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理财

储蓄风险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www.dagaqi.com--储蓄理财】

储蓄风险篇一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经营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不断加剧,国内外均出现了一系列因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案件,给各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要求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列为银行的三大类风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确保各项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更应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银行,前身为邮政储蓄,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营业务,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将会对提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正文:

一、 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合理界定是建立完善、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操作风险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即:广义概念、 狭义概念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概念。操作风险的狭义概念认为,只有金融机构中运营部门的有关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即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和疏忽而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其他的操作风险,如名誉、法律、人力资源则交给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机构管理,或者隶属于某个特殊部门。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操作风险,也称战略风险。这种定义首先区分可控制事件和由于外部实体如监督机构、竞争对手的影响而难以控制的事件,进而将可控制事件的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而对应的另一类风险称为战略性风险或营销风险。这种观点所涵盖的内容比狭义操作风险广而比广义操作风险狭窄,因此其可操作性更强。显然,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均不利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广泛的内涵往往使人们对其准确的进行计量,而狭义的概念往往会因为不能涵盖其所有的操作风险而使得银行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接受介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操作风险的概念。

(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的诞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大的经营风险。随着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案件发生的数量及损失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为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业务检查--合规管理--内部审计”三道防线组成的内控管理体系。业务检查部门是第一道防线主要负责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辅导工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并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合规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主要负责向高管层提供合规建议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审核评价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

指南的合规性开展员工合规培训和教育识别和评估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以及新业务方式的拓展等产生的合规风险开展合规风险的监测和测试保持与监管机构的日常联系等。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主要牵头负责内控管理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检查职责、检查的频次和内容等协调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各项业务之间的问题使各职能部门步调统一齐抓共管确保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并对各部门的履职情况、合规情况及风险情况进行评价。近几年尽管各级邮政储蓄银行机构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但个别基层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操作

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章不循监督制约乏力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部分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仍然存在漏洞业务线路相互制约制衡不力内部审计检查的有效性、独立性不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防范措施重外轻内案件防范、处置的责任意识尚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银行未来的发展。

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理念认识不到位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范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经营邮政储蓄的层面,对公司业务、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没有一套具有执行力的严密的政策和程序;二是银行员工因缺乏诚信与审慎的道德标准而不愿或没有严格执行制度。 对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关系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害怕承担责任过分强调控制风险丧失了业务发展的机会,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少通过沟通去消除文化上的差距,业务流程前台与后台的矛盾往往是被动解决而不是通过沟通来消除这些差异换位思考不够。

(二)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1、部分岗位人员配备不足。虽然在内控制度有岗位编制要求但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经营成本压力等原因部分基层支行和业务岗位仍然存在缺员现象造成普遍存在人员兼岗、分级授权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留下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 2、新员工比重过大。由于近两年来规模扩张带来了人员扩张柜面人员和信贷人员的新工比重超过50%。银监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代理营业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9?9号)规定“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员不少于4人,其中50%以上的从业人员有1年以上银行业工作的经历„„”。事实上,部分代理营业机构人员仍未达到最低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1年以上的银行业从业经历存在现实性困难。这些新工从业经验较少会计基础工作很不扎实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随意性较强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3、学习制度不落实。各营业机构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业务学习制度或业务学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加以严格落实学习成效不明显。

(三)内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的管理。同时伴随着新业务产生的新内控制度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疏理和补充。一些新业务品种的开发既缺乏对新业务的开办制度和运作流程的充分论证,又缺乏有效落实内控制度的保障措施使得业务开拓与内控建设不同步形成

无章可循的空隙。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 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多侧重于业务经营指标,而与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是出现了重大风险或已造成资金损失时才给予处罚。

(四)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邮政储蓄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包括财务、储蓄、信贷、对公等,并建立了四套会计资产负债表、业务状况表和利润表,各报表之间科目、口径可比性较差,难以实现“并表管理”和把握总体风险。从操作层面看,邮政储蓄银行为分支机构设立了会计、公司、储蓄、汇兑、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处理与应用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兼容,造成从业人员具有不同的系统角色,为逆流程操作提供了基础。此外,电子稽查系统不完善,远程监管系统尚未建设,难以实现系统统一的风险管控。 三、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操作风险“三道防线”建设 推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建立操作风险“三道防线”。一是强化业务

