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

经典的创业故事 经典:创业成功必看的故事

|

【www.dagaqi.com--名人创业故事】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一

经典:创业成功必看的故事

是父母讲给小孩子听的,但是成人世界更需要这些启示。 第一个故事:困境即是赐予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它并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温馨提示: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第二个故事: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第三个故事:追求忘我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温馨提示:不要把自己当做鼠,否则肯定被猫吃。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来源:走向成功 《》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二

十大青年CEO创业的经典故事

IT铁汉 王嘉廉

他对正规教育一直不感兴趣,却十分向往独立创业。1942年,只有8岁的王嘉廉随父母移民美国。那时生活异常艰辛,王嘉廉常做一些被人瞧不起的活,经常连32美分一顿的午饭都吃不上。

许多年后,回忆起早年的 痛苦,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移民生活对我的影响很大。” 帝国缔造者 凯斯

凯斯被称为经营天才和工作狂。他穿着随便,经常穿卡其布的衣服,并喜欢把脚放在桌子上,像一个邻家的大男孩。而且个性腼腆,给人感觉有点冷淡。他曾俏皮地说:AOL经理人“无需我乱出主意”自己就能决定日常事务。

网络巨子 孙正义

高中时孙正义从日本迁居至美国北加州,智慧聪颖的他越级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就读,主修经济。并在大学期间就赚得他的第一桶金。毕业后,因为思念母亲,孙正义横渡太平洋回到家乡。

互联网先生 钱伯斯

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一次大型技术会议上,钱伯斯与电信设备领域后起之秀Cere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尔·鲁索相遇。初次见面,钱伯斯即单刀直入问道:“我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收购你的公司?”他的脸上带着惯常的笑容。

商海女杰 菲奥里纳

在面对戴尔、IBM这些领先者,菲奥里纳对惠普的员工说:以前我们要做到95分才推出,现在我要求他们80分时就该推出,然后慢慢改进。以前是瞄准、准备、开火,在网络时代里,瞄准了就要开火,没有时间准备。

商界智者 罗伯特·戈伊苏埃塔 戈伊苏埃塔无疑将被作为20世纪创造财富的大师之一而被后人铭记。从1981年戈伊苏埃塔出任可口可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到1997年秋天因肺癌并发症去世,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价值从43亿美元增长到了1470亿美元。

世纪霸主 比尔·盖茨

在湖畔中学里,盖茨迷上了一台笨拙的计算机终端。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这是非常罕见的——事实证明,它对盖茨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当盖茨的财富火箭般上窜的时候,他每天进帐最多达5000万美元。

直销之王 戴尔

12岁时小德尔就在集邮杂志上登广告做邮票生意,由此赚得了2000美元并用这笔钱购买了他自己的第一台个人电脑。这次经历让德尔认识到越过中间商做买卖的好处。16岁上中学时,迈克尔替休斯敦《邮报》拉订户,由于经营有术,他大获成功赚了1.8万美元并买了一辆宝马汽车。

卓越领袖 韦尔奇

1961年,韦尔奇加盟GE一年后,痛感公司的官僚主义体制的令人窒息,欲辞职另谋他就,年轻的上司鲁本·古托夫极力挽留他,在近4个小时的说服攻势下最终使他答应留下,条件是他不受公司官僚作风的滞碍。古托夫此举为GE留下了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 《》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三

李嘉诚的3个经典创业故事

李嘉诚的经典创业故事(一)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经典的创业故事}.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经典的创业故事}.

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有信,与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

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李嘉诚的经典创业故事(二)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

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 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李嘉诚的经典创业故事(三)

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四

马云的成长故事与创业故事

马云在求学时代确实是个顽童,从小喜欢替朋友出头打架,成绩让老师很头痛。连马云也曾笑言自己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大学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终如愿。

不过,多年后能在世界各地演讲时用英文侃侃而谈的马云,却在12岁时就自觉地开始打英语基础。1979年刚改革开放那阵儿,到杭州旅游的外国人多起来,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西湖边逮着人家开练。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经典的创业故事}.

在杭州师范学院,马云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后来又成为杭州市学联主席。

马云从老师到创业者的转变

{经典的创业故事}.

