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周晓光:从摆地摊到义乌亿万富婆

|

【www.dagaqi.com--创业指导】

周晓光:从摆地摊到义乌亿万富婆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一篇

  周晓光,中国饰品行业的“领头雁”,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世界饰品女皇,著名慈善家,全国人大民心代表,民间议案仙子,社会政治活动家。

  1986年来,荣获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优秀女企业家、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大师、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优秀董事长、浙江省杰出女企业家、浙江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金华市劳动模范、市优秀经营者金牛奖、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先后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金华市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大山深处走出的货郎女

  周晓光,中国优秀女企业家,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周晓光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偏僻山村,17岁开始挑着货郎担闯天下。而如今,由她一手创建的新光集团已发展成为全球饰品行业龙头企业。她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创业历程,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性创业自强的缩影和典范之一。

  杨帆:周总,在见到您之前我就特别想听您讲一讲您的创业经历,我觉得如果没有听到这样的故事会是一份遗憾。30年前,当您走出大山的第一天是怎样一种感受?

  周晓光:30年前,当我第一次跟妈妈走出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是真正生在大山里的一个女孩,我甚至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个时候妈妈正好怀着弟弟,大肚子,她一个人出去不是很方便。我正好高中毕业,就跟着妈妈挑着一担八十几斤的东西,走了4个小时的山路,在东阳上了火车。

  杨帆:您当时的体重有多少斤,就一个人挑了八十斤的担子?

  周晓光:当时我自己也就是九十几斤吧,还是很瘦很瘦的,那个时候我的个子也不高。

  杨帆:您还记得第一次自己独立走出去是在什么时候吗?

  周晓光:第一次自己走出去是到上海,在现在的城隍庙那里摆摊。那个时候城隍庙没有什么市场,我们当时摆摊,很多老太太还要来抓、来赶,自己也提心吊胆的。那年,上海的冬天特别特别冷,我第一次要去坐公交车,都不知道公交车该怎么看,从哪里到哪里,那个地方到底有没有人去,可不可以摆摊都不知道,时隔一个月自己就走出去了。

  杨帆:当时您的内心是不是还是很恐慌的?

  周晓光:从1978年到1985年这个阶段,每年走出去的那一段时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而且那种压力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过着流浪一样的生活。后来挑着一百多斤的东西出去,比方说到东北,你不可能能经常回来,几十块钱的路费,算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了。所以出去的时候要带足够的东西,只能卖完以后再回来。你也不知道到底两个月还是四个月才能卖完?

  杨帆:你回来之后妈妈怎么评价你的这次上海滩之行?

  周晓光:他们内心肯定是安慰的,因为我也可以独立出去做生意,去赚钱了。其实我出去做生意后来又回来,我不愿意出去做生意,觉得做生意太委屈,太让人瞧不起了。所以我妈妈在金华给我找了一份工作,六毛钱一天,十八块一个月,我认认真真地去做。结果不到一年我就得了一场病。因为我打工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霉干菜,我连5分钱一碗的青菜豆腐汤都舍不得买。

  杨帆:因为你几个月下来都是吃霉干菜,然后吃得营养不良了?

  周晓光:对,营养不良,低血压、贫血、然后心脏开始不好。我记得我赚了九十块钱回来,连医药费都不够。所以后来想想,这样还是不行,我还是要出去做生意。

  背起行囊,从义乌一路北上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浙江中部的这块土地上,以义乌人为代表的农民就开始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贩卖小商品,“鸡毛换糖”的说法也由此而来。30年前,周晓光就在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营生背景下,背起行囊,从义乌开始一路北上,她将第一站目的地设在了东北,谁也没有料到,她的首次东北之行竟格外成功,开头仅4天时间就赚到了280块钱。

  杨帆:您当时是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换来的280块钱?

  周晓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第一次去哈尔滨的香坊区,第一天摆摊的时候生意特别好。但是摆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来了几个地痞流氓,穿着喇叭裤,一进来就把我的地摊踢掉,我不认识他,也没有理可以讲。我问他为什么把我的摊踢掉,他会瞪着眼睛,如果是男的问这话,他马上就一拳打过来。当我问他的时候,我旁边有卖菜的,有补鞋的,就会过来说,你不要去讲要忍受。我没有受这种皮肉之痛,但是有很多在一起摆摊的男的受到皮肉之痛。

  第二次也是在哈尔滨,摆摊的时候突然被工商局连摊一起抓去,我不知道被抓去会怎么样,什么都不懂。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浙江来的,我把我的介绍信给他们看。工商局这些人一看,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一个人从浙江过来真不容易。他们的同情心特别强,然后就跟我说,他们下午四点半下班,那个时候别人也下班,人也多,我就可以来摆,他们看不到,也不会来抓我。我当时特别特别感动,也特别有力量,所以那一次的买卖也特别成功。

  杨帆: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周晓光:特别困难的时候往往都是在车上的时候。当我决定明天要去东北的时候,我今天晚上肯定睡不着。我就会想,明天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义乌上车。

  杨帆:你为什么不从车门走?

  周晓光:因为挑着一百多斤的东西,正常从车门走是挑不上去的,车门都很堵。所以明天会不会有人把窗户打开?如果有窗户打开的话,我的行李就可以从窗户塞进去,我不管里面的人愿不愿意,我就塞进去,然后我就马上爬进去,从窗户里面爬。那种力量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你没有办法想象一个十ba九岁的女孩子,居然能够从站台上,从火车上的窗户爬进去。

  把行李全部安顿好以后,途中位子肯定是不可能有的,我就一个晚上一直站到上海。在上海要转车,转车的时候我又要担心怎么上车,往往都是提前一个小时所有人就都站起来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子,背着一百多斤的东西,这样站一个小时。那个时候我的泪水和汗水一起下来,衣服全部都是湿透的,坚持不了

  

旺角波鞋街的3个卖鞋佬变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二篇

  旺角波鞋街,是港人俗称,其实指旺角介乎亚皆老街与山东街之间的一段花园街,主要售卖世界各地品牌的时款运动鞋、各式运动服饰及体育用品,不但吸引活力的年青人,就连美国职业篮球明星球星勒邦占士也曾到此一游!

