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

中药材,技术 中药材菊花种植技术

|

【www.dagaqi.com--农村创业】

中药材菊花种植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一篇

  【概述】别名:药菊花、怀菊、杭菊、千头菊、毫菊、济菊、白菊花等。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花序经加工干燥后供药用。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高血压等病症。另外菊花叶也可清热解毒,治眩晕、皮肤疖疮。

  菊花主要生长栽培区域:全国各地均有栽种。河南武陟、博爱产称怀菊;安徽歙县、毫州产称毫菊、滁菊、贡菊;浙江桐乡、崇德产称杭菊;山东济宁嘉祥县在200年前从毫县引种而来称济菊(又称白菊)。还有四川等省亦产。菊花不但药用,还是人们代茶的饮料。由于各产地的加工方法不同,其商品规格分为贡菊、滁菊、杭菊、毫菊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茎直立,基部稍带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缘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大小不等,直径2.5~5cm,总花梗和小花梗均密生白色绒毛。总苞半球形,由3~4层苞片组成,苞片绿色,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边缘膜质透白,外层苞片较小;花托小,呈凸半球形。舌状花着生于花序边缘,雌性,花冠白色,下部连成筒状,无雄蕊,雌蕊1枚;管状花位于花序中央,两性,每花外具苞片1枚,花冠管状,先端5裂,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花期9~11月。

  【生物学特性】

  菊花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冷,花能耐受微霜。其根和根茎在华北地区可越冬。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害。菊花在冬天枝杆枯萎,以宿根越冬,根状茎仍在地中不断发育。开春后,新苗生长加快,并且不断萌发出更多的新苗。4月中旬,新枝成丛,根状茎萌发的新苗可以进行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杆插繁殖的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生长期长,进入花期后,叶片枯萎较少,开花大而且多。分株繁殖根系不太发达,易早衰,进入花期时,叶片大半已枯萎,对开花有一定影响,花少而小,还易引起品种退化。植株发育到9月中旬,不再增高和分枝,标志着营养生长已达顶峰,开始进入生殖生长阶段。9月下旬出现花蕾,10月开花。

  菊花耐寒,花能经受微霜,而不致受害。但在幼苗发育期,分株至孕蕾前均宜较高的气温条件;若气温过低,植株发育不良,影响开花。菊花耐旱怕涝,随着生长发育期的不同,对水分的要求量也各异。在苗期至孕蕾前,是植株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适宜较湿润的条件;花期则以较干燥的条件为好,如雨水过多,花序就会因灌注水分而腐烂,造成减产。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宜种于阳光充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过黏的土壤或碱性土壤以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水沟旁均能种植。

  【菊花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适宜土地,按每亩施圈肥或土杂肥4000~5000kg,捣细撒于地内,深耕20~25cm,使土肥均匀,耙细整平,做平畦,以待栽植。

  2.繁殖方法有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其中以分株繁殖简便易行,故多采用。收获菊花后,冬季在花墩上培土10~15cm厚,以保持水分防寒越冬。第二年“清明”前后扒去覆土,以利幼苗生长。“谷雨”至“夏至”前后,苗高6~1Ocm时,将幼苗及老根刨出来,轻轻去掉覆土,选健壮幼苗,顺其根茎,带着下端一段白色根茎劈下做种苗。然后在整好的畦田内,按行距45cm、株距30cm,挖6~1Ocm深的穴,每穴放苗2~3株。将幼苗的白色根茎部埋于土内www.cyone.com.cn/,培土压紧,栽后即浇水,以后每隔2~3天浇1次水,连浇3次,保持地面湿润,约10天即可成活。也可在苗高15cm时,从地表折断扦插繁殖。

  3.田间管理

  (1)松土打顶:成活后不宜常浇水,防止徒长,应经常以锄地松土为主,头一二次要锄深,使土地疏松,以后浅锄,保持表土干松,地下稍湿润。使根向下扎,地上部分长的稍缓慢。“芒种”前后,苗高20cm左右时,第一次打顶,选晴天,将顶梢掐去,使其分枝,留15cm左右高的茎。打顶后,按每亩追施尿素10kg,撒于植株附近,旱时浇水。“小暑”前后,进行第二次打顶,即在第一次打顶后长出的分枝高20cm时,将顶梢掐去,再留15cm高的茎。“立秋”前后,再将分枝顶梢掐去,促使多结花蕾。

  (2)追肥:第二次打顶后,按每亩施干大粪250~400kg或豆饼50~80kg,捣细撒于根旁,然后锄地,同时将行间的土培到根茎上,形成1O~15cm高的垅,培土后向沟内浇水。“秋分”前后孕蕾时,每亩再追施尿素10~15kg。旱时浇水,促使开花整齐,提高产量。雨季注意排涝,地内不可积水,否则易烂根。“人伏”以后,锄地要离植株根部稍远,以免伤根。秋季植株封垅后,不便锄地,有草就拔,保持地内清洁。

  (3)防治病虫害

  1)叶枯病:又名斑枯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多雨时尤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周围有一淡褐色圈。后期病斑表面散生小黑点,病斑扩大后,叶片逐渐干枯。

  防治方法:收获菊花后,将地内残枝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栽种时选健壮无病种株;前期控制水分,雨季注意排涝;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2)菊花霜霉病:危害叶片和嫩茎,春秋两季均能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地块种植;将移栽小苗用40%乙膦铝250~300倍液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春季发病时,喷洒40%乙膦铝2503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次;秋季发病时,喷洒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续3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不少于21天。

  3)菊花褐斑病:危害叶片。初期病斑呈圆形,黄色至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褐色至灰黑色,并生有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但并不脱落。

  防冶方法: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后,及时喷洒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在采收菊花后,割除地上部分,集中残株病叶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

  4)黄萎病:在土壤水分较多,气温在20℃时最易发生本病。植株受害初期,叶脉组织逐渐褪色,随后变成褐色大斑。有时,一株上只有一侧表现病态,受害植株轻者矮小,不开花,重者萎黄枯死。

  防治方法:要注意排水,若发现病株,可连根拔除烧毁;发病前或初期,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5)菊天牛:又名蛀心虫。体长约12mm,黑色,幼虫黄色。成虫在5月间出现,咬食茎顶嫩梢,并产卵于茎中,致使嫩梢萎蔫下垂枯死,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茎的髓部,向下蛀食直到根部。被蛀食茎干,常易折裂,从而造成减产。防治方法:在发现植株断尖后,应自断尖处向下去掉一节烧毁,以防蔓延。也可在早晨露水未干、成虫尚未飞跃活动时,进行人工捕捉;还可用辛硫磷50%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喷药1次,每季作物最多只能使用二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不少于5天。

  6)红蜘蛛、蚜虫:以蚜虫为害最为严重。防治方法:可喷洒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

  7)蛴螬、地老虎:发生地老虎时,撒施敌百虫毒饵药杀。发生蛴螬时也可以追肥时拌入少量毒谷(毒饵)进行诱杀。

  8)钻心虫:6~8月常有钻心虫为害,也可喷洒90%敌百虫800倍液。

  4.选育良种

  选留种秧。注意淘汰黄花种。因黄色菊花产量低,质量次。霜前在白花种内,选择株壮、花多、花大、花瓣层数多的植株,作好标记,第二年作为选育良种进行扦插繁殖或收割时留茬高一点,随后移栽到育苗地,留作翌年种苗。封冻前浇水盖粪,作好越冬管理,翌年作种秧。

中药材白术栽培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二篇

1.7白术A B

【概述】

别名:于术、生晒术、冬术、浙术、种术等。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10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经干燥人药。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水肿、泄泻、表虚自汗等症。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浙江磐安等县,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佳,故有浙术之称。江苏、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亦有大量栽培。

【植物形态】

白术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cm。根茎肥厚,略呈拳状,有不规则瘤状突起,亦有中央稍细长如哑铃状,根茎主轴延伸如马蹄状,长约5~8cm,直径约2~5cm,外皮灰褐色。

