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

【www.dagaqi.com--农民创业】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一篇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盗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或溃不收敛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1 生物学特性

  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d~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二年生开花结果。膜荚黄芪花期6月下旬,果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内蒙古黄芪花期5月下旬,果期6月下旬7月中旬。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怕热、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地上植株生长,土壤湿度大常引起根部腐烂。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土质黏重则主根短,侧根多,生长缓慢,产量低。

  2 黄芪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连作。前作以小麦、玉米为好。豆类、油菜以及新开垦的荒地不宜种植。选地后翻耕深30cm~45cm,同时施足基肥,每667㎡施入厩肥1t~2t,尿素50kg,整平耙细后作垄。一般垄距50cm~60cm,畦宽1.2m。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cm~50cm;浅沟深20cm,作为作业道路,可适当放宽。

  2.2 繁殖方法

  2.2.1 选种与种子处理

  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粒、虫蛀粒。选饱满、褐色而有光泽的优良种子。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用40℃温水浸泡12h~24h,捞出装入袋内催芽后播种。也可用碾米机快速磨一遍,以种皮起毛刺为度,播前再用常温水浸泡一天,然后播种。

  2.2.2 播种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以夏季6月中旬播种为宜,采用条播方法:于畦垄上开深3cm的小沟,种子拌适量细沙土,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1cm~1.5cm,稍加镇压。每667㎡播量为1kg~1.5kg。

  3 黄芪种植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与定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cm~5cm时,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苗高7cm~8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苗10cm~12cm时定苗,内蒙古黄芪按株距6cm~7cm进行定苗,而膜荚黄芪按株距9cm~10cm进行定苗。畦作株距可适当加大些。定苗后,进行第三次除草。以后可视田间情况进行。如使用化学除草剂,可在播种时或播种后出苗前喷施氟乐灵,每667㎡用48%氟乐灵乳油1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也可667㎡用48%拉索乳油2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

  3.2 施肥

  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次~2次,第一次于5月上、中旬,每年667㎡施用尿素15kg,第二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667㎡施用尿素10kg,有条件的尽量每667㎡施入厩肥1t~2t。施肥方法是在两行交叉苗的中间开沟,将上述肥料混合拌匀后撒入沟中,再覆土盖严。2年生黄芪,在越冬时,每667㎡施厩肥2t,施后培土防冻。第二年4月再追施一次尿素,每667㎡施用10kg,以后就不再追肥了。

  3.3 灌溉与排水

  一般不用灌溉,但近年干旱程度加剧,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进行疏沟排水,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3.4 打顶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在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这是黄芪丰产的重要措施。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4.1.1 白粉病

  一般在7月~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时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2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150倍~200倍液,隔7d~10d喷一次,防治一次或两次。

  4.1.2 紫纹羽病。

  一般6月~8月发生,主要为害2年以上植株。一般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时容易发病。主要为害根部的须根[

  防治方法:合理选地,不重茬,尽量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进行消毒,防治时可以每667㎡施用石灰氮20kg~25kg作基肥,也可以每667㎡用70%敌克松粉剂1.5kg加入25kg细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

  4.2 虫害

  4.2.1蚜虫

  6月~8月发生,为害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即进入荚内食害种子,老熟幼虫钻出荚外,入土结茧越冬,一年发生一代。

  防治方法:深翻土地,实行轮作;成虫发生盛期,于傍晚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幼虫蛀荚前喷洒敌百虫晶体1500倍液,每7d~10d喷一次,连续数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5 采收与加工

  5.1 留种

  播后第二年开花结籽,当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时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应随熟随采。如采收过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采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5.2 采收

  膜荚黄芪播后2年~3年采收,内蒙古黄芪须3年~4年采收,年限短的一般质量不佳。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要深挖,防止挖断主根和损伤外皮。

  5.3 加工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剪掉根茎、须根,置于阳光下晾晒,待晒至七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一般毎667㎡产干货200kg~250kg。

  参考文献

  [1]钱丹,黄璐琦,崔光红,陈敏.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

  [2]麻艳茹,王洪英.黄芪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08)

  [3]廉宪章.黄芪及其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06)

  

黄芪栽培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二篇

【概述】

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内蒙古黄芪、黑龙江黄芪等。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经干燥后供药用。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治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主要生长栽培区域:黄芪原为野生,主产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已有百年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态】

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40~80cm。主根粗长,顶部膨大并具有白色鳞片包裹的芽。表皮浅黄白色。茎直立或半直立,通常有数根,表面有黄棕色纵裂,光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12~37片;叶片上面光滑,下面密生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基部有一片苞片;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浅黄白色;雄蕊10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大,花萼果期宿存,先端有短喙,果有明显黑网纹,无毛,果成熟自裂。种子扁肾形,表面光滑并有光泽,绿色或黑褐色;种脐圆形,白色;种脊色略暗;种皮薄,其下在子叶与胚根之间有一层薄层胚乳相隔;胚根略弯曲,其长度与子叶近相等。花期5~6月,果期5~8月(图16)。

