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关于种桑养蚕前景和利润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养蚕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养殖行业,甚至比许多家禽的养殖都要早很多年,有一首著名的关于养蚕人的诗相信大家都一定有印象,《蚕妇》,其中一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道出了养蚕业的艰辛。那么2018年种桑养蚕赚钱吗?养殖前景和利润怎么样?以下是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分享的关于种桑养蚕前景和利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种桑养蚕前景和利润

  养蚕的利润

  科学养蚕 收入上万

  东兴区富溪乡罗井村7组村民黄国芝今年39岁,养蚕20多年了,在村里是养蚕能手。黄国芝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相信科学,善于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养蚕技术。

  今年黄国芝在镇上拿了4万多个蚕蛋,成本价56元。“我们村都是到镇上统一拿蚕蛋,镇上还组织培训,教我们如何养蚕,每年我都要参加培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养蚕技术。”黄国芝说道。

  “拿了蚕蛋以后,就开始高温孵化,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消毒,保持蚕房清洁卫生,否则蚕宝宝很容易死亡。”黄国芝指着屋内刚刚孵化出的蚕子说。她介绍,加强通风、降温、补湿工作,坚持灵活开关门窗,饲喂新鲜桑叶,坚持小蚕不吃隔顿桑叶,大蚕采用条桑育,严格防病,坚持用足用好新鲜石灰粉,确保蚕座干燥,蚕基本上不发病。记者见到屋内很干净,除了蚕子以外基本上没有放其他物品。

  蚕子长大后就要开始分床,黄国芝为了扩大养蚕量,还在屋后修了一个蚕房。“现在蚕子还小,等长大点,这间屋子就不够用了,就要搬到屋后的蚕房去。”黄国芝把记者带到了屋后的蚕房参观。

  黄国芝说:“建蚕房国家有补助,自己也可以省些钱。”黄国芝向记者介绍自己是如何开始养蚕的。

  “国家要求村里退耕还林,但是退耕还林以后土地就少了,收入也就少了,于是我就想不如在退耕的土地上种上桑树来养蚕。于是就开始养蚕了。”说着,黄国芝把后院的蚕房打开给记者看。

  养蚕大部分时间都很清闲,但是也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繁忙的,就是蚕子结茧前那段时间,那个时候的蚕子吃得多,上山摘桑叶、饲喂蚕子很忙碌。

  “不过养蚕的利润还是可观的。一年下来有上万元的收入,而且成本低,风险也不大。”黄国芝说道。

  种桑养蚕 村民月收入万余元

  琼中县位于海南岛中部,东连琼海、万宁,西接白沙,南与五指山、保亭、陵水毗邻,北和屯昌、澄迈、儋州交界。琼中境内域位于热带海洋季风区北缘,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5℃,年最高温度33℃,年平均最低温度12.8℃,日夜温差大于1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中外游客避寒暑的旅游胜地。

  种桑养蚕 村民月收入万余元

  六年前,他从广东一个亲戚那里,得知“种桑养蚕”月入可达万元的消息;六年后,当他站在自家两层小楼前,憧憬着自己的养蚕事业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就是琼中县和平镇新民村村民李东平。和李东平一样,村里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每年新增上万元的收入。

  地少、山多、人均收入少

  琼中县和平镇新民村是一个有24户村民的小村庄,这里的土地资源有限,平整的土地很少,山坡地较多,过去村民靠种橡胶和槟榔维持生活,平均每户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因为收入有限,几年前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

  李东平家里种了一亩多水田,几年前还种植了600多株橡胶树,2005年开割收胶时,一场台风将橡胶树全部刮断了。2006年春节,一个亲戚到李东平家做客,称广东那边“种桑养蚕”发展不错,收益好的两年就能盖上小洋楼。他听了非常动心,就与广东徐闻县丝绸公司联系“种桑养蚕”的事情。当年11月份,他和另一名村民种植了20亩桑树,然而干了一年,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

  “种桑养蚕”年收入增加

  为此,妻子与李东平大吵了一场,不让他养蚕了,但李东平不愿放弃。第二年,他又投入了四千元并建了一间40平方米的蚕房,还参加了养蚕培训班,通过学习,当年不仅收回本钱而且还略有盈余,这让李东平看到了希望。

  2009年,当地政府开始推动“种桑养蚕”的发展,指导培训农户养蚕技术和管理。有了政府这棵“大树”的支持,李东平信心更足了,他当年租了10亩地种桑树,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养殖下,到年底一算账净赚了1.5万元!随后,李东平又盖了一间60平方米的蚕室。

  2010年,李东平认识了浙江养蚕专家楮培甫,并聘请其为技术顾问。随后,老楮从浙江海宁老家带回六张高产蚕种,开始在海南试养。李东平的养蚕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政府扶持建小蚕育种室