条线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于内部控制而不在于外部检查”。因此,需要强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约束,稳健地治理操作风险,并在业务单元、产品组合中进行识别与管理,发挥操作风险管控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CORF)。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架构运行,收集操作风险信息,计量风险,编制报表,并进行报告。三是进行独立检查与评估。加强审计合规部门的操作风险评估与审查,形成操作风险管控的合力。 (二)加快问题整改,增强自动纠错功能。 建立问题整改的快速反应机制。对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形成“自下而上”、举一反三的自查自纠机制,一动全动,一改全改。建立问题整改的联动机制。采取邮政储蓄银行与同级邮政局联动,邮政储蓄银行系统内上下联动,邮政局系统内上下联动,构建问题整改的立体网络,达到问题整改的“多米诺”效应。建立问题整改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梳理、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评判,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同时,注重激发从业人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倡导合规文化,把问题整改转化为主动合规,增强操作风险免疫力。 (三)重视教育培训,巩固操作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 推动邮政储蓄银行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和巩固操作风险管控的基础,塑造风险文化、合规文化,提高从业人员整体职业操守。一是银行化提升。强力推进二类支行、代理营业机构从业人员的银行化教育培训,统一操作风险政策、目标、措施和要求,从体制上解决操作风险“代而不理”问题。二是综合素质提升。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短、人员新、从业经验少、风险意识不强,急切需要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加强操作风险管控的教育培训。三是教育培训提升。修订和完善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规划,将市场营销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对接和深度衔接,适当增加操作风险管控的学习比重。四是人才引进提升。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风险管理人才,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专才”较为稀缺,需要提升风险管理人才引进的层次。

{储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韩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1硕

储蓄风险篇二

个人存款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

金融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大多数理论工作者和实务人员更多注意的是贷款的风险管理,存款风险管理常常不被人们所关注。储蓄存款作为农行的传统负债行为,庸置疑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但是,随着储蓄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银行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储蓄业务风险也在加大,防范风险刻不容缓。 一、储蓄存款风险及种类 储蓄存款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储蓄存款风险是指储蓄存款的流动性风险,亦即储蓄存款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挤提的可能。狭义的储蓄存款风险是由于柜台操作人员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储蓄存款业务办理过程形成银行资金损失或信誉伤害的可能。随着储蓄业务的不断创新,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储蓄业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有不断上升之势。储蓄存款业务风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一)柜台业务风险 它是由于柜台人员操作失误或主观故意在办理开户、支取、提前支取等业务中形成的风险。柜台业务风险是储蓄存款业务风险中最常见、最容易造成银行资金损失、对银行信誉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 (二)技术与网络风险 它是网络、通讯或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如银行“单边账”造成的资金风险或者由于电脑故障、技术原因造成柜台业务的中断,给银行声誉和资金形成的风险。它的特点是突发性的集中性,影响面大范围广,易于形成连锁反应。 (三)社会风险 它是犯罪分子作案形成的风险,主要是盗用他人存款单或印鉴、仿制存单、盗用他人储蓄密码等作案形成的内险。社会风险具有明显的人为故意,是储蓄业务风险防范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政策性风险 它是由于银行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法律风险 它主要是储蓄存款人利用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和夫妻、子女和其他关系挂失、认领、支取存款,然后又由合法持有人诉诸法律要求银行赔偿损失或其他利用法律漏洞,以及利用银行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的贫乏作案或储蓄存款法律纠纷而产生的风险。 (六)储蓄中的其他业务风险 它是在开具存款证明书、办时柜台挂失、办理储蓄存款抵押贷款对保等业务中形成的风险。其特点主要是办理与储蓄业务相关的业务时产生的衍生风险。 二、储蓄存款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支取和办理提前支取的风险 1、用他人存款单冒领支取存款。 2、涂改变造存款单办理支取手续。 3、办理假挂失造成的风险。 4、用假身份证件冒领存款。 随着电子化的发展,这种业务风险大大减少,但也不容忽视。 (二)ATM机和网上银行的风险 1、盗用他人密码,仿制储蓄卡在ATM机上支取存款。 2、运用先进技术在ATM机上作案。 3、利用网络技术盗取客户资金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发生在网上银行)。 (三)电脑故障产生的风险 1、由于业务量猛增造成网络通讯的“堵塞”产生业务办理的中断。 2、由于网络通讯原因迁居的通存通兑、银证转账等业务两边交易的不同步形成的“单边账”。 3、其他电脑原因产生的风险。

