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末世大农场主_中国式农场主:宁波慈溪家庭农场模式探访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本报记者 徐秀雰 实习生 胡炜 文/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于年前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颇为引人注目。

  事实上,“家庭农场”在浙江已不新鲜。如宁波慈溪市的“家庭农场模式” 已践行十年,如今该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030个,50亩以上的规模农场占了近一半。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慈溪市几个“家庭式”的农场。目前他们的收入如何?生活状态又怎样?和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慈溪市四塘南村长福农场农场主罗长福和妻子。这片昔日盐碱地如今是他们的<a致富田 src="uploadfile/2018/cyone/20130227143952318.jpg">

  上图是慈溪市四塘南村长福农场农场主罗长福和妻子。这片昔日盐碱地如今是他们的致富

  浙江日报慈溪2月24日电从宁波市区出发到慈溪,公路两旁农田连片,一眼望不到边。蒙蒙细雨中,“桥头涌森农场”、“成达农场”、“横线农场”等巨幅广告牌引人注目,大片的绿色蔬菜处于生长旺季,蕴含无限生机。

  这些农场由专业大户经营,并在工商注册,如今被称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正备受人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浙江在内,上海、湖北、吉林、安徽等地已出现了6670多个家庭农场。

 蓬勃发展的数据背后,是一家家农户走向专业化种养、经营的探索。家庭农场虽是一个新名词,但农户对此并不陌生。家庭农场,到底什么样?

  走进慈溪掌起镇绿叶农场办公区,农场管理员的孩子们正在院子里吃饭,她们的身后堆放着各种农机用具,寒假还没结束,她们好奇地跟着父母来到农场。

  农场场长叶善根原本做五金生意,因为行情不稳定,转而投身农业。他是慈溪第一批农场主,在2003年慈溪市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时,他意识到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可观效应,于是通过土地流转,承包面积从原来的130亩发展到如今的1300亩。

  “专业大户以前只生产,不销售,现在还要想方设法销售产品,我们就算自主升级了。像我,就成了CEO!”叶善根说。去年,他种植的绿色蔬菜产值达400多万元,还带动了不少周围农户。

  目前,慈溪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经过近10年发展,绿叶农场也走向成熟。比如,农场管理层都是叶善根的家人,各自分工明确;雇佣的都是夫妻,固定人数已有36人;农场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蔬菜基地田间管理制度、栽培管理制度、农药肥料购买制度等,力求标准化。

  叶善根的办公室里,挂着农场平面图,23个地块划分得整整齐齐,不同种蔬菜都以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标注,乍一看,还以为是“QQ农场”。不过,现实版的农场让叶善根费尽心思,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都是急迫而又长远的问题。

  “起起落落也很正常,有了刺激才会自发地去找解决方法。不然,埋头种田,永远走向不了市场。”叶善根说。  

  注册商标是对自己产品负责

  关于“明美农场”的由来,50岁的余志明自豪地告诉记者,“是把我名字里头的"明"和老婆名字里头的"美"合在一起,所以得名。”

  这家占地有600亩的农场,基本靠余志明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地亲自打理。天还没亮,余志明就起床分配农活,到自己的地里转转,一家人的心血都化成了在大棚里蓬勃生长的蔬菜瓜果。“哪怕是过年期间,正月初一也是如此。”他乐呵呵地说。

  余志明的右手有残疾,付出的汗水自然比一般人要多。他农场里的35个工人中,17个是残疾人,帮着做些简便的活。

  13岁起就有务农经验的余志明说,虽然一辈子都在地里种田,但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农场。

  2006年余志明在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农场,“农产品的质量对我来说很重要,工商注册登记后,从我这卖出去的蔬菜瓜果都带有农场的商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我,我现在也意识到工商登记不仅是对我自己负责任,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余志明说。

  去年一年,除去各种开支、人工费用和成本,余志明说一年农场的净利润有56万左右。

  每年赚到的钱,余志明都会继续租一些耕地扩大农场的规模,从2006年的100亩土地,到去年的506亩和今年的600亩,他说:“我喜欢一步一步地改变,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随着农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余志明想方设法要把农场的设施水平提高,“你看,光是这些简易大棚的投入就要四五十万”。

  采访的过程中余志明手机响个不停,原来是地里收割西兰花的工人忙不过来,催他送包装袋过去。

  “明美农场”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一排排简易的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铺在道路的两边,里头是成千上万颗草莓,正在悄悄地生长。另一边,两三个工人正在准备收割即将上市的西兰花。

  见到穿着沾满泥巴的雨鞋、皮肤黝黑的农场主余志明,一眼就能认出他就是这里的主人。

  余志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农场配套房,有场长室、会议室、工具室等,一应俱全,他略带腼腆,又掩饰不住兴奋地开始向记者介绍自己办家庭农场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313765.html

《末世大农场主_中国式农场主:宁波慈溪家庭农场模式探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