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www.dagaqi.com--创业指导】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一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文化多样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生活的迅速演变,异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传媒的激烈冲击,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的影响,湖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或失传,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教育工作不足

  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不足,导致不少人还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什么?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这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2、管理体制不顺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湖南起步较晚,尤其是县(市)区级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长效保护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有的工作机制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新要求。社会各界把文化主管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未建立协作机制。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3、经费保障不健全

  从长期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发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历史工程,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作为保障;当前,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正常办公经费和技术装备,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大量的珍贵资料流失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幵展。由于经费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法进行记录整理、收藏保存,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抢救保护。

  4、高素质专业人员匮乏

  全省许多市、县都没有自己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人员,普查、整理、研究工作都要依靠外单位,甚至是省里的专家才能开展,普查力量明显薄弱,普查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普查材料不懂如何整理、撰写。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匮乏,使保护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前瞻性研究,政策不到位,规划不落实,措施不具体,工作缺乏科学性。

  5、规划利用前瞻性差

  长期以来,湖南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不科学,缺乏整体考虑,没有长远意识,导致大规模开发建设,严重地破坏了文化生态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心态。

  6、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然初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保护工作整体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仍然存在法规建设滞后,立法层次很低,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根本原因。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不配套的问题,给相关工作带来了影响。

  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界的力量,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组织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地区性活动如庆典、联欢节、影视放映、大型展览、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等,利用各种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和其它新闻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

  2、加强立法, 健全制度

  全省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 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资助制度。通过立法, 为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规范政府和公民行事行为、保障政府固定投入、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提供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价值判断、保护政策、科学方法以及政府的职能、义务等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持续开展。

  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根据具体任务,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注重吸纳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建立咨询研究和督办检查机制。

  4、普查建档, 资源共享

  全面普查湖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摸清家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承情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利用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护和展示。编撰出版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集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设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创建湖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网站, 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

  5、多元化筹措保护资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困难,必须由政府出资保护。各级财政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费和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经费。要划出相当的资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具体传承人。除财政拨款外,还可通过政定向保护,鼓励传承;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经营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费规费、人事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发展促保护。

  6、建立考核督办和激励引导机制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与民政、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工作一样,同布置、同督办、同考核。定期或不定期由市级非遗保护部门组织对县(市)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督办检査。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懈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失、破坏的单位和个人,依情节轻重进行告诫惩罚,必要时依据《国家非遗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7、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保护工作网络。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方式, 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与教育培训相结合, 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 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学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的研究,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结论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更是我们对民族对国家和对湖南的传统文化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也是湖南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着力点和重要突破口。“非遗”保护工作要统筹规划,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本论文是作者主持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文化强省视域下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2ZZ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聂裕鹏,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二篇

  【摘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评价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质量也要评价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效果。

  【关键词】传承人素质评价 非遗教学设计评价 非遗教学效果评价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质量和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单一评价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掌握情况不能全方位反映传承教育情况,传承教育的过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大科学技术地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摄像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方式提供更灵活准确的方式,信息技术的便捷,利用网络、通信设备,可以加快评价方法和结果的资源共享,为人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评价经验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人素质评价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个人素质包括传承人的道德素质、传承人的专业素质和传承人职业的素质三个方面:传承人的道德素质是指该传承人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所反映的人格特征。这是评价传承人个人素质的首要标准。献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事业,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境界;严谨治学,勤于律己的行为规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教师师德。这三个方面是传承人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传承人的专业素质是指该传承人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情况,这是选拔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前提条件。只有传承人具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才能“明师出高徒”,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成为其学习的榜样。

  传承人的职业素质是指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承人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良好职业技能,它包括:教态、语言、板书、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掌握情况、对课堂的驾御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对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设计评价

  这包括传承人的传承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思路的清晰度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传承人在传承教育的过程开始和过程中所体现的传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进行的前提。传承理念先进和准确决定教学的成功。着重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把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贯穿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中,得以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目标明确。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教学设计的首要评价目标。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的明确度对传承教育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整个教学的开展,都要依据目标来进行。目标是否明确关系教育活动的结果。