白术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表面有不明显的纵浅槽。叶互生;茎下部叶有长叶柄,茎上部叶由叶片基部渐狭下延成柄状;叶片3深裂或不分裂,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通常偏斜形,边缘有刺状齿;网状脉,叶脉显著隆起。头状花序生于枝端;总苞钟状,苞片膜质,总苞基部有一轮羽状深裂的叶状苞片;花多数,着生于平坦的花托上,均为管状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向外反卷或展开;雄蕊5枚,聚药;雌蕊1枚,子房下位,表面密被绒毛,上端生有一轮羽状冠毛,花柱细长,超出花药之外。

瘦果长椭圆形,稍扁,果皮黄白色,长8mm,直径约2.5mm,顶端有脱落冠毛残留的圆形痕迹,中央有一褐色凸起状的花柱残基。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温和气候,较耐寒,在北京以南地区能自然越冬。

白术怕高温高湿。植株生长在30℃以下时,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气温达30℃以上,生长抑制。地下根茎生长以26~28℃为最适宜。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是15~30℃。白术种子发芽需要较多水分,一般吸水量达种子重量的3~4倍,才能萌动发芽。水分太少或太多,均不利于发芽。隔年种子一般不再发芽。千粒重25~37.5g。发芽率大约70%。

白术栽培对土壤及水分要求均不严格,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最佳。对前茬要求严格,前茬不宜是玄参、花生、白菜、油菜、烟草等地,否则病害非常严重。而以禾本科作前茬为好。忌连作。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1)育苗地:

选用冬闲田,前茬收获后立即冬耕,使土壤经冬风化。翌春播种前要施基肥,可用人粪尿每亩1000kg,过磷酸钙10~15kg,或圈肥2000kg,施后耕耙作畦,畦宽0.9~1m的平畦或高垅,垅距不宜太大,否则浇水润不透,长宽随意,四周设排水沟。山区坡地的畦向要与坡向垂直,以免水土流失。

(2)移栽地:

移栽前首先施足基肥,每亩施粪肥4000~5000kg,饼肥50~10Okg,过磷酸钙25kg,将撒匀的肥料耕翻入土,再作成宽1.3m左右、长随意的畦,四周排水沟要深。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1)播种育苗:

播种期为“清明”后,播种前将种子放人25~30℃温水中浸种24小时,促使种子吸足水萌动,待胚根露白点时即可播种。播种方法可撒播或宽幅条播。撒播将种子稀疏撒于畦面,使种子间距离保持2~3cm左右,再撒以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宽幅条播是在畦上按幅距20~30cm开幅宽15cm、深2~5cm的浅沟,沟底要平,将种子撒播在沟内,方法同撒播。播种后的畦面,应盖一层湿草,3~10天即可出苗。

北方因常春季干旱,故播种期可提前到“惊蛰”至“春分”更好。在南方,一般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均可播种。播种量一般为每亩4~5kg。

(2)苗期管理:

出苗后按时除草和间苗,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用人畜粪尿约每亩1000kg。在6月下旬及8月下旬进行二次追肥。第二次追肥前应先摘除花蕾。

(3)收获术苗:

11月下旬当白术苗枯黄时,将其挖出,剔除伤、病株,剪去茎秆和须根,立即移栽。如不能即栽,需贮存,可将剪好的苗稍摊晾3~5天,表皮发白后,用泥砂埋在防冻防过热处储藏。

储藏方法各地不同,南方大量术栽的贮藏可用砂藏层积法。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室内泥地上,四周用砖围成长方形,长度不限,宽度以操作方便为宜,先在地上铺5cm厚的砂或细土,上放术栽15cm,再放一层砂,砂上再放一层术栽,如此间隔堆成50cm高度,最后上面盖6cm厚的砂或细土即可。并在堆上每隔1~1.5m竖一束秸秆或草束,以利散热透气,防止霉烂。砂土要干湿适中。

[1] [2] 下一页

中药分析的新技术和方法
中药材,技术 第三篇

中药分析的新技术和方法

马海波,李强※,雷海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摘要】中药分析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随着相关科学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中药分析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文献和资料的归纳和终结,综述和评价了在中药分析领域中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固相萃取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法等.这些技术在探究中药作用机制、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测临床用药、新药研究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这些技术的应用,g-flg加速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更好的为医药工作者服务。

【关键词】中药:中药分析;新技术和方法

中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和拥有国际领先地位的药物研究领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强,仅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5%,关键原因何在?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程翼宇教授说,中药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同生产批次和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产品在物质组成上常常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中药产品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中药疗效,给中药声誉造成不良后果,使中成药至今无法堂堂正正地冲出国门。程翼宇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建立能得到国际认同的质量检测和保障体系是关键。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药分析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十分活跃,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重点对近几年来中比较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医药工作者以后工作和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中药分析:中药分析是中药质量检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般分析程序可分为:取样、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样品测定三大步骤。

1取样

进行中药分析工作的前提和首要工作就是取样。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最后样品的检测结果,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取样应按照药典相关要求进行,取样量一般为检测量的3倍。取样的原则是均匀合理,取样要有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所取样品应有相关取样记录,并按照规定进行留样。所取样品应按照各项目检测要求进行预处理后,用“四分法”取所326

需用量进行检测。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中药来源复杂,形态各异,剂型多样,合理制备供试品溶液,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检测工作中,应根据待测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中药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制剂类型来决定合理的提取、分离、净化方法。

2.1中药中样品的主要提取方式:冷浸法、连续回流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2.2中药样品的预处理:对于中药,一般经上法1提取后的提取液,需要经过预处理,进行净化、分离,除去杂质的干扰后才能进行测定。常用的净化分离方法有:液一液萃取法、沉淀法、蒸馏法、色谱法。

3样品测定

3.1定性鉴别:主要检测中药及其制剂中某些成分真伪以及有无。

3.2检查:主要是对中药中的污染型杂质(异物、灰分、酸灰、重金属、农残、微生物等)、特殊类型杂质(如大黄中要检查土大黄苷等)以及剂型要求检查项目(PH值、崩解度、相对密度等)进行检测。

3.3含量测定:对中药的内在质量进行控制,以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或特征性成分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评价产品质量的优劣。

新技术方法:近些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整个中药分析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层出不穷,推动了整个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其现代化的进程.综合近年来中药分析的新进展,在此将其新技术和方法归纳:

l薄层色谱法(TLC)是较早应用于中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料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色谱结果直观、显色方法可选性大,兼具分离鉴定双重功能,还可作为HPLC选择色谱体系,预测分离的先导技术。而涉及的设备价格低廉,故应用较为广泛。但TLC亦有其缺陷,其色谱结果易受铺板质量、点样技术、展开剂配制、层析环境中展开剂的饱和度、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于重复;显色又受均匀性、灵敏度、稳定性等影响,这均使测定结果偏差较大‘11。最近几年围绕着测定过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薄层色谱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扩大了TLC技术在中药药物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1薄层色谱新技术及原理

1.1.1(HPTLC)HPTLC的薄板是由较细颗粒的吸附剂用喷雾法制成的。点样采用新的装置,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完成,在同一块板上点样数增加。展开方式除了同普通TLC一样的直线展开外,还可采用圆心式展开和向心式展开。由于改进了点样技术,板技术,提高了检测327

灵敏度,HPTLC的分离能力大大提高,比普通TLC提高3倍。同时又保存了TLC在敞开式床上进行分离的优点,可逐步展开,同步检测,并不存在中毒问题。用HPTLC不仅可以定性,还可用于定量分析。对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抗菌素发酵成分分析,药物制剂分析及植物药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有独特的优势。