1988年,马云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工资大约每月11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职,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钱人民币,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马云后来说:“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到1995年,钱没赚多少的马云,却凭超强的活动能力为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聘马云为翻译到美国收账。

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美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马云在惊恐不安中被释放,又丢失了随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回国。

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

回国之前马云去西雅图看了一个朋友,在此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西班牙《国家报》生动地描述了马云当时的心情——“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对马云有触动的是,他好奇地对朋友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单词“啤酒”,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当时他就想应该利用互联网帮助中国的公司为世界所熟悉。

就这样,作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的马云辞了职,借了2000美元,1995年4月开办了“中国黄页”,这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之一。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府站点。不过由于许多原因,马云于1999年初决定放弃这些在北京的生意,他拒绝了雅虎、新浪的高薪邀请,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截止2014年9月,马云投资的网络媒体网站有20多家,其中“优度网”最为成功,优度网与国内2000多家门户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为各大企业发布网络新闻稿。

18位“创业罗汉”共患难共创业

“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会读阿里巴巴”。于是,马云从别人手里买下了阿里巴巴这个域名。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被安排在马云家里——当然,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居然能一口吃下声名赫赫的雅虎中国。

18位“创业罗汉”在“不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了50万元本钱。这其中包括马云的妻子、当老师时的同事和学生、患难朋友,当然还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业界精英,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年薪75万美元的副总裁职位,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马云亲自为大家下厨,端上一桌好菜。

马云六分钟说服投资基金软银

其后的6年,阿里巴巴的故事尽人皆知——马云6分钟说服投资基金软银,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其后,各路投资纷纷进入。其股东不乏国际大财团的身影:高盛,富达,软银,前WTO组织主席彼德·苏德兰也位列董事会成员中。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全球商人在阿里巴巴上交换信息。此外,马云和投资者还在2003年7月推出为消费者服务的淘宝网,2004年推出网络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宝”。

马云和三个人的故事

A 、妻子:张瑛

马云的夫人张瑛,是马云教书时的同事,最后成了马云人生伴侣加事业伙伴。马云曾动情地对记者们说道:“这几年来,张瑛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朋友圈子,天天都在公司。”

不久前张瑛从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职位上退出阿里巴巴管理层,曾引起一阵风波。马云说这个决定是张瑛提出来的。“她认为公司到这个时候,让别人看见阿里巴巴C E O 的夫人在公司里,不管你做得怎样,别人看你的眼光都会不一样。”据说董事会一开始不同意这个决定,张瑛和马云说服了他们。在公司员工大会宣布这个决定时,下面很多人都哭了。{经典的创业故事}.

B 、导师:金庸

马云喜欢金庸的小说是出了名的。在第一届西湖论剑之时,马云就将金庸请来做对话主持,轰动一时。

《笑傲江湖》是马云看得最多的金庸小说。他最欣赏的人物是风清扬。在央视的《对话》节目中,马云说特别欣赏风清扬的“出手无招”。“因为我想做任何事,要把所有的招数在自己消化了以后很自然地出来。”第二点是风清扬也是一个好老师,教育培养了令狐冲。“我自己

也是老师出身,我最希望的是我的同事、我的学生能够超越我。”

C 、盟友:杨致远

1998年,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到中国旅游,正好在北京工作的马云陪着杨致远四处观光,两人成为好朋友。杨致远一度还动过让马云担纲雅虎中国的念头。7年之后,双方走到了一起: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雅虎全球则出资10亿美元成为阿里巴巴公司的股东之一。并购仪式现场则定格了一幅照片:杨致远和马云并肩坐在长城的阶梯上,笑容可掬。

马云是收购雅虎的“狂人”

自2000年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后,马云每一次露脸都能掀起一阵舆论大波。与这个中国电子商务界和互联网界的知名人物相关的数字也都令人咋舌:2000年,马云从风险投资公司拿到2500万美元,2004年又从软银筹到8200万美元,然后一年内为淘宝网砸出1亿元人民币。而最新的一个数字却是10亿美元投资——来自雅虎公司。

在8月1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合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尽管身旁坐着雅虎公司的CEO丹尼尔·罗森格,马云却是绝对的明星,聚光灯下的焦点。一个路透社的摄影记者甚至为了拍到马云的照片,不惜大暴粗口,最后不得不由保安劝开——这是发布会现场的一个插曲,马云效应可见一斑。

