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从唐朝贵族女性服饰特征看唐代审美情趣中的含蓄美与开放美

|

【www.dagaqi.com--创业指导】

从唐朝贵族女性服饰特征看唐代审美情趣中的含蓄美与开放美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一篇

  【摘要】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唐朝贵族女性的服饰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尤其绚丽多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审美文化中保守与开放、含蓄与奔放的审美情趣的大融合。

  【关键词】唐朝贵族女性;服饰特征;审美情趣

  唐代是一个十分崇尚美的社会,从精美绝伦的唐三彩到优美和谐的唐朝乐舞,从充满灵性的雕塑到游龙惊鸿的书法,唐朝人对美的追求不言而喻。一个民族在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后,必然转向更高的精神层面需求,即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唐朝国富民强,文化繁荣,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并且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转化成为对美的赞颂和追求。而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由于性别及身份的特殊性逐渐成为社会美的载体。最能体现美的内涵的服饰就成为这些女性展示美、创造美的最好领域,无论是初唐婀娜的窄袖褥裙、超短半臂,还是盛唐时期潇洒、干练的胡服和男装,无不透射着唐朝贵族女性的独特审美眼光。

  从整体看来,唐代贵族女性服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襦裙装、胡服与女著男装。初唐女性上穿小袖短襦,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在腋下,用绸带系扎;盛唐时期,来自异域的胡服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著男装也盛行一时;同时,以胖为美的唐朝社会又出现了及其大胆、暴露的大袖袒胸裙。总体而言,唐朝女性服饰特征所表现的美感具有两个审美特点:一是受儒家教义和封建礼制影响下的含蓄美;二是由于唐朝人对人体自身的欣赏,更注重于写实,从而更重视女性的曲线美,所以在服饰中表现出了自然奔放的开放美。

  一、表现“含蓄美”特点的唐朝女装——襦裙装与半臂

  襦裙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这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对女性服装的统一固定要求是分不开的。与其他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唐初 时,服饰制度基本上沿袭隋制。襦、衫、袄、裙是唐朝妇女的日常服饰。襦裙自然也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装。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穿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演变出来的服装。是唐朝妇女服饰中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子里面。一般与襦裙搭配穿着。

  半臂与襦裙的搭配使得整体衣饰更有层次,着装的立体感也更强。无论是单一的襦裙或是搭配半臂之后的襦裙,对身体的包裹范围都是很全面的。除了头、手之外,再没有其他身体部位的裸露。但却通过高系的裙腰来表现身形曲线。使得女性身姿呈现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这种穿着正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保守和含蓄的审美要求。再加上披帛和宫绦,此类服装呈现出长与短的对比以及层层叠叠的着装效果,这种服装在层次上的美感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含蓄美表露无疑。

  二、表现“开放美”特点的唐朝女装——胡服、女着男装与袒领设计

  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格局,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成为现实。因此胡服在当时的影响巨大。着胡服往往是贵族女子时尚的表现。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胡服胡帽。胡服的流行不仅仅因为唐朝服装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还在于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装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

  唐代女子在追求轻盈飘逸,展现形体美的同时,对体现男子阳刚之气的服装也表现出了极浓厚的兴趣。女扮男装因此也成为唐代服饰的特点之一。从陕西醴泉唐太宗昭陵墓中出土的彩绘红陶女立俑就可以看到女扮男装的形象:她头戴襆头、穿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一副潇洒干练的形象。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礼记·内则》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服。”中国封建社会中女子身着男装会被视为不守妇道,而唐代正是在女权主义意识崛起的特殊情况下产生了这种着装方式,反过来这种现象的出现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兼容。

  以丰满为美,以开放为尚,是唐人审美的特征,从盛唐开始人们把女性以胖为美的欣赏推到极致。对丰腴肥美体态的欣赏,促使贵族妇女服装在潇洒的胡服、男装之外,充分吸收初唐窄袖襦裙的特点产生了新式服装:大袖袒胸裙。它由大袖衫和高束腰的裙子组成,为袒胸贯头式,领子开得很底,不著内衣,胸乳半露于外。面料往往以轻纱为质地,上面绣团花,露肩裸背,从披纱中透出细腻的肌肤。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看出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浅谈“含蓄美”与“开放美”的成因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极其繁荣的一个时期。但是无论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封建统治下的唐代社会还是一直在遵循从秦汉时期起就形成的儒家礼教。儒家思想崇尚“礼制”。保守、含蓄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审美主流。这种审美自然也表现在服装上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服装的选择必须完整、遮挡性强。这也是襦裙装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得以贯穿始终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对身体包裹较为严实的着装符合了封建社会人们要求女性保守含蓄的审美要求。

