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资讯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

|

【www.dagaqi.com--理财资讯】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一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

冷冬夜博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

2009-03-14

作为一名银行人,我对理财产品的具体所指始终没有搞明白,又到3.15,读几篇博客可能会让自己有所感悟吧。

一篇博客详细分析了理财产品的来龙去脉。中国有20万亿储蓄,说明老百姓对银行高度信任,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高达2万亿,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在2008年开始显现,这是一个根本性变化。

据称,银行理财产品发端于光大银行,其出发点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储蓄存款者提供一个相对安全、收益比储蓄利息偏高的投资选择。其初衷是为了形成相对竞争优势,挖同业银行的客户,但其客观结果是引发了银行服务的一次创新,所有的银行都纷纷效仿,一时风起云涌,银行原来坐吃利差的垄断利润受到挤压。最初的理财产品纯属向客户让利,利润来源于银行的自营业务。基本做法是:银行把自己能够持有经营的资产(如国外的美元资产、或者货币市场资产、或者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后,以标准合同卖给存款客户,银行从中只收取少量的管理费用,这些业务品种都是银行准入的业务范围(即银行有权经营的资产),只是把收益转移给储蓄客户一部分。随着2006、2007年股票市场的牛气冲天,银行存款受到挤压,眼看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大把捞钱,银行坐不住了,最初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发生变异,从自营业务走向了股市。其原理如下: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三驾马车联手,以信托公司的信托证券账户业务功能为载体,以客户为信托委托人、信托公司为信托受托人、基金公司(或投资顾问)为信托受托管理人、银行为信托销售渠道,共同发行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集合信托计划,包装为“银行理财产品”。其实质就是信托产品,根本就不是银行产品。在法律程序上,银行只是销售渠道,信托公司只是表外业务,基金公司(或投资顾问)只是信托计划管理人,没有任何一家对投资者负资产风险责任,所有风险全部由客户承担,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揭示书中也说得非常明白。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利润分配上,三家共同参与了分配,叫做管理费也好或者其它名目也好,总之是三家共同进行利润瓜分。最后剩下的才是投资客户的收益。

读到此处我心中泛起阵阵寒意,确实银行理财产的实质就是信托产品,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自己的名声把信托这个坏孩子请回来了,其实质是对客户的打劫。银行理财产品与基金产品、保险分红产品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加地不务正业而已,其矛头所指都是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操作水平又远远不如证券公司专业。更为厚颜无耻的是,银行、信托、基金三方在设计产品时把自己的风险规避,只赚不赔,而拿投资者的钱去投机,风险只有投资者承担。这样一种彻头彻尾的信托产品,为什

么不直接叫“信托计划”或者“基金产品”而是叫“银行理财产品”?秘密就是“银行”二字,因为老百姓相信银行。银行出卖自己的信用而参与了“炒股”,而且是拿别人的钱去“炒股”。说穿了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是对银行信誉的一种透支。为什么会出现银行理财产品这样的怪事?这一问问得好。我也历来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个怪胎,似乎很玄妙,玄妙的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卖理财产品的大多说不清,客户更是云里雾里的。这样的怪事,来自于证券监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来自于证券市场和银行市场的博弈,来自于银行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来自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博弈,来自于个人利益方与政策漏洞之间的博弈。银行理财产品的负收益问题将在2009年逐步显现出来。毫无疑问,客户的忠诚度必将受到极大伤害,在诚信本就极度匮乏的今天,这一情况对银行的杀伤力可向而知。为什么银行就没有危机感呢?