膜荚黄芪小叶片6~13对;叶上面近无毛,叶下伏生白色柔毛,果被黑色短伏毛。

【生物学特性】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凉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土壤过湿常引起根部腐烂。种皮较坚硬,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气温在7~8℃时,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2周即可出苗,发芽适温14~15。C。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重盐碱地、涝洼地、黏土地不宜栽培。种子千粒重5.8~6.3g。黄芪种子中有部分是硬实种子,其发芽率最高者有时可达50%多。

所谓硬实种子系指浸在水中不易吸水膨胀的种子,由于种皮坚硬不透水,阻碍种子萌发。在生产实践中证实,必须对硬实种子采取砂子摩擦方法,只要将种皮擦破一些,然后浸人清水中,就能吸水膨胀萌发。因此硬实种子在播种前,必须通过一定方法加以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或面砂土地块。黏土、涝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选好地后,深翻地60~70cm,施足基肥。每亩施圈肥5000kg以上,饼肥50kg,加复合肥50kg。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然后将捣细的肥料,结合整地,均匀施入土壤深部,将土壤耙细整平做lm宽平畦。多雨有涝平原地区应做高畦。

2.繁殖方法

生产上主要为有性繁殖。种子外皮被有果胶质胶质层,种皮硬度,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种前必须将干燥种子加上细砂磨搓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吸水,能大大提高发芽率。

处理种子置30~50℃温水浸3~4小时,用水淘出吸水膨胀的种子播种。不膨胀的种子,待干燥后,继续用细砂磨搓,以达到可全部吸水膨胀。春播和冬播均可。冬播在11月份地封冻前播完,春播在3月底到4月初播完。

黄芪以直播为好,直播“鞭杆”芪多,产量高,而移栽侧根多,产量低,质量差。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0cm,株距12cm,覆土2cm,稍加镇压,每亩用种子1.5kg左右。

东北山区采用半野生手播法:选山坡荒地,河两岸,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地。不用整地,按行穴距10Ocm×30cm刨穴,穴深5~8cm,覆土2~3cm,每穴5~6粒种子,覆土后用脚稍踏,如土壤墒情好则半月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进行一次穴眼除草。待苗高6~8cm时进行间苗,每穴留二株,同时进行第二次苗穴除草。以后适当管理2~3年可采收。此法有不占用农田、省工等特点。根质量亦好。

  

黄芪的栽培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三篇

黄芪的栽培技术

黄芪别名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豆科、黄芪属。草本渐危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味甘,温。归肺、脾经。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能。

【黄芪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和施肥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早春利用灭茬机进行土壤深松起垄,深度达35cm以上,利于保墒,同时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利于根系伸长、增粗、分叉减少,提高产量和质量等级。结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层15cm左右做基肥,每亩施入有机肥3000~4000kg,三元素复合肥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

2.种植方法采用种子繁殖方法

2.1种子处理: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故必须以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发芽。

2.1.1沸水催芽: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h时,将种子膨胀的部分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h,待萌动时播种。

2.1.2机械损伤: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时为度,以利种子吸水膨胀。或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砂揉搓,擦伤种皮带砂下种。

2.1.3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臵流水中冲洗半小时

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垄上开沟8~10cm,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复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复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一般每亩用种量2~3kg。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补苗:当苗高5~7cm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3.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亩米施入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4打顶: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4.病虫害防治

4.1白粉病: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4.2黄芪紫纹羽病 俗称“红根病”。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最后全根烂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敌克松1.5~2.0kg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4.3蚜虫: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重,可用40%乐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雾2000~3000倍喷雾防治。

4.4豆荚螟 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

5.留种与采种

采收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

留种选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芪种子田。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

6.采收与加工

一般2~3年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

黄芪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四篇

黄芪种植技术

中西医学 2012-11-21 13:55:22

黄芪种植技术。黄芪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其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能扶正,为补气固表之圣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配置或日常保健。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达200多种,有蜜丸、水丸、胶囊、片剂、煎膏、酒制品等多种类型,其中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安神养心丸、消渴丸等均是应用历史悠久的补益良药。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人工栽培黄芪一般亩产200—300千克,收入可达2500—3500元,是种植常规农作物的二倍以上。同时黄芪生于荒漠地区,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

一、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海拔600米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山坡地均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选好地后要认真整地,深耕改土,并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饼肥100千克。实践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利于根系生长。同时,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是夺取黄芪高产的有效措施。

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耕50厘米左右。整后要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坷垃,做到地平土细。栽种前再翻耙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二、繁殖技术