  为什么只有唐代社会出现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女性服装款式呢。这主要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唐朝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为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创造了条件,女权意识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崛起: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一些贵族女性更是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在唐代不仅出现了上官婉儿、韦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宫廷女性弄权的政治事件,而且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妇女参政的客观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普遍尊重心理。这种状态使得唐代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在思想上更加大胆、更加开放。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女性更勇于追求个性的张扬。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给了唐代女子自由的审美追求。她们渴望自身价值被社会所承认,并期望获得与男性平等对待的权利与地位,于是新的审美情趣出现在了她们的服饰特征上。她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也随之积淀下来,熏陶和感染着后人,显示出了其永久与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2001

  [2] 李当岐 中外服装史[M]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3]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2

  [4] 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雷蒙德·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缘起探究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二篇

  【摘要】作为战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将“文化”以实践的解读,提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并最终指向一种“共同文化”的设想。本文通过对威廉斯共同文化的深层解读,探究该理论产生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共同文化

  《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这样评价威廉斯:“在思想界的地位从许多方面看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确是战后英国最有才华、读者面最广、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作家。你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他既能在单独一篇理论作品中说明不同的文化领域,又能详尽的对着许多不同的文化领域进行分析。”他与理查德·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爱德华·汤普森等创立了当代英国文化研究中心,继承了英国文化批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构建了新左派文化研究体系,提出了共同文化思想。

  一、共同文化释义

  文化是理解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基础。在《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威廉斯指出“culture”最接近的词源是拉丁文“cultura”,具有“栽种”或者“照料”的意思,包含了西塞罗所使用的词“cultura animi(心灵的陶冶)。”,[1]它的发文形式是古法语“couture”与“culture”(这个词到了15世纪初成为英文词),主要的意涵就是在农事方面照料动植物的成长。从16世纪初,“照料动植物的成长”之意涵被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到了19世纪文化转义成为一种自在之物。这个时期它的第一个含义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美的观念有密切联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智性发展的普遍状态”,第三个意思“艺术 的整体状况”;[2]到了19世纪末产生了第四个意思:“包括物质、智性、精神等各个层面的整体生活方式。”威廉斯特别看重第四种定义,不仅把文化看做一种精神和艺术形式,而且把文化看做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习俗相联系的一种生产方式,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之包容了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马修·阿诺德笔下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

  威廉斯的共同文化“在任何层次上都算不上是一种平等文化,但是共同文化永远都需要生命存在的平等,否则共同经验将失去价值。”[3]是指一种文化共同体创造的,人人参与,共同享用的文化状态,是创造一个人民作为整体参与意义和价值表达进而在这个意义和那个意义、这个价值和那个价值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他消解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这种文化不是指精英主义者所倾心的“完美的观念和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诚如阿诺德所描述的“伟大的文化使者努力将一切粗糙、难懂、抽象、专业的和生僻的内容从知识中剥离出来,使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即使在受过良好文化教育、有学问的小团体之外也行之有效,仍不失为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因此也成为美好与光明的真正源泉。”,也不是指阿诺德所讽刺的工人阶级文化。威廉斯特意讨论了“工人阶级文化”这个概念。他认为工人阶级文化,“有失公允,而且无甚用处。因为它既不是撰文为这个阶级生产的,也谈不上是这个阶级所生产的产品。”

  二、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探源

  “我们需要一种共同文化,不是为了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因为离开了这种共同文化,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5]追本溯源,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当时英国的社会历史现状;从理论层面,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对英国精英文化传统的批判、吸收的过程。

  1.英国文化危机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一切登记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英国传统的有机社会遭到巨大冲击。马修·阿诺德所心仪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的文化被工业革命的浪潮所摧毁,文化失去了权威,整个文化处于“无政府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无政府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扩张的本性试图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并使商品规律实现对文化的支配。“在汉娜·阿伦特看来,资产阶级社会—指由受教育、有教养的人组成的相对同质的共同体—总是将文化看成商品,并从它的交换中获得势利价值观:在文化(也就是说,艺术产品)和社会(消费产品的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6]文化转变为社会商品,而文化的生产变成了机械的复制。“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最终艺术品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膜拜价值,文化失去了独一无二的显现。”[7]

  在英国本土,美国文化的入侵,以流行音乐、麦当劳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形式包抄了英国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科技的资本化及理性化,填满了整个文化生活空间。美国化的文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原有的本土文化,当时英国知识分子亟需探索一条发展本土文化的道路。

  2.英国文化主义传统

  文化主义作为一种传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文化主义传统就是在批判工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他肇始于埃蒙德·伯克和科贝特,其核心思想在于: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的自然和谐、有机文化受到了工业文明的侵蚀,从而引发英国文化的危机,摆脱文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建和扩大“有机共同体”,以抵抗工业主义的威胁。