1.1.2假相薄层色谱假相TIC所使用的流动相不是有机溶剂,而是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及环糊精的水溶液,固定剂一般为聚酰胺薄膜。其中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溶剂组成的束胶溶液,以其选择性溶解力,梯度洗脱光学检测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流动相的简单、无毒、不燃烧、价格低廉、处理方便,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兴趣。假相TLC能使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及芳烃异构体得到较好的分离,还可用于药物中微量杂质的限量检查及体内药物分析。1.3反相薄层色谱(RPTLC)在薄层色谱中,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就形成反相TLC,一般反相TLC的固定相是化学键合相,虽然制备稍复杂,但其斑点扩散小,广泛用于多种药品的分离,特别适合于组分复杂的混合物的分离。化学键合相硅胶的硅烷化程度也可为分离提供选择性。可根据样品性质选择适当同定相材料,实现最佳分离效果。RPTCL主要用于极性成分复杂的样品,又可用来考察摸索HPLC的分离条件‘2’

1.2薄层色谱法在中药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2.1HPTLC在中药药物分析中的应用HPTLC常用于分析测定生物碱、黄酮类物质。HPTLC法对这类物质的分离效果更好,且扩大了物质分析的空间。最近几年,HFTLC法用于中药药物的分析报导数量大大增加。

1.2.2假相薄层色谱法在中药药物分析的应用,以聚酰胺为固定剂,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溶液为流动相的假相薄层色谱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中药药物的分离鉴定

1.2.3RPTCL法在中药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对于含有极性成分的中药的分析鉴定,RPTCL法无疑具有相当的优势。

1.3薄层色谱新技术应用前景

传统TLC技术由于精密度和重现性均较差,曾一度被其他快速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所取代,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薄层在色谱板、点样技术、展开技术方面的发展,薄层色谱的规范化和仪器化程度大大提高。加之直观、经济、简便的特点,将在中药多样品的分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2.1中药指纹图谱鉴别是借用了法医学的指纹鉴定概念,指的是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信息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进行表征并加以描述。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气体、挥发性328

和半挥发性液体以及能够产生足够蒸汽压的固体,或者沸点在500"C以下、相对分子质量400以下的物质。在中药质量控制中主要用于挥发油、极性较小的成分或衍生化后可挥发性成分(如脂肪酸的酯)。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好、分析速度快,定量分析的精密度优于1%,主要不足是分析范围只限于低沸点成分。

2.2GC及GC.MS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及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GC及GC指纹图谱在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分析及质量评价中应用广泛,如魏刚【31对醒神滴鼻液、脑醒滴鼻液、脑醒注射液等复方进行鉴别研究,认为G-C-MS指纹图谱中特征成分的相对含量保持稳定,更能有效的控制制剂产品质量。魏刚、符红等嗍用GC.MS法建立了广藿香挥发油的指纹特征图谱,其中11个主要成分的出峰先后顺序及相对含量极具特征,可作为其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的依据。

3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鳓分析技术是--F]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无破坏无污染等特点。红外光谱测定的是物质中分子的吸收光谱,不同的物质会有其特征指纹的特性,利用红外指纹图谱技术对中成药进行质量鉴定与分析,借助计算机和模式识别等技术,以综合的、宏观的、非线性的分析理念和质量控制模式。来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

3.1红外指纹图谱的应用

近两年来红外光谱在中药质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突破了检测样品有损、存在大量废弃物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无损、环保的新型检测体系。常规的制药分析样品前处理繁琐,分析周期较长,使用有毒有害试剂较多,常产生大量废气、废液;相比之下红外光谱分析有如下鲜明的技术特点:分析速度快,多种成分同时分析,无污染分析,样品不需特别的预处理,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无损伤分析,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红外光谱技术已在中药材鉴定、中药材炮制、中药注射剂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分述如下。

3.1.1常用中药材的深入研究红外光谱对常用中药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通过谱图的差异来做出简单辨别:而出现两个新的应用研究方向:一种是在谱图计算机辅助解析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挖掘谱图数据信息;另_种是为了增大样品差异性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例如王凤岭等‘51利用红外三级鉴定法区别栽培和野生丹参,徐海星等【61使用不同溶剂对原药材进行提取处理,采用红范雪芳,等.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外光谱图谱鉴别法对提取物进行分析。红外光谱技术应用新进展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应用了不同的溶酶进行试验,对药材进行提取处理,增大了样品差异性,提高了谱图差异化,更有利于差异性小的药材329

辨识,另一方面谱图计算机辅助解析通过量化峰高比、主成分分析、谱图半定量分析、相关二维、神经网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挖掘了更多的谱图数据信息。

3.1.2地方民族药的鉴别

由于地方民族药还停留在外观形状经验鉴别水平,相应色谱含量分析较少。因此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迅速被彝、藏、蒙等少数民族医药所接受,并且在地域性药物鉴别、基原调查、珍稀药材保护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杨群等川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反射红外光谱法对鸡根、大红袍两种彝药药材进行了快速无损的红外光谱测定;关听璐等‘8l采用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藏药翼首草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红外光谱,并比较了它们的红外光谱差别;与此同时,红外光谱也将成为地方民族医药核心质控技术。

3.1.3中药材炮制

红外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炮制品的鉴别是可行

的,特别是二维相关的使用,使炮制过程不再成为不可控的过程;且红外光谱法样品制备简单,仪器设备普及性强,在中药饮片的快速鉴别与过程监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鲍红娟等[91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研究河南道地药材怀菊花及其炮制品,找出怀菊花、炒菊花和菊花炭的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的“指纹”特征。

3.1.4中药注射剂

红外光谱在重要注射剂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王晶等‘101将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中药注射剂鉴别;潘艳丽【111研究黄金菊粉针(金莲花、野菊花、金银花)药效组分的红外指纹表征。

4固相微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样品分析新技术,具有诸多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项新型的无溶剂化样品前处理技术。sPME以带有特殊涂层石英纤维作为同相提取器将其浸入样品溶液或顶空提取,然后直接进行GC,HPLC分析。sPME由Pawliszyn[1211989年首次报道,近lO年来SPME技术已成功的应用于气体,液体及固体样品的前处理。

展望:在天然产物分析中,仪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分析学科的前进,但样品制备技术却远远落后于仪器与电脑技术的发展,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之一。固相微萃取技术出现后,由于其制备操作简单、快速实用等优点,而迅速发展。SPME现已成功的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分析制备。330

中医药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四篇

1.麻黄,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是C.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散寒邪

2.内伤咳嗽,气逆作咳,咳则胸胁引痛,脉弦治应C.清肺平肝 23.生姜性温归胃经,有止呕之功,善治A.胃寒呕吐

3.午时茶适用于C.感冒风寒,内伤积食 28.下述何药善于清热燥湿、清泻心胃二经热邪B.黄连

5.药物炮制的最终目的是D.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 24.暑湿型感冒的舌苔脉象为C.舌苔黄腻,脉濡数

6.含哪类成分的药物在炮制处理过程中宜"忌铁器"B.鞣质 22.能诊断为胃气虚的主症为C.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

7.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无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E.肺阴虚

8.芳香性药物入汤剂宜B.后下 9.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制药专著是D.《雷公炮炙论》

10.含哪类成分的药物在加水处理时宜"抢水洗"C.挥发油 11.下列何药主治肺痈A.鱼腥草

12.牛黄的功效A.清热解毒B.息风止痉C.清心豁痰D.开窍醒神 16.解表法的适用范围为D.外感表证

13.风寒型感冒的诊断要点为C.恶寒不发热或微热 25.铁纱吸附药材的提取物后制得的外用剂型称做D.熨剂

14.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可治中风头痛,下达血海可治痛经闭经,中开郁结可治胸痹胁痛的药为E.川芎

18.男,22岁,腹痛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A.肠道湿热证

19.男,44岁,大便溏泄日久不愈,伴有纳呆腹胀,肢体倦怠,形体消瘦,少气懒言,而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应属C.脾气下陷证 20.能鉴别出胃肠寒滞的见症为B.恶心呕吐 21.能鉴别胃阴虚的见症为E.饥不欲食

