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项目

全民创业项目_警惕!全民创业热潮背后暗藏着三大危险_全民创业的陷阱

|

【www.dagaqi.com--创业项目】

全民创业项目_警惕!全民创业热潮背后暗藏着三大危险_全民创业的陷阱

【全民创业项目】一:警惕!全民创业热潮背后暗藏着三大危险
【全民创业项目】


创业的饕餮盛宴渐入高潮之际,也正该是冷静思考创业本质的时候。

当我们在高歌猛进之时,也恰恰是最容易忽视风险、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长江商学院的这篇文章,站在冷静而理性的角度,阐述了全民创业无法回避的三大问题,如同“盛世危言”警醒创业者:从“创业潮”到“创新潮”,需要的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文丨长江商学院 廖建文、崔之瑜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弯道超车”的创业商机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市场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创业板和新三板更是将创业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大众创业的新时代。去年上半年,仅中关村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就已经超过9000家,平均每天诞生49家。这个数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话来说,现在有各种各样的VC在百度大楼旁边的咖啡馆里长期驻扎,天天和百度的员工谈,想把他们忽悠出去创业。

然而,全民癫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险。在这场创业者的饕餮盛宴渐入高潮之际,其实也正应该是宾客们坐下来思考创业的本质的时候。如果“大众创业”不能够带来“万众创新”,那么杯光酒影、觥斛交错的热闹过后,或许不过是一场浮华。

全民创业活动中体现出的大众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许多创业公司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


众化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五层含义:第一,首创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业心。可以说,“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美国,每年大约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即使是在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今天在中国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正在将这项原本专属于精英的活动全面大众化。然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大众属性。激增的创业活动背后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支撑,就可能是随时会幻灭的海市蜃楼。

全球观察创业组织(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每年都会对各国的创业活动进行监测和调查。根据GEM公布的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创业活动覆盖率连年攀升。2012年,中国18-64岁的人群在新创企业中工作的比例约为13%。这个数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则达到了15.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群中识别出商业机会的比例并没有提升,对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却从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显的下滑。



创业是企业家在识别商业机会的基础上,用实际能力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但是失去了“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两个创新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作为支持,我们更愿意相信近两年来的创业热是出于对资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风。

另外,创业作为一种成功率极低的高风险活动,本身也不具备大众化的属性。根据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近五成的企业年龄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第三年死亡率达到最高,达到9.5%。



更近的数据也传递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网站IT桔子通过公开数据的统计发现: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投资的比例分别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说,可以进入A轮的50个项目最终只有4.8个能进入C轮,1个能够进入D轮。鉴于很多早期项目在获得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后,出于保密的需要而绝大部分都选择不对外公开,以及很多早期项目都是由创始团队自己掏钱启动的,这部分“隐性天使”并不在媒体的统计范围内,因此从天使轮到C轮/D轮投资的淘汰率还应该远远更高。



甘于冒险是企业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条,但绝不是普罗大众所具有的特质。创业活动的特点几乎决定了今天的全民创业会变成明天的全民失业。

今天,这么多人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创业大潮,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跃的资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内大大降低了创业失败的成本和风险,为创业者们建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温室。于是,原本不想创业、不适合创业的人也纷纷加入创业军团,享受这最好时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脱离本质的因素都是难以持久的。热钱终究会散去、风口也有转移之时。当温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对自然的严酷时,今天过度创业的繁荣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质化

第二个问题是创业内容的同质化。中国的创业者们从来就不缺乏敏锐的嗅觉,对于“热点”和“风口”的把握并不逊于任何人。在某些领域,随着创业者蜂拥而上,就陷入了“一热就进,一进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后,国内的团购网站一度多达近6000家。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后,存活率仅为3.5%。业内翘楚美团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实现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后,全国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环,直到小米进入了该领域,其他品牌几乎都消声匮迹了。

在热门领域里,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要远远大于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P2P网络借贷数据报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台有1761家。而2014年全国P2P网贷日均参与人数为7.65万人。也就是说,摊到每个平台上的参与者仅为43.44个,比一些规模较大的创业团队人数还要少。

而艾瑞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手机应用超过400万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每个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仅为35个。这也就不难理解在400万个App中,僵尸应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实,在新技术发展的初期,大批创业企业涌入一些热点领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美国汽车工业在开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车企业。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2000年,仅在硅谷就聚集了超过132万就业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更危险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红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动的创新,反而充斥着同质的竞争。