黄芪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头繁殖,但根头繁殖形成的黄芪无明显的主根,侧根多,根细,质量差,而且繁殖材料有限,故生产上一般不采用。下面主要介绍黄芪种子繁殖方法。

1、种子特性:黄芪种子具有硬实性,硬实率一般在40%-80%,播种后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打破种子的不透气性,提高播种出苗率。

2、精选种子:黄芪播种用种子宜选择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结的种子为好。要求选用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单株作母株。在秋天果荚下垂且黄熟,种子变褐时立即采收,随熟随采。果荚采回后脱粒晒干贮存,播种前经水选和风选,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选择颗粒饱满、褐色有光泽的种子用于生产。

3、种子处理:方法有三种,可任选一种。(1)水温变换浸种:在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三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催芽,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也可将种子放在沸水中急速搅拌一分钟,立即倒入冷水中,水温准却至40℃,再浸泡2小时,将水倒出,加盖湿麻袋闷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2)机械损伤:按1份细河砂与2份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至种皮起毛刺时为止。碾好后筛取种子,在20℃温水中浸泡一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发芽,即可播种。注意勿使种子碾搓过度,否则会使胚受伤,种子易受病菌侵染,播后烂种多,出苗率不高。(3)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发芽率可达90%以上。

4、播种:播种要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要浇好底墒水。

(1)播种时期: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根据黄芪的生长发育特点,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

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时间有差别,应灵活掌握。如南方气温高,秋播在9月播种,冬前出苗;北方气温低,幼苗抵抗力差,易受冻害,秋播宜在冻前播种,翌春出苗。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致害虫为害,因而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播种方式:分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具有田间管理方便的优点,当前生产上采用较多。但此法用种量大,生长不整齐,影响商品质量和采挖。育苗移栽可以节约用地,移栽后植株生长健壮,根茎生长整齐,便于收获,而且商品质量好,产量高,近年在生产上应用逐渐增多。①直播:一般采用穴播或条播,也可撒播。穴播的在起好的种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27厘米开浅穴,每穴播入种子4—5粒,覆土厚2厘米,亩用种量1—1.5千克;条播的在畦面按行距45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人粪尿拌匀后,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稍加压实,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②育苗移栽:按行距20—25厘米在育苗地畦面上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幅10厘米,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厚2厘米,稍加镇压,浇透水,畦上盖草保温保湿。气温在14—15℃,湿度适宜时,10天左右即可出苗,亩用种量10—15千克。春季育苗时,为提温保墒,最好用小弓棚覆膜进行育苗,气温低时可加盖草帘保温。夏季育苗在幼苗出土后为防止日晒及保持苗床湿度,须架设棚帘或用黑网进行遮荫,荫蔽度以50%左右为好。阴雨天及夜间,需将荫帘揭去,使幼苗接受露水。

幼苗出土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适时拔除过密和瘦弱的幼苗。当苗长至13—15厘米,根长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前最好将大小苗分开,以防止大苗欺小苗,然后按行距20—24厘米,株距12厘米开穴,每穴栽苗1—2株,主根受伤后易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栽时要整根挖出、勿伤根,使根部自然展开,不宜弯曲,回土压实。移栽宜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和傍晚进行,雨后移栽成活率较高。幼苗移栽或定植后,应立即灌水或喷水,以利成活。一般每亩栽苗2万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补苗:

无论是直播或育苗,苗出齐后,都要进行行间定苗。间苗要早,以免植株拥挤互相遮荫,争肥夺水。黄芪一般间苗2—3次,第一次在苗高6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然后进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条播的每隔10—12厘米留壮苗1株,育苗每2—3厘米留苗1株(可将间出的大苗移栽,让小苗继续生长),剔除弱苗、小苗、病苗,留壮苗。定苗时,若有缺苗,应进行补植,补苗需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或傍晚进行,用苗可事先培育或从间下苗中选用。栽后注意浇水。补植之苗多分枝,故缺苗过多时,最好用催过芽的种子重新播种。

黄芪以根入药,其产量由单株根重和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两个因素构成。近几年栽培实践表明,适当密植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能适当提高黄芪产量,但根重有所下降,黄芪品质有所降低,综合考虑,黄芪亩种植密度应以1.8万—2万株左右为宜。肥水条件好,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可适当密植;肥水条件差,养分不足的应稀一些。

2、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长,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应及时除草。除草一般结合中耕进行。中耕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大雨和久雨之后,中耕又起到散墒除涝的作用。民俗“锄头有水”、“锄头有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耕一般每年进行3—4次。苗高5厘米左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第二年以后于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锄细、锄匀,不漏锄。

3、追肥:

黄芪喜肥。除了施足基肥,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在生长第一、二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进行,要轻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

