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

关慧明科技特派员

|

【www.dagaqi.com--创业成功故事】

  农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创业项目网www.dagaqi.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慧明科技特派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慧明科技特派员

  我叫关慧明,是乌兰察布市科技局的一名高级农艺师,2003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今天我很荣幸参加全区科技特派员现场会,首先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2006年8月26日乌兰察布市蔬菜专业技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情,它标志着科技特派员工作已经由独立单点式的初始阶段发展到网络聚合式的更高阶段。今年由我牵头的科技特派员蔬菜小组也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完成了与韩国、日本、北京、河北等地的4家蔬菜龙头企业种植合同的鉴定,吸引投资300多万元,实现总增收500多万元,得到了10万元的科技经费。 全年共完成6千多菜农的指导培训,受益面积2万多亩;完成1000座新型温室设计及推广应用。然而为这个金秋的到来,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下面我将自己的最近几年的创业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艰苦的创业之路

  我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蔬菜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刚开始下乡时每天8毛钱的补助,任务就是每到一地讲课发资料,当农民生产上每个环节需要实实在在的现场跟踪服务的时候,没有经费下不去。一次为了给交通十分不便的察右前旗罗家村菜农解决蔬菜病害,我花50元打车到现场服务,回来后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到1993年这种形式的下乡也没有了。是回到办公室里坐等清闲,还是继续下乡?农民一次次的电话、大棚里一个个解决不了的难题促使我决定自费下乡给农民服务,从1993年到2000年的7年时间里,我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张家口尚义地区的所有大棚、菜地,每年行程上万公里,指导农民科学种菜。为了解决菜农遇到的种植技术难题,我自立项目并自费开展研究,自己建起了实验田、实验室,7年中包括买书查资料、购买实验材料、下乡服务等,花掉我全部的工资,加上家人的资助投入共记十几万元。这7年里我没买过一件新衣服,2000年是邻居给我做了一身衣服到自治区参加的劳模大会。一面是农民的需求,一面是没有钱,路在何方?

  2003年11月召开了全市科技特派员大会,赵永华副市长指出:特派员要深入到农牧业生产中去,通过利益共同体增加收入,支撑科技工作。2004年4月召开全市劳模座谈会,韩志然书记听了我的汇报后指出科技人员要到产业化中找出路,通过产业化服务创收活起来。市科技局徐志敏局长说:给你5个人,每年给你1万元经费,给科技人员创出一条走下去的路,走进生产,走进农村。在2003年到2004年的这个冬季里我和几名特派员集资买了一辆面包车,拿着山东复发中记(公司)的圆葱定单(每完成一亩定单任务给100元项目费用)顶风冒雪,走村窜户,培训引导,完成了1000亩的定单任务。为了完成和农户定的产量标准(亩产5千斤,产量不够由特派员补),从春到秋特派员吃在田边住在地头,手把手地教菜农种圆葱(2004年春,科技厅徐厅长曾到现场指导工作,肯定了我们的做法),一年下来,农户每亩地增收1000多元,我们小组也拿到了10万元经费,发给每个特派员7000元补助,拿出部分钱奖励了丰产户,也补助了困难户,同时拿出2万元开展了圆葱病毒病这个科研难题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科技特派员的机制,三年来,我们分别和国内外十几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完成定单项目17个,总面积达到1万多亩,外商在定单项目上总投资达1000多万元,全市有1万多户菜农参加定单项目,增收总计1000多万元。项目辐射到全市的8个旗县。没有定单任务的菜农,也免费享受随叫随到的现场技术指导。目前我市已形成近万亩的温室大棚和以冷凉蔬菜作物为主的50万亩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年来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我们在项目区形成了服务、销售网络,带动一批科技人员、乡土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一些县乡成立了蔬菜专业技术协会,这种服务被称为关慧明模式在全市推广。我们组的特派员张自力,引进外商投资建立了1000多亩的出口蔬菜基地,年创收几十万元,每年拿出5-10万元在农户中开展新项目的引进示范工作;特派员秦济,联合国内外各大公司、院校,专门完成新品种的示范引进,每年收入几万元;特派员王宏伟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开始时赔钱,从去年开始赢利。由于有了资金投入,斑潜蝇防治、蔬菜病毒病防治、西芹斑枯病防治、新型温室设计与生产等科研项目都取得重大突破。为了把科技与生产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力地支撑蔬菜产业,在科技服务、科研、经济人、龙头企业这些网络联系的基础上,顺生产形势的需求,我们成立了蔬菜专业技术联合会。在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外商们看了我们的蔬菜基地现场后,日本泷井公司经理,向我鞠躬致谢,他说:“谢谢你,中国的洋葱先生,你种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洋葱。”

  二、经验与体会

  几年的实践使我对特派员机制有了一点粗浅体会:

  一是科技特派员新机制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短时间内可以形成一定规模。例如:丰镇市红沙坝乡十八台村,从未种过蔬菜,2005年政府投资建了10亩温室,农民不知道种啥、咋种,种出产品没法卖,农民没有了积极性。今年春天我到这个村后全村农民提出了:不会种怎么办?种了卖不了怎么办?没钱种怎么办?三个怎么办。我联企业、引项目、带资金、定销售,手把手地教,半年下来每半亩地收入达4000多元。种大棚有收入了,农民有了积极性,今年又新建大棚100亩。前旗园区、后旗园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发展起来的。如果象原来讲一堂课,发一份资料能实现这样的发展吗!

