贸易相互补充。不过, 有大量 相关经验研究表明, 直接投资和贸易就总体而言是正相 关的。[3] (P393~394)

1. 模拟企业微观决策。

这是一种体现替代思路的最简单的模型。假设有 A、 B 两国, 下面以 A 国企业的决策为例。假定 P 代表生产成 本 : PA 和 PB 分 别 代 表 企 业 在 A、B 两 国 的 生 产 成 本 ; K 代表企业专门技术; M 代表出口销售成本 超 过 国 内 销 售 成 本 的 差 额 ; C 代 表 管 理 和 协 调 国 外 经 营 活 动 的 额 外 成 本。这样, 若存在:( 1) PA+ M < PB+ K, ( 2) PA+ M < PB+

C, 则该厂商将选择向 B 国出口而非进行投资; 若存在:

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对墨西哥汽车行业的投资 ( 1) PB+ C < PB+ K,( 2) PB+ C < PA+ M , 则该厂商选择向 状况十分典型。当时进口替代政策正支配美洲地区的发 B 国进行投资而非出口。

展, 墨西哥采取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 而美国在当地投资 的一个基本动机就是避开贸易壁垒。由此可以清楚地看 到, 无论是贸易障碍引致投资还是投资障碍引致贸易, 均 会对效率和增长有所损害。此外这个例子还表明, 投资对 贸 易 的 替 代 一 般 是 与 市 场 寻 求 型 的 国 际 直 接 投 资 相 关 的。

此类模型显然是受传统国际经济环境下企业国际化 次序的启发建立起来的。尽管它简单明了, 但一方面它完 全是站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分析, 另一方面它也并没有

为理解贸易和投资的内在联系提供新的感性认识, 其理 论意义有限。

2. 替代—互补思路。

把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放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中的奠基 工作是由蒙代尔完成的。这种分析方法要比简单模拟企 业微观决策更为规范, 同时也为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把 直接投资引进标准贸易模型的研究带来了直接启示。 蒙代尔的研究采用的是两国、两部门、两要素的标准 贸易模型, 他考察了贸易和投资之间的两种极端情况: 禁 止贸易如何刺激投资, 以及禁止投资如何刺激贸易。他得 出的结论是: 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 如果厂商始终沿 着特定的轨迹( 即所谓的罗勃津斯基线) 进行跨国直接投 资, 那么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 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的基础上, 实现对商品贸易的

[5] (P321~335)

完全替代。在此基础上, 詹森进一步分析了禁止贸 [6] (P1~38) 易引致投资时的福利变化情况。此外还有研究进一 步指出, 如果在关税引致的投资促使出口部门迅速发展

3. 服务业部门。

服务部门有其特殊之处, 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不可储存、不可贸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服务产品若要跨 境提供, 就必须在国外进行投资。也就是说, 服务企业选 择贸易和投资的余地较小, 制造部门那种渐进的国际化 次序的中间过程是被截断的。

对于保险、咨询和法律服务等贸易性较强的产业而 言, 直接投资会带来母公司设备和相关服务的出口, 不过 其对母国贸易的影响比制造业要小得多, 而对东道国贸 易的影响相对更为切实, 尽管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比 如, 它可以帮助东道国发挥在制造部门的比较优势, 把东 道国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金融、交通、电信保险和广告 等生产性服务, 也可以从东道国间接出口, 尽管很难精确 估量, 但有证据表明这种联系非常紧密。[4]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许多情况下, 按照部门划分国 际投资很难做到十分准确。很多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往 往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的。总体而言, 在传统国际经济环 境下, 贸易往往最终会导致对外投资, 对于某些部门或企

的同时, 本国的贸易条件发生 恶 化 , 就 会 产 生“ 悲 惨 的 增 长”。

实证和计量检验显示, 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大多是正 相关的。这也意味着, 贸易和投资之间不仅有替代性, 而

64

且具有互补性。Svensson1984 年提出的模型说明, 在贸易 障碍引致投资的情况下, 资本应主要流入进口替代部门; 然而, 如果资本流入不是由贸易障碍引起, 而且流入的是 出口部门, 那么, 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的而 是互补的。后来, Markuson 等人又进一步指出, 二者之间 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 取决于贸易、非贸易要素之间是 “ 合作的”还是“ 非合作的”

[7] (P 205~226)

( 一) 经验研究

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使企业原来采取的简单国际化战

略为复杂的国际一体化战略所替代, 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相应变得愈加复杂。此时, 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可以从公司 内部体系的任何一部分开始, 其国外的分支机构也都开 始 从 事 出 口 业 务 , 公 司 内 贸 易 的 规 模 会 变 得 越 来 越 大——这 也 是 国 际 一 体 化 生 产 表 现 出 来 的 一 个 核 心 特

( P121) 征。[1]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日本学者小岛清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强调国际分工原则在沟通贸易和投资上的重

