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宗庆怎么赚第一桶金

|

【www.dagaqi.com--名人创业故事】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宗庆怎么赚第一桶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宗庆怎么赚第一桶金

  哇哈哈宗庆后为何这么有钱?

  在2011年被梁稳根超过越之后,宗庆后以800亿元身价再次登上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万达的王健林以650亿元紧随其后,百度李彦宏则以510亿再次排名第三。另有彭博富豪指数显示,宗庆后家族财富在全球范围排名为第23位,在亚洲仅次于李嘉诚和印度富豪穆凯什·安巴尼。

  要回答这些问题,那必将是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涉及一个少年坎坷、青年落魄、中年发奋,谨小慎微与纵横捭阖气质兼具,低调务实,一步步脚踏肩扛直至走到今天如斯地位的人,作为创始人和如今高度集权的塔尖人物,宗庆后就是娃哈哈的灵魂,虽然,这也正是如今娃哈哈的问题之所在。

  就是这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铜墙铁壁般的渠道联盟,在又一次为完成年度销售计划而欢呼时,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信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般会面临两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一,货卖不出去;二,钱收不上来。

  娃哈哈在创办之初曾面临过类似问题,那是在联销体建立之前的1993年,娃哈哈在流通环节被拖欠的货款达1亿元之巨。

  钱收不上来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以及再生产,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1994年年初,宗庆后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提出了“先交款、后发货”的保证金制度和联销体概念。

  经销商们自然不会轻易顺从,但是宗庆后给了他们三大定心丸:一,产品好卖,大家都有钱赚;二,保证金的利息比银行存款利息高;三,生意要长久,信用很重要。

  在联销体制度下,一级经销商每年年底必须将当年销售额的10%作为保证金一次性打入娃哈哈账户,娃哈哈为此支付高于银行利率的利息。此后,每个月进货之前,经销商必须结清货款,娃哈哈才发货。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目前娃哈哈在中国有6000多家强势经销商,组成了一个几乎覆盖中国每个乡镇的联合销售体系,其中包括8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几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数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曾经下乡插队,熟读《毛选》的宗庆后对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非常熟稔,利用联销体的触角顺利地把娃哈哈的产品摆进数以亿计的乡村夫妻店,而这正是那些国际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近两年痛下决定要渠道下沉进入的领地,此时娃哈哈盘踞已久,树大根深。

  产品 联销体建立的前提,宗庆后已经说得很清楚,产品必须好卖。

  纵观娃哈哈产品的演进脉络,可以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娃哈哈便会爆出一款主力产品,比如刚开始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让宗庆后掘得第一桶金,紧接着1991年的娃哈哈果奶使其进入亿元俱乐部,娃哈哈AD钙奶至今仍占据零售终端货架一角,娃哈哈八宝粥更是长盛不衰,到娃哈哈营养快线,仅此单品的销售就达到百亿级的规模。

  宗庆后不是神仙,买彩票不会次次中奖,明星产品的出现建立在无数平庸甚至失败的尝试基础上。宗庆后采取“快速跟进、不断推出追随型新品”的产品战略,娃哈哈的产品分为八大类、100多个品种。仅饮料大类中,又分为碳酸、含乳、茶饮、果汁、果乳、植物、功能、风味、医药保健等十余类,每个小类又衍生出不同口味的产品。

  就是这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孕育出娃哈哈五大畅销品(细分市场全国销量第一)。

  有人曾质疑,娃哈哈如此众多的SKU,会导致就单个经销商来说,看起来库存量大,但具体到单个品种则库存很少,致使经销商没有精力销售每个产品,就单个产品来说,难以充分发挥其销售潜力,并且,由于品种过多,没有哪个经销商可以全部销售,导致单个产品覆盖面有限,销量上不去。

  但也许这正是宗庆后的谋算之处,就产品来说,其在市场上有各自的使命,有的产品用来获取市场份额,有的产品用来赚取利润,有的产品用来阻击对手,有的产品则用来建筑防火墙,这无可厚非。

  如果说确实存在问题,那么问题不在品种的数量上,而在于各品种定位重叠,比如娃哈哈茶饮料类目下就有茉莉绿茶与茉莉蜜茶、龙井绿茶与低糖绿茶等,非食品专家无法分辨其区别,这哪里是阻击对手,简直是重重筑墙。

  大量定位重叠的产品带来销售额上升的同时,也导致成本增加,除了要痛下决心砍掉瘦狗产品,娃哈哈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营养快线生命周期结束之前,寻找或培养另一个百亿级明星产品。

       李嘉诚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挣来的?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mingrenchuangyegushi/60238.html

《宗庆怎么赚第一桶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