以手游行业为例,第三方网站游戏葡萄整理了大量创业团队的产品后发现:这些产品中“和某产品很像”的占33.8%,“借鉴了国内游戏”的占22.1%,“借鉴了国外游戏”的占15.8%,而真正有原创性的游戏不到三成。

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竞争如果不是以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为基础,就很容易走进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从国内曾经的MP3乱战,到衰落的光伏产业,再到如今依然在价格战死胡同里苦苦挣扎的山寨手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在这些同质化程度高的行业中,难以产生赢家。

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里,企业也可以占据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于不同的细分市场。硅谷的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曾说: 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而非竞争,创业公司应该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垄断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与其在浅滩中与同质的竞争对手撕杀、两败俱伤,不如深耕一处细分市场,与异质的伙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态圈。这需要整个创业者群体的智慧和默契。


心化

创业也好,创新也罢,理想的结果是成就一批伟大的企业。但是今天大众创业的结果,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职业经理人的缺乏。

国内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另立门户、加入创业的大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坊间流传着一张互联网创业圈派系的名单:据不完全统计,来自阿里、腾讯、百度等11个互联网大公司输出了400多位创业者,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大。这些创业者离职前在公司中担任中高层要职,是职业经理人中的中坚力量。

窥一斑而知全豹,互联网公司的巨头尚且如此,新创企业要留住优秀职业经理人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企业内的人员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定比例的高管离职也并不奇怪。在国外,就有互联网企业(如Facebook、Google)员工功成名就后离职创业的惯例。但是,创业活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集中、大规模地侵浸到各个阶段企业的各个层级的员工群体中,激起他们心中暗藏的冲动。企鹅智库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职者中,51.9%的市场人员、51.4%的管理者、48%的技术人员、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职人员都有创业的想法。对创业的蠢蠢欲动并非个案,而是几乎覆盖了各个层级和所有职能。

当一个企业中将近一半的员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创业,意味着什么?Facebook如果在中国,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离开,变成了100个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时候,更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伟大企业。

创立企业不易,成就企业更难。要把企业发展壮大,光靠运气、关系和企业家个人的胆识远远不够,还要依赖优秀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匮乏是业界的共识,这当中的原因很复杂。而“人人都想当老板”是其中无法忽视的一条。

中国并不缺老板,缺的是能够在老板的公司里安心扎根、施展才华的管理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企业遍地开花,但伟大的创业企业寥寥无几也就不难理解了。人才的流失导致创业企业的空心化,而这绝不是光凭时间和耐心可以解决的。




我们不是反对创业,更不是抹灭那“万一实现的梦想”。事实上,在今天新技术来袭的环境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盼在中国诞生一批伟大的创业企业。

只是创业和创新是两回事。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而大众化、同质化和空心化的创业就可能是“万死一生”了。这倒真的是应了那“万一”实现的梦想。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大潮退去后,我们不希望看到曾经寄予厚望的弄潮儿原来只不过是在裸泳。而从“创业潮”到“创新潮”,需要的是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版权声明:

【全民创业项目】二:全民创业的陷阱

一,创业潮并没有消退
我想先从大众创业这个话题谈起。谈创业,我们首先要分清创业的概念。如果说创业的定义是指,创立一间公司,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尤其是市场上新生的需求,那么我认为市场上的创业潮不仅没有消退,而且还在稳步扩大。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经济活动在继续,经济形态在变化,那么总是会存在着创业的机会。  (一)新生市场需求 人类社会的公司数量与公司种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多的。技术的进步会使本来无法提供的商品供给成为可能,从而衍生出巨大的新生市场,而这些新生市场就需要大量的创业公司来作为供给方。 举个例子,摄影和照相在数码摄像出现前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那时一家人往往逢年过节才去花钱照一套照片以示纪念。如果照片要特殊处理,也只有会冲洗技术和拥有冲洗设备的专业相馆可以完成,成本也很高。这些因素决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相对较少。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已经没有了胶片成本,可以海量拍摄,并且图片处理技术完全数字化了,只要有软件,都可以近乎零成本处理。这就给喜欢摄影的年轻人大量的创业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开一个提供摄影服务的工作室甚至连租房子都不需要,有相机和电脑就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摄影市场蓬勃发展,摄影工作室成了很多年轻人创业的起点。 我们对中国一线城市30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平均每3800个大学生就会产生一个可以盈利的摄影工作室,他们的起始业务往往就是替同学们拍摄简历照、艺术照等。 再如,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给文娱类创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甚至重塑了整个创作市场。普通的作家在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常苦的行业,因为出版程序复杂繁琐、成本高。80后的朋友应该都还有印象,语文教科书里常常用作家在不断被退稿后还不停写作最后成功的例子当做励志的故事。在今天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写作发表的成本已经几乎降到了零。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在各大创作网站开号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微信公众号写作文章。一千粉丝定理已经基本被事实验证(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在2016到2017年间,网上付费文学作品创作的市场翻了10倍。由此衍生出的电影电视游戏市场则更加广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学文学不值钱的印象正被颠覆,大量的年轻人也因为写作创业,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公司。甚至一些从事传统高收入职业比如法律专业的人,也掉头扎向了文学创作这个创业大潮。北京的指纹工作室,现在是一家从事刑侦推理写作的工作室,它的核心创始人就是一名律师。去年国内最火爆的电视剧《白夜追凶》,也是国内第一部被全球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买下版权的连续剧,就是指纹工作室的作品。《白夜追凶》将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播出,相信会进一步带动我国的文娱类创业。 除了基础技术突进引发的这类小微创业,针对社会强烈需求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本身也在稳步地发展。我们的技术团队根据监控网上的招聘数据得出的结论相信大家很容易认可,即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家政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和缺口。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42.6%的家庭对家政服务不满(表现为招聘过于频繁,一个家政人员服务期低于一年),在各省非省会的三线城市,由于薪酬待遇更低,87.3%的家庭对自己的家政服务不满,平均一个家政服务人员工作期不到9个月。尤其在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类慢性病大量出现的今天,家政不仅仅要求服务人员会做简单的家务,还要他们尽量掌握简单的医疗常识,在食品准备和药物协助上对老人病情有所帮助。但现实的情况是,家政服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往往有限(尤其在三线城市),他们对老人的疾病反应甚至都不甚敏感。 所以远程监控家中老人病情的视频设备等技术随即应用到了家庭服务上,这个市场还远未饱和,另一批有技术极客情怀的人更是直接想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都是社会刚需,这些企业也都具有前景。  (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危机 技术的发展并不单单只是造福人类,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社会问题。很多媒体出于流量的目的,经常妖魔化人工智能,说其可能会有一天觉醒,杀死人类,这是无稽之谈。人工智能是不是会觉醒后杀死人类,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但是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不是将要来,而是已经来了,而且还在加速,只是人们还没注意到它们。 我每次在国内走到地铁站一类的地方看到很多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举着地产销售的广告牌在邀请人去看房,就很心疼,尤其是大冬天他们一直站在那里微笑着推广。他们很可能还积极上进地听着一些媒体人糊弄出来的知识付费的节目在学习。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之所以业绩不好,是因为他们在试图跟一群利用人工智能的高手在竞争,这是一场大刀长矛对飞机大炮的竞争。 微信其实早已开放了广告系统,对于中国都市人来说,微信是他们注意力停留最集中的互联网产品,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直接根据读者的兴趣精准地塞进地产楼盘的广告已经是很多先知先觉的地产商开始大规模尝试的手段,目前这个手段的效果远好于人工在街上不分人群地发传单,而且一个城市的广告投放只需要两三个这样的数据分析和投放人员即可。 可想而知,那些少量精通舆情和广告投放的人员会很容易成为高收入人群,但同时那些大量的靠地面推广的地产销售人员都将面临严重的失业。他们多年来积攒起来的“哪里人多?如何判断一个人会有兴趣听你的推销?”这类传统经验已经不再有价值,至少在这个行业不再有价值。他们何去何从? 