少施,以促小苗赶大苗,变弱苗为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一般亩施人粪尿1000千克或用硫酸铵15千克兑水浇施。第二次结合第三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铵10千克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后每亩用厩肥2000千克加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后混合拌匀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4、灌溉排水: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若底墒不足,天气干旱,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在结果种熟期,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促使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5、打顶、摘蕾打顶摘蕾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的生长优势,抑制黄芪株高,控制地上植株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提高黄芪产量,是黄芪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生产调查,一般可增产15.4%左右。

摘蕾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打顶则要“适时”,打顶过早,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降低叶面积系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打顶过晚,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根据黄芪生长发育特点,适时的打顶时间宜在7月下旬。

6、越冬期管理:

黄芪是多年生植物,从地上部枯萎,根头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经历180—190天左右,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对黄芪第二年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生产上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黄芪的越冬管理工作。

(1)清理田园:冬前黄芪地上部枯萎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或堆沤,消灭越冬病虫源,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

(2)施肥培土:冬季枯苗后,每亩用腐熟厩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混合拌匀后平铺在根头上,再深挖理通沟道,将沟泥覆盖于肥料上,以防止根部受冻。

(3)灌水防冻:因水的比热较大,灌水可提高土壤的热容量,有一定的防冻作用。灌水宜在立冬前一次灌透。

7、适时采收:

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

黄芪种植技术。黄芪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其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能扶正,为补气固表之圣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配置或日常保健。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达200多种,有蜜丸、水丸、胶囊、片剂、煎膏、酒制品等多种类型,其中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安神养心丸、消渴丸等均是应用历史悠久的补益良药。

人工栽培黄芪一般亩产200—300千克,收入可达2500—3500元,是种植常规农作物的二倍以上。同时黄芪生于荒漠地区,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

一、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海拔600米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山坡地均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选好地后要认真整地,深耕改土,并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饼肥100千克。实践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利于根系生长。同时,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是夺取黄芪高产的有效措施。

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耕50厘米左右。整后要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坷垃,做到地平土细。栽种前再翻耙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二、繁殖技术

黄芪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头繁殖,但根头繁殖形成的黄芪无明显的主根,侧根多,根细,质量差,而且繁殖材料有限,故生产上一般不采用。下面主要介绍黄芪种子繁殖方法。

1、种子特性:黄芪种子具有硬实性,硬实率一般在40%-80%,播种后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打破种子的不透气性,提高播种出苗率。

2、精选种子:黄芪播种用种子宜选择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结的种子为好。要求选用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单株作母株。在秋天果荚下垂且黄熟,种子变褐时立即采收,随熟随采。果荚采回后脱粒晒干贮存,播种前经水选和风选,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选择颗粒饱满、褐色有光泽的种子用于生产。

3、种子处理:方法有三种,可任选一种。(1)水温变换浸种:在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三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催芽,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也可将种子放在沸水中急速搅拌一分钟,立即倒入冷水中,水温准却至40℃,再浸泡2小时,将水倒出,加盖湿麻袋闷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2)机械损伤:按1份细河砂与2份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至种皮起毛刺时为止。碾好后筛取种子,在20℃温水中浸泡一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发芽,即可播种。注意勿使种子碾搓过度,否则会使胚受伤,种子易受病菌侵染,播后烂种多,出苗率不高。(3)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发芽率可达90%以上。

4、播种:播种要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要浇好底墒水。

(1)播种时期: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根据黄芪的生长发育特点,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时间有差别,应灵活掌握。如南方气温高,秋播在9月播种,冬前出苗;北方气温低,幼苗抵抗力差,易受冻害,秋播宜在冻前播种,翌春出苗。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致害虫为害,因而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播种方式:分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具有田间管理方便的优点,当前生产上采用较多。但此法用种量大,生长不整齐,影响商品质量和采挖。育苗移栽可以节约用地,移栽后植株生长健壮,根茎生长整齐,便于收获,而且商品质量好,产量高,近年在生产上应用逐渐增多。①直播:一般采用穴播或条播,也可撒播。穴播的在起好的种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27厘米开浅穴,每穴播入种子4—5粒,覆土厚2厘米,亩用种量1—1.5千克;条播的在畦面按行距45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人粪尿拌匀后,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稍加压实,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②育苗移栽:按行距20—25厘米在育苗地畦面上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幅10厘米,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厚2厘米,稍加镇压,浇透水,畦上盖草保温保湿。气温在14—15℃,湿度适宜时,10天左右即可出苗,亩用种量10—15千克。春季育苗时,为提温保墒,最好用小弓棚覆膜进行育苗,气温低时可加盖草帘保温。夏季育苗在幼苗出土后为防止日晒及保持苗床湿度,须架设棚帘或用黑网进行遮荫,荫蔽度以50%左右为好。阴雨天及夜间,需将荫帘揭去,使幼苗接受露水。

