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冯仑第一桶金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

|

【www.dagaqi.com--名人创业故事】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
冯仑第一桶金 第一篇

  冯仑:“说”出500万

  年龄:50岁

  创业时间:1991年创立万通

  第一桶金:倒卖别墅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时也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识、智慧和追求都与幸福有关,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损失也都与幸福有关。

  冯仑20岁就入了党,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任职,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属下的南德集团经过2年历练的冯仑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手里只有3万元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以及自己的为人和出身。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又开始讲自己也刚刚闹明白的新名词“按揭”,他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冯仑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三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回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王功权是谈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500万元。冯仑他们拿着这500万元,又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接着又用这1,800万元购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卖了出去,赚到300万元。这就是万通的发家史。

  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宗庆后: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

  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冯仑: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家的三大纠结
冯仑第一桶金 第二篇

  民营企业家,纠结于心的事情无非三件:怎样在复杂政商关系中避免失足;怎样把财产保住;怎样保持健康的持续增长。

  华谊兄弟在电影行业全国第一,大家可能以为这一领域里应是国进民退,但实际上则是民进在先:在房地产行业不断被打压的大势下万科销售额超过1000亿,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我们也看到在国美发生的故事,当创始人因过失而失去自由,和职业经理人发生缠斗时,如何能够依然操纵着公司,在股票市场上买进卖出并增持。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与民营企业交流引起媒体诸多关注。在所有民营企业发生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为民营企业家,纠结于心的事情无非三件:第一,我们每天与政府打交道,怎样在复杂的政商关系中避免失足,这是民营企业的最大纠结;第二,我们赚到的钱怎样不飞掉,把财产保住;第三,怎样比别人发展得更好,比预期发展更好,即保持健康的持续增长。

  我发现一件根本的事情,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让我们处理好政商关系。为什么有些人干劲大,抱着钱半夜送给那些不该送的人?有个朋友说他拎着钱去,结果发现人太多,他觉得这个包有点小,他得拎着大的下次来,于是他就回去了;结果回去后,过了些日子,他要送钱的对象生病了,病房里人很多,他就退了;下次换了大包要去送,结果走到某个地方被便衣拦下来,接着被双规,之后坐牢。

  大家知道王石一直在讲,不行贿是我的标签。王石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王石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在万科王石不是大股东,他在创办万科后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做经理人,不做老板。而我们犯错误的这些朋友,大部分自己绝对是大股东,甚至100%是私人公司。如果王石今天讲不行贿,大家以为是吹牛,其实你们低估了王石作为正常男人的判断力。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可能做行贿这个决策,我去行贿让所有股东得利益,最后我一个人坐牢。

  治理结构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私人老板会想,我拎着钱进去,搞定之后我至少得70%,他的干劲有多大。而王石的理性在于,我不会用我个人坐牢失去自由的代价,让所有股东受益。股东结构相对分散,创始人所占股份在30%左右公司,创始人没有动力去行贿,为什么?你是30%股份,去搞定这个人得30%,另外70%送给别人,最后坐牢则是100%。如果你做好人,大概的溢价在A股上市公司当中是10-15%,治理结构、价值观、团队、领导人魅力、产品,所有这些在资本市场溢价A股是10%,如果有100亿占10%股份,多涨出10亿,创始人有3亿,做好人可以多赚钱且永远不出事。但去行贿做坏人只得了3亿,别人拿走7亿,最后可能还坐牢。

  我们说坚决坚持原则做好人,我们在海南时就发誓,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要坚持做好人。因为,我们希望成为夜总会里的处女,即使别人都走了我们也要坚持下来,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来建立你的价值观,和设计科学的股东结构,那你很可能就进去了。

  第二件事,我们究竟怎样把财产保住。过去经常会有飞机失事,机毁人亡,无一幸存。多年前,有些大陆干部,情急之下劫持飞机飞到台湾,飞到台湾后大陆称之叛国;而在台湾那边算义士,奖赏黄金后,飞机被扣留,只有这样他的财产才能受到法律保护。而只有当经理人和职业团队分工明确,企业才能够在脱离创始人后正常运转,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件事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健康的持续增长。大家都看到,在房地产行业,王石在公司的时间最短,他爬遍所有高山。挣钱的最高境界是离钱近,离事远,离是非更远,如果能够做到不劳而获我们应该拍手称快。当然最糟的境界一生离钱远,离事近,离是非更近,最后劳而无获。首先我们第一桶金你得去卖产品,那时候组织就是你自己,当你挣到第一桶金之后一定要创造组织,建立规则,确定战略和人才计划。

  善于架构组织,创造良好治理结构的创业者,将会创造出不亚于万科的持续增长。你究竟是让自己一个人辛苦,还是架构一个组织,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帮你去打拼,这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王石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回头来看看价值观,王石在创业的第一天,就在企业里放了一个东西,叫做愿景,也叫理想,或者信念。

  凡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最终赚到最高钱

  第二价值观会让你算清帐,人生有很多算得清和算不清的帐,算得清的帐财务能算清楚,老板要算那些算不清的帐。算不清的帐就是时间,和谁做,以及价值观。时间,我们经常开玩笑,一个失足妇女碰到一个坏人,如果这个人当时给钱叫嫖,一个礼拜给钱叫礼品,一个月给钱叫友谊,一年给钱叫爱情,时间决定价值。同样,跟谁做也很重要,如果你跟一个坏人那叫卖淫嫖娼,如果是蔡锷,大家不要忘了小凤仙卖淫,最后是千古风流。第三价值观,所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像古人所讲的势必有坚韧不拔才会带来不拔之志,理想这件事情相当于黑暗隧道进口的光明,有了这个光明你有勇气走下去,并且能坚持。

  这些大道理似乎很多人都讲过,然而买卖人讲的话是真的。因为做好人每天都是要买单的,而做坏人每天是跑单的。我们要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价值观的企业家每天就要买单,为税务局、员工、股东和客户都要买单。我们通过治理结构,通过真正价值观的引导,才能解决我们纠结的政商关系、财产安全以及持续增长。

欢迎关注《学习型中国》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bjxueyou,

  

西王王勇VS长寿花王明峰:同村同姓同行业“双王”暗战玉米油
冯仑第一桶金 第三篇

  楚天金报讯 

图为:王勇

图为:王明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油是老百姓每天生活的必需,而玉米油是近几年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油种,成为排在色拉油、花生油之后的第三大食用油,且有超越花生油的趋势。

  在玉米油行业,同为民企的长寿花和西王,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和背靠外资大佬的金龙鱼并驾齐驱。

  两家公司均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创始人来自同一个村庄,在品牌建设、产品线、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上互不示弱,互掐30年。

  一边是村支书和村民,一边是一家三兄弟。同是姓王的他们,如何掌握左右一个行业的力量?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恩怨情仇?