26.胃阴虚的病因为E.过用温燥药物 30.防风的功效A.胜湿止痛C.祛风解表D.排砷毒E.炒炭止泻

31.下述哪项不是甘遂的主治病症A.痰饮积聚B.肺热喘咳C.水肿胀满D.痰迷癫痫E.疮痈肿毒

33.下述哪种炮制方法不属于火制法A.煮 35.瘀阻脑络的头痛特点为D.刺痛

36.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因干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E.肺阴虚

37.治风热型感冒的代表中成药为B.银翘解毒片 42.太阳伤寒,颠顶头痛,如蒙如裹,宜首选何药治疗C.蒿本

中药材,技术

43.柴胡的功效C.疏散风热,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54.驱虫药的服用时间是C.空腹时服

45.长夏季节,饮食不洁,遂见腹痛,腹泻,日十余次,呕恶不欲食,发热,微恶寒,脉数,治疗宜选用A.葛根配黄芩、黄连

47.下列哪项不是甘遂的主治病症A.水肿胀满B.肺热喘咳C.痰饮积聚D.痰迷癫痫E.疮痈肿毒 51.钩藤入汤剂时应B.后下

48.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宜选中成药为D.防风通圣丸

49.常研末冲服、入丸散剂,可作为丸剂的外衣,有防腐作用,内服不易过量,也不可持续服用的药是B.朱砂

50.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亦可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g的药是E.羚羊角 52.苏合香的煎药方法是E.入丸散

53.冰片入丸散剂的一般用量是C.0.03~0.1g 56.贝壳、甲壳、化石等类药物人汤剂宜A.先煎

55.某些药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煎煮者为避免其浮散而不便饮服,宜C.包布煎

57.功能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可治风头痛,下达血海可治痛经闭经,中开郁结可治胸痹胁痛的药是E.川芎

58.粉碎药物时应注意B.粉碎过程中及时筛去细粉 60.不属于水溶性软膏基质的是E.凡士林

59.滴丸制备的工艺流程一般为A.药材提取物+基质→熔融混合物→滴制→冷凝→洗涤→干燥→滴丸成品

63.大黄的软化方法为D.润法 65.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证属C.肺气虚

66.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E.肺阴虚

67.不属肺阴虚症原因的是A.燥热伤肺B.痨虫蚀肺C.久咳不愈D.汗出伤津,阴津耗泄E.外感风热人里

68.治风湿头痛宜用B.羌活胜湿汤 76.能诊断为胃气虚的主症是C.胃脘隐痛或痞胀胺之觉舒

69.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咽红肿痛,苔薄黄,脉浮数应选C.银翘散

70.内伤咳嗽,气逆作咳,咳则胸胁隐痛,脉弦治应C.清肺疏肝 71.治脾胃虚寒的胃痛宜用B.黄芪建中汤

73.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为B.健脾止泻中药材,技术

74.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口唇鼻咽干燥,便干溲少,此属C.燥气伤肺 78.大便泻下臭如败卵见于A.肠道湿热证

75.某男,46岁,大便溏泄日久不愈,伴有纳呆腹胀,肢体倦怠,形体消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应属C.脾气下陷症

79.某男20岁,腹痛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A.肠道湿热证

82.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的治疗大法是D.和解法 83.邪在肠胃里热积滞实证的治疗大法为C.攻下法

86.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气味秽臭,肛门灼热,舌苔黄腻宜选B.葛根芩连汤

87.命门火衰的五更泄泻宜选E.四神丸 88.午时茶适用于C.感冒风寒,内伤积食

89.银翘解毒片适用于 B.风热感冒,头痛,咽喉疼痛 90.可增强药物活血与祛瘀功效炮制方法是B.酒炙

91.为增强药物润肺止咳的作用,宜采用的炮制方法是A.蜜炙 92.可增强药物补肾功效的炮制方法是E.盐水炙

93.可增强药物补中益气功效的炮制方法是A.蜜炙 94.可增强药物疏肝止痛功效的炮制方法是C.醋炙

95.一般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D.1/4 96.一般6岁以上的儿童,一般用成人量的B.1/2

97.宜包煎的药物有A.蒲黄 98.宜后下的药物有C.薄荷 99.宜另煎的药物有D.人参 100.宜烊化的药物有E.阿胶 102.下列哪些中成药治疗风热型感冒C.银翘解毒片D.羚羊感冒片E.桑菊感冒片

103.针刺治疗口眼歪斜的常用穴位为A.颊车B.地仓C.合谷E.太冲

104.中医治病包括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

105.具体治法中属于祛邪的有A.发汗C.攻下E.消导

106.属于正治法的有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E.实则泻之

107.老年慎用攻下,小儿慎用峻剂和补剂,用药考虑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季节属于A.因人制宜C.因时制宜

108.肺痨突然大咯血,应首先止血,然后治肺痨,体现了A.急则治标B.缓则治标

109.风寒感冒的主要治法有A.宣肺散热D.辛温解表

110.治疗风寒咳嗽的主方有A.三拗汤C.麻黄汤

111.治痰浊壅肺喘证应首选A.二陈汤B.三子养亲汤

112.治半身不遂上肢常选的主穴有A.合谷B.外关C.曲池D.肩髃

113.治半身不遂下肢常选的主穴有A.环跳B.阳陵泉C.足三里D.承山E.太冲

114.治口角歪邪常选的主穴有A.地仓B.颊车C.合谷D.内庭E.太冲

115.防风通圣丸的功效有C.疏风解表D.泻热通便116.藿香正气丸的功效有A.祛暑解表B.化湿和中

117.关于药物用量叙述正确的是A.主药用量可较大B.体弱病人不宜用较大剂量C.质轻的药用量宜轻D.质重的药用量宜重E.峻补药用量不宜重 118.宜包煎的药物有A.车前子B.旋覆花C.灶心土 119.宜后下的药物有A.薄荷B.砂仁C.钩藤

中药材种植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五篇

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技术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发芽势、预防病虫为害,必须挑选当年新产种子,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1)精选和晒种。对纯度低、杂质多的种子应进行精选,保证种子纯净饱满,减少病、虫、草害。播种前1~2天晒种,也能促进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活力。

(2)浸种催芽、机械损伤、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能打破种子休眠,增加种皮透性,促进种子吸水,早发芽。

(3)消毒。能预防病虫为害。用25%或50%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2%~l%,或用药液浸泡,蘸无性繁殖材料.

耕作整地技术

中药材的根系,50%分布在5~20厘米的耕层,30%分布在20~50厘米土层,深耕具有增产作用。但深耕因品种而不同,黄芪、甘草、牛膝等深根类,应深耕30厘米以上。贝母、知母、半夏等根系浅,耕深15厘米左右。其他品种耕深20厘米左右。适当翻耕,在不耽误种植的前提下,最好把土晒白,整平耙细,使地平、土暄、上松下实。结合整地,用石灰或菌毒清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公斤,拌细砂或细土375公斤~

450公斤,将药土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打除草剂除草,防止草害,要施足底肥,多施腐熟农家肥、复合肥及生物有机肥。

种子种苗的采种繁育技术

中药材的繁殖方法,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用种子播种,繁殖系数高,是主要的繁殖方法,如黄芪、黄芩、望江南、红花、紫苏、薏苡、白芷、柴胡、防风及十字花科、苋科的多种药材。无性繁殖利用茎、叶、芽、根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是母体阶段发育的延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可提早开花结实,而且发芽率达95%以上。中药材大约有35%采用无性繁殖,如采用鳞茎繁殖的有贝母、百合;球茎繁殖的有藏红花;根状茎繁殖有款冬、薄荷;块茎、块根繁殖有半夏、地黄;分根繁殖有芍药、玄参等。它们的栽种期,一般在休眠期或幼芽开始生长前。此外,还可以采用枝条作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在休眠期栽种容易操作,且栽后遇到适宜温湿度就能及时生根发芽,出苗茁壮。而生根发芽以后再栽,容易碰伤根和芽,操作不便,出苗弱,加上晚栽,生长期短,产量也不高。一般无性繁殖比用种子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生长年限短,并能保持母本优良种性,如银杏用种子繁殖约20年才能结果,如用良种嫁接后,5年左右即可结果,山茱萸种子繁殖需10年左右结果,采用嫁接,一般3~5年可开花结果,同时果大产量高。建议初学种药者尽量采用种苗种植,以免因种子不发芽造成经济损失。在自然条件下,有的中药材只能进行有性繁殖,如人参、西洋参、桔梗、白芥子、决明子等,而有的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如蕃红花、川芎等。还有一部分中药材既能进行有性繁殖,又能进行无性繁殖,如地黄、玄参、牡丹、芍药、甘草、知母、贝母等。

