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知识

骗人的理财保险 保监会通报:这些保险骗局都是骗人的

|

【www.dagaqi.com--保险知识】

保监会通报:这些保险骗局都是骗人的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一篇

  针对保险营销误导、欺诈现象,保监会日前向社会通报了5起保险骗局典型案例,并发出了具体的消费警示。

  价格降、收益涨,保险消费旺起来

  借着市场化改革春风,保险消费的三把火眼下越烧越旺。

  201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为近年来新高。2016年人身险市场的“高温”有望持续:通过“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费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人身险已实现了保险公司自主定价。业内预期,市场竞争将促使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个性化产品,与此同时费率将普遍下调15%左右。

  2016年初,“个人税收优惠型商业健康险”试点落地,这是国家用减税的方式,为居民投保重大疾病保险和健康护理保险等提供补贴。国际经验表明,减税政策能推助健康险实现“井喷”。目前已有三家公司的新产品面市,团险客户投保踊跃。

  2015年,保险资金平均投资收益率为7.56%,凸显机构投资者专业理财优势。综合考虑收益率、刚性兑付特性、账户流动性以及保障属性,2016年存款和银行理财迁移至保险的趋势将有增无减。

  保监会日前宣布,2015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9.2,比中性值50高出38.4%,显示保险消费者信心较强;保险消费意愿为66.8,大部分产险消费者表示仍会续保。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成熟度已迈上新台阶,加上借力“互联网+”,各类保险产品和服务也正在以更为细腻、活跃的方式嵌入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各种场景,保险市场的热或会持续10年以上。

  说假话、两边蒙,营销误导花样多

  蛋糕肥美,必遭蛀虫蠹虫觊觎。近年来,保险营销误导、欺诈屡禁不止。保监会在2015年组织开展了旨在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亮剑行动”,并于日前向全社会通报5起保险骗局典型案例。

  案例一:误导欺诈保监会检查发现,太平洋寿险上海、武汉、西安三个电销中心的部分保单存在误导欺诈问题,包括夸大产品保障范围、模糊行业相关规定、以银行理财产品等名义销售保险、诱导客户将原保单退保后投保新保单、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等。

  案例二:虚假宣传大地财险的某些销售人员在电话营销时,除了对产品本身进行虚假宣传,还恶意诋毁同业公司。

  案例三:滥用说辞中国平安西安电销中心的某些销售人员,推销时压根就不提保险,简单地宣传产品收益率为8%,使用“攒钱”等说辞。

  案例四:预期收益不准确面对面的营销猫腻也不少。阳光人寿安徽淮南中心支公司召开产品说明会时,在幻灯片中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进行对比,仅使用中、高两档演示预期收益,且不注明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该公司共组织产品说明会21场,累计签单客户687人。

  案例五:自购电话卡冒充消费者回访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保监会规定人身险产品须设置最短20天的犹豫期。其间,投保者可以退保且不蒙受损失。然而检查中发现,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银保客户经理董某竟然自己购买电话卡号,将其作为消费者联系方式填写在投保单上,冒充消费者本人接受公司电话回访,再以公司名义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对影响投保的重要事项避而不谈。

  目前,上述保险骗局案例所涉机构和责任人已按规定受到惩处。保监会要求保险机构引以为戒。

  提高警惕、心中有数,绕开陷阱不上当

  传统寿险营销误导积弊要除,新近出现的保险消费权益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近一段时间来,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接连发出消费警示,提醒保险消费者擦亮双眼。

  如何应对“存款变保单”“理财产品变保险”?

  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要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区分清楚该产品到底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要合理评估自身需求,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或者保障需求;要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部分。消费者如在银行误购买一年期以上的保险产品,可以在“犹豫期”内主动申请退保。

  这两年市场上出现了假保单,如何防止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合同、单证、印章等手段进行诈骗?

  要仔细核对保费收款账户,若发现收款账户与签发保单的保险机构不一致,尤其是收款账户名称为销售人员或其他个人时,坚决别划转保费。不要将大额现金保费直接交给销售人员,委托其代交。投保后,要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登录保险公司官方网站或前往保险公司所属营业场所柜面,查询保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千万不要盲目相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认真阅读并理解合同中保险责任、除外责任、收益及领取方式等重要内容,防止诱导诈骗。

  “××互助”“××联盟”等,是保险吗?