另一篇博客了批评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范围僵化管理。直到现在,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还是要借信托公司之手才能出台。银行寻找项目、让度优质资产、设计理财产品、划转资金到一个信托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进行理财产品投资对象资产的管理,管理也是银行人员。信托公司坐收“账户”费、“通道费”。这样设计的目的据说是为了把银行经营的表内业务和理财产品这个表外业务严格分账管理,避免监管上的混乱,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银行表外业务。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浪费资源。大家都知道,证券公司有自营资金账户、也有代客理财的资金账户,只是要求证券公司在人员、资金、信息、风险等方面严格分开管理,设置防火墙。证监会为什么不让证券公司利用信托公司账户进行集合理财产品的表外业务管理?道理很简单,证监会绝对不会让自己地盘里的利益流失到银监会的地盘里,因为信托公司属于银监会管辖范围。同样道理,证券公司可以自己管理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两个账户,银监会为什么不可以让商业银行也这样做呢?难道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没有这个能力?或是银监会没有这个监管能力?如果说信托公司、商业银行都属于银监会管辖,银监会偏爱信托公司,把一些利益让给信托公司还可以理解,那么,更可悲的是,居然让银行业的利益往证券市场流失,让基金管理公司以顾问身份来操盘运作银行理财产品并参与分配利益!试想,银行业的资金进入股市,银监会就管不着了,而证监会又不会管,银行理财产品在这个过度投机的市场里不就成为任人宰割的“菜鸟”了吗?真不知道银监会的官员们是怎么想的!

作者提出,银行理财产品为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开了一个方便之门,市场发生了变化,监管也要跟着变化。只有把银行的地盘搞清楚,就不必要去求着信托和基金去做理财产品了,事实上也就是银行一家在做,信托和基金只是利用其身份来打劫,责任也只有银行担着,客户只是朝着银行说话。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就是搞混业经营,不承认现实是错误的。

这两篇博文显然出自专业人士的手笔。我切感银行应当作理财的规划,对理财产品则一定要慎之又慎。作为客户,我是绝对不会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的,除非分业经营和监管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之后。

郭田勇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分析和建议

2009-03-24

中央财经大学专家郭田勇在3月22日的第四届“中国大众理财年会”上发表演讲,重点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运作进行了剖析。其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性问题,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反思和借鉴。

郭教授从2006年到2007年开始银行理财市场爆炸性增长以来的情况,总结出理财业务四点趋势:第一,从单一理财产品向多样化产品组合发展。2006年就是基金,到现在已经多元化了,既有债券型的理财产品,又有资本市场型的,又有信托型,还有结构型,种类非常多,更多样化了。第二,从单一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业务型发展。这个业务平台其实就是银行本来在做理财产品的时候,主要是单纯依靠银行本身的业务来组合它的网点来做,之后逐渐发展银行和信托公司结合开发,然后跟一些证券公司也在结合开发一些理财产品,这就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平台。第三,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化服务转变。这主要是指理财产品销售,以前主要在银行网点销售,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多种方式都能销售理财产品, 第四,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发展。理财的确是一件大众化的服务,但是对大众服务并不意味着给大家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服,在大众化的同时又来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口味制订更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关于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郭教授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而且同质化严重。二是过分强调收益率,对风险的提示有时候出现一些忽略,或者做一些隐瞒的动作。三是理财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基础知识缺乏。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理财市场如何发展,郭教授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整体透明度,建设完善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制度。包括产品和销售各个环节的透明度。

第二,未来理财产品应该稳字当头,注意风险,切忌盲目追逐市场热点。银行的理财产品一定要稳字优先,稳健,或者说把低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银行的很多理财客户是从以前的银行储蓄客户转化而来的,这些人把钱放在银行里,首先是不希望有风险,有这种基本的出发点。理财产品不能盲目跟风。去年有些银行弄出一些跟农产品挂钩的产品,刚开始的时候也非常好,但是后来也出现了问题。现在有的银行销售跟黄金挂钩的理财性产品,也让人捏一把汗。挖掘市场需求是对的,但是不能盲目,你可以跟热点,但是你一定要在事前对这个问题做好认真的问题和准备,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瞻性的把握。

第三,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和定价能力的建设。现在国内的银行自主独立开发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投入到产出的时间比较长,大家都希望立竿见影。对这一点要重视,否则我们就会沦为为外资打工的情况。

第四,监管机构应该继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商业银行走向综合化经营。从银行理财产品来看,投资到股票市场上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在保险,在证券方面,必然使得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发和它应用的领域就出现了相应的限制。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因噎废食,还是应当基于提高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综合经营这一块。