1、播种量 应根据播种方式、种植密度、千粒重、发芽率、土壤条件等灵活掌握。

2、播种期 多数中药材宜春播或秋播。一年生、耐寒性差的,如薏苡、紫苏、决明子、红花、荆芥宜春播。在北方,多年生草本如甘草、黄芪、桔梗、黄芩等适宜春播,也可夏播。

3、播种方式 有条播、撒播、穴播等,生产上多为条播,其优点是覆土深度一致,出苗整齐,通透性好,也便于田间作业。硬粒种子可以机播,节省人工,播种质量好。

4、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决定播种的成败,多数中药材种子细小,芽拱土能力弱,宜浅播。一般原则: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5倍,约为1~2厘米,播后一定要压实,并浇出苗水。

生产基地的选择技术

土壤条件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多数中药材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力高,酸碱度为中性的土壤中。根和根茎类药材,适宜沙壤土种植,黄芪和甘草等根系深的,还要求深耕地,但如果土质不适宜,即便深耕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影响商品质量。选地还应注意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如砷、汞、铅、铜的含量,参照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不能超标。忌选盐碱、低洼、易涝地块。

1、尽量避免选用高产农田,这不仅是要降低土地成本,更主要的是这些田地的农药等污染可能较严重,不宜绿色药材的种植。

2、如不是种植木本药材,就不要选择坡度大的山地,国家严令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进行除林木以外的种植业。多数中药材也只有在15度以下的土地上才能较好地生长。

3、要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地方,如生荒地和多年未耕作的撂荒地,避开工业“三废”,避开公路主干道。土层宜深厚,排水要良好。因为多数药材喜欢这样的土壤。除少数品种外,粘性太重、过于偏酸偏碱的地不宜选用。

4、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这一类土地资源较多。如安徽的繁昌一带就有成片的荒岗地,有数十万亩。坡度很小,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长年无人耕作,基本上没有污染,可谓建设大型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理想场所。

5、根和根茎类药材,适宜选择土质深厚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性壤土或壤土种植;

6、花、草、叶类药材,宜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湿润土地种植;

7、果实、种子类药材,适宜选择庭院、山坡地种植。

肥力高的土壤是稳产、高产的基础,所以通过兴修水利,深翻细作,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促进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质质地分沙质土:保水能力差,容易受旱,施肥需少量、多次。

粘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差,湿时粘性重,不易耕作,平时结块易龟裂,不利于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壤质土:介于粘质土与沙质土之间,土质疏松,透气性能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易耕作,适于大多数药材生长。土壤的酸碱度:中药材对土壤的酸碱度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过了适应范围就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多数中药材适宜在中性、弱碱性的土壤中生长。土壤酸碱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逐渐转变。

中药材种植要看土壤,土壤分几种,如纯沙、半沙土、黄土、东北黑土、粘土等。

纯沙土,如果没有水种啥都不好,热情的沙漠如果有点水,还是可以发展的,如新疆的甘草。

沙土,含沙性土壤,河滩、季节河的河床,能种庄稼的话,就可以种中药材了,以根类药材品种为主,如桔梗、防风、射干、知母、黄芩、黄芪、板蓝根等,很多品种都喜欢含沙性土壤,利于根部生长,多施肥,产量高。中药材,技术

黄土,一般品种都可,根类、花叶子类都可种,北方多黄土,有水利条件最好。

东北黑土地,是多年的腐殖质土壤,野生就有很多中药材品种,如桔梗、黄芪、关防风、柴胡、黄芩、远志等,尽可选定好行情品种发展。

粘土,不利于根部生长,根部入药品种不种为好,可选药用地上部分的品种,以植株、花朵、叶子、果实入药的品种就可,如紫苏、蒲公英、红花、金银花、枸杞、藿香、巨麦、地丁等。

具体的土壤分析验证,也可直接带土样来,挖取地面下5-10厘米的土壤,有一捧就可。我们为你免费化验。

施肥技术

中药材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大,不同种类喜肥的规律也不同,施肥的总原则是:1~2年生全草类药材,苗期应多施氮肥,促茎叶生长,种子果实类药材施磷、钾肥;多年生及根和地下茎类药材,整地时要施足有机肥;生长期需追三次肥,第一次在春季萌发后,第二次在花芽分化期,第三次在花后果前,冬季进入休眠前还要重施越冬肥。

适当深耕土壤中的矿物质所含药用植物需要的养分多为不溶解的形态,必须通过适当翻耕、晒土,加速风化,才能把营养元素释放出来,为药用植物所吸收。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使土壤肥沃、疏松、保墒,特别是施用纤维多的粗肥,可防止土壤板结和盐渍化。

配方施肥通过土壤肥力测试,氮、磷、钾合理配方,同时注意科学补施锌、钼、硼、钙、硒等微量元素。

叶面喷施在配方施肥的同时,提倡叶面喷肥,既不易使土壤盐渍、酸化,又能追施养分提升土壤肥力。

科学栽种,因土制宜,合理轮作、间作、套种,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永葆青春”。

合理排灌晒田后灌水,有机态氮易被分解,铵氮明显增加。而旱地渍水呈涝害,缺水则土壤中的养分也难于被药用植物吸收。只有合理排灌,才能发挥土壤肥力。

搞好中耕,中耕能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加强,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与转化,增加土壤肥力。所以,中耕必不可少。

秸杆还田,将秸杆和农作物茎叶斩短切碎撒抛在土壤地表,然后,深翻埋入土壤中,使之腐烂分解转化而释放有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养土保墒,免深耕以养土保墒,同时通过炼土即日晒雨淋,使土壤表层盐分溶解至深层;采用膜下滴灌,防止土壤板结。

结合改良对潜育化田地要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水旱轮作等进行改造;对酸性土壤可施石灰来中和,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转化,促使肥力提升。

(1)砂质土壤:要重视有机肥如厩肥、堆肥、绿肥、土杂肥等,掺加粘土,增厚土层,增强其保水保服能力。追肥应少量多次施用,避免一次使用过多且流失。

(2)粘质土壤:应多施有机肥,结合加沙子,施炉灰渣类,以疏松土壤,创造透水通气条件,并将速效性肥料作种肥和早期追肥,以利提苗发棵。

(3)两合土壤:此类土壤兼有沙土、粘土的优点,是多数中药材栽培最理想的土壤,施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根据栽培品种的各生长阶段需求合理地施用。

可选用的肥料种类及施用注意事项:

1、有机肥料:又称农家肥料,如堆肥、饼肥、绿肥等,其来源丰富广泛,含有大量氮、磷、钾及其他多种营养元素,长期施用能增进土壤的团粒结构,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及通气性,具有迟效、速效和肥效长的多方面结合而发挥作用的特点,对多年生及根和地下茎类中草药如山药、细辛、人参、桔梗等施用效果较好。现将几种有机肥料的使用分别介绍如下:

①饼肥。饼肥对中药的品质有较好的作用,腐熟的饼肥可适当多用。一般高氮油饼不含有毒物质,作为肥料只要需粉碎就能施用。含氮量低的油饼常含有皂素或其他有毒物质,做肥料时需先经发酵,清除毒素。含毒素的油饼有菜籽饼、茶子饼、桐子饼、蓖麻子饼、柏子饼、苍耳子饼、花椒干饼和椿树子饼等。 ②人、畜粪尿。人、畜粪尿必须要经过贮存、腐熟后才适宜施用。严禁在中药植株上浇不腐熟的人、畜粪尿。原因有三:一是新鲜人、畜粪尿含多种病菌病毒;二是新鲜人、畜粪尿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且不易被土壤所保蓄;三是新鲜人、畜粪尿所含盐分和养分浓度过高,会使土壤养分分布不匀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绿肥。我国肥源丰富,目前已栽培利用和可供栽培利用的绿肥植物就有200余种,是中药材GAP种植中有待开发利用的重要天然肥源。在我国南方各省主要利用冬闲田栽培紫云英、金花菜、箭舌豌豆、肥田萝卜以及蚕豆、豌豆和油菜等作为来年主要作物的肥源,而北方各省区以一年生绿肥居多,种类有箭舌豌豆、草木犀、绿豆等。

④秆肥。是重要有机肥源之一,作物秸秆含有相当数量的为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适宜条件下通过土壤微生物或牲畜消化的作用,可使营养元素返回土壤,被作物所吸收利用,称作秸秆还田。秸杆还田可采取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牲畜粪尿)、直接翻压还田、覆盖还田等多种形式。操作时秸秆要直接翻入土中,注意与土壤充分混合,不要产生根系架空现象,并加入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也可用一些氮素化肥,调节还田后的碳氮比为20:1.

⑤微生物肥料。是用特定微生物菌种培养生产的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减小中药材硝酸盐含量,改善中药材品质有明显效果,可用于拌种、做基肥或追肥时使用。

⑥叶面(根外)肥料是喷施于植物叶片并能被其吸收利用的肥料,可含少量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是由天然有机物提取液或接种有益菌类的发酵液配加维生素、藻类、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制成,也有一些是微量元素肥料。可施用1次或多次,但最后一次须在收获前20天喷施。

⑦其他肥料。如锯末、刨花、木材废弃物、不含防腐剂的鱼渣、骨粉、骨胶废渣、家禽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城市生活垃圾等。使用前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达对标准后才能使用,而且每年每公顷农田限制用量黏性土壤不超过45吨,沙性土壤不超过30吨。

2.无机肥料:又称化学肥料,如尿素、过磷酸钙、氨水等。这类肥料仅含一种或两种无机肥效成分,有效养分高,肥效快,但易造成土壤板结,有些肥料还

对植物和土壤有选择性。全草类、叶类、果实种子类、花类中草药植物,可适当施用化肥,但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3.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酸、硫酸锌、硫酸铜等,多用来浸种成根外施肥。使用此类肥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和用量,在确保肥效和药效的情况下,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将肥料与农药混合喷施。

追肥以速效肥料为主,且在非雨天施用为好。为了及时而充分地满足中药材在生长发育进程中对养分的需要,必须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分期、分批施用。多年生中药材常于返青、分蘖、现蕾、开花等不同时期施用。以种子和果实为药的中药材,在蕾期和花期追肥为好;以根、根茎、鳞茎类为药的中药材,在地下部膨大期追肥可获高产。一年多次收获的中药材应在每次收获后及时追肥。追肥时应留意肥料的品种、浓度和用量,免得引起肥害。

栽种技术

1.土地准备:包括耕翻、整地、作畦等,翻地时要施基肥,尤其对根类药用植物更为重要,翻地后细碎土块,以防种子不能正常发芽,根据植物特性和当地气候特点,进行作畦,如南方种植根类药材多采用高畦,一般为30厘米左右,宽度以便于操作管理为准,一般以.5米为宜。周围主排水沟应为深40厘米,宽30厘米左右。土地一般整为龟背形,以便排灌。

2.播种期:植物特性各异,播种期很不一致。但通常以春、秋两季播种为多。一般耐寒性差,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没有休眠特性的木本植物宜春播,如薏苡、紫苏、荆芥、川黄柏等。耐寒性强,生长期长或种子需休眠的植物宜秋播,如北沙参、白芷、厚朴等。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同一种药用植物,在不同地区播种期也不一样,如红花在南方宜秋播,而在北方则多春播。每一种药用植物在某一地区都有适宜播种期,如当归、白芷在秋季播种过早,第二年易发生抽苔现象,造成根部不能药用,而播种过迟,则影响产量甚至发生冻害。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确定适宜播种期。

3.播种方法

a.有穴播、条播、撒播三种方法,在播种过程中要注意播种密度,覆土深度等。如大粒种子深播,小粒种子宜浅播,黏土宜浅,沙土宜深。

b.移栽:仲、黄柏、厚朴、菊花、白术、党参、黄连、射干等,采用先在苗床育苗,然后移栽于大田。育苗移栽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管理方便,便于培育壮苗。 c.种苗栽种:一般采用穴栽或抽行栽种。如白术采用穴栽,玉竹采用行栽一过倒排种法。

d.播种时间:以晴天和阴天为好。若土地干燥,应及时浇灌,以利出苗。

中药材种植实用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六篇

中药材种植实用技术

第一讲:杜仲及黄柏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

使学员掌握杜仲及黄柏栽培技术;提高学员的科学种植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杜仲及黄柏栽培技术

教学过程:

一、杜仲栽培技术

(一)栽培技术

1、采种:选择光皮类型20年生左右、发育正常、无病虫害的母树,当种子呈栗褐色或黄褐色具光泽时采收,晾干,用砂藏好待用。

2、播种育苗:冬播或春播。冬播,将鲜种浸泡2~3天捞出晾干即播。春播,先将种子混湿砂藏15~20天,待种胚露白时播种。发芽后注意间苗和管理,1年生苗高40~130cm。

3、扦插育苗:早春树木发芽前,选1年生健壮枝条扦插,成苗移栽。

4、栽植:春季进行。如果间作其他药材品种如菊花时,每亩植240株。如果不间种,每亩栽植400株。矮林作业还可加大密度。

(二)防治病虫害

1、立枯病:4月下旬~5月下旬发生,造成根际腐烂死亡。除加强田间管理、土壤消毒外,可用波尔多液或托布津、多菌灵喷洒,连续3~4次。

2、地老虎:危害根系数。可用人工捕捉和药剂诱杀。

二、黄柏栽培技术

(一)栽培技术

1、采种:10月中下旬果实变成紫黑色时采集。堆积半个月左右,将果皮捣碎,用水洗净,除去果肉和杂质,阴干。

2、育苗:春秋播均可。采用条播,播后及时浇水。苗高10cm时间苗,苗高20cm时按株距15~20cm定苗。适时中耕除草。

3、栽植:1年生苗高达60~100cm,即可移苗造林。关键技术,要选择肥沃深厚土壤栽植,并加强培管,促进成林。

(二)防治病虫害

1、锈病:在叶片上出现黄色突起的小疮斑,即孢子堆。多在5~7月间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兑水喷雾。

2、煤污病:主要在叶面和枝上出现蜜汁似的粘液,渐生黑色斑点,后形成一层煤烟状的厚霉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0.5:200倍波尔多液喷雾,每隔10天左右喷雾一次,连续2~3次。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

三、小结本讲(略)

第二讲:厚朴及银可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

使学员掌握厚朴及银可栽培技术;提高学员的科学种植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厚朴及银可栽培技术

教学过程:

一、厚朴栽培技术

(一)栽培要点

1、种子育苗:选15年生以上的健壮母树,当果皮微裂露出种子时采下,再选饱满种子作种。厚朴种皮坚实并含油脂,不易吸收水分,播前必须进行脱脂处理,即用冷水浸泡2~3天后与粗砂搓擦,再洗去油脂;或用30℃温水浸种3~4天,捞出催芽到种胚膨胀露白时播种。每亩播种量10~15kg,点播或条播。2年生苗高1m左右上山栽植。每亩圃地产苗1.5~2万株。