要性, 他认为, 国际分工不仅 可 以 解 释 国 际 贸 易 , 也 可 以 解释直接投资。小岛清提出的模型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 替代标准 H- O 模型中的劳动和资本, 这就使资本的范 围扩大到了包括资产、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各国劳动 和经营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 比较成 本的差异则会使各国的比较利润率不同, 对外贸易和对 外投资可以建立在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率的基础之上。

总而言之,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企业往往要面 临很大的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 这使得企业很难随心所 欲地组织全球资源,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一般都要按部就 班地经过一个线性的次序才能完成, 因此这段时期对贸 易和投资关系的研究基本是在“ 替代- 互补”范式下进行 的。不过,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力推进、尤其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 系的建立, 使得这种传统研究思路的基础受到严重破坏, 此类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也都因此被大大削弱了。

制造部门的跨国公司在传统条件下也会带来相应的 公司内贸易, 不过, 那时的公司内贸易相对而言不仅数量 有限, 其构成也多是母公司向子公司输出的设备和服务。 现在伴随全球生产自由化浪潮, 效率寻求型的跨国公司 在对外投资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 公司内贸易的规模已 不再限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 跨国公司投资的分支机 构间的贸易流量( 子公司之间 的 贸 易) 越 来 越 大 , 其 在 跨 国公司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服务部门, 技术进步( 尤其 是通讯和计算机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一些传统 上被视为不可贸易的服务项目的可贸易性大为增强。这 样, 原来必须通过国际投资才能输送的服务, 现在其投资 的必要性大为减少。这意味着, 服务部门在做贸易和投资 决策时的选择余地增加了, 其面临的状况与制造业部门 较为接近。

有资料表明, 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出口的贡献在 20 世 纪 80 年代持续上升。跨国公司出口倾向的这种变化就与 我们强调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在 20 世纪 60~

二、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贸易、投资关系

70 年代, 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出口的影响很

小, 因为大部分投资的目的是绕过贸易壁垒, 这些子公司 的出口倾向自然很低。随着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 围内的整体推进, 跨国公司子公司出口倾向在总体上得 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还应指出, 投资对东道国出口的贡献的提高是 就总体而言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国际投资与高技术产 品和低技术的出口都显著相关, 但与对中技术产品出口 往往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对发达国家而言, 国际直接投 资对各类制成品出口回归的系数一般都是正数, 但低技 术产品的系数最高, 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国际投 资无关。

( 二) 理论分析 传 统 的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虽 假 定 企 业 只 在 一 处 进 行 生 产, 有很大的局限, 但这一理论一直把研究建立在一般均 衡基础上, 理论框架清晰严谨。因此, 对传统理论突破的 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传统贸易模型中引进投资, 即将 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模型。

这种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有时也被称作“ 自由化、全球 化的世界经济”, 其基 本 含 义 与 人 们 熟 知 “ 世 的界 经 济 一 体化”相似。笔者一再强调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并 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和作用的不断加强作为 对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标志性变化, 原因就 在于, 这些变化对企业传统决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使得国外市场的准入程度和生产 要素可获取性大大提高。企业从生产之初就可以在全球 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 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余地明显 加大。传统上按部就班的线性次序被彻底打破, 原来决定 投资选择的贸易壁垒、投资障碍等因素的重要性大为降 低, 而要素成本差别、基础设施及市场环境等要素的重要 性日益突出。此时“ 企业只要做出在何处安排自己增值活 动的决策, 它也就确定了要在何处投资, 并与何处展开贸 易”。[1] (P120) 面对这种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贸易和投资的 关系问题显然需要进行重新思考。

65

此种尝试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其第一步便是放 宽传统贸易模型只允许企业在一处生产的限定。为此, 公 司活动在这类模型中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 一种叫“ 总 部活动”; 另一种是生产过程。公司可以从地理上把生产 设施从公司总部活动分离出去。这样, 只要企业做出生产 活动分布的决策, 通常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相应的贸易模 式。以国际直接投资的在生产上表现出的特性划分, 有关 论著可以分为两个类别: 一类在模型中假定国际直接投 资是纵向的, 另一类假定国际直接投资是横向的。

对于单个部门而言, 跨国多部门生产会提高这种投资的 动机和规模经济。[8]

这类模型 往 往 直 接 假 定 两 个 国 家 的 资 源 禀 赋 相 同 , 因此, 模型中的企业或者全部进行跨国经营, 或者全部只 从事国内生产。只有在公司层次的规模经济和引起投资 动机的两种成本恰好平衡的条件下, 才会出现跨国经营 和国内生产并存的情况。相应地, 两国间或者是出现产业 内相互的直接投资, 或者是存在产业内贸易。

这个模型在解释发达国家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时 是成功的, 不过模型却又在一个重要方面( 即假定企业或 者只从事国内生产, 或者全部进行跨国经营) 与现实不 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新的模型又进一步把公司的生产 活动按照所处位置分为上游和下游。这样, 企业在对下游 投资时, 母国和东道国间就会出现中间品贸易。