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已经预测到,仅现有的已经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就足以让就业市场上一半的人失业,之所以目前很多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还存在,不是由于他们的能力而是由于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自己工作的高效人群还不够多,同时还有很多企业还不会利用人工智能。一旦这些技术进一步普及,不单单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的就业问题都将严重恶化。从这个角度讲,必须鼓励年轻人多多寻找和发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的服务、新的市场,来不断冲抵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也是中美两国都在鼓励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媒体的语境里,尤其是中国媒体的语境里,创业特指做一个创业计划书,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然后就募集大量资金,创业者一夜之间便身价千万上亿的暴富故事。现阶段的中国,功利主义盛行,一夜暴富是无数人的唯一梦想。为了迎合这种心态,媒体自然疯狂地在搜罗甚至编造这样的英雄故事。茅侃侃头上那顶IT京城四少、23岁身价数亿的光环,实际就是媒体打造的结果。这个头衔连茅侃侃本人也不认同,他多次解释当这个光环戴在他头上时他只是一个国企的高管而已。 但在中国功利主义的环境下,一群大学生开始主动配合媒体,开始一系列的表演,期待自己一夜暴富。具体的表现是,在中国每年都在变化的所谓创业“风口”上,每次都聚集着无数年轻人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表演,给公司取一个“风口”的名字就开始上创业大赛,接受媒体采访,到处宣讲PPT。从2014年的O2O,到2015年的P2P金融创新,从2016年的共享经济,到2017年的区块链,无数大学生被舆论的潮水怂恿着进入了一个个创业咖啡厅、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工厂。 除了极少数真正获得投资的公司,大部分除了做出了一些没人用的app和网站外,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他们在一个“风口”消退后,往往又改头换面进入下一个“风口”,媒体也因此发明了一个有趣的词叫做“连续创业者”。他们幻想着一夜暴富,但他们却是待宰的羔羊和最后的牺牲品。  他们的第一站往往是各类创业培训中心。在鼎盛时期,仅广州和深圳两地,知名的创业培训机构就多达300多家,这些还不包括那些打不起高额广告,依靠校园地推获得客户的小培训机构。这300多家培训机构提供了1200多种创业课程。大部分均是毫无创业经验的“神棍”和江湖骗子在充当导师。这些课程毫无营养价值,甚至大部分对这些年轻孩子是负面影响,但是收费却十分高昂,大都需要3000人民币以上,接近一个普通大学一学期的学费。 第二站就是各种创业大赛和媒体的创业节目。很多创业大赛确实是免费的,但是更多被包装出来的投资见面会、创业大会却是收费的。一些梦想一夜暴富的学生在被那些媒体塑造的创业故事刺激后,都花钱去参加这类活动。很多所谓投资大赛上的团队口口声声说是搞互联网项目的,实际只有一个程序员,甚至连一个程序员都没有。 第三站就是入驻各类创业中心或者联合办公地。很多创业大赛的参赛学生,都最终进入了各类创业中心,有的有政府补贴甚至免费,但更多是进入了城市里的联合办公地点。三站下来很多学生花了不少父母的积蓄,却无甚收获。最为可悲的是,很多这样的学生沦为了贫困者甚至是灰色产业链的从业者。大学生因为错误的创业思路而陷入贫困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由于经历了创业的三站洗礼,他们接触到的媒体和机构几乎都是忽悠的高手,很多这样的学生学会的唯一技能也就是忽悠。当他们身无长技又对财富极其渴望时,他们发现他们被这些机构和媒体训练出的忽悠技能想忽悠到投资是不可能的,但是欺骗比他们更为缺乏“科技与互联网”知识的人却可以。于是这样的年轻人开始混迹各种传销行业,用各种概念对更多的无知大众进行欺诈,所以才会有顶着 “神奇女孩”光环的知名创业者不断涉及传销创业的事发生。 今年在比特币大火后的ICO狂欢更是这一类现象的集中爆发。各种创业圈的所谓“大佬”和“老师”争相出来发行自己的去中心化比特币,大肆圈钱诈骗,各种创业者也都把自己的公司ICO化,发行自己创业公司的各种币来尽量圈钱。 还有很多大学生则创办了很多所谓的网贷代理公司,去鼓励那些比他们小的学弟学妹在各种网贷平台上借高利贷来消费、旅游、收取提成费用。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贪图一时的旅游享乐,不知不觉陷入了校园高利贷的漩涡。目前国内ICO由于圈钱诈骗的性质严重,已经被国家叫停,但是这些特殊的“创业者”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消解,依然值得关注和思考。
最近我也关注到很多评论在议论资本撤资是不是太无情。不过,这些评论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资本从来都是无情的,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创业者的一个必要技能其实是看清你选择的资本方究竟是为什么投资你,而不是简单地以为给钱的都是好人。 不管是中国的股市还是美国的股市,都有很多公司依靠讲故事来操作股价。这跟很多创业者想通过讲故事拿到投资有相似之处。这些上市公司在收购或投资一家创业企业时,往往不是因为长期看好这个企业的实际业务,而是出于一个“故事”的目的,它们希望用“故事”来调动市场上投机股民喜欢追逐热门公司股票的特点来操纵股价。这就让处于研发或者投入阶段的创业公司非常危险。 因为一旦舆论上能调动投机股民神经的风口变了,这个创业公司就可能突然断掉资金链。茅侃侃身上的悲剧就在于,当他背后的万家文化易主,不再支持他时,他不仅没能够合理地退出,反而自己不断借贷陷入了泥潭。 有人投机也一定有人投资,我们应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大商业创新的背后都有资本的支持,那些健康的,关注真实财富创造而不是利用热点操作股价的投资,是应该得到认可的。
创业和创新者大部分时候都不是在做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很多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提供一个新的服务而已。自然,这样的事对于长期渲染一夜暴富的大量媒体人士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量整天顶着创业教父或者创业教母光环的媒体人虽然整天满嘴天下大势,但其实他们实际的认知水平与普通群众并无差异,他们也发现不了太多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有趣的事件就是,前阵子比特币大热,很多媒体都在疯狂报道。但是作为比特币“挖矿”机器的最大生产商比特大陆的CEO吴忌寒,却在微信里连一个热门词都算不上。吴忌寒是一个真金白银的亿万富豪,他的公司不是估值过亿,而是实际盈利每月过亿,整个比特币矿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在他的公司手上。从财富角度上看他完全符合媒体炒作创业暴富的条件。 由于他本人并不热衷于在媒体上作秀,所以大量所谓创业的教父教母都没能发现他的故事。当市面上淘金的人太多时,淘金不一定赚钱,但是卖淘金铲子的人一定赚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你可想而知这些媒体人和创业导师的认知能力有多浅薄。普通大众指望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真实世界的创业,不大可能。