幼苗出土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适时拔除过密和瘦弱的幼苗。当苗长至13—15厘米,根长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前最好将大小苗分开,以防止大苗欺小苗,然后按行距20—24厘米,株距12厘米开穴,每穴栽苗1—2株,主根受伤后易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栽时要整

根挖出、勿伤根,使根部自然展开,不宜弯曲,回土压实。移栽宜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和傍晚进行,雨后移栽成活率较高。幼苗移栽或定植后,应立即灌水或喷水,以利成活。一般每亩栽苗2万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补苗:

无论是直播或育苗,苗出齐后,都要进行行间定苗。间苗要早,以免植株拥挤互相遮荫,争肥夺水。黄芪一般间苗2—3次,第一次在苗高6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然后进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条播的每隔10—12厘米留壮苗1株,育苗每2—3厘米留苗1株(可将间出的大苗移栽,让小苗继续生长),剔除弱苗、小苗、病苗,留壮苗。定苗时,若有缺苗,应进行补植,补苗需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或傍晚进行,用苗可事先培育或从间下苗中选用。栽后注意浇水。补植之苗多分枝,故缺苗过多时,最好用催过芽的种子重新播种。

黄芪以根入药,其产量由单株根重和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两个因素构成。近几年栽培实践表明,适当密植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能适当提高黄芪产量,但根重有所下降,黄芪品质有所降低,综合考虑,黄芪亩种植密度应以1.8万—2万株左右为宜。肥水条件好,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可适当密植;肥水条件差,养分不足的应稀一些。

2、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长,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应及时除草。除草一般结合中耕进行。中耕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大雨和久雨之后,中耕又起到散墒除涝的作用。民俗“锄头有水”、“锄头有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耕一般每年进行3—4次。苗高5厘米左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第二年以后于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锄细、锄匀,不漏锄。

3、追肥:

黄芪喜肥。除了施足基肥,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在生长第一、二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进行,要轻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少施,以促小苗赶大苗,变弱苗为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一般亩施人粪尿1000千克或用硫酸铵15千克兑水浇施。第二次结合第三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铵10千克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后每亩用厩肥2000千克加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后混合拌匀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4、灌溉排水: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若底墒不足,天气干旱,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在结果种熟期,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促使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5、打顶、摘蕾打顶摘蕾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的生长优势,抑制黄芪株高,控制地上植株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提高黄芪产量,是黄芪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生产调查,一般可增产15.4%左右。

摘蕾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打顶则要“适时”,打顶过早,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降低叶面积系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打顶过晚,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根据黄芪生长发育特点,适时的打顶时间宜在7月下旬。

6、越冬期管理:

黄芪是多年生植物,从地上部枯萎,根头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经历180—190天左右,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对黄芪第二年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生产上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黄芪的越冬管理工作。

黄芪规范化种植规程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五篇

黄芪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SOP)

1 范围

1.1 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黄芪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所需生产产地的选择、环境条件及污染物指标值、黄芪栽培品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药材商品质量。

1.2 范围 适用于宁夏六盘山区黄芪生产区。

2 引用标准

2.1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2 GB3095-1996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3 GB5618-1995 国家土壤质量标准。

2.4 GB/T5009.17-1996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

2.5 GB/5009.20-1996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2.6 GB/T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行业标准(2001年)《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2.7《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1同)。

2.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产地 指药材传统的种植区域,具有一定面积和生境条件要求限定的土地。

3.2 环境条件 影响药材生长和质量的空气、灌溉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

3.3 农药残留 残留在药材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4 药材最佳采收期 指药材药用部位生长达到一定质量和重量的季节。 4 适宜条件

4.1 黄芪的生长条件:黄芪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怕水涝,忌高温。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成株后较耐旱,在陇西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100m,降水量从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400mm-511mm,≥10℃积温从1840℃--2323℃的区域内。主要产区为首阳、渭河、双泉、柯寨、文峰、通安、马河等乡镇,黄芪系深根植物,要求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土壤以微碱为好,凡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地均不易种植。忌连作。

4.2 环境质量

4.2.1环境空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GB3095-1996二级以上标准。

4.2.2灌溉水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GB5084-1992二级以上标准。

4.2.3土壤环境达到国家土壤质量GB5618-1995二级以上标准。

5 种苗繁殖

黄芪在彭阳种植主要分育苗、良种繁育、大田生产3个环节。彭阳黄芪种植多采取当年春季育苗,来年春季移栽,秋季采挖,或第三年夏季采收种子的方法。

5.1 繁殖方法 黄芪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传统育苗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虽能繁育大量种苗,但易产生变异。因此,本基地采用提纯复壮的黄芪优质种子。

5.2 种子采集 指良种繁育田种子采收。

5.2.1分期采收: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分期分批采收,随熟随采,统一打碾,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左右。