就这种新研究思路的总体而言, 前一种适合于研究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情况, 后一种更适于研究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投资情况。尽管两种思路导致的 结论有时还无法协调, 然而考虑到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大多数贸易模型依然还假定企业只在一处生产, 这一工 作已经算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

1. 将纵向国际直接投资融入国际贸易模型的思路。 这种思路一般是以 Helpman 和 Krugman 的新贸易理

论为基础进行扩展, 在要素比例不对称的模型中引入直 接投资。它使用标准的两国、两产品、两要素的贸易模型, 并引入差异产品和规模收益递增假定, 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假定生产的总部服务、差异化的制成品和同质产品分 别是资本密集、中度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企业依据要 素价格的情况, 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并选择在何处安排总 部服务和具体生产活动。

具体来说, 在两国要素比例差别不大的情形下, 两国 都将进行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 易都会存在——资本密集度较高的国家是差异化产品的 净出口国, 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国家则是同质产品的净出 口国。随着两国禀赋差异程度的加大, 模型中的两国至少 有 一 国 会 在 自 己 的 比 较 优 势 部 门 进 行 完 全 的 专 业 化 生 产。如果差异化产品的厂商可以在国外进行投资, 企业将 根据两国的要素价格差异调整决策, 把总部活动放在资 本密集度更高的国家, 而把工厂生产放在劳动密集度更 高的国家。这样资本密集程度高的那个国家将依然是差 异化产品的净出口者。

不过, 若两国要素比例的差别超过一定限度, 资本丰 富的国家将专注于研发这类总部服务, 进而成为所有类 型制成品的净进口国。也就是说, 对外投资将使这个国家 的贸易模式发生逆转。此时对外投资会产生三种贸易: 子 公司对母公司的制成品贸易、子公司对母国的制成品贸 易以及母公司输往子公司的无形总部服务 ( 服务贸易) 。 若把生产进一步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部分, 那么投资和 贸 易 的 关 系 将 会 因 中 间 品 贸 易 的 出 现 而 得 到 进 一 步 拓 展。

三、评论和前瞻

本文强调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贸易与投资关系研

究的影响。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 强调传统国际经济环境 与新国际经济环境的差别并不意味着当前所有的企业都 已不能用传统的思路进行国际化决策, 或者说只要是近 期的研究成果, 其思路就必然不是传统的。

就各类研究的关系而言, 经验研究有赖于对现实变

化的敏锐观察, 其分析全面细 致 , 但 是 不 简 明 , 且 不 能 在 一 个 公 认 的 理 论 框 架 下 透 彻 揭 示 贸 易 和 投 资 的 内 在 联 系。针对贸易与投资关系的计量分析很多, 但这类分析并 不能确定贸易与投资的关系的内在机制和作用原理。理 论研究能够透彻简明地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 但就目前 而言, 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 研究, 其进展还并不大。不过, 经验研究为理论模型的构 建提供了根源和基础, 实证和计量方法可以检验理论的 可靠性并启发新的理论研究。在探讨贸易与投资关系的 过程中, 三类研究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不可偏废。 最后, 笔者把有关贸易和投资关系研究的新方向概 括如下: 第一, 原有理论模型的动态化。从现实出发的经 验研究可以考虑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动态变化, 而理论模 型动态化的工作更需加强。未来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问题就是把原来有关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一些静态模型动

2. 将横向国际直接投资融入国际贸易模型的思路。

这一思路的分析一般建立在工厂生产层面的规模经 济与企业层面的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冲突之上。假定 企业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两个: 一为克服贸易的运输 成本; 二是用多企业生产的方式降低大规模研发投入的 成 本——研 发 等 总 部 活 动 一 般 需 要 大 量 的 资 金 投 入 , 相

66

态化。第二, 把经验分析中新的核心变量引入理论模型之 中。比如,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跨国公司会把生产链 条的任何一个环节放在任何一个地区, 若是能将这一重 要特征融入新的理论模型中, 其说服力将会大大加强。第 三, 实证研究和计量检验应该有更好的设计方法。现在相 关的多数实证研究和计量检验方法已成为一块被过分咀 嚼的口香糖, 急需引入新的检验方法和新的检验思路, 比 如可以把贸易产品划分为中间产品、标准化产品和差异 化产品, 这样的分析对特定国家的政策含义可能会更为 具体和丰富。

services on trad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M].Geneva: UNTCAD, mimeo, 1993.

[5]Mudell, 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47, 1957.

[6]Johnson , H.G. .International Factor Movement and the Theory of Tariff and Trad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1, 1967. [7]Markuson, James R. . Multinational, Multi - Plant Economie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6, 1984.