  教学思路的清晰度是关系传承人的教学逻辑问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教学程序是否符合逻辑顺序,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内容的准确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要真实反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要能完整地再现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力争把握重点、难点、突破点,找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内容充实丰富,有深度,提供学生拓展的机会。着重评价传承人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当然知识内容是不断更新和扩展的,这就要求传承人要有创新意识,对旧知识进行加工和创新,着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知识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过程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选用和认知方法的选用。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评价环节,它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组织方法的选用得当。组织方法丰富,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选用的组织方法适合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学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当然,使用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方法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使用恰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就更容易建立表象,使用频率恰当,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就越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知方法的引导合理。帮助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在此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效果评价

  这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测试情况、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体现的态度,意志,兴趣。

  教学目标达成度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主要考察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程度。

  学生测评,可以及时有效地检测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掌握情况,比较快捷和实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态度、意志和兴趣。这些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观察得到结果。当然,课后对学生的访谈也可以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方法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三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果。本文主要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认识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组织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认识方法 组织方法 教学手段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与学生共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贯穿整个传承教育的过程中的活动方法,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认识方法,2.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组织方法,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手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认识方法之观察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认识方法包括:观察法、逻辑方法、记忆方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法,是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物和形式,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认知过程,从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由于观察是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性知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理论联系实际、以此形成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和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观察法是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方法。

  1.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法的分类

  观察法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实物观察、模型观察、操作实践观察等;按照观察的地点不同,分为:室内观察、野外观察、实地观察等;按照观察者目的不同分为:观察了解、观察学习、观察研究。观察法类型多样,这就要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要求,合理选择观察形式,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观察法的作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法的操作要求

  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过程中,传承人会提出观察要求,观察什么?观察哪里?怎样观察?学生首先弄清楚观察的目的,从而指导观察活动的有效进行。这就一方面要求传承人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观察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目的确定观察重点,抓住观察实质。其次为观察作好前期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做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预习教材,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也可以设计相应的观察表格,进一步明确观察目的,最大限度的为后续的观察做好准备,争取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一个认识的档次。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提出观察问题。观察问题的提出是观察活动得以进行的助推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不断深入观察层级,注意分析感性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记录观察的结论,为后续观察总结做好准备。认真填写观察表格,可以做好文字记录也可以做好声像记录。观察记录可以为长期保存创造条件。进行观察总结。观察总结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如:书面总结、口头汇报、交流反思。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组织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组织方法按照传承人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分为三类:分为言传方法,身教方法,实践方法。它的分类示意图如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教学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手段包括: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各类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仪、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容量加大,这就存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信息大,除了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充实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需要教师在课外最大限度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库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2.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3.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设计

  首先,符合认识原理,即由浅入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方面,类型多种多样,认识难度各异,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们研究学生的年龄智力差异,尽量设计符合该年龄段学生认识水平的课程资源。欣赏类、常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适宜安排在较低年龄的阶段学习,小学初中年龄阶段;操作类、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应该安排在高年级阶段高中、大学、专业技术院校学习掌握。

  其次,要紧扣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在设计课程资源方面,许多教师偏离了主题,越扯越远,看似加大了课堂容量,整个课程听下来却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深远、视野角度如何广博,在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都应该围绕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要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具有吸引力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合理设计的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pdf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四篇

第 27 卷 第 3 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27 No.3

Journal of Ya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2013 年 6 月 June 2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司 娟

[摘 要]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使大众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认识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不仅给后世遗留下众多璀璨夺目的文物古迹,更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拥有着丰富而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与不

足,凸显了“非遗”保护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等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文化保护自觉 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

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参考办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3)03-0011-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

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 文化场所”。其具体范围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 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 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 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 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我国有着大量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如昆曲、中国古琴艺术、京剧、中医针灸、皮影 戏等都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国人们勤 劳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此我 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使我们的子孙后代 能够共享精神文化的财富瑰宝。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取得巨大成就;实施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 化生态区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风气等。

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

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上述诸多成绩的

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当下我国地方各级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与当地经济发展挂钩。经济开发 必然因为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得工作中相对容易出现诸 多的有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衷的行为。这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