5.2.2 集中采收:采收时期观察种子在即将完全成熟(7-8成)时收割,臵放数日观察种子全部成熟后打碾。

注意事项:打碾后的种子必须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切忌在太阳下尤其在水泥地上曝晒。

6 育苗

6.1 场地准备 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

或绵沙土地块,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作

6.2 整地施肥:耕翻整地时每亩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饼肥50公斤(按照GAP标准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

6.3 选种:选择优良种子,并加以精选。方法是采用风选法。选择无杂质、子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和未经农药处理的新种子。

6.4 种子处理:黄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可任选其中之一。

6.4.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度,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种子加麻袋等物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6.4.2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臵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6.4.3机械擦伤: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一遍,一般以起毛为度,或者将种子与直径为1-3㎜的粗砂按1:1的体积混匀,用碾子压至划破种皮为好。此方法为本规程推荐方法。

6.5 育苗时间及方式: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方式是撒播,即将种子撒在耙耱平的地表,再耙耱一次,使种子入土1cm-2cm,再镇压一遍,然后立即覆盖1cm厚细砂或麦草保持黄墒。播种量112.5-150kg/hm?。

6.6 苗子采挖:苗子采挖和移栽是黄芪栽培的两个环节。采挖时期也就是移栽的最佳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在土壤解冻后越早越好。

7 移栽

7.1 选地 黄芪是深根系植物,在陇西种植应选择土层深厚、选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黄绵土、黑垆土、黑麻垆土,土壤PH在7.5-8.2。大田生产可

在川水地、旱台地、坡旱地种植。黄芪最优茬为小麦,忌连作。不易在土壤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之地种植。同时周围无污染源。

7.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整地,旱地一般翻两次,最后一次以秋季为好,一般耕深30cm以上,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4-6kg,辛硫磷毒砂土100kg(育苗地酌减)。然后耙细整平。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

7.3 挖苗: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采挖先从地边开始,然后逐渐向里挖。挖出的种苗要及时覆盖,以防失水。最后将苗分级扎成10cm的带土小把,运往异地定植。

7.4 选苗:标准分三级:一级根长30cm以上,中上部直径在5mm以上;二级根长25-30cm,中上部直径在3-5mm;三级根长25cm以下,中上部直径在3mm以下。定植时应选择健壮,头稍完整,根条均匀的优质芪苗,然后分级定植。

7.5 移栽:适用于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移栽适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在适宜栽植期内应适当早栽。

合理密植:良种繁育株距20cm,行距35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600kg/hm?,保苗数14万株/hm?;大田生产株距20cm,行距30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700kg/hm?,保苗数17万株/hm?。定植方法:用锨开沟,沟深10㎝左右,然后将苗按株距斜摆在沟壁上,倾斜度为45?,接着按行距重复开沟摆苗,并用后排开沟土壤覆盖前排芪苗,苗头覆土厚度2-3cm。为了保墒,要求边开沟,边摆苗、边覆土、边耙磨。

8 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黄芪种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齐后即可除草松土。黄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

8.2追肥:一般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主要追施无机肥,一般追肥二次,时间6-8月,每次追尿素75kg/hm?,并在移栽定植时根施钼、锌等微肥,施钼酸铵2.25kg/hm?或硫酸锌15kg/hm?,在开花期喷洒1000ppm的乙烯利,收获前30天内不得追施无机肥。育

苗田追施一般一次或不施;良种繁育和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尤其要重视开花结果期追肥。

8.3摘蕾、去杂去劣:摘蕾是黄芪大田生产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长,节约营养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可随田间长势随时进行;在6月份黄芪现蕾初期将花蕾摘除。去杂去劣是良种繁育田在定植后1-2年的生育期间,通过茎、叶、花区别去除杂株,以保证种子纯度。通过植株长势观察去除弱病株,以确保种子质量。 9 病虫害的防治

9.1虫害:危害黄芪的虫害主要有豆蚜、小地老虎、沟金针虫、蛴螬、豆荚螟、豆芫菁等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9.1.1豆蚜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可喷洒20%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或亩施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15g。

9.1.2小地老虎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寄主幼苗的嫩叶和生长点,1-2龄幼虫取食呈小孔或缺刻,有的咬穿心叶形成小排孔,3龄以后多在表土层取食茎基部,可咬断嫩茎,或在较粗茎基部咬成残缺,为害严重时大量幼苗茎部被咬断或茎基残缺,以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防治小地老虎,应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措施。根本的方法是改善农田管理条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小地老虎的过渡寄主,同时还能直接消灭初孵幼虫。利用地老虎趋性对成虫诱杀也有一定效果,可利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制成5%毒土或颗粒剂,顺垄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宽药带,每亩撒毒土20kg。

9.1.3沟金针虫 为害症状:金针虫喜钻入幼苗的茎基地下部分,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受害之苗很少主根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