  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首先认真回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英国文化主义传统,其共同文化思想不仅得益于英国文化主义传统,而且从属于这一传统。从词源意义上,威廉斯继承了埃蒙德·伯克的“有机共同体”和理查德·托尼的“共同文化”。埃蒙德·伯克是“第一位现代主义保守主义者,他意识到工业主义在英国卷起的经济浪潮正在摧毁革命以前的“有机社会”。他站在贵族立场极力主张要回到具有中世纪情感的有机共同体。伯克的“有机共同体”思想成为威廉斯“文化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论平等》中,托尼第一次使用了“共同文化”的概念:这里的这些人,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更需要一个共同文化,因为他们比其他国家的人都更依赖于一种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中事事都牵扯到互相理解和持续合作;他们也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多地拥有激发共同文化的物质条件”。在托尼看来,经济平等是共同文化的基石,经济基础的条件是相当程度的平等。威廉斯认为经济平等是不可能的,“唯一重要或者说唯一可见的平等是生命存在的平等。”[8]生命平等才是共同文化的基石。威廉斯构想的“共同文化”就是在对托尼“共同文化”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次,威廉斯的共同文化的构想和英国文化批判传统具有同一指向。在面对如何解决英国“文化无政府状态”问题时,受到马修·阿诺德精英文化观的影响,英国文化批评传统中出现了以利维斯和艾略特为代表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利维斯特别重视英国本土文化资源,向往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的“有机共同体”。他认为文化传统中最精致的部分体现在语言之中,只有文学上的少数派才拥有文化,对大众文化持蔑视的态度。他和他的妻子Q.D.利维斯认为看通俗小说是“一种毒瘾”,他所要建立的共同文化是一种田园诗般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重任有少数文学精英完成。

  艾略特并不认为在自觉自省的精英人物和唯利是图的大众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对立。他相信会存在一种共同分享的文化修养——“共同文化”:一个共同的信念、意义、价值和行为的社会。他把文化看作整体生活方式,“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所有的典型活动和爱好:大赛马、亨利皇家赛船会、考斯海上赛舟会……”这一点对威廉斯文化观念有重要启发。不过,艾略特把文化看作“一个人从生到死、从早到晚乃至睡眠的全部生活方式”。在艾略特看来,文化是无意识的,而远远不是有意识的。他解释说,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被设计,因为它永远是我们所有的设计无意识的背景。”在《关于文化定义的笔记》中,艾略特又承认“从一种观点看,宗教是文化,从另一种观点看,文化是宗教,进行这样的反思可能是非常令人烦恼的。”[9]所以,我们认为,艾略特所赞赏的生活方式是基督教。

  在《文化与社会》中我们发现,面对“机械时代”的来临,有的主张回归到前工业主义的“有机社会”,有的主张政治变革或革命,有的主张文化、教育的变革等等。而在这每一种主张内部往往又有贵族或精英立场和劳动者立场的区别。威廉斯的共同文化理论继承了传统对工业社会的批判立场,起到“有机社会”的重构;在对“有机社会”的指向上,透露出对“复古”的保守立场的焦虑和对理想未来的憧憬;第三,威廉斯十分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并站在精英主义的对立面,倾向大众立场。“对于参与任何文化活动的任何人,共同文化都不能加以绝对限制:所谓的机会均等就是这个意思。”威廉斯主张的共同文化以生命平等为基础,工人大众和知识精英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他们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分享文化。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雷蒙德·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雷蒙德·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4]:雷蒙德·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雷蒙德·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6]: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7]: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雷蒙德·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9]:雷蒙德·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社会声乐培训班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解读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三篇

  【摘要】社会声乐培训在培养声乐人才的同时,发挥着对于群众文化的催生与推动作用,作为政府,要积极在体制上、制度上、硬件建设上及时跟进,确保有监管、有引导、有服务,发挥群众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声乐培训班 群众文化 公共服务

  1.社会声乐培训班的办班形式及培训内容

  目前,存在的社会声乐培训较多。其办班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一是少儿培训班;二是青少年考级培训班;三是艺术专业高考培训班;四是成年人或老年兴趣爱好培训班。在内容上,少儿培训、青少年培训与高考培训,一般都是以独唱培训为主。成年人大多也是培训独唱,老年人主要是以培训合唱为主,极个别有基础的老年人也培训独唱。它们主要的教学内容,共性上表现为:视唱、乐理、发声、演唱、台风等。