郭教授的分析和建议都很有道理。理财就是一项跨领域的业务,谁也管,又谁也不管,所以出问题是难免的。银证保三大监管部门要有一个协调机制,或者搞一个综合型的监管部门,实实在在地对理财产品进行监管和指导。强烈建议消灭掉“银行理财产品”这个概念,事实上无论银行、证券、基金、保险都有不少理财产品,统一叫“理财产品”就行了。“银行理财产品”这一提法的诞生反映了“银老大”的强势。这样一叫谁也搞不清了,销售人员说不清,专家们故弄玄虚,至于广大老百姓,除极专业的以外,恐怕只有被牵着鼻子走了。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二

简介银行理财产品中常见的几个特点

简介银行理财产品中常见的几个特点

银行理财产品的狂欢一方面反映了紧缩货币政策之下,银行对于负债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居民投资手段的匮乏,在各类投资市场的低迷、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各路资金蜂拥而至,银行理财产品水涨船高,量价齐升。{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又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增长。今年前7个月,各家商业银行马不停蹄地发行了超过8000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

市场的火爆必然伴随着风险的高涨,日前监管层已经出手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规范,重拳规范之下,银行理财市场将会遭遇何种冲击?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否将会受到波及?银行理财市场应该如何规范?本期金融圆桌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谁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井喷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计划发行呈现井喷态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高。您觉得这一局面的推动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导因素?

盛宏清:据普益财富统计,截止7月中旬,商业银行共发行8512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比上年同期增长41%;人民币理财产品筹资规模达6.37万亿,同比增长52%,按照理财产品平均久期计算(三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约占70%),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约为商业银行新增存款的43%。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平均利率在3.24%-4.84%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约120BP,而少数理财产品的最高利率在6%-9%的水平,比上年同期高出约400BP。尤其是在月末或季末“冲时点”前后,理财产品发行呈现“期限很短,利率很高”的怪现象。

造成理财产品规模井喷、利率走高、期限缩短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在紧缩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监管政策使然。按照今年的信贷计划进度,在法定准备金提高至20%以上后,商业银行的存款捉襟见肘,存款进度持续落后信贷进度,而存贷比的监管压力很大,银行必须利用理财产品补充一部分存款,哪怕理财产品利率比存款利率高出很多。二是在负利率持续,房市、股市、基金不乐观的预期中,居民理财的意愿较为浓厚,鉴于风险考虑,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情有独钟。三是商业银行大多还在走粗放经营的老路,用贷款拉动存款的方式使存款疲于奔命。主导因素还是监管压力和居民意愿推动银行大规模生产理财产品。

郭田勇:2011 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8.51万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募集的7.05万亿元。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通胀水平不断攀升,人们开始寻找各种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品,使得对国内理财产品的需求上升。(二)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把理财产品作为吸引存款和营销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利器。近年来,我国高净值人群的总量和数额都在快速增加,高净资产人群对私人银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造成商业银行对高端理财业务市场的重视和对高端理财产品的追捧。(三)在我国目前的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能发挥竞争存款的作用。随着通胀压力不断增加,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甚至为负,造成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为应对存款流失的压力,吸引和留住新老客户有重大作用。(四)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理财产品能够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而打造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上海证券报:更深地去追究目前理财市场的过火是否可以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还是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因为相关监管制度?比如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理财市场的火爆很重要一个的原因是很多银行必须依此吸纳足够的存款以满足存贷比要求,虽然早已有说今后要按日均存贷比考核,但实际上目前仍是时点考核?

盛宏清:在通货膨胀预期高企和其他投资渠道风险较高的背景中,理财产品市场火暴是监管机构、银行、居民之间博弈的结果。对于大型商业银行,6月末的存贷比在64.74%,存贷比压力不是很大,他们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应付居民在高通货膨胀下的投资需要,避免存款过多流失。对于中小银行,接近6月末时点的存贷比约在81%的水平,其花高价钱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吸收存款以应对监管部门的时点考核。在特殊时点上,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特短,而利率特高,年化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如果以后存贷比考核由时点考核过渡到日均考核,将对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小银行必须走“存款立行”道路。

郭田勇:除上述原因之外,监管制度问题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火爆的另一重要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理财产品并不算存款,但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考核模式基本是把季度末和年度末作为存款的考核时点,而银行通过合理安排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兑付时间,可以实现理财产品在季度末和年度末以前回款,从而实现存款沉淀。这样就可以在不需要考核的时间段内实现对于理财产品的营销,而在需要考核存款的时点时增加存款,从而可以发挥理财产品存款调节器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很多中资商业银行正是通过控制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和到期日来实现调节和控制存款规模的。