马云巧妙地利用一个特定的时间来揭幕一个极具轰动效应的事件:“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阿里巴巴和雅虎7年的缘分,在今天能够结合在一起。”

他坐在那里说话,孩童似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没有过多兴奋的表情,也不慷慨激昂,有的只是大局在握的稳健与冷静。“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的所有资产,中间包括了雅虎的门户、雅虎的一搜、雅虎的IM(即时通讯)、3721,包括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这个行为对阿里巴巴来讲是非常激动的事情。”

马云是个演讲高手,尽管他的声音不够浑厚,不够高亢,但他会让人热血沸腾,并顺着他的方向思考。他将这次并购形容成“中国企业不走出国门就可以做的全球化的一个案例”,他说这次合作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不仅中国少见,全世界也独一无二。“更何况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7年,如果对这样的机会说NO的话,那就太愚蠢了。”

马云完成电子商务王国布局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配置豪华的电子商务舰队。除了阿里巴巴这艘B2B(企业间交易平台)主力战舰之外,马云还同时拥有了淘宝网(C2C个人交易平台)、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雅虎中国(门户和搜索引擎)三艘精锐战舰。

以至于马云不久之前接受互联网周刊记者采访时有这样一个理想化的描述:“雅虎利用自己

的内容去影响用户的消费倾向和习惯,然后有了需求之后的用户就可以去淘宝上交易,而他们的货源可以从阿里巴巴上获得。搜索是这些用户通向淘宝和阿里巴巴的通路,而支付宝则是一切交易的支付平台。”

这还不够完美么?如果能够顺利运转这个豪华舰队,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的海洋里将战无不胜。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庞大的舰队并没有全部运转通畅。

作为一个统帅,马云将如何应对?

“马云王国”的挑战大军

正如马云自己所说的那样,整个互联网都成了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当然最凶猛的还是来自于电子商务领域。

在阿里巴巴最为稳固的B2B市场,虽然马云一向不愿意承认有真正的竞争对手,但这个对手也许已经来了。2006年5月31日,环球资源公司(Nasdaq:GSOL)和慧聪网宣布正式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环球资源从IDG技术风险投资基金手中收购慧聪国际10%的股份。根据达成的一项期权契约,环球资源可在此次收购完成后12个月内,随时增持至大约35%慧聪国际的股份。

据环球资源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韩礼士暗示,二者不排除在未来合并成同一个公司的可能。慧聪网CEO郭凡生底气十足的对媒体表示:“慧聪和环球资源2005年年收入合计达到1.5亿美元,绝对是中国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共同体。”言下之意,联盟体已经超越此前一直宣称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的阿里巴巴。

此外,来自传统渠道商的竞争也呼之欲出。6月16日,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品卖场颐高集团旗下的IT世界网宣布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相比于阿里巴巴那样的竞争对手,我们对上下游的厂商更加熟悉,关系更加紧密,议价能力更加强势。”IT世界网COO俞翠薇女士说道。如果垂直电子商务公司发展迅速,阿里巴巴是否会面临新浪式的门户尴尬?

马云的人生格言

不仅如此,那些过去几年看起来与阿里巴巴井水不犯河水的公司也在朝着竞争的局面演进,当当、卓越这些老牌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正在加入阿里巴巴竞争者的行列。当当网今年1月份推出C2C在线交易平台—当当宝,虽然这一举措因诸多原因而暂停,但当当网随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对网商户招揽上面。“随着电子商务愈加发展,B2C、B2B及C2C三种电子商务模式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当当网市场总监张睿帆说道。

对于一向宣称喜欢竞争的马云来说,有一些竞争者他完全可以像过去那样置之不理,而他却不得不小心应对那些给他带来真正压力的竞争者。这次面临如此众多的竞争者,到底谁才是他最应该关注的竞争者?

马云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商人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Business 2.0》刚刚公布其全球50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排行榜,其中,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马云作为唯一大陆地区企业家入选,排名第15位,比盖茨还高出6名。本次评选的准则并非财富的多寡或个人知名度,而是他们的创新意念、独到眼光和推出的产品。美国所有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排名第一,Google的两位创办人布林及佩奇位列第二。

雅虎财经:阿里巴巴CEO马云经典语录{经典的创业故事}.