  体育品牌

  波鞋街内汇聚各国品牌及最新款的运动波鞋,大品牌如Nike(耐克)、Reebok(锐步)、Addidas(阿迪达斯)、Puma(彪马)等流行体育名牌外,还有现时最受香港年青人欢迎的Converse布鞋和Birkenstock凉鞋等。

  特色

  位于旺角中心区域的波鞋街内,体育用品店铺一间接一间,总共超过40间,无论日夜都挤满人群,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不少店铺会有专人从外国搜购最流行的新款波鞋回来,所以只要是杂志上刊登的,甚至是连香港还没有代理的款式,都可在此寻觅得到,香港人一般称这些货品为「水货」。



  每小时人流数以万计的旺角波鞋街,造就了3个鞋佬变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

  香港政府的活化政策陆续出台,香港市建局计划动用1亿元(港钱,下同)活化旺角5条主题街,首阶段将于明年开始动工,包括俗称“波(球,下同)鞋街”的花园街和洗衣街地段。

  自1980年进驻波鞋街开设首间分店的彭汉钊,30年后成为波鞋街霸王,坐拥约30间运动店,在波鞋街有近60%的铺都是由他经营。另一个同样在波鞋街发迹的湛淦枢,单是将自置铺位出租已年收300万元,去年铺位获市建局收购,令他顺利荣登亿万富翁宝座。此外,著名连锁运动用品店“运动家”创办人蔡天沛,早年在波鞋街运动铺打工,娶得老板妹妹后自立门户,成为今日在港分店最多的运动鞋大王。

  彭汉钊波鞋街霸王

  彭汉钊是最早在波鞋街卖波鞋的老行尊之一,亦是现时拥有最多分店的波鞋街霸王。其公司富豪集团旗下共有逾30问分店,分别以“Fulvo”、“Livo”、“Jivo”、“Apex”及“Da hood”作招牌,另有自家品牌“FITTER”,出品包括运动鞋、帆船鞋、运动服、球袋等,粗略估计,每月生意额逾2000万元。近年彭汉钊与波鞋街另一个霸王、允记的老板陈锦波斗得难分难解,二人积极开分店扩充,不过就业务而言,产品种类较多的彭汉钊更胜一筹。

  家住跑马地的彭汉钊,拥有两个花园街铺位,连同货仓及自住单位,估计身家超过3亿元,堪称波鞋街的超级隐形富豪。彭汉钊今年刚好60岁,出身小康之家,中学时已迷上篮球及足球。中学毕业后,彭汉钊先在一间电器代理公司打工,20岁创业,开设“国电”电器零售店,专卖音响、冰柜等大型家庭电器。虽然如此,彭汉钊仍对热爱的运动念念不忘,“碰巧有个精工足球队的朋友要代球队做球衣,便慢慢将山寨厂转型。”

  1974年,彭汉钊于铜锣湾豪华戏院后面开设第一间运动零售店,并以中学的自组篮球队“FITTER”命名,卖自家生产的运动衫裤,又向Adidas及puma人波鞋售卖。1975至1976年间,彭汉钊更赞助欢乐今宵足球队(即今明星足球队)的球衣。上世纪70年代末,曾效力香港甲组足球队的张国强找他合作,在波鞋街开设“强劲”体育用品店,开张时更邀得谭咏麟、陈百祥等明星剪彩,知名度大增。后来张国强将其股份卖给彭汉钊,他将店名改为“富豪”继续经营,富豪因此成为其集团统称。

  虽然少了名人效应,但上世纪80年代波鞋热席卷全球,令“富豪”的生意愈做愈大。彭汉钊不时引入外国的新品牌,当时“富豪”的营业额已达500万元,每年出品的波鞋及帆船鞋款至少300款。

  及后,彭汉钊开始购入地铺自用,于1985年以300万元买入花园街45号地铺,“坦白讲,当时我没有钱,不过因为做批发生意,同银行关系好,才可以借到钱买铺。”显然,彭汉钊当年的决定非常正确,地产经纪估计,该铺现时起码值9500万元。

  1992年,彭汉钊移民加拿大,于是结束“FITTER”的批发生意,零售店亦只留下4间。直至1998年回流,彭汉钊重整旗鼓,“我熟悉行业运作,又与波鞋街的业主相熟,所以要租铺扩展不难。”

  湛淦枢退休波鞋佬

  彭氏父子仍在为其运动用品王国打拼,但另一个同在波鞋街起家的亿万富豪湛淦枢就早已退休,做包租公。

  湛淦枢只是一名穷小子,上世纪60年代来港投靠亲戚谋生,因为认定鞋是必需品,先到姑丈的鞋店当学徒,后又跟叔父当小贩卖皮鞋。每日来回由旺角行至深水埗摆地摊。数年后他终于储够资本,胆粗粗以3000元租下西洋菜街一个商场铺卖鞋,当时一双皮鞋才不过30元,收入仅够糊口。幸而,上世纪70年代流行运动服装,吸引大批年轻人顺应潮流,连带令运动鞋大卖。湛淦枢有见及此,实时在其鞋店兼卖波鞋,生意狂飙,单日都可以卖出数十对运动鞋,因而赚得第一桶金。不过他并没有将资金花在业务扩充上,反而选择置业。他先于1982年以92万元买入窝打老道单位自住。后来发现花园街的运动店愈做愈旺,便在1993年斥资2150万元买入花园街82号地铺。但不到几年,湛淦枢有感年事已高,儿子也不愿接棒经营,遂将生意结束。