2、压条繁殖:选10年生左右的树,用近地面处1~2年生枝条,将枝条压到土中让其发芽生根。苗高30~35cm,即可移苗栽植。

3、栽植:春季进行。造林一般不施肥,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株旁开穴,施人粪尿、堆肥等,施肥后并在根际培土。移栽时如遇干旱,应抗旱保苗,确保成活。

(二)防治病害

1、根腐病:6~8月发生。幼苗根部发黑腐烂呈现水渍状。防治方法:可拔除病株,或在株旁撒些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或用50%的托布津1000~1500倍液浇根部。

2、枯叶病:叶片病斑呈现黑褐色,逐渐较大至全叶而枯死。防治方法:

中药材,技术

用波尔多液或65%的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二、银可栽培技术

(一)栽培技术

1、种子育苗:选生长健壮的母树为采种树,当种子变橙黄色时采种,也可利用落果收集。种子采回后放荫凉处晾干,不宜曝晒,以免失水影响发芽能力。4~5天后,种皮肉质充分腐烂,及时浸水洗净晾干。待骨质皮呈现白色,即可袋藏或混砂贮存,注意保持湿度,防止种仁变硬僵死。播种育苗,圃地应选在向阳干燥的地方,切忌低洼积水。冬播和春秋播均可。春播需混砂藏种,并进行催芽。每亩播种40~45kg。可以条播或点播。播后覆土4~5cm,压实,4月上旬即可发芽,1年生苗高25~40cm可移栽。

2、嫁接:3~4月进行,多采用皮下枝接。用2~3年生实生苗作砧木,选用优良结实单株的2~3年生嫩枝作接穗,成活率较高。

(二)抚育管理

栽植后要加强管理,林间可伴种其他药用植物或黄豆、绿肥等,以耕代抚。如不间作,则要除草施肥。适当进行修剪整形,以促进早开花结果。

(三)病虫害防治

1、蚕食叶片:防治方法:冬季刮卵摘蛹;发生期喷敌百虫500倍液。

2、黄腐病:7~8月干旱高温天气易发生。苗木基部出现褐斑,以致韧皮破碎裂开、腐烂、死亡。防治方法:夏季搭棚遮荫;抚育时不伤苗茎,以免伤口入菌;及时清除病苗,防止感染。

三、小结本讲(略)

第三讲:金银花及黄连栽培技术

教学目的:

使学员掌握金银花及黄连栽培技术;提高学员的科学种植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金银花及黄连栽培技术

教学过程:

一、金银花栽培技术

(一)育苗

育苗有扦插和播种育苗两种。这里只介绍扦插育苗,选择水源充足、灌溉方便之处,深翻土并耙细整平,用土杂肥作基肥。7~8月按行距20~25cm开沟,沟深约15cm,按株距2cm用竹扦打孔,把插穗插入孔内,浇透水。天气干旱时每隔2天浇水一次,也要以插后用农膜覆盖,半月左右,即能生根发芽。第二年春移栽定植。

(二)定植

1、选地整地: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向阳坡地或四边地。根据坡度大小,带垦按株行距挖鱼鳞坑。清除杂草杂物,打细土块,定点挖穴,施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农家杂肥作基肥,在基肥上盖一层薄土。

2、栽植:第一,直接扦插。于夏秋天阴雨季节选取生长壮实、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随剪随插。在准备好的种植地上,按行距1.5~1.6m、株距1.0~1.5m,挖深20~25cm、宽30~40cm的穴。每穴放插穗4~5根,填土压实,灌透水。插后土干时适当浇水。第二,移苗栽植。春秋季用培育的苗栽植。每穴1株,细土壅根,根系舒展,踏紧,浇足定根水。

(三)田间管理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材,技术 第七篇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目录

一、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

三、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四、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五、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

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

七、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中药材,技术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

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加工处理。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

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可采用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方法,以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纯化精制方法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性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

(二)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浓缩与干燥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干燥效果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定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并应以浓缩、干燥物的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四、制剂成型性研究

制剂成型性研究应在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稳定与半成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包括制剂处方设计与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两方面。

(一)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二)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

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五、中试研究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研究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制剂【制法】达到生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供质量标准、稳定性、药理与毒理、临床研究用样品应是经中试研究的成熟工艺制备的产品。

中试规模应为制剂处方量的10倍以上。中试过程中应考察工艺、设备及其性能的适应性,加强制备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考核,修订、完善适合生产的制备工艺。应提供至少三批中试生产数据,包括投料量、半成品量、质量指标、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率等。提供制剂通则要求的一般质量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结果。

六、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要求

制备工艺研究资料一般应包括:制剂处方、制法、工艺流程、工艺合理性研究、中试资料及参考文献等内容。工艺合理性研究应包括剂型选择、提取、分离与纯化、浓缩与干燥及成型工艺等。

研究资料的整理必须以原始实验结果和数据为基础。要求数据准确、图表清晰、结论合理。制备工艺流程图应直观简明地列出工艺条件及主要技术参数。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

质量标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标准中的各项内容都应做细致的考察及试验,各项试验数 据要求准确可靠,以保证药品质量的可控性和重现性。

一、中药材质量标准

(一)质量标准

包括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 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有关项目内容的技术要求如下:

1.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

按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制定。

2.来源

来源包括原植(动、矿)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上述的中药材(植、动、矿等)均应固定其产地。

(1)原植(动、矿)物需经有关单位鉴定,确定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学名;矿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

(2)药用部位是指植(动、矿)物经产地加工后可药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

(3)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系指能保证药材质量的最佳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3.性状

系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及气味 等的描述,除必须鲜用的按鲜品描述外,一般以完整的干药材为主;易破碎的药材还须描述破碎部分。描述要抓住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术语需规范,描述应确切。

4.鉴别

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组织切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或光谱鉴别及其它方法的鉴别。色谱鉴别应设对照品或对照药材。

5.检查

包括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有关的毒性成分及其它必要的检查项目。

6.浸出物测定

可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要求,结合用药习惯、药材质地及已知的化学成分类别等选定适宜的溶 剂,测定其浸出物量以控制质量。浸出物量的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制订,并以药材的干品计算。

7.含量测定

应建立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项目,操作步骤叙述应准确,术语和计量单位应规范。含量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 测数据制订。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可建立相应的图谱测定或生物测定等其它方法。

8.炮制

根据用药需要进行炮制的品种,应制订合理的加工炮制工艺,明确辅料用量和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9.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根据该药材研究结果制订。

10.有关质量标准的书写格式,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

(二)起草说明

目的在于说明制订质量标准中各个项目的理由,规定各项目指标的依据、技术条件和注意事项等,既要有理 论解释,又要有实践工作的总结及试验数据。具体要求如下:

1.名称、汉语拼音、拉丁名

阐明确定该名称的理由与依据。

2.来源

(1)有关该药材的原植(动、矿)物鉴定详细资料,以及原植(动)物的形态描述、生态环境、生长特性、 产地及分布。引种或野生变家养的植、动物药材,应有与原种、养的植、动物对比的资料。中药材,技术

(2)确定该药用部位的理由及试验研究资料。

(3)确定该药材最佳采收季节及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资料。

3.性状

说明性状描述的依据,该药材标本的来源及性状描述中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4.鉴别

应说明选用各项鉴别的依据并提供全部试验研究资料,包括显微鉴别组织、粉末易察见的特征及其墨线图或 显微照片(注明扩大倍数)、理化鉴别的依据和试验结果、色谱或光谱鉴别试验可选择的条件和图谱(原图复

印件)及薄层色谱的彩色照片或彩色扫描图。试验研究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及其他经过试验未选用的试验资料和相应的文献资料均列入“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第6号药学资料。色谱鉴别用的对照品及对照药材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5.检查

说明各检查项目的理由及其试验数据,阐明确定该检查项目限度指标的意义及依据。重金属、砷盐、农药残 留量的考查结果及是否列入质量标准的理由。

6.浸出物测定

说明溶剂选择依据及测定方法研究的试验资料和确定该浸出物限量指标的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