  从农机维修到玉米榨油

  山东是玉米生产大省,在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这个户籍人口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子,却诞生了两家玉米油上市公司:长寿花食品和西王食品。他们的故事,要从1981年说起。

  1981年,西王村24岁的年轻人王明峰用600元贷款,在路边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农机维修部,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那个年代,王明峰由于家庭成分不好,读不了初中,14岁就开始进生产队挣工分。十年下来,他掌握了大量农机维修知识,思路眼界也更为开阔。改革开放后,看着家里三千多元的欠债,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专长补贴家用。他贷款买来电焊机等设备,做起了农机维修生意。

  勤劳肯干的王明峰生意很快走上正轨,一天净赚三四十元,还清外债后还有了结余。此后,两个弟弟也加入进来,兄弟三人开始接几千元的大工程,如焊大油罐、焊铁门等。到1990年,王明峰发现,整个邹平县榨油机已有两百多台,一百多家油厂,却没有一家配件店。意识到这个市场空白,他们马上切入榨油机配件市场,同时经营汽车配件,收获了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放开,各地纷纷上马玉米淀粉加工项目,兄弟三人也迅速跟上。1998年的一天,王明峰照常在一家玉米淀粉加工厂安装调试机器,地上一堆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询问厂方工作人员,他得知这是玉米胚芽,油渍很多,是拿来当饲料的。

  既然玉米胚芽能出油,那能不能上马一个玉米油生产线呢?王明峰和两个弟弟商量后,马上找到高校的教授咨询可行性,这才知道国内根本没有玉米油,如果他们做,就是第一家。

  不顾身边大多数人的反对,王明峰投资100多万,玉米油生产线3个月后正式投产。然而,困境来了:当时的人们对玉米油认知非常低,导致销量低迷,一年只能售出十吨。

  从代工到自立门户

  王明峰一度想要放弃,直到两家巨头的出现。2000年,生产金龙鱼的南海油脂和生产刀唛红灯的南顺油脂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开始推出玉米油产品“粟米油”,但双方在内地缺乏原料来源和加工能力,王明峰和同村竞争对手西王公司抓住机会成为其代工厂,为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生产用于灌装的散装玉米油。

  代工有好有坏,好处是旱涝保收,产品不愁卖;坏处是命运仰人鼻息,且利润率不高。彼时王明峰的三星集团有一半的玉米油产量要提供给贴牌方,西王的代工产量更是高达80%。

  随着玉米油的市场认知度提高,毛利率逐年上升,三星和西王很快与巨头们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开始运作自己的小包装玉米油品牌。

  2006年,王明峰三星集团旗下“长寿花”小包装油品牌正式推出,聘请倪萍代言;2009年“西王”玉米油产品也开始运作。从价格上看,80元到100元中端油市场,全部被玉米油和葵花籽油所占据。尤其是2010年前后,玉米油的市场增量巨大,玉米油品类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当前玉米油市场集中度高,市场被金龙鱼、西王、长寿花和福临门四家企业瓜分,西王、长寿花的份额分别为20%和25%,而金龙鱼的市场份额仅为15%。在玉米油细分领域,长寿花和西王彻底把金龙鱼们打蒙了。

  其实,和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相比,西王和长寿花具有上游的先天优势,在原料的控制上力量更强,能够压低成本。

  比如对玉米胚芽的掌握。众所周知,玉米生产虽然存在结构性过剩,但对玉米油行业而言,玉米胚芽却是将来产能扩张的制约瓶颈。一颗胚芽占玉米颗粒重量的7%,80万粒胚芽才会生产出一桶5升的玉米油,再加上玉米胚芽不可长途运输的特性,必须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尽快被加工成食用油……没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呼应,西王和长寿花不可能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脱颖而出。

  初尝资本市场“甜头”

  说到西王,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西王村人:王勇。

  1984年,33岁的王勇从电业局离职创业。他筹资20万元开了家面粉厂,销售半径基本在邹平县韩店镇内。之后他又创办了棉籽油厂。当上西王村支书两年后,王勇把自己的面粉厂无偿捐献给村集体,从此带领西王村掀起了以工兴农、以企兴村的大潮。

  1990年,王勇也跟随潮流建设了西王玉米淀粉厂。玉米的70%都是淀粉,可以作为饼干的原料。由于饼干、糕点等甜品开始在中国流行食用,西王淀粉厂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1998年2月,北京粮食系统有了一个上市指标,上市资产却不足。拥有淀粉厂的西王集团与之合作登陆资本市场[创业网:

  由于股权比例低,企业做事受制于先锋股份,西王集团后将所持先锋股份的股权,转让给了冯仑的万通集团,并从先锋股份上市公司中独立出来。

  2001年,结晶葡萄糖产业在中国起步,王勇在考察市场的时候发现,结晶葡萄糖等淀粉糖类产品,替代蔗糖的趋势非常明显。

  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并牢牢抓住。

  事实上,西王集团在产的淀粉,正是结晶葡萄糖的生产原料,王勇拍板先后上马了6万吨和8万吨的结晶葡萄糖厂,赢得伊利、蒙牛等大客户。

  2003年,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已达10亿元,尝过资本市场“甜头”的王勇当即决定,让西王糖业赴港上市。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业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6.1亿元港币,这成了西王集团做大做强规模的一个重要节点。

  2008年,西王集团也从代工幕后走到台前,推出自己的玉米油业务。如今,西王几乎垄断了中国几个玉米大省的玉米胚芽市场,不仅在地方的淀粉厂购入玉米胚芽,旗下的西王糖业也能以副产品的形式提供大量玉米胚芽。

  一个做广一个做深

  同处一村,同做玉米油,王明峰和王勇的竞争可想而知。

  2010年,西王花重金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打造品牌,让张国立代言,向分销商、零售商铺货效果明显,销量迅速高过长寿花。长寿花后将形象代言人换成了范冰冰,西王则不甘示弱签下赵薇为新代言人。

  王勇的西王集团前脚推动西王村成为“中国玉米油城”,王明峰的三星集团后脚则推动“中国玉米油之乡”落户邹平县。

  短兵相接的“巷战”,发生在渠道领域。长寿花采取商超直营和中小经销商混合制的方式。在一二线城市联合大型超市采取直营,在其余城市联合中小经销商的模式,拥有1500多家分销商和零售商,覆盖网店在17万家左右。

