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

笙的制作

|

【www.dagaqi.com--农民创业】

笙的制作一:笙的制作工艺技术

  [农广天地]笙的制作工艺(20120309) 

  笙,古代被称为“和”,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乐器的代表,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具有发音清越、音质柔和的特点。本期节目介绍笙的制作工艺。

【笙的制作】

  相关知识:

  自由簧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匏”。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尚书》、《诗经》已有相关记载。

  发音原理:

  笙的基本结构是把簧片用蜡封粘于笙管(也称“苗管”或“笙苗”)下端笙脚上,并插于笙斗中。

【笙的制作】

  每根笙管下端近斗处都有一个指孔。吹奏时,根据取音需要,按住这根管下端的指孔,并通过吹嘴(也称“咮”)吹气或吸气来策动簧片与笙管内空气柱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制作二:芦笙的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芦笙的制作(20120316)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本期节目介绍芦笙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从选竹到完成的芦笙整个制作技术。

  

  芦笙的制作技术: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芦笙表演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相关新闻:

  2012年3月10日,为期三天的施秉县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在杨柳塘镇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近万名苗族同胞参加了这一盛会。

  杨柳塘地区的苗语称为“巴梭”,是由二十多个苗族寨子组成。每年古历二月的午日(两个午日取后午,三个午日取中午)都要举行隆重的芦笙会。活动期间,当地的苗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到巴梭中心地带屯上和老寨自然寨举行吹芦笙等活动。活动内容有祭祀祈雨、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斗鸡、斗画眉、斗牛、赛马、篮球等传统民间节目。

【笙的制作】

笙和箫的区别【笙的制作】

笛子是横着吹的,箫是竖着吹的
长笛的声音和箫相似,长笛更加悠扬,箫低沉一点
笙就挺活泼明亮的。。。。

推荐听一下RIN的樱花或者飞鸟 尺八的音色和箫相似

笙是谁发明的

可以追随到3000多年前。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抚伐掂和郾古淀汰丢咯,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热心网友  

笙是用葫芦做的吗?属于匏类?可我怎么看都是用竹子做的。谁来给我解答

结构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单珐厕貉丿股搽瘫敞凯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个,有12、14、18管三种。
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绘有精美纹饰。
笙簧:古代用竹制,现代多用响铜;笙苗:多用紫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脚以装簧片;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一般宫音管(也称"上筩"或"修挝")居于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长短排列外观如凤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称"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长方形音窗(也称"内开穴")从簧片至音窗的实际距离为耦合振动的有效管长。簧片的音高依据簧舌尖上点粘蜡珠的大小来调节。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近现代产于苏州的苏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产于山东的笙开始用金属笙斗。先秦时期的笙管数为12~18根,至唐宋时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热心网友  

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竽和笙都为匏类乐器。
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
袱储递肥郛堵店瑟锭鸡 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宋书·乐志》说:“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时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minchuangye/64915.html

《笙的制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