(四)开具存款证明书时产生的风险 1、工作人员因各种原因主观故意开具虚假存款证明书。

2、对存款证明书时行变造。 (五)办理储蓄存款抵押贷款对保时产生的风险 1、柜台操作人员失误在对保中形成的风险。 2、虚假的对保给银行资金造成的损失。 (六)支付利息中产生的风险 1、多支少付利息给农行资金和声誉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2、银行工作人员虚支利息作案。 三、储蓄存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储蓄管理工作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风险 一是近年来农业银行储蓄业务迅猛发展,营业网点业务量倍增,如到2002年3月末,储蓄存款余额已是1994年年末的4倍,业务量的急剧增加给一线操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也增加了发生业务风险的机会;二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如储蓄存款存通兑、银证转账、银证通、网上银行、ATM机、“一卡通”等业务发展,还有免填单、自动转存等业务的出现,增加了发生业务风险的机会;三是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储蓄业务已从单纯的储蓄存款发展为与贷款、保了全、汇兑、代理国债发生、代理发生基金、存款证明书及其他中间业务相结合的综合性储蓄业务。业务范围的扩大必然加大出现业务风险的可能。 (二)人员素质上的原因 一是目前员工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不断增加,对培训工作提出

了新的要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培训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不利于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新入行人员减少,高学历人员占比还不高,特别是一线员工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个别储蓄人员道德水平不高形成储蓄存款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网络通讯不畅 由于农行网点遍及城乡,网络层次与管理层次多,客观上影响到农行网络运行的质量,而网络银行、银证通、储而宝、一卡通等业务飞速发展,网络通讯“滞塞”,电脑故障仍然不可避免,加大了储蓄存业务的风险。 (四)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尽规范 一是近年来,网上银行、一卡通及各种代理基金、债券等业务的飞速发展,使储蓄存款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制度和管理上的不完善是产生储蓄业务见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具体工作中对储蓄业务人员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部分储蓄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印章、有价单证保管不善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三是授权管理不规范。如对密码修改、操作员与管理员的授权等不尽规范。 (五)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盯住银行,如不法分子在ATM机、卡折合一的卡上作案,在银行营业网点抢劫犯罪等都可能形成储蓄业务中的风险。 (六)单纯任务观念 个别单位和储蓄员为了单纯追求任务完成,以“方便客户”为幌子,制度观念淡薄,在办理业务中随意“变通”形成风险。 (七)储蓄事后监督不到位 储蓄事后监督在传统储蓄业务管理中主要侧重于对含蓄利息计算、账务差错、会计要素等方面的监督,在手工操作阶段对防范业务风险,规范账务记载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在银行的普遍运用,储蓄柜员制的广泛实施,储蓄事后监督这种“事后”的监督管理办法已经明显落后,其作用逐渐被淡化,很难真正起到防范业务风险的作用。 四、储蓄存款风险防范策略 (一)“以人为本”是储蓄存款风险防范的根本 储蓄存款业务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储蓄操作人员造成的。因此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遵守规章,按程序操作的意识是风险防范的根本。首先是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水平,提高业务熟练程度,防止办理业务中各种漏洞的发生;其次是加强员工职业道理德教育,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教育员工正确处理服务客户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关系,不能打着为“服务客户”的幌子违反规章制度;第三是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办理业务的能力、速度和水平,防范储蓄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和人员素质风险。 (二)提高网络和科技水平是防范储蓄业务风险的保障 一是要加大投入,改善农行各种硬件设备,最大限度降低设备故障率;二是解决好网络中的“单边账”问题;三是加强网络建设,降低网络出现问题的概率;四是强化机器和网络的安全防范,如对系统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要明确授权,强化管理;五是以“新一代“为契机,逐步实现全国数据处理统一化进程,尽快建立全国数据处理中心,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尽最大可能减少系统的网络风险。 (三)加强事后监督,构筑二道防线是防化储蓄业务风险的延续 一是要研究网络银行、电脑操作业务等新情况下储蓄事后监督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新的储蓄事后监督机制;二是要配备熟悉储蓄业务而又精通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的储蓄塥后监督人员;三是强化储蓄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强化计算机业务的事后监督。 (四)强化储蓄工作日常管理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一是加强储蓄工作的授权管理。对储蓄业务也要明确转授权。对存单挂失、密码修改、存款证明书开具、储蓄存款单对保等业务,经营行要明确规定授权范围和标准,由营业机构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分层授权,严格实施,严禁超授权办理业务。二是加强客户信息管理,从技术方面要严格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并教育储蓄人员严守客户秘密。三是加强对储蓄单证、印章等的管理,堵塞储蓄风险源头。四是强化农行网点建设,增强网点安全功能。按照规范化要求对现有网点进行改造,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五)实施储蓄存款支取实名制是防范风险的政策保证 目前存款实名制已实施,但它并非完全意义的存款实名制,存款到期支取时无须提供任何有效身份证明,不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因此,实行储蓄存款支取的实名制已经迫在眉睫。建议人民银行会同国家有在部门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推行储蓄存款支取实名制,真正减少储蓄存款业务的风险。 [,感谢原作者]