  “互助计划”与相互保险经营原理不同,且其经营主体不具备相互保险经营资质。现有“互助计划”经营主体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且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会员纠纷,蕴含一定潜在风险。部分机构、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相关新闻:

  原标题:5家保险企业上“黑榜” 看看他们怎么骗人的(图)

  3月29日,保监会网站通报了5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其中,多家保险公司均出现在电话销售中使用与事实不符的表述向投保人促销、欺骗投保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保监会从各电销中心的现场检查中获取证据,并对涉案的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处以严厉的处罚。

  通报中指出,保监会经核查发现太保寿险上海、武汉、西安三个电销中心在部分电话销售保单中,销售人员通过夸大保险责任、对保险产品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对与保险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作虚假宣传、以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诱导客户将原保单退保后投保新保单、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等。

  大地财险的销售人员在部分电销保单中对销售政策进行不实宣传、对同业公司进行不实宣传、将本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不实对比以及诋毁同业公司等。此外,平安人寿的电销人员在推销人身保险产品时,在通话过程中没有提到保险,宣传产品收益率为8%,使用“攒钱”的说法等。

  另外,阳光人寿淮南中心支公司存在通过夸大收益、保障范围、承诺随时可取本金等手段诱使消费者投保等行为。在产品说明会、销售人员晨会上使用的PPT,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进行对比,仅使用中、高两档演示预期收益,且未注明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而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个别银保客户经理利用虚假电话回访欺骗消费者。

  保险专家黄先生表示,消费者在接到保险销售电话时,要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谨慎购买,切勿因贪小便宜而误买保险,而购买保险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五家险企涉案情况

  案例1 太保寿险

  案情:保监会于2015年10月27日至11月13日对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寿险)开展了电话渠道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专项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上海、武汉、西安3个电销中心在部分电话销售保单中存在夸大保险责任、对保险产品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对与保险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作虚假宣传、以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诱导客户将原保单退保后投保新保单、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等。

  处罚:保监会对太保寿险总公司及涉案机构、高管人员罚款共计76万元。其中,鉴于太保寿险总公司对3家电话销售中心欺骗投保人的问题负有直接责任,对太保寿险总公司罚款12万元,对太保寿险总经理助理予以警告并罚款4万元。

  案例2 大地财险

  案情:保监会于2015年11月2日至20日对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地财险)开展了电销渠道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现场检查,发现大地财险在部分电话销售保单中存在销售人员对销售政策进行不实宣传、对同业公司进行不实宣传、将本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作不实对比以及诋毁同业公司等。大地财险在电销渠道使用的话术样版,存在大量与上述销售环节不实宣传相类似的表述。

  处罚:保监会对大地财险及其高管人员罚款共计43万元。其中,对大地财险总公司罚款25万元,对大地财险电商事业部原总经理、现主持工作副总经理予以警告并分别罚款8万元、5万元,对大地财险分管电子商务事业部的副总经理予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

  案例3 平安人寿

  案情:2015年5月14日,江苏保监局12378投诉维权热线接到消费者投诉,称2015年5月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西安电话销售中心的销售人员向其推销人身保险产品,在通话过程中没有提到保险,宣传产品收益率为8%,使用“攒钱”的说法等。经调查,该公司电销渠道存在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重要情况、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等问题。从检查获取的证据看,同类违规行为在该电销中心普遍存在。

  处罚:江苏保监局对平安人寿西安电销中心罚款40万元,对该中心副总经理予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

  案例4 阳光人寿

  案情:2015年6月,安徽保监局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对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人寿)淮南中心支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通过夸大收益、保障范围、承诺随时可取本金等手段诱使消费者投保等行为。

  处罚:安徽保监局对阳光人寿淮南中心支公司罚款20万元,对该公司总经理予以警告并罚款2万元。

  案例5 泰康人寿

  案情:2015年8月,黑龙江保监局在对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现场检查时,发现个别银保客户经理利用虚假电话回访欺骗消费者。经调查,银保客户经理董某通过个人购买电话卡号,将其作为消费者联系方式填写在投保单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如消费者身份证号码等),冒充消费者本人接受公司电话回访。

  处罚:黑龙江保监局对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罚款6万元,对该公司银保业务部经理予以警告并罚款1万元。

  (信息时报)

  

哪些理财陷阱应当避免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二篇

  每种理财产品都有其独有的优点,当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病,但是往往商家都会片面地夸大该的优点,而有意识地回避了这些缺点,一旦投资者考虑不周全就容易陷进去。嘉丰瑞德理财师发现,很多投资者都倒在了这些隐藏在巨大光环下的理财陷阱里。那么究竟是哪些理财陷阱我们应当避免呢?嘉丰瑞德理财师在此为大家作下盘点:

  1、一味投资高端艺术品,忽视变现性和流通性

  虽说在经济环境转好的时候投资高端艺术品也没有错,但是首先,你必须要有对高端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判断其价值大小的能力,这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或者通过和收藏友的交流,比如嘉丰瑞德俱乐部高端艺术品交流会等渠道。另外,高端艺术品的单个需求量并不大,而且只是针对特定的群体,收藏时间的年限要求也较大,所以变现性和流通性都非常比较差,短期的投机功能并不明显。

  2、收藏自己不喜欢也不懂的东西

  很多投资理财者就是因为跟风才去购买收藏品,有个故事说的,有人因为到了一个地方发现四周的人都在种檀香木,所以自己回到家乡也种,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在檀香树长成之后他发现没有人买它,一气之下把它做成了碳木卖了,他不知道,只要把一小块树木磨成粉,就可以值他一车碳的钱,有人笑他愚蠢,但是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最根本原因是他不喜欢也不愿意去懂这个“投资品”,不是真正的喜欢,很难持续下去,因为任何投资品都有缺陷,投资什么都会被人诟病,都会有市场不好不能盈利的时候。投资最关键是要自己了解、喜欢。