中草药黄芪栽培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六篇

中草药黄芪栽培技术

作者:任广湛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蓿根草本植物,在辽西已有40年栽培历史。目前药用的属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作用,而且也可食用,用黄芪、枸杞、红枣等做成黄芪茶,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黄芪喜冷凉,喜光、耐旱、耐寒、耐盐碱,对土壤适应性强,属深根植物,土层薄和土壤粘重均生长不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沙壤土和壤土种植,涝洼地和重粘土不宜种植。深翻30cm,亩施农家肥3000kg,含钾复合肥20~30kg或磷酸二铵10kg作基肥,施入耕层30cm土壤内,播种前对地块整细耙平,并且保证墒情。

二、播种

辽西地区春季少雨多旱情,一般多在雨季来临的6月末7月初播种,但最晚不能超过8月中旬。有水利条件的,宜早春4月5~15日播种。亩用种子量2.5~3kg。

播种方法:条播行距20~25cm,沟深2~3cm,覆土厚度1~1.5cm播种后稍加镇压保墒。

三、田间管理

当苗高10cm时,松土除草,宜浅不宜深;苗高15cm时结合中耕定苗,按10cm株距留成拐子苗。定苗后,趁墒情亩追施尿素15kg,为根茎生长,自然越冬创造适宜的条件。

翌年春季返青齐苗至封垄前,中耕除草1~2次,保证田间干净。封垄前趁雨季开沟追肥1次,亩施磷酸二铵20kg。苗高50cm时喷矮壮素1次,控制徒长,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的增长。

四、病虫害防治

1.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螟虫。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7天1次;螟虫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在黄芪现蕾后相隔10天喷杀1次,直到种子成熟。

2.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根腐病。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0.3度石硫剂相隔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在高温、高湿时,田间有积水时易发病,根腐烂,植株枯死。防治上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五、采收加工

第2年秋茎叶枯萎后,或第3年春化冻后,割去地上部分,将根挖出,剪去青头,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出售。

采种,第2年开花打籽,荚果变黄褐色,荚果中种子变深褐色即成熟,随熟随采荚果,晒干,脱粒,去杂即可。

黄芪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七篇

一年生黄芪种植资料

黄芪为草本植物,豆科。药用根部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肌利尿的作用。对治疗一切虚症有显著的作用。在中药材市场上为大宗品种、多年来畅销不衰、并长期 出口。由于黄芪是药食两用品种,干货鲜货畅销于市。同时也是新兴的保健品、化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市场购销两旺,后市持续看好,种植商机无限.....

一年生黄芪被称作为:铁杆黄芪、鞭杆黄芪或硬杆黄芪。因其直立性强、植株似棍而得名。这个品种适宜广泛,一般土壤都可生长,以沙性、半沙性土壤为好!低洼 积水的地不宜种植。荒山荒坡凡能长草的地方都可以种植无需多少管理。长势快而且茂盛,主根茎发达,药效充足,抗旱抗寒能力强,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在田间 越冬,不会冻死。在不断的种植考验中,得以证实各个地区的病虫害都很少出现。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种植方法:

1:直播即可,无需对种子做任何处理。亩用种量为3斤。一般5到7天出苗。盖土要浅,不超过1厘米。种前浇水为宜。

2:种植3天的时候,用甲拌磷拌上麸皮均匀的撒于地面上。理由(因为的嫩芽是甜的,虫子特别喜欢吃。而甲拌磷的味道特别刺鼻。所以可以很好的保住幼苗。)

3:中耕除草:苗高7—10厘米时,要进行中耕除草,苗后期生长旺盛就不用除草了! 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1)发病期:7月初发病,8月为盛期。 (2)发病条件:高温多湿易发病。 (3)症状:苗期和成熟期都发病,先从植株下中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叶背面有大量白粉,严重时叶片上有许多黑点,造成叶片变黄脱落可整株枯萎死 亡。 (4)防治方法:从7月上旬开始,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灭菌丹200倍或50%托布津10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喷2—3次可控制蔓 延。

2、根腐病(烂根) (1)发病期:4月下旬开始发病,一直蔓延到7—8月。 (2)发病条件:低温多雨,排水不良,易发生此病。 (3)症状:地下茎部变灰白色水渍状,根部逐渐腐烂,植株叶片枯黄,死亡。 (4)防治方法:清除病根,在病穴中撒石灰。 (二)虫害 1、食心虫 (1)发生期:6—7月发生。 (2)发生条件:高温多湿天气易发生。 (3)为害部位:钻入荚果内,危害种子。 (4)防治方法:用***200倍液或乐果200液,自花期到荚果期,隔10天喷一次,喷3—4次。 2、蚜虫 (1)发生期:6—7月发生。 (2)为害部位:叶背或茎杆吸取汁液。 (3)防治方法:除杂草。用40%乐果2000倍液,隔7天喷一次,喷3次。