  2.社会声乐培训班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2.1提高群众艺术修养

  无论是哪种培训,都会在声乐知识、演唱技巧等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在那些充满积极、向上、感恩等歌曲的熏陶中,学习美、欣赏美、感悟美并切身地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同时,演唱对于个人形象的严格要求,也会激发个人的潜在优秀气质,实现了人们陶冶情操与文化艺术修养发展和提高。

  2.2丰富文化生活

  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乐谱、歌词,还是乐理、演唱技巧本身,他们用特殊的符号承载着时代精神,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声乐更具有培养高雅志趣、开发智力的作用。其实,从人们对于音乐胎教的热衷,也可以看出声乐的功能。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忙碌的工作后,声乐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文化体验,对老年人更具有文化充实生活与养老的功能。

  2.3打造和谐正文化环境

  声乐是一种演唱者和听众情感共鸣的歌唱艺术,无论歌者还是听众都是在对自己心理的调节与控制中,追求声乐对人积极、有益、正面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地方电视台的红歌合唱或联唱比赛等,在让人享受歌唱力量的同时,更营造了一种团结、和谐、感恩、努力进取的正文化氛围,使得爱国、拼搏、关爱等成为一种自觉,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与推动发展的作用①。

  2.4传播传承创新民间资源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无论学习者以什么样的目的去学习,都有着热爱的共性。学习者丰富鲜活的阅历及其自身就是丰富的民间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会成为他们激发灵感的源动力。有些学习者感悟创新,有些教学者发现创新,都会把民间那些代代相传的优秀作品演绎成新型的群众性文化,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①。

  2.5强健身心

  声乐作为一种歌唱活动,首先,需要健康的身体,如此,才会有足够的力量去表现出声乐该有的韵味;其次,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学习者多是感情丰富的,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特别是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中,声乐不仅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的肺活量,而且通过对气息的控制,学习者也学会了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进而养成保持平衡身心的习惯与胸怀。另外研究证明,声乐在健脑、防病治病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

  3.关于如何发挥社会声乐培训班对群众文化促进作用的建议

  3.1加强监管,确保培训质量

  虽然,声乐培训班有着多种正能量作用,但是,相对于办班者而言其逐利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社会上会出现乱办班现象,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教学内容、教法等不科学,甚至存在着低俗现象。甚至有些培训班极个别教师素质低下,与学员有着不清不楚的个人关系等。因而,作为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声乐培训班的监管,对教师的任教资质、师德考核、场地安全等方面,都要实施动态化常态化的监管。

  3.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群众文化,需要一定的平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和提高服务效能①,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步骤。作为政府就要克服困难,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努力。一是,积极创新体制,开放现有公共设施。如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少年宫等。二是,开辟新领域,如划出公共区域作为定点活动区域,如城市的立交桥下、社区广场、社区较大的闲置室内空间等、其他单位暂时不用或多余的房间等。三是,专门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供其活动,集约化经营与管理。

  3.3建立与完善激励制度

  除了办班者的利益驱动与学习者爱好内需外,作为政府也要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措施要及时跟进,保护动力催发潜力。一要奖励那些培训成绩突出的办班者,只要其培训的学员在相关的比赛中获奖,即可以给予荣誉或物质的奖励,如先进单位等,或者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等。二是奖励那些优秀的学员。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引领更多的人去学习与丰富自己,把群众文化的维稳、丰富、强健愉悦身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营造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①。

  3.4挖掘、搜集与整理民族声乐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民间的珍贵声乐素材或作品逐渐失传,通过这种培训活动,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运用教师的敏感性去挖掘、搜集与整理那些民间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用现代化的手段把其保存下来,进而去开发创新。另外,这种零距离“接地气”的教学活动,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①原则的最佳体现。如此,才会为优秀作品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覃妮.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的改进———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J].现代企业文化, 2010,(15)

  [2]劳艺,劳丹.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15(1)

  [3]于琦.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2004

  [4]张璐.谈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5]姚青.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2000(02)

  [6]陈充.浅析声乐学习中的情绪调控[D].河南大学,音乐学, 2009

  [7]刘清华.青少年声乐教育浅析与个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011

  

从天龙山石窟服饰内容看唐代服饰的文化特色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四篇

从女子服饰看唐代社会意识形态与群众文化审美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五篇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六篇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摘要: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

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

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

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

丰腴之

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贵贱、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冲毁了。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

引领风骚。

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可见《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被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吗打扮成这样?”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服饰图案回归自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

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

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

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授的创作思

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

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履头形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

“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1]。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上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继承了周、战国、汉代、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三)服饰色彩丰富鲜艳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唐代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视。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之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