  3、爱买理财产品的捆绑销售产品,以及喜欢买成套的“优惠套票”

  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不论何时还是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有多少人会专门记得有“优惠套票”要使用这回事,而且捆绑销售的东西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产品设计也未必有被捆绑产品那么好,所以还是要擦亮眼睛。

  4、为了“赠券最大化”而凑整消费

  一般商场里都会推出“满300送50”“满1000送200”这样的活动,不知不觉,我们就为了凑整而多消费很多。算算看,我们拿到的东西和赠券我们未必会用,但是钱确实真真实实地花出去了。

  5、为了享受各个银行的优惠而频繁开卡

  导致的结果就是钱包里各种卡,完全记不清楚还款日期,混成一团,各个卡的优惠活动也不会记得去用,频繁欠费,财富没有积聚效应,享受不到任何一家银行的顶级VIP服务。

  其它理财陷阱:

  银行卖保险陷阱:

  到银行去存款,结果遭忽悠、误买保险。近一个月来,本报就接到十多起类似投诉。从银行类别来看,投诉多指向几家国有大行;从地域上来看,投诉多指向东西湖、蔡甸等远城区。从投诉者的构成来看,多为中老年人、个体经营户、外地来汉务工人员,这个群体有一个共性: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存款与保险的区别缺乏清晰认识等等。

  本报记者近日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前往徐东、江汉路等银行扎堆的地段进行了暗访调查。此次共走访9家银行网点,既涉及国有大行,也涉及股份制小行。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共发现3家银行网点服务不够规范,占总数的1/3。问题集中表现为:保险公司驻点人员冒充银行网点人员单独接待顾客;有意混淆保险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夸大保险合同利益;风险揭示不到位等。

  调查中,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保险公司驻点人员在风险揭示方面,均显不足。在汉口一家国有银行网点,记者多次追问“购买有何风险时”后,对方才以“只是流动性受些影响”作答,把风险一句话带过。

  综合读者投诉和记者了解的情况,银行渠道卖保险,问题主要集中在六方面:夸大保险合同利益;投资型产品违规承诺固定收益;使用含有欺诈误导内容的宣传资料;隐瞒责任免除、退保损失、犹豫期撤单等重要信息;故意将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等其他金融产品。

  好在近来有关部门对保险类投诉非常重视,维权起来相对容易些。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投资学博士叶学平提醒,银行渠道卖保险并不违规,但普遍存在“过度营销”的问题。表现之一为:通过夸大保险合同利益等方式,诱导不适合的顾客购买保险。“此风该杀!”叶学平提醒,作为普通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高息诱惑的陷阱

  案例回放:白某以扩大自己的石料场为名,先后4次借到胡某现金5万元,每次都开具有借据并许诺给“月息3分”的利息。胡某之后才得知其石料场早已亏损停办,找白某要钱,白某已全家外逃了。白某用同样高利息手段骗取同村近200户村民的200余万元。

  温馨提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投资理财的领域不断拓宽,但是,广大群众还应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审慎选择合法的投资渠道进行投资活动。储蓄存款一定要存到国家法定的金融机构,切不可为花样繁多的高利息非法金融活动所诱惑。国家法律不保护参与非法金融活动,也不保护高利贷利息。一些单位和个人,打着高息揽储的旗号,大量吸收存款。如果你贪图小便宜,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把自己的血汗钱存进去,往往会血本无归。现在银行的门坎并不高,如果这些单位或个人有实力,也完全可以去办理抵押贷款,到民间来以高息为诱饵集资,十有八九是一种骗局和陷阱。

  委托理财的陷阱

  案例回放:2002年,许女士看到身边不少人都从股市中赚到了钱,不免也动了心。但不懂炒股的她把半辈子的积蓄60万元,一次性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张先生手里。因为张先生有近10年的炒股经验,让他替自己炒股赚钱[创业网:

  一年后,许女士满怀信心地找到张先生,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张先生却说由于近期股市走低,导致了几万元的小额亏损,并许诺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大好行情,保证能大幅赢利,如果现在放手那就等于割肉。将信将疑的许女士还是感觉不放心,偷偷跑到证券公司查询,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亏损额何止几万元,她的本金已缩水40万元。当许女士要求张先生偿还本金时,张先生却找出各种理由拒不还钱,就这样原本一对好朋友,官司打上了法庭。

  温馨提醒:委托理财陷阱最常用也最行得通的渠道是亲戚朋友介绍。然而事实上,一旦亲戚朋友扯上利益关系,尤其是大资金的利益关系,不光原来熟识的关系泡汤,搞不好还要对簿公堂。