杨涛:理财产品的火爆,应该归因于市场、政策、监管等多方面因素。从监管角度来看,尽管目前监管层对银行开始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但是每个月末、季末、半年末仍都是银行存贷比考核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在这些时点前银行都会积极推出大量理财产品。而当考核的时点暂时过后,就不会推出某些旨在变相拉吸储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理财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

上海证券报:对目前理财市场的发展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目前的理财市场发展不理性,应该稍加治理?

郭田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管理政策形成冲击;理财产品收益率竞相上调加剧利率市场同业竞争;理财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加大了货币信贷调控难度;理财产品市场涉及面广容易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扰动因素。因此,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不理性的方面,这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法律,完善监管法律依据;督促商业银行审慎合规发展理财业务;加强对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统计信息制度;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客户投诉风险管理;积极防控重点业务领域理财产品风险。

银行在面临监管加强的形势下,经营要趋于稳健,可以做如下努力:加强差异化经营和产品创新;强化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自我约束,合理规范理财服务,防范理财产品的法律风险;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业务运作透明度;最后,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维护银行形象。

盛宏清:对于理财产品的非理性繁荣,监管机构、银行、居民都需要清醒认识,不能只

骂银行。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中,由于网点分布差异,存款分布是不均的,事实上存在大行向中小银行输出资金的模式。利用存贷比工具一刀切有失公允。当然,对于理财市场的不理性,应该加以规范和治理。监管部门可以重点放在检查理财产品的标底物的风险上,理财产品挂钩标底物主要应以货币债券市场产品为主,以降低银行风险和居民投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应该做好规范服务,教育投资者理财不等于存款,走“存款立行”和集约发展的模式。

杨涛:目前的理财市场发展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整顿,因为表现出几方面的问题和风险:一是使得银行绕开了监管,也弱化了偏紧货币政策的效应;二是使银行表外风险开始积累,理财资金投向处于“黑箱”之中;三是使得虚假销售和误导销售再次抬头,引起客户纠纷的可能性增大。由于六类理财产品都属于主打产品,如果叫停确实会对近期过于火爆的状况产生实质影响,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因为在银行监管压力巨大、投资者缺乏投资工具的情况下,还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出现。

被动的利率市场化?

上海证券报:也有观点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企不下以及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某种程度上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表现,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郭田勇:在过去的几年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居高不下以及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意味着市场的实际利率已在相当程度上向上突破了。尽管2010年以来,央行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使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但是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来看,2010年1年期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平均达到3.8%~4%,2011年6月底1月期以内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这意味着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既是源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其为了满足客户市场需求的结果,这种市场自发的双方相互推动关系,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始动力。面对当前的各种监管要求,如果没有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不去发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以弥补运行资金的不足,银行可能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维持。因此,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和额度上的提升,以及其收益率的飙高都是对利率市场化实践的一种探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

盛宏清:我赞同这一观点。理财产品利率高企和民间借贷利率飙升是在利率管制下突破监管限制,利率市场化的扭曲反应。当然也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迫切程度。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可先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因为当前的理财产品利率昭示银行可以承受存款利率的上浮。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杨涛:利率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也是在现实中已经不断推进的现象。在存在利率“双轨制”乃至“多规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迸发各种创新和规避的动力,也会出现利益寻租和机会成本。实际上,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反映一定的资金供求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预演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需要。虽然利率市场化的节奏一直缓慢,主要是为了保护银行,但现在银行已经出现主动利率市场化的倾向。对此,在推动存款保护等系统机制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理财产品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风险。

存款大战将持续

上海证券报: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之间对存款资源的争夺,在监管层目前对银行理财治理的背景之下,您如何看待银行下半年的负债业务?中小银行面

临的压力是否会越来越大?是否会对其业务产生显著影响?