7.含量测定

根据样品的特点和有关化学成分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测定方法。应阐明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确定该测定方 法的方法学考察资料和相关图谱(包括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等);阐明确定该含量限(幅)度的意义及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含量测定用对照品应符合“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其它经过试验而未选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也应提供其全部试验资料,试验资料及相应的文献资料均列入“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第6号药学资料。

8.炮制

说明炮制药味的目的及炮制工艺制订的依据。

9.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

应符合“新药(中药材)申报资料项目”20号临床资料的要求。

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净药材、饮片、提取物)质量、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订质量标准草 案,质量标准应确实反映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质量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项目。

(一)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

处方中的组份应符合《新药审批办法》分类与申报资料的说明与注释第9条的要求。

(二)制剂的质量标准

1.名称、汉语拼音

按中药命名原则的要求制订。

2.处方

处方应列出全部药味和用量(以g或ml为单位),全处方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成品量为准。药味的 排列顺序应根据组方原则排列,炮制品需注明。

3.制法

中药制剂的制法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写明制剂工艺的过程(包括辅料用量等),列出关键工艺的技术

中药材的养护技术
中药材,技术 第八篇

中药材的养护技术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资源,如果中药材的贮藏养护不当,会发生霉变,虫蛀、走油等变质现象,影响治疗,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中药材的贮藏养护工作,对防止中药材变质,节约资源,减少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中药材在采集以后,经过初步的加工处理或复杂的炮制过程之后,就可以入库,所以这段时间的保管与养护阶段是很重要的。贮藏过程中,主要应避免虫蛀、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

一、一般造成中药材变质的因素主要是:

中药材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各种药材所含的成分不同则性质也不一样,而各种自然因素对中药材贮藏养护影响较大。

1、温度:中药材对自然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中药材的质量都有影响。中药材在贮藏养护过程中,温度在15℃-35℃之间,各种害虫及霉菌会大量繁殖生长,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的中药材容易生虫、霉变。当温度在35℃以上时,含脂肪的中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脂肪分解及酸败,形成走油现象,从而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温度的升高挥发性成分散失,,芳香气味减弱,降低药物疗效;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又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10~15%,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空气中水蒸气多,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一

些含糖、淀粉类的药材,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 湿度过低,容易使某些药物干裂、失润、风化等。

3、空气与日光: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氧气与臭氧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影响其质量。药材成分的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在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形成大分子化合物,使药材的颜色加深,含有不饱和成分的油脂容易发生氧化酸败现象。空气中的臭氧是强氧化剂,能加快中药材中脂肪油脂变质;阳光的紫外线光对中药材的颜色有较大的破坏,阳光照射后颜色减退。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变色。所以红色和绿色的药材,不宜在阳光下久晒。因此,有的药材应密闭贮藏,有的药材应比光贮藏。通常所见到的丹皮、黄精等的颜色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4、时间:药材贮藏时间过久,亦会变质失效。

二、中药材贮藏时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中药材贮藏过程中,药材易发生霉变、虫蛀及走油现象。药材中都含有霉菌繁殖生长所需要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纤维素、水分等养料成分。空气中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表面,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为菌丝分酵素,溶蚀药材内部组织,是药材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变质。药材害虫种类多、繁殖快、适应性强、分布面广。药材在采集、加工、包装、运输不当都会带来害虫的虫卵和幼虫,随药材进入仓库;库房周围环境不清洁也容易潜伏害虫和虫卵,在适宜的期货环境下会滋生繁殖;药材的走油现象与空气的湿度、贮藏时间、药材的性质有关。

三、中药材的养护:

中药材的养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细致的工作,保管人员要具有一定业务素质和较强的责任心,熟练掌管各类药材的性能,对中药材养护应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

1、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

库房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洁净的贮藏环境,减少害虫、霉菌的滋生,避免药材被虫害、霉菌污染。对入库的药材坚持验收制度,保持药材的干净度,防止外来虫害、霉菌的入侵;污染的药材进行杀虫、灭菌后才能入库。库房管理人员对库存的药材经常进行检查,做到一看、二闻、三摸。用眼观察药材变化,虫蛀霉变现象;鼻闻药材的气味是否正常;手摸药材是否受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传统经验养护与现代科学养护相结合。中药材的传统经验养护是我国 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现代科学养护见效快、效果好。

药材对抗、同贮养护。在中药材的养护中,利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与易生虫药材同贮,可防止药材的生虫、发霉。

密闭养护:易吸潮、易氧化的药材应放在装有干燥剂的闭容器内养护,可防止潮解、软化粘连现象。

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养护: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养护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射的远红外线,使被加热的物体吸收,产生分子共震,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转动转变为热能,干燥迅速,使微生物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具有较高杀菌杀虫及灭虫卵的。

气调贮藏养护:气调贮藏养护是调节库内气体成分,充氮降氧、抑制细菌活动,使害虫缺窒息而死,保证库内中药材不霉变、不生虫、不走油、不变味。库内气降到2%,充氮气达98%,贮藏党参等中药材,缺氧养护一百天左右,药材色泽新鲜、味道正、无虫蛀 霉变现象。

易生虫药材:虫蛀对药材的影响很大,每年5~9月是中草药最易生虫的季节。对易生虫的药材,在保管过程中除了要勤检查以外,还必须从杜绝害虫来源、控制其传播途径、消除繁殖条件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保证其不受虫害。因此,贮存这类药材,如党参、党渣、大黄、黄芪等,首先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库房。库内地面潮湿的,应加强通风,并可在地面上铺放生石灰、炉灰、木炭等;架底垫木高到40cm以上,在垫木上最好销上木板芦席或油毡纸等以便隔潮。另外,对不同药材可以采取密封、冷藏、熏蒸、对抗等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药材不虫蛀。

易走油发霉药材: 由于空气中存在大量霉菌孢子,如果散在药材表面,在适当的温度下(温度在18℃~30℃)或湿度在80%左右,或者药材的含水率高,贮藏室阴暗不通风,有些含淀粉、粘液性和糖类较高的中草药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药材发霉。有些无机盐类中草药吸潮而使成分分解,粉末状的中草药吸潮出现粘结等变质现象。而富含油脂的药材在日光、空气的作用下会氧化导致走油,或是药物受潮,未干透就堆放在一起而发热,从而促使氧化作用加快,油脂分解之故。药材少油发霉,能够影响药效,特别是发霉严重的,霉烂变质后能完全失去疗效。药材发霉,是指在药材上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称为“霉变”,对这类药材的保管,最忌闷热,故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

易变色及散失气味药材: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含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酶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药材变色;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材中所含糖及糖酸分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材变色。部分花、叶、全草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由于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等,受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的影响,易失去原有的色泽和气味。在贮存保管中应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养护。贮存场所要干燥阴凉,严格控制库的温、湿度。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做到先进先出。最好单独堆放,以免与其它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串味。

易融化、怕热药材 易融化、怕热药材:主要指熔点比较低,受热后容易粘连变形,或使结晶散发的那些药材,如阿胶、儿茶、樟脑等。对这类药材必须选择能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的库房,并将药材包装好。

易潮解、风化药材:含有盐类物质的结晶体药材,在潮湿的地方或空气中湿度大,都会受影响而逐渐融化。当开始融化时,一般称为“返潮”或潮解,如芒硝、大青盐等。对这类药材应选择阴凉、避风和避光的库房,或在室内适宜的地方保管;包装物以能防潮不通风为宜。

需要特殊保管的药材 对毒剧麻药、易燃性药材及贵重药类应根据各自的特殊性质进行分别保管。

①毒剧麻药:如砒石、水银、斑蝥、轻粉等,应专人、专库(专柜)、专帐保管,并且注意湿度、温度等影响。贮存供应办法,应按毒麻药管理条例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ongcunchuangye/12329.html

《中药材,技术 中药材菊花种植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