储蓄风险篇三

违规开立多笔个人储蓄账户引发的风险事件{储蓄风险}.

违规开立多笔个人储蓄账户引发的风险事件

一、案例介绍

网点柜员受理一笔金额为**万元的个人折类账户取款业务,触发了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系统“个人客户单笔异常支付”风险模型。通过查询历史明细发现:该账户转入共100多人的拆迁款,该客户取款**万元为部分拆迁户开立定活两便存款。调阅当日凭证影像,发现该柜员在开户过程中穿插办理多笔其他业务,且部分定活两便开户存在逆向操作现象(先开户后支取)。监测人员下发查询,二级区域中心回复:该款项来源为某县改造拆迁款,柜员在办理定活两便开户业务时,未见客户本人或代理人持身份证件在柜面办理,柜员凭填好的凭证开立定活两便存单,且部分定活两便开户逆向操作,未按流程办理业务。最终被评定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一)根据《个人金融业务操作规程》,个人储蓄账户开户时,客户填写《个人业务凭证(填单)》,连同现金或转出存单(折)/卡、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交经办员。若委托他人办理,还须提供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柜员应审核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是否真实有效,并使用“公民身份信息查询”交易进行联网核查核验存款人及代理人身份信息。上述多笔定活两便开户既无存款人也无代理人在柜面办理,柜员是否审核身份证件,存单是否留密,是否柜员自行输入密码以及存单的保管等环节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按照记账规则,抵现业务,先记支取账户(借)后记收入账户(贷)。柜员采取先存后取的方式逆向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先存与后取的时间差里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

三、案例启示

(一)提高网点管理人员及柜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求业务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理业务,杜绝有章不循、随意简化流程的现象。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提升运营风险管理水平。在业务发展与制度规定发生冲突时,要改变重营销轻管理、为快捷方便忽视风险隐患的观念,各级管理人员及柜员应在合规前提下办理业务。

储蓄风险篇四

主观消费风险和储蓄风险预期对消费影响的数学分析

主观消费风险和储蓄风险预期对消费影响的数学分析

内容摘要:考虑到消费额受到消费风险和储蓄风险预期的影响,本文将二者同时引入当期收入分配的效用函数,并建立当期最优消费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把消费额理解为个人权衡的结果,并认为消费在总效用贡献中的权重、个人对消费风险和储蓄风险的主观判断,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最终消费额。对模型的分析表明:消费在总效用贡献中的权重越大,主观消费风险越小,储蓄风险预期越大,消费额就越大。

关键词:消费行为 效用函数 风险规避 主观消费风险 储蓄风险预期

在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时,可以考虑消费者首先在对一定时期内可能要发生的消费支出进行估计之后,再根据一些其他的因素决定出一个总的消费支出项目,并将其称为当期计划消费支出项目。把当期可支配收入除去当期实际消费的部分用于储蓄。由于消费者实际消费的时间往往是在消费者作出当期计划消费项目之后进行的,所以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情况下,消费者首先会对计划支出项目中的商品进行一定的信息搜寻,并根据搜寻结果对满意的商品作出主观价值评判,由此产生的实际市场中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评判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评判不等时存在消费风险)会影响到实际消费支出决策。