盛宏清:当前的局面不利于下半年的中小银行的负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高企已经使大行也感觉到资金压力,势必累及中小银行的资金需求和吸收存款能力。而且,监管部门拟定推动表外理财业务进表内,将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资金、存款成本上升。中小银行压力可能越来越大。治理理财产品对各家银行影响不一。对于中小银行,监管层治理理财产品将推升资金、存款价格,利差存在缩窄的可能,对其利润的负面影响可能显现。而且,银行之间将持续上演吸收存款大战。

杨涛:强力的理财产品治理,确实会对下半年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融资行为产生冲击,对银行流动性、中间业务收入持续性都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中小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低、头寸紧张,因此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当然银行在规避规模限制上总是具有创造力,具体影响多大,还要看不同银行在新条件下的规避能力。

投资者需降低期望值

上海证券报:就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势,以及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您觉得接下来理财市场会呈现怎样的走势?存在多大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如何去把握机会,对银行的影响会有多大?

郭田勇:从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来看,2011 银行理财产品中较高收益者将出自于挂钩于股票、基金、商品、指数等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且挂钩大宗商品及其相关资产价格的结构性产品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也较大。在加息预期加大的情形下,投资者可以多关注短期理财产品,适当缩短存款期限,待利率政策导向愈加清晰,市场更加稳定时再进行中长期布局的投资,以争取获得更加可观的收益率。从产品种类角度来看,理财产品市场上仍然有很多例如结构性、债券市场类等理产品可供投资者投资。因此,在进行投资选择时,投资者主要还是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产品购买。

杨涛: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通货膨胀,但是对于使用何种政策工具控制通胀,则存在一定争议。另外,对于理财产品市场监管趋紧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对此,一是由于如果“叫停”措施落实,多数综合类理财产品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未来投资应该避免投资各类违规的理财产品。二是在不确定较高的情况下,可投资于债券市场及货币市场等稳健类产品为主的理财产品,这适于那些能够适应中低风险、追求较高收益的投资者。三是投资于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的产品,而避开政策约束或限制领域的理财产品。当然,统计表明过去理财产品收益率真正跑赢通胀的并不多,投资者也要避免对理财产品寄予太高的期望。

题外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缩水,8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12%,较7月末继续下降。其中仅有24款产品收益率超过6%,收益率最高达6.5%,这款产品的投资期限为365天,投资周期较长,投资门槛则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标准门槛,5万元起投。

梧桐理财网以个人金融资产为基础,收益率受市场影响不大,自然能够坚挺逆袭。据悉,梧桐理财网首创个人金融资产质押投资、融资及转让模式,其平台的产品挂钩优质的金融资产,如信托计划,以此分享高净值客户的收益,产品具体表现为,千元起投,每日付息,随时可转让。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三

银行理财产品的猫腻,你知道多少

你的选择、礼德有责/

银行理财产品的猫腻,你知道多少

【导语】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各种猫腻广为诟病,使投资者无辜损失收益。高收益是真实惠,还是噱头?银行理财产品的猫腻,你知道多少?

痛点1:五花八门的收费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产品预期收益率=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销售费是支付给为你进行理财服务的客户经理以及与销售相关的后台运营部门的费用,银行理财经理卖产品越多,其提成就会越高。而这款产品是否真的适合投资者,那就另当别论。

托管费是银行为为托管理财资产而提取的费用,需要用来监管理财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而理财管理人也是银行,可以说自己监管自己。

按照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平均为0.05%,销售费平均为0.26%。

倘若真是按照这个标准收费,银行可谓非常厚道。{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作为盈利机构,银行收取手续费和托管费用无可厚非,况且银行也尽到告知投资者的义务和责任。

只是,一些隐性的收费却是投资者并不了解的,这部分费用往往占比更大。

痛点2:隐形费用

我们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常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本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扣除其他各项费用后高于客户可获得的封顶收益,则超出部分作为投资管理费。

你的选择、礼德有责/

不过,大多数银行并不表明“投资管理费”多少,一般也没有上限,所以银行到底收了多少费用,外界并不知道。

曾有业内人士根据某城商行的业务数据测算,“投资管理费”与投资者收益的比值可能超过40%,可见银行从中收取了不菲的费用。

建行发行过一款名为“乾元—私享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产品说明书显示“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净收益率为5.7%-6.8%,销售费率为0.02%年,产品托管费率为0.05%/年,扣除这些费用后,该款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该为5.45%-6.55%。