[8]Brainand, S.Lael. A Simple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with a Trade-off between Proximity and Concentration [A]. Working Paper426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参考文献:

[1]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Investment Trade and Inter- national Policy Arrangements[M].Geneva,1996.

[2]Pearce R.D. .Overseas Production and Exporting Performance: Som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Discussion Paper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C].1990.

[3]Felix, David. Monetarists, Structuralists and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 A Critical Appraisal [A].in Werner Baer.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C].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vin, 1964.

[4]Zimmy, Zbigniew.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其他参考文献:

1. Helpman,Elhanan. A Simpl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2, 1984.

2. Helpman,Elhanan, Paul Krugman.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3. Svensson, Lar E.O. .Factor Trade and Goods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6, 1984.

A Critiqu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ZHAO Hai-bo

(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s intimat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a tradi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firm's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to experience a line order sequence, thereup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particularly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production system,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has been weakened. New related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 have emerged with the tide of change, but still are not satisfactor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World production system

[ 责任编辑: 俞亚克]

67

国际投资篇五

国际投资法中征收问题浅析

国际投资法中征收问题浅析

一、传统国有化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一)国有化概念的界定

国有化、征收和补偿问题历来是国际投资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国有化的定义,理论界一直没有定论。最早出现国有化一次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期。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能够发现国有化是通过立法行为与为了公共利益将某种财产或私有权利转移给国家,目的在于由国家利用或控制他们,或由国家将其用于新的目的。

(二)国有化的权利基础和合法性基础

1、行使国有化权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行为理论”。“国家行为理论”是指一国国内法院无权判断另一国家在其领域内所采取的主权行为是否合法。该理论是在英美国家的国内法院判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昂得希尔诉赫南德兹案”的判决。

第二、“国家主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是指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对其主权所辖范围之内的缩影自然资源都拥有最高的、排他的、垄断性的权力,国家在其领土内对经济活动有权加以管制,所以国有化是国家行使其对自然资源和经济永久主权的必然结果。作为行使主权的一部分,主权国家国有化包括外国人的资产在内的、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权利多包含于双边协定和多边协定,包含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和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

2、国有化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早期,西方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国对国有化持反对态度,他们否定主权国家拥有该权力。二十世纪以来经济主权概念广泛传播,主权国家认为其对在其领土内的经济活动加以管理、对私人财产采取国有化措施是完全合法的,是行使主权的行为。概括而言,关于国有化的合法性有“国家责任理论”和“权力限制理论”两个基础理论。

“国家责任理论”国家未履行其和外国人签订的契约产生合法的权利侵害和不法的权利侵害,从而导致不同的国家责任。因此西方国家认为,国家实行国有化的权力是受国家和外国人之前契约约束的,根据国家责任的不同,有合法的国有化和违法的国有化。

“权力限制理论”为了保护国际投资中私人的利益,西方国家在承认国有化权力的基础上对其附加了各种限制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限制条件的国有化才是合法的。这些条件一般是:公共利益、法律程序、尊重国际条约和国家契约、公正补偿和无歧视。

(三)国有化和征收的关系

一般来说,国有化和征收都是国家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将私人财产收归国有,因此二者的基本内容和法律性质都是相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可以互相替换。实践中,绝大多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都使用国有化和征收两词,并且不做任何定义,就是为了留下解释的余地更好地对外资方面进行法律保护。

尽管国有化和征收大致相同但是二者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1、征收是传统的法律概念,国有化是在20世纪之后才广泛应用的;

2、实现征收可能不会颁发相应的法令,但是国有化一般都会颁布专门的国有法法令;

3、征收的目的通常是将财产作为他用,国有化可能还维持原有的用途;

4、征收仅仅影响个别人或群体的利益,但国有化是大规模的,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

也就是说,国有化的范围、规模一般都大于征收,且比征收更加正式。

间接征收又称“逐渐征收”、“变相征收”、“蚕食性征收”。原本指的是东道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事先约定,外国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将去股份逐渐转让给东道国政府或国民,使东道国所持股份达到半数以上甚至全部。实践中,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海外投

资的法律保护往往任意扩大间接征收的解释。

(四)间接征收——征收问题的新发展

间接征收是相对于直接征收而言的,二者形式区别在于财产权是否转移,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私人财产权利、经济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博弈。在国内法层面是宪政问题,是政府规制与个人财产权相冲突的最为激烈的表现之一。当今,私人经济自由不再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开始普遍规制个人财产同时对经济活动施加各类限制,一般都被认为是合宪的。间接征收在国际投资法层面表现为东道国的经济主权和外国投资者财产权利。经济自由之争。由于卷入了过多的主权因素,征收常常计划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被肆意扩大,赔偿额度的计算也变得愈发困难。

目前,判断一国政府行为是否属于间接征收,理论界根据措施的效果与目的,分为三种学说:

