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创业

每日农经蜈蚣养殖

|

【www.dagaqi.com--男性创业】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以下是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分享的每日农经蜈蚣养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每日农经蜈蚣养殖

  大棚蜈蚣养殖技术要点

  搭建大棚

  人工养殖蜈蚣应选择在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找土质较好、周围有树的70~80平方米的空地,用来搭建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方米左右,与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上,除了每间隔0.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还要在草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膜,并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可使大棚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状态以达到保温效果,冬天可采取煤火炉加热方式供热。

  另外要在大棚两边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时进行通风排湿。建好大棚后在周围栽种一些南瓜、佛手瓜等,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与周边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

  在建好蔬菜大棚后,一般在大棚内壁贴50多厘米高光滑的塑料膜来防止蜈蚣逃跑。

  一般用瓦片或砖块码成栖息床,瓦片最少得用2个叠放在一起,叠放时使俩瓦片的突起部分相互支撑,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栖息床的间距为10~15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砖块则按一定的规则来码,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栖息床建成以后,饲养人员应用0.1%高锰酸钾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场所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引种投放

  大棚及配套设施建好后即可引种,种蜈蚣不仅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还需要生长速度快、周期短等优点。种蜈蚣最好已达4龄的成虫,体长在11厘米左右。引种时间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以立夏前后(5月上旬)引种最合适,这时候的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即将产卵。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怀卵后的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雄蜈蚣体形较瘦长,活动灵敏,爬行速度快。投放时,雌雄蜈蚣应按4∶1的比例投放,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0条,7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一般投放蜈蚣35000条左右。

  孕育期管理

  饵料。种蜈蚣以鲜活的黄粉虫大幼虫为主,人工养殖黄粉虫质优价廉,很适合饲喂蜈蚣。

  饲喂。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晚上8~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4龄成虫,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30~4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性,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使蜈蚣吃饱吃好,便于多产卵。喂食时不要翻动蜈蚣的栖息地,以免其受惊影响产卵及孵化。

  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进食,且不可能所有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因此每天的投饵量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如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被吃光,那么第二天可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第二天则可略减一些。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蔬菜,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供水。每天应换水一次,注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以免蜈蚣在取食时将食物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

  环境。应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种蜈蚣生长温度应保持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早午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中午应通过洒冷水进行降温,并打开通风窗口进行降温排湿,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

  防逃。对孕育期的蜈蚣必须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粗糙的划痕,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到棚外,造成大量逃逸。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为了寻找合适的产房,会到处乱爬,因此在管理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塑料膜表面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扶梯”。若发现塑料膜被蜈蚣咬破,应马上用透明胶补好。

  孵化期管理

  蜈蚣为卵生,寿命在6~10年。产卵期温度应保持在20℃~28℃,湿度不宜太大,控制在50%左右即可。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若受惊扰,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这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在蜈蚣产卵时,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有大噪声,不要去翻窝观看。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需2~3小时。蜈蚣产完卵后,会侧转身体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蜈蚣产卵、抱卵孵化时间为40~50天。在这期间,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不离开卵或幼体,可以不投食,但必须按时加水,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控制在20℃~36℃之间。

  共育期管理

  共育期是指成虫与幼虫在一起混养的时期,此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达到38℃以上时,蜈蚣体内的水分就会散失,一切活动都将停止;如果温度升至39℃以上时,其身体会干枯死亡。在多雨的季节,饲养人员应多注意大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升温排湿,防止低温高湿,防止蜈蚣患上腹胀病。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升温,并不定时洒水增加湿度。共育期应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最底层,以利于吸收水分,快速生长。

  饵料。小蜈蚣的饵料应以多汁、柔软的动物饵料为主,如黄粉虫的小幼虫、精肉等,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而雌蜈蚣和成雄蜈蚣还是应以饲喂黄粉虫大幼虫为主。

  供水。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还要放置吸水海绵。每天应不定时在吸水海绵上洒水,使它一直保持蓄水状态,以保证小蜈蚣正常饮水供给。

  疫病防治

  绿僵病。高温高湿时发生,发病蜈蚣关节、皮肤出现小黑点,最后绝食死亡。

  防治方法

  剔除病体,用1~300倍硫酸铜溶液喷洒体躯,池内置换上新土。

  肠胃病。阴雨连绵天气易发生,病体头部呈紫色,毒钩全张开,绝食6~7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用磺胺片0.5克研成细末拌入300克饲料中投喂。

  脱壳病。此病多发于雨季,栖息场所湿度过高,由真菌引起。初期表现为蜈蚣躁动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发现病体和死亡蜈蚣要及时拣出,然后用阿莫西林0.25克,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供蜈蚣饮用,连喂数日,直至病愈;或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5克、钙片1克共研为细末,拌入400克饲料中投喂,连喂10天。