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机会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员工第一,客户第二

“我认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网站。也只有他们开心了,我们的客户才会开心。而客户们那些鼓励的言语,鼓励的话,又会让他们像发疯一样去工作,这也使得我们的网站不断地发展。”

“Judge 一个人, 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他是不是Harvard,是不是Stanford.不要judge里面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judge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干,看他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回家。”

马云对待的宗旨:员工第一,客户第二

要一点一滴的做事情

“阿里巴巴能够走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没有钱,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有钱了。以前我们没钱时,每花一分钱我们都认认真真考虑,现在我们有钱了还是像没钱时一样花钱,因为我今天花的钱是风险资本的钱,我们必须为他们负责任,我知道花别人的钱要比花自己的钱更加痛苦,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的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

失败只能怪你自己

“任何企业家不会等到环境好了以后再做任何工作,企业家是在现在的环境,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光抱怨有什么用呢?今天,失败只能怪你自己,要么大家都失败,现在有人成功了,而你失败了,就只能怪自己。就是一句话,哪怕你运气不好,也是你不对。”

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

阿里巴巴CEO马云经典语录:“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五

经典大学生创业案例赏析

经典的创业故事篇六

最经典的电子界创业故事

最经典的电子界创业故事:《我和三洋》

前言

走自己的路{经典的创业故事}.

我14 岁那年,小学刚毕业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去了大阪,在我姐夫松下幸之助经营的松下电器制作所,也就是现在闻名世界的松下电器公司当学徒。

小小的年纪就急匆匆地外出谋生,倒并不是因为家里已经穷到非让我自谋生路不可的境地。那个时候,虽然父亲早早地撒下了他的8 个儿女和妻子老母永远地离去了,但他毕竟还为我们留下了十几亩好地和一大片山林。大家只要辛勤地耕作,还不至于忍饥挨饿。说来也算奇怪,让我离开那充满温情的家乡的原因竟然那么简单,那就是我自幼讨厌农活,总想着尽快逃避那种令人生畏的打草挖泥、担水劈柴式的农家生活。

真没想到,少小离家老大没回。一个土生土长的船夫之子竟同这代表着现代生活的电器制造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掐指算来,到1985 年我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社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为止,在关西电器制造行业中我已整整干了60 年的时间。人生易老,60 年时间悄然而去,想起来不免几分惆怅。但是,能够感到自.慰的是,我的一生几乎全部融入了不断变化的家用电器制造事业,或多或少地为实现自己“创造新生活”的理想,为社会大众的生活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有人说,我这个从穷乡僻壤闯入大都会的船夫之子,变成了名噪一时的大企业家,这是天命。一个人来到这世界,究竟能干些什么,老天早已安排好了。也有人说,这是天命再加天资,要不然一个只念过6 年书的乡下人怎么能够硬是把一个小小的作坊扩展成拥有亿万财产的大企业?还有人说,井植薰的发迹并没什么奥秘,他有一个精明强干,被人称为当代“经营之神”的姐夫,他靠的是亲朋好友的提携。对于这些不着边际的议论,我从来也就没有认真地去理会过。道理很简单,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了解我,根本就不知道我是怎样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

如果说,一个人只知顺从天命,躺着等待幸运之神,那么机会就会从他的眼前飞过,他注定只能是碌碌无为。如果说,一个人只凭天资而不知勤奋,那么即使是凭着小聪明能干几件好事,但终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成不了大器。靠着亲友的帮助和提携而飞黄腾达的不乏其人,但是坐享其成,得来的所谓成功,其实更多的是别人的恩赐,得到的是幸运而不是幸福。

所以,我既不是这三种人,也从来没想去做这三种人。我走的是自己的路,一条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的、别人未曾走过的艰苦创业的路。

在一次为三洋公司新干部举办的训练班的开幕式上我曾经这样说过:“别以为你自己的前方存在着一条坦荡的大路,只有你的身后倒一定会留下你自己走过的踪迹”。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无论是前途无限的光明大道,还是历经艰险的曲折小路,只要是你认认真真地走过来的,就是你可以引以为豪的路。听过我这句话的人经常感叹地说,井植家兄弟3 人如出一辙,都是这样说,这样干的。确实,这句话是我经常用来勉励自己而又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井植语录”,也是我一生的写照。