然而说明书中却提示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这意味着有0.7%-1.75%的收益不见了,被银行神不知鬼不觉提走了。

客户若不认真计算,是很难发现这个问题的。

痛点3:延长资金存放天数

除了各种费用外,银行理财产品还有部分收益损失在“等待”中。{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本金被银行冻结的时间长于产品的管理期限。

通常6%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香饽饽,很多投资者为了抢一款这样的产品,一大早起来盯着电脑,或者拜托理财经理留额度给自己。

然而,你会发现,这款产品离起息日还有好几天,个也就是说购买日不等于起息日。 从你购买到起息日这段时间的利息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算收益,这就意味着你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时间无形中又增加了几天。

除此之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日并非到帐日,到帐日通常要晚于到期日,这段时间内,

你的选择、礼德有责/

你的理财资金也只享受活期利息。

理财产品的期限主要包括募集期、产品期、清算期等,说明书中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是指产品期,并非产品的实际存放天数。

通过这种方式,客户的收益被摊薄了。

每到银行的考核时点,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银行通过对理财期限的安排将大量的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回到表内,帮助银行度过存贷比考核。

表面看,银行是为了给客户实惠,实则是为自身利益考虑。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为自身考虑的何止这些!

目前,80%的银行理财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保本型产品大约只占20%。

从过往的兑付记录看,非保本产品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概率很高,其风险并不高。而且非保本产品一般比保本产品的收益高出1.5%-2%,性价比更高。很多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以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很高,去买保本型的理财产品。

其实很多时候,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的资金投向是差不多的,挂钩的资产收益率相差无几,为何给到客户的收益却有差别。

这是因为,在银行内部,保本型产品被列为银行存款的一部分,银行还需要为此多提取存款准备金,由此蚕食了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收益。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四

银行理财怎么买才靠谱?4步教你轻松搞定

银行理财怎么买才靠谱?4步教你轻松搞定 银行理财产品本着收益稳定,风险低等优点,一直深受投资人青睐。然而,对于银行理财新手而言,往往不懂得辨别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更是看不懂长篇大论的说明书。那么作为普通投资人,怎么挑选出靠谱的银行理财产品呢?教大家三步。

一、看清产品是银行自营的还是代销的

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很多人有类似的想法,就是只要是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就靠谱,风险就不会太大。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银行除了自营的产品,还会帮别人卖产品。我们经常听说的“飞单”事件,就是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顾客出售非银行自营的,而是第三方机构,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要比银行自营的大得多。而且一旦出问题,银行往往会认为这是员工个人行为,不承担相关责任,投资人也只能欲哭无泪。

所以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银行自营的。那么如何辨别买的理财产品是不是银行自营的呢?这里融360小编教大家3招:

第一,凡是银行自发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

第二,仔细看合同上的发行方是不是银行。如果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会有银行名称,说明是哪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第三,看看产品收益率是否“靠谱”。“飞单”产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收益高,一般是正规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三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已经跌破4%。投资人不要盲目追求收益,掉进“飞单”陷阱,以免本金遭受损失。 此外,不要轻信银行经理的“花言巧语”,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因为是银行销售的产品就掉以轻心,自己的投资自己要多留一份心。

二、要选择非结构性的

如果追求稳健、固定的收益率,除了买银行自营的产品外,最好还要选择非结构性的产品。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风险的程度却相差甚远。区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很简单,主要看其投资方向和投资标的。

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类理财产品风险比较低。

而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往往和黄金、石油、股票、外汇、信贷等等挂钩,产品名称带有此类字眼的投资人要格外注意。此外这类产品会有两个预期收益率,分别是最高预期收益率和预期最低收益率,如果在产品说明书上,收益率是一个范围,比如预期最低收益率为0.5%,预期最高收益率为8%,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为结构性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都有一个较高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动却很大,而且不确定,到期时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三、判断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

判断银行理财风险高低还有一个更简单、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看产品的风险等级。如果是第一次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银行通常会要求大家做一个风险评估测试,投资者只能购买自己相应或更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

由于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划分没有统一规定,各家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采用了不同的符号。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总体而言,基本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包括: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激进型产品(R5)。