  西王则采取了大经销商制,2015年拥有600名大经销商,覆盖8.5万家营销网点。2016年预计超过12万家,产品销售采用现代渠道与传统渠道相结合的渠道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年初,长寿花和西王都开始布局网络,同时在线上线下进行推广销售。

  渠道的争夺,反而让西王和长寿花的销售快速上涨,2015年西王食品营收22.43亿元,长寿花营收为27.82亿元,双方市场份额几乎不相上下。2009年,长寿花母公司三星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玉米油上市公司,一年多以后,西王也在A股上市。

  如今,两个企业虽然发展相似,但战略却不同:一个是把企业做广,一个是把企业做深。西王除了玉米加工,还涉及置业、生态农业、国际贸易、物流和热电等多个行业;而长寿花把玉米产品领域做得更深一些,企业发展更加稳健。

  伟大是熬出来的,30年来,西王和长寿花相互竞争,共同成长,再壮大行业。类似的这种双子星企业有很多,三全和思念在同一座城市,超威电池和天能电池在一个县城,阳光集团和海澜之家一路之隔,良性竞争利于发展,恶性竞争就是死亡。

  谁是玉米油第一品牌,还需拭目以待。

  (综合《商界》《新京报》《中国企业家》《大众日报》《福布斯中文版》报道)

  

冯仑vs潘石屹:万通前传
冯仑第一桶金 第四篇

冯仑vs潘石屹:万通前传

2008年12月15日 14:59中国经营报【大 中 小】 【打印】

出场人物:冯仑 潘石屹

关键字:上岛 下海 特区

商业影响力:地产 分家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李乐采写

他们曾是“搭档”。但20年后,他们早已“劳燕分飞”:钟情普拉达品牌的潘石屹,港交所上市,走“偶像”路线;“荤段子”冯仑则忙着“野蛮生长”,冷不丁就在哪儿看见他那充满智慧的光脑壳。

可是,如果不是1988年的海南岛,仕途出身的冯仑与村野出身的潘石屹如何会有今日的“闪亮”?如果没有20年前他们的因缘际会,国内的地产界该凭空少去多少风情和颜色? 编者按

30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其实不外乎两者:中国制造的鼎盛及外贸出口的巨额顺差,以房地产业为带动龙头的“土地经济”。当然,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而今全球的所有发达国家无不通过此途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前者宣告了工业时代和现代化的来临,后者则体现了土地作为最根本的生产资料的恒久巨大价值。

然而,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确有其不同之处:因为国家的公有制性质,作为房地产公司运营根本命脉的土地控制在各级政府手中,由此,沿着中央几次宏观调控的脉络探究国内房地产公司的兴亡,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吻合轨迹。进而,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国内地产界还原“万通六君子”曾经的悲欢离合,看他们如何“聚义”、如何“分家”,也便有了更多经典的味道。

1“上岛”年代:“失意”者的交集

很长一段时间,冯仑的口头语是“上岛的时候”。他说的“上岛”不是上岛咖啡,而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1988年,国务院批准海南设省,并在海南设立迄今为止全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与老大哥深圳不无类似,这里即刻就要被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与开发热情所笼罩。

那一年,冯仑和潘石屹分别来到了海南,就像陈可辛的电影《甜蜜蜜》中初到香港的黎明与张曼玉一样,冯仑并不知道日后将会有一个搭档叫潘石屹。“上岛”的时候,冯仑与潘石屹本不是一路人:冯仑为了“仕途”而来,潘石屹则一开始就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

冯仑的第一笔生意并非为了赚钱。彼时,彩电在改革开放刚刚十年的中国还是个需要批文才能搞到的“稀罕物”。那一年,冯仑就是手握着这样一份批文来到了海口;而总共一万台的数量,在当时绝不是个小数字。

到了海口,冯仑将彩电批文倒给了一个私人老板。几经讨价还价,双方30万元成交。别误会,这并非冯仑的“第一桶金”,因为他把这30万元人民币用作了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启动资金;而在特区成立这个研究所,也是当时国家计委、贸易部给予冯仑批文的原因所在。

而在后来冯仑失意时,潘石屹刚刚从深圳渡海来到海南。他在一个砖场打工,在深圳闯荡时的经理职位,让他被委以砖场厂长的“重任”。管理300多“民工”的日子只持续了一年多,砖场倒闭,砖场老板卷款离去——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的海南并不罕见。

潘石屹出身贫寒,闯荡深圳时甚至没有边防证,靠着花十几元找当地农民带路,钻过铁丝网才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而现在,面对砖场倒闭的现实,潘石屹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此时或许只有上帝知道,两个失意者的命运正在靠近。1990年,万念俱灰的潘石屹结识了易小迪。易小迪喜欢参禅悟道,但更重要的是他曾在短命的体改所工作,与冯仑同是天涯沦落人,算得上患难之交。而今易小迪则是阳光100董事长。

于是,结识了易小迪的潘石屹有机会担任一个重要的职位——“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这个研究会由易小迪组建。提到这段历史,潘石屹笑言自己并无对《佛经》的悟性,但性格却在那段时日后变得平和许多。他甚至直言,在此后的商海搏战中,有困难时就会想到易小迪,虽然易小迪多数给不了他物质上的帮助,但却足以给他精神上的支持。

潘石屹与易小迪的情谊恐怕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因为正是在担任“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时,潘石屹与易小迪的前同事冯仑结识。加上王功权、刘军、王启富三人,他们便是日后颇为著名的“万通六君子”。

“我记得1990年的除夕是在海南过的,那时只有我一个人,很孤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机会。”潘石屹回忆,那天晚上,他想在简陋的招待所值班室里看看春节晚会,但服务

员拒绝了,因为要休息。潘石屹慨叹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坦言,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快将会走上那条或辉煌或没落的创业路。

“上岛”后的第三年,潘石屹与冯仑的命运终于交织在了一起。两个“失意者”终归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尽管他们一个出身山野,是财富的失意者;而另一个曾醉心仕途,现在正“虎落平阳”。

与绝大多数那一代企业家相似,彼时的潘石屹和冯仑都是既有体制的被淘汰者,而恰是这群人才最有冲动,要去证明自己。于是,与同为“淘汰者”的王功权等人一起,潘石屹和冯仑开始创业。

