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盈利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5分钟了解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投资机会

|

【www.dagaqi.com--投资盈利】

5分钟了解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投资机会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一篇

  “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是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一词不断被各大媒体重复,那么到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为何如此重要?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我国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我们由一个通俗的例子来了解: 

  为了方便理解,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或者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需要对供给侧进行改革。 

  水为什么会卖不掉呢?如果是因为矿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进矿泉水的生产工艺,改善矿泉水的水质和水里的微量元素等,这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再看一个蛋糕的供给侧改革例子:

  

  深入理解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我们要先清楚“侧”是什么意思。“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对称那样简单,而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制度矛盾而推进的全方位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名词解释:

  去产能: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一些人把“去产能”简单理解为“去产量”,实际上在“产能过剩”和“开工不足”的情况下,行政性减产并无实际意义,当产量下降导致价格上涨,落后产能就会死灰复燃。

  去库存:

  去库存化的意思就是将库存(尚未卖出的)商品房卖出去。

  比如说房地产去库存,从理论上讲,降低房价是一种方式,但是实际上手段有很多种。比如,公积金提取政策的放松、异地购房的公积金可提取、购房可以办户口等等,都属于促进房屋销售的手段。去库存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不管采取任何方式,将现有的、尚未卖出的商品房销售出去就是去库存化。

  去杠杆:

  简单来说,“杠杆化”,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降成本:这个词好理解。

  补短板:

  短板是指短处、不擅长的地方,有待改进的地方。补短板就是对自己知识面、能力不足的地方去充实和强化。

  短板源于“短板理论”,指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创业网:

  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一)结构性价跌 

  所谓的结构性价跌就是PPI已经连续52个月负增长,但是CPI仍然保持正值。这与1998年上一轮价格下跌有着很大的不同。1998年上一轮价格下跌时,CPI也是负的。并且在1998年价格下跌时,CPI中的食品价格水平低于非食品价格,而此次结构性价跌则是食品价格高于非食品价格,因此对于那些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收入者来说就会更加敏感。其政策含义是,依靠大水漫灌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面临很大的社会风险。 

  (二)结构性失业 

  一方面,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大量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或者“僵尸企业”待下岗职工。据称,目前东北每年人口流失高达200万到400万;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这些地方却出现了“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现象,这些地区目前正在拼命开发机器人,甚至提出了“用机器换人”的口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工成本上升,占到71.996。与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以来在人工成本上有所增加的企业占到了57.896,明显增加的占到24.5%。而2015年,在调查问卷的企业家中,具有“用机器代替人”意愿的企业家已经占到了65.9%。 

  (三)结构性错配 

  一方面,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调查表示,企业家对本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由2012年的67.1%上升到2015年的74.7%。而企业的设备利用率由2012年的72.7%下降到2015年的67.896。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供给严重不足。首先,在教育方面,哪个家长不为孩子上学发愁?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家长们要花费多少心血和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好学校明显供给不足。其次,在医疗方面,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医保制度的改善,对于医疗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是,医院供给严重不足,不仅仅是北京,其他城市的大医院也大都人满为患。再次,在养老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十三五时期”,50.3%的企业家最看好的行业是养老行业。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点在哪? 

   1、消化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占据了大量社会资源,使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预计,中央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 

   3、经济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个要点在于: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要怎么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创业网: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背景包括:

  1)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续攀升等原因,当前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竞争力缺乏,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

  2)因消费结构升级、价格机制问题等原因,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进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

  3)最近十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广义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隐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

  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粗放,单位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5)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机会:

  从宏观上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缓解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减少农产品贸易逆差、减轻国家农业财政压力,中长期利好经济增长。从投资机会上看,建议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大主题:

  1)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

  2)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

  3)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

  4)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

  5)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

  6)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2014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排行榜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二篇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企,有8家煤企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企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元-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元-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企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不跌造成的。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板玻璃生产线,今年预计还将新增42条。

   平板玻璃也和钢材一样受供给过剩影响价格出现下滑。由于中国房地产行情萎靡不振,当前库存正快速膨胀。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出口来谋求生机。

   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平板玻璃的出口量为17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1.4%,出口额增至了1亿3165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国家,隔热性能优良的高性能建筑玻璃似乎实现了出口增加。

   对此,日本企业已坐卧不宁。日本平板玻璃厂商高管忧虑的表示"难免要在处于领先优势的市场展开竞争"。日本平板玻璃企业在泰国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在东南亚处于领先优势。然而,价格便宜10~20%左右的中国产平板玻璃已开始大举涌入该市场。

   4、水泥

   我国水泥行业早在2003年就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当时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22%,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的立窑产能过剩。到2012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已达到90%,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众多行业纷纷涌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积聚。

   从2013年年初开始,中国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是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约是22亿吨。如果在建、拟建线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而现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水泥市场何去何从?  