唐妇女服装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如陈羽诗“十三学绣罗衣裳”,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杜甫诗“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红裙”,万楚诗“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多以红色裙襦来赞扬女性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见于当时诗人笔墨的,如“口脂易印吴绫薄”,“卿卿买得越人丝„„鸳鸯正欲上花枝”,“越罗冷薄金泥重”,“越绯衫上有红霞”(李商隐《燕台四首》)。这些优美的诗句都以江南丝绸作为赞美对象,以丝织品纹饰、颜色、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2]。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即一种流行色彩,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三、影响唐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 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在一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政治环境

隋朝后期,战乱纷起,唐太祖李渊趁机起兵,继而其次子李世民统一全国,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实现了军事政治上的统一。在缓和社会矛盾、制定一系列促使社会安定措施的基础上,唐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秩序和经济体系。在太宗至高宗时期,疆域大大拓展,海陆交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以长安为中心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下唐代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代[3]。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所到之处践踏城池、大肆搜掠,虽然在公元763年被平叛,但是毕竟给唐王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此后在“藩镇割据”以及“朋党之争”的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唐代社会开始逐步地进入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转折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也逐渐由雍容华贵走向多元、复杂和精致。进入晚唐以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衰败、经济萧条,皇朝庸弱无能,民众揭竿而起,整个国家陷于一片相对混乱的状态。随着政局的日渐脆弱与动荡不安,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以伤感、消沉、细腻的风格为主流的倾向,并一直延续到五代。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服装的整体风格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唐代服饰是其加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映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维护“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唐代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目的,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等级秩序,还采用各种手段在人们心目中维护皇家至高无上、天恩浩荡的形象。武则天在夺得帝位后为了能体现皇家的恩惠,制作了一种新绣袍,上面刺绣山形并在山的周围刺绣了十六字铭文“德政推名,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别出心裁地赐武官袍并绣对狮、麒麟、对虎、豹等瑞兽,赐文官袍并绣雁、鹰等神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如此一来,从服饰上不仅体现出森严的等

级秩序,而且还暗示了不同身份的官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点。

(二)经济环境

唐朝经济繁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

和牛挽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

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唐代交通发达,商

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

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唐朝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如果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千古流芳的主要特征,那么唐朝服饰的丰满华丽、高贵典雅、飘逸灵动则是令人遐思、艳羡的根源。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

显著发展。唐代创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

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

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

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织

纺工艺以及丝绸、印染技术的发展,为服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

色彩更加鲜亮,纹饰更加精美。

只有安定繁盛的社会,才能容纳和造就各种华衣丽服。唐代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在天宝年间,不少女子均模仿穿男装,从宫廷到民间,男装女穿渐成时尚。不仅如此,随着对外开放和东西方交流的发展,唐代服饰在兼收 并蓄的基础上,把西域胡服融入日常生活中,胡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装束之一。

(三)文化环境

唐代疆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和西

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

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

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

绎不断;海路以广州为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

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方和朝鲜、日

本交往更加频繁,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

唐代服饰文化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七篇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唐代服饰论文: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八篇

第23卷 第5期2004年10月天 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Vol.23 No.5

October 2004

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马 昀,马大力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60)

X

摘 要:以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相似性为线索,对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服饰精

神风貌的相似和表现手段的差异,并从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和美学思想及其相应的审美倾向方面分析其相异的原因,旨在为中西服装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关键词:唐朝;文艺复兴;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24X(2004)0520012204

ResearchoncontrastofdressculturebetweenRenaissance

periodandtheTangDynasty

MAYun,MADa2li

(SchoolofArtsDesign,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Tianjin300160,China)

Abstract:RegardingthesimilaritiesofdresscultureoftheRenaissanceperiodandtheTangDynastyastheclue,thecomparative

researchinthedresscultureofthetwoagesiscarriedon.Withfindingtheirsimilarofmentaloutlookanddifferenceofdisplaymeansondress,analyzingitsdifferentreasonintherespectsofthehistory,characteristicofthetime,aesthet2icsthoughtandcorrespondingaestheticinclination,aninstancesuitableforconsultingforthecomparativeresearchofChineseandWesternclothingcultureisproposed.

Keywords:theTangDynasty;theRenaissance;dressculture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个性鲜明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非该时代而难以存在,或是后世极力摹仿亦无法得其神韵精髓.因此,每个时代都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在研究中西服装史的过程中,采用比较

研究法可以使我们探讨在不同的文化源流中,相类似的思想倾向在服饰上的具体反映,这对于我们把握服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了解服装形制的文化根源,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通常,我们把两个事物作比较,首先因为它们一定存在可比性,而这种可比性是建立在二者相似性基础上的.本文即以唐朝和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在二者服饰文化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繁荣时期.在时间上,前者早于后者约七八百年.但若以西洋史来划分,二者均属中古时期.唐朝的繁荣主要受其政治、经济及其国君的治国之方的影响;

而文艺复兴的繁荣及其对欧洲的深刻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它们在世界史中都是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时代.在服饰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它们精神风貌的相似之处.