很多地方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非 物

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概况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急剧发展造成的全球 一体化的趋势下,保护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成 为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也对 此高度重视,2004 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并着手制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此 正式拉开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大幕。在政府行为的推动 下,我国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非遗传 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认识的局限性,重申报、重数 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热情不高。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 处于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与此同时,各地非 遗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 号:12B630040;同时系商丘市科技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6010。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收稿日期]2013-03-28

[作者简介]司娟(1975—),女,河南夏邑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11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年 6 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理,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

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

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导致盲目开发,造成对

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

2、参与不足

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断鼓励和呼吁民众积极

参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 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要力量的民众却积极性并不高,表 现得相当冷漠,从而导致开发效果不佳。

3、投资不足

我国已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

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 能的。

4、法律不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也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处 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有的条例 多不具

有操作性。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

象普遍。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问题不是 无人参与,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弄乱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 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只有自己才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救世主,急于求政绩,导致以政府 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

“保护性破坏”。

5、过度开发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 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

“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

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 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 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方把

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 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 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遍;“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

工作的新难点。

6、缺少规划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由于

各地认识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对原生态文化价值认知肤浅,缺 乏一定的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的庸俗化、廉价 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缺乏对民族文

保护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法律法规的制定应结合

当地的实际情况,并认真的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

进经验,大力加强立法工作,实现文化遗产法律框架体系

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

的丰富和完善。法律的制定可以明确遗产的保护对象,各 部门的责任,及毁坏危害遗产的行为应受到惩罚等。因此

二、针对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的保护措施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

可能一触而就,也不能仅靠政府官员的工作来维持,更需 要全员参与才能够加强保护力度。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者。如果一个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化信仰、民族文化、精

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使之有法可依。

3、借助旅游开发进行保护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如今旅

游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乐,更多的

开始关注其文化内涵。这恰恰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之为旅游业服务,同时还可以对

神归属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不是一个能独立于世的 民族,所以大众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我国从 2006 年起定于每年 6 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其自身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宣传。另一方面,这种商业

化行为的结果就会带来一定的资金收入,从而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资金缺乏的困境。

宣传我国的文化遗产,是让文化遗产的概念走进普通民

众的视野的重大举措,使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每个人都是 息息相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详细了解我国现 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规模、特征等。同时还

4、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如今已成为第一资源,想要发展人才是关

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传承人的代代相

传,但是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对当代很

可以借助影视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可以把它们制成影

视剧或短片等,借助网络进行宣传。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还很

不完善,因此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轻人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有的都没有的传承人,这 就会出现传承环节的断裂,以致消失,从而成为浩瀚历史 中的一颗流星。人们只能在书籍或是其他地方怀念一把,

想要真实准确的重现却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一定要重

视人才的培养。

- 12 -

第 27 卷 第 3 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样要以战略性发 展眼光认识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理 论研究深度和综合开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打造有 影响的国际文化品牌。对内可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对外 可潜移默化地扩大我民族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力。这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更 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强国民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 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结合各种宣传 方式,倡导全民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在文化 产业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谁先理解并合理利用相关国际 法规,谁就会对共同的传统文化现象抢先实施申报,并肯 定能在今后的文化产业领域里占得先机。文化产业已经 成为 2l 世纪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

点。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民 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合作开发之路对我国的经 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和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J].求是, 2010(04)

[2] 郭玉军,唐海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

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3] 谭 宏. 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5)

[4] 甘明,刘光梓.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法的

可行性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09(10)

物质条件。这一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建设年”的

六项任务基本得以实现。

1943 年初,二师改名关中师范;1948 年 9 月,更名为 关中联合中学;1949 年 6 月,与三原中学合并,存续 10 年 多。作为二师校长,习仲勋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1990 年 5 月,习仲勋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题词:“从陕甘宁边区 第二师范到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始终是一所既培 养师资又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为革命培养了既经得起 战争又经得起和平建设考验的人才。”

(上接第 4 页)德国入侵苏联与日本侵略中国都是非正义 的战争,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都是正义的卫国 战争。正义战争是人民直接参加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战争,必将遭到本国人民在内 的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当前的任务是要 动员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各国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 斯同一战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