  2010年11月份,随着全县养殖户增加,小蚕供应很紧张。李东平考虑养小蚕,将蚕茧孵化技术留在琼中。小蚕的技术含量高、利润也高。琼中县农业局得知消息后,告知其将出资支持。随后在楮培甫的指导下,李东平投资12万元盖起了120平方米四间共育室,室内还装上了空调。共育室同时可以孵化80张小蚕,除供应本村外,还可供应附近其他村庄。2011年,李东平从公司拿来种蚕,根据养殖户的订单孵化养殖四龄小蚕,一年共养殖小蚕600张,每张小蚕利润110元,去年仅小蚕一项就挣了6.6万元,加上养大蚕的收入,共收入8万多元。

  日前,记者在李东平的共育室内看到,不同于其他养蚕户在地上养殖,李东平的小蚕都是上架在笸箩里饲养,安静的室内传出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李东平介绍,现在共育室24小时离不开人,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家三口都在共育室里忙活。

  全县蚕茧总产值近亿元

  随着收入的增加,去年李东平盖起了小洋楼,他拥有了二百多平方米的新家。在李东平的带动下,新民村除了槟榔、橡胶这些传统的经济作物,几乎所有的山地草坡都种上了桑叶。去年,新民村全村“种桑养蚕”收入达到42万元。像李东平一样,村里不少养蚕的农户都盖起了新房,原先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返回家乡种桑养蚕,十几个“光棍”也娶上了媳妇。

  据统计,今年新民村“种桑养蚕”的收入已达到50万元,到年底可达到60万元。琼中县和平镇农业办主任、种桑养蚕技术员肖程文介绍,该镇目前养蚕户有202户,桑树2000多亩。去年该镇“种桑养蚕”的收入193.3万,今年可能会达到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目前,琼中县10个乡镇30%以上农业人口都在从事种桑养蚕业,已经有20个村庄成为种桑养蚕的重点示范村,桑树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8万亩,蚕茧总产值近亿元。

  这几年,琼中农民种桑养蚕盖起洋楼,买了小车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难怪村民都爱开玩笑,现在不是“人养蚕”,而是“蚕养人”了。不仅如此,种桑养蚕这项成长于农村的产业,不仅反哺当地农民,还将福惠地方经济。

  据介绍,目前,琼中正计划建设缫丝厂,一旦缫丝厂投入使用就可以对蚕茧进行深加工,以后种桑养蚕的效益会更加可观,也会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而海南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已于去年底正式成立并落实用地,进入总体规划阶段,一个全新的茧丝绸产业正在海南破茧欲出。

  “破茧而出”

  琼中正计划建设缫丝厂,一旦缫丝厂投入使用就可以对蚕茧进行深加工,以后种桑养蚕的效益会更加可观,也会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听第一批种桑养蚕人讲述致富故事

  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像往常一样,今天清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竹朗村村民陈业开在自家桑地里采摘新鲜桑叶。

  “2006年,琼中山区百姓开始试种桑树,作为第一批种桑养蚕人,我见证了琼中种桑养蚕业的发展之路。”陈业开自豪地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就尝到了致富的甜蜜果实,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桑蚕楼”。

  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实施后,种桑养蚕业在海南生根开花。当时,琼中县委、县政府对种桑养蚕业作出了深入调研分析:琼中农业传统主导产业是水稻,只够农民吃,不赚钱;橡胶、槟榔等产业,收购价格不景气,赚钱慢;要让农民手里仅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寻找农业新兴主导产业。

  要发展新产业,就要走出去学习。陈业开回忆道,那时候镇里组织了一批村民到广东湛江考察养蚕产业,那是自己第一次出岛。

  “湛江的农民朋友通过养蚕盖起了新房子,有的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我当时非常心动。”陈业开说,回到海南,他开始大胆尝试种桑养蚕,如今,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还供3个孩子完成学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自己富不算富,我觉得应该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才更有成就感。”陈业开说,试水成功后,自己便鼓励乡亲一起参与种桑养蚕业。如今,全村30多户村民全都在发展桑蚕产业,昔日5户贫困户也因此摘掉了“穷帽”。

  “种桑树比种水稻赚钱,桑叶、桑葚果、桑枝都是宝。现在家里的水田都改种桑树了,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通过种桑养蚕业,我2015年年底就脱贫了!”竹朗村村民陈传照说。

  通过12年发展之路,琼中已把种桑养蚕业确定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明确提出种桑养蚕是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桑蚕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与已经占有市场的国内龙头企业——广东丝纺集团合作,同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网络,组建专家、技术骨干队伍,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并通过小额信贷贴息政策解决农民种桑养蚕资金难题。

  据了解,2017年,琼中全县桑树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用于养蚕的桑园1.54万亩,涉及农户242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8户。全年桑蚕产业收入3959.9万元,出售桑苗490万元,养蚕农户出售蚕茧户均收入1.74万元,带动78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133206.html

《关于种桑养蚕前景和利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