  前年市建局宣布收购波鞋街物业计划,湛淦枢曾联合其他受影响的业主组成“K28波鞋街关注组”抗衡,甚至以比市建局高一成的价钱进行反收购,可惜最终不敌市建局,便于2008年11月接受近9000万元的收购价,实时晋升为亿万富翁。“政府给几千万我有什么用,持有现金只会贬值,只好再买铺。”78岁的湛淦枢慨叹。

  巧合的是,他新买的西洋菜南街42号地铺,原业主就是之前向他租了十多年铺位的彭汉钊,成交价1.5亿元。“如果不是与他相识几十年,都买不到呀!”中气十足的湛淦枢抱怨:连同另一个于2003年买入的太子花园街铺位,湛淦枢现年收超过800万元租金。

  蔡天沛“运动家”老板

  现时全港分店数目比太古旗下马拉松还要多上10间的“运动家”,老板蔡天沛也在波鞋街发迹。年近50岁的蔡天沛,小时候在荃湾居住,上世纪80年代在波鞋街一间运动用品店做售货员。“他大约1983年左右在‘佳运’打工,老板姓黎,听闻是新界乡绅,有个十七八岁的妹,后来妹妹嫁给蔡天沛,有人穿针引线下就自立门户,创立‘运动家’。”一名老街坊忆述。

  “运动家”1985年在花园街启业,6年后在大埔新达广场开设首间分店,一名业内人士指,运动家比其他行家早进驻商场,正是其成功最大因素//了解更多请到

  蔡天沛除了觑准商场铺前景,更极力争取外国运动名牌的独家代理权,如早在1997年已取得德国国宝级健康凉鞋品牌Birkenstock的香港总代理。Bjrkenslock现时在香港共有4问专门店,受欢迎程度已达到平均每个年轻港人都脚踏一对,代理这品牌无疑是一条财路,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运动家”是上世纪90年代扩展得最快的运动用品公司。

  现时运动鞋的毛利介乎四至五成,以每双平均零售价约400至500元计,即每双运动鞋纯利约180元,“运动家”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约两成半至三成,估计每年利润达2000多万元。加上蔡天沛持有的物业全部十分矜贵,如市值约6600万元的花园街64号地铺,和楼面超过4.2万平方英尺的荃湾顺丰工业中心,现市值5500万元,单两项物业已令他身家过亿。

  

修记两元超市修庆生的创业传奇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三篇

  任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可能被后浪推倒在沙滩上。因此,在“2元店”江湖中,要避开来势汹汹的复制者、兴风作浪的搅局者,修记两元超市领跑者修庆生的一举一动,无不折射出一个商业时代和一种商业逻辑的变迁,而变迁的本质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让小百货消费高度集权。
  
  年前,他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六年后,他和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当离乡背井屡战屡败的修庆生揣着2000元钱从保定来到济南时,走出火车站那一霎,他还在琢磨手里那批衣服能不能在此找到市场。而当时除了一副好脾气和一颗豁达的心之外,修庆生可谓一无所有,毫无迹象表明他的修记两元超市会在几年后成为国内“2元店”的龙头霸主,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曾经不事张扬的福建男人,能扛住2009年经济危机的冰雹,成长为中国零售业的新宠。

  超级玩家登场
  
  疾风知劲草,“非典”识英雄。修庆生就是在2003年5月,国内小店经营哀鸿遍野的艰难关头崭露头角的。无产者下海,一身的力气就是最大的资本。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热门行业,修庆生都尝试过并以失败告终。痛定思痛,修庆生开始在济南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值得用一生去坚持和拼搏的事业。

  很快,修庆生注意到济南市场上有种叫“1元店”的小百货超市。店内所有商品统统1元,为小百货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浪。“1元店”风头正猛,诱惑很大,但修庆生已不是19岁离家时的青葱男孩,多年商海失意,让他逐渐掌握了一个成熟商人应该具备的战略眼光——1元产品虽然便宜,却受制于“1元”的价格局限,产品单一、利润低,很难做大做强。修庆生索性顺水推舟,在济南西市场仅14平方米的门面里,开起了第一家“修记2元超市”,经营品种包括日用品、饰品、工艺品等。

  然而开业一段时间后,生意冷清得让修庆生的内心产生了莫大的落差。2003年5月,济南晴空万里,修庆生却黯然神伤。

  率先吃螃蟹的结果是修记两元超市经营举步维艰。绝大多数顾客只伸头看看,便匆匆离开,偶有顾客列好清单前来选购,店里却仅有零零碎碎的一两百种商品,顾客随之扫兴而去。这让快要血本无归的修庆生苦不堪言——前期为了节约成本,修庆生只在山东几个大的百货批发集散地进货,由于进货成本相对较高,货品选择余地少,继而导致了2元店“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他左顾右思,认为开门不利归根结底在于货源,量小且质量良莠不齐。

  好在市场上进价低于2元的小商品成千上万,虽然货源分散在全国各地,如广州、义乌、常熟等地,几毛钱利润的背后隐藏着昂贵的交通费、住宿费和应酬费,但为了充实货源,避开中间代理商,拿到市场最低价,修庆生一咬牙,豁出去了。

  然而,当修庆生碍于资金有限、坐着最便宜的绿皮车来到义乌后,预期的美好却荡然无存了。

  “人家根本就不和我做生意!”说这话时,修庆生仍心有余悸。对于做惯了大生意的厂家而言,一次只要几百个产品的修庆生犹如沧海一粟,成交一次对方才赚10元,业务员压根不屑于跟他谈。

  修庆生只好孤注一掷“驻守”义乌,三天两头拜访厂家,“反正拿不到货,我的店也开不下去了,回去也没意思。”在厂家眼里,修庆生就像个死缠烂打的“乞丐”,你不给,他不会走,并且“战斗力”惊人。

  终于有厂家“招架”不住,发货了!
  