[7]

底胜利而奋斗! 习仲勋的报告澄清了二师师生一些模糊 认识,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有 很大的启示作用。

1942 年 3 月,刘端棻奉调延安到陕甘宁边区师 范

(延安师范)工作,刘对二师怀有感情,留恋不舍。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仲勋也对这位创建二师付出心血并在师生中享有声望 的知识分子颇为感激。他诚恳地对刘说:我们在艰苦紧 张的工作环境中,已建立了浓厚的友谊,因而不愿分 离。但是我们都是革命队伍中一员,要听从党的安排, 服从组织的调动。要做好交代工作,主要是工作交代, 要总结二师的工作,并把总结交代给学校新的领导人。 3 月 17 日和 24 日,习仲勋带分区宣传部等部门负责同 志出席二师召开的校务扩大会议,在刘端棻总结二师 工作后,习仲勋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二师两年来工作 所取得的成绩,确认了将 1942 年定为“二师建设年”的

工作设想和正在实施的六项任务,即:精简机构和行政 人员,增产节约勤俭办校;贯彻《师范学校规程》,提高 教学质量;建立常规制度,开展工作研究;减少学生繁 多的劳动负担;加强学校的环保卫生;添置校产,改善

[1] [2] [3]

刘端棻.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3 .

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303.

刘端棻.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 [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1.

[4] 贾巨川 .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8:304.

[5] 刘端棻.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6]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55.

刘端棻.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 [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2.

[7] 贾巨川 .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8:307.

- 13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五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断加剧。在这其中,一个突出现象表现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在前些年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这一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

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证仪式;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于2007年6月6日“文化遗产日”举行首次“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全国1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66个民间艺术家获得称号;

省市区也陆续开展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工作;

各地政府、社会团体还积极研究和探索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如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生态博物馆、以乡镇、村落、社区为单位开展传承活动等等;

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经费、场地、带徒等支持,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普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等等;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相关立法。目前正在起草中的法律草案初步确立两个重要制度,即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六篇

第27卷第3期

V01.27No.3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Yah’an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2013年6月June2013

jE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司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

【摘要】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使大众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不仅给后世遗留下众多璀璨夺目的文物古迹,更拥有着丰富而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凸显了“非遗”保护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等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参考办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3)03-001

1-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具体范围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我国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中国古琴艺术、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都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国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共享精神文化的财富瑰宝。

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概况

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急剧发展造成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保护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着手制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大幕。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取得巨大成就;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上述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当下我国地方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与当地经济发展挂钩。经济开发必然因为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得工作中相对容易出现诸多的有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衷的行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

很多地方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认识的局限性,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与此同时,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

号:1213630040;同时系商丘市科技计划项目妇}物质文化‘i考:产保护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6010。

【收稿日期]2013—03-28

【作者简介】司娟(1975一),女,河南夏邑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1l一

万方数据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6月

理,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

2、参与不足

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断鼓励和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要力量的民众却积极性并不高,表现得相当冷漠,从而导致开发效果不佳。

3、投资不足

我国已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能的。

4、法律不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也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有的条例多不具有操作性。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问题不是无人参与,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弄乱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救世主,急于求政绩,导致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

5、过度开发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方把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6、缺少规划

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由于响,各地存在条块分割、点面断裂、缺乏整体规划与统筹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导致盲目开发,造成对

一12一

万方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对原生态文化价值认知肤浅,缺乏一定的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的庸俗化、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

二、针对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的保护措施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触而就,也不能仅靠政府官员的工作来维持,更需要全员参与才能够加强保护力度。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如果一个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化信仰、民族文化、精神归属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不是一个能独立于世的民族,所以大众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我国从2006年起定于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我国的文化遗产,是让文化遗产的概念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的重大举措,使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详细了解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规模、特征等。同时还可以借助影视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可以把它们制成影视剧或短片等,借助网络进行宣传。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法律法规的制定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认真的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大力加强立法工作,实现文化遗产法律框架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法律的制定可以明确遗产的保护对象,各部门的责任,及毁坏危害遗产的行为应受到惩罚等。因此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使之有法可依。