走自己的路,但不是盲目地走,要走通过深思熟虑之后确定下来的路。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你也不会随意地改变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就是一条可望成功的路。行走在人生路上意味着不断的学习、不知疲倦地苦干,意味着思考和探索。人就是在这样一种苦思冥想加苦干和磨练的环境中创造出自己的全部历史的。归根到底,成功源于探索。

一、想要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

我在松下公司一共干了近25 年的时间。到我离开松下前,已是公司的常务董事兼制造部部长,掌管着松下公司的生产大权。收入超出了常人,职位也已升到了足以叫人羡慕的程度。然而,培养和照顾了我25 年的松下公司所给予我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名利地位。更为珍贵的是,我从松下公司那里学会了经营,懂得了以培养人才为前提的经营之本。这是一笔无形的,但比任何财富都更可贵的思想财产,凭着它,我叩开了一道又一道成功之门。在松下公司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受到这样的熏陶,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我“你们松下公司生产些什么样的产品”时,我应当不假思索地回答:“本公司也生产电器产品。”对于这个“也”字,问话的人当然会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大都会接着追问:“那么,除了电器,你们还生产些什么?”这么一问,就自然而然地会引出那简单而又能体现出松下公司全部成功奥秘的回答:“造人”。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造人并不是制造当代尖端技术意义上的机器人,而是指的培养人才,造就他人。这种思想是一切经营管理思想的基础和立脚点。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先“制造”优秀的企业人才,然后再由这批优秀的人才去开发、制造优质的产品,最后再通过优秀的人才去推销优良的产品。可以想象,这样的经营方针哪有销路不畅通的道理?所以,我始终把“造人”看成比造产品更为重要的事情,把“造人”置于企业立足于剧烈竞争的市场的第一要素。在我担任三洋公司的各部门领导职务直至社长(总经理)的全部时间内,我为“造人”花去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三洋公司之所以花大钱盖起了远比公可总部漂亮和完备的教育中心大厦,目的也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造人”的企业策略。离开松下公司之后,我凭着自己的力量与大哥一起经营起自己的企业。如果此时再有人提出同样的问题,“你们三洋公司生产什么产品”的话,那么我的回答不再会停留在“造人”的水平上。否则,我们提出的赶超松下公司的口号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不在松下式的经营思想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确立自己的经营方针的话,那么面对强手如云的市场竞争,三洋公司大概难保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三洋电机公司不仅“也生产电器产品”,不仅要“造人”,而且还要“制造社长”,“制造总经理”。换一句话说,要想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只有竭尽全力将自己塑造成一名称职的企业领导人,你才有充分的资格去教育和培养他人。劣质的总经理想要去“制造”优质的部下是绝无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劣等的经营者绝对领导不了一家优秀的企业。

我这里所讲的塑造自己不是一句泛泛而谈的空话。塑造自己不仅仅需要刻苦的学习、持续的自我启发和不懈的探索,还需要经常保持着让人感到痛苦而又必须持之以恒的自我约束精神,以及甘为企业职工做出表率的牺牲精神。举一个例子来说,我每天上午去公司上班的时间可以精确到秒的程度。天长日久,变成了一种习惯。公司大楼的门卫竟然把我当成了标准时钟,每当我的身影出现在公司大门前,门卫就会有意无意地伸手看自己的手表,嘴里老是“真准时啊”地说个不停。有时,门卫甚至一边看着我,一边喃喃自语:“我的手表怎么慢了一分钟?”