  激情燃烧的岁月
  
  修庆生的生意尚未成功,但十年挫败苦练内功,使他在2元店尤为关键的摆货问题上,厚积薄发。

  在进货时,修庆生有意选择了一批价格相对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将其摆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顾客进门,第一眼就看到这些“超值”商品,有的甚至比当地批发市场上的还便宜。这些商品迅速为修庆生带来了人气,给顾客留下了“物美价廉”的印象。这些产品本身利润微薄,但顾客往往会在“捡到便宜”的自我暗示下,顺便买些利润空间高的商品,产生著名的“鲶鱼效应”。

  一个月后,开始盈利;又一个月后,“修记2元超市”渗入山东其他城市,开到7家。无独有偶,一些投资者找上门,和修庆生商谈批发业务。修庆生制订了一套整店输出方案,“修记”省内扩张的号角吹响——投资者加盟后,不但能从总部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还能从选址、配货、摆货、管理等方面得到一系列的指导。靠这种整店输出模式,短短一年,修庆生在山东各地开了近千家店,占据了山东省“2元店”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新光总结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四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与运作管理

课程名称 生产与运作管理

分 院 经济管理分院

班 级 12工商企业管理(1)班

组 员 蔡翔翔(01)陈旖琳(06)

骆凌峰(42)王林峰(47)

徐毅凡(50)

指导教师 张朝阳

2014-2014学年第二学期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新光参观总结

这次的新光之旅让我们收获颇多。原本我们对新光的了解只局限于其风光表面,对其内在了解也只是略有所知,但这次的观光着实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新光的内部情况和操作流程。也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所启示。

起先是新光的一位领导向我们详细灵活地介绍了浙江新光饰品的一个情况、建筑设计的构思和员工的生活情况。浙江新光饰品是一家集饰品研发、生产、销售、贸易

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十年

的发展,新光公司从小到大,现已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发展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龙头企

业。公司的建筑从整体上来说是

“宝玉”二字,寓意新光是一个创

办事业的风水宝地,集团综合行政办公楼则像是一把太师椅,左边有一个“龙”造型的喷泉,右边有一个“白虎”造型的喷泉,左青龙右白虎,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公司则是坐北朝南的企业,很是讲究。公司20%的土地是用来生产的,其余都是提供给员工生活住宿的,除了宿舍还有就是公共场所,有图书馆、网吧、乒乓球馆、棋牌室、恒温泳池、健身房等等,听得同学们都是心花怒放,艳羡不已。由此也可见新光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而且在有些车间里,可以看到员工参加比赛的照片,从而可以体现了他们工作之余乐趣也很多。

其次,这位领导来到第二个馆介绍了董事长周晓光创办新光的光荣事迹和现行情况。董事长周晓光创业经历也是十分艰辛,走过许多坎坷,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由于业绩突出,她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优秀董事长、浙江省杰出创业女企业家、金华市劳动模范、金华市优秀经营者金牛奖、浙江省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等等,被推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金华市人大代表。

接着,这位领导带领我们参观了第三个馆——集满中华名族特色的饰品馆,用他风趣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了饰品的诞生和与其牵绊着的民俗礼仪,同学们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从中也牵扯出新光制造这些特色产品的理念和精神。新光企业理念:

企业愿景: 让生活更美丽

企业使命: 引领时尚 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观:诚信、负责、创新、共赢

还有第四个馆——生活体验馆,告诉客人饰品和生活是怎么结合的,比如说婚庆、商务带什么饰品等等,每个饰品的种类、样式、用途都等等都是十分有讲究的。新光饰品有三个优点,其中功能强大就体现在这里,就比如说“水晶磨合”还增加了储放iPhone4/4s的功能、“立体首饰盒娃娃”头上可以放戒指,耳朵上可以放耳钉,脖子上可以卡项链等,而且其产品样式精美,实在是叫人心动。

最后一个馆陈列的是奥地利人造水晶,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印象比较深的是那只水晶黑天鹅和那一大串听不懂看不懂的字母。奥地

利人造水晶有两个优势,第一是通

透、第二是切割工艺。这位领导随

手拿起一颗水晶向我们展示,看似

像玻璃,实则是一般玻璃硬度的两

倍,也就是说它可以割玻璃。这些

水晶很通透、切工精良,在灯光的

照射下泛着孔雀开屏的水晶花,非常漂亮。

参观完成品、了解了企业文化之后我们就来看看新光的生产运作。新光平均日开发新品上百款,现有“新光”、“希宝”两大品牌,有合金、爪链、铜金等。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以技术创新为主导。

我们先后来到新光企业的生产车间,加工房,模具间等各个车间,看到了各种部件的加工流程和制作工艺,看起来有些复杂,可见这也是很大的一门学问,值得我们细心的学习,因为车间的吵杂,我们听得也并不是很清楚,大多还是根据自己所看见的进行了解。

合金饰品是整个仿真饰品中的精品之作。

合金的制作流程很多很

复杂,有压膜、修边、抛光、清洗、焊接、钻孔等等。

转样部的质量专员带我们来到石膏房,里面尽是些做成的石膏、石膏粉、水泥之类的,石膏是用来制造模具的,制造模具是为了快速生产,水泥则是用来让石膏快速干透,以便提高效率。

最后的最后是装备车间的观光。装备车间是饰品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负责的是点钻、连接和最后的包装。点钻就是把一些水钻、主石、水晶类的一些材料和产品进行一个黏合;连接就是把一些配件和产品组合起来;包装顾名思义就是把做好的产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包装。

此次的“新光之旅”,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企业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走进这个美丽的企业,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魅力。一个好的企业绝对不是企业家唯舞独尊。我们走到每个车间里面都有一些标语的存在,这些标语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全体员工来讲,是一些激励或者是一些警醒,但是会促进员工能够更好的工作!