  在几乎所有的委托理财关系中,“保本承诺”始终是最让人心动的一个条件。而恰恰是这个意在保护资金安全的“保本承诺”,成了资金不安全的最大“隐患”。第一,保本承诺条款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第二,在个人委托关系的合同中,尽管保本条款作为有效合同的内容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受委托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往往在合同的控制范围之外。

  外币诈骗的陷阱

  案例回放:一天老王去公园锻炼,在路上遇到一年轻人问路,交谈中,老王得知年轻人是做外币生意的,经不起年轻人许诺的1欧元可以挣4角钱,并将其所有的“欧元”先由老王保管的诱惑,老王同年轻人去了一家银行,并在向年轻人称之为经理的人咨询后,取了8万元给该年轻人。后年轻人称其还有一部分欧元在不远处要去取,一走了之。而“银行经理”随之也找了个借口走开。半小时后,当老王到银行柜台打听“经理”去向,才发现,原来手里拿的不是欧元,而是在我国不能兑换的南美洲某国货币。

  温馨提醒:该类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一是合伙作案。各犯罪分子分工合作,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币值极低的外币或作废的外币来冒充币值高的外币,合伙诱骗目标上钩,等现金到手后分头逃走。二是侵害对象多为退休人员。三是为了消除诈骗对象的疑虑,犯罪分子一般由其中一人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的角色,由他对外币的真伪以及币值的大小作出解释,给被害人造成“权威”解释的印象。

  

老年理财需注意些什么?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三篇

  当今老年人大都有一份固定的养老金,有的老人崇尚经济自立意识,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以求保值增值。但是,由于经济来源有限,老年人必须采取稳健的理财策略,注意防范风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安定的晚年生活。

  老年理财需注意啥?

  由于年事已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患病或发生意外,需要相应的医治费用。发生这类情况,既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累及子女。老年人可选择投保意外伤害保險和健康保險,以便在发生不测时减轻自己和子女的负担。

  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活动中,应关注国家投资政策导向和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重点投资品种和各种投资的比例。根据老年理财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应将用于养老的资金重点投资在免征利息税的国债、金融债券、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險理财产品等品种上,比例宜控制在投资总额的40%左右;考虑到资金的灵活调度,投资储蓄的资金比例亦应控制在投资总额的40%左右;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宽裕,又具备金融理财知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年人,如手头积蓄较宽松,可将少量资金用于股票、收藏等风險投资,一般应控制在20%以内。

  同时,老年人在理财时要注意投资期限,即便是相同的收益率,由于期限不同,投资时就要充分考虑。有的老年投资者过分偏重短期理财产品,但如果短期品种到期后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产品,就会产生资金闲置期,其综合收益就不如长期品种。很多老年人没有充沛的精力和快速的反应力及时分辨投资品种,因此要注意准确选择投资品种的期限,宜采取“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资金使用的需要,作出合理的安排。

  老年理财警惕“五大險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理财活动中,少数老年人由于对新事物、新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加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老年人理财切记避开以下“險区”——

  一、轻信他人贪小便宜。目前,“马路骗子”的骗术花样百出,有的故意在路边丢弃假钱币、假文物,引诱他人上钩,然后以“见者平分”为由,诈骗钱财;有的利用过期作废、不可兑换或伪造的外币,通过“串通表演”手法进行诱骗。一些老人由于“贪便宜”心理作怪,容易上当失财。天上不会掉馅饼,老年人防骗先要戒贪心。

  二、图高利息集资。近年来,非法集资案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民间借贷活动活跃,集资人往往承诺支付15%~20%的年利息,甚至会约定支付更高的利息。一些老年人为获得高利息而对其情有独钟,而一旦非法集资或民间借贷砸盘,不但得不到高利息,还会血本无归。

  三、随意放债。俗话说“六十不放债”,意指老年人不宜借钱给别人。有的借款人不守信用,借钱时说尽好话,信誓旦旦,可一旦把钱借到手,便以种种理由推拖,即使有钱也不愿还款。因此,老年人一般不要随意借钱给别人。

  四、盲目为他人担保。有的老年人碍于情面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将储蓄存单、债券等有价证券借给别人到银行办理小额抵押贷款。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实际上意味着依法认同自己是第二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提供经济担保的老人就会成为“替罪羊”。

  五、涉足高风險投资。由于已过了挣钱的“黄金时期”,老年人要树立稳健的投资理念,一般宜选择储蓄、国债、理财产品、金融债券或信誉好的企业债券作为主要投资品种,切忌盲目地选择股市、汇市、房地产等高风險性投资渠道,以防范与控制理财风險。同时,从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出发,也不宜涉及变数较大的风險性投资项目。

  编辑/石祥新

  

理财保险靠谱吗 一般有哪些种类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四篇

理财保险靠谱吗 一般有哪些种类

身边有很多的小伙伴,手上的钱比较多,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想买一份理财保险,但是却又有很多人说理财保险不靠谱都是骗人的,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来看看招商信诺专家是怎么解释的。