实际上,我家就住在公司的旁边,不用坐车,徒步走去花不了多少时间,准时上班并不困难。但是,如果你思想上没有表率的精神,认为自己是总经理或者是企业之主,无需如此苛求自己的话,那么至少你不能持之以恒。只要有几次的松懈,那么门卫大概就不会把你看成是标准时间。我之所以近乎于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上班时间,当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这对于我来说没有这种必要。我是想,既然我要求公司的全体职工无论职位高低,都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纪律,那么你自己就得比其他职工做得更加出色;大家都能准时上班,那么怎样才算更加出色呢?提早上班?这样做的话,大家可能会学你的样,比你来得更早,这不是好办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现在所做的,分秒不差。所以,我每天早上必定在看完NHK 的金融新闻节目后立刻动身,一分不差地踏进公司大门。只要没有什么特殊的接待事务,我始终这样做,一直坚持到退休。

遵守上班时间只是一件小事。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还应更加全面地执行企业的全部规章制度,同样不能有任何松懈。“欲善人,先律己”,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一次应邀为一些中小企业的业主作经营

管理思想方面的讲演时,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的企业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是否想过,谁应最最模范地遵守这些制度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控制职工和下属的手段,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锗到了足以使你的企业一蹶不振的地步。假如你认为,既然是公司的规章制度,那么公司的全体成员,包括企业主和总经理在内都应遵守,那么你的想法对了大半,说难听点,你的企业还有救。只有当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企业之主除了比其他所有的职工更加模范地遵守一切规章制度而别无选择,并且为此而坚持不懈的时候,你才具备了承担企业领导职务的基本条件,你的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然而,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还不能只满足于自己能够做出表率,更重要的是你还必须时时处处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特定地位。这里我所说的地位,绝不是指企业领导人可以随意支配他人或者是可以掌握某些权力的地位。我说的是实实在在地比他人多做工作、多动脑筋、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着想的地位。我经常对别人说,公司的董事不是好当的。董事就是要职、重职,从字面上看,董事又可写成“重役”,意思就是“责任重大”。那么,董事的责任究竟重大到什么地步,而董事又应怎样去承担这种重大的责任呢?我说,既然你要当董事,你就得具备每天24 小时都为公司的工作着想的觉悟,当然,我并不是说董事就得24 小时都呆在公司里。我是说,作为董事你得时时刻刻为公司的工作操心,甚至晚上睡觉做梦你也要做公司的梦。说白了,也就是你对待工作一定要“走火入魔”。

对于公司中的一般管理干部,我就不要求他们24 小时都为公司着想。我对他们说,你得为公司每天干16 小时。开个玩笑,我说,你们晚上睡觉爱做什么样的梦悉听尊便,但是除了睡觉,你平时可得多考虑工作。对于一般的管理干部,我要求他们避免“下落不明”的现象。下班之后,我家酒店喝上几盅,或者约几个朋友搓搓麻将之类的并不是不可以,人之常情,管理干部也应有这样的自由。但是。如果工厂里发生了紧急的事情需要同你联系,或者需要你去处理,打电话去你家,家人却又认为你还在公司加班的话,你在下班以后到回家之前这段时间内就变成了一个“下落不明”的人。所以,喝几口酒也好,其他娱乐也好,只要是正当的,我一概不加反对。相反,公司还会为你创造点条件。但是,你最好事先给家里去个电话,告知你的下落,万一有事也就可以找得到你。这就叫做为公司着想。

对于一般的职工,我仅要求他们工作8 小时。也就是说,只要在上班时间内考虑工作就可以了。对于他们来说,下班之后跨出公司大门,你爱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但是,我又说,如果你只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思想上没有想干16 个小时或者更多的念头,那么你这一辈子可能永远只能是一个一般的职工。否则,你就应当自觉地在上班以外的时间多想想工作,多学习,多思考。

也许,人们对我这种“24—16—8”的工作时间制会产生种种误解,认为我是一个严酷的独.裁主义者。但是,我自己从没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我不仅不是一个独.裁主义者,我能充分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更能注意上下级之间的思想沟通。我之所以这样设想,全部目的仍然在于贯彻我的“要想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的经营思想。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说,企业无论大小,总得有个最终的权威,由这个最终的权威来决断一切有关企业生死存亡的事宜。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地将上意下达和下意上达巧妙地融和在一起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是靠人来设计和完成的。企业越大,中间环节也就越多,如果不这样严格要求每一个干部和职工,说不定哪一环节就会出问题,企业怎能运转自如呢?