   5、电解铝

   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实际生产电解铝2194万吨,过剩率超过30%,产能过剩甚至超过了钢铁行业。

   从铝来看,当前我国铝价已经回到了25年前的12000元/吨左右,但当时电价仅1毛多,人工成本和劳务材料等也大大低于当前,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电解铝企业账面几乎很难赢利。

   中国铝业发布的2014年一季报线上,该公司当季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21.57亿元,亏损额较去年同期增加11.81亿元,上年同期公司亏损9.75亿元。中国铝业将亏损的原因归为主要产品的价格下滑,公告称,由于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公司电解铝和氧化铝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和5%左右,增加亏损金额约为13亿元。

   据高盛测算,以现金成本计算,中国约有50%(合1100万-1200万吨)铝产能处在亏损状态,相当于全球总供应的25%左右。只有实际减产规模能够达到100万吨,铝价的中期前景才会转好。

   6、船舶

   《201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有过半船企却是接近"零"接单。

   截止去年三季度的1168万修正总吨接单量都集中在中国69家船企中,其他80多家企业则均没有斩获,有些甚至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且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船企手中,中小船企获得的订单少之又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即使大型船企,也避免不了亏损的结局。

   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来历史性一刻,造船订单与世界造船霸主韩国只有0.3%之差。中国造船业向世界"一哥"的目标一路狂飙[来源:

   7、光伏

   去年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除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外,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如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达95%。

   光伏产能过剩的一个悲剧是无锡尚德。2007年光伏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利用,这让刚刚起步的中国光伏行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此时的施正荣开始全力打造他的光伏帝国,四年以后,尚德的产能达到全球第一,极具扩张的还不仅仅是无锡尚德,2010年,全球前五位的太阳能组建供应商来自中国的企业就占到了4位。

   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说,据我所知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建光伏产业园,都在创千亿的光伏行业。

   彼时,施正荣并没有挺下扩展的脚步,到2010年年底,尚德电力的产能获得全球第一,看似乐观的市场前景,也让这家企业在十年间一直大肆举债经营,最终埋下了破产的伏笔。

   8、风电

   天则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风电设备产能利用低于60%。

   与光伏产业类似,风电设备同样经历着"过山车"。前几年,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一窝蜂地进入风电制造行业,从2011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开始出现负增长,突然的"刹车"使国内风电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业内人士称,现在风电行业是全面亏损,做得越多,亏得越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整个产业都会崩溃。

   而盲目的跟风令企业无暇东顾,耽误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时间与投入。以海上风电为例,跟国外的海上风电相比,我国在海上风机的制造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有15家风电设备制造商在做5~6兆瓦风机的研发工作,其中有五、六家已经生产出样机,并实现装机,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研发阶段。在这些企业中,真正用自主技术来进行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国外的技术。

   这也是其他产能过剩产业的通病。

   9、石化产业

   目前,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普遍,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情况严重,"十二五"后两年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称,除少量的有机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外,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初步估算,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石化、化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而在2008年以前,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业产能过剩。

   而目前,各行业仍有大量在建产能,预计今明两年将陆续投产。孙伟善预测,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氟化氢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产能仍处于极度过剩状态;PTA、甲醇、烧碱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

  

货币政策新常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三篇

  从过去的宽松货币转向稳健货币,两点含义:国内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吸收外汇占款波动。在存量稳定下,用好增量:回笼过去提供给传统行业的流动性,利用这个“钱袋子”,通过定向宽松,支持再贷款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货币政策新常态:总量稳定、解构优化。

  引导汇率双向波动,堵上被动宽松的闸门,重塑货币政策独立性,继而通过精细化的工具进行定向宽松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这就是三期叠加之下的货币政策新常态。

  一、宏观背景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内外红利衰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已是必然。从供给端来看,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从需求端来看,内部人口结构拐点导致房地产引擎失速,外部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导致外需和外资引擎失速。

  传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必须顶住阵痛加快结构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必须改变思路,一方面保持定力、维持总量稳定,另一方面定向微调、促进结构优化,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货币政策不能大幅宽松,因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不断下移,属结构性趋势,并非周期性产出缺口,盲目松银根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货币政策也不宜收紧,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存在下行压力,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大规模形成,政策要高度关注这个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避免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关放松总量政策刺激经济的呼声很高,认为央行应该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企,M2和信贷占GDP比率高企,当前中国经济下滑不仅和周期性的产出缺口有关,更和结构性的潜在增速下滑有关。应对经济转型期的潜在经济增速下滑问题,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得发生一定改变,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