早在1960年,Bauer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就注意到了这种关系对消费的影响,并将其称为感知风险,并强调:感知风险关心的是主观的风险,而不是“真实世界”(客观)的风险。后继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时倾向于规避风险,感知风险在消费者行为的解释上更强而有力(Mitchell,1999),消费者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科特勒,1995)。即当消费者对打算购买的商品评判价值越是大于其销售价格时,他就越被激励去购买;反之,则越没有激励去购买。除此之外,消费者对储蓄部分在未来购买力的不确定性(存在储蓄风险)的认识和判断也会影响消费者当期消费支出额。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高鸿叶,2006)。郑小萍、袁春生(2006)认为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存在预期,在预计物价上涨超过市场利率,即预期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将会安排提前消费。其实证分析表明,当期的物价水平与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的当期消费都有正相关关系。甘亚平(1999)研究认为如果市场利率上升, 消费的机会成本随之上升, 消费一般就会下降。当利率水平足够高时, 消费者就会将用于消费的资金存入银行。

本文的主旨是:在效用理论基础上,构建包含有主观消费风险因素、储蓄风险预期因素和消费者当期消费支出因素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来研究两种风险作用下的消费行为。

模型的建立

储蓄风险篇五

邮政储蓄银行操作性风险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操作性风险

信管1101 张奕芸 1110104234

摘要:邮储银行得益于中国邮政金融电子稽查系统的成功上线及运行,操作性风险从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自从2007年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分营后,邮储银行处于快速转型期,在风险管控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对邮储银行进行操作性风险的现状的介绍,具体介绍当前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特点,了解操作性风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操作性风险 风险管控 对策建议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所引起的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因素引起的、流程因素引起的、系统因素引起的和外部事件引起的四类操作风险。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关注操作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话题,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以下我就来介绍一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操作性风险的一些具体概况。

一、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特点

(一)人员引起的操作性风险突出

开办之初,银行的人员配备不到位,柜员“一台清”办理业务现象长期存在。代付业务实质上也是操作员“一手清”,代付业务操作员单人接收代发单位提交的原始数据,纸质原始数据交接清单无交接记录,电子原始数据不加密,事后监督未将代付业务纳入到日常监督审核的范围中来,中间业务会计不根据代付业务统计表进行记账核对,对于一个有2亿元左右对公存款的一类支行,代付业务操作性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储蓄风险}.

(二)流程引起的操作性风险显著

以ATM吞没卡业务为例:制度规定,网点取出ATM吞卡后做“清卡”处理并与储蓄系统内“吞没卡登记簿”进行核对,如果系统未进行自动登记,需手工在系统内做”吞没卡登记“交易,网点向事后监督上缴吞没卡需打印上缴清单。实际情况是从储蓄系统内查不到ATM吞卡信息,手工进行“ATM吞卡登记”,系统显示“主机拒绝,ATM编号不存在”。网点当前操作是手工进行ATM吞没卡登记,待吞卡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填写手工上缴清单交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将收到的吞卡与其他废卡长期混放在一起;“602”机构能进行吞卡的系统操作,但营业员不能从网点进入系统,只有后台的业务管理员能进入系统操作。所以这些业务操作性风险就非常大了。

(三)高操作性风险问题居高不下

营业员不见面信任交接班,不执行日终交叉盘核制度,单人临柜,携带私人现金临柜营业,当班期间自办业务,代用户输入密码,代用户保管存折、身份证,网点负责人不执行网点负责人资金安全检查制度,不落实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综合柜员智能令牌留存网点,储蓄业务、中间业务、汇兑业务综合柜员系统密码权限公开等高操作性风险问题在银行成立之初就已存在,现在仍然未得到整改。在一个分行业务辖区内就出现了营业员利用“换折”侵占客户资金;网点业务章戳丢失长期不报;定期特种存单遗失试图掩盖等操作性风险案件。

(四)风险因素隐蔽性强

风险因素即导致风险事件,乃至资金案件发生的因素,如代付业务操作员输入系统数据与单位提交原始数据不一致,则操作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是风险因素,数据不一致是风险事件,资金案件。邮储银行操作风险因素隐蔽性很强,既与操作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固有的隐蔽性特征有关,也与银行的管理更新不及时,难以有效识别、监测风险因素有关。

(五)风险事件发生频度高,发生几率大{储蓄风险}.