理财保险靠谱吗

保险理财可靠吗?保险理财既可以作为养老之用,又可以为子女积累教育金,它既是一个长期的家庭财务安排也是对家人一份爱心与责任的体现。

保险理财可靠吗?在保险理财的保险险种中,我们来分析一下万能险吧,万能险有最低的保底收益,透明度较高,投资的风险也就相对的稳健。只要长期的持有,就可以考虑复利和免征利息税等综合因素,它的投资价值也能很好的体现,目前,各家寿险公司个人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基本处于4%~6%之间。

保险理财可靠吗?不同层次的家庭,保险的功能和需求也就不同。高收入者主要是利用保险分散投资的风险,减少资产的遗失;中高收入者,重点考虑的是骗人的理财保险

健康险、意外险、医疗保险等;一般收入的家庭,主要体现在缓解燃眉之急、保障基本生活。所以他们考虑的大多是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储蓄保险等险种。

保险理财可靠吗?保险理财的的独特优势:

1、健全保障体系:用较少的钱,获得高额的人身保障,帮助人们规避了未来的不可预测风险,身价倍增。

2、资产配置,规避财富风险。骗人的理财保险

3、资产保全,指定受益,安排未来财富。

4、变现功能。

保险理财产品有的种类

投资性保险有分红险、万能寿险、投资联结险三类,投资方向不同收益也不同。其中:

分红险:投资相对保守,风险低,收益相对也低。

万能寿险:主要投资国债、企业债、大额银行协议存款、证券投资基金等,设有保底收益,存取灵活,收益稳定。

投资联结险:投资相对激进,无保底收益,风险大,当然收益也可能大。 最后小编给大家推荐一款很不错的分红型保险,招商信诺的,招商信诺金生相伴养老计划,产品特色如下:

5%每年领

第三年至59周岁,每年领5%,最长56年共领280% 30%翻倍领

60岁后,每年领取金额直翻6倍至30%,一直领到老 80%可周转

高额借款达80%,资金周转,钱再生钱

100%全部返

被保险人身故,返还全部已交主合同保费

领取早

第三年即可领钱,一直到老,年年领

抗通胀

现金分红,保值增值,抵御通胀

免保费

投保人身故或全残,免交剩余保费

浅谈“骗人的不是保险,是我们的观念”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五篇

浅谈“骗人的不是保险,是我们的观念”

保险的基本职能就是一种“分担风险,补偿损失”的科学制度。财产保险对财产损失进行补偿,人身保险是对人身遭遇意外和疾病时进行损失补偿,这种制度是最有效率的“慈善”,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由于科技的进步,金融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证券、保险和银行相互渗透,彼此交叉,保险在新时代又派生了很多新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功能,这也是保险公司的基本生存技能,即只有善于运用客户的资金去投资赚取额外的利润,才能保证保险的保障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险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必须配置的金融产品。

不过,在当今中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接受,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保险业发挥的作用还没有成为主流,说“保险是骗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骗人的理财保险

1、客观偏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由于某些代理人不专业造成对客户的误导以及客户对保险的误解和误会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是保险涉及的行业、领域广,造就保险产品多,保险条款没有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即便客户买了保险,也没有仔细阅读其内容,也就是道听途说的多,亲身感受的少。形成理赔时“这也不赔、那也不赔”或者是“投保容易、理赔的不良心态。

2、得失偏见:得失偏见就是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买了一个年缴保费3000元,缴费30年,保额为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有人就说,如果我交足了30年,保费就交了9万元,你才给我10万元,如果算上利息,肯定不合算,所以保险是骗人的。这种说法属于以点代面,保险保障的是一个过程,应该看30年这个时段,而不是30年末这个时点,有资格谈论30年末这个时点的不合适,正是因为保险保障的这个30年的时段你没有出险,在没有出险的这个前提下,你损失的是金钱的时间价值,你获取的是时间的金钱价值。如果你出险了,比如第二三年身故,保险公司赔付10万元,好像是合适,其实也不能简单这样看,虽然你赚取了保险赔款,但你却损失了时间的金钱价值,所以,买保险赚了就是亏,亏了就是赚,把保险和人生综合看,而不是单独计算,你才会接受保险的科学含义。

3、心理账户偏见:你的钱,你价值本应该是一样的,但我们的心理账户却赋予不同的钱不同的价值和情感。比如钱包里的钱,丢了1000元,你会很心疼,但是股票跌掉1000元,你会觉得无所谓。银行储蓄,表面因为利息的原因在变多,其实因为通货膨胀在变少,很少人到银行去投诉。你存的定期,中途取用,变成活期,损失了利息,也没有人跟银行计较,都认为是自己造成的。但是,如果买了保险,中途退保有了损失,就有人说保险是骗人的,而不承认是因为自己违约。

保险是用有限的财务支出,避免不可控制的财务损失。通俗地说,就是“没事是好事,有事也没事”。所以说,保险是不骗人的,骗人的是我们的观念,如何减少这些偏见呢?就是要多学习,多了解。俗话说,看病找大夫,打官司找律师,要有对保险的科学认识,不是躲避,不是拒绝,而是主动了解,多读保险产品的条款,多学保险常识,从而改变我们的观念来正确认识保险。