  未来解决结构性问题必须更多的依靠“开渠引水”式供给管理,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其核心不是通过简单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中国经济已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其中原因,与央行不断完善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关。过去的总量宽松货币政策容易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来源:

  此外,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促进经济转型。一方面是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行业高投资回报率能承受高利率;另一方面是地方平台和过剩产能国企对资金需求大且具有财务软约束特征,对利率不敏感,也能承受高利率。尽管是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给其他行业动机不足。

  总量宽松货币政策副作用显而易见:房价泡沫,制约内需潜力;产能过剩愈发严重,经济效益下降和环保压力增加;债务集中于国企和地方平台,生产率高的行业无法获得金融支持,伴随着劳动力人口红利衰退,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不断下移。

  因此,2012年三季度以来,央行基本放弃了直接的总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调控,取而代之的是将正、逆回购操作作为流动性供给的主要渠道。央行通过频繁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了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熨平了周期性的产出缺口。

  实际上,自2013年年初推出常备借贷便利(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来,货币政策通过不同期限的搭配使用,通过正、逆回购和SLF、SLO等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调控流动性的手段已是愈发娴熟了。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的新常态将是由过去“挖坑放水”式的宽货币、总需求管理转向“开渠引水”的式供给管理,其手段由过去的依赖总的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公开市场操作,总体思路还是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

  二、政策目标新常态:安内必先攘外,重塑货币政策独立性

  但实际情况中,为了遏制“挖坑放水”式宽货币的发生,光做到杜绝大规模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外汇占款大规模流入同样能引起货币被动投放,成为国内宽货币的源头活水。在现行汇率制度和结售汇体制下,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外汇占款的增加,而外汇占款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央行需要通过央票发行和提高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但考虑到央票发行和提高准备金率对冲的成本,回收很难过量,往往是回收不足,货币被动宽松。

  安内必先攘外,要想实现促转型、调结构,单纯摒弃大规模刺激还不够,必须杜绝外汇占款的扰动,重塑货币政策独立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超常规宽货币引发全球流动性涨潮,外汇占款主要以资本金融项顺差流入,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升值相互强化,投机特征明显。

  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三者是不能兼得。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控制宽货币局面),预计未来央行会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通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倒逼国内改革。

  三、政策工具新常态:精细化公开市场操作,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在保证我国存量货币稳定之后,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娴熟细致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金融机构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的呢?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2013年下半年,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收缩说起。

  2009年国内实行了大规模刺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抗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等后遗症,中央不得不对表内信贷加紧约束,其中货币政策包括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监管政策包括对表内信贷投向的行业限制(其中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资本金的约束、贷存比的流动性约束等。

  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地方政府项目的后续资金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前期投资借贷的大量资金到期无法得到偿付,房地产商开发贷款资金捉襟见肘,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由于地方和部分产能过剩部门的财务软约束特征对利率不敏感,房价不断上涨导致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强于其他制造业,银行在资产端高收益的驱使下,透过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绕过监管为上述部门提供信贷。

  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业务扩大了资产负债表,在高杠杆化的盈利模式驱动下,许多短期同业资金最终对接到了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期限错配风险严重。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强货币需求导致了资金在大投资项目与银行间来回空转,降低了货币利用效率,导致债务堆积的风险加剧,挤占了实体经济的信贷份额,对大量具有高生产力和解决就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央行开启了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上的创新,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开展了到期续做,通过常备借贷便利(SLF)和逆回购释放短期资金。在提供短端流动性的同时,主动锁定主流机构的长期流动性,其政策目的在于降低金融机构资产期限错配动力。

  此外,央行提供的短端流动性均属于资金利率大幅上升之后的救急行为,央行并没有主动提供流动性主动引导短期限资金利率的下降,也没有提供金融机构任何有关对资金利率波动和运行中枢的稳定预期。众所周知,金融能够借入或吸收利率较低的短期资金,才能贷出利率较高的长期资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加大了短期资金利率的波动,扰乱了金融机构短期资金利率稳定的预期,直接破坏了期限错配的基础。

  期限错配被精确打击后,自然迎来了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萎缩。银行通过同业渠道创造货币的路径,在资产上记录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负债上记录为非金融企业在银行机构的存款。由于非金融企业在银行机构的存款不属于一般性存款,不计入存贷比考核,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其货币创造能力强于表内贷款。