对于我们现在在读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我们这些学习企业管理的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大大的给我们提供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企业领导说企业氛围好,那也许是官方的,但是每一位员工对企业有着好的评价,那才是企业的真正好的氛围的所在。学院好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大家奋斗学习,同样企业有好的工作氛围也能促进大家为企业的共同目标一起为之而努力!

女性如何在创业路上发光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五篇

女性如何在创业路上发光

——读《女人就是要发光》有感

一、引言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自生自灭。每年加入创业大军的人都有很多,但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女性创业的人数远没有男性多。但据调查显示,女性创业成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男性。有专家分析,可能是女性特有的性格使然。《女人就是要发光》一书讲述的是现任浙江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的创业故事。她在书中,讲述了创业的宝贵经验,分享了作为女人的人生感受,给创业者尤其是女性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借鉴与参考。

二、周晓光简介

(一)人物介绍

周晓光,1962年11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78年涉足商海,1995年创办新光饰品公司。因其本人优秀的经营业绩、倾力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创造性履行职能的卓越表现,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杰出女性、浙商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财富传奇

周晓光年仅16岁时就走上了创业生涯,沿街叫卖刺绣花圈、绣针以及刺绣图案,在随后6年多的时间内,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将她的产品最远卖到了黑龙江省的哈尔滨与伊春。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来自浙江的刺绣制品小商人虞云新。1995年,他们在浙江省义乌共同创办了新光饰品公司。它起初只是一家廉价戒指、手镯与项链的低成本制造商,但现在,该集团在中国各地拥有近千家门店,招聘了300位设计师。该集团与奥地利奢侈品牌施华洛世奇结盟,使用后者生产的水晶。该集团还与杨澜、席琳·迪翁合作,推出高端珠宝产品线。

周晓光拥有新光控股集团51%的股份,价值约合6.5亿美元;她丈夫拥有剩余的49%,价值约合6.24亿美元。2008年,她首次进入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净资产为1.8亿美元。2012年,周晓光夫妇以6.6亿美元净资产再次上榜。

(三)社会荣誉

1998年至今,周晓光先后当选为义乌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金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曾获得的主要荣誉和称号有:

1、中国经营大师;

2、中国优秀女企业家;

3、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

4、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大师;

5、浙江省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

6、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

7、2005十大风云浙商之一;

8、2007全国十佳巾帼建功标兵;

9、2007浙商创新大奖;

10、2007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11、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家;

12、2007义乌十大慈善家;

13、浙江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家;

14、2010“卓越华商民企新锐”;

15、2010年3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16、2011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国际女性创新奖;

17、2011年10月,“胡润百富”最受尊敬企业家奖;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18、2011年12月,首届“魅力女浙商”特别贡献奖,

19、2012年4月,第四届中国“商界木兰”奖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20、2012浙江经济年度人物第二批候选人等等。

三、发光的创业者素质

周晓光在商界中取得的这些成就,无疑与她的素质能力密不可分。正是她身上的这些发光的优秀素质,帮助她一步步地完成了从当初的困顿女孩到如今商界“雍容仁者”的蜕变。

(一)果断勇敢

创业路上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不少人选择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做事情总是畏畏缩缩、瞻前顾后,那么永远也不可能迈出第一步,永远也不会成功。周晓光小时候就跟着母亲一起外出“鸡毛换糖”,但去的都是步行可及的地方。直到她17岁,开始了第一次一个人的远行,目的地是上海。为了节省花销借宿在远亲阿姨家,在城隍庙摆摊每天赚个一两块,还要交管理费、卫生费,有时还要急匆匆地收摊躲避工商局的检查。这段经历虽然苦涩,但她却很庆幸自己迈出的这一步。“如果问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我想那就是勇气。吃苦的勇气,克服自身缺陷的勇气,面对陌生事物敢于尝试的勇气。”

(二)直觉敏锐

敏锐的直觉是女人的先天优势,对于创业而言,发觉市场的机会以及变化趋势更显珍贵。在新光公司成立初期,资金、技术和人才都面临困境。当时广州、深圳的饰品占领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再想进入极其不易。但周晓光坚信,凭借自己对中国饰品市场的了解,凭借自己的市场经验,新光一定能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新光的确在当时抓住了市场的空缺,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国内爱国情绪高涨,国旗被抢购一空。身在大陆的周晓光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她的研发团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几十款饰有美国国旗与和平鸽图案的饰品,反映呼吁和平、反对恐怖行径的情感。结果一下子在美国刮起了“新光旋风”,有美国客商一次订货就达30多万美元。

(三)不惧失败

在上世纪90年代,流行饰品在国内还是新兴行业。广东是中国饰品行业的发源地,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及经济优势吸引了一部分港台商人投资设厂。而在义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周晓光便顶着一旦失手就要赔上家底的巨大压力,创办了自己的饰品公司。此外,不论是大胆引进CI企业标识系统,还是率先采用总代理商的经销方式,或是决心转型,周晓光都迎难而上、胆大心细、不惧失败。也正是因为她敢想敢做,才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风采。

(四)不断学习

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周晓光过早地便放弃了学业。她虽然从商经验丰富,但管理公司却是她的短板。公司刚创立时只有几十位员工,管理起来问题并不大。但三年之后公司人数达到八百多人时,管理上的问题便逐渐显现了。周晓光知道这是自己的不足,察觉到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因此不论是参加“企业管理培训课程”,还是报名商学院培训班,或是出国考察,任何学习的机会她都不放过。此外,她还督促家族成员转变定位、接受教育,并且为员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跟上时代,以免被时代所淘汰。”

