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人故事

|

【www.dagaqi.com--创业成功故事】

  想知道哪些成功人士是怎么创业的?如何白手起家?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创业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业人故事

  光伏界的贾跃亭:从中国首富到一无所有

  施正荣本姓陈,因为施家丧女所以收养了他。虽然养父母生活清苦,但对施正荣却很好,节衣缩食供他读大学、读硕士。

  1988年,硕士毕业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名师出高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施正荣不仅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施正荣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甚至像他老师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在实验室和写字间的岁月,并没办法让施正荣的内心安定下来,他不想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浪费在学术上面,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

  1999年,带着技术和积攒多年的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业,想要创立一个太阳能科技企业。

  然而,当时的施正荣性格腼腆,不善于表达,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演讲的机会,却在台上说得磕磕巴巴,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也没听懂。

  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年,施正荣的计划还是无人问津,眼看自己的创业梦就要破灭,只能收拾包袱滚回澳洲做研究了,施正荣却遇到了一个贵人。

  这个人,就是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两个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

  凭借着李延人在政府的人脉,施正荣靠着一台笔记本和几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得到了政府600万美元的融资,再加上自己的40万美元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广阔,无锡尚德一成立就一飞冲天,成立仅仅四年产能就达到了540兆瓦,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

  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无锡尚德更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施正荣以186亿元的身家,远超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09亿元,成为中国大陆新的首富。

  这时,施正荣再也不是那个饱受质疑、人多了就会紧张的“海归博士”,而是英国《卫报》所评选的“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众星捧月的“中国光伏教父”。

  这时,距离施正荣开始创业,仅仅过去了5年。

  花很多的钱,怼很多的人

  做了首富就该这样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财富来得太快太多,让出生贫苦的施正荣一下子有点眼花缭乱,他慢慢变得居功自傲起来。

  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还经常去生产车间视察,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领的四分之一。

  但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家暴涨的施正荣就像变了个人,上市当天他就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从那以后,钱对于施正荣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

  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和查尔斯王子谈合作,还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

  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见不同的人就开不同的车,

  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建起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了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让企业看起来高大上,他不计成本地招来了不少“简历光鲜、有跨国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只要有一个老外在现场,就要求全体高管讲英语。

  可以说,在成为首富的日子里,出身贫苦的施正荣,得到了他过去渴望得到的所有东西。物质、金钱、名誉,更像是对过去贫穷生活的补偿。

  甚至,对于同行和政府领导,他也以“行业带头人”自居,丝毫不留情面。

  2008年底,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

  行业出现了什么他觉得不对的问题,他就给“大领导”发短信,说要怎么怎么改正,领导都被他的“肆意妄为”不太满意,但碍于情面不好说破。

  当时的施正荣,确实有狂妄的资本,他不仅是中国首富,身家186亿,而且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

  尚德的成功,也成为了“海归科学家+地方政府+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一时间成为各地效仿的对象,全国各地纷纷引进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表面歌舞升平,实际暗潮涌动

  危机之下186亿灰飞烟灭

  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施正荣的尚德,还有其背后的光伏产业,其实暗藏危机。

  1、靠政府补贴发展,自身并无竞争力

  尚德的崛起,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不仅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还提供大量信贷担保。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

  但靠着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业,根本不是市场化的产物,不仅过度投资,而且高能耗高污染。

  政府的初衷,只是想扶持高科技产业,创造GDP,却被“光伏神话”绑架起来,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尚德,失去了“壮士断腕”拯救整个行业的机会。

  2、技术不强,原料不足,完全受制于人

  光伏行业,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只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

  因为这一产业,“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整个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的利润。

  3、“一窝蜂”发展,光伏产业竞争激烈

  施正荣和尚德的创富神话,让全国各地都看上了光伏产业。

  一时之间,全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仅仅浙江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之后。

  竞争者众,光伏产业也成了一片红海,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下滑到20% .