1 服饰的多元性

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都有多元性的一面.然而,这种多元性的原因和体现方式却不尽相同.1.1 唐朝服饰文化的多元性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0、/开元盛世0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X

收稿日期:2003-06-25

作者简介:马 昀(1977)),女,辽宁省凌源市人,硕士研究生;马大力(1961)),男,河北省宣化市人,副教授,导师.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中国,其中又以中国地位最为突出.经济的繁荣和政治上的强盛,使当时的交通空前发达.所有的这些优势使唐朝服饰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人有条件看到各个地区、国家的服装,并相互学习与效仿.所以,其服装亦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初唐时期,襦裙服仍然流行,交融的大氛围中不断更新)融合)再更新,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绚丽多姿.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文化,在不同阶段受欧洲各国国力消长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先后以意大利风格、德国风格、英法风格和西班牙风格为主导.所以,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看,其服饰文化是多元性的.

1.3 两个时期服饰多元化的不同成因

虽然二者在服饰上都呈现出多元性,但它们形成的原因和体现方式却不同.

妇女日常大多上身着襦、袄、衫,下身着紧身长裙.天宝年间,妇女曾流行穿男装.如图1,张萱的5虢国夫人游春图6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资料.至盛唐时期,胡服又流行于广大妇女中间.这是包含了印度、阿拉伯以及我国西北边疆人民许多特征的一种装束.陕西西安出土的石刻上就含有这种服饰形象: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翻领长袍,穿

裆裤,足登高

革靴.这种装束使

唐女耳目一新,从而纷纷效仿.到唐五代时期,女子又时兴道士服.5五代史#前蜀世家6记:/五衍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然,更施朱粉,

号醉妆,国人效之.0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1]

图1 女穿男服(张萱5虢国夫人游春国6局部)

Fig.1 Womanwearingthemencswear

唐朝对于各国文化广收博采,其服饰纹样也是中西合璧,独具风格.如唐草纹、宝相花,就是外来纹样结合本国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纹样.1.2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多元性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它源自意大利,后因法国与西班牙以意大利为战场及政治婚姻的交流,促使文艺复兴向北扩张,进而促成欧洲在艺术文化上全面性的文艺复兴.所以,文艺复兴在地域上的界定随着时代的挪移而有所不同,文艺复兴的火种在不同地域的社会背景之下,燃烧出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型态的文艺复兴光芒.在整个文艺复兴的盛期,欧洲没有任何国家的服装能长久地独领风骚.各国在服装上相互学习,同时又不失本国特色.欧洲服装就在这种相互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有一个整体上的趋势,那就是我们最终都是倾向/和0的,讲究民族融合.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唐朝的统一强盛在各方面为民族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加之唐太宗一改过去/贵中华、轻视少数民族0的政策,而/爱之如一0,对各民族能较为平等地对待.所以,唐代服饰才有条件空前的异彩纷呈,呈现多样性的局面.而这种多样性的局面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唐朝时期各种各样的服装是互不排斥、共存共容的. 西方的历史却截然不同,他们讲究革命,各帝国之间不断纷争.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多元化,是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来看的.前面讲过,当时的服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风格,以西班牙风格为主导.但是,西班牙国王是强制地向欧洲各国推行西班牙服装,企图使人们顺应西班牙意志.从文艺复兴不同阶段强国对服饰外型的主导力可以看出政治力成为当时趋动流行的重要力量,其风格是受国力消长影响的,并不是几种风格的共存,而是相对决裂和独立的.所以,它的多元性是/分0的.

2 服饰的自由、开放性

2.1 唐代服饰的自由开放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妇女的服饰是反映整个社会风气的最突出的标识.唐朝的女子服饰,总体说来,由较为保守向较为开放的方向发展.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人们的眼界也空前的开阔,思想开放活跃,与此相应地,服饰愈益自由、开放,并且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唐代服装的开放主要表现在领型的变化上.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在众多领型中,有一种袒领,领口开得很低,隐约可见双乳的起伏,这是中国服装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种非常开放的领型.在唐朝这个思想极其自由活跃的时代,人们的见闻都空前的开阔,各式异国服装并不难见,袒领的服装该是微不足道的.如图2所示,唐代画家周防的

5簪花仕女图6上,仕女身穿一件及胸长裙,配以轻薄透明的沙罗大袖衫.这种装束反映了唐人在服装上的大胆尝试

.