说到底,处于领导地位的总经理和董事们首先要严于律己,敢于并且善于塑造自己。经营管理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工作的效率,而效率的基础是职工的能力。所以,在公司内部无论你处于什么地位,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提高效率。人的能力提高了,这就意味着一个对企业有益的人才培养成功了。从这一点说,“造就他人”和“塑造自己”重要到了足以决定企业前途的地步。

二、60 年的历程

60 年一个花甲。人生60 年意味着你已走上了一生中最后的一段路。以前,人们常说人生只有50 年,这是因为当时的平均寿命不长的缘故。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出了70 岁,人生大概可以说是60 年了。但是,就像现在的青年人一般都要读完大学或者至少念完高中后才参加工作那样,一生之中像我这样整整工作了60 余年的仍然应该说是不多见的。我这60 年的工作经历,给我自己和社会留下的最珍贵的经验无非是对时间的珍惜。60年就是60 年,浪费一点就少一点,谁也没有办法让给你一些。回顾我的60年工作历程,我能感到欣慰的是我没有白白浪费时间。

在三洋公司里,我有一个长长的外号,叫做“一月出差48 次的人”。严格地说这不是外号,而是名副其实的赞美之词。但是,不留任何时间空隙地安排工作倒是我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利用出差的机会游览名胜古迹并不

是一件坏事,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记得是在1967 年的夏天,我去西班牙的马德里考察当地一家使用三洋商标生产彩色电视机的工厂。到达的那天正值星期天,同行的公司干部和西班牙的朋友都来劝我去看看闻名世界的斗牛表演,因为我当时的脑子里考虑的尽是如何扩展欧洲市场的问题,对于经常可以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看到的西班牙斗牛却忘得一干二净,竟然拒绝说:“什么,让我去看牛打架?我小时候在乡下经常看到,今天就免了罢。”于是,我考察了工厂并同工厂的负责人讨论完具体的事情后立刻赶到了下一个目的地。等我到了巴黎静下心来后才想到,西班牙的斗牛非但全世界都知道,而且根本不是牛与牛打架,而是一名斗牛士与一头壮牛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就是这样,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一办完事就会马上赶回公司,有时甚至是日夜兼程。因此,一天去两个地方出差并不是不可能的,一月出差48次也就不是什么值得过分渲染的事情了。

1969 年正月,我陪我的妻子去伊势神宫参拜。这是我一生中屈指可数的一次完全脱离工作的私人旅行。那天,参拜完毕后已是中午,我俩选了一家寿司店吃午饭。伊势的大虾闻名遐迩,海贝和生鱼片也向以新鲜纯正而闻

名于世。我与妻子约定了,今天只管慢慢享用,不谈工作,也不谈令人烦恼的事情。

这家寿司店不大,连老板在内只有6、7 名职工,但生意显然很兴隆,老板与伙计都手不停、脚不停地为客人点菜、上茶、端盘子。我吃完后到店后堂去结帐,无意之中看到了内房墙上贴得端端正正的一副对联,从字迹上

看好像就出之店主的手笔:

“现在不干,更待何时?

自己不干,指望谁人?”

猛然间,我被这位老板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真想找个机会同这位叫人肃然起敬的小店主攀谈攀谈。但是,看着在正月里还忙得满头大汗的老板,几次想开口又都缩了回来,带着几分遗憾,我离开了这家使人难以忘怀的小店。

店外阳光明媚,妻子游兴甚浓。花了360 日元吃了一顿美餐,乐得妻子只叫便宜。然而,我的思绪却被这副对联给紧紧地缠住了,脑子里乱哄哄的,再也提不起游玩的兴致来。出了店门,我拉住妻子就往汽车里钻。路上我对妻子说:

“真对不起了,原来约好的,今天不谈工作。但是,店里的那副对联对我刺激太深,不能不谈。今年是彩色电视机之年,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都异常的激烈。刚刚开工不久的歧阜三洋彩电厂的生产尚未完全走上轨道,面临的是„稍有迟缓、全盘皆输,的局面。正如刚才我们去吃饭的那家寿司店老板所说的那样,今年不干更待何时?我自己不干还指望谁人?”