多数人只知道曾经的万通,但很少有人知道万通的前身是一家在海南注册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很长,甚至有点古怪——“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对于彼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冯仑和潘石屹都已经很难想起原因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潘石屹干脆以“大家的意见捏在一起,就是这个名字”来作解。

公司成立了,但六个人都不知道主营业务是什么。几经讨论,大家做了一个后来看起来十分正确的决定——炒地皮。彼时,无论是潘石屹还是冯仑都没预料到,此后不到十年,中国会出现一个叫做开发商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财富积累的速度,几倍于其他行当。

一切,总算开始了。

2第一桶金:“倒买倒卖”

“当时冯仑找到我说,看看这个数据——”坐在SOHO现代城顶层的办公室里,潘石屹可以尽览长安街的繁华,但他还是对那一刻念念难忘。冯仑给他看的是海口人均住房面积的基础数据,潘石屹清楚地记得,这个数据已经高达40平方米,而全国当时的平均水平只有不到10平方米。

冯仑和潘石屹得出的共同结论有两个,一个是泡沫了,另一个是——逃,那一年,是公元1992年。

在这个有如《美国往事》的年代之前,冯仑和潘石屹已经完成了自己第一桶金的积累。熟悉冯仑的人告诉记者,1990年底,冯仑曾利用自己在基层官场积累的关系,从北京的一家信托公司借到了500万元人民币,“那时的海南很热,大家也愿意借钱给海南的项目,只不过利息很高,我记得应该是在50% 。”他回忆道。

对于这笔原始启动资金的获得,冯仑和潘石屹并无否认。在拿到这笔钱后,他们和借钱给他们的信托公司商定,利润五五分成;而他们赚钱的渠道,实际上是那些当时在海南日渐高涨的别墅。

冯仑回忆说,当时是事业的起步阶段,大家都有激情,但冯仑则时刻保持着冷静。创业从8栋海南的别墅开始,每平方米3000元,大家的思路十分一致,先买进来,再卖出去,倒手赚钱——这是那个年代海南岛最为流行的赚钱方式,用同样或类似的方式,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冯仑做了具体的分工。他和另外四人负责买、建以及政府关系;潘石屹负责卖,负责和买家谈判。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冯仑此时偏于战略的长处已经开始露头,而潘石屹的营销天才也已经在此时初露锋芒。

潘石屹和冯仑都不会忘记一个叫韩九吉的山西人,富有的他是潘石屹和冯仑的第一个“客户”。在此之前,8栋别墅已经在手上“砸”了有些时日,冯仑、潘石屹以及其他四个合伙创业的弟兄没有一个不是惶惶不可终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九吉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的“救星”,从这个山西人开始,冯仑和潘石屹开始了命运的转折。但韩九吉也许只记得潘石屹,因为和他见面谈判的,是这个个子不高、头发不多、说话带着西北口音的男人。

那个年代的海南岛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谈判。那是一个商业规则尚未建立的年代,更是一个考验谈判者智慧、勇气甚至胆量的年代。在这个偏僻的海岛上,既然有冯仑、潘石屹这样激情澎湃的创业者,当然也少不了韩九吉这样富有且不失精明的买家。所有人的目标都只有一个——赚钱。

那是一次赌博式的谈判。因为与韩九吉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内蒙商人。潘石屹开价4000元/平方米,这已经有1000元/平方米的利润,但内蒙商人的出现,让潘石屹展现出了自己的商业本能,韩九吉还没考虑好,就加价到了4100元/平方米,把问题抛给了山西人。

两个西北男人的“对赌”开始了,韩九吉的两个儿子气愤地骂潘石屹没有商业道德,但韩九吉还在谈判,潘石屹坚持不让价,与内蒙商人接洽着。最终,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韩九吉只以42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走了三栋别墅,剩余的5栋被内蒙商人以6100元/平方米的高价买走。

就是在那一年,这个海岛的房价开始了疯狂的上涨,仅仅一年时间,均价便高达近5000元/平方米。要知道,直到2008年,海口的平均房价不过才达到4900元/平方米的水平。然

而,这样的局面,看起来更像是最后的疯狂,因为在琼州海峡的另一端,价格闯关、失业增加已经令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开始考虑一波强力的“治理整顿”。

“更大的风暴”还在酝酿当中。但此时的潘石屹和冯仑正在感受着第一桶金的快乐,拿着手中的支票,他们去银行取了一点钱,买了一份《海口日报》和一个面包,潘石屹回忆这么做的原因时说,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试验一下挣来的钱是不是真的,是不是能花。

英雄向来惺惺相惜。韩九吉虽然认定自己做亏了买卖,但却对潘、冯二人的商业素质颇为赞赏,一来二去,这个曾经商场上的对手竟然和冯仑、潘石屹成为了朋友。他或许算得上潘石屹的第一个山西粉丝,20年后在北京,已然明星化的潘石屹,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山西粉丝团,专买潘石屹的SOHO。冯仑第一桶金

“我和张欣结婚时,韩九吉还从山西送来了景泰蓝当结婚礼品。”潘石屹回忆道。 这样的故事被反复演绎了几次。冯仑说他们都是幸运者,他知道一个人,做的和他们是同样的生意,但赔了,晚上只能睡在沙滩上,后来被人追债,到晚上睡觉时,就把衣服脱下来埋在沙滩里,第二天再刨出来穿上,为的只是保住这最后属于自己的财产。

这就是残酷的市场规律正在发挥作用。

3历史的偶然:“拣来”的万通

六弟兄商量过后,决定先派潘石屹到北京探探路。

潘石屹是揣着5万元的考察经费来到北京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会无比感谢那个吃饭的食堂,并且坚信历史是偶然的。他回忆道,“当时听到旁边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于是远在海南的冯仑接到了千里之外的潘石屹打来的电话。此时的冯仑仍然像个老大,六君子们分管的业务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尽管大家一直以兄弟相称。

在海南见过世面的冯仑和潘石屹自然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潘石屹悄悄地问一位怀柔体改办的负责人海南回来的能不能做,对方给出的答复是为什么不能做啊,潘石屹说,“好,你让做,我们就做!”