  因此,当非标规模萎缩后,尽管出现了明显的“非标转标”趋势,但仍难以弥补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缺口,从而导致部分领域的融资成本上升。

  非标规模的萎缩自然导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储备了大量流动性,央行公开市场设定的14天和28天正回购利率分别为3.8%和4.1%,为这部分流动性提供了一个较高收益,激发了金融机构将无法市场出清的资金主动上缴央行,相当于是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配置了超额准备金。当前的公开市场状态的累积效应长久看形成的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是相对于传统行业的信贷资金变相的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

  对传统行业惜贷自然导致相关部门的信贷利率高企,导致传统行业的投融资需求下降,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质量下降和去杠杆压力容易导致对实体经济信贷资金的“一刀切”。这个时候需要考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当金融机构普遍修复资产负债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改善有限。拉动经济需从提高实体融资需求入手。中央适度加杠杆的“宽财政”政策应运而生。

  这种“宽财政”不等同于过去大干快上的投资,通过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投资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也通过新产业的投资向上,减缓传统部门投资的下行的压力。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央用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宽财政”资金从哪来?因非标规模萎缩,金融机构沉淀在银行间的流动性通过正回购主动上缴至央行。央行可以利用这个“钱袋子”,通过定向宽松,为中央的“宽财政”稳增长政策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央行还可以利用这个“钱袋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通过定向宽松,支持再贷款促进信贷结构优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政策思路新常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总体看,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最终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服务。

  从过去的宽松货币转向稳健货币,两点含义:国内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吸收外汇占款波动。

  在存量稳定下,用好增量:回笼过去提供给传统行业的流动性,利用这个“钱袋子”,通过定向宽松,支持再贷款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传统行业逐步收缩和新兴产业逐步扩张的过程中,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既会面临结构调整的阵痛,也会渐显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这个过程中的核心是要保持定力,不能因为短期经济下行压力采取总量刺激的政策,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资金流向,会带来融资刚性的传统部门杠杆率的进一步攀升和加剧产能过剩,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过去的努力也会功亏一篑。

  在中国潜在增速下降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宏观管理框架由过去的需求管理将更侧重于供给管理,相应的货币政策会遵循“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当经济面临周期性下行时,货币政策会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稳定产出缺口,但更多的是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未来的新常态是: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部门将面临持续偏紧的信用环境,而中央政府引导的基建投资、生产性服务业、三农、小微和消费等高生产力和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领域将面临较宽松的信用环境。

  除此之外,未来的货币政策会保持定力,不会轻易采取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阻碍经济结构优化。考虑到对新产业的投入转化为产出尚需时日,新产业绝对规模短期内也很难取代传统行业的地位,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看到经济的下行压力,但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可持续性的提高,将引导未来经济的行稳致远。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新变局下的经济发展与结构性改革(二)课程100分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四篇

新变局下的经济发展与结构性改革(二)课程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三五”时期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 )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纺织业

D.钢铁、煤炭

2.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了GDP规模( )左右的财政赤字。

A.1.5%

B.8.0%

C.3.0% D.1.8%

3. 政府职能转变是( )的前提和基础。

A.社会进步

B.机构改革

C.市场经济

D.以人为本

4. 2016年我国退出钢铁产能超过( )万吨。

A.6500

B.7000

C.7500

D.8000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当前,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有( )。

A.刺激消费

B.鼓励储蓄

C.推动出口

D.扩大投资

2.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A.钢铁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B.煤炭

C.有色金属

D.建材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正确

错误

2. 供给问题既有供给过剩问题,更有供给不足问题。

正确

错误

3. 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 正确

错误

4. 产能利用率为81%—82%是衡量工业(或者制造业)的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 正确

错误

2015_2016工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研究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五篇

银行产能过剩自查报告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六篇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利好不断,从优先股到定向降准,从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仍停留在间歇性和脉冲式的波动阶段,一波短暂的上涨之后又归于沉寂。虽然银行业业绩仍保持增长,大家也认可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但银行股的估值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更关注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自觉地淡化所谓业绩增长。在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银行业似乎仍能独善其身令人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数据显示,藏在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良贷款却是银行业心中无法诉说的痛: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并延续至今;从2013年年初开始,不良双升趋势已较为明显,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呈现或多或少的趋势性上扬态势,且有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区别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7月25日,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再创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4亿元。虽然坏账率上升较为温和,但市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一个事实是,从2013年开始,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已呈现多点扩散的趋势。从个别地方担保资金链断裂、虚假融资单崩盘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糟糕。