1、纯粹效果标准:区分管制措施与征收措施应完全根据特定政府措施的效果,尤其对于投资的干预程度。

2、目的标准:具有正当的公共利益本身就足以认为政府措施不构成征收。此种学说的缺点在于,一方面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国家拥有的最高权决定了征收似乎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法并没有“公共目的”的定义,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有关国家去判断,国家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问题有着无限制的自由裁量权,并总是可以依赖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需要来作为征收的理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效果与目的兼顾标准:还有学者认为,国际间有关接征收的实践认可了以下这三条标准:(1)对外国人财产权利的影响程度;(2)政府行为的性质,如政府采取措施时所处的情况和其试图实现的目的;(3)对于投资者合理的投资回报的期望的影响程度。这三个标准在区分“需要赔偿的间接征收”和“不需要赔偿的政府规制措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法院针对不同个案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还是具有重要作用和必需的。

二、征收的补偿标准及其新发展

(一)征收的补偿标准

征收的补偿问题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对于该标准存在三个不同的原则:全部补偿原则、不予补偿原则和适当补偿原则。

1、全部补偿原则

全部补偿原则又称赫尔原则,即“及时、充分、有效”的赔偿标准。发达国家一直以来主张根据国际法,实现国有化的国家有义务以“及时、充分、有效”的方式对被国有化的外国人支付全部赔偿。这三个因素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并以“充分”为中心,赔偿时需要全面考虑三要素。所谓“充分”是指赔偿的数量须与被征收财产的全部价值相等,包括直到支付时的利息。而所谓的“全部价值”指的是公平的市场价值,如果“公平的市价”不能确定,则指根据国际司法标准合理确定的公平价值。所谓“ 及时” 是指补偿必须在征收前或征收后不久支付;如果确定了适当的利息,可以延迟支付。所谓“有效”则指以接受者可以立即运用的方式支付,通常是支付可兑换的硬通货。

全部补偿理论是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理论基础的,以保护既得权和反对不当得利为法律基础。首先,尊重既得权原则和不当得利原则都是国内法上的原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国际法原则。其次,尊重既得权原则和不当得利原则只适用于没有法律依据的行为,国有化在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上普遍被认为是国家的固有主权行为,该两项原则是不能适用于国有化行为的,也不能作为国有化补偿的理论基础。再次,无论是依据既得权原则,还是依据不当得利原则,并不能得出全部补偿理论,大部分国内法对于征收采取的也只是适当补偿原则。

2、不予补偿原则

部分国家和学者认为,实行国有化的国家不应对被征收了财产的外国人予以补偿,不存

在相应的国际法律义务。不予补偿理论来源于历史先例,有些国家和学者把国家主权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作为不予补偿理论的法律依据。

不予补偿理论很少得到国际实践的支持。第一,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并不能必然推出不予补偿理论,国家主权原则与补偿理论是并行不悖的。诚然,根据国际法,国际法不应干涉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但是,国家在行使主权时,应该受该国自由承担的有效条约义务的限制。如果一国在条约中保证国有化时给予补偿,那就应该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国家主权原则与履行条约义务也是并行不悖的。第二,二国对其国民财产实行征收时,按照大部分国家的国内法规定也会予以补偿,因耽,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也很难得出对外国人财产的不予补偿理论。

3、适当补偿原则

适当补偿又称部分补偿,是考虑具体情况和实行国有化国家的赔偿能力,酌情给予补偿。实行国有化的国家有支付补偿的义务,补偿既要考虑到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过程、获利情况,又要考虑到实行国有化国家的支付能力、经济发展等因素,从而决定是否给予补偿或给予何种程度的补偿。

(二)征收补偿标准之争的新发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适当补偿原则在理论上占主流地位,在实践中也有一定影响力。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形式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债务危机或者吸收外资的实际需要,对外国投资者及其背后的发达国家作出不同程度的让步,“赫尔原则”有了回潮的趋势。

在征收补偿标准方面,出现了一些体现“赫尔原则”的国际条约实践。如1994年《能源宪章条约》第13条规定,除非“伴随支付及时,充分和有效的补偿”,缔约国不得对有关投资实行征收或国有化;这种补偿,应相当于估计之日被征收财产的公平市场价值。同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ICSID的仲裁实践表明几乎所有案件的仲裁庭都主张对被征收的投资进行全部补偿。

“赫尔原则”和适当补偿原则分别具有鲜明的烙印,由于它二者的表述均不具体,这两个原则已经成了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立场的象征。然而,近二十多年来出现了“调和”两个原则的实践。

三、我国关于征收及其补偿标准的立场和实践

(一)我国关于征收的立场

为了完成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大力吸引外资来华,我国对外资原则上采取不征收和不实行国有化的立场。中国《外资企业法》规定:“国家对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也做出了同样决定。我国虽然对外资不实行征收或国有化,但并未放弃特殊情况下的国有化权利。例如,《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在战争、战争危险或其他紧急状态下,中国政府有权征购、征用外国合同者所得的或所购买的石油一部或全部。”我国对外国财产实行国有化,首先要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其次要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进行,再次还要依照法律程序,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在中国通外国签订的BITs中,对征收条件分别做出了规定,概括来,有下面四种表述:

(1)为了安全和公共利益,依照法律程序,所采取的措施是非歧视性的,并予以补偿;

(2)为了法律允许的目的,在非歧视的基础上,根据其法律给与补偿;

(3)为了国家利益的公共目的,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在非歧视的基础上和根据普遍适用

的国内法律;

(4)为了公共利益并予以补偿。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国有化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显著变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法律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做法,

允诺一般地提供“补偿”或“公正补偿”。现行国际投资协定通常也规定了极具刚性的征收补偿标准,即充分、及时和有效的补偿原则和“公平的市场价值”计算标准。在近年来我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对外资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己经逐步接受了发达国家一直主张的间接征收的概念以及全面补偿要求。中国后来签订的一些双边投资协定也采用了“公平的市场价值”、“真实价值”、“实际价值包括利息”等补偿标准。中英双边投资协定规定:补偿应等于该投资在征收或即将征收前的真正价值;补偿的支付不应当不适当地延迟,并应有效地兑换和自由转移。这一规定事实上与发达国家所谓的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原则已经相差无几。

(二)我国关于征收标准的实践

在我国和外国签订的BITs中都有关于国有化或者征收的补偿标准规定。主要包括:“补偿款额应相当于采取征收或国有化或其他类似措施前一刻投资的价值”;“补偿应按措施为公众所知前一刻的投资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补偿应相当于被征收投资的适当价值”;“补偿应等于投资在征收已为公众所知前一刻的真正价值”;“补偿应该使国民和公司处于未被采取征收和国有化或者类似效果的措施是相同的财政状况”。关于补偿的制度时间一般都规定不应无故延迟或不适当延迟,并且应是课兑换的和可自由转移的。

但是上述规定并不是说我国已经接受了“赫尔”原则,事实上这些规定和“赫尔”原则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中国坚持主张征收有否补偿不能作为征收是否“合法”的尺度,而“赫尔”原则的是在是将国家的征收行为等同于国家不法侵害行为,以此加强给弱小民族和发展中国家无法承受的最高补偿标准,实际上是在否定弱小民族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化或征收权力。其次,中国在BITs接受的补偿标准,即投资的“市场价值”、“适当价值”或“真正价值”并不当然等同“充分”的标准。再次,“不应无故延迟或不适当延迟”和“应毫不迟延地支付”的用语虽然语义相近,但却有可为和不可为之别,即前者“不应无故”意味着在有原因的情况下,可以迟延,而后者则应无条件地及时支付。

当前在征收及其补偿标准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非在所有问题的认识上都势同水火。在多边谈判中,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可的标准,如国有化法律要件的认定,我国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将“为了公共目的”、“按照正当法律程序”、“在非歧视的基础上”、“支付补偿”作为国有化的法律要件。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的问题,如补偿标准、间接征收的范围等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保留的做法,在多边条约之外,再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来执行“双重标准”。

结语: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由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诸多因素构成的良好投资环境。在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中,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及国际投资条约时间都发挥了中重要的作用。然而,征收条款一向是分歧的焦点之一,发达国家一在要求我国退让妥协。笔者认为,征收权是国家经济主权的正当行使,赫尔原则的产生的最原始本质是否定发展中国家的征收权。面对某些国家的过分要求我国可以不必理会,即使将来我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由资本净输入国发展为资本净输入国,也不应动摇坚持适当补偿原则的立场。

通过对国有化及其补偿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我们对该问题的历史、现状特别是我国目前双重身份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虽然发生大规模国有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国有化事件时有发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又呈现出井喷现象,防范国有化风险,解决国有化补偿的争议,在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中规范征收条款,从而捍卫我国经济主权,保护我国海外投资利益,营造我国优良的吸引外资的环境,形成符合我国利益需求的国有化理论体系,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国际投资篇六

国际投资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1、国际投资:一国的企业或个人以资本增值和生产力提高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国外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2、国际投资的分类

(1)按投资期限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2)按资本来源和用途分为:国际公共投资、国际私人投资

(3)最通常的分类方法:国际直接投资(FDI)、国际间接投资(FII)、国际灵活投资(FFI)

3、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影响——麦克杜格尔模型

A、假定前提:

①全世界只有甲乙两国,甲资本相对过剩,乙资本相对短缺。世界资本总量不变为OO’, 甲国为OA, 乙国为O’A。 ②资本在甲乙两国间自由流动。

③由国际投资产生的收益能够在甲乙两国间得到公平分配。

④资本边际产值递减,FF’为甲国资本边际产值,JJ’为乙国资本边际产值。

B、图像

C、分析:

第一种情况:没有国际投资(甲国和乙国分别使用各自的资本---OA和O’A进行生产)