远在海南的冯仑和其他四人都一致赞成。冯仑通过原来积攒下的关系找到了中国工程协会和中国煤炭协会作为发起单位。冯仑当时告诉潘石屹,要搞就搞大的,上报材料中需要填写注册金额,冯仑说干脆就填8亿,因为吉利。

第一个100万-创业者第一桶金的故事
冯仑第一桶金 第五篇

第一个100万:还原创业者传奇故事

2009-03-17 23:41:55 来源:创业邦 本文已影响3148281人 创投圈

核心提示: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传奇并不存在

很多成功创业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并不一致。

人们大多喜欢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并将其中的种种艰辛视为“调味品”——能更进一步强化传奇性。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第一桶金成功速查:王永庆 李嘉诚 柳传志 鲁冠球 曹德旺 刘永好、刘永行兄弟 冯仑 杨国强 宗庆后 蒋锡培 王传福 周成建 马云 江南春 丁磊 马化腾 李彦宏 施正荣 与如今有些刚起步的创业者动辄提出“下一个Google”诸如此类的宏大目标相比,很多成功者在创业之初的想法都很简单,他们甚至仅仅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想改变自己的现状。1980年,远东集团创始人蒋锡培在高考落榜后,拒绝复读、执意去杭州学习修理手表时,他的目标不过是赚够5万元。也是这一年,四川新津的刘氏四兄弟本来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老二刘永行为了能让哭闹的儿子吃上肉,春节时上街摆了个电器修理铺,看到其中赚钱的机会才刺激了兄弟们的创业欲望。

苦难的确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超人”李嘉诚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背井离乡、失学、伤父之痛,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打拼,从学徒成长为华人首富。刚刚逝去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便离家做工,几经挫折后奠定了台塑集团的伟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曾因所谓“出身”问题而遭遇磨难,但正如宗所言,这都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都善于抓住经济发展大势,瞄准其中的大机会。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和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年代初不约而同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启动,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配件厂商。王永庆也借助二战后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不仅从木材生意中真正完成了原始积累,还成功转型到石化行业。施正荣则凭借自己多年对太阳能的研究,看到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创立了无锡尚德,成为行业领导者之一。

综观上一代创业者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最初的起点乃至掘到“第一桶金”的爆发点,与后来真正做大的主业大多并不一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商业环境趋于成熟,新一代创业者起步之初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少走了很多“弯路”。王传福就凭借自身电池技术的积累,创立的比亚迪很快成为业内领先者,并逐步扩张到电动汽车领域。

为了找到方向,很多人在创业之初都经历了苦苦摸索,不断进行灵活调整,才逐渐明晰了主业。如今已成为本土教父级企业家的柳传志,在刚刚下海之时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为了生存下去,卖过旱冰鞋、电子表,还因倒卖彩电被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尽管看准了搜索的未来,但最初也找不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先后学习过美国的Inkotomi、Akamai

Technologies、Verity、Google等多家公司,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创业初期的典型状况,比如惠普就是从一家什么业务都做的咨询公司起步。 腾讯创立之初是一家既做系统集成又做软件开发的所谓外包公司,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马化腾还一度想将如今带来滚滚财富的小企鹅卖掉。丁磊在最低迷的那段日子里,也想把网易出手。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或许这才正是创业中的真实写照:彷徨,迷茫,无助……但他们都最终坚持下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标志。 马化腾与丁磊这一代无疑要幸运得多:更宽松的环境,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有风险投资机构等资本助力,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并迅速放大财富……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是靠一粒粒纽扣起家的,刘氏四兄弟则卖着鹌鹑蛋赚一分分钱,他们的原始积累显得漫长而辛苦。相比之下,丁磊创立网易不过3年就实现上市,又3年后成为中国的纸面首富;施正荣创立无锡尚德5年后登陆纽交所,也占据了首富之位。

英国人胡润在当年想出制作中国富豪榜的创意时,不知是否预料到“财富”的话题竟然在中国能引起巨大的争议,“原罪”、“灰金”乃至“黑金”成为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不可否认的是,胡润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对于财富的合理渴望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创业之路。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又对财富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新近者如曹德旺,以自己家族所持福耀玻璃股权的70%成立慈善基金会,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王永庆 卖米卖砖卖木材

2008年以来,经济不景气让中国台湾的企业家都紧绷了神经。10月,被视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逝世,更让人们倍感失落。虽然环境永远在变,王永庆却代表了某些永恒特质和精神:追根究底,脚踏实地,而这正是因应危机的暖心良策。

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王永庆每天来回要走三小时上学,上学前要把当天用的水挑好,回家还要帮忙养猪。王永庆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岁月中度过了童年。

冯仑第一桶金

小学毕业后,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日本占领期间,因为政策原因,王永庆的碾米厂不得不关门。他利用之前赚到的钱于1942年在嘉义乡下开设了一个砖厂,很快也因困境而关门。再度受挫的王永庆并未放弃。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冯仑第一桶金

王永庆年龄:逝于2008年,享年92岁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李嘉诚 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李嘉诚年龄:81岁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冯仑 人物简介
冯仑第一桶金 第六篇

冯仑 人物简介 冯仑生于1959年,是文革后第二届正式大学生。20岁的时候,冯仑成为中共的一员,接受过正统教育的冯仑,自然深谙正统意识形态及其语言方式。日后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决策习惯,虽无刻意模仿的嫌疑,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露出那个时代的痕迹来。自1991年开始,领导并参与了万通集团的全过程创建及发展工作。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间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 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

万通地产董事长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

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中旭文化网)高级讲师 北京筑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

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本地产俱乐部荣誉董事长

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

冯仑老师简介:

1、他是一位学者:中央党校法学硕士、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

2、他是一位国家干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

3、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1991年创建万通集团;中国

民生银行创业董事。1993年组建万通地产。策划并领导陕西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

亿元。

4、他是一位大师级的领袖:万通集团董事长,企业界称他为“商界思想家”,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

企业战略、综合管理、策划咨询、公司战略、公司治理。 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中央党校法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

2001年获得“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称号

冯仑领衔的万通地产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同时他本人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 在胡润主持的“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的评选中,冯仑先生位列第四

冯仑“新新家园”旗下三个项目均获得业界“明星楼盘”称号,还获得“中国明星楼盘”、“中华建筑金石奖”等殊荣

冯仑第一桶金

与李连杰、马云、马化腾、马蔚华、牛根生、王石、杨鹏、周其仁、周惟彦等共同成为深圳壹基金理事会成员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198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

1984年至1991年期间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

1991年创建万通集团,1993年在北京组建万通地产,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亿元人民币

于1999年与深圳万科的王石、河南建业的胡葆森等联合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房网,发起“新住宅运动”

1999年冯仑推出“新新家园”品牌——中国第一个实施注册的高档住宅品牌,开创了地产品牌建设的“第三条道路”