保险是骗人的?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六篇

三招拆解保险骗局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七篇

三招拆解保险骗局

2016-03-14 11:14:14 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张瑾

如何避免“假保单陷阱”、“误导销售夸大保障”、“遭遇网络李鬼”等?加强对保单的了解,多加留意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细则及警示案例,是防范此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一年一度的“3.15”即将来临,保险骗局也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面对尚未完全成熟的保险市场以及略显鱼龙混杂的各式推介,不少保险消费者在规划投保的同时,也可能会因缺乏保险知识或必要的警惕性误入“遭遇假保单”、“误导销售夸大保障”等“陷阱”。如何避免陷入保险“雷区”?加强对保单的了解,多加留意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细则及警示案例是防范此类风险的有效手段。

常见保险骗局之“假保单陷阱”

曝光案例:

2008年11月14日,云南籍旅客梁玉祥、朱光菊夫妇通过携程网订了两张11月18日从海南三亚返回昆明的机票及两份某保险公司的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机票和保单皆是从携程网的合作方——三亚辰龙航空售票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但梁玉祥夫妇拿到保单后发现保险期限仅18日一天,航班却是18日23时05分起飞,19日凌晨0时55分抵达昆明,航程跨越两天。梁玉祥认为该保单有假,在与携程网等有关各方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梁玉祥选择诉诸法庭。2009年2月20日,携程从平安保险总部得到证实——该两张航意险保单确属伪造保单。在此事件中,携程的合作机构——三亚辰龙的工作人员擅自向三亚禧嘉航空售票中心购买了伪造的保单提供给客人。随后,海南保监局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吊销了三亚辰龙航空售票公司的保险兼业代理许可证。

案列分析:“假保单”是保险骗局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一般而言,常见的假保单多以车险为主,个别也涉及航空意外险、短期意外险等险种。在通常情况下,假保单的诈骗主体主要为不具备保险专、兼业代理资格的机构或个人非法销售,多以利用职务便利或IT技术

对真保单扫描件进行涂改制作或直接发送虚假电子保单。这类假保单通常保单号、流水号等编码规则与公司真实保单相近,单纯从外观看较难辨别。如投保者在保障期未出险,甚至可能全然不知自己曾被假保单坑过。

支招提示:目前保险公司销售的保险出具保单主要有三种:纸质保单、保险卡、电子保单。在收到保单后,投保人应在第一时间仔细查看,确认保单所示条款是否与自己投保前了解的产品条款一致,查看是否有保单号、险种名称、保单生效时间、保险期限、保险金额、被保险人姓名及身份证号等关键内容,看清楚保险公司名称,查看保单印章是否清晰,是否印有该公司的客服电话和保单查询方式,如保单信息不详或对保单真实性存疑,可直接拨打相应保险公司电话进行保单验证。

常见保险骗局之“网络李鬼”

曝光案例:

据辽沈晚报报道,2015年10月,该市市民崔先生通过保险公司的网络保险商城投保了一份家庭财产险。由于崔先生家住在铁西区大西街的老房子内,冬季暖气试水时,暖气管道出现漏水的情况,淹坏了崔先生家中的地板,且造成了邻居家的部分损失。事发后,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网上购买的“家财险”,并按照网站上的报案电话打了过去,但一直无人接听。崔先生心里没底,又通过另行查号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但却被告知该公司压根没有崔先生的保单,崔先生投保的网站实为“山寨货”,网站里面的内容和正规保险公司的网站页面相似,但是域名却不同。崔先生所支出的300多元保费由此打了“水漂”。

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网络投保的逐渐普及,利用网站进行保险欺诈的行为也出现上升趋势。一些钓鱼网站通过以假乱真的网页克隆以及竞价排名出现在相关同类网站的搜索推荐中,欺骗消费者骗取保费及账户资金,还有部分山寨网站窃取消费者信息用作他途,常常令缺乏警惕性或辨识能力的投保者防不胜防。

支招提示:网络投保最重要的是选对渠道。在具体的“网投”选择上,消费者宜选择公众认可的知名网站,可以尝试在“中民保险网”、“慧择保险网”以及“天猫”等知名的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综合搜索,以此节省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正规的大型保险公司也都在官网上开设了保险产品的在线销售渠道。相关人士提醒消费者,网络投保一定要通过正规的官方或代理渠道下单。为最大程度降低环节风险,尽量到各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进行购买是最为安全的方式。此外,在投保前,通过浏览器搜索网站的消费者还应注意观察网站的名称、域名、网页展示、网站功能,如有疑问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热线等方式为网站验明“正身”。

常见保险骗局之“销售误导”

曝光案例:

2012年2月,浙江的章先生想给刚出生的孩子买一份保险,他的妻子找到平安保险代理人倪女士上门来做保险规划。章先生和妻子对于保险了解不多,看不明白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建议,所以只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一个是希望在孩子18岁成年时给他一笔教育基金,二是希望投保的钱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可以全部取出(可以不要分红),希望保险代理人给出专业合理的建议。

于是保险代理人倪女士推荐了的某保险公司的金裕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并承诺这款保险产品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孩子18岁的时候可以取出全部保费收益可达40万元,而且想用钱时随时都可支取。于是章先生和妻子同意投保,年缴保费26096.5元,缴费期限10年,合同于2012年2月26日生效。投保后不久,由于章先生家经济不宽裕想要拿回本金,于是拨打保险客服热线询问,却得到完全不同的回复——该款产品合同生效时间实为自合同生效日起至被保险人身故时止,即便是等到孩子满18周岁时候,想取出钱也按退保处理,届时可领取的是保单的现金价值和生存返还金以及分红。按合同计算,第18年保单的现金价值是20.93万元,同时可领取8.55万元生存返还金(领取9次,每次是9500元)。即

骗人的理财保险

等到孩子18岁再退保,章先生也只能拿到29.4万元和不确定的分红。截至2015年1月份,章先生共计缴纳7.8万元保费,如果此时取出保费则相当于退保,只能拿到2万多元。 案例分析:为了提升业绩,业务员拉保险时满嘴都是保险的好处,部分销售人员还可能就保险产品收益等情况做额外的口头承诺,或存在对保障额度、保障范围的误导及夸大,一旦引起纠纷,这些“口头承诺”难以核实及兑现,投保者反而会陷入被动状态。

支招提示:在实际投保过程中,消费者应注意不要将销售人员出示的保险产品广告等宣传资料视为合同。同时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认真比对合同所列明的保险责任、缴费期限、退保损失等内容是否与销售人员的推介及自己的购买意愿相符。此外,保险公司通常会在签收保险合同后的10天犹豫期内回访,如在此期间发现问题或产生疑问可在受到回访时向保险公司咨询或要求退保。

附:保监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

电话举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消费投诉电话:12378

网上举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网址

骗人的理财保险

信函/来访举报:

骗人的理财保险

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15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浦东新区合欢路39号

广州:珠江新城珠江东路421号珠江投资大厦11楼广东保监局信访投诉中心

买保险为什么不保险!深刻揭露保险行业的骗局!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八篇

买保险为什么不保险!深刻揭露保险行业的骗局! 保险在西方已经流传很多年了,在西方很普遍,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买保险,保险业务员总是将保险归结于中国人民的保险意识不强。是的,保险在中国并没出现太久,这方面的原因我们无可否认,但是保险公司和业务员一点责任没有吗?那么我下面来揭露一下为什么保险短期内很难在中国真正广泛推行开来吧! 本人有近一年的保险行业的从业经历,下面我讲从分条的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内幕所在! 第一条,中国的保险从业人员普遍水平偏低,就我看来,由于保险行业的低门槛,基本上任何文凭的都能进,而我国相对优秀的人才一般不会进入保险销售行业,导致的结果是保险公司大部分都是低素质,低文凭的人,很多都是因为别的行业干不下去的人才会进入到保险行业,他们有的是焊工,有的是建筑工,有的是高中毕业后不想干苦力,觉得没出息,就只能进入了保险行业,他们经过简短的培训后就拥有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卖保险了,但是他们进去的时候并不会教学员如何真正的做销售(他们也学不会,)他们每天谈论的只是通过各种幌子来劝人买保险,拿电话销售来说,就是每天打大量的陌生电话,然后说我们公司搞活的,这段时间是举办了个爱心活动,明天又是总公司收购了哪个银行, 然后就是请你去免费领取一个免费的保险(其实并不值钱),或者请你免费去吃酒会,或者是免费的品茶会,然后有些人可能并没有太大防备,就去了,期间他们就关起门来讲保险,他们的所谓的理财师就在前面讲,然后整个房子里就不许有人说话,然后就开始卖保险,而且席间也不乏有一些买过保险的托,很多人就会不知不觉的购买了他们推荐的保险,事实上业务员事先并不知道客户的具体情况,但是他们不管事实如何就强行的将保险推销出去了,你可能会说,他们总不至于抢吧,那万一去了没一个人买他们不赔了,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数人都没经历过很多类似的场面,加上很多人贪小便宜,毕竟能白吃一顿,去了以后,保险公司制造的气氛,使人很难抗拒,加上身边的人的带动(就是托),他们难以抗拒,结果他们听到了业务员的天花乱坠的描述,就信以为真,什么有理赔,又返还的,业务员一个人的饭钱大概是50左右,但是只要卖出一份,就能得到3000左右的佣金,这还不是以后的,总之除去饭钱他们还能赚很多!而这些请来吃饭的人,一般就是拉人头似的请客,而对于那些新员工,则主要是他们的亲戚,但是很多新来的业务员发