  可以说,尚德的成功,是“时代机遇+政府支持+先发优势”的产物,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太平盛世还能走下去,危机一来就撑不住了。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极速萎缩,尚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

  2011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更让尚德的利润大幅缩水;

  2011年,尚德取消了和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MEMC签订的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多晶硅供应合同,赔付了整整2.12亿美元;

  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荣的身家也从186亿元迅速归零。

  2012年8月,施正荣辞任尚德CEO,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长一职。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其实,在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需要施正荣以个人资产做担保。

  政府让施正荣担保,只是想看到施正荣的态度,毕竟砸钱出去也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但施正荣却选择了袖手旁观,“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当然,后来施正荣也解释,当时自己已经从尚德离职,没有理由担保自己的财产去拯救尚德。

  但施正荣不是没钱,有媒体爆料,施正荣还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资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再加上5.6亿欧元的GSF反担保造假事件,施正荣以“失信人”的形象离开中国主流商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商业信用已经彻底破产,很难在中国市场做成一笔生意。

  在古罗马帝国,当大将在战场上获取胜利,步入凯旋门时,在两边群众如潮的欢呼声中,按照惯例会有一位仆人提醒主帅说:“这一切仅仅是过眼云烟。”

  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商场上的胜利也是如此,一时的风光并不代表一切。

  翻开过往的富豪榜,几年前的富豪可能数年后就销声匿迹,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有可能变得一贫如洗、声名狼藉,甚至沦为阶下囚。

  从当年的施正荣,再到现在的贾跃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一个真理:短时的做大做强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为企业争取长远的发展机会。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向北流。”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心存敬畏,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Tcl李东生:千亿巨头 一辈子就干这个事

  李东生去参加展销会,当时,所有的展柜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李东升却买来彩带、彩灯,把TTK站台打扮得流光溢彩。TTK一展成名,当年卡式磁带销量翻了一番,销售额突破200万。

  35年来,他从工程师一路做到集团总裁,连续发起2宗过亿欧元的跨国收购,引发世界瞩目,但随之而来是19亿元的巨额亏损。沉寂10年后,重生之鹰再次起航,年销售额一举突破1000亿,他就是李东生,TCL集团总裁。

  TTK的第43号员工

  1952年7月,李东生出生于广州惠州。当时,家门口的东江水流淌千年,所以父亲就给他起名“东生”。

  小时候,李东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三年级暑假,邻居家的小伙伴喊他去东江打水仗,他却抱着厚厚的《林海雪原》“头都不抬一下。”

  几百页的小说上批注越来越多,李东生也从小男孩长成了一个帅小伙。18岁那年,他下乡当知青,成为了民兵排长。

  秋季要收割麦子,但是太阳很毒辣,晒半天就脱层皮,谁也不愿意动弹。身为民兵排长的李东升就挨个磨嘴皮子,“劳动最光荣!”结果一个秋天下来,李东生晒脱了10层皮,嘴皮子也利落了。

  1977年恢复高考,本是书虫的李东生仅仅复习了3个月,就一举考上华南理工的无线电专业,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

  当年的无线电77可是藏龙卧虎,同学中还有黄宏生、陈伟荣等30多位高手,大家相互比着学。整个大学4年,李东生把实验室的10多套无线电设备摸了个遍,梦里都是“模拟电路”、“电波频段”。

  1982年7月,李东生分配到惠州科委当干部。按理讲,总在领导眼皮点下晃悠,多少人羡慕,可李东生才干了两个星期,头就晕了“天天写材料,啥时候是头?”