2002年冯仑当选为第二任轮值主席。上任后逐步完善了中城房网的组织运作框架,进一步增强了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加强中城房网与海外同业协会的交流与协作。成立“联盟投资公司”,进行成员共同开发“联盟新城”的尝试,使联合开发、联合采购、联合融资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1]

冯仑是中国首家房地产策略联盟机构——“中城联盟”的发起人和“新住宅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中城联盟”轮值主席任职期间,积极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努力提升房地产道德形象。在民营企业发展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公司战略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003年获得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冯仑先生策划并积极推动大型电视专题片《居住改变中国》的拍摄,本着促进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传播中国新兴地产文化理念为宗旨

2003年10月,冯仑先生倡导发起《绿色生活论坛》,在中城房网内部提倡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率领万通地产扛起绿色环保大旗

冯仑先生以《万通的精神就两个字:学好》为题,率先在行业内倡导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万通地产在“非典”期间首创“万通地产非典百万预防与救助基金”;在央行房贷新政面前提出“以‘大我’的立场”;在“第二届万通地产生活节”中倡导与实践“绿色环保事业”;在万通反省日提出“万通要成为5%的杰出公司”。

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风云人物,在业界一直享有“地产思想家”的美誉。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冯仑先生首倡由“香港模式”变为“美国模式”。

冯仑的公众形象有点紊乱。在冯仑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里,冯仑一会儿发出房地产革命的号召,一会儿又大谈新经济如何带来新思想。除丰富多彩的言语外,冯仑还忙着发起“新住宅运动”,构筑“中城房网”。在老部下潘石屹的眼里,冯仑就像个导演,一点没有地产商必备的脚踏实地的气质,在网民们的嘴里,“冯主席是个思想家”,冯仑自己坦承: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不善理财,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以冯仑的个性及其在万通的作用而论,把冯仑比作房地产思想家倒也恰如其分。当我们捧读“冯仑语录”、“元旦社论”等冯仑著作时,跃然纸上的口号宏论,使房地产思想家冯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清晰起来。冯仑第一桶金

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冯仑先是当教师,这也就是他说的“说话写字受过专业训练”的时期。冯仑曾经当着记者的面说:“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我原来当过老师,老师就是在不停地讲一些重复的内容。”

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吃腻了思想盛宴的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一批批思想者下海变成了实业家,冯仑也从纸上谈兵进入前沿阵地。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刘军会合海南体改所的易小迪、潘石屹成立了海南万通。从那时起,冯仑就成了万通的精[2]

第一桶金的四种掘法
冯仑第一桶金 第七篇

10大富豪离奇身世:从乞丐到亿万富翁
冯仑第一桶金 第八篇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一些地产富豪刚开始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但通过个人努力,现在已经身价数十亿元。他们创造财富的经验和超凡人的意志值得后来者借鉴。 1、梁希森 梁希森早年讨饭 名片: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 绰号:菜园子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园[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自此在地产界一炮走红。 报载: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讨饭为生,早年做过铁匠,并在面粉厂、装修队做过工人。1992年,他组建希森集团。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3.98亿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拖垮邓智仁利达行的项目。传说他目不识丁,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积累并运作着好几亿元的资产。 风传: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从小受够了最刻苦铭心的磨难: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曾经浪迹四乡,谋求生路;为住旅馆填一张登记卡,他要求人帮忙;办完事后需要签字,他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二、他有一个梦想:造起楼房,让所有家乡村民住进去。拆了老房子,节约出宅基地面积,用于养殖业,再把农民变成工人,都在这个养殖工厂上班,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出身影响:梁希森-早年讨饭:早年坎坷的经历,让他怀有一颗拯救乡民的心。 评:不管他的“乌托邦梦想”结果如何,他为群众做出的努力值得尊敬。 2、王石 王石玉米贩子 名片:万科董事长绰号:立地太岁 史前档案:军人出身,1984年下海办企业,1988年企业更名万科。 报载: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传:其一、王石1980年代初期到深圳发展。令他人吃惊的是,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饲料中介商,通过倒卖玉米得来的,这让他赚了300万元;其二、王石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手饰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出身影响:军人出身,为人果断,80年代初期即敢于下海,操盘万科也多次表现出敢于决断的气魄。 点评:一个大老板,却过着戏剧般的人生。 3、孟晓苏冯仑第一桶金孟晓苏中南海官员 名片:中房集团董事长 绰号:双

枪将 史前档案:官员出身,据说曾担任过万里委员长的秘书。1991年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 报载:孟晓苏是共和国同龄人,祖籍山东,出生于苏州,长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成为北京吉普汽车厂的普通工人。1977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后的工作历程中,他师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并相继取得了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孟晓苏大学毕业后,被选入中宣部新闻局工作,1983年进入国务院工作。1988年起,他先后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局长、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等职务,1991年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从此开始了房地产开发的工作生涯。 风传:孟晓苏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从子夜2点之后开始写的,几十年如一日。他在中房集团的写作习惯的形成与中南海的工作经历极为密切,所有文件都自己动手,从不用秘书。10多年来,他撰写和主编了10本房地产业著作,发表了180多篇论文。 出身影响: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到商场自然游刃有余。 4、李长山 李长山铁匠铺学徒 名片:太合环球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绰号:扑天雕 史前档案:官员出身,人生经历非常丰富。 报载:李长山1951年生于河北玉田。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铁匠铺学徒,当过兵,担任过新闻记者,也做过政府官员。曾任秦皇岛市城建局办公室主任、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企业管理局局长、秦皇岛市开发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秦皇岛市开发区科技开发总公司董事长等一系列官职。1992年弃官下海,开始涉足房地产业。1997年加盟太合集团,主持过北京欧陆经典、时代庄园、太合嘉园、太合国际友谊村等多个大型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风传:其一、李长山18岁不到,就已经成了下乡知青,一个农民要吃的苦,他没少吃一点儿,当时铁匠的工分多,李长山就想办法当了一名铁匠的学徒;其二、1969年,他被送进唐山《劳动日报》举办的一个“土记者学习班”学习。机会加勤奋,使李长山参与采写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显著位置全文刊出,并引起唐山地区的轰动,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出身影响:官场历练很丰富,让他在房地产界也如鱼得水。 点评:人生有很多机会,就看能不能抓住最好的一次。 5、朱孟依 朱孟依包工头出身 冯仑第一桶金 名片:合生创展董事局主席 绰号:入云龙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2年创办合生创展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朱孟依是广东丰顺县人,早在1980年代中前期,20岁出头的他就已成为镇上的一个包工头。朱孟依看到镇上很多人在开商铺,就去