  蜈蚣不同季节的养殖管理方法

  (1)蜈蚣的特殊管理

  蜈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土,且吃少量的土可以补充体内需要的一些元素,调节生理代谢,这是饲料不可代替的。因此,饲养池中千万不能缺少土。不管大的饲养池或小的饲养盆,底层都应该放—层饲养土。

  蜈蚣的产卵日期不一致,产卵前的蜈蚣应大量供给食物,而产卵后的娱蚁抱卵孵化期不喂食。所以,对产卵蜈蚣助产卵前3—4天应将其拣出,单独饲养以便排除不产卵蜈蚣的干扰,提高孵化率。据有关资料介绍蜈蚣产卵与孵化采用“人工巢”为好。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直径10厘米左方的无底罐头筒,壁上打上一些小孔通气,将其插入土中.罩着临产雌蜈蚣,筒口用硬纸板盖好,l筒1个雌体;另一种方法是用玻璃罐头瓶,配上盖、盖上钻一些孔通气,瓶里放2—3厘米厚的潮土,将临产的蜈蚣放入,l瓶1条。

  利用人工巢繁殖在技术上是—种创新,优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能有效地利用饲养面积;二是可避免雄蜈蚣或其他蜈蚣的干扰或残食;三是可以保持巢内湿度,有利于雌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安全抱卵孵化和监护;四是便于对幼体蜈蚣与雌体分开。雌体在孵卵期内应防止惊动与干扰.否则会引起吃卵或者不抱卵。

  (2)蜈蚣的四季管理

  人工饲养蜈蚣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饲养管理,根据季节变化和蜈蚣个体发育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能一成不变。

  1)春季的管理

  春季到来,气温开始回开,地温也慢慢升高,经过几个月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和觅食。但是,这—时期气温还不高,昼夜温差较大.即使在采取供暖的情况下,因夜间温度仍低,蜈蚣这时活动量小,消化能力还很低,白天风和日暖时能活动,夜里就不活动和少活动,出于这—时期蜈蚣体质较弱,遇到达续低温有可能被冻死。所以。在管理上,清明节前后原有防风保温设施还不能拆除,等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再行拆除。

  蜈蚣在室温15℃时,夜里出来寻食的还不多,此时可以不给饲料或少给饲料,可以不给水。但是到清明以后,气温超过15℃,能出来活动的蜈蚣数量可以达到30%左右,这时可以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如煮熟的胡萝卜、肉末、青菜等。水槽里添满水,同时给池子里的瓦片上洒少量的水,补充潮气。

  洒水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或晚上。增加环境潮湿度,使蜈蚣冬眠苏醒后很快恢复身体的水分含量,尽快进入正常生理代谢状态。

  清明至小满,是蜈蚣复苏后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随着复苏后时间的增加,饲料量也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活动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食量大大增加。此时如果饲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蜈蚣体质恢复缓慢,体质变弱,由此可以导致生病死亡。活下来的因体质差,产卵推迟、所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出的幼蜈蚣成活率也低。

  另外,这时的湿度应在50%~60%,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满后湿度可增加到75%~80%。

  2)夏季的管理

  4月底至5月初天气已经变暖,蜈蚣出来活动的数量剧增,活动量也越来越大。环境温度达到25℃时,蜈蚣进入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时期。成年雌蜈蚣已进入产卵前的身体复壮阶段。此时应将前1年繁殖的幼小蜈蚣与成年蜈蚣分开饲养。

  虽然前1年繁殖的蜈蚣和成年蜈蚣都需要加强营养,但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产卵、抱卵孵化还是有好处的:

  第一是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按其需要增加饲料量、增加湿度,保证其营养和生理需要;第二是分开饲养,可以在产卵、抱卵孵化时避免幼小蜈蚣的干扰。除保证饲料充足外,在气温升高时,池子内的水槽或水盘内应保证有充足的清洁饮水,使蜈蚣随渴随饮。否则会由于体内水分缺乏而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

  在这一段时间里,供给蜈蚣的饲料以蛋白质为主,并补充维生素含量较高的蔬菜,以保证成年雌体卵子发育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健康的成年雌体所产的卵孵化率高,孵出的幼小蜈蚣比较健康、成活率高。

  进入产卵期,要注意对成年雌体的饲养管理。

  由于雌蜈蚣产卵后,在抱卵孵化的60天内不吃不动,所以随着产卵雌体的增加,群体投饲量应越来越少。在一个繁殖群体中,产卵早的与产卵迟的个体有时能相差1个月,在这1个月内,既有产卵、抱卵孵化的,也有待产卵的,喂食量由多到少,直到绝大多数都产卵,只需每天晚上供给一点饲料,保证未产卵的吃食。这样经过1个月左右,产卵早的雌蜈蚣已经完成了抱卵孵化及抚育幼蜈蚣的任务,开始出窝活动。