风险事件即由于风险因素的累积,导致发生风险损失的具体事件。如营业员打错键盘输入错误数据即为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大都会形成风险损失,风险损失就是错误数据给银行或客户造成的损失金额。邮储银行操作风险频度高、几率大既与其营业网点多、业务覆盖面广有关,也与其处于转型期在员工、内部程序、信息、不确定因素较多有关。

(六)风险损失影响巨大{储蓄风险}.

风险损失即风险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大小,在商业银行通常以损失金额来计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各项改革的措施、办法正在付诸实施,许多新的干部、人员都在适应新岗位和创造价值时期,因此,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如携款潜逃,不仅会给邮储银行带来经济上损失,还会极大冲击人员任用、改革方案推进进程,影响十分巨大。

二、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流程和人员的操作性风险分析

市场变换和人员到位是企业战略和业务转型的落脚点和标志,对于市场变换、人员到位,很难一次性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要根据战略、业务转型步骤进行随时调整和安排,于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原有的很多业务制度短期内就完成修订,许多邮政综合业

务管理人员被急调到邮储银行关键岗位,这对新调入的员工、新修订的内部程序、新上线的计算机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出的挑战是很明显的。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许多优秀员工都有着丰富的储蓄业务经验,但缺乏操作性风险管理经验的积累,很多问题总是屡查屡犯。究其原因,片面地认为经验就是经历,对制度的要点学习不够,对流程的节点把握不准,对差错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透,对案件情况通报没有进行反思,对风险管理教育没有感悟。

(二)内审部门权威性不高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审计部作为操作性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问题是邮储银行的审计部门并不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 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 而是作为经营管理层可以左右的一个职能部门。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检查中涉及到行长决策和平级其他职能部门时, 难免要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 难以完全做到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权威性的发挥。

(三)奖惩制度不完善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 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无主动合规的动力。此外在各级内部业务检查中发现了风险隐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积分、经济及行政处罚,由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不高,被处罚单位考虑到员工业务发展的积极性,会免于处罚,长此以往,从业人员会认为合规与不合规一样,从业人员将逐步丧失主动合规的意识,操作性风险增大。

三、邮储银行面对操作风险的对策建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更高,因此,面对操作风险,邮储银行必须要全面防范操作性风险的发生。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储蓄风险}.

防范操作性风险, 内部控制要贯穿整个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渗透于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涵盖所有部门和岗位, 覆盖所有主要的风险点。只有形成一个内控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全面有效内控制度体系, 操作风险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推进强势审计,提高审计权威性。

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摆脱行政领导的干预, 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而非行政管理者负责, 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 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

和评价。还要大力借助外部审计手段, 遇到有特殊要求或由于其他原因无法由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任务时, 应利用外部审计专业人员来完成该项目。要及时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 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 进行风险预警,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

(三)加强人员管理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员工抓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多方面、多层次将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化解萌芽状态。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形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提高全行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4、要及时、深入了解重要岗位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和行为变化动态,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和诫免谈话,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1)葛兆强:《操作风险管理体制: 框架与建构》,《金融发展研究》第10期

(2)盛永志、唐秋玲:《基于邮储银行“转型期”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经济研究导刊》{储蓄风险}.