找镇政府,表示愿意帮助建设商业街,回报只要业主租金分成。把开发与经营捆绑在一起进行策划,从这开始,朱孟依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原始的地产开发商,这也让他挖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朱孟依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来到香港,并顺利获得香港永久居住证,1992年他与张荣芳、陆维玑夫妇一起在香港创办了合生创展集团。 风传:其一、朱孟依以低廉价格抢先在当时尚属偏僻的广州天河区购买到大批农田,令合生创展仅土地资产在此后几年即以数倍乃至10倍以上的级别增长。但也有传闻说,这得益于朱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预先获知广州新城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二、朱孟依做事极其低调,生活也不张扬,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在网络上能搜索到他的惟一照片,还是因为合生创展在香港上市必须要提供的那张董事局主席照片。 出身影响:早年做包工头时,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具备商业房地产的操盘意识,所以后来成大业只能说是顺理成章。 点评:也许哪天朱老板与我们在路上擦肩而过,我们却懵然不知。 6、曾伟 曾伟早年银行高管 绰号:神算子 史前档案:银行高层出身,1996年涉足房地产。 报载:1988年,学农业经济的曾伟时年26岁,他从四川某国家单位辞职,来到了海南。在海南,他先后在省政府、省人民银行工作过。30岁时候,曾伟已经成为了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助理,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年后,他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决定下海,开始了他从商的生涯。刚开始曾伟做了一家投资银行,但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却是1996年涉足房地产时赚取的。不过,直到曾伟开发了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这一高档项目,他才广为业界所知晓。 风传:其一、曾伟年轻气盛时的理想是当个县委书记,但他在四川却感到无法施展抱负,也陷入一个人生的低谷,于是他去了海南;其二、他辞官下海后,在美国谈判收购企业时认识了后来的太太妮可———那时妮可已经获得了美国国籍并打算在美国长期居祝据说认识的起因是因为找洗手间,曾伟则一开始就认准了妮可是理想中难得的伴侣。其三、曾伟一心要在公寓里打造出有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因此他每到国外高档酒店,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电子测量尺蹲下来测量数据,也不怕别人纳闷的目光。 出身影响:在四川工作时已经表现出超前的意识,所以他下海;做房地产后,他也抢在多数人之前开发高档公寓。 点评:坚持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取得成功。 7、张雷 张雷一张白纸 名片:当代集团总裁 绰号:铁面孔目 史前档案:国家干部出身,1995年起涉足房地产。 报载:张雷1962年生于北京,1988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1989年至1995年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1995年起先后担任北京中际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城市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北京当代鸿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北京当代投资集团总裁等职务。近几年被列入福布斯内地百富榜。 风传:或许因为下海前任职于某国家保密机关的缘故,张雷早期的传闻极少,几乎没有在各媒体上出现过,那就留下一段空白传闻史吧。 出身影响:读法律专业,干保密工作,自然不习惯张扬,所以为人低调。 点评:名气与个人资产实力颇不对称,为人低调沉稳。 8、张力 张力公务员出身 名片:富力集团董事长 绰号:豹子头 史前档案:公务员出身,1993年左右和李思廉创立富力集团,从此发迹。 报载:张力1973年参加工作,从工人做起,后来在广州郊区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1986年,张力任花园村酒店总经理。不久又被借调去筹建白云区政府办公楼。这段时间里,张力发现自己做生意的秉赋。于是1988年,张力决定辞去公务员工作。最初他是做装修,后来才和香港人李思廉合作创办富力集团。 风传:其一、张力刚开始主要是搞装修,从接小工程起步,断断续续做了5年时间,积累了二三百万元左右;其二、1993年左右,他和李思廉一共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地产公司,即富力集团的前身,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合作。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刚开始时候主要以郊区或者城郊结合部地带的楼盘为主,多是廉价的宅张力----公务员出身基地和市区旧厂房的拆迁地块。出身影响:在做公务员时即发现了做生意的禀赋,做地产时眼光独到。 点评:纵观其经历,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9、冯仑 冯仑牟其中第一幕僚 名片:万通董事局主席 绰号:神机军师 史前档案:讲师出身,做过官员,担任过牟其中幕僚。1991年创建万通,从此发迹。 报载: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1991年领导创立了万通公司。风传:其一,1988年,冯仑在海口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某外贸公司老总———这批文是国务院体改所提供给冯仑的“费用”,交换来了30万元,他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其二,1989年因政治原因体改所解散,冯仑也“失业”了几个月。此后,他投靠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南德集团老总牟其中,最初担任政务秘书,月薪250元。一年后,冯仑成为牟其中的第一副手,工资也涨

到850元,但冯仑很快体会到家族企业的弊端,于1991年离开牟其中。其三,1991年,冯仑用3万元从某信托公司换来了500万元投资,紧接着从银行贷来1500万元,开始了房地产经历,很快就挖到第一桶金。其四,1992年起万通进军北京,冯仑和潘石屹在北京保利大厦[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一起吃住达三年之久。后来万通系六兄弟因为在公司发展策略上意见相左而“离婚”,分家时,冯仑对潘石屹说:“我要骂你三个月,骂完之后就说你好话。”作为补偿,冯仑允许潘石屹把万通的成功都归到自己身上。 出身影响:讲师出身,精于理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点评:冯仑历练之丰,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他一直保持豁达的心态,想不成功比成功还难 10、邓智仁 邓智仁讨债先生 绰号:险道神 史前档案:香港皇家警察出身,1984年和别人合作创办香港利达行,开始了他的房地产代理生涯。 报载:1950年左右出生于香港一个公务员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皇家警察队伍。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做过进出口、服装生意,也从事过金融期货,但据说最令他玩味和自嘲的莫过于替别人讨债。邓智仁创办的香港利达行规范整个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房地产代理佣金制度、从业规范和管理理念。因此有人说他建立了香港房地产代理行业的游戏规则。邓智仁1992年底投资北京玫瑰园[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个人北京发展史。这是一出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大戏,既有被玫瑰园拖垮的失败,也有代理万通[简介最新动态]新世界(行情资讯)的巨大成功,期间夹杂着自身发展的几上几下,直到2003年他终于退出江湖,听说一度隐居于成都。 风传:邓智仁曾不无凄凉地自嘲:自己是一个太有良心的人了。有人问起他怎么看待“玫瑰园”这滑铁卢之役的原因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腐败。”出身影响:来自香港,很不适应大陆房地产市场的“潜规则”,最后败走麦城。 点评:邓智仁是北京楼市的一个另类,他的特立独行和唯我独尊,让他在京城地产界显得鹤立鸡群。