  这时,经过抱卵孵化的雌蜈蚣比较瘦,应把它们捡出去单独饲养,供给其营养丰富而且供给量充足的饲料,保证它们得到充足的养料、尽快恢复体质。

  在夏季经常有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这时不要在室内或池子内洒水,自然湿度就能保持75%~80%。若湿度过大,应在饲养池上架设15瓦的灯泡以提高温度、驱除潮气。夏季阴雨天,蜈蚣活动特别活跃,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窗纱是否完好,如发现有破损处,应及时修补,以防止蜈蚣逃跑或天敌入侵。大暑后进入每年的炎热天气,持续高温,有时出现暴风雨天气,管理人员要勤检查有无被风吹坏的窗纱盖,特别是暴风雨来临时,要及时赶到饲养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秋季的管理

  立秋后天气转为凉爽,白天和晚上温差加大,这时蜈蚣进入了交配期,饲养管理也十分重要。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由立秋到处暑的管理:

  这一段时间气温还比较高,这时成年蜈蚣处在交配阶段。有的蜈蚣经过2个月抱卵孵化体质消耗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这时供给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要充足。即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蚯蚓等活的饲料虫,或肉末、蛹等饲料。如这时的饲料供给不足,或营养不丰富,体质恢复缓慢,影响下一时期体内营养贮备,对越冬造成不良影响。

  由处暑到秋分的管理:

  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秋雨连绵,空气湿度大、造成连续低温。饲养中,由于天气阴冷,影响蜈蚣正常的生长发育。解决的办法是在池内撒一些干土、帮助吸潮,降低池内湿度。由于空气湿度大,饲养池绝对不能再洒水,尽量使饲养池内通风良好。

  秋分以后的管理:

  秋分后蜈蚣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理上进入冬眠前的准备阶段,这时应将水沟内的水分放掉,只供食不供水。蜈蚣是变温动物,体内水分大时,贮存营养物质的量就减少,这样经过冬眠后体内物质不仅消耗大,第2年体质较弱,而且不利于冬季抗御寒冷。所以,在停止饮水以后还要加大饲料的投喂量,为冬眠前体内贮存营养物质奠定基础。

  当年孵出的幼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管理不善,体内没有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经过冬眠又消耗了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到了第2年春季,体质恢复比较缓慢,容易造成死亡。

  幼小蜈蚣在出壳后15天内,是在雌体怀抱中,靠消耗胚胎发育时期没有吸收完而被包在体内的一部分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的。不要让幼蜈蚣过早地离开母体,否则会因离开母体后对环境不适应而死亡。幼小的蜈蚣离开母体后,在饲料供给方面要选择适口性强、易消化的牛奶和葡萄糖。待有了吃食能力后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小蚯蚓、鼠妇等。

  幼小蜈蚣离开母体后的时期正是夏末秋初气温较高的时期。又是其活动量大、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生长发育最好的季节。如果管理好,体质就好,为离开母体后第1次蜕皮做好物质贮备。

  这时饲养池的湿度要控制在70%~80%,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幼蜈蚣体内水分增大,出现蜕皮性死亡现象。较为严重者出现冬眠死亡,较轻者第2年苏醒后因体质弱而死亡。

  幼蜈蚣第1次蜕皮后身体处在柔软状态,不能爬或爬行缓慢并有腥味,这时最容易引起蚂蚁等敌害的伤害,这时在饲养池内喷些醋或酒,这些腥味会大大减弱,就不会引起敌害对其伤害。

  冬季的管理:

  霜降前后,每天最低气温下降至1.2℃以下,蜈蚣开始逐步向深层移动,活动减少,食量减少,逐渐进入冬眠状态。这时的管理主要是防寒、防鼠工作。

  冬眠的温度是:

  南方8℃左右,北方在2℃左右,这时蜈蚣要蛰人土深10~15厘米的地方不吃不动。

  防寒保温的方法是:

  在饲养池的瓦片上撒一层4~8厘米厚的细而松的土。必要时应在覆盖土内加入一些稻糠或麸皮,以增加蓬松性,保温性能也好。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还可以在饲养池或饲养缸上加盖草帘、饲养室也要做好防风保暖工作,保证室温和池内温度不低于2℃。有条件的,在饲养池周围堆移一些锯末、麦糠、稻壳等,可以起保温作用。

  如果饲养池是设在遮荫棚下的,没有大棚挡风墙的,可以砌上临时墙保温,或用塑料薄膜遮起来,第2年春暖花开后再拆除。

  整个冬眠期饲养池每半月要通风1次,通风工作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进行,通风时要揭开草帘和纱网盖,通风换气1~2小时。同时检查纱网盖是否破损,若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首先检查有无老鼠钻进瓦片的迹象,如有钻进老鼠的迹象,应及时清理、捕鼠,然后修理好破损的网盖,防止老鼠再进入。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nanxingchuangye/156107.html

《每日农经蜈蚣养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养松鼠技术

下一篇:羊角脆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