(五)与人为善

周晓光极力推崇“同舟共济,惜福惜缘”的企业文化,她感激每位员工为公司所作的贡献,因此她待员工如同待家人一般。新光的企业税后利润,除了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外,大部分用于增加职工工资,建设职工宿舍,加强职工教育,改善集体福利。新光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定为义务首个“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新光不仅为员工悉心考虑,与经销商也维持着良好关系。自1998年以来,新光每年都会拿出利润的10%-15%,专门用于对各级经销商的培训。周晓光坚定地认为,经销商的成功就是新光的成功。

(六)高瞻远瞩

一个公司的领军人物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很重要,周晓光就是一个眼光长远、能够居安思危的战略家。当义务的同行依旧满足于摊位前进行的大批量批发生意时,从香港考察回来的周晓光便决定开一家精装修的批发专卖店,而这也是义务市场的第一家饰品专卖店。

在新光业务做的蒸蒸日上的时候,周晓光面对重重阻力,大胆提出转型。将新光公司从批发商向零售商转型,从制造商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因为如果只做销售,没有品牌作支撑,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周晓光一直认为,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应该站在高山之巅,而非半山腰来看事物。

(七)大爱之心

“人要懂得敬畏,要懂得感恩,这样才会得道多助,走得更远。”周晓光创立了“周晓光奖学基金会”,帮助贫困失学的孩子。在她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后,又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动力去帮助弱势群体。而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她还自费设立了“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同志联

系点”,接待人民来信来访,并据此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提案。

(八)平衡工作生活

女企业家在家中仍需扮演好妻子、母亲的角色。一个负责任的女性管理者,应该平衡家庭、事业、社会的关系,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帮助女性解决后顾之忧,更坦然地开创事业。周晓光坦言,夫妻要紧的是价值观一致,工作上起了争执,回家后要赶紧发挥女性温柔贤惠的魅力,不让工作上的分歧影响夫妻间的感情。如何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确是女创业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总结

周晓光作为一名创业成功的女性,其身上一定有创业者可以学习的品质。但同时成功又是不能够完全复制的,周晓光的成功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创业者。这就需要创业者能够认清自己,有选择地借助别人成功的经验帮助自己成功。

6位成功人士的故事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六篇

成功人士的故事 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在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在中国,一瓶280克的老干妈辣酱,网购价格为人民币7.9元;而在美国,亚马逊[微博]卖

3.9美元(约人民币24元)。2012年年7月,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约人民币37元一瓶)。”美国“老干妈”绝对算的上是“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市里 2013年,老干妈实现年销售收入37.2亿元,上缴税收5.1亿元。

马云: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都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 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马云曾经还在数学考试中只得到了1分。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

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

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诞生了,打造

马云: 8.9%的股份 王健林 马化腾 126亿美元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

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

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早身阻止 偷井盖视频

宗庆后:家庭非常贫困,共有兄妹5人,父亲因为解放前在汪伪政权下做过职员,回到杭州后找不到工作,全家只靠在杭州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工资度日。18岁,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农场,茶场。再后来,知青下乡,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对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1987年夏天,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

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2014年 宗庆后家族1200亿 人民币 69岁 13年 12年夺得内地首富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全球最早捐股的有3个人,2005年是牛根生,2006年是巴菲特,2008年是比尔·盖茨。世界财富大亨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也已经坚持多年慈善事业。盖茨承诺把大多数财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达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巴菲特则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老牛与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被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李书福: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19岁就试水商海,1982年,就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掘到了第一桶金。经营着照相馆的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他把自己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制造冰箱

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生产冰箱蒸发器。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他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1986年,他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而26岁的李书福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不过,最后其冰箱厂因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而终结了。

怀揣千万元的李书福在放下冰箱厂后,去了深圳“充电”。不过,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李书福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他就返回台州,又开始重新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89年~1991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生产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并建立了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

1993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汽车制造

1994年,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汽车”。刚开始,尽管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了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7年,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精明的李书福看到了机会,最终吉利投资1400万元,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并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1998年8月8日,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2001年1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到2001年,吉利拥有了临海(豪情)、宁波(美日)和上海浦东(华普)3个汽车生产基地,完

浙江企业家独特现象:九成浙商为何“草根”生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七篇

浙江企业家独特现象:九成浙商为何“草根”生 2003年9月4日09:32   [ 崔砺金 隋明梅 ]  来源:[ 经济日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日前,浙江省给非公企业排出前百名。鲁冠球、徐文荣、王均瑶……观其履历,人们发现,百强里的老板竟有90%出身“寒微”。尽管“英雄莫问出处”,但人们仍难免好奇,为什么———   无须过多罗列,因为后面的90位企业家,不是农民就是弹棉花的,不是裁缝就是修理匠。在浙江,90%的民企精英出身非常低微,创业初期的文凭大多是初高中文化。不少经济学家把浙江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   人物名 出身  企业名   2002年销售额或营业收入   鲁冠球 打铁匠 万向集团公司  118亿元   徐文荣 农民  横店集团    94亿元   南存辉 修鞋匠 正泰集团    81亿元   吴 鹰 教师  UT斯达康公司  71亿元   胡成中 裁缝  德力西集团   71亿元   楼 明 军人  广厦建设集团  70亿元   李如成 农民  雅戈尔集团   69亿元   郑元豹 工人  人民电器集团  62亿元   郑坚江 修理工 宁波三星集团  54亿元   汪力成 临时工 华立集团    36亿元   始于穷而思变 第一桶金里装满了血汗   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南存辉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回忆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他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刚刚高中毕业的义乌女青年周晓光带着母亲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挑着货郎担卖绣花样去了。那是1978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会算”,要图个温饱也是困难。于是,她步行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去闯世界了。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着勇气和自信,她用母亲借的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六年间周晓光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六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掘回了第一桶金。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以后的故事就极为平常了: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这是义乌市较早的饰品生产厂。几年时间,这家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现在,周晓光有了上亿元资产,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   和“饰品大王”周晓光一样,浙商的“第一桶金”不少是靠艰辛的血汗挣来的。同样是在197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辍学后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稍不留神,补鞋的锥子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这位修鞋匠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他就是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回忆自己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1984年,南存辉与刚刚20出头的裁缝胡成中合伙,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后来这家厂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泰集团,一个就是今天胡成中麾下的德力西集团。   相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周晓光、南存辉等人,当47岁的宗庆后1987年还在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棒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0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去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达到12亿元。而他的创业也很简单: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朴素:“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成于冒险创新 没有靠山更要发奋成功   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话挖苦:“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灵感一闪念,王均瑶就这样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尝试解读浙商的财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白手起家,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   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先做农民,后做打铁匠。1969年,他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担任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10年时间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有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