  两个月后,李东升就再也撑不下了。恰好当年9月全国开放13家合资公司,惠阳是其中之一。中港合资成立的叫TTK家电,主要生产卡式磁带。

  李东生二话没说,当即给科委领导打报告,“申请调到TTK”。好在领导爱才,“无线电专业的大学生,对口!”当场同意放人。

  就这样,李东生成了TTK的第43号员工,职位是工程师,也叫车间修理工,“就是负责电子设备的日常维修。”

  1983年夏天,厂长批文件走得晚,结果连续4天发现维修车间都亮着灯。

  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个叫李东生的大学生,每天下班前要把全厂机器检查个遍,“发现损坏马上修理,不影响第二天开工。”这样的人才不提拔还提拔谁?当年11月,李东生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年底,李东生去北京参加展销会。当时,所有的展柜都中规中矩“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李东升却不管那一套,当即买来彩带和彩灯,把TTK站台打扮得流光溢彩。结果TTK一展成名,当年卡式磁带销量翻了一番,销售额突破200万。

  1984年,李东升被派到香港开拓海外业务。其中一个大客户来自法国,酒桌上,总监挑衅“一杯酒一箱磁带”,结果文质彬彬的李东升一口气灌了30杯白酒,把对方看傻了。

  从此,销路彻底打开,短短一年,卡式磁带就在香港销售了600多万。

  全国电话机的霸主

  当时,香港录音电话已经非常普及,而在内地打电话还是很奢侈的事情,李东升又开始琢磨,“工厂正好生产录音磁带,为什么不跟电话结合起来?”

  回到惠州,他就建议公司生产电话机,“国内的电话普及率仅有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正是这句话,领导当即拍板成立TCL电话机厂,负责人就是刚刚毕业2年的李东生。

  没有技术怎么办?李东升给出的答案是照猫画虎。此后的2个月,他买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电话机,并托人从美国带回2种最新型号的产品,逐一分拆研究。结果不到1年,TCL就生产出中国最早的免提电话。

  不过,别看搞产品李东升是内行,搞销售还是有点嫩,头一个月10多个人才卖出去9部电话“人均一部都不到。”

  李东生很郁闷,他找到TTK的老厂长诉苦,两个人喝得酩酊大醉。临别之时,老厂长在李东升手心里写了两个字“网络”。

  李东生是何等聪明,他马上在销售网络上发力,“商场首月开展活动打9折”,“购买电话赠送配套设备”。同时每到一个城市,马上联系当地5、6家大的经销商,“先试用再付钱”。

  彼时,无绳电话还是稀缺玩意儿,加上李东升这么一折腾,TCL电话立刻引起市场轰动,年销售超过500万台。

  3年后的1989年,TCL就成了全国电话机的霸主!

  到了1993年,TCL改组为集团公司,并一举吞并TTK“已有业务全部并入TCL”。这回,李东生升迁为TCL集团的总经理。

  当年5月,李东升出差回来,看见老婆、儿子都在看《包青天》,连晚饭都忘做了,他很纳闷,“有什么好看的,电视机那么小,也不嫌费眼睛!”没有想到第二天到岳父家串门,老两口也在追《包青天》。

  一了解,市面上全是15寸、17寸的电视机。李东生马上意识到“大电视大有可为!”4个月后,TCL王牌大彩电诞生,“71厘米大屏幕,彻底解放眼睛”。

  1994年,李东生扛着那71厘米的王牌大彩电,雄赳赳参加了全国家电产品交易会。

  “什么?TCL王牌售价才3500元?!”开展当天就涌过来500家经销商,展销会成了李东升的签约独角戏,光3天的订货额就高达2个亿。

  消费者一听也疯了,“花不到4000块,就能把大彩电抱回家,质量跟上万块的“画王”、“火箭炮”相差无几”,当年TCL营收接近10个亿。

  销售一火,股东自然也赚翻了。1996年底,李东生就顺理成章成为TCL集团总裁。此后,他趁热打铁,大举进军国际市场。3年间,TCL先后成立美国公司、创立技术研发中心、收购北京开思软件、兼并香港陆式彩电。

  1997年4月,惠州市政府也抛来橄榄枝“担任副市长如何?”李东生很纠结,“父亲干到退休也就是个科长,这一上来就让当副市长,诱惑太大!”