回到公司,我立即召集东京三洋和鸟取三洋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开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彩电生产的管理和销售问题。尽管如此,我自己仍然感觉到不如那位寿司店老板的精神,后来,我在一次干部培养班的发言中说,“今年”与“现在”相比,显然要逊色得多。虽然,寿司店规模小,调头快,想干就可以干起来。三洋公司的摊子大,想干还碍协调整个公司的力量。但是,再大的组织也是由一个一个的“自己”组成的。只要

每一个“自己”都有分秒必争的决心,都有“现在不干更待何时”和“自己不干指望谁人”的劲头,企业就能捏成一个拳头,就能像小寿司店一样,现在就干,人人都干。不久,我将这次从寿司店里得来的体会写成一系列文章在三洋公司自己的刊物上连载。以后,干脆就用“现在不干更待何时”为题,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公开发行。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60 余年工作经历中,每一次的成功或者说是进步,其中往往都蕴含着伊势那家寿司店老板的精神。

我在松下公司当学徒的时候,日本国内还没有规定劳动时间的法律,学徒工就是小佣人,什么事都得干。老板不休息,你就别想闲着。就在这种条件下,我仍然坚持念了8 年夜校,读完了相当于现在中等技术学校水平的机械制造和商业会计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20 岁那年,我被提升任松下电器制作所第二工厂的厂长,领导着150多名工人生产自行车车灯。松下幸之助这位出色的经营管理者在选任干部时很少会考虑亲属关系,说他是任人唯贤大概不算是夸张。所以,我至今都认为,我之所以被提升,绝对不是我与松下沾亲带故,而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

当时,日本的经济非常脆弱,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再加上浜口内阁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国内物价暴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松下制作所却没有解雇一个工人,也没少发一分钱的工资。当时,在被迫削减了一半生产规模的情况下,松下多余下来的工人拼命地去推销库存物品,从夹缝中求得了一条生路。我所负责的第二工厂生产的自行车车灯平均每月仍然能够销出12 万只。要不是大家齐心协力地苦干,哪会在大萧条中站稳了脚跟呢?----------------------- 点评:这一段看起来,跟现在的国内形势差不多啊。国人有这样心齐的员工吗?有办法这样调动员工来就会宏观经济带来的困难吗?

1949 年12 月,我辞去了松下电器公司的职务,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传说,认为我的辞职是家族内部矛盾公开化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谣传或者说是误解之所以不攻自破,关键就在于对松下幸之助和我本人的不了解,或者说是不能理解的缘故。说实话,我早在1946 年从上海回到大阪的时候就已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我总感到,我在松下公司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非得自己干自己的事业不可。而且,日本战败以后,松下公司因战时从事军需品的生产而受到整肃,松下幸之助则被盟军司令部指认为“财阀”,行为受到种种限制。他因此而变得十分消沉,似乎无心发展自己的事业。这就更加促成了我离开松下的决心。 然而,辞职意味着抛弃25 年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一切,这其中所包含着的痛苦和失落,是局外人所难以理解和体验得到的。不过,当时我已看准了一个极好的时机,认定日本的广播事业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收音机的需求量将会激剧上升。这被不久以后出现的“民放”现象,即日本国内最初允许m 民间从事广播放送事业的政策所证实,我的想法是对头的。决心既下就绝不回头,就连我的姐姐梅乃,就是大老板松下幸之助的夫人和我的上司兼内兄的中尾哲二郎这样一批平时深受我尊敬的人对我的苦心规劝,也丝毫没有改变我的主意。人们常说,江山可移,秉性难改。确实,我这60 余年的工作经历,清清楚楚地映写出我的“果断敢行、甘担风险”的脾气。

结束了25 年的“松下时代”,我开始了崭新的“三洋时代”的生活。

人生总有几次大的转折。不知是凑巧还是有缘,我的几次大转折都同广播事业的发展相呼应。我是14 岁那年到的大阪,同年3 月1 日,东京放送局(即现在的NHK)开始试验广播,揭开了日本电台广播的序幕。而我辞去松下的职务,自己经营三洋公司时已经是39 岁了,那时又正好是日本广播进入民间私营时代,许多地方和民营电台正忙着开播的各项准备工作。幸运的是,三洋公司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从一只打破传统概念的收音机着手,确立了三洋公司的地位。加上战后日本社会趋于平稳,三洋公司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 万余名职工,在海外建有近百家子公司和营业所的大型跨国公司。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mingrenchuangyegushi/10236.html

《经典的创业故事 经典:创业成功必看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