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创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

【www.dagaqi.com--男性创业】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是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时间过得很快,年轮在无情的转着。谁又能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历史的尘埃呢。通过这些,能够促使我变得通透。

  我想,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得失”的一个拿捏。

  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必须要去争取,我们的实际行动也应该去大刀阔斧的干。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现实的莫过于财富的增长,“买房置地”是古今人们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须要干的。

  但是,在现实努力争取之余。我们的思想是否可以静静的去思考一番,是为了什么?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我们角色属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贵的,贫贱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所以,与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所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我也问过很多人,比我岁数大的,比我小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个人,每个人都炒一盘宫保鸡丁,那么炒出来的应该是是个宫保鸡丁的味道。诚如我们的人生,每个人虽然做的事大体相同(出生,读书求学,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体的做法和行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会。

  事实就是这样~

  我想,既然这样,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那我还是想办法去将生命的宽度继续拓宽吧。长度不可把控,横向的知识积累,人生价值的体验要更丰富。所以,我不断地去折腾,来回跑。因为,我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所经历的颠沛流离,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说阅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镜,明智;那么阅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去领悟,顿悟。

  了解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而又有雷同之处。

  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让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再一次,着实不错,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自我弃西方哲学投入中国哲学已近三年,三年来每日读一些,也读了几家思想,但是各家思想差距之大已经超过了我的把握能力,以至于“不敢言”、“无以言”。“无以言”的两种含义我在这里暂且说是不知如何言说,远远达不到可能也不会达到那个语言无法言说的境界。正好闻说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于是读之以疏通胸臆。此书算是先生给外国学生的讲义,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本是英文的,后由国人翻译成中文才见得此书。因为是翻译,有些地方文法不够流畅,而且本书前面有先生的《自序》,由《自序》再入此书,只觉得本书的文采难以和一个小序相媲美。可是我还是读完了,书二十八章,前面三章几次坐火车时陆续读完,后面二十五章用了三日读完,自毕业论文上交之后,读书也算惜时。今日书读完,已是傍晚,雨后的傍晚有些寒冷,我从图书馆出来,看着阴云翻滚的天空,我真的“无以言”,却又有“无数言”,于是啰嗦着写下几段较深的感触。

  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发展

  各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个互相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果。

  1 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大家互不相让,考虑到春秋战国那个天下纷乱,有志之士力在拯救苍生的情况下,各家都提出了“圣人”的存在(“圣人”各有不同),并且希望天下由圣人来治理,而且多是以追古的形式来加以论断,这种思维方式几乎存在于今天。不得不说的是儒家和道家都支持“中庸”,可是即使都支持中庸,在思想上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以至于从治国角度各家单独看来都是有很大的不足。今天我们比较接受的治国方式其实是诸家学说的融合体,各都取一部分,比如儒家的“仁政”、法家的“依法治国”、道家的“无为”(例如基层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好像中国从产生思想起就是“从自己与国家”或者“从国家到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被重视的也往往是这方面的东西,像是名家和墨家的逻辑学部分反而不被待见。

  2 独尊儒术形态下的儒学

  朝代的更替,国家从动荡到重新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各学说往往经历极大的洗礼和改变,为了适应时代,所有思想都在成长前进,否则就会被淘汰,成为书中的死知识。西汉为了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重新解释儒家经典,重新看待孔孟,就是大一统状态下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些对于统治者是相对成功的,对于思想的多样化,却是不利的。董仲舒是今文学派,将孔子推到神的地位,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孔子,古文学派的杨雄、王充等努力将孔子还原成一个圣人、一个教师的地位,古文一派具有大胆怀疑、严谨论证、事实求是的精神。

  3 新道家和禅宗

  到了南北朝,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为后来文人向往的“魏晋风流”,这种道家复兴下的“玄学”精神,追求着活着的绝对幸福。

  后来佛学传入华夏,产生佛教,道教应此而生。佛学中的“二谛义”有三层含义,第三层就是不可说的境界,也就是“无以言”。我喜欢禅宗的“顿悟”,无以言的玄妙感让人神往。这有点像庄子的境界,但是我觉得庄子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之所以提是因为佛学在此借用了道家的东西。而道教某种意义上是模仿佛教建立的。这是一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4 新儒家