  不过,他辗转反侧一个星期,最终还是放弃了诱惑,“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还是先成为中国的松下幸之助再说吧。”

  有意思的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国彩电市场被TCL、康佳、创维三分天下,而三家公司的掌舵就是“华南理工三剑客”的李东升、黄宏生、陈伟荣。

  同窗好友兵戎相见,各有各的杀手锏。黄宏生是“一个一个挖人才”,陈伟荣靠“一项一项争第一”。

  当时,黄宏生从欧洲、日本、香港挖人才,一次就聘请100名技术精英,专门成立创维电视研究中心。而康佳每年开发费就有2个多亿,创造出30多个彩电技术的全国第一。

  刚开始,李东升想在品牌上胜出。1998年,他在距离康佳总部300米的地方树了一块1.5米的广告牌,结果老同学连夜赶制3.5米的康佳广告牌,第二天直接堵在TCL集团门口!

  这一招不灵,李东生马上又想出兼并的招,“一个一个搞兼并”、“拿下当地的企业就等于拿下了当地一半市场。”

  高潮之后难高潮

  1998年8月,李东生赴河南新乡,考察美乐项目。当他得知美乐是“一五”重点建设的军工企业后,立刻送来2000万,组建TCL—美乐电子。有了资金、技术、品牌,美乐当年营收一举突破一个亿。

  尝到甜头后的李东生开始刹不住车,他先后重组内蒙彩虹、无锡永固电视机厂等4个地方大厂。几个大手笔搞下来,公司销售额突破300亿,利润达到15亿之多。

  1999年,TCL国际控股在香港挂牌上市,市值一度达到200亿。

  2000年以后,李东升信心爆棚,他把重心开始放到海外,“趁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将TCL推向国际市场。”

  2003年,李东生先后搞定周边的越南、新加坡等市场,然后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当时,法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汤姆逊一年亏损几千万欧元,李东生决定出手。

  2004年6月,TCL成功收购汤姆逊,花3.149亿欧元控股67%,“TCL投入资金,维持法国工厂的运营,并承担亏损”。这个时候,TCL一举攻破北美、南美和西欧的3大市场,年度总销量达到1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

  同年10月,李东生主导TCL兼并世界通讯巨头,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手机规模一跃成为世界第7、中国第1。

  2004年,TCL集团在深交所正式挂牌,市值突破1000亿,李东生个人身价也达到12亿,13年更是达到22亿之巨。

  这一年,李东生成为中国家电业的珠穆朗玛,他登上《时代》周刊,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人物之一。一时间,TCL等于中国彩电,李东升等于中国企业家。

  可惜,高潮之后再也难高潮。此后,TCL频频遇险,李东生用并购让世界记住他,TCL却因并购险些“丧命”。

  当时,汤姆逊是拥有10家工厂、2.9万名员工的全球行业巨头,CRT射线技术号称世界一流。李东生判断液晶技术还要5、6年才能取代CRT“必须大力发展。”

  然而,市场与李东升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就在TCL收购汤姆逊的第二年,欧洲市场就开始转向生产液晶平板,美国市场也于2006年开始淘汰CRT技术。

  拥有3.4万项CRT专利技术的汤姆逊公司一下子就成了最后一条恐龙,非但没有给TCL带来滚滚利润,反而成了TCL的大包袱。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国内山寨机、水货机横行,TCL手机业务也是举步维艰,TCL和阿尔法特不同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形成1+1大于2,而是带来大量的管理内耗。

  结果并购后不到一年时间,汤姆森和阿尔科特就巨亏1.3亿欧元,TCL也遭遇20年来首次亏损,“18个月亏18亿!”到了2006年,TCL亏损数字直逼19.3亿,李东生遭遇人生滑铁卢。

  舆论开始倒戈,评价那是“史上最糟糕的并购”。当年的《福布斯》也评价李东生是“A股上市公司最差的老板之一”。TCL内部更是人心惶惶,通讯部门一下子走掉300多人。

  再次王者归来

  那段时间,李东生终日茶饭不思,3个月暴瘦20斤,整个人都脱相了。

  他把自己关在家整整7个月,“全面反思” ,随后写下《鹰的重生》等5篇文章,“濒死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150天的漫长蜕变。”出关后,李东生选择了后者。