(3)袁闽川:《加快构建邮储银行合格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信用卡》2011年

储蓄风险篇六

理财产品绝非储蓄 意外风险不得不防

理财产品绝非储蓄 意外风险不得不防

曾经被许多百姓认为是现金管理“利器”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却在近期被市场所诟病。“理财产品不是银行储蓄”这个老话题又重新被提起。当你看到一些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同时,一定要警惕风险意外出现。 优势变劣势

投资者对于流动性需求的增强,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也逐渐流行起“短打扮”。即使是货币基金T+2到账的“速度”,都无法满足一些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超短期理财产品应运而生,特别是其主打的“T+0”交割方式,让其在众多理财产品中一枝独秀。其年化收益率高出活期存款一大截,几乎与货币基金并肩,且多数不用收取手续费。对于许多普通百姓,特别是对于股民来说,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极强的特点吸引了他们,刚好很符合他们的资金处理需求。特别是在股市没有机会的时候,与其让资金在账户中“睡大觉”,还不如选择收益比活期储蓄高得多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然而就在近期申购中船重工新股的时候,有些投资者却被告知,因为遭遇大额赎回而暂停自动赎回功能。原本流动性是超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现在却成为了投资者的梦魇。其实,这样的流动性风险,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早有说明。以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为例,其就有“巨额赎回”一章,明确说明了在一些情况下,银行有权接受部分或不接受其余赎回申请,但投资人可于下一开放日重新进行赎回申请。如果超短期理财产品连续两个开放日(含)以上发生巨额赎回,银行有权暂停接受主动购买和主动赎回申请、并停止自动购买和自动赎回功能。投资人根据银行公告的开放日可重新进行购买和赎回。

风险莫轻视

应该说,对于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此次遇到的流动性风险,毕竟没有影响到最终的收益,充其量只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2008年发行的民生银行QDII产品

因亏损而遭清盘事件,则应该说明了理财产品绝对不是银行储蓄,其风险有时可能会比股市更大。

在2008年的时候,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的多款QDII理财产品普遍出现亏损。有数据显示,基金系QDII产品平均亏损30%左右,几家大银行的QDII产品亏损则在15%到40%多不等,而民生银行“港基直通车”的被清盘,意味着“浮亏”变为“实亏”,从而彻底击碎了投资者心中尚存的一丝希望。{储蓄风险}.

除了清盘的风险之外,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记得去年新股暂停发行的时候,不少银行的相关理财产品都被提前终止。有的银行虽然没有正式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但理财经理已私下电话通知客户,劝其提前赎回。而在去年央行多次下调贷款利率之后,银行主打的信贷资产类产品,不少被提前终止。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由于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只有银行可以提前终止,投资者没有权利,即使可以提前终止,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无疑将导致新的风险出现。

银行推介应实事求是

理财产品不是银行储蓄,这个理念经过这么多年的“灌输”,许多投资者事前也大致有所了解,但在真正投资时,却往往忽视。以前面提到的“灵通快线”来说,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了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风险等情况。其中明确提出了投资者可能面临企业债发债企业不能如期兑付,信托融资项目借款人信用违约等情况,并可能导致投资本金及收益可能遭受损失。而近期正在热销的上国投的浦发置业公司股权投资信托计划,虽然在大多数媒体中报道的是产品期限1年,但实际从上国投的官方网站来看,其信托期限为1+0.5+0.5年,可提前终止。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仅仅看到其预期收益为7%至7.5%就为之心动,更要咨询对方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理财产品代表的是“安全”、“稳定”,却忘记购买理财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而投资就意味着有赚有赔,同时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既要保证资金安全,又想获得高额回报,抱有如此想法的投资者,实际上是被自己不成熟的投资理念给忽悠了。

虽然目前包括银监会在内的机构纷纷出台了相关措施,强化了信息披露,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机构过分强化“预期收益率”卖点,却较少向投资者揭示风险,特别是在产品销售环节,销售人员“报喜不报忧”容易对专业知识缺乏的投资者产生误导。尽管一些机构对此“喊冤”,认为已经采取多种方式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定期进行了产品信息披露,但实际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免风险意外出现。

理财产品四大意外风险不得不防

流动性风险

相关机构将暂停接受主动购买和主动赎回申请,并有可能停止自动购买和自动赎回功能清盘风险

当理财产品净值低于合同设定的限制时,会导致清盘,浮亏变成真正损失提前终止风险 根据理财合同的相关规定,机构有权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其可能导致理财产品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

信用和市场风险

理财产品投资的对象,可能发生不能如期兑付债券,信托融资项目借款人信用违约等情况,并可能导致投资本金及收益遭受损失。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xulicai/5381.html

《储蓄风险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