具体来说,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由于前两个领域与政府利益休戚相关,并或多或少有政府隐性担保,虽然市场一直喊狼来了,但管理层却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市场传递整体风险可控的维稳信号。综合分析,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近期爆发整体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当前银行业最突出的风险爆发点就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上。

央行2013年10月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上述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截至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这表明,至少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已经明确了坚决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意味着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就会收紧,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增速短期内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下行通道,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这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点将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资产风险构成致命的杀伤力。

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压

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新思路下,哪些产能过剩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集中发放区?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集中爆发的领域主要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19个行业的1294家企业;随后的8月,发改委发文称,将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并将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和船舶列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截至2013年10月,上述五行业总资产为11.5万亿元,总负债为7.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其中船舶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0.6%,水泥行业最低也达到60.4%;钢铁行业负债规模最大为

4.2万亿元,平板玻璃负债规模最小为883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规模在7.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两部分。如果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计算出五大行业有息负债/总资产的比例在45%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有色冶炼行业,约为48%;最低为船舶制造业,为38%。根据这一比例,我们推算出五大行业的有息负债总规模约5.15万亿元。有息负债有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两个来源,其中贷款占绝大部分,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大概在500亿-600亿元,再扣除信托等其他融资,整体信贷规模约在5万亿元左右。

按照国际标准,产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产能利用率为70.8%;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的42%,产能利用率约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为68%;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这表明上述五大行业均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一些行业只有5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当年加杠杆上产能的举动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今,从产能去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业的产能进化可能面临较大的难度,但在国家三令五申的严厉督导下,产能去化进程可能会加快,否则,对全局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大制约。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被提起,关于五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经济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指挥棒下,也只能不停上马项目,进行大量重复投资和建设。

过去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7%,高投资率带来了高经济增长,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祸根。但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但并不起眼,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被飞速发展的基建和房地产所掩盖。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这5年,可以说是周期性行业的甜蜜期,高速扩张的投资和负债使得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经济低迷后,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本已开始收缩的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刚一开始即被迫停止,使得产能继续扩张。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产能过剩行业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产能去化周期。

分行业来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当属钢铁和有色冶炼加工两大行业,由于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使得行业集中度低且有息负债高,加上相关企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财政支持,产能去化进程非常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全行业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造船业境况相对较好,由于其集中度相对较高,有息负债率在五大过剩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景气程度和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性更大,因此,虽然造船业仍处在景气下行通道中,但盈利能力明显好于钢铁和有色。而水泥行业整体情况则更为乐观,其盈利能力在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中最强,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管理层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布38号文和7号文,坚决控制了新增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期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具有区域

性分布的特征,使得区域龙头对价格和产能控制能力较强,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困境重重唯有加速产能去化

同为高风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压的政策举例,产能过剩行业是属于坚决要压掉的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不去产能,经济无法调结构,保增长也无从谈起。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虽然也要压,但却不像产能过剩行业那样几乎是无条件地打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保的意思。以房地产业为例,最近各地不断放松限购的政策即为明显的现身说法。

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7%,有息负债率达到45%,这使得其日常经营对利率指标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负债成本

7.1%计算(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业平均财务费用会影响其ROA约4.2个百分点。而金融去杠杆和社会负债压力使得资金价格短期难以看到向下的拐点,这反而将持续加重其财务压力。

除负债成本压力外,五大行业还面临资金可得性的压力,在去产能政策导向性越来越明显之际,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缺乏信用支撑(如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证(房地产行业仍有较高盈利能力),银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挥棒下,即使心有不甘,也会或快或慢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等相关领域,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外,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都属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其相应的环保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在2012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当年环保成本总计约32.7亿元,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吨钢环保成本约136元。中国年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假设吨钢环保成本100元,则仅环保支出就高达700亿元,这样会大致影响行业ROA约1.1%。

如果说财务压力和环保成本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困境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目前产能过剩产业的处境,结果是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在完成产能去化之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总体趋势基本是下行,其面临的困境或许会长期存在,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度依赖投资的现象,而投资往往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中国的产能过剩,与长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有关,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消除产能过剩。目前,五大过剩行业的产能都接近甚至超过全球产能的50%,而中国GDP仅占全世界的10%左右,过剩行业的产能明显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产能去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过剩产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