  首先是关停工厂,避免继续亏损

  2006年,李东生忍痛关闭了法国工厂,尽管那个项目的签字仪式是时任中法两国最高领导人见证的,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啊。同时,他停止了电脑新业务的探索“收缩防线,专注家电产品”。

  其次是启动内部人事改革

  当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已经成为TCL旗下分公司的办事风格。最典型的是2000年,TCL通讯分公司的员工只认识分公司的老大,而不知道李东生是谁。

  “必须改变”,2006年,李东生一口气强制退休了10多家分公司的200多位元老。同时,一次性提拔300多位30岁出头的业务骨干,并组织青 员工开始“延安行”,向伟人取经。

  最后是重启技术研发

  2008年,国内普及液晶彩电,但是,液晶彩电的核心元器件——“液晶面板”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一台彩电卖出去,有80%要付给别人”。李东生不甘心,他试图与人合作,但没有人愿意干,因为液晶面板是“公认最烧钱、设备折旧最快的电子领域”。

  后来,李东升听说深圳市政府要组建液晶面板项目,他立马携220亿巨资投资华星光电,结果“17个月建成投产、10个月爬坡达产。”

  一年后的2009年7月,韩国和台湾地区调整面板产业,一大批专业人才失去用武之地,李东生趁机连锅端,3个月就建成了200人的液晶技术团队。

  2010年,华星光电提前实现满产,“月产10万片基板,良品率高达95%。”李东生再次创造“深圳速度”,TCL也凭此咸鱼翻身,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从模组、芯片到整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

  三管齐下,马上见到效果。2011年,TCL集团的营业收入突破700亿,李东升再次演绎王者归来。

  2014年,李东生布局互联网转型,制定“产品+服务”、“智能+互联网”的“双+”战略,他大喊“5年时间,培养1亿家庭终端用户、1亿移动终端用户”。

  2015年,TCL销售额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46亿,其中47%的收入来自海外。2016年,TCL彩电销售突破2000万台,成为国内行业龙头,挤进全球前三。

  如今,TCL在全球拥有21个制造基地,23个研发中心,业务扩张至全球160多个国家。李东生的最新“龙虎计划”是移动通讯要闯进世界前5强,家电、信息等进入国内一流。

  “一辈子,就干这个企业,就干这个事!”如今,65岁的李东生早已将TCL融入自己的血脉。

  纳爱斯庄启传:不认命的人打造190亿纳爱斯帝国 世界日化产业第五

  在竞争惨烈的日化行业,纳爱斯是少数几家能够与宝洁等外资巨头抗衡的中国企业。

  从1994年起,纳爱斯一直是国内洗涤用品的领军企业,旗下拥有雕牌、超能、纳爱斯等著名品牌,其2015年销售额超过190亿,位居世界第五。

  宝洁公司总裁曾惊叹:水没有流到的地方,雕牌洗衣粉都卖进去了。巅峰时,雕牌洗衣粉的销量一度是跨国公司在华销售总和的5倍,宝洁、汉高等世界500强在华工厂都为纳爱斯贴牌生产。而纳爱斯的成功,得益于一个不认命的人,他就是庄启传。

  01、疯狂的愿望

  关于纳爱斯的故事,我们要从改革开放前的1968年开始说起。

  1968年,时值“文革”期间,一批老干部创建了纳爱斯的前身——浙江丽水五七化工厂(后更名为丽水化工厂),只生产单一的产品——肥皂。

  1971年,19岁的庄启传进入这家化工厂,那时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改变了这家6万元起家的小工厂。

  庄启传的父母是老师,“文革”期间被打倒,他不到18岁就去当了知青。回城后,从车间工人到采购员、供应组副组长、组长,从供销科副科长、科长,再到经营副厂长。

  1984年底,化工厂由于只生产单一的肥皂产品,且经营不善,在中国肥皂行业118家定点企业中排名倒数第二,濒临倒闭,工人只能上街卖肥皂。因前任厂长上调机关任职,历史就这样把庄启传推上了化工厂厂长的位置。