3、借助旅游开发进行保护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乐,更多的开始关注其文化内涵。这恰恰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之为旅游业服务,同时还可以对其自身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宣传。另一方面,这种商业化行为的结果就会带来一定的资金收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资金缺乏的困境。

4、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如今已成为第一资源,想要发展人才是关多年轻人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有的都没有的传承人,这中的一颗流星。人们只能在书籍或是其他地方怀念一把,各地认识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传承人的代代相传,但是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对当代很就会出现传承环节的断裂,以致消失,从而成为浩瀚历史想要真实准确的重现却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一定要重

视人才的培养。

第27卷第3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点。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合作开发之路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10(04)

[2]

郭玉军。唐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

综上所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样要以战略性发展眼光认识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深度和综合开发力度,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打造有影响的国际文化品牌。对内可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可潜移默化地扩大我民族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这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更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倡导全民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在文化产业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谁先理解并合理利用相关国际法规,谁就会对共同的传统文化现象抢先实施申报,并肯定能在今后的文化产业领域里占得先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l世纪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3]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J].民族艺术研究,2009(05)

[4]甘明.刘光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法的

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10)

(上接第4页)德国入侵苏联与日本侵略中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正义战争是人民直接参加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战争,必将遭到本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当前的任务是要动员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各国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一战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1171习仲勋的报告澄清了二师师生一些模糊认识,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942年3月,刘端菜奉调延安到陕甘宁边区师

范(延安师范)工作,刘对二师怀有感情,留恋不舍。习仲勋也对这位创建二师付出心血并在师生中享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颇为感激。他诚恳地对刘说:我们在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已建立了浓厚的友谊,因而不愿分离。但是我们都是革命队伍中一员,要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的调动。要做好交代工作,主要是工作交代,要总结二师的工作,并把总结交代给学校新的领导人。

3月17IEI和24日,习仲勋带分区宣传部等部门负责同

物质条件。这一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建设年”的六项任务基本得以实现。

1943年初,二师改名关中师范;1948年9月,更名为关中联合中学;1949年6月,与三原中学合并,存续10年多。作为二师校长,习仲勋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1990年5月,习仲勋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题词:“从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到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始终是一所既培养师资又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为革命培养了既经得起战争又经得起和平建设考验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墙禁.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3.

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303.

[2]

[3]刘端蒙.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1.

[4]贾巨川.>--j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304.

志出席二师召开的校务扩大会议,在刘端橥总结二师工作后,习仲勋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二师两年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确认了将1942年定为“二师建设年”的工作设想和正在实施的六项任务,即: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增产节约勤俭办校;贯彻《师范学校规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常规制度,开展工作研究;减少学生繁多的劳动负担;加强学校的环保卫生;添置校产,改善

[5]刘端莱.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55.

[6]刘端菜.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2.

[7]贾巨川.>--3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307.

一13—

万方数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七篇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

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

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

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

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

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

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

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

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

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

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

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

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

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

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

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

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

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

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

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言传身教的技艺、民俗、传说因老人的离逝都失传了,致使出现了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存、因人而亡的局面,这种口头传承的

方式凸显了它们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有很多民间技艺因随着社会的

发展诸多因素而无人继承,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与失传。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参差不齐

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开发、破坏、毁灭文化资源原貌,扭曲了

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逐渐流失。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传承艺

人因其老一辈观念落后,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不

了解,思想顾虑重重,不愿将技艺发扬光大。

3、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足

由于乡镇机关财政在基层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有限,致使乡镇农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

录、整理、保存、保护,需要经费和现代化科技载体及手段。由于

乡镇文化站经费不足,为数不少的地方没有安排专项的保护经费,

技术装备不足,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

抢救,保护工作很难没展开,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缺乏管理人员及研究队伍

在我市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专业性不一,而真正从事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队伍,人数极少,难以适

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需求。

5、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机制管理不严密

现阶段我市基层文化队伍分布在各乡镇,其管理权直接归属于各

乡镇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工作者日常工作主要围绕乡镇

机关具体行政事务,而自身的文化工作比例较少,非遗保护工作不

能正常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的全局也大大地受到影响。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足、领导管理不到位