此外,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进行产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护外,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强调调结构为主的新型调控思路的背景下,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而且,从投资的效率来看,这种模式也已经日薄西山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数据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9年的8.1%降至2012年的3.6%,而每拉动1%的GDP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6年的2万亿元升至2012年10.4万亿元。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货币扩张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固有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有效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反而会因为对有效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而压制经济的潜在动力。因此,过剩行业的产能去化只能进不能退。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从信用风险角度看,目前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三大信用风险:即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这三个方面的贷款合计为40万亿元。 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约12万亿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而银行业表内房地产贷款约为15万亿元,表外贷款规模大约在5万亿-10万亿元,整体规模约为20万亿-2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约为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比最大。

与其他两类贷款相比,由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当前调控限制的重灾区,其风险不但会率先暴露,而且还有一个逐渐扩散、蔓延的过程。政府平台融资主体虽然缺乏有效的还款来源,但依托较强地方政府信用支撑以及各类行政资源做后盾,即使在当前调控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较高的融资可得性,通过借新还旧、同业非标等创新手段使得平台贷的问题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持续下去。而房地产业虽然面临房价下跌、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房地产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仍较强,在房价未出现大幅调整前仍具备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况且许多大型房企也乐于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仍是银行较为偏好的贷款投放主体。

而五大产能过剩产业由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银行对其态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贷,甚至是逐步清退,因此,其融资可得性差,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会使其风险较其他两类贷款更早暴露。

具体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有以下几个劣势:1.盈利能力差。加权ROA水平为1.9%,远低于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2.负债率高,融资可得性弱。五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并且相较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其在信用支撑、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处于弱势,银行对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态度,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3.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五大行业产能占全球的40%-60%,产能利用率在50%-70%,远低于正常产能利用率80%的标准。

因此,相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会较早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业不可避免发放了大量此类贷款,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棒。

那么,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的暴露将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在50%-75%,而根据国际标准正常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这意味着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大约8%-35%的产能将被淘汰。而

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如果假设产能过剩行业未来两年经历产能去化后,达到正常产能利用水平(80%),五大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率约为11.2%,按照约5万亿元的总贷款规模计算预计将产生不良贷款约5700亿元,相应地这会增加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约80个BP。如果按照100%拨备计提进行测算,这对未来两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约在16%-17%之间。

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在悄然潜行。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从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来看,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过,化解长期积累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一蹴而就,不少银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银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之忧

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管层态度很明确。银监会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严格监测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对违反规定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提供授信的行为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厉问责。在严格监管与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引导下,银行业开始将信贷资源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为3.26%。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各大银行对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早已提前布局。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等信贷政策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风险领域采取的对策是,情况要明,动手要早,思路要新,办法要多,管理要试,拨备要做。

总体来说,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为主、疏堵结合。五大行虽然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有大量信贷投放,但对象主要是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因而在逐步减少信贷存量的同时,适当进行新增信贷的投放更有利于风险的逐步释放。但对过剩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能以堵为主,积极化解。

据了解,工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实现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减少199亿元,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至0.79%。

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堪忧,尤其是对产能过剩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因此,现实中不少银行在处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方面,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虽然监管层的态度很坚决,但对银行而言,单纯靠堵的方法可以阻止增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

对当前工业企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江苏省696户工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七篇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报告 全文2014.4.11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八篇

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报告 全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孙伟善

(2014年4月11日)

“十一五”以来,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大量资金投入到石化行业等基础性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凭借能源、资源优势迅速崛起,大大拉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产业转移和重化工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石化产业产能持续高速增长,以致供需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供不应求发展为供过于求,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也进入结构调整时期,产能过剩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许多产品销售疲软、价格下滑,企业效益锐减甚至全行业陷入亏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如果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联合会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联合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回顾

2013年初,联合会组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等大型骨干企业,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重点专业协会等成立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专项领导小组”,把炼油、氯碱、电石、纯碱、甲醇、氮肥、磷肥、轮胎、氟硅等子行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于3-4月,围绕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召开了产业发展研讨会,5-6月以专业协会为主体开展了大面积的调查研究,同时组织四个重点调研组,由会领导带队赴山东、辽宁、陕西、河南、宁夏、内蒙古、江苏、浙江等8省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8月初召开化解产能过剩专题研讨会,邀请龙头企业、研究机构、专业协会、主管部委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对这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产能过剩成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研讨、把脉会诊,最终形成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系列研究报告,上报到国务院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索研究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预警工作,跟踪行业产能过剩的发展动态,今天向全行业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二、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与预警

(一)全行业出现普遍性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化学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三大合成材料、轮胎、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甲醇、电石等产品产量也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乙烯、原油加工等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全行业主营收入、利润、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3.3万亿元、8180.7亿元、2.1万亿元和6506.2亿美元。在2008年以前,石化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很突出,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业产能过剩。此后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增强的影响,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全行业产能过剩十分普遍。除少量的有机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外,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初步估算,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石化、化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十分严重