1550)1620年间),男子服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填充物的大量使用,以其来夸张男子形体的宽阔雄伟:肩部用填充物垫得很平,腹部塞进填充物使之膨起,甚至两图2 开放的唐代妇女服饰(5簪花仕女图6局部)Fig.2 OpenwomandressoftheTangDynasty

2.2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自由、开放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将人们的思想目光从天国拉回人间,从神转向人.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启迪和感召下,人们愈来愈重视个人的想法、感受与生活,人性的光辉已不再受到压制.相应地在服饰方面,服装开始逐渐冲破束缚,讲究趣味,不再保守.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开放主要体现为对两性特征的强调.在男装中,用大量的填充物来表现男性的强大,如图3所示.文艺复兴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约在

图3 填充物的应用(1530年,查理五世)Fig.3 Applicationofpackingmaterial

(1530,CharlesÕ)

腿间的兜裆袋也使用了填充物并加以装饰.与男装使用填充物相对应,在女装中,用裙撑使裙子膨大化来体现女性的浑圆,还使用胸甲衣等塑形工具强调女性的曲线.

2.3 两个时期服饰开放性的区别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唐朝服装的开放,在我国服装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可谓昙花一现.服装的开放表现为既丰韵盎然,又典雅绮丽.相对于文艺复兴服装的开放,是自然、含蓄的.这也是由我国古代/天人合一0这一主要思想所决定的.而且,/意境0说也是在唐朝时正式被提出来的.所以,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唐朝在服装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通过衣料的轻薄和肌肤的部分裸露体现人体的自然美,不喜欢夸张和过多地人为装饰;而且,一直

是在/平面0上进行造型的.

然而,对于服装的开放,西方的历史比中国更为久远.只是,文艺复兴前中世纪的黑暗、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使中世纪服装朴素而保守.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人体美的渴望,服装开放化、人为装饰繁多.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开放主要表现为强调两性特征,而且是在空间造型上人为地来表现的,且表现手法夸张,如男装中填充物的使用,和女装中裙撑、胸甲衣等塑形工具的应用.

中西方之所以在服装造型上各行其事,分道扬镳达千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各自不同的审美趋向的影响.

3 丰富的妆饰

3.1 唐朝的妆饰物

唐朝女子的化妆风俗,从总体来说,倾向于浓艳和开放.唐代女子好面装,且相当讲究,唐代的前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形成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此: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用于面妆的有铅粉、胭脂、丹青、朱红等色.用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描绘眉,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如图4所示.

唐朝女子的发式也变幻无穷,有半翻、盘恒、惊鹄、抛家、椎、螺等近30种,发髻上面还饰有金钗玉饰、鲜

花及绢花.此时的男子,薰衣剃面,亦极为注重外表仪行的修饰.与女子相似,男子也多用面脂、口脂粉饰头面.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因/白皙美姿容0得到女主武则

天的宠幸

.何/拉夫0领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7世纪了

.

图4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

Fig.4 WomenfacialmakeupoftheTangDynasty

3.2 文艺复兴时期的饰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使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追求奢华的心理,如法国王后伊利诺像、伊丽莎白公主像等等,她们无不佩戴项链、头饰、戒指、胸针等饰物.男女都用大量的珠宝装饰自己.女子的头巾都用金丝、珍珠和宝石装饰.当时的首饰也以大为荣.男女两手上都戴有许多戒指,大拇指、食指和小指都戴. 拉夫(Ruff)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装饰着白色褶饰花边的领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拉夫呈车轮状造型,其构造复杂,制作技术亦颇具难度.随着流行的展开,其形越来越大.3.3 两个时期妆饰物的不同特点

唐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妆饰都体现了丰富性.然而,二者的表现手段截然不同,也因此具有不同的外观效果.

唐朝的附饰物丰富多变,表现为饰品种类繁多,表现手段变化多端:各式各样的花饰、变幻无穷的发式和面装.然而,唐朝体现的仍然是含蓄、典雅之美,如前面提到的女子用鲜花装饰自己,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珠光宝气全然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的附饰物以构造复杂和繁复为特征.男女都用大量的珠宝装饰自己.而且,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美学思想,认为美的高低甚至艺术的高低都要在克服技巧困难上见出,难能才算可贵./费力0,即花较多较大的劳动,在当时被看成是美感的一个来源[2].服装自然会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如图5所示,以/拉夫0领为例,/拉夫0领的制作技术难度相当大,约需3~4米布,而且制作过程复杂费力,据说当时其制作技术亦是甚为保密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

图5 /拉夫0领于十六世纪末成为主流(1590)Fig.5 /Ruff0becomingthemainstreamat

theendof16century(1590)

总体说来,在服饰上:唐朝是含蓄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却是夸张的、繁复的,追求/量0的.这主要是受各自的美学思想及其相应地审美趋向所影响.