  不认命的庄启传有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几近疯狂的愿望:把厂子做大,做到全省乃至全国第一。

  02、把肥皂做到了市场第一

  为了寻求突破也为了生存下去,庄启传就为上海制皂厂做代工厂,在做代工厂的同时也不断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然而,困难还是一波接一波。1989年,全国的煤炭资源紧张,没有煤炭就得停工,于是庄启传就让工人们用木柴代替煤炭,决不能停工,工人们累的满手都是血泡,坚持工作。庄启传说有困难要上,没有苦难更要上,我们就是不认命。

  1991年,庄启传引进瑞士先进技术,开发出NICE(纳爱斯)香皂,售价只有进口香皂的一半,创出了化工厂第一块名牌。

  1992年3月,庄启传与香港丽康公司合作成立“浙江纳爱斯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纳爱斯将突破点锁定在洗衣皂上。

  当时洗衣皂市场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另一方面,洗衣皂块大、粗糙、外观蜡黄、赤裸无包装,再加上味道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所以有一个俗名叫“臭肥皂”。

  抓住这样的消费痛点后,通过技术攻关,将洗衣肥皂的去污能力提升了三到四倍。但庄启传认为,光靠质量还不行,他彻底颠覆传统,将中国人习惯的肥皂颜色从土黄改为蓝色,外面还加了个塑料套,这就是雕牌超能皂。

  当时庄启传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只要读者买到报纸,并且将耐爱斯的优惠券剪下来去商店就能领到一块肥皂。

  雕牌凭借自己的品质再加上全面的电视广告推广“肥皂,我一直用雕牌”以及线下的营销手段,很快就在全国的肥皂市场做到了市场第一。

  03、世界日化产业第五

  彼时,由于肥皂市场快速饱和,庄启传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方兴未艾的洗衣粉行业。他将目光投向了被宝洁等外企巨头忽视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往全国。从最初的“只需一点点”,到最后的“只买对的,不选贵的”,雕牌洗衣粉采取低价策略,售价一度低至每袋2元。

  锦上添花的,是1999年央视播出的雕牌洗衣粉广告《懂事篇》,小女孩一声“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反映了当时下岗工人的真实生活,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低价外加感性广告,让雕牌洗衣粉只用一年时间,就做到了全国第一。到2002年,销量更是逾百万吨,是所有跨国公司在华销售总和的5倍!

  竞争对手宝洁都佩服纳爱斯,说“你们的洗衣粉已经卖到了没有水的地方”。

  于是,他们拿出空白合同,找纳爱斯谈资本合作,条件任由对方开,没想到却被庄启传婉拒了。在庄启传看来,这不过是外资的故伎重演,一旦让其招安得手,民族品牌就会在一夜之间“翻了烧饼”。

  这引发了宝洁的“射雕行动”——汰渍洗衣粉价格一降再降,从原来每袋3元多降到1元多,从原来超市、卖场进入农贸市场,只要有雕牌的地方,汰渍就紧随其后。

  对此,庄启传强势回应:“你有本事把我打死便罢,你打不死我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更强大。”庄启传通过研发天然皂粉、改革营销体系等举措,几个回合下来,雕牌的市场份额只下降了3.8个百分点,仍领先汰渍10个百分点之多,高居行业首位。

  肥皂、洗衣粉都做到了市场第一的位置,庄启传又不满足了,他想继续进军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的个人护理产品像,洗发水、沐浴露。他要像宝洁那样成为日化行业的国际巨头。

  庄启传把第一个突破点放在了牙膏上。2003年,纳爱斯推出主打“营养”功效的牙膏,并以透明膏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接着又在2006年推出伢牙乐,一举拿下儿童牙膏第一品牌;2015年新上市的健爽白牙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08年以后,随着洗衣液的崛起,纳爱斯及时跟进,推出超能洗衣液。