根据国际上采用产能利用率测度产能过剩的经验,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并用大数定律和均值方差模型进行计算模拟,我们对炼油、PTA、尿素、磷肥、甲醇、氯碱、纯碱、电石、轮胎、氟化氢等传统行业和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这些行业过剩程度十分严重。

炼油“十五”以来,我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原油加工量同步增加,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产需基本保持平衡。2004年油价上涨,需求上扬,产能快速扩张。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利用率下降。随后投资强度增强,又形成新一轮的产能增长。截至2013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7亿吨,加工量4.8亿吨,产能利用率仅68%,产能超过需求2亿吨。

PTA“十五”以来,我国PTA产能稳步增长,2000-2013年累计增长了12.6倍,而同期国内表观消费量仅增长了4.1倍,PTA行业经过2012年的产能扩增高峰后,总产能一跃超过国内需求,产能利用率也从2000年的91.3%下降至2012年的84.3%,2013年进一步降至68.6%,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磷肥2013年,全国磷酸一铵产能约1750万吨(实物),产量1168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6.7%,磷酸二铵产能约1950万吨(实物),产量1544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9.2%,国内需求约800-900万吨(实物),产能均已超过国内需求100%,企业库存大幅增长,利润普遍下滑,产能过剩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甲醇2013年,全国甲醇产能5550万吨,国内表观消费量3709万吨,行业平均开工负荷约59.5%,如扣除氮肥生产对联醇影响及焦化行业对焦炉气甲醇影响,国内甲醇产能过剩约1000万吨。

氯碱2013年全国烧碱产能3850万吨,产量2854万吨,开工率74.1%,国内表观消费量2648万吨,产能过剩超过120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2476万吨,产量1530万吨,表观消费量1708万吨,行业平均开工负荷仅61.8%,产能过剩近1000万吨。

纯碱2013年全国纯碱产能3100万吨,产量2393万吨,开工率77.2%,国内表观消费量2245万吨,产能过剩约1/4,全行业处于亏损境地。2013年纯碱行业44家企业中,亏损企业33家,占全行业的75%,盈亏相抵全行业亏损26.5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全行业亏损企业数增加13.6%,亏损额增加32.5%。

电石2007年之前,我国电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2005~2007年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产能利用率水平达到近10年的高点。2008年之后电石产能扩增速度超过需求增速,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各地为大型氯碱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项目大量上马,2011~2013年产能年均增长率高达26%

,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产

能过剩凸显。2013年,全国电石产能3790万吨/年,产量约2300万吨,平均开工负荷仅60.7%,大量企业限产停产。

轮胎国内轮胎企业有300家左右,企业规模和实力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且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能力低下。轮胎生产用的天然橡胶超过70%依赖进口,四成以上的轮胎产量依赖出口,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轮胎产能已达7亿条,产量约5亿条,开工率70%,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且还有大量在建拟建项目,如若按时投产,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氟化氢近年来,氟化氢产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氢氟酸产能223万吨,产量108万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但萤石资源地项目建设仍方兴未艾萤石资源过度开发。

有机硅甲基单体2010年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集中释放,产品价格快速下滑,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多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受市场低迷影响,产能扩增速度有所放缓,但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底,国内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240万吨,产量160.6万吨,产能利用率69%。

尿素“十一五”以来,我国氮肥产能快速增长,尤其是尿素产能增速最大,2005~2013年我国尿素产能年均增长率为8.7%,同期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为5.0%。2013年以来,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产能过剩凸显,价格下滑严重,行业利润率仅为2.31%,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三)“十二五”后两年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各行业仍有大量在建产能,预计今明两年将陆续投产,行业总产能将进一步扩大,超过未来两年需求增长,产能过剩总体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其中,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氟化氢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产能仍处于极度过剩状态;PTA、甲醇、烧碱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利用率有望提升到80%市场供需矛盾基本缓解。分行业预测如下:

炼油根据我国正在实施的炼油新项目及最新规划情况,预计2015年国内炼油能力将达到7.9亿吨,当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所对应的原油加工量约5.1亿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4%,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PTA根据目前国内在建拟建情况以及下游聚酯化纤行业需求,预计到2015年,全国PTA产能将达4500万吨,需求约3300万吨。考虑国内产能过剩,进口将不断减少,而出口有望增加,进出口基本平衡。预计2015年PTA行业平均装置开工率达到73%,但产能仍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尿素近两年国内氮肥行业投资热情不减,产能增长势头迅猛。预计到2015年,尿素产能达到9500万吨,需求量6230万吨,鉴于国内过剩压力大,但国际市场同样供过于求,若2015年尿素出口量保持在850万吨的水平,则当年产能利用率接近75%,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磷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磷铵产能83万吨,规划产能超过200万吨,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和湖北部分新发现磷矿资源的地区,而市场需求受耕地面积所限将基本保持稳定,且受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影响不排除进一步下降的可能,磷铵行业产能过剩将进一步恶化。