4 结束语

通过对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在服饰文化上的某些相似性,但它们有不同的历史形成原因,根本上讲,就是文化源流和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差异;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受历史传统的和当时特有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使二者持有不同的审美趋向,从而使它们在服饰元素和表现手段(如服装造型)上沿袭和新生着各自的特色,形成各自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所以,在作中西方服饰的历史比较时,应该采取科学的、客观的态度,从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特点等直观素材的基础上,探其根源.结合它们的历史积淀和变更线索,去考察当代人群反映在着装上的意识、思想和理念.既要看到它们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同一性,又要注意到它们在审美上和表现手段上的差异性.在相异之中寻相同、在相似之处见不同.其实,也正是在差异性中,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性,使其具有特殊性与独一无二性.参考文献:

[1] 张竞琼,蔡 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上海:中国纺织大

学出版社,2000.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唐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第九篇

唐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历史0701 高能 学号:070301109

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唐装:宽松的裙摆,丰腴的身躯,高耸的发髻,叮铛的步摇,每一步走来都显得那么雍容华贵,优雅动人。直到今天人们仍不能忘记唐代服饰的低胸露乳,不能忘记唐代服饰的雍容华贵,不能忘记唐代服饰的飘逸脱俗。唐代服饰可以说是古代服装发展过程的一支奇葩,它的出现与唐代的繁盛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其主要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另外还有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就描绘了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

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 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这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最形象的诠释。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律、道德、礼仪都不能约束这种强烈的好美之心和对时尚的追逐。其中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可见《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被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如《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

(二)服饰图案回归自然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

的服装上,彷如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履头也是形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 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唐代女子发式的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也有牡丹花纹样。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上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的服饰继承了周、战国、汉代、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三)服饰色彩丰富鲜艳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唐代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视。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庞大、分工细致: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

唐妇女服装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如陈羽诗“十三学绣罗衣裳”,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杜甫诗“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红裙”,万楚诗“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多以红色裙襦来赞扬女性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见于当时诗人笔墨的,如“口脂易印吴绫薄”,“卿卿买得越人丝„„鸳鸯正欲上花 枝”,“越罗冷薄金泥重”,“越绯衫上有红霞”(李商隐《燕台四首》)。这些优美的诗句都以江南丝绸作为赞美对象;以丝织品纹饰、颜色、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

三、影响唐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唐代时期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 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是盛唐时我国成为了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这些都是影响唐代服饰文化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环境

隋朝后期,战乱纷起,唐太祖李渊趁机起兵,继而其次子李世民统一全国,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实现了军事政治上的统一。在缓和社会矛盾、制定一系列促使社会安定措施的基础上,唐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秩序和经济体系。在太宗至高宗时期,疆域大大拓展,海陆交通发达,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以长安为中心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下唐代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代。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所到之处践踏城池、大肆搜掠,虽遭平叛,但给唐王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唐代社会开始逐步地进入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转折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也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逐渐由雍容华贵走向多元、复杂和精致。进入晚唐以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衰败、经济萧条,皇朝庸弱无能,民众揭竿而起,整个国家陷于一片相对混乱的状态。随着政局的日渐脆弱与动荡不安,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以伤

感、消沉、细腻的风格为主流的倾向。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映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维护 “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唐代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目的,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等级秩序,还采用各种手段在人们心目中维护皇家至高无上、天恩浩荡的形象。武则天在夺得帝位后为了能体现皇家的恩惠,制作了一种新绣袍,上面刺绣山形并在山的周围刺绣了十六字铭文“德政推名,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别出心裁地赐武官袍并绣对狮、麒麟、对虎、豹等瑞兽,赐文官袍并绣雁、鹰等神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如此一来,唐代的服饰也成为了加强政治统治的工具,从服饰上不仅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秩序,而且还暗示了不同身份的官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点。

(二)经济环境

唐朝经济繁荣,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等劳作工具,政府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 织等。唐朝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 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织纺工艺以及丝绸、印染技术的发展,为服饰提供了 丰富多彩的原料,色彩更加鲜亮,纹饰更加精美。

(三)文化环境

唐代疆域幅员辽阔,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断;海路以广州为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详,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方和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唐代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使外来异质文化一经大唐文化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的盛行也与唐朝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常说:“窥斑见豹”,唐代服饰就从一个小方面反映了大唐帝国繁荣的社会面貌。唐代国家长期统一,政治环境整体上来说比较稳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手工艺发达,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装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而唐代服饰的鼎盛也反过来反映了这一个时代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是古代服装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zhidao/27182.html

《从服饰看唐代文化特征 从唐朝贵族女性服饰特征看唐代审美情趣中的含蓄美与开放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