甲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OC 小于乙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O’H,

甲国的资总收益为OFGA, 乙国的资本总收益为O’JMA,

世界资本总收益为OFGA+O’JMA

第二种情况:发生国际投资(资本从较为充裕且边际收益较低的甲国流向资本短缺且边际收益较高的乙国。)

由于资本供求发生变化(甲国资本减少,乙国资本增加),甲国资本边际产值上升,乙国资本边际产值下降,直至甲乙两国资本边际产值相等,资本流动才会停止(E点)。

对甲国:资本流出(资本存量由OA减少至OB),使国内资本边际产业由OC上升至ON, 资本总收益由OFGA减少至OFEB,但甲国因向乙国投资(BA)而从乙国得到AREB的投资收益,扣除因国内资本减少而损失的AGEB,对外投资净收益为GER.

对乙国:资本流入(资本存量由O’A增加至O’B),使国内资本边际产业由O’H下降至O’T, 资本总收益由O’JMA 增加至O’JEB, 但乙国因接受甲国投资(AB)而需向甲国支付AREB的投资收益,所以资本收益增加扣除给甲国投资者的报酬AGEB,吸引外资净收益为RME.

对全世界:资本流动使总收益增加,由 OFGA+O’JMA 增加至 OFEB+O’JEB,新增收益量 GEM。(由于资本存量在世界范围内合理流动)

D、结论: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使世界资本总收益增加,而且投资国、东道国均收益。

第三章国际投资环境

1、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2、硬环境:能够影响投资的外部物质条件,如:能源供应、交通和通信、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生活服务设施等。

3、软环境:能够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非物质形态的因素,如:外资政策、法规、经济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及社会文化传统等。

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

1、国际直接投资(FDI):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企业或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其核心是投资者对国外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2、国际直接投资的分类:

(1)按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方向是否一致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和混合型。

(2)按投资者是否创办新企业分为:绿地投资和控制外国企业股权。

(3)按投资者对外投资参与方式不同分为: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和合营经营等。

3、绿地投资: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两种形式: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国外避税地公司);建立国际合资企业(股权式合资企业、契约式合资企业)

4、跨国并购(M&A):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某个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所有权的投资行为。包括:外国企业与境内企业合并;收购境内企业股权达10%以上,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5、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渗透仍占主流;

发展中经济体异军突起,成为重要的FDI来源;

1996-2000年,跨国并购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从2001年开始急剧降温;

引资政策倾向于自由化;

投资结构趋于高级化;

中国成为FDI的首选地之一。

6、国际合资经营企业的特点

(1)由合资方共同投资,以认股比例为准绳来规定各方的权责利。

(2)投资条件较为苛刻,双方需共同投资,且按统一币值来计算投资比例。

(3)合资方共享收益,按资分配,共担风险。(4)合资企业有较为充分的经营权。

(5)生产经营由合资方共同管理。

7、国际合作经营企业的主要特点

(1)由合同规定合作各方的权、责、利;(2)投资条件易为接受;(3)收益分配方式灵活;(4)财产归属灵活

8、国际独资经营企业的主要特点

(1)独资企业由外国投资者提供全部资本,自主独立经营,独自承担风险。

(2)独资企业由东道国政府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由外方单独在东道国境内取得法人资格,能够完整的行使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经济实体。

(3)东道国政府不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审查较为严格。

第五章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指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为获得巨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家企业组织形式。

2、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1)战略目标全球化——跨国公司做经营决策不仅考虑当前的利益,还要考虑未来发展;不孤立的考虑某一子公司的局部得失,而是追求总体利润最大化。

(2)公司内部一体化——以母公司为中心,把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

(3)运行机制开放化——将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或部分阶段(研究开发–投资建厂–生产制造 - 销售产品)放在海外进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外向的、开放型的。

(5)技术内部化——技术优势;外部市场不完全性

3、股权参与:跨国公司在其子公司(新建企业和购买、参与当地企业的股份)中占有股权的份额

4、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

5、避税地(避税天堂):是指那些无税或税率很低,对应税所得从宽解释,并具备有利于跨国公司财务调度和经营的各项设施的国家和地区

第六章跨国银行

1、跨国银行:也称多国银行,一家银行在另一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资本实力,一级资本(或实缴普通股本)与未公开的储备两本部分之和在10亿美元以上;

境外业务占其全部业务较大比重,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支机构,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人员。

{国际投资}.