建议大家,买银行理财产品买R1、R2级别就可以了,这类产品风险系数很低,R3级别以上的就要谨慎购买了,此类产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

另外,如果产品投资组合里面是否有“股票”字样,那风险级别至少在R3以上。

四、不要误解“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银行理财按照收益类型可以分为三类: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

保证收收益类就是指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银行都会保证,比如,一款保证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3%,那这个收益率就是固定的,到期时银行一定会兑付你3%的收益率。当然因为此类产品的风险低,收益率自然也低。

保本浮动收益类是指,银行只保证本金的安全性,但是收益是浮动的,比如一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4%,那么到期有可能达到4%也有可能达不到。 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也很好理解了,就是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银行都无法保证,也就是说,不仅收益是浮动的,本金也有存在亏损的可能。

从产品的风险来看,非保本类理财产品要比保本类理财产品大很多,不过前者的收益也要明显高于后者,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8%,其中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3.2%左右,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则在4%左右。

很多人认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的理财产品不安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非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大,此类产品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也就是说,很少有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更是极少。

需要注意的是,保本和非保本,与结构和非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分保本和非保本,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分保本和非保本的。如果买了一款非保本的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很有可能不但达不到预期收益率,本金也有亏损的可能。

总之,看理财产品是否安全并不是看它的收益类型,而是要看风险等级。建议大家,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好买银行自营的、非结构性的、风险分级为R1(低风险)和R2(较低风险)的,一般来说,理财产品满足这三点,就可以放心购买了。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五

银行理财怎么买才靠谱

银行理财怎么买才靠谱

作者:东方网-劳动报 2014年02月06日

0人评论 微信

分享

打印

虽然互联网理财无可争议地占据了年理财热词排行榜的榜首但对于很多市民来说面对一下子涌出的网络理财难免还是有些雾里看花在这个全民理财的年代为了不让钱袋子缩水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仍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的首选不过在老百姓心里银行理财似乎也不像原来那样靠谱了

成百上千种银行理财产品摆在老百姓面前究竟该如何选择?复杂而专业的说明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怎么买才靠谱?记者近日走访了沪上部分银行试图还原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面目

固定浮动要分清

记者在静安寺附近某国有银行看到该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有十多种产品名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老百姓常关心的会不会亏本什么时候开始算利息等信息反倒不太好找其实银行理财无非就有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等几种顾名思义固定收益类是商业银行承诺向投资者支付固定收益由银行承担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也就是保本保息但此类理财一般收益率较低略高于定期存款保本浮动收益类指银行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并根据实际收益情况确定投资者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也就是保本不保息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则不能保证投资者本金安全说白了就是不保本也不保息

实际操作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据银行理财的半壁江山理财经理销售中往往会说我们这款产品推出后从来都是保本保息的但要注意的是以往收益情况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投资收益老百姓在买理财时还是要根据自己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产品那如何知道某款产品到底属于哪种类型呢?您恐怕要在产品说明书上仔细找找了

自有代销要警惕

一提到理财产品亏本银行往往给老百姓留下一个事不关己的印象员工离职了不是我们银行的产品都成了银行推卸责任的理由对此泰隆银行上海分行合规部的项女士向记者表示这往往是投资者购买了银行的代销产品造成的

据项女士介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不一定就是银行自己设计的产品银行理财有自有产品和代销产品之分银行自有产品是指商业银行自己承担产品设计投资管理销售产品是银行自己发行的销售合同与银行直接签订而代销产品的设计管理发行都是由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的银行只是利用其销售平台代为销售销售合同是消费者与发行方签订的所谓的理财产品巨亏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这些代销产品

购买理财须四问

面对数量井喷的银行理财产品上海银监局近日提示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做到四问一问在哪查询二问谁的产品三问投向何处四问与谁签约记者了解到银监局已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建立个人产品信息查询平台收录全部在售及存续期内代销产品的基本信息客户可通过平台查询核实相关产品信息谁的产品投向何处与谁签约则着重提示消费者分辨自有还是代销遇到无具体投向无明确发售方无风险提示的三无理财产品更要多加小心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篇六

银行理财业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licainews/4409.html

《银行理财什么意思 银行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