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3年,他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的股权,组建了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1990年万向集团公司成立。1993年11月,“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至2001年间,鲁冠球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就这样,鲁冠球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这个证券市场上的“万向系”不仅仅只在中国扎根,鲁冠球还在逐步推行他的全球战略。1997年8月,万向集团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门,成为向通用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2001年8月,鲁冠球又成功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的收购,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有研究者认为,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即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各有不同。   其实,除了上述“秘密”外,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浙商创富的“基因”。如果给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取一个绰号,相信不少人会奉送给他“冒险王”的称号:从偷偷摸摸搞摩托,到“未婚先孕”搞轿车,到搞足球被别人玩了状告中国足协,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有点“肆无忌惮”,“不知道自己是谁”。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的拳打脚踢每一次竟然都成功了。摩托牌照早就拿到不说了,汽车牌照在2001年底竟然也让他拿到了。搞足球被人涮了一把后,恼了,闹了,先是把中国足协告上法庭,未果,后又和绿城队的老板宋卫平一起把黑哨给掀了出来。有人因此得出结论: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他胆大包天拳打脚踢出来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大,他才能抢先一步,抢得竞争先机,才能一步步地做大,当然他争取的本来就是合理的东西,而那些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本身也正在逐步冰释瓦解之中。   然而,要论“胆大包天”,恐怕最为恰当的人选是温州商人王均瑶:一个16岁辍学的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   1991年,一句玩笑改变了王均瑶的生活。   那时他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那年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漫长   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话挖苦:“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灵感一闪念,王

均瑶就这样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王均瑶居然把飞机包成了。这是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就连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也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包飞机”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瑶投在了奶业。他判断:“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今天,更多普通百姓是通过超市里的“均瑶”牌牛奶,和这个温州商人建立了联系。   1998年,他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他的账是这么算的:让每个到温州的人总能先见到“均瑶”。满地跑的是“均瑶”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到了2001年,王均瑶却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因为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乳业。   当温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瑶是谁的时候,他却在上海买地盖楼,把总部搬到了这里。当他35岁的时候,他又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在新诞生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苦于知识不足 渴望在学习中创新发展   节俭、不愿露富、重视学习,学习的方式更多是观察别人的言行而不是在课堂。   汪力成想退休后再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好好研究一下宗教与文化,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然,浙商们已经尝够了没有文化之苦。当年辍学的王均瑶如今有了个大专文凭,但他还没够,还在学MBA。他以为,不一定要拿文凭,但至少要学好英语。“每周都要与国际经济界的朋友交流,本来我表达的内容很多,但翻译一两句就说完了。我要亲自说……”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般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挤出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每天从晚上7时到12时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就是外出开会也要基本做到。因此,只读过初中的鲁冠球,已有60多篇论文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论、能写会说的“农民理论家”。   记者注意到,浙商中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给人印象深刻:节俭、不愿露富、重视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更多是观察别人的言行而不是在课堂。   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手上仍然戴着3年前买的一只旧手表,而这只表买来的时候才68元,自己身上穿的

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买来的。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至今仍然住在公司的仓库里,他认为:“年轻时为了赚钱糊口,我用自行车送客,还去东北三省淘过金,补了三年鞋。而现在钱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其他意义。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希望能早日把飞跃建成世界级优秀缝纫机制造企业,真正打响‘中国制造’,所以根本没空去想什么物质享受。如果我一个人出差,没什么活动,一天六七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睡觉是为了补充精力。在这点上,穷人富人都一样。我现在吃饭照样和员工一起在食堂里排队,职工要为我开小灶,我不干。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一家为什么还住在公司的仓库里,其实人睡下去无非就是一张床。”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如今已拥有了杭州大学管理哲学硕士的文凭,可他仍然不满足。他的设想是退休后再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好好研究一下宗教与文化,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当初创业的浙江“草莽英雄”,由于年龄、知识等原因,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将企业指挥棒递给自己的下一代。比如苏泊尔炊具公司的帅印已经移交给浙大生物系毕业的少帅苏显泽;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曾留学日本的公子已经担任了公司总经理一职,等等。而最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浙江创富精英,绝大多数本身就是学界骄子。

浙江义乌新光控股集团周虞家族传承案例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八篇

浙江义乌新光控股集团周虞家族传承案例

作者:陈凌 发布于:2014-6-20 13:04:32 点击量: 759

课题组组长刘靖民微评:

与王安电脑因儿子不称职导致传承失败、公司破产的案例比较,新光集团无疑是幸运的,有个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儿子服从父辈接班的意愿。

新光家族传承的过程还在继续,但是,有三点成功的经验已经可圈可点:

(一)一代将二代扶上马送一程,共同打拼已经五年;

(二)二代善于打造团队,接纳愿意改变的、闲置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元老;