  二是科技特派员机制解决了科技人员下不去的问题。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想下去,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有钱养兵,没钱打仗”,政府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足。所以有的科技人员会反对我的做法,说:我们都在想办法让政府多出钱,你却出风头标新立异。我说:“不走特派员的路,单等政府出资,可能到退休你的理想还是个梦想。”

  三是解决了科研方向和科研经费问题。10年来,我完成科研项目十几项,得到了广大农户和外商的应用和认可,这些课题来源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经费大部分由蔬菜生产企业集团提供,所以一经研究成功便得到广泛的应用,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们的作物病毒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推广面积达2万多亩,农民收益上千万元。我认为没有市场经济的拉动,科研没经费、没市场,往往出现项目经费花完了,科研成果休息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变成一句空话。

  四是解决了小农经济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问题。现在市场和投资商要求生产成规模,产品上档次,这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无法完成的。而特派员网络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了市场化的大生产,推动了产业化进程。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清楚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想到的是为什么在产业链条中我们处于重要位置?为什么农民和客商都离不开我们?就因为我们有新科技这一有利武器。如果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阵地。然而在巩固阵地上,我们有很多困难。

  一是自身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中困难重重。有没有高新科技,标志特派员的水平,影响到特派员能不能得到农民和客商的认可,是个影响力的问题。而我们在实践中立项研究的课题往往不在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之列,被人认为是“土技术”。

  二是我们科技服务也存在自身产业化问题。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也需要市场化运做,而市场化包装运做需要更大的投入,这还需要长期的资金积累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只有科技产业化才能保证科技对生产产业化的长久支撑。

  三是为适应上述的发展,特派员需要学习市场、经济、新科技等各方面知识,进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总结我们几年来科技特派员走过的道路,我认为符合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科技特派员是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我们每一位实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人员的必由之路。

  科级员关慧明:“踏踏实实服务农民一辈子”

  8月13日,骄阳似火。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群农民手抱大白菜在化德县境内的内蒙古东西贯通的一级公路边,翘首盼望。

  一辆淡蓝色沃尔沃城市越野车从西北驶来,停在农民们身边。驾驶室走下来一位身体发福,头发微卷,肤色白皙,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农民们一下围了上来。“关老师,你看这白菜还有救没?你说没救了,我们就死心了。”

  中年男子接过白菜看了看,这白菜只有大叶子,没有芯。他胸有成竹地对农民们说:“有救。”农民们一脸愁容顿时消失……

  被农民称为“关老师”的中年男子是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市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达斡尔族关慧明。自1985年关慧明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26年来,不论遇到什么坎坷,什么困难,一年有300天在农村度过,乌兰察布市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印刻着他的足迹。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关慧明磨炼出一整套在冷凉地区种植蔬菜、防治各种病虫害的本领,培养出一批农民技术员,在乌兰察布市形成了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关慧明说:“我要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梦想成真”

  关慧明说:“刚开始下乡时每天8毛钱补助,每到一地只是讲课发资料,当农民生产上每个环节需要现场服务、指导时,科技人员却没有经费下不去。”

  一次察右前旗罗家村打来电话,说是蔬菜病害严重。关慧明花50元打的到现场解决问题,回来后受到严厉批评。

  是在办公室喝茶聊天,还是下乡?关慧明内心斗争着。

  农民一次次电话、温室里一个个解决不了的难题,使关慧明心急如焚。下乡?没有经费,“自费也要下乡!”关慧明下定了决心。

  2000年前,当时所在的单位,因不同意关慧明在农村服务,还停发了几年工资。关慧明义无反顾地坚持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张家口尚义地区所有的温室、菜地,每年行程上万公里,指导农民科学种菜。

  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关慧明自己开辟试验田,自己建起实验室,自立项目自费研究。买书查资料、购买实验材料、下乡服务等,花掉了关慧明全部的工资,加上家人的资助,邻居的借款,投进了10多万元。连续7年,关慧明及妻子没有添置1件新衣服。2000年,单位新上任的领导,十分赞赏关慧明的作为,关慧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邻居给关慧明做了一身新衣服。

  一面是农民对技术的渴望,一面是科技人员没有经费下乡,路在何方?关慧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一脸无奈。“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梦想成为现实。”

  关慧明说:“不走科技特派员的路,单等政府出资,可能到退休你的理想还是个梦。”

  2003年11月,乌兰察布市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市科技局给关慧明的5人蔬菜小组每年拨款1万元。2003年到2004年的冬季,5人集资买了辆小面包车,揣着山东复发中记(公司)的圆葱订单,走村串户,培训引导,落实了1000亩订单任务。从春到秋,5人小组吃住在田边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圆葱,1年下来农民每亩增收1000多元,5人小组也得到10万元回报。

  关慧明幽默地说:“我终于从地下工作者,转变成地上工作者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chuangyechenggonggushi/59946.html

《关慧明科技特派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