2、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派生性;全球战略目标;超本土性;管理集权化

第七章国际间接投资

1、国际信贷:国际间资金的借贷活动,是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公司企业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另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公司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

{国际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的分类

按国际信贷资金来源与性质划分: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银行贷款;联合贷款;混合贷款

按国际信贷的利率划分:计息贷款(高息、中息、低息);无息贷款

按国际信贷资金的特定用途划分:项目贷款;出口信贷;福费廷;承购应收账款

按国际信贷的期限划分:短期;中期;长期

3、证券:有价证券的简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可按证券规定的内容,取得相应权益的一种金融资产和法律凭证。

4、有价证券的四个基本属性:收益性——固定收益/半固定收益/变动收益/选择收益(利息收入、红利收入和买卖证券的价差);风险性;产权性;变现性(流通股价值远大于非流通股价值)

5、国际证券:所有以某种国际通货为面额货币,在发行者所在国以外的市场发行和交易的证券。

6、股票:是股份公司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权益的凭证,代表持股人对企业的所有权。

股票的基本特征:决策性;风险性;长期性;价格的波动性

股票的种类:普通股;优先股(具有优先于普通股取得股息和当公司破产时优先于普通股得到清偿的权利)

7、A股:人民币普通股票。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港澳台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人民币特种股。以人民币为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人限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

H股:注册地在内地,上市地在中国香港的外资股。

8、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债券的基本要素:面值——币种和大小;价格——3种发行方式;还本期限——短期、中期、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9、国际债券:一国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国货币为面值的可自由转让的债权证券。

10、外国债券:甲国发行人在乙国市场上发行的以乙国货币为面值货币的债券。扬基债券、武士债券、猛犬债券

11、欧洲债券:甲国发行人在乙国市场上发行的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货币的债券。

第八章国家灵活投资

1、租赁:出租人在一定时间内把租赁物租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按租约规定付给一定租赁费用的经济行为。

2、国际租赁的当事人:

出租人:出租租赁标的物的人,既是出资人又是购买租赁标的物的人,法律上享有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

承租人:支付租金,享有租赁标的物使用权的人。

供货人:生产租赁标的物的生产者、制造商或其他供货人。

3、国际租赁的类型:

从利用租赁的目的和收回投资角度可分为金融租赁、经营租赁、衡平租赁、维修租赁、综合租赁。

从出租人设备贷款的资金来源和付款对象,可分为直接租赁、转租赁和回租租赁。

4、金融租赁:由租赁公司融资,把承租人自行选定的机械、设备买进或租进,然后租给企业使用,企业按合同规定,以交租赁费的形式按期付给租赁公司。合同期满后,机械设备按合同规定处理。(退还、续租、留购)

金融租赁的特点:三边交易;完全付清;不可撤销;租赁期限较长

5、衡平租赁:金融租赁的一种特殊方式。出租人一般只需投资购置设备所需款项的20%-40%,即可在经济上拥有设备的所有权,享受如同对设备100%投资的同等税收待遇。设备成本的大部分由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时,需要出租人以设备的抵押权、租赁合同和收取租金的受让权作为对该借款的担保。(购置成本的借贷部分称为“杠杆”。)

6、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或一国的承包公司,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劳务、设备、材料、管理、许可证等,在国际承包市场上通过投标、议标或其他协商途径,按国际工程业主的要求,为其营造工程项目或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并按事先商定的合同条件收取费用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7、招标:业主邀请承包商对其拟建的工程提出报价,以便业主择优选定承包商。

8、招标程序:(详述见课本)

准备工作——发布广告——进行资格预审——编制标价文件——递送标——开标——评标/议标/定标——签订合同

9、招标策略:提高效率,掌握期限、细订规则、加强预见、严格审查;警惕高价围标;预防低价抢标;联合采购招标

10、投标:承包商应招标人的邀请,对招标工程提出报价,以争取该工程的承包权。

11、投标策略:深入腹地策略——招标国注册登记、聘请招标国代理;联合策略;最佳时机策略——探听标底之后、主要竞争对手投标之后(两后);公共关系策略

12、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利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制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13、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政府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政府凭借所移交的基础设施项目未来若干年内的收益,一次性的从投资方融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手中。

14、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15、国际信托投资:指一个国家的投资者将其资本委托另外一个国家的信托投资机构投放经营,从而获得一定利益的经济行为,是集投资、金融、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

第九章国际投资风险管理

1、国际投资风险:指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国际投资经济损失的变化,是一般风险更具体形态。

2、外汇风险:即汇率风险,指经济实体以外币定值或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以及未来的经营活动可望产生现金流的本币价值因货币汇率的波动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分类:折算风险;交易风险;经济风险

风险管理:

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管理——期货;期权;掉期;远期合同法等等

经济风险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的最佳管理模型是通过调整销售收入和投入品的币种组合,使未来销售收入的变化与

3、经营风险:指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或生产、管理、决策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分类:价格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

经营风险的管理:风险规避;风险抑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

4、国家风险:又称政治风险,在国际投资中,由于东道国政府、在政权、政策法规等政治环境方面的异常变化而给国际投资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国家风险的管理:

投资前——实证分析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办理海外投资保险;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

投资后——制定灵活的生产和市场战略;制定灵活的财务战略;制定短期利润最大化战略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touziyingli/5499.html

《国际投资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