伟大是管理自己,读冯仑的《野蛮生长》有感
冯仑第一桶金 第九篇

伟大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

——读冯仑的《野蛮生长》有感 偶遇 遇到《野蛮生长》这本书是一件比较偶然的事情,在管理学课

堂上老师讲到领导力的时候,介绍了一些当代的作品。而我自己当

时本来也没有太在意,突然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了冯仑的介绍,他于

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参与创建

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

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间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我不禁一叹:好牛的一个人啊!冯仑自言到: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于是更加觉得这人很神秘,很特别,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书叫做《野蛮生长》,对于这个名字一直不解,为什么要野蛮呢? 怀着好奇的心,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自序,讲的是《色戒》电影中的汤唯,清清白白的汤唯,干干净净地脱。冯仑认为,如果没有“色”或者本能的冲动,而只有“戒”,那么“戒”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是一个空洞的教条。若只有“色”没有“戒”,那么“色”就成了洪水猛兽,变成了欲望横流的灾难。对于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有欲望,有追求才会生活地有意义,但如果没有办法掌控欲望,那么将会是洪水猛兽。不仅让自己陷入一场疯狂的追名逐利,而且给他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说到个人,有的人总喜欢攀比,某某某在国企,一个月轻轻松松薪水一两万;某某某原来是一个捡破烂的,靠拆迁一下子就成了千万富翁;某某同学在学校学习成绩买断最后一名,可是做个生意,两三年后日子过得风风火火。于是他就陷入了,深深的羡慕嫉妒恨,看啥都看不惯,没有幸福可言。冯仑自己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二年的本科生,他奋斗历程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缩影,他见证了私人企业从无到有,从“倒爷”到“关系”,再到阳光下的历程。说到“原罪”,有人会说这些国有变私有的企业,就是靠贱买国家资产暴利获得了第一桶金,由于刚开始企业法律不健全,于是出现了各种偷税、走私、钱权交易、套取银行贷款等。冯仑通过反省日,找到了根治“原罪”的正确方法,那就是“资本社会化、公司专业化、经理职业

第 1 页 共 7 页

化、发展本土化”。

学习管理,好前途

管理是当今中国最频繁使用的词汇之一,管理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一个行为上的管理,应该把它看成是如何使人的行为在一个组织中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去活动,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绩效。显然,管理的第一个要素是目标,经营概念讲绩效,非经营概念讲目标。第二,一定是在组织范围内才是管理。一个行走在沙漠中的人,一旦不属于任何组织,就没有了管理问题,除非把对他自己的管理也叫管理。所以谈管理离不开组织,只有组织才需要管理,这是由特定的目标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任何目标都是在有限的人和资源条件下达成的,目标确定就需要管理,目标不存在的时候就不需要管理了。第三,设定人在组织中的活动方式和游戏规则,如激励、约束和惩罚等,这始终是管理的重点。管理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用最有效、最经济的资源最快最准确地达到目标。所有的管理书籍无外乎三个大类:目标、组织、人群行为;管理学流派也大多由这三个方面派生。从过去100年来看,平均一年一个新学说,且很快流行全球,比如:平衡记分卡、纵向一体化、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愿景等。然而众多的理论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很多困惑,有的照着做不对,不照着做也不对。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一定是有效的,管理学是有价值的。其中,理论是人家的,理念是自己的;听到的是人家的,悟出的是自己的;感知比告知更重要,体验比传授更重要。管理学课堂上,老师有一句话,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深刻了,那就是“读人比读书更重要,散心比散步更重要”。管理和爱情一样,都清楚有都不清楚,都有道理有都没道理。关于人的管理,一个管理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在于弄不清楚管理自己还是管理别人。一个人印了名片当上主管、经理后,你会发现他开始抱怨别人,似乎管理就是管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只要管理不好就是别人的错,吵人、抱怨、叹气,开骂,总之都是别人的错,其他部门不配合。管理者的行为是第一重要的,就是发牌者和接牌者的关系,发牌者有责任,发牌者出3,接牌者出K,不能怪后者打的大。所以,伟大的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被人。

一个组织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靠什么激发,有时候道德激励比金钱激励

第 2 页 共 7 页

第 3 页 共 7 页

第 4 页 共 7 页

来第一件事,是扑抢黑格尔的哲学论著看,还是扑到馆子先吃一顿肉?我想一定是先吃肉—因为曾经太痛苦太贫穷,所以一开始消费都是先吃肉,肉吃完了喘口气,弄套好房子、好车,接着谈个恋爱,扩大消费范围,旅游、健身什么的一顿折腾;等这些也满足了,接下来该光宗耀祖了,给家里修个坟;高雅了之后玩个艺术品,搞个文化;等这些都弄完了,开始认真投资、做慈善。亚洲人基本都在修坟以前的阶段,肉还没吃上,坟还没修,现在马上做慈善,那是骗人的。亚洲造钱能力超强,私人家族要盖豪宅,政府要盖大楼,在亚洲炫耀和恶性消费很严重。

如果是相同的企业,相同的钱,相同的时间,要怎样保证你的高回报?实际上就是要看投资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人决定一切。人家都说人特别重要,但在做的是很又往往重视钱,忽视人。个人的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价值,她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他的过去信用记录。俗话说的好,“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人是10-30-60,什么意思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再一层就是属于熟人的朋友,经常打交道的,做过点事儿的,大概不超过30个人。这30个人还包括前面的那10个人,最外一圈也就是所谓是熟人,也就是打电话能记起的这个人,不超过60个。投资人的聪明之处就是重点做到极个别人的重点投资。投资一个人,到底要投资在他的什么上呢?是投资在他的技能上,抑或投资在他的价值观上。“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立恒志就是战略导向,恒立志是机会导向,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根据历史的经验,投资回报高的就是投资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战略,用战略来引导,按照一个趋势去发展自己的业务。马云、马化腾当选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可以说今生要能上这个舞台,也许就代表世俗成功一说了。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站在互联网的未来,站在一个趋势上,他们先做了,所以成功了。如果你现在再做同样类型的网站,估计连个鸟都不会看一下,更别说人了,赚钱就别提了,成功就更不用谈了。然后关于趋势的判断,难就难在如何判断未来。预测未来一般用以下的三种方法:一是把别人的历史当做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比如上海现在的人均GDP是6000美元,东京是60000

第 5 页 共 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mingrenchuangyegushi/49329.html

《冯仑第一桶金 16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的故事,第一桶金怎么赚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