  唐代的韩愈和李翱搞出了个儒学的“道统说”,说他们上承道统,所以他们被称为“道学先生”。再往下到了宋明了,宋朝人对宇宙发生论很感兴趣,但是我不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后来知道的两个儒家学派是程朱理学和程陆王心学,理学的“程”是程颐,心学的“程”是程颢,两人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他们年少受到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常与张载进行讨论,他们住的地方不远处还有个大牛叫邵雍。到这里,新儒学算是儒道释思想的融合体了,比如说我喜欢的心学,就是借用了禅宗顿悟的部分,而且心学把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凝练成了两个修行方法“明德”和“致良知”,可以说简单易行。虽然儒家借用了佛家的东西,可是理学先生和心学先生骂起佛家可是一个“激烈”!此外,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用敬”,“先立乎其大者”的“用敬”,两者都要“敬”起来。

  5

  清代,学人发起了“回到汉代”的运动,就是他们要回到汉代时为先秦经典作的注释来看先秦思想,这个过程发展起来的学问称为“朴学”。后来的康有为是清代的今文学派,要将儒家建成符合宗教本义的有组织的宗教,搞起了“孔教运动”。所以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应该针对的是今文学派学派过于激进的形式,当然还包括“道学”的顽固保守部分,可是孔子这个真正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在运动中孔子却成为了直接目标。

  再后来就是关于西方哲学传入的两章。其实上面这些不是我想写的。只是通过两千多年来整个哲学史的变化,我似乎看不懂了,但我又看懂了什么。

  二 形上学的方法论

  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我直接抄上两段,不举例很难说清楚,但我实在不想抄了。

  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比如老庄的道,实际上是什么,却只说它不是什么,但是若是知道了它不是什么,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么。

  西方哲学以他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形上学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占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以他所谓的“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形上学负的方法在中国哲学占统治地位。

  负的方法是一种玄妙的方法,书中讲了个禅宗的小故事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起一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其指,童子忽然领悟”(《曹山语录》)

  所以,冯友兰先生说,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必须通过正的方法;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所以,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道家和禅宗一个高深的状态——不可言。

  三 值得着重注意的哲学部分

  以整个哲学史看来,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哲学思想跟随时代的变化是变化的,而且是一家是一家的状态,那么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呢?我觉得要学的,这是由单纯到复杂,再由复杂到单纯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人走的路、思考的东西不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领悟。那有没有什么哲学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逻辑学是值得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是一种应该掌握的工具。作为中国人,公孙龙、庄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中都存在着辩证法,像今天的马克思哲学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先秦老子那里就已经很清晰了,但是传统学问中往往不重视辩证法的总结,这些今后可以加以重视。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中国哲学里面很多地方领悟几条都可以受益。

  四 思想不孤独

  最想说的往往在最后。

  三十岁的王国维放弃了西方哲学研究,他在文章中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直接之慰藉者也。”(《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曾经我也有如此苦闷,西方哲学过多的在信仰和宗教之中徘徊,多数哲学家不论说什么,如果没有“上帝”像是饭都不能吃了,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作的原因,很多地方还带有浓浓的消极阴影,加上我学识浅陋,在这种苦闷之中还是放弃了西方哲学。超道德的思考是苦憋的,像是逻辑学,是需要多大的勇敢才能醉心其中?我一直把这个放弃归结于自己素质不行,今天看来,做出此决定的还有大学问家王国维。王国维最后投湖了,我好像也有这种殉道精神。中国哲学经典我已读了许多,回首观之,困惑好像突然如山,只是传统哲学出路比较多,但是出路又没有那么多,谁不喜欢浪漫主义和“风流”,可是文学这块土地已经被反复耕作了。以前我看不起那些搞纯文学的人,现在看来,他们可真聪明啊!

  本来对先秦文学的痴迷是日思夜寐,现在突然心里空落落的了,或许是马上要毕业了,通览东西方哲学史,就像纵观自己二十年求学生涯,结束之余难免感怀。但是这种心态终应该是短暂的,因为未来的一切刚刚开始!

  到此,都我对《中国哲学简史》的粗鄙感悟一口气敲了将近三个小时。关于深入的思想火花和可以知行合一的地方,反而都没怎么提起,因为“无常道”!若是读到这里还深有兴趣,不妨买得此书一读,或者直接投身传统哲学中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anxingchuangye/332068.html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