自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很多人认识不到非物

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的重要性,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地方文化部门

积极性很高,但当地政府领导认识不到位、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

工作机构等方面措施不力,致使大量资源的抢救、保护工作不能做

好。

四、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建议

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看,概括性为:时不我待、刻

不容缓、迫在眉睫、只争朝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收集、保

护迫在眉睫,要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我建义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保护、传承工作

每一分钟都有一个老艺人去世,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绝技在流

失,每一分钟都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亡。听起来,这话有点

危言耸听,但体现了民间艺术岌岌可危的现状。以点带面,落实责

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保护、传承工作速度、力度

和广度。地方政府、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采取

积极措施,为当地老艺人、传承人开展政策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普查、收集、保护与传承工作,及时记录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所

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

流、展示等活动,帮助生活确有困难的传承人,支持、表彰、奖励

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及传承团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

护。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在我市现阶段,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者真正专职做文化工作的没有,

甚至有些地方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者大部分都在做乡镇机构行政事

务工作,所以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形成专

职文化工作队伍,做到专职队伍专业化,工作流程化、科学化,岗

位职责明确化,工作责任形成考核机制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关键。首先,建议在目前阶段要加强文化队伍机构建设,

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努力争取人员编制,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在现有情况下,在争取人员编制的情况下,

要对文化工作者或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职的保护队伍。要紧密联系实际

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设立与非物质文化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八篇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

作者:文史委 议政建言来源:文史委 点击数:1469 更新时间:2014-3-10 陈伟红委员代表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发言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在2007—2008年全县性非遗普查中,县文化馆普查登记项目2000多项,录像资料30多条,录音资料1500余条,图片近4000张。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庆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我们在保护传承方面虽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工作,但是要让它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高规格项目不多。我县非遗项目列入世界级1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27项,县级100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真正有分量、叫得响的项目不多,很多项目与周边县市雷同,地方特色不明显。不少项目由于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没有进行深入发掘、保护,没有开展传承活动,社会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

2.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也就是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传承人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到目前为止,我县代表性传承人省级8人,平均年龄67.4;市级13人,平均年龄66.8,已有 2人去世;县级11人,已有1人去世。

我县的传承工作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师傅的传承积极性不高。这里有传承人的技艺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也有项目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原因。因无法保障生活来源,影响传承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二是徒弟难找。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找不到合适的传授对象。三是一部分非遗项目属群体性项目,制约因素多,开展活动困难,传承人有心无力。

3.传承基地数量少。我县拥有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庆元廊桥文化展示馆)、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江滨小学)、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月山村)等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市级传承教学基地2个(胡淼的虹景廊桥古建筑有限公司和城东小学香菇功夫)。我县传承基地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资金,造成基地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运转不畅。二是传承基地点少,门类不全,难以形成项目与基地一一对应的格局。

实践证明,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不仅能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快速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龙泉青瓷、青田石雕。现就我县保护与传承两大难题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项目挖掘力度。一是培养一支熟悉乡土文化、热爱庆元、有恒心、能深入挖掘和研究非遗文化的工作队伍。二是根据项目内容,聘请省内外院校相关专家学者指导项目的挖掘与提升。三是设立申报工作奖励机制,对列入保护的非遗项目,按级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一是制订传承人奖励机制。按带徒弟数量、开展传承活动次数、参与各类活动次数以及活动的效果等指标进行等级考核,并给予相应奖励。二是根据项目的难易,对徒弟从入门到出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奖励。三是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对有开发潜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文学类项目(例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忖忖乌的传说等),在保持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形成旅游、开发、生产、销售良性循环。四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传播“非遗”知识。鼓励学校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非遗文化”,编写校本教材和读本,开设民间音乐、戏曲类等欣赏课,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加大传承基地建设力度。一是建立财政专户,逐步增加现有传承基地的财政配套资金,以确保基地正常运转。二是根据现有的项目,制订规划性方案,建设与之相对应的传承基地,努力打造一批极具庆元特色的“非遗”品牌。

发言人的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县文化馆馆长

界 别 文化体育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第九篇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zhidao/3616.html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