3、拉拉蛄 (1)发生期:4月活动,5—10月为害。 (2)为害部位:咬根造成缺苗。 (3)防治方法:用狼毒、百部等有毒植物各一份混合磨粉,撒入地里杀虫。

黄芪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第八篇

黄芪的种植技术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中药种植是农民的一条致富途径,随着我国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投入到中药生产中来。为了获得中药材的高产、优质及高效益,下面介绍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产于东北、华北等地。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能。有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均为正品。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主根长20-80厘米。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怕涝,野生于草原干燥向阳的坡地,种子发芽不喜高温,14-15℃为发芽适温。种子发芽和苗期需要充足水分,否则不出苗或干旱而死亡。蒙古黄芪花期5月下旬,果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膜荚黄芪花期6月下旬,果期8月至9月中旬。盛花期土壤不宜过干,以免落花落果,幼苗细弱,怕强光,稍有荫蔽,容易成活,成年植株和生长期喜干旱和充足的阳光。

一、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黄芪喜凉爽,耐旱、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质深厚的壤土为佳。选地后,耕深30-40厘米,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磷肥25—30公斤,耙耱平整后起垄(或畦)。一般垄距50-60厘米,畦宽1.2米。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50厘米;两畦之间开一浅沟,沟深为20厘米,作为作业道,可适当放宽,畦高15—20 厘米。

2、种子处理。黄芪种皮坚硬,播后不易发芽,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到40℃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也可以在种子中放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伤种皮,也能迅速发芽;还可用70—80%硫酸浸泡种子3—5分钟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洗净种子后稍干即播种,发芽率达90%以上。

3、播种。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春、秋、夏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中、下旬;秋播结冻前播种,竖年春出苗;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引苗期虫害。因此,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条播,在垄上开3厘米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里,种子拌适量细沙,覆土1-1.5厘米,将种子盖严,稍加镇压。亩播量1-1.5公斤。平畦种植也可以,

但发病较多,根形不如垄栽的好。

生产上常用育苗移栽,将直播苗按20×40厘米的株行距栽植,沟深10—15厘米,将苗顺放于沟内,播后覆土,亩用苗1.5万株左右。

4、栽培管理。

①中耕除草间苗定苗。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膜荚黄芪按9-10厘米,蒙古黄芪按6-7厘米结合第3次中耕进行间苗定苗。

②追肥。第1、2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亩沟施厩肥500-1000公斤,如施用化肥应以磷钾肥为主。

③灌溉与排水 一般不灌溉,但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疏通排水,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病害为白粉病,受害植株病叶早黄,脱落,在气温为19-20℃,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时,病害蔓延。病菌在寄主残株上越冬。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病残株时以个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发生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防或BO-10生物制剂喷雾。

紫纹羽病,为害根部,造成烂根,植株自上而下黄萎最后整株死亡。应拔除病株烧毁,病窝用石灰粉消毒。同时应加强其它虫害防治。

(2)虫害

①豆荚螟。一般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人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人土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 40%氧化乐果8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隔7天1次,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②豆荚蝇。幼虫从嫩梢逐渐向下蛀人茎秆中危害,致使顶部嫩梢逐渐枯萎,植株易遇风即断。

防治方法:在发生期(6-7月)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7天一次,连续3~4次。

③蚜虫。是黄芪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主要危害黄芪茎叶,成群集聚于叶背、幼嫩茎秆上吸食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秆发黄,叶片卷缩,落花落荚,籽粒干瘪,叶片早期脱落,以致整株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一遍净 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④黄芪籽蜂。黄芪籽蜂是黄芪种子小蜂、内蒙古黄芪籽峰、北京黄芪籽蜂、圆腹黄芪籽蜂、拟京黄芪籽蜂和黄芪籽金小蜂的混合种群。它们的主要习性大致相同。在黄芪青果期,幼虫钻人种内取食种肉,只留下种皮,危害率一般为10%~ 30%,严重者可高达40%~50%,寄主植物主要是黄芪属植物,有转移寄主危害的情况。

防治方法:清园,减少虫源;在黄芪青果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6、采收与加工。

①留种 播种后第2年开花结籽。当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 ,应随熟随采。如采收过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采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②采收 膜荚黄芪播种后2-3年采收,蒙古黄芪3-4年采收,年限短一般品质不佳。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先割除地上植株,然后将根挖出,要深挖,防止挖断主根和损伤外皮。可从地一头挖起,挖出断面,进行翻倒。

③加工 根挖出后,去净泥土,趁鲜切下根茎(芦头)、须根,阳光下晒至半干将根理直捆成把,再晒或烘干即成生黄芪。成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一般亩收干货150-250公斤。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minchuangye/29549.html

《中药材黄芪种植与技术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