甲醇根据目前国内甲醇拟在建项目进展情况,考虑部分落后产能逐渐关停,预计2015年全国甲醇产能约5800万吨,需求约4675万吨,考虑到中东甲醇强劲的竞争力,若甲醇净进口400万吨,则2015年甲醇行业平均开工率为74%,产能仍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氯碱按照目前行业发展趋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烧碱产能将达到4200万吨,需求量(含国内消费和净出口)约为3200万吨,产能利用率在76%,产能过剩仍很严重。预计2015年聚氯乙烯产能将达到2710万吨,下游需求量约在1635万吨,按照2013年净进口30万吨计算,2015年聚氯乙烯产量约16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9%左右,仍旧难以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如对新建项目不加以控制,聚氯乙烯产能过剩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纯碱目前有在建纯碱项目8个,产能合计435万吨,预计未来2~3年全部建成投产;规划项目有5个,产能为490万吨。预计到2015年,纯碱产能将达到3495万吨,而需求只能保持在2500万吨左右,届时产能将过剩1000万吨,行业形势更趋严峻。

电石企业投资热情依然很高,预计2015年国内电石产能将达到5400万吨,需求仅31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7%,产能过剩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即使内燃炉全部淘汰,产能仍将超过4000万吨,远超市场需求。

十大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一览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第九篇

十大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一览

钢铁

2005年底我国炼钢能力已达4.7亿吨,在建能力和拟建能力为1.5亿吨,2010年将达6亿吨以上,从需求来看,我国近期粗钢表观需求为3亿吨左右,2010年为3.2亿吨左右,如按在建和拟建项目匡算,炼钢产能约超过实际需求1.5亿吨以上。 电解铝

2005年我国氧化铝生产能力为89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达1070万吨,铝加工能力710万吨,电解铝生产总量为781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为75%左右。出口未锻轧铝132万吨,铝加工材产量594万吨,据资料显示,近期电解铝的表观需求量为720万吨左右。 水泥

2005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00多家,水泥生产能力高达13亿多吨。目前水泥市场表观需求总量约为10.5亿吨左右,现有水泥产能比市场表观需求高出约2.5-3亿吨,水泥产能过剩率(剩余产能/总产能)达20%左右。

铁合金

目前,我国共有铁合金生产企业1570家,总生产能力已达2213万吨。2005年铁合金产量为1067万吨,国内消费总量为930万吨,出口量为174万吨,进口量为37万吨,表观需求量也只有1067万吨。全国产能利用率仅为48%,部分地区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30%。 焦炭

我国炼焦总产能近3.2亿吨。2005年我国焦炭总产量为2.3亿吨,2006年国内焦炭需求总量预计为1.85亿吨,今年表观需求总量约为2亿吨左右,焦炭产能高出表观需求总量1.2亿吨。

铜冶炼

2005年我国全年铜产量为258万吨,其中利用国内铜精矿的产量仅为65万吨,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75%左右是靠外国矿粉生产的。目前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总生产能力达205万吨,预计2007年底将形成370万吨铜冶炼生产能力。

汽车

2005年底,我国仍有近120家整车组装企业,我国 汽车行业总生产能力近1000多万辆。按目前市场需求600多万辆计算,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求约300万辆。

纺织

我国现有纺锭已超7000万锭,比上世纪末压锭时的4500万锭又净增2500万锭以上。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 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

电力

2005年底,我国电力行业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0841万千瓦。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合同订货发电设备达1.4亿千瓦,2007年为6700万千瓦。据有关专家估计,如在建、拟建项目继续投资,未来几年将有5亿千瓦装机容量投产,届时我国电力产能将达10亿千瓦。 煤炭

2004年整顿前,我国共有小煤矿2.3万个,占全国煤矿总数88.9%,平均单井规模仅为4.2万吨/年,第一阶段关闭了近6000个“问题矿”,尚有1.7万个小矿,今明两年再关闭7000个“问题矿”,小煤矿总数需控制在1万个以下。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touziyingli/48492.html

《目前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包括(  )等传统行业 5分钟了解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投资机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