在当下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什么创业项目比较有前景

【全民创业项目】

在全面创业的背景下,十亿国民九亿商,人人都想去创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比较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下:

我们先来看从自身条件出发的影响因素:

1,资金。无论做什么项目都绕不过一个钱字,启动资金的多少已经决定了创业的大概的选择方向。如果是小额资本创业,那只能选择以个体户的形式,或者自雇者的身份,在家或者在外租一个比价便宜的门面或者办公场所,开始自己的创业起步。小本创业的比较好的项目包括小型餐饮,加盟小店,电商,微商,甚至包括自媒体等,都比较适合低成本,小投资的创业。如果自己创业的资金量比较大,可以选择成立公司,组建团队来进行一些项目的运作;这种情况比较适合找一些处于发展初期的,具有一定发展红利的行业,例如现在的微商培训,网红孵化,短视频制作等。

2,自己的擅长和能力。自己创业的项目,如果自己能够掌控,势必在某个行业有专长,或者具有某个专业的技能,不然创业的初期,什么都需要靠别人,做起来的难度就会比较大。例如你是一个程序员,就可以开一家程序开发公司,你是一个培训师,就可以开一家培训公司,最好是和自己的擅长和能力相匹配的,发展起来更容易。

3,团队。现在无论想做什么大的项目和生意,单打独斗都很难做出成就,要想创业项目成功,就必须有一个基础的创业团队,无论是2人也好,3人也罢,做起来都会比一个人成功的概率更高,能够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如果在创业一开始就有合适的创业团队,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再从外部的环境的影响因素来看:

什么是好的创业项目,在不同的时期,答案是不同的,十几年前,可能做电商是一个好的选择,5、6年前可能做app开发生意比较好,2、3年前,微商比较火爆,最近这两年,便利店又火了起来,也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选择的好创业项目的标准是不同的,是在时刻的发展变化的,只有能看懂趋势,顺势而为而为,抓住行业刚刚开始发展的风口,让自己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最终创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全民创业你应该怎么做

【全民创业项目】 创业要首先拥有良好的心态,一定的启动资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好的项目。要找准市场,选对项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在哪里,衣食住行都是很多人选择的传统项目,但是这样的店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好项目不但要市场竞争,而且要潜力大,见效快。动漫行业就是最新兴的行业不仅有广阔的市场,还有国家政策扶持,前景一片光明。开动漫店投资小,回报率高、操作简单、风险小,因而许多创业者选择了开动漫店。

全民创业时代下,什么样的投资不能要

楼主这个问题问得好,知道上大量问创业时代下什么项目赚钱的……反其道而行 关注什么不能做是很有新意。其实无论时代有多好,创业都是高风险的,无论个人还是平台都得谨慎再三。像腾讯众创空间就会层层筛选剔除水项目渣项目。把空间腾给有前景的。望采纳,谢谢。

现在中央提出全民创业。对于我们这样只会传统行业的人。怎样能创业

创业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人家的经验未必能复制,所谓创业成功,就是以大多数人失败的代价换取极少数人的成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创业类的好项目分别是什么?

直接选择来福掌柜吧。主张是全民做掌柜,推出无人精品店,有300多个设计师品牌,做产品推广更好些。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xiangmu/156265.html

《全民创业项目_警惕!全民创业热潮背后暗藏着三大危险_全民创业的陷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