  当然,庄启传知道,要追上行业霸主宝洁,光有这些还不够。洗发水、沐浴露等洗护用品才是宝洁的赚钱大户。但在这个领域庄启传并没能像前面几次一样迅速做到市场第一,既然自己做不好,那就开始收购。

  于是他就是收购了知名品牌百年润发并加大广告推广,投入巨资。庄启传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洗发液领域也逐渐站稳脚跟。

  此后,纳爱斯经过多年耕耘,逐渐在中高端市场上站稳脚跟,到2015年,其高附加值产品在产值中的占比已达67%。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额也突破190亿,位居世界日化产业第五。

  04、做一个更优的自己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在不断推动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纳爱斯花了47年成长到今天的规模,然而新的一年她就要翻番,1年跨越47年,想想就很刺激很给力。在整个中国经济不断探底的环境中,我们提出今年要再造一个纳爱斯,无人会想、无人敢想,不讲空前绝后[创业网:www.cYone.com.cn/],但一定是个行业奇迹。很多人认为现在经济不好,企业很困难,大家都要保自己。其实正是这个时候品牌集中度最高,它能促进一部分很好的企业能够上来,转型升级。””庄启传在2016年1月31日股东大会上如是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一家仅生产洗涤用品的极其传统的制造企业已达这样的规模,还要在一年内再翻番,这不仅仅是企业实力的厚积薄发,还是纳爱斯的魄力和气场所在,更是企业领航人庄启传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必然取向。

  此外,庄启传对自己的员工也很有信心:“天时、地利、人和,纳爱斯人已经犹如春秋战国赳赳的秦军一样,天天想建功立业,超强勇猛精进,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事迹处处可见。如果这种力量都不能胜出,天下还有什么力量能够胜出呢?”

  庄启传说,“纳爱斯最大的财富是一大批有市场理念、不断创新、敬业奉献的员工。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唯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是金不换和不可强求与多得的。”

  庄启传曾在给新员工培训会上作题为《做一个更优的自己》的讲话,提出要建立一个不“拼爹”企业,做一个更优的自己。也就是把企业发展同员工价值体现、职位升迁、财富积累的链条紧密结合起来。

  一个企业,员工只要我努力,我奋斗,我拼搏,我的力使足了,做一个更优的自己,企业就能给员工相应的各种待遇,让他们在事业发展上有进步空间,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待遇和做人尊严,让他们圆个人的梦。事实上,在企业做工的人深知,他们中多数是没有爹可以拼的。如果企业不“拼爹”也能让他们成功,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地去做得更优。

  所有在纳爱斯获得发展的人,都极度认同这两点,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认可这种文化,珍惜这个平台,为了企业的发展机遇全力以赴。

  庄启传:健康第一,赚钱第二!

  跟大家分享一下生病中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现在最羡慕的是健康,这是每个普通人最平常的东西,但对我来说胜过所有的奢侈品。当看到身边一拨拨健康的人群,总想我能如此,该多好啊!我的体会是,如何摆正赚钱(工作)与健康的关系,处境不同,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不努力赚钱(工作),那么连最基本的价值都无法体现,更谈不上担当社会责任。当人感觉到轻松时,往往是在走下坡路,感觉到负重有压力时,一定是在提升。走下坡路实属不该,但在提升自己时也应该有度,赚钱(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时,要遵循规律,老老实实让渡于健康,不能怀侥幸心理,更不能去击穿底线。我有了一点教训就急于拿来跟大家分享,我不希望你们重蹈覆辙。所以,简单的新年祝福,我把“身体健康”放在前面,“工作进步”放在后面,只是针对忘我投入、奋力拼搏,不惜牺牲健康的人,不对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人,这种人我本身就鄙视。愿好人一生平安,愿纳爱斯兴旺发达、持续领跑。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chenggonggushi/59999.html

《创业人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