现熟人做完以后没的做了,那些买了保险的人从此就并没有人为他们服务了,这就给他们买的保险带来了很大的不保险因素,我讲在第二条进行解释! 第二条,接着上面的说,因为保险在中国很难做,因此很多新人并不能留存下来,这样导致他们亲人买的保险就没有业务员服务,事实上,这种现象很普遍,你也许会想,业务员走了不还有保险公司吗,我去银行取钱不也不要业务员,话是这样说,但是你去银行存钱不需要业务员吧,事实上保险公司理赔并不像银行那么简单,如果你没干过保险,又没有一个负责任有经验,而且跟你关系好的业务员,就并不是你想说赔就赔的,因为首先,你买保险的时候,可能就给你留下了陷阱,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会全国所有医院查你是否得过病(因为得过的话在得病的概率不一样,钱也不一样,严重的甚至可以拒保),到那时你的所有内容全部查出来,一旦让保险公司查出什么理由来,你就别想要赔偿了,但是他在买的时候就有意无意的不告诉你,想办法让你买,你主动告诉业务员他也说没事,说什么查不出来,实际上就是想要你的钱,等赔的时候赔不赔就跟她无关了,而且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业务员的业绩和理赔率挂钩,什么意思,就是如果从她那买保险的人如果理赔成功的多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他的业绩,你可能会想了,这得病这东西,得了就该赔啊,这样不是坑业务员吗,业务员能干吗?但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想,如果按规定,业务员为了自己赚钱多卖保险,一定会尽可能给自己的客户理赔,好多不该赔的也给赔了,这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就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愿承担这笔(道德风险),意思就是你看着办,反正理赔的多了扣你自己的钱,是,但是业务员也不是好惹的,他想凭什么我来负责,万一我的客户真的很多得病了理赔了我没钱怎么办,于是风险有回到了买保险的人身上,业务员就通过一些技巧,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和医院的(修改病历),人为控制理赔率,如果理赔率高了,那么就有些该赔的人得不到赔偿,他们人为选择一些看起来有利润的,比如你理赔的话,还可以让你的家人买,那么你很可能得到理赔,但是是要以其他人买为代价的,然后业务员会选择一些好操作的(各省严重情况不同,但是每个省都存在,我在北京学保险的时候就亲耳听过一位主任叙述如果改病例的,外省可能更严重),看起来没什么后期利益的拒赔,那时候你就有苦没出说,保险公司还理直气壮的说你的情况不该赔,人人都赔了我们还开不开了。 主要就是这几点,因为

保险是很大一块,还有很多属于法律的范畴的,我写帖子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买保险一定要慎重,切莫轻易的把钱交到陌生人手里啊!

你真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不可告人的理财揭秘
骗人的理财保险 第九篇

骗人的理财保险

你真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不可告人的理财揭秘

对于投资者来讲,找到一个适合的理财产品并不容易,通常人们会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最可靠,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真的可靠吗?其实银行理财并非大家所认为的那么透明与真实,理财产品中有很多投资者不知道的内幕。

为什么会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不可靠?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在众多理财中极力挣扎,为了揽储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大幅上升,2013年共有181家银行发行了44817款银行理财产品,相比2012年数量增长近四成,由于中国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因此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会再度提升,但是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够收益呢?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可靠?对此,专家小组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受访者中了解到,比较容易受到误导的人群多为31-35岁之间,72%的受访者都受到银行不同程度的理财销售误导,从银行的类型来划分,国有银行误导现象比较严重,占32.1%,股份制银行其次,占20.6%,城市商业银行误导率达到19.1%,外资银行占17%,在此数据中,外资银行误导比例较小,并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其他银行针对理财产品误导情况不断上升,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那么可靠,所以理财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认为仅仅把资金放入银行就能高枕无忧,那么你就错了。

公布银行理财产品误导伎俩:理财、保险“傻傻分不清”

银行理财顾问说的话真的可信吗?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通常银行理财顾问会给投资者介绍各种理财产品,但是银行理财产品是真的理财产品吗?理财顾问的误导让投资者对理财、保险分不清,近日银行代销保险产品已经成了业内常事,占其中约三成比例,不但如此基金产品也被误导成理财产品,此类现象频频出现,还能说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

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是真的吗?

随着互联网高收益理财产品登上金融的舞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开始推出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但是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真的能达到如此高的收益吗?年收益百分之六是真的吗?银行理财产品可靠吗?很多投资者都认为银行说的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但是这只是市民的一厢情愿,据华夏泉盛统计显示,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大于预期收益的达到24500款,占总比例53%,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的占19款,占比例0.04%,那么其余47%的空挡如何解释?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纰漏不清晰应经成为隐患。

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中国人信赖的理财机构,但是却频频出现误导、忽悠现象,让很多投资者心寒,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并不可靠,所以提醒各位投资者在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细心看合同,不要相信口头承诺。

本文来源:https://www.dagaqi.com/baoxianzhishi/54083.html

《骗人的理财保险 保监会通报:这些保险骗局都是骗人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