(三)二代用业绩打造权威,用战略统一思想,有创新思维。

浙江新光控股集团由周晓光、虞云新夫妇其同创办于1995年,“新光”商标名称取自夫妇二人名字各一字。新光集团以流行饰品为主业,辅之投资、商贸、地产多元化经营,截至目前拥有21家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总资产超百亿元。其中浙江新光饰品公司稳居流行饰品行业龙头地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流行饰品生产基地。

一、新光家族的发展历程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一)1986年起,夫妇二人落脚义乌,创办饰品企业“新光”,这也是义乌的第一家饰品企业。

(二)2003年虞云新牵头成立了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收购浙江万厦,跨界房地产;新光在零售产业、生态农业、度假酒店、物业、装饰材料等领域四处出击,并涉入上海滩零售市场。

(三)虞江波是家族新生代的大哥,自幼十分了解父母创业的艰辛和家族发展历程,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企业业绩虽然没有下滑,却已看出种种危险迹象,根据父母的意愿,已获得北京瑞士银行工作机会的虞江波选择回归家族企业,向职业经理人方向靠近。

二、新光传承过程

(一)基层轮岗,深入企业

根据浙商二代接班经历的统计,生产和销售部门是浙商二代接班人们最优先选择轮岗的部门。分析认为,这两个部门属于企业命脉,是了解企业的必经之路,虞江波初回家族企业,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跑市场和在企业的每个车间轮岗。

(二)磨合团队,培养默契

领导者在企业中的多项活动,都需要团队执行,因此培养属于二代的团队非常重要。在新光集团承担的上海世博会民企馆建设时,第一次负责大型项目的虞江波对项目的要求过于完美,在苛刻的预算和时间等现实问题中,与团队产生了分歧。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积极沟通获得了成员的理解和信任,团队默契也逐渐磨合出来了。最终,新光策划的两场大型活动都取得不俗的反响。当新光内部对年纪轻轻的他担任总经理不无异议时,他选择调整心态和坦然面对。大刀阔斧改革容易得罪一些元老级人物,母亲

周晓光出面斡旋和扶持,他也在大小冲突中,找到与元老人物的相处之道,“放低自己的身份,尊重元老,向下属学习经验,以情理服人,共同为企业目标制定战略,接纳愿意改变的、闲置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元老”。

(三)帮助家族企业转型

在进入家族企业两年后,虞江波开始担任新光饰品总经理,并帮助新光从生产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型。

首先,转变生产体系。将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业务外包,只控制核心工艺,帮助新光在没有增加员工数量的情况下,增加了40%产能,积极寻找具有核心技术的工厂和公司,与其合作成为战略伙伴,整合生产和订单资源。

其次,借力电子商务。虞江波创办浙江淘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第三方电商代运营服务,目前淘趣运营的新光饰品,已成为天猫第一品牌,而淘趣运营的新光饰品旗下品牌EVE饰品也成为“淘品牌”,而淘趣也成为通过天猫认证的珠宝配饰类目唯一金牌服务商。在他的带领下,新光饰品的年销量保持35%~40%的增长,这是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新光集团前所未有的进步。

再次,创新营销网络。新光在构建全新营销网络上花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方面将传统批发业务渗透至三、四线城市甚至城镇,另一方面,培养电视购物和连锁合作伙伴,比如与多家地市级电视台签订合作意向,定制美邦服饰的所有配饰并在其5000多家全国门店中联合销售,与国际服装连锁巨鳄H&M和ZARA等建立稳定销售关系。

最后,明确企业定位。虞江波对新光饰品的战略定位十分明晰:“我们要从制造商、代工户转变为渠道商、品牌商,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时尚集团。”为此,他收购了优秀的设计师团队打造高端银饰品牌“SU”,还请来新加坡、日本的专业人士,推动新光向设计和营销型企业转化。

(四)担任行业协会职务

虞江波回忆母亲的话:“只有一个行业发展了,企业才能从中得到发展。”他组织“义乌江东区电子商务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借助聚合的力量,更好地与快递、IT、服务商、传统企业、媒体进行对接,将个体进行整合,帮助义乌江东街道的饰品“皇冠”卖家们迅速崛起。他理解抱团发展的重要性,积极聚合义乌新生代企业家力量,成为“义乌市新生代企业家协会”的首任主席、参与义乌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活动、联合二代企业家举办“FBN新一代企业家义乌学习之旅”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展本地新生代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

三、新光传承小结

新光家族的传承现在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传承过程并未完全完成,但现阶段看来相对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一代企业家信任、放权并扶持。母亲周晓光在传承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她以极大的信任赋予儿子虞江波重任,安排其从基层做起,逐渐将其纳入新光集团的核心领导团队中,并在过程中帮助疏通元老的思想问题,处理疑难问题,进一步树立起新一代企业家的威信和地位。她还凭借自身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在很多重大场合宣传并推荐这位新光的新领导人,帮助其成为二代接班的“模范生”。

第二,二代企业家具有极强的家族责任感,并愿意从基层做起。虞江波说过:

“子女天经地义要听从父母,家族需要什么,我就需要回馈什么。”他抱着对家族极大的爱和归属感,为企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这种传统而朴素的“家文化”恰恰是企业传承最为迫切需要的。二代在担任企业领导重任前,在基层的生产和销售等重要部门轮岗两年多,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知识和市场信息。

第三,企业不断创新寻求转型升级。新光饰品是典型以产定销的生产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外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极具创新精神的新生代企业家带领集团抓住了电子商务和服装配饰等新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并将非关键性生产任务外包,整合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转型为营销和设计为主导的时尚集团。

(摘自《2012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孙冲整理)

周晓光:意义不全在眼光,更在肚量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第九篇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zhidao/25788.html

《周晓光的创业经历 周